2013届中考数学解题方法总复习3
2013初中数学总复习经典汇集
2013初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计划 (4)一、第一轮复习(3-4周) (4)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理解为主,做题为辅 (4)(1)目的:过三关 (4)(2)宗旨:知识系统化 (4)2、第一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4)(1)必须扎扎实实夯实基础 (4)(2)必须深钻教材,不能脱离课本 (4)(3)掌握基础知识,一定要从理解角度出发 (4)二、第二轮复习(3周) (4)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突出重点,综合提高”----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 (4)(1)目的:融会贯通考纲上的所有知识点 (4)(2)宗旨:建立数学思想,培养数学能力 (5)2、第二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5)(1)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5)(2)保证一定的习题量 (5)(3)注重多思考,并及时总结规律 (5)三、第三轮复习(2-3周) (5)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5)目的:突破中考分数的非知识角度的障碍 (5)2、第三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5)(1)通过做模拟题进行查缺补漏 (5)(2)克服不良的考试习惯 (5)(3)总结适当的应试技巧 (5)第一章实数 (6)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3分) (6)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3分) (6)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3—10分) (6)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3—6分) (6)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3分) (7)考点六、实数的运算(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7)第二章代数式 (8)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3分) (8)考点二、多项式(11分) (8)考点三、因式分解(11分) (8)考点四、分式(8~10分) (9)考点五、二次根式(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9)第三章方程(组) (11)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6分) (11)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6分) (11)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0分) (11)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分) (11)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3分) (11)考点六、分式方程(8分) (12)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8~10分) (12)第四章不等式(组) (13)考点一、不等式的概念(3分) (13)考点二、不等式基本性质(3~5分) (13)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6~8分) (13)考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8分) (13)第五章统计初步与概率初步 (14)考点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4分) (14)考点三、众数、中位数(3~5分) (14)考点四、方差(3分) (14)考点五、频率分布(6分) (15)考点六、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3分) (15)考点七、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分) (16)考点八、概率的意义与表示方法(5~6分) (16)考点九、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3分) (16)考点十、古典概型(3分) (16)考点十一、列表法求概率(10分) (16)考点十二、树状图法求概率(10分) (16)考点十三、利用频率估计概率(8分) (16)第六章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18)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3分) (18)考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3分) (18)考点三、函数及其相关概念(3~8分) (18)考点四、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3~10分) (19)考点五、反比例函数(3~10分) (20)第七章二次函数 (22)考点一、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3~8分) (22)考点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0~16分) (22)考点三、二次函数的最值(10分) (22)考点四、二次函数的性质(6~14分) (22)补充: (23)第八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25)考点一、直线、射线和线段(3分) (25)考点二、角(3分) (26)考点三、相交线(3分) (26)考点四、平行线(3~8分) (26)考点五、命题、定理、证明(3~8分) (27)考点六、投影与视图(3分) (27)第九章三角形 (29)考点一、三角形(3~8分) (29)考点二、全等三角形(3~8分) (29)考点三、等腰三角形(8~10分) (30)第十章四边形 (32)考点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3分) (32)考点二、平行四边形(3~10分) (32)考点三、矩形(3~10分) (32)考点四、菱形(3~10分) (33)考点五、正方形(3~10分) (33)考点六、梯形(3~10分) (33)第十一章解直角三角形 (35)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5分) (35)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3~5分) (35)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3~8分) (35)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3~5) (36)第十二章圆 (37)考点一、圆的相关概念(3分) (37)考点二、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3分) (37)考点三、垂径定理及其推论(3分) (37)考点五、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3分) (37)考点六、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3~8分) (37)考点七、点和圆的位置关系(3分) (38)考点八、过三点的圆(3分) (38)考点九、反证法(3分) (38)考点十、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5分) (38)考点十一、切线的判定和性质(3~8分) (38)考点十二、切线长定理(3分) (38)考点十三、三角形的内切圆(3~8分) (38)考点十四、圆和圆的位置关系(3分) (38)考点十五、正多边形和圆(3分) (39)考点十六、与正多边形有关的概念(3分) (39)考点十七、正多边形的对称性(3分) (39)考点十八、弧长和扇形面积(3~8分) (39)第十三章图形的变换 (41)考点一、平移(3~5分) (41)考点二、轴对称(3~5分) (41)考点三、旋转(3~8分) (41)考点四、中心对称(3分) (41)第十四章图形的相似 (42)考点一、比例线段(3分) (42)考点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5分) (42)考点三、相似三角形(3~8分) (42)初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44)中考数学常用公式及性质 (47)1.乘法与因式分解 (47)2.幂的运算性质 (47)3.二次根式 (47)4.三角不等式 (47)5.某些数列前n项之和 (47)6.一元二次方程 (47)7.一次函数 (47)8.反比例函数 (47)9.二次函数 (47)10.统计初步 (49)11.频率与概率 (49)12.锐角三角形 (50)13.正(余)弦定理 (50)14.三角函数公式 (50)15.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关知识 (50)16.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50)17.平行线段成比例定理 (51)18.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51)19.圆的有关性质 (51)20.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 (51)21.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 (51)22.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 (52)23.面积公式 (52)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计划一、第一轮复习(3-4周)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理解为主,做题为辅(1)目的:过三关①过记忆关必须做到: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有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定理,推论(性质,法则)等。
2013中考数学考前指导
致鹿野中学2009级全体学生一封信——2013年初四数学中考考前指导同学们:你们好!经过紧张而又艰苦的几个月的复习准备后,同学们将要走进考场,实现自己的愿望。
但是能否将自己的实际水平如实地甚至是超水平地在考卷上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来,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外,大家还应掌握应考的一些策略和技巧。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数学中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中考时,通常提前五分钟发试卷。
拿到试卷后,大家应充分利用好开始答题前这宝贵的五分钟,通览一遍试题,摸透题情,了解共有几页、试题类型、难易程度,对完成整卷自己所需的时间作一下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考试时的干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情绪干扰。
由于过分紧张,焦虑而干扰对知识的回忆,本来熟悉的知识难于再现,出现思维障碍,甚至头脑中“一片空白”的现象,这时一定要平静下来,自我减压,使心态恢复正常二是思维定势干扰,如果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容易套用过去解答该类题型的方法,而忽略了题目间的差异。
有时最先想到的解法,尽管不适用,却总不愿抛开,妨碍其他方法的选择应用。
遇到这种情况时,应暂抛开此题,先做其他题目或换个角度思考,另作尝试,从头再来,以求顺解。
很多同学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答案就能拿到满分了。
其实现在中考阅卷更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比最后的答案要重要。
所以,要规范书写过程,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形,避免被阅卷老师扣“过程分”。
会而不对,令人惋惜;对而不全,得分不高;表述不规范、字迹不工整又是造成中考数学试卷非智力因素失分的一大方面。
因为字迹潦草,会使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良,进而使阅卷老师认为你学习不认真、基本功不过硬、考试态度不端正,“感情分”也就相应低了,此谓心理学的“光环效应”。
在中考阅卷时每道题目允许有一分的误差,“印象分”也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每道都差一分,加起来也是不少的。
“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中考数学总复习实用方法总结
中考数学总复习实用方法总结复习能够帮助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好的巩固,尤其数学知识点具有“多杂难”这样的特点,更需要我们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复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数学总复习实用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考数学复习策略一、梳理策略总结梳理,提炼方法。
复习的最后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应重视教材,立足基础,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用的基础上,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题型的总结梳理,应摆脱盲目的题海战术,对重点习题进行归类,找出解题规律,要关注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
如方案设计题型中有一类试题,不改变图形面积把一个图形剪拼成另一个指定图形。
总结发现,这类题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不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有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给出若干小图形拼接成固定图形。
梳理了题型就可以进一步探索解题规律。
同时也可以换角度进行思考,如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可以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最少需几条剪切线?联想到任意四边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图形,任意梯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图形等。
做题时,要注重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做到触类旁通。
反思错题,提升能力。
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进行及时修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反思错题,具体做法是:将已经复习过的内容进行“会诊”,找到最薄弱部分,特别是对月考、模拟试卷出现的错误要进行认真分析,也可以将试卷进行重新剪贴、分类对比,从中发现自己复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是计算马虎,还是法则使用不当;是审题不仔细,还是对试题中已知条件或所求结论理解有误;是解题思路不对,还是定理应用出错等等,消除某个薄弱环节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
应把这些做错的习题和不懂不会的习题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题的最佳途径。
事实上,如果考前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纠正,就会很快地提高数学能力。
2013届中考数学分式复习
A.x≠5 B.x≠-5 C.x>5 D.x>-5 a-2ab-b 1 1 (2)已知 - =4,则 的值等于( ) a b 2a-2b+7ab 2 2 A.6 B.-6 C. D.- 15 7 -ab 2 (3)计算 2 的结果是( ) ab A.a B.b C.1 D.-b x+1 (4)已知分式 的值为0,那么x的值为________. x-1
1 1 解:(1) -1 n - 1 解:(1) n+1 n+1-n 1n1 n+1 n+1 1 n 1 (2)证明: -1 1= - = n+1-n = n+1 n 1 解:(1) - 1 nn - (2)证明: n+1 nn+1 nn+1 nn+1 nn+1 - = = n+1 = n n+1 nn+1 nn+1 1 nn+1 1 nn+1 1 1 1 1 n+1 1 2 009 n+1-n 1 1 -1 +1 -„+ 1 n 1 (3)原式=1- + - =1- = 2 009 . 2 2 2 010 2= 010 010 . (2)证明: - + 3- 3+1-„+ 1 2- 1 =1- 1 2= = -009 = (3)原式=1- n+1 nn+1 nn+1 nn+1 nn+1 n 2 2 3 3 2 009 2 010 2 010 2 010 1 1 1 1 1 1 1 2 009 (3)原式=1- + - + -„+ - =1- = . 2 2 3 3 2 009 2 010 2 010 2 010
1 有意义, 则x的取值 x 5
4、 (2012 广东 9 分)有三张正面分别写有数字﹣2,﹣1,1 的卡片,它们的背面完全相同,将这三 张卡片北背面朝上洗匀后随机抽取一张,以其正面的数字作为 x 的值,放回卡片洗匀,再从三张卡 片中随机抽取一张,以其正面的数字作为 y 的值,两次结果记为(x,y). (1)用树状图或列表法表示(x,y)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2)求使分式 (3)化简分式 + + 有意义的(x,y)出现的概率; ,并求使分式的值为整数的(x,y)出现的概率.
2013届全国中考数学3年中考2年模拟之专题突破:3.3.1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pdf版
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
)+ )- 狓+ 2 2 B . 狓+ 2 2 狔=( 狔=( A. 2 2 2 ( ) ( ) ( · 四川德阳 )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 将函数 C. 2 + 2 D. 2 - 2 1 .2 0 1 2 狓 狔= 狓- 狔= 狓- 狔=2 + 4 狓+ 1的图象沿 狓 轴方向向右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后再沿 3 与 轴交 ·浙江杭州) 已知抛物线狔= ( ) ( 6 .( 2 0 1 2 犽 狓+ 1 狓- ) 狓 犽 轴向下平移 个单位长度 , 得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 ( ) 1 . 狔 与 狔 轴交于点犆, 则能使 △犃 犅, 犅 犆 为等腰三角形的 , ) , ) 于点 犃、 A.( - 1 1 B .( 1 - 2 抛物线的条数是 ( ) . , ) , ) C.( 2 - 2 D.( 1 - 1 2 A. 2 B . 3 ( · 山东日照 ) 二次函数 2 .2 0 1 2 犪 狓+ 狔= 4 D. 5 ( ) 的图象如图所示, 给出下 犫 狓+ 犮 犪≠0 C. ( ·浙江衢州) 1 5 若自 列结论: 2 已知二次函数狔=- 1狓 .2 0 1 2 -7 狓+ , 7 2 2 2 ; ; 4 犪 犮 0 ②2 犪+ 犫 0 ③4 犪- 2 犫 ①犫 - > < 变量狓 分别取狓 , 且0 则对应的函数值 狓 狓 狓 狓 < 1 狓 2, 3, 1< 2< 3, ; + 犮 = 0 犫 ∶ 犮 =- 1 ∶ 2 ∶ 3 . ④ 犪∶ , , 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 . 1狔 2狔 3 狔 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 1> 2> 3 1< 2< 3 狔 狔 狔 狔 狔 狔 A.①② B .②③ ( 第 2题 ) C. D. > > < < 2 3 1 2 3 1 狔 狔 狔 狔 狔 狔 C.③④ D.①④ 2 2 ( · 甘肃兰州 ) 抛物线 的对称轴是 ( ·山东烟台 ) 已知二次函数 狔=2( )+1 下列说 8 .2 0 1 2 2 狓+ 1 . ) 狔=- 3 .( 2 0 1 2 狓-3 . 法: 其图象的开口向下 ; 其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 ; 1 1 狓 =- 3 ① ② B .直线狓=- A.直线狓= 2 2 , ) ; 3 - 1 3时 , ③其图象顶点坐标为( ④当狓< 狔 随狓 的增大而 轴 直线 C. D. 狓 = 2 狔 减小. 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 ) ( ·安徽) 如图, 点 犃 在半径为2的⊙犗 上, 过线段 犗 9 . 2 0 1 2 犃上 个 个 A. 1 B . 2 的一点犘 作直线犾, 与⊙犗 过点犃 的切线交于点犅, 且 ∠犃 犘 犅 C. 3个 D. 4个 , 设 , 则 的面积 关于 的函数图象大致 2 的图象向下平移 = 6 0 ° 犗 犘= 狓 △犘 犃 犅 狓 狔 ·广东广州) 将二次函数狔= 4 .( 2 0 1 2 狓 1个单 是 ( ) . 位, 则平移后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 ) 2 2 A. 狓- 1 B . 狓+ 1 狔= 狔= 2 2 ) ) C. 狓- 1 D. 狓+ 1 狔=( 狔=( 2 ( · 江苏扬州 ) 将抛物线 先向左平移 个单位 , 5 .2 0 1 2 狓+ 1 2 狔= 再向下平 移 3 个 单 位, 那么所得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是 ( 第 9题 ) ( . )
2013届中考数学押轴题备考复习测试题33
解直角三角形的押轴题解析汇编二解直角三角形13. (2011浙江衢州,13,4分)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同学从营地A出发,要到A地的北偏东60°方向的C处,他先沿正东方向走了200m到达B地,在沿北偏东30°方向走,恰能到达目的地C(如图),那么,由此可知B、C两地相距___________m.【解题思路】由题意可知∠CAB=90°-60°=30°,∠ABC=90°+30°=120°,∴∠C=30°,三角形ABC为等要三角形,故AB=BC=200 【答案】200【点评】本题考察了方位角以及等腰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这一性质.难度中等.18、(2011山西,18,3分)如图,已知AB=12,AB⊥BC于B,AB⊥AD于A,AD=5,BC=10,点E是CD的中点,则AE的长是。
【解题思路】延长AE交BC于F,∵AB⊥BC,AB⊥AD,∴AD∥BC,又∵E是CD的中点,∴CF=AD=5,∵BC=10。
,∴BF=5,在RT13△ABF中AB=12、BF=5,所以AF=13,所以AE=213【答案】2【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几何图形的计算牵涉到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等重要几何知识,延长AE交BC于F的辅助线是本题的关键点。
难度中等。
6.(2011广西桂林,6,3分)如图,已知Rt △ABC 中,∠C =90°,BC =3, AC =4,则sinA 的值为( ).A .34B .43C .35D .45【解题思路】由勾股定理知AB =5,由三角函数定义知3sin 5BC A AB == 【答案】c【点评】本题考查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定义等,难度较小.16.(2011内蒙古乌兰察布,16,4分)某厂家新开发的一种电动车如图,它的大灯A 射出的光线AB,AC 与地面MN 所夹的锐角分别为 80和 100,大灯A 与地面离地面的距离为lm 则该车大灯照亮地面的宽度BC 是 m .(不考虑其它因素)【解题思路】过点A 作AD ⊥MN 于D ,则BC=BD-CD,而BD 、CD 分别在直角三角形ABD 、ACD 中求出:08tan 1=BD ,010tan 1=CD 则BC=BD-CD=5710tan 18tan 100=-7.【答案】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其应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考查了考查考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9. (2011山东烟台,9,4分)如果△ABC中,sin A=cos B,则下列最确切的结论是()A. △ABC是直角三角形B. △ABC是等腰三角形C.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 △ABC是锐角三角形【解题思路】根据sin A,得到∠A=450,cos B,得到∠B=450,所以∠C=1800-450-450=900,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选择C。
2013年中考数学解题方法及提分突破训练:反证法专题
解题方法及提分突破训练:反证法专题对于一个几何命题,当用直接证法比较困难时,则可采用间接证法,反证法就是一种间接证法,它不是直接去证明命题的结论成立,而是去证明命题结论的反面不能成立。
从而推出命题的结论必然成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证题途径,掌握这种方法,对于提高推理论证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真题链接1.用反证法证明: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
已知:如图,在⊙O 中,弦AB 、CD 交于点P ,且AB 、CD 不是直径.求证:弦AB 、CD 不被P 平分.2.平面内有四个点,没有三点共线,证明:以任意三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3. 平面内有四个点,没有三点共线证明:以任意三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二 名词释义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
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 个/至多有(n 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推理必须严谨。
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例如: 已知:a 是整数,2能整除2a 。
试证:2能整除a① 探究:问题实际上是在讨论a 是奇数,还是偶数。
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三解答题重难点题型突破题型二几何图形探究题类型与三角形、四边形有关的探究题课件
(2)如图②,过点 F 作 FG⊥AB 于 G,连接 FE.∵AF=BE,AF∥BE,∴ 四边形 ABEF 是平行四边形,∵AF+BE=16,∴AB=AF=BE=8,∵32 3= 8×FG,∴FG=4 3,在 Rt△FAG 中,AF=8,∴∠FAG=60°,当点 G 在 线段 AB 上时,∠FAB=60°,当点 G 在线段 BA 延长线时,∠FAB=120°,
解:(1)原命题不成立,新结论为:∠APB=90°, AF+BE=2AB(或 AF=BE=AB),证明:∵AM∥BN, ∴∠MAB+∠NBA=180°,∵AE,BF 分别平分∠MAB,∠NBA,
∴∠EAB=12∠MAB,∠FBA=12∠NBA,
∴∠EAB+∠FBA=12(∠MAB+∠NBA)=90°, ∴∠APB=90°,∵AE 平分∠MAB,∴∠MAE=∠BAE, ∵AM∥BN,∴∠MAE=∠BAE,∴∠BAE=∠BEA, ∴AB=BE,同理:AF=AB,∴AF+BE=2AB(或 AF=BE=AB);
辽宁专用
专题三 解答题重难点题型突破
题型二 几何图形探究题 类型1 与三角形、四边形有关的探究题
【例1】 (2016·抚顺)如图,在△ABC中,BC >AC,点E在BC上,CE=CA, 点D在AB上,连接DE,∠ACB+∠ADE=180°,作CH⊥AB,垂足为H.
(1)如图①,当∠ACB=90°时,连接CD,过点C作CF⊥CD交BA的延长线于点F. ①求证:FA=DE; ②请猜想三条线段DE、AD、CH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2)如图②,当∠ACB=120°时,三条线段DE、AD、CH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 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3)成立.∵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BC=CD,∠FBC=∠ECD=90 °,
2013届中考数学考点专项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小结小结1 本章概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特别是垂直和平行关系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这一章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基本知识,是几何学习的重要阶段,要引起高度重视.教材在给出对顶角、邻补角、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的基础上又给出了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垂线的基本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最后给出平移的概念、性质以及利用平移绘制图案.小结2 本章学习重难点【本章重点】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掌握垂线、垂线段的概念;知道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以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本章难点】掌握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小结3 中考透视中考所考查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顶角、邻补角、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的理解,对顶角、邻补角以及垂线性质的应用,包括实际应用.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含义,能由线找出角、由角说出线.3. 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简单命题的证明.知识网络结构图专题总结及应用一、知识性专题专题1 有关基本图形的问题【专题解读】本章中主要考查数图形的个数问题,构造基本图形以及基本图形的组合,如平行线与角平分线的组合,平行线与平行线的组合等.例1 如图5-132所示,直线AB,CD,EF都经过点O,图中共有几对对顶角?分析数基本图形不能重复,不能遗漏.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有两对对顶角,图中有3组两条直线相交,故对顶角有2×3=6(对).解:共有6对对顶角.【解题策略】数图形个数及书写时,应注意顺序性,这样不易例2 如图5-133所示,图中共有几对同旁内角?分析我们知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共形成八个角,其中有两对同旁内角.图形中有两个“三线八角”,即CD,EF被GH所截,形成两对同旁内角,AB,EF被GH所截,又形成两对同旁内角,所以共有4对同旁内角.解:图中共有4对同旁内角.【解题策略】注意观察同旁内角的特点.例3 如图5-134所示,AB∥CD,P为AB,CD之间的一点,已知∠1=32°,∠2=25°,求∠BPC的度数.分析此图不是我们所学的“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需添加一些线(辅助线)把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基本图形.解:如图5-134所示,过点P作射线PN∥AB.因为AB∥CD(已知),所以PN∥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所以∠4=∠2=2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PN∥AB(已知),所以∠3=∠1=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PC=∠3+∠4=32°+25°=57°.【解题策略】构造基本图形就是将残缺的基本图形补全.例4 如图5-135所示,已知AB∥CD,EF分别交AB,CD于G,H,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HN.分析要说明GM∥HN,可说明∠1=∠2,而由GM,HN分别为∠AGF,∠EHD的平分线,可知∠1=12∠AGF,∠2=12∠EHD,又由AB∥CD,有∠AGF=∠EHD,故有∠1=∠2,从而结论成立.解:因为GM,HN分别平分∠AGF,∠EHD(已知),所以∠1=12∠AGF,∠2=12∠EHD(角平分线定义).又因为AB∥CD(已知),所以∠AGF=∠EH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1=∠2,所以GM∥HN(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题策略】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判定以及角平分线的综合应用.例5 如图5-136所示,已知AB∥CD,BC∥DE.试说明∠B=∠D.分析条件为直线平行,故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说明.解:因为AB∥CD(已知),所以∠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BC∥DE(已知),所以∠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解题策略】此题重点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例6 如图5-137所示,已知AB∥CD,G为AB上任一点,GE,GF分别交CD于E,F.试说明∠1+∠2+∠3=180°.分析要说明180°问题,想到了“平角”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两个知识点,故可用它们解决问题.解:因为AB∥CD(已知),所以∠4=∠2,∠3=∠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4+∠1+∠5=180°(平角定义),所以∠2+∠1+∠3=180°(等量代换).【解题策略】此题把说明∠2+∠1+∠3=180°转化为说明∠1+∠5+∠4=180°,应用等量代换解决了问题.例7 如图5-138所示,AB,DC相交于点O,OE,OF分别平分∠AOC,∠BOC.试说明OE⊥OF解:因为OE,OF分别平分∠AOC与∠BOC(已知),所以∠1=12∠AOC,∠2=12∠BOC(角平分线定义).所以∠1+∠2=12∠AOC+12∠BOC=12(∠AOC+∠BOC).又因为∠AOC+∠BOC=180°(邻补角定义),所以∠1+∠2=12×180°=90°,所以OE⊥OF(垂直定义).【解题策略】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将∠1和∠2分别转化为12∠AOC和12∠BOC是解此题的关键.例8 如图5-139所示,已知AB∥CD,∠CED=90°.试说明∠1+∠2=90°.解:因为AB∥CD(已知),所以∠3=∠1,∠4=∠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3+∠4+∠CED=180°(平角定义),∠CED=90°(已知),所以∠3+∠4=90°,所以∠1+∠2=90°(等量代换).【解题策略】根据两直线平行分别将∠1和∠2转化为∠3和∠4,再根据平角定义由∠3+∠4+∠CED=180°和已知∠CED=90°可说明∠1+∠2=90°.例9 如图5-140所示,在三角形ABC中,CD⊥AB于D,FG⊥AB于G,ED∥BC.试说明∠1=∠2.解:因为CD⊥AB,FG⊥AB(已知),所以∠CDB=∠FGB=90°(垂直定义),所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因为DE∥BC(已知),所以∠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1=∠2(等量代换).【解题策略】多次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说明∠1,∠2,∠3的关系.二、规律方法专题专题2 基本命题的计算与证明【专题解读】基本命题的计算与证明涉及的题型有(1)有关角的计算;(2)有关角相等的判定;(3)判定平行问题;(4)判定垂直问题;(5)判定共线问题.例10 如图5-141所示,已知∠4=70°,∠3=110°,∠1=46°,求∠2的度数.分析由∠3+∠4=180°,知AB∥CD,故∠2=180°-∠1.解:因为∠4=70°,∠3=110°(已知),所以∠4+∠3=180°,所以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所以∠2=180°-∠1=180°-46°=13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解题策略】此题考查由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直线平行,由两直线平行可行同旁内角互补,从而计算相关的角.例11 如图5-142所示,AB∥CD,EB∥DF.试说明∠1=∠2.解:因为AB∥CD(已知),所以∠1+∠3=∠2+∠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EB∥DF(已知),所以∠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1=∠2(等式性质).【解题策略】判定角相等的方法有:(1)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2)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3)对顶角相等;(4)角平分线定义;(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6)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例12 如图5-143所示,DF∥AC,∠1=∠2.试说明DE=AB.分析要说明DE∥AB,可说明∠1=∠A,而由DF∥AC,有∠2=∠A.又因为∠1=∠2,故有∠1=∠A,从而得出结论.解:因为DF∥AC(已知),所以∠2=∠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因为∠1=∠2(已知),所以∠1=∠A(等量代换),所以DE∥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题策略】判定平行的方法有:(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例13 如图5-144所示,∠1=∠2,CD∥EF.试说明EF⊥AB.分析要说明EF⊥AB,可说明∠2=90°,而由CD∥EF,可得∠1+∠2=180°,又∠1=∠2,所以有∠1=∠2=90°,从而得出结论.解:因为CD∥EF(已知),所以∠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因为∠1=∠2(已知),所以∠1=∠2=90°,所以EF⊥AB(垂直定义).【解题策略】判定垂直的方法有:(1)说明两条相交线的一个交角为90°;(2)说明邻补角相等;(3)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也必垂直于另一条.例14 如图5-145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OF平分∠BOD.试说明E,O,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分析要说明E,O,F三点共线,只需说明∠EOF=180°.解:因为AB,CD相交于点O(已知),所以∠AOC=∠BOD(对顶角相等).因为OE,OF分别平分∠AOC与∠BOD(已知),∠AOC,所以∠1=12∠2=1∠BOD(角平分线定义),2所以∠1=∠2(等量代换).因为∠1+∠EOD=180°(邻补角定义),所以∠2+∠EOD=180°(等量代换),即∠EOF为平角,所以E,O,F三点共线.【解题策略】判定三点共线问题的方法有:(1)构成平角;(2)利用平行公理说明;(3)利用垂线的性质说明.三、思想方法专题专题3 转化思想【专题解读】在计算过程中,我们总是想办法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例15 如图5-146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OD平分∠AOE,且∠COA:∠AOD=7:2,求∠BOE的度数.分析欲求∠BOE,因为∠BOE与∠AOE互为邻补角,所以可先求∠AOE,而∠AOE=2∠AOD,所以只需求∠AOD即可,由已知条件可求得∠AOD.解:∵∠COA+∠AOD=180°,∠COA:∠AOD=7:2,∴∠COA=79×180°=140°,∠AOD=29×180°=40°.∵OD平分∠AOE,∴∠AOE=2∠AOD=2×40°=80°,∴∠BOE=180°-∠AOE=180°-80°=100°.【解题策略】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对顶角相等是在有关求角的大小的问题中常用的两个等量关系,要注意发现图形中的这两种角,它们常隐藏在直线条件的背后.2011中考真题相交线与平行线精选一、选择题1.(2011云南保山2,3分)如图,l1∥l2,∠1=120°,则∠2=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邻补角。
【中考数学】中考数学解题策略大盘点(3)
【中考数学】中考数学解题策略大盘点(3)三、解题的常用方法3.化折为直化折为直:定点间的几条折线段在一条直线上时,其和最小。
另有: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小。
这里的“直”理解为“直线”或“垂直”。
注意:化折为直的前提是“几条连续折线在两个定点之间,或在定点与定线之间”,若不满足需先进行变换转化。
例13.(1)如图①,RtΔABC中,∠C=90°,AC=3,BC=4,点P是边上任意一点,则PC的最小值为.(2)如图②,矩形ABCD中,AB=3,BC=4,点M、点N分别在BD、BC上,求CM+MN的最小值.(3)如图③,矩形ABCD中,AB=3,BC=4,点E是AB边上一点,且AE=2,点F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把ΔBEF沿EF翻折,点B 的对应点为P点,连接AP、CP,四边形APCD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这个最小值及此时BF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问题(1)直接求点C到AB的距离。
问题(2)中折线CM、MN 居于轨迹线BD同侧,无法化直,所以要先把CM或MN翻折变换到另一侧,以便化直,这样转化为点到线的最短路径问题。
如下图,CM+MN=C′M+MN,C′N′即为其最小值,在ΔCC′N′中利用三角函数可求得为24/5×4/5=96/25。
同样可以把MN沿BD翻折至MN′,N′的轨迹即是把BC翻折后的BC′,转化为求C点到直线BC′的最短路径,即CH的长。
问题(3)中可先确定P点轨迹为以E为圆心以BE为半径的圆弧,把四边形APCD面积最小转化为ΔAPC面积最小,再转化为高PH最小,即求圆E到直线AC的最短路径,过E作AC的垂线,所得PH即为最小值,求得四边形APCD的面积最小值为15/2。
4.改斜归正改斜归正:由于坐标的本质是水平竖直方向的距离,所以坐标系中往往把斜向线段的关系转化为正向(水平竖直方向)线段的关系解决。
例14.抛物线y=0.5x2+1.5x-2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点P为抛物线在第三象限的一个动点,作PH⊥BC于H.(1)求PH的最大值;(2)若∠HPC=2∠ABC,求点P的横坐标.问题(1)中PH的长不易表示,可以作PN⊥x轴交BC于M,设P(x,0.5x2-1.5x-2),M(x,-0.5x-2),则PM=-0.5x2+x,PH=2√5/5PM,转化为求PM的最大值。
中考数学常见解题技巧方法总结七篇
中考数学常见解题技巧方法总结篇1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
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
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
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
1、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2、一元二次方程与函数在这一类问题当中,尤以涉及的动态几何问题最为艰难。
几何问题的难点在于想象,构造,往往有时候一条辅助线没有想到,整个一道题就卡壳了。
相比几何综合题来说,代数综合题倒不需要太多巧妙的方法,但是对考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代数功底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中考数学当中,代数问题往往是以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为主体,多种其他知识点辅助的形式出现的。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问题当中,纯粹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通常会以简单解答题的方式考察。
但是在后面的中难档大题当中,通常会和根的判别式,整数根和抛物线等知识点结合。
3、多种函数交叉综合问题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函数就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
这类题目本身并不会太难,很少作为压轴题出现,一般都是作为一道中档次题目来考察考生对于一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掌握。
所以在中考中面对这类问题,一定要做到避免失分。
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在中考中,有一类题目说难不难,说不难又难,有的时候三两下就有了思路,有的时候苦思冥想很久也没有想法,这就是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
方程可以说是初中数学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也是中考中必考内容。
从近年来的中考来看,结合时事热点考的比较多,所以还需要考生有一些生活经验。
实际考试中,这类题目几乎要么得全分,要么一分不得,但是也就那么几种题型,所以考生只需多练多掌握各个题类,总结出一些定式,就可以从容应对了。
5、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整体说来,代几综合题大概有两个侧重,第一个是侧重几何方面,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代数知识来考察。
而另一个则是侧重代数方面,几何性质只是一个引入点,更多的考察了考生的计算功夫。
2013年中考数学解题方法及提分突破训练:待定系数专题
解题方法及提分突破训练:待定系数专题一.真题链接1.(2012•玉林)一次函数y=mx+|m-1|的图象过点(0,2),且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m=( )A .-1B .3C .1D .-1或3 2.(2012•南昌)已知一次函数y=kx+b (k ≠0)经过(2,-1)、(-3,4)两点,则它的图象不经过(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 3.(2011•泰安)若二次函数y=ax2+bx+c 的x 与y 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则当x=1时,y 的值为( ) A .5 B .-3 C .-13 D .-27 4.把分式21172x x x-+-化为部分分式. 5.分解因式:2x 2-xy -y 2+13x+8y -7 6.(2011•嘉兴)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2+bx+c 的图象经过点(-1,0),(1,-2),当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时,x 的取值范围是 .二.名词释义概念: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
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经验:待定系数法作为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可以运用于因式分解、确定方程系数、解决应用问题等各种场合。
其指导作用贯穿于初中、高中甚至于大学的许多课程之中,认真学好并掌握待定系数法,必将大有裨益。
详解:1.待定系数法在分解因式时的运用待定系数法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用待定系数法分解因式,就是先按已知条件把原式假设成若干个因式的连乘积,这些因式中的系数可先用字母表示,它们的值是待定的,由于这些因式的连乘积与原式恒等,然后根据恒等原理,建立待定系数的方程组,最后解方程组即可求出待定系数的值。
在初中竞赛中经常出现。
例如:分解因式x -x -5x -6x -4分析:已知这个多项式没有一次因式,因而只能分解为两个二次因式。
中考数学备考复习方法及技巧整理
中考数学备考复习方法及技巧整理数学是中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对于学生来说,备考数学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是一些中考数学备考的方法和技巧。
1.制定复习计划在备考数学之前,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非常重要。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
将数学知识分为不同的模块,每天专注于一个模块的复习,这样可以更加高效地提高复习效果。
2.理解基础知识数学是一门学科,后续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
所以,在备考数学之前,要先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通过课本、参考书或者网上资料等途径,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数学是一门需要多做题目才能掌握的学科。
在备考数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题目的讲解和练习相结合。
做题时可以先理解题目,然后运用相应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题。
遇到难题时,可以查阅相关的解题方法进行学习。
4.做真题中考数学复习的重点是做真题。
做真题可以锻炼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可以了解考试重点和难点。
可以选择近几年的中考真题进行练习,还可以参加模拟考试。
通过多做真题,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5.总结错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有些题目可能会做错或者不清楚解题思路。
这些错题是我们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总结错题找到自己掌握不好的知识点,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复习。
6.计算技巧和口诀的记忆在备考数学时,一些计算方法和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计算。
例如,乘法口诀表、整除的判断方法等。
将这些计算技巧和口诀记忆下来,可以在解题过程中提高计算的速度。
7.注重思维训练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所以在备考数学时要注重思维训练。
可以通过解决一些数学思维题锻炼思维能力,例如数列题、几何题等。
通过思维训练,可以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8.多找资料进行参考在备考数学时,可以多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参考。
例如,参考书、复习资料、习题集等。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扩宽数学知识面,找到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
9.制定复习小目标备考数学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将复习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制定一个小目标。
2013年北京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一:选择题解题方法(含答案)+讲座二: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
考点三:筛选法(也叫排除法、淘汰法) 分运用选择题中单选题的特征,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择支这一信息, 从选择支入手, 根据题设条件与各选择支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计算、判断,对选择支进行筛选,将其 中与题设相矛盾的干扰支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结论的方法。使用筛选法的前提是 “答案唯 一” ,即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例 3 (2012• 东营)方程(k-1)x-2 1 − k x+
2 的图象上,∴S 阴影=2; x
2 的图象上,∴S 阴影=2; x 1 1 ×2+ 2 2
C、 如图所示, 分别过点 MN 作 MA⊥x 轴, NB ⊥x 轴, 则 S 阴影=S△OAM+S 阴影梯形 ABNM-S△OBN = (2+1)×1-
1 3 ×2= ; 2 2
D、∵M 、N 两点均在反比例函数 y= ∵
A.﹣1
B.1
C.2
D.﹣2
考点七:动手操作法 与剪、 折操作有关或者有些关于图形变换的试题是各地中考热点题型, 只凭想象不好确定, 处理时要根据剪、折顺序动手实践操作一下,动手可以直观得到答案,往往能达到快速求解 的目的. 例 7 ( 2012• 西宁)折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也是每一个人从小就经历的事,它是一种 培养手指灵活性、协调能力的游戏,更是培养智力的一种手段.在折纸中,蕴含许多数学知 识,我们还可以通过折纸验证数学猜想,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按照图 ①~④的过程折叠后 展开,请选择所得到的数学结论( )
B.相交
C.外切
D.外离
3. (2012• 安徽)为增加绿化面积,某小区将原来正方形地砖更换为如图所示的正八边形植草 砖,更换后,图中阴影部分为植草区域,设正八边形与其内部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 a,则阴影 部分的面积为( )
【高分秘笈】2013中考数学-解题方法及提分突破训练:换元法专题
解题方法及提分突破训练:换元法专题一.真题链接1.(2011•恩施州)解方程(x-1)2-5(x-1)+4=0时,我们可以将x-1看成一个整体,设x-1=y ,则原方程可化为y2-5y+4=0,解得y1=1,y2=4.当y=1时,即x-1=1,解得x=2;当y=4时,即x-1=4,解得x=5,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2,x2=5.则利用这种方法求得方程 (2x+5)2-4(2x+5)+3=0的解为( )A .x1=1,x2=3B .x1=-2,x2=3C .x1=-3,x2=-1D .x1=-1,x2=-22.(2005•温州)用换元法解方程(x2+x )2+(x2+x )=6时,如果设x2+x=y ,那么原方程可变形为( )A .y2+y-6=0B .y2-y-6=0C .y2-y+6=0D .y2+y+6=03.(2005•兰州)已知实数x 满足 的值是( )A .1或-2B .-1或2C .1D .-24.已知(x2+y2)2-(x2+y2)-12=0,则(x2+y2)的值是( )二.名词释义概念: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
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经验:换元法,可以运用于因式分解、解方程或方程组等方面。
换元法是数学中重要的解题方法,对于一些较繁较难的数学问题,若能根据问题的特点,进行巧妙的换元,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举例说明.详解:换元法主要有双换元、整体换元、均值换元,倒数换元几种形式。
下面结合例题一一讲解。
三.典题事例1.整体换元例1 分解因式:.16)4a 3a )(2a 3a (22-++-+解:设m 2a 3a 2=-+,则原式)4a 3a )(6a 3a ()2m )(8m (16m 6m 16)6m (m 222-+++=-+=-+=-+=).1a )(4a )(6a 3a (2-+++=评注:此题还可以设m a 3a 2=+,或m 4a 3a 2=++,或m 1a 3a 2=++。
2013届全国中考数学3年中考2年模拟之专题突破:3.3.2二次函数pdf版
上一动点( 端点除外) , 过点 犘 作犘 交犅 连 犇∥犃 犆, 犆 于点犇, 结 犆 犘. ( )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1 ① 写出二次函数犔 2 与二次函数犔 1 有关图象的两条相同 2 ( ) 当动点 犘 运动到何处时, 的性质; 犅 犘 =犅 犇·犅 犆. 2 问线段 犈 8 犽 与抛物线犔2 交于 犈、 犉 两点, 犉 ②若直线狔=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会, 请求出 犈 犉 的长度; 如果会, 请说明理由. ( 第1 2题 ) ( 第1 0题 ) 3 2 ·广东) 如图, 抛物线狔= 1狓 1 1 .( 2 0 1 2 - 狓-9 与 狓 轴交于 2 2 2 ·广东汕头) 已知抛物线狔= 1狓 3 .( 2 0 1 1 + 狓+ 犮 与狓 轴没有 与狔 轴交于点犆, 连结 犅 犃、 犅 两点, 犆、 犃 犆. 1 2 ( ) 求犃 交点. 犅 和犗 犆 的长; 1 ( ) 点 从点 出发 , 沿 轴向点 运动 ( 点 与点 、 不 ( ) 求犮的取值范围; 2 犈 犃 狓 犅 犈 犃犅 1 重合) , 过点 犈 作直线 设犃 交犃 并说明理由. ( ) 试确定直线狔= 犾 平行犅 犆, 犆 于点犇. 犈的 犮 狓+ 1经过的象限, 2 长为 犿, 的面积为 , 求 关于 的函数关系式 , 犇 犈 犛 犛 犿 △犃 并写出自变量 犿 的取值范围. ( 第1 1题 )
化范围是( . )
2 2 ·四川乐山) 二次函数狔= ( · 广西北海 ) 二次函数 狔=狓 ) 的图象的 6 1 .( 2 0 1 2 犪 狓 + 犫 狓+ 1 犪≠ .( 2 0 1 2 -4 狓+5 的顶点坐标为 0 顶点在第一象限, 且过点( , ) 设狋 , 则狋值的变 - 1 0 . = 犪+ 犫 + 1 .
2013年中考数学解题方法及提分突破训练:归纳法专题
解题方法及提分突破训练:归纳法专题不完全归纳法是指从一个或几个(但不是全部)特殊情况作一般性的结论的归纳推理。
这种归纳法是用一定数量数值为基础,进行分析探究,从中找出规律,并将此规律推广应用到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和证明.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经常会用这种方法进行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的推导.学生在学习中,若能正确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
一 真题链接1.(2010中考变式题)如图为手的示意图,在各个手指间标记字母A ,B ,C ,D .请你按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即A →B →C →D →C →B →A →B →C →…的方式)从A 开始数连续的正整数1,2,3,4,…,当数到12时,对应的字母是________;当字母C 第201次出现时,恰好数到的数是________;当字母C 第2n +1次出现时(n 为正整数),恰好数到的数是________.(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2.(2011·北京)在下表中,我们把第i 行第j 列的数记为ai ,j (其中i ,j 都是不大于5的正整数),对于表中的每个数ai ,j 规定如下:当i ≥j 时,ai ,j =1;当i <j 时,ai ,j =0.例如:当i =2,j =1时,ai ,j =a 2,1=1.按此规定,a 1,3=________;表中的25个数中,共有________个1;计算a 1,1·ai,1+a 1,2·ai,2+a 1,3·ai,3+a 1,4·ai,4+a 1,5·ai,5的值为________.3. (2011内蒙古乌兰察布,18,4分)将一些半径相同的小圆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请仔细观察,第 n 个图形 有 个小圆. (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第1个图形第 2 个图形 第3个图形第 4 个图形第 18题4. (2011湖南常德,8,3分)先找规律,再填数:1111111111111111,,,,122342125633078456 (111)+_______.2011201220112012+-=+-=+-=+-=-=⨯则5. (2011广东东莞,20,9分)如下数表是由从1 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组成,观察规律并完成各题的解答.(1)表中第8行的最后一个数是 ,它是自然数 的平方,第8行共有 个数; (2)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第n 行的第一个数是 ,最后一个数是 ,第n行共有 个数; (3)求第n 行各数之和.二 名词释义归纳猜想型问题也是探索规律型问题,其特点是:给出一组具有某种特定关系的数、式、图形,或是给出与图形有关的操作变化过程,或某一具体的问题情境,要求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进而归纳或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主要运用于以下方面: 一 在推导法则、定理中的运用1.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 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分式乘法法则,可得:①222)(b a bb aa b a == ②bbb aaa b a =3)(=33b a ③777)(b a bbbbbbb aaaaaaa b a ==……由此可推出,当n 为正整数时,=n ba )(ban b a b a b a 个···⋯⋯=n n bn a n b a b bb a aa =⋯⋯⋯⋯个个····(b ≠0) 即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別乘方2.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凸多边形内角和定律将教材的推导过程整理成下表: 多边形边数 图 形 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把多边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的内角和通过引导学生填写上表内容,分析概括,总结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 边形内角和等于1800×(n-2).说明:本定理的推导,还可以在多边形内(或一边上)取任一点,分别连接多边形的顶点,也可仿照上述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去探讨。
【2013年中考攻略】中考数学_专题1_客观性试题解法探讨
【2013年中考攻略】专题1:客观性试题解法探讨客观性试题――选择题的题型构思精巧,形式灵活,知识容量大,覆盖面广,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考查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是中考中广泛采用的一种题型。
在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卷中,选择题约占总分的20%—30%,因此掌握选择题的解法,快速、准确地解答好选择题是夺取高分的关键之一。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可以是由一个问句或一个半陈述句构成,选项中有四个答案,至少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个正确的答案可叫优支,而不正确的答案可叫干扰支或惑支。
目前在中考数学试卷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即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要求解题者从若干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并按题目的要求,把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指定位置。
笔者将选择题的解法归纳为应用概念法、由因导果法、执果索因法、代入检验法、特殊元素法、筛选排除法、图象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分类讨论法、探索规律法十种,下面通过2011年和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这十种方法。
一、应用概念法:应用概念法是解选择题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应用定义、公理、定理等概念直接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用应用概念法解题,要求学生熟记相关定义、公理、定理等基本概念,准确应用。
二、由因导果法:由因导果法,又称综合法,直接推演法,是解选择题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它的解题方法是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应用定义、公理、公式、定理等经过计算、推理或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再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与已得结论一致的正确答案。
由因导果法解题自然,不受选项的影响,运用数学知识,通过综合法,直接得出正确答案。
三、执果索因法:执果索因法,又称分析法,它与由因导果法的解题思路相反。
它的解题方法是从要求解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根据定义、公理、定理等,把要求解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四个选项之一。
2013届中考数学解题方法总复习7解答综合题
解题方法7:解答综合题综合题是指在一道题中将代数、几何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的题目,这类题目有这样一些特点:1、常常作为中考数学试卷的压轴题,通常在一个大题下,以几个小题的形式出现。
2、通常是全卷最难的题目,但每个小题的难度却不相同,往往(1)小题可能比前面的题目要简单很多,而(2)小题、(3)小题的难度会逐步以较大幅度增加。
3、题目的阅读量不一定很大,但计算量却较大,对计算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可能会做而做错。
4、题目放在最后,时间紧张,心理压力大,不容易集中精力,往往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
根据这些题目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对于中等水平的考生,可以放弃这些题目的解答,将时间用在前110分的题目上,完成这些题目的解答后将剩余的时间用来检查前面题目的解答是否正确,保证将会做得题目做对,将分拿到手。
对于平时程度较好的同学,在保证前面分能够拿到手之后还有时间,不妨完成在最后这道题目的前面的小题,争取做对,多拿一些分。
对于数学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完成前面的题目用不了很多时间,会留下很多时间,但不应急于解答压轴题,也应该先检查前面解答题目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确保前面分拿到手,然后集中精力完成最后一题的解答。
本文中选择了一些题目和解答供有能力的同学选用。
例1 如图,矩形ABCD的长、宽分别为32和1,且1OB=,点E322⎛⎫⎪⎝⎭,,连接AE ED,.(1)求经过A E D,,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2)若以原点为位似中心,将五边形AEDCB放大,使放大后的五边形的边长是原五边形对应边长的3倍.在下图网格中画出放大后的五边形A/E/D/C/B/;71243567654321E D CB A y x O E'D'C'B'A'71243567654321E DC B A y xO (3)经过A E D ''',,三点的抛物线能否由(1)中的抛物线平移得到?请说明理由.解:(1)设经过A E D ,,三点的抛物线为2y ax bx c =++(a ≠0). 333122222A E D ⎛⎫⎛⎫⎛⎫ ⎪ ⎪ ⎪⎝⎭⎝⎭⎝⎭ ,,,,,. ∴32932423422a b c a b c a b c ⎧++=⎪⎪⎪++=⎨⎪⎪++=⎪⎩, 解得 2652a b c ⎧⎪=-⎪=⎨⎪⎪=-⎩.∴过A E D ,,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5262y x x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通常使用“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正确列、解多元方程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 E DB 推理与证明一、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我们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我们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提供了方法。
例1 已知:如图,C 为BE 上一点,点A D ,分别在BE 两侧.AB ED ∥,AB CE =,BC ED =.求证:AC CD =. 分析:从图形中我们发现,AC 、CD 正好是△ ABC 和△CDE 的对应边,我们只要证明了△ABC 和△CDE全等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
怎样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确定呢?我们从已知条件出发,展开联想,寻找出全等的条件即可。
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AB ED ∥→∠B =∠E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AB CE =,BC ED =正好分别是等角的边。
这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齐了,可以书写证明过程了。
证明:AB ED ∥,∴B E ∠=∠.在ABC △和CED △中,∵AB CE B E BC ED =⎧⎪∠=∠⎨⎪=⎩,,, ∴ABC CED △≌△.∴AC CD =.在上面的证明过程中,我们是怎样书写证明过程的呢?上面的证明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使用了一个逻辑推理。
AB ED ∥,∴B E ∠=∠.这个推理为后面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起到准备条件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中,已知条件中已经具备了两个,还需要一个条件,这个推理为三角形全等找到了第三个条件。
第二部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三部分,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推理得出线段相等。
例2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M 是AD 的中点,求证:MB MC =.分析:从图中我们发现,线段MB ,MC 可以看成是△ABM 和△CDM 的对应边,我们只要证明了△ABM 和△CDM全等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
怎样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确定呢?我们从已知条件出发,展开联想,寻找出全等的条件即可。
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 =CD ,∠A =∠D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M 是AD 的中点→AM =DM 。
这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齐了,可以书写证明过程了。
证明: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 ∴AB DC A D =∠=∠,∵是AD 的中点 ∴AM DM =在ABM △和DCM △中,∵AB DC A D AM DM =⎧⎪∠=∠⎨⎪=⎩,,, ∴ABM DCM △≌△(SAS ).∴MB MC =.上面的证明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使用了两个逻辑推理。
①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 ∴AB DC A D =∠=∠,②∵是AD 的中点 ∴AM DM =这两个推理为后面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起到准备条件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中,已知条件中没有给出现成的条件,需要寻找三个条件,这两个推理为三角形全等找齐了三个条件。
第二部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三部分,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推理得出线段相等。
A B DD CB A DC B A 例3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BC AD CD ==.求证:A C ∠=∠. 分析:根据上面的经验,如果我们能把∠A ,∠C看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我们只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
但是图中没有三角形,怎么办?我们可以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如图,连接B 、D ,得到△ABD 和△CBD ,我们只要能够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可以了。
显然,已知条件中已经有了两个全等的条件,而我们添加的“辅助线”正好是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是全等的第 三个条件。
这时,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已经具备,我们来书写证明过程:证明:连接BD .在△ABD 和△CBD 中,∵⎪⎩⎪⎨⎧===BD BD CD AD BC AB ∴△ABD ≌△CBD . ∴A C ∠=∠另外,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添加“辅助线”:如图,连接A 、C ,得到△ABC 和△ACD ,我们只要能够证明∠BAD 和∠BCD 被AD 分成的两部分分别相等就可以了。
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AB =BC →∠BAC =∠BCA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AD =CD →∠DAC =∠DCA证明:连结AC∵AB BC =,∴BAC BCA ∠=∠同理DAC DCA ∠=∠∵BAD BAC DAC BCD BCA DCA ∠=∠+∠∠=∠+∠,∴BAD BCD ∠=∠.这个证法使用等边对等角,先证明了∠BAD 和∠BCD 的两个部分分别相等,又使用等式的性质,证明了∠BAD 和∠BCD 整体相等。
FE D CB A 例4 如图,在ABC △中,D 是BC 边上的一点,E 是AD 的中点,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BE 的延长线于F ,且AF DC =.求证:D 是BC 的中点.分析:这个题目要证明D 是BC 的中点,也就是证明BD =DC ,也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BD 与DC 所在的两个三角形△ABD 和△ACD 的形状不同,显然,利用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BD =DC 是不行的。
我们再仔细、全面地观察图形,发现△AEF 和△DBE 的形状、大小相同,这两个三角形有可能全等。
我们从已知条件出发,展开联想: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E 是AD 的中点→AE =DE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BE 的延长线于F ,即AF ∥BC →∠AFE =∠DBE 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AF DC =→如果AF =BD 成立,则BD =DC 成立。
图中还有一对对顶角。
这时,可以先证△AEF 和△DBE 全等,得到AF =BD ,然后根据AF DC =,可以得到BD =DC 了,下面书写证明过程:证明:E 是AD 的中点 ∴AE =DEAF BC ∥ ∴∠AFE =∠DBE在△AEF 和△DEB 中∵⎪⎩⎪⎨⎧=∠=∠∠=∠DE AE DBE AEF DBE AFE ∴△AEF ≌△DEB ∴AF =DBA F D C = ∴DB =DC即D 是BC 的中点.在这个题目中,BD 与DC 所在的两个三角形△ABD 和△ACD 的形状不同,显然,利用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BD =DC 不行,而发现△AEF 和△DBE 的形状、大小相同,这两个三角形有可能全等(实际上△AEF 和△DBE 全等)。
在证明了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后,题目的第三个条件就是一座桥,通过这个条件使证明得以完成。
E D C B AF E D CBA例5 在梯形ABCD 中,AB ∥CD ,∠A =90°, AB =2,BC =3,CD =1,E 是AD 中点.求证:CE ⊥BE .分析:如图,要证明CE ⊥BE ,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BCE 是直角三角形;二是证明∠CED +∠BEA =90°。
(一)如果证明△BCE 是直角三角形,通常需要使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定。
这样就要知道三边CE 、BE 、CD 的长度。
我们从已知条件出发,展开联想: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在梯形ABCD 中,AB ∥CD ,∠A =90°→∠D =90°即△ECD 和△EBA 都是直角三角形。
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AB =2,BC =3,CD =1,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分别求出CE 、BE 的长度。
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E 是AD 中点→DE =AE =21AD在R t △EC D 和R t △EBA 中,要分别求出CE 、BE 的长度还需要知道DE 和AE 的长度,而DE =AE =21AD ,因此,需要求出AD 的长度。
如图,通过作“辅助线”:过C 作CF ⊥AB ,垂足为F ,很容易知道四边形AFCD 是矩形,CF =AD ,△CBF 也是直角三角形。
我们可以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求出CF 的长,这样也就知道了DA 的长,进而DE 、AE 的长也知道了。
要求出CF ,关键是知道BF =AB -CD =1。
证明: 过点C 作CF ⊥AB ,垂足为F∵ 在梯形ABCD 中,AB ∥CD ,∠A =90°,∴ ∠D =∠A =∠CF A =90°.∴四边形AFCD 是矩形.∴AD=CF AF =CDBF=AB-AF=AB -CD =1. 在Rt △BCF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CF 2+BF 2=BC 2 ∴CF =132 =22∴ AD=CF=22.∵E 是AD 中点 ∴ DE=AE=21AD=2 在Rt △AB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AE 2+AB 2=BE 2 ∴BE 2=6F E D C B A DF E C B A 同理,EC 2 =3,在△BCE 中,EB 2+ EC 2=9=BC 2 ∴∠CEB =90°即EB ⊥EC .(二)如果证明∠CED +∠BEA =90°,由于题目中给出已知条件是线段的长度,在一般情况下,只知道线段的长度是不能求出∠CED 和∠BEA 的度数,显然不能利用这种方法证明结论成立。
(注意:如果∠CED +∠BEA +∠CEF +∠BEF =180°,且∠CED =∠CEF ,∠BEA =∠BEF ,就可以得到:∠CED +∠BEA +∠CEF +∠BEF =2(∠CED +∠BEF )=180°→∠CED +∠BEF =90°)例6 把两个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ABC 和EDC 如图放置,点D 在BC 上,连结BE ,AD ,AD 的延长线交BE 于点F .求证:AF ⊥BE .分析:图中有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就有很多相等的线段和角,证明三角形全等比较容易。
但是图形比较复杂,不容易找出全等三角形。
我们从已知条件出发,展开联想: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两个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ABC 和EDC→AC =BC ,CD =CE ,∠ABC =∠DCE =90°→△ACD 和△BCE 全等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点D 在BC 上→BC 与AF 相交与D →∠ADC =∠BDF 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以得到∠DAC =∠EBC ,再利用对顶角相等,可以知道△BFD 和△ACD 已经有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第三个角一定相等。
而第三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另一个角也一定是直角。
证法一:在△ACD 和△BCE 中∵⎪⎩⎪⎨⎧=︒=∠=∠=EC DC ECB DCA BC AC 90 ∴ △ACD ≌△BCE (SAS )∴ ∠DAC =∠EBCH G FE D C B A ∵ ∠ADC =∠BDF∴ ∠ ACD =∠BFD =90° 即AF ⊥BE我们发现上面使用红字的推理使用了简写,完整的书写应该是:在△ACD 和△BCE 中∵∠DAC =∠EBC ∠ADC =∠BDF∴∠DAC +∠ADC =∴180°-(∠DAC +∠ADC )=180°-(∠EBC +∠BDF ) 即∠ACD =∠BFD∵∠ACD ==90° ∴∠BFD =90° 即AF ⊥BE证法二:在Rt △ACD 和Rt △BCE 中,∵ AC =BC DC =EC , ∴BCCE AC CD 即tan ∠DAC =tan ∠EBC ∴ ∠DAC =∠EBC∵ ∠ADC =∠BDF ∴ ∠EBC +∠BDF =∠DAC +∠ADC =90° ∴ ∠BFD =90° ∴ AF ⊥BE(注意: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也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