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手术治疗体会
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分析
苏立静 ,徐 俊 ,徐 华 燕 ,宋 晓明
[关键 词] 脑梗死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 酶原 激活剂 ;出血转 化
中图 分 类 号 :R743.3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816X(2013)05.0390-0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3.05.17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之一 ,发病 率、 致残 率及 死亡 率 均 较 高 l _1 J。超 早 期 溶 栓 治 疗 被 认 为 是有 可能 较 大 幅度地 改善 脑梗 死患 者 的预 后 ,国际 上 关 于重组 组 织型 纤 溶 酶原 激 活 剂 (rt.PA)静 脉 溶 栓 的 研究 有很 多 。2008年 发 表 的 欧洲 合 作 组 急 性 脑 卒 中 研究 llI(ECASS一3)l _2J将静脉溶栓治疗 的时间窗由原先 的 3h提高 到 4.5h。但 是 ,由于 担 心 溶 栓 治 疗 后 出血 转化 、尤其 是 症状 性 颅 内 出血 的 发 生 ,致 使 国 内相 当 多的基层 医院 ,甚至部分地区级医院尚未开展静脉溶 栓治 疗 ,因此 溶栓 治疗 前对 可 能导 致 出血 风险 的 因素 进行 分析 就显 得 尤 为 重 要 。对 溶 栓 后 出 血 风 险 进 行 预测 ,即能充分考虑溶栓后 出血高危人 群的治疗 策 略 ,同时 又会 更积 极 地把 出血 风 险小 的急性 脑梗 死 患 者纳 入 rt.PA溶栓 治疗 。
Diabetol,2011,23(10):55—62. 17]Devi MS,Sudllak8/'on PR.Diferential modulation of angiogenesis by ad—
vancod glycation end products[J].Exp Biol Med,2011,236(1):52—61. 18j 0h H, faka H,Suzllma K,et a1.Hypoxia and vascular endothelia l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静脉溶栓是通过溶解血栓,改善脑血流,保护患者的脑组织,但在治疗过程中,出血转化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溶栓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外层脑血管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的作用,导致血管壁的破坏;二是患者本身的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的异常,使得溶栓后易发生出血。
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1. 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研究表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
年龄越大的患者出血的风险越大,女性患者相较于男性患者出血的风险也较高。
2. 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包括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接受过相关手术治疗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静脉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和预后。
3.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影响静脉溶栓后出血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如果在规定的时间窗内进行治疗,可以降低出血的风险,并且提高患者的预后。
4. 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如高血压、血糖控制不佳、脑梗死体积较大等,这些并发症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并影响患者的预后。
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这些药物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也会对出血转化和预后产生影响。
三、预防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策略1. 严格控制溶栓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2. 加强对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的监测,及时调整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3. 加强对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的评估,及时处理患者的并发症,降低出血的风险。
4. 采取规范的脑卒中急救流程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但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对出血转化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并且加强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静脉溶栓治疗在其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其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揭示了对此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本文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后、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综合分析、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静脉溶栓治疗则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转化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出血转化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
对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也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规律性、危险因素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静脉溶栓对脑梗死后微出血转化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7期59·临床研究·静脉溶栓对脑梗死后微出血转化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许丽春(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云南 大理 671000)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微出血转化的临床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32例患者无微出血转化为对照组,32例患者有微出血转化为观察组。
结果观察组蛋白尿、糖尿病、脑白质疏松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22 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53.13% (17 /32)比21.88%(7 /32),56.25% (18 /32)比28.13%(9 /32),59.38% (19/32)比 21.88% (7 /32),37.50% (12 /32)比 9.38%(3 /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尿、脑白质疏松及 NIHSS 评分> 22 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微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论尿蛋白、脑白质疏松以及 NIHSS 评分>22 分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微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需对存在这些情况的患者予以重视。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微出血转化;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7.0480 引言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供给脑组织的血管发生狭窄或完全闭塞,致使其供给的脑组织血流降低,无法获得充分的氧气和养分,而导致该区域脑组织的损伤,甚至坏死,称为脑梗死。
缺血性中风产最主要的原因是粥状动脉硬化或瘢块掉落产生的血栓或来自心脏的血栓,造成颈动脉或大脑血管的狭窄,甚至阻塞[1]。
在梗塞核心区,由于脑血流低于临界值,因此脑组织缺乏足够的氧气和能量,进而引发一连串细胞在分子层次变化的产生,造成梗塞核心区立即性、不可逆的神经细胞死亡以及梗塞旁区延迟性的细胞损伤或死亡[2]。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S HANG nj n,wU ,HONG a De a t n f Ne r lg We —i Qi Hu . p rme to u oo y。teFis fiitd h rtAf la e Ho p t lo s ia f
SUN YA T e Uni r iy ,G u gdo g u gz ou sn ve st an n G an h 51 08 0 0,Chi na
c s st e t d w ih i r ve ou hr b yss wa u m a ie e r s c i ey,i c u ng m e ialhit is, ci c l a e r a e t nta n s t om ol i s s m rz d r t o pe tv l n l di d c s ore lnia pr s n a ins, lbor t r e m i to e e t to a a o y xa na ins, te t e t o c e nd o plc ins Rik a t r r l t d o r a m n , utom a c m iato . s f c o s e a e t H T f l ig hr b yss ol ow n t om ol i w e e nay e r a lz d, i l ng a e, g nd r, hyp re i ncudi g e e e t nson, di e e ab t s, hit y s or of c dic ar a i s fce y,hit y f tok n ufiinc sor o s r e, e ry s he i c an s n a l ic m c h ge o br i CT , l ge e i an ar l son, c r i m b im , tm e o a doe ols i t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急性期护理体会
1 临床 资 料
理 要 求 进 行 。
本 组 脑梗 死 出 血 性 转 化 69例 ,占 同 期 脑 梗 死 8.6% ;其 3.2 脑梗 死后 出血 性转 化 需 要 特 别 注 意 的 护理
中 ,男性 44例 、女性 15例 ;年 龄 45~75岁 。既往 有房颤 史 3.2.1 注意药物应用 的变化 脑梗死 后一般应用 活血化瘀
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 行观察和救 治。②观察 者 ,CT扫描示单 个较大血肿者 ,如颅 内压持续 升高且一般情
意 识 和 瞳 孔 变 化 :定 时 呼 唤 患 者 或 进 行 疼 痛 剌 激 ,以 了 解 患 况允 许者 ,经保守治疗无好转时要考虑行血肿 引流清除术和
例 。人院时血压 >180/100mmHg 52例 ,血糖 >11.1mmoL/L 整 ,要 根 据 医 嘱及 时 抽 血 送 检 ,同 时 注 意 检 验 结 果 或 微 机 报
28例 。使用尿激酶溶栓 8例 ,使用 低分子肝素抗凝 l4例 ,使 告 结 果 ,及 时通 知 医生 处 理 。
9月 ~2009年 9月 收 治 明 确 诊 断 的 脑 梗 死 出 血 性 转 化 69 道 ,以 保 证 随 时 应 用 药 物 。 ⑦ 必 要 时 留 置 胃管 、尿 管 。 ⑧ 对
例 ,现 将 护 理 情 况 总结 如 下 :
昏迷 、延 髓 麻 痹 、肢 体 瘫 痪 等 的 护 理 按 照 神 经 内 科 的相 关 护
(济 宁市第一人 民医院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 】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急性期护理方法。方法:本组 69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在急性期经过积极的常规护
理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更改护理措施 ,如注意药物应用的变化 ,密切观 察血压 、血糖 ,做好术前 准备等 ,同时进行心理 护理和有效 的医患沟通 。 结果 :存 活 59例 ,其 中基本 自理 43例 。放弃治疗 4例 ,死亡 6例。结论 :采用综合 护理措施可显著提 高治疗效果 ,减少 医患 矛盾 ,有助于建立 和 谐 的 医患 关 系 。
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突发性的神经功能障碍。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脑梗死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是我在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首先,在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状态、血液凝结功能等。
特别是对于禁忌证的评估,如出血倾向、活动性胃肠道出血、半个月内大手术、重度高血压等。
在评估过程中,护士要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用药史、手术史、家族遗传史等,以便更好地判断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其次,在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必须告知患者和家属治疗的内容、目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护士要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治疗过程中可能的疼痛、出血、恶心等不适感和并发症,并告知家属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患者的休息和静心。
同时,护士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尽量减少治疗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然后,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状态,特别是血压、心率、呼吸等。
护士要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护士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度、言语表达能力等,及时发现可能的血栓再堵塞情况。
最后,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中,护士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
护士要观察患者的皮肤、粘膜、伤口等是否出血,检查呕血、黑便等情况,及时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
在患者出血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护士还要注意营养支持、防止便秘等措施,以减少便秘带来的用力性出血风险。
总结而言,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一项复杂而敏感的护理工作。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严谨,及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护士还要提供全面的护理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理解治疗的内容和目的,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脑出血病例分享
这位患者因急性脑梗死接受了溶栓治疗,但治疗后出现了脑出血的并发症,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患者病史和病情介绍
该患者年龄65岁,具有高血压病史,于一周前突发右侧手足无力和言语不清,经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脑 出血病例分享
本次分享将介绍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探讨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 系,并分享一例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的病例。
急性脑梗死介绍
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溶栓治疗是一种 常用的治疗方法,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液供应。
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系
治疗过程和效果
患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后数小时内恢复了部分神经功能,但随 后出现了头痛和意识障碍。
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头痛和意识障碍可能提示发生了脑出血,我们采取了紧急护理措施并停止了 溶栓治疗,但病情仍然比较严重。
总结和建议
本例病例分享强调了溶栓治疗后可能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掌握准确的治疗适应症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非常重 要。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手术治疗体会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脑梗死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治疗16例,保守治疗10例,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26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中,行手术治疗16例,15例存活,1例死亡;10例保守治疗,2例存活,8例死亡。
结论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症状性出血转化,早期积极行手术干预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出血;手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溶栓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本科2014~2016年共收治26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现作以下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6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2岁。
患者均脑梗死发病6 h内急诊入院,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标准。
溶栓前均行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既往无明显颅内出血病史,无溶栓禁忌证。
应用阿替普酶溶栓前血小板检查在正常范围,凝血指标检测正常,电解质及血糖等生化检查正常。
1. 2 溶栓方法患者急诊入院后,依照2010美国卒中协会制定的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指南给予规范治疗。
血压控制在30 ml,最大90 ml。
本组病例中,同侧脑室均有不同程度受压变小,中性结构移位>1.0 cm 15例,0.5~1.0 cm 11例。
1. 4 治疗方法26例患者均转神经外科治疗,其中16例行急诊手术,10例患者家属拒绝手术治疗仅行保守治疗。
手术前及手术时给予新鲜冰冻血浆,输冷沉淀,停用所有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16例急诊手术治疗均行脑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中置入Codaman颅内压监护探头,术后监测颅内压。
有5例脑室积血患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
手术患者术后入神经外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监护及治疗,术后行镇静、镇痛,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颅内压监测脱水控制颅内压,保证脑灌注压。
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浅析
整理课件
7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AIS静脉溶栓时间和用药推荐
1、AIS发病45h内,对适应证患者推荐基于临床和颅脑CT平扫选择给予静脉rtPA溶栓治疗,越早溶栓,获益越大、风险越小(I类证据,A级推荐)。用法:rt-PA 0.9mg /kg(最大剂量为90mg),其中总量的10%在最初1min内静脉推注,剩余的90% 以输液泵持续滴注1h(I类推rt-PA溶栓后出 血的三个病例
整理课件
10
病例
●吕XX,男,61岁,主诉“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 小时”于2018-02-04,09:38入院。 ●者于入院前约2小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言语不利,左侧成体 活动不灵,进食呛咳,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物所, 无肢体抽搐,无呼吸团难,伴小便失禁,未给特殊处理急来我院 就诊,接医师查脑CT后以“脑梗死”收入我科。 ●既往有冠心病,心房颤动病史4-5年,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重大外伤及手术 史,无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量史,防接种史不详。无生活不 良嗜好。
整理课件
14
2018-02-05/06,10:32复查CT
CT诊断 1、右侧颞枕顶叶脑梗死 2、考虑右侧基底节-放射冠出血性脑梗死,右 侧侧脑室积血。
整理课件
15
整理课件
16
2018-02-14,15:31左下肢静脉彩超
彩超诊断 1、左下肢腘静脉下端血栓形成 2、左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整理课件
法:rt-PA0.6mg/kg(最大剂量为60mg),其中总量的15%在最初1min内静脉推注,剩
余的85%以输液泵,持续滴注1h(Ⅱa类推荐,B级证据)。
整理课件
8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
方法:对112例均有不同程度肢体瘫痪或言语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以及实施系统化护理。
结果:静脉溶栓后,患者肌力有了明显提高,言语障碍在溶栓后也明显改善。
其中基本治愈37例,显效39例,好转28例,无效8例。
有10例出现出血性并发症(轻微牙龈出血3例,皮下瘀斑7例),3例于溶栓后6小时发生继发性少量颅内出血。
结论: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2006年10月~2011年6月对112例接受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12例,男74例,女38例,年龄42~75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
溶栓入选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临床明确诊断缺血性卒中,并且造成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③症状开始出现至静脉干预时间<6小时;④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且治疗前无明显改善;⑤患者或其家属对静脉溶栓的收益/风险知情同意。
溶栓排除标准:①CT证实颅内出血史;②神经功能障碍非常轻微或迅速改善;③发病超过6小时或无法确定;④伴有明确癫痫发作;⑤既往有颅内出血、动静脉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病史;⑥最近3个月内有颅内手术、头外伤或卒中史;最近21天内有消化道、泌尿系等内脏器官活动性出史;最近14天有外科手術史;最近7天有动脉穿刺史;⑦有明显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100×109/L;48小时内接受肝素治疗并且APTT高于正常值上限;近期接受抗凝治疗并且INR>1.5;⑧血糖<2.7mmol/L,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⑨CT显示低密度>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
溶栓方法: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在30分钟内滴完。
心脑血管内科实习医生在脑血栓溶栓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心脑血管内科实习医生在脑血栓溶栓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脑血栓溶栓是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心脑血管内科的实习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多次脑血栓溶栓的治疗,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和分享一下我在实习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一、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在进行脑血栓溶栓治疗前,准备工作非常关键。
首先,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病史,包括病因、病程、药物过敏等信息。
此外,还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如脑电图、颅脑CT等。
这些准备工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时的关键点在脑血栓溶栓治疗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首先是溶栓药物的选择和用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溶栓药物,并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合理确定用药剂量。
其次是药物的给药方法和时间。
一般来说,静脉溶栓是治疗脑血栓溶栓的常用方法,但给药前要确保患者没有禁忌症。
同时,给药的时间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来确定。
另外,要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溶栓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脑血栓溶栓治疗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我们需要注意预防和处理。
例如,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另外,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指标,注意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四、精细化护理的重要性脑血栓溶栓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非常重要。
首先,要保持患者的通气道通畅,防止误吸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做好记录和报告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
此外,还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
五、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脑血栓溶栓治疗中,团队合作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
医生、护士、技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必须密切配合,互相协作。
只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合理的工作分工,才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六、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脑血栓溶栓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
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护理体会
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9-12-25T15:12:51.0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4期作者:邓敏[导读] 急性缺血性脑卒出血转化(HT)是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静脉溶栓后的常见并发症[1],会加重神经功能缺损。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对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通过护理评估及措施的实施,3名患者虽预后不良,但住院期间无护理并发症发生,与家属沟通良好,保障了医疗护理安全。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4-0124-02急性缺血性脑卒出血转化(HT)是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静脉溶栓后的常见并发症[1],会加重神经功能缺损。
尤其症状性脑出血(sICH)是导致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2]。
2018年1月-8月我科静脉溶栓后发生3例出血,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男,24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于8:12分入院,9:40分由神经外科转入。
T:36.6℃,P:80次/分,R:20次/分,BP:114/68mmHg,嗜睡,GCS:14分;双瞳孔等大圆,直径3mm,光反射灵敏。
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力0级。
CT:未见颅内出血。
血糖:6.0mmol/l,NIHSS:15分。
诊断:脑梗塞。
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4小时,DNT:110分钟。
治疗:阿替辅酶静脉溶栓。
15:55:神志:昏睡,GCS:13分,NIHSS:16分。
18:30:双侧瞳孔不等大,左2mm,右4mm,光反射迟钝,NIHSS:17分。
19:40:CT:颅内出血。
6月20日3:00:T:38.8℃,P:90次/分,R:22次/分,BP:120/65mmHg,7:35分临床死亡。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对上述患者施行静脉溶栓治疗并进行系统护理,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效果。
结果:经过静脉溶栓治疗完成之后,患者的身体机能有明显改善,语言功能也在逐步恢复。
急性脑梗死患者痊愈的为39例,显效的为32例,有效的为21例,无效的为6例。
在上述患者中,有11例出现出血并发症(3例轻微牙龈出血,8例皮下瘀斑),5例在静脉溶栓治疗后六小时后出现继发性少量颅内出血,通过进行脱水降颅内压和对脑细胞进行处理,患者的不良症状有所缓解。
结论: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状况,采取系统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138-02脑梗死是由于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而导致患者脑部组织缺血和缺氧,使得患者的脑组织出现坏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心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常见,并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到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溶栓和抗凝成为治疗的新方法,能够有效畅通患者的血管,改善患者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情况。
鉴于此,我院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前来就诊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便更好地观察和研究静脉溶栓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症状的标准,并经过CT诊断确诊,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超过4分,发病时间均在6小时以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静脉溶栓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恢复脑血流,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出血转化。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脑动脉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等。
静脉溶栓的主要作用是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改善症状。
但在治疗过程中,溶栓药物也会破坏原有的血栓形成平衡,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
出血转化的具体机制包括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系统激活、溶栓药物对血小板和血管壁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出血转化成为了静脉溶栓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二、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策略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医生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策略,包括严格的患者筛选、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和严密的监测措施等。
患者的筛选非常重要,需要排除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比如近期手术、胃肠道出血、外伤等。
在用药方面,应该个体化处理,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用药史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溶栓药物和剂量。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头颅影像学等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降低出血风险。
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出血转化的风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老年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脆性增加,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性别也会对出血的发生产生影响,女性患者由于生理构造及激素水平的差异,出血的风险较男性略低。
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合并症也对出血的风险有直接影响,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急性脑缺血性病变,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静脉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可以迅速恢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减少患处脑组织的缺血损伤,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其严重程度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旨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提供临床治疗的参考。
一、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指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在原发脑梗死区内或外出现新的脑出血性病灶。
根据出血灶的位置和体积,可以将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小量出血:出血灶体积小于30%原发梗死区;②大量出血:出血灶体积大于30%原发梗死区;③颅内出血;④颅外出血。
二、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1. 年龄:年龄是影响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患者由于动脉硬化、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和脑血管脆性增加等原因,更容易发生出血转化。
2. 既往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脑动脉瘤等疾病的患者,由于其血管已有基础性病变,因此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更高。
3. 血压控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与患者的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血压过高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而过度降低血压又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增加患者的脑缺血损伤。
4. 治疗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指患者发病后开始治疗的时间,通常认为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时间窗内的延长也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5. 溶栓药物:不同的溶栓药物对出血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的出血风险相对较低,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对出血的影响较大。
三、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后影响1. 出血转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例如致命性脑疝、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贺涓涓;尚文锦;吴琪;洪华【期刊名称】《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2(19)3【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HT患者的溶栓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选择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史、脑卒中史、有无早期CT缺血改变、是否大面积脑梗死、是否心源性脑栓塞、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药物、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后3d内最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肌酐水平等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法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相比,继发HT 组年龄较大(P<0.01),溶栓前血糖水平(P<0.05)、溶栓后6h和12h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时间>3h、有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比例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9,P<0.05)、溶栓时间>3 h(OR:2.592,P<0.05)、早期CT有缺血改变(OR:1.728,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组出现颅外出血并发症(52.2% vs 20.5%,x2=6.637,P <0.05)、重度脑水肿(30.4%vs 5.1%,x2 =5.557.P<0.05)和脑疝形成(26.1% vs 2.6%,P<0.05)的比例更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率高,高龄、发病至溶栓时间>3 h和早期CT缺血改变是HT的危险因素.%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of hemorrhagie transformation (HT) following thrombolytic treatment in acute cerebral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e of 62 case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as summarized retrospectively, including medical histories, clinical presentations,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treatment,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HT following thrombolysi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age, gender, hypertension, diabetes, history of cardiac insufficiency, history of stroke, early ischemic changes on brain CT, large lesion, cardioembolism, time to treatment, thrombolytic drug, N1HSS scores, pre-therapeutic glycaemia, the lowest level of fibrinogen within 3 days after thrombolysis, platelets and ereatinine level. The factors tha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y univariaie analysis between the HT group and the non HT group were further assess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results of un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might be risks for HT, including advanced age [ (67. 8±8. 0) years old in HTLgroup vs (60. 3±11.1) years old in non HT group. 1=2. 841, P <0. 01], hyperglycaernia before thrombolysis [ (7.8±1.9) mmol/L to (6. 6±2. 0) mmol/L, t = 2.295, P< 0. 05], increased blood pressure at 6 h [systolic pressure: (158. 7±Z8. 7) mmHg to (143.3±26. 1) mmHg. t= -2.168. P<0.05; diastolic pressure: (91.3 + 15.7) mmHg v s (83.1± 14.2) mmHg, t = 2.103. P<0.05) and 12 h [systolic pressure; (154.6 + 22.1) mmHg vs (142. 4±22. 4) mmHg, t=2.089, P<0.05; diastolic pressure: (91.4±11.7) mmHg vs (84. 9+12. 7) mmHg, r=-2.004, P = 0. 05] after thrombolysis, early ischemic changes on brain CT scan (56.5% vs 15.4%, X2= 5. 964, P<0. 05), time (>3 h) to treatment (91.3% vs59.0%,X2=7. 340, P<0. 05) and large area infarction (56.5% vs28.2%, X2 = 4. 890,P<0. 05).rn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dvanced age. time (>3 h) to treatment and early ischemic changes on brain CT scan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HT, and their odd ratios (OR) were 1.129 (95%CI: 1. 040 to 1.227. P<0.05). 2.592 (95%CI: 1.977 to 90. 302. P<0. 05) and 1. 728 (95%CI: 1.295 to 24. 481, P< 0.05)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incidence of extracranial hemorrhage (52.2% to 20.5%, X2 = 6. 637, P< 0.05), serious brain edema (30.4% vs5.1%,X2=5. 567, P <0. 05) and brain hernia (26.1% vs 2. 6%, P< 0. 05) were higher in the HT group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non HT group.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HT following thxombolysis is high. Advanced age. increased time to treatment and early CT changes were all risk factors.【总页数】5页(P170-174)【作者】贺涓涓;尚文锦;吴琪;洪华【作者单位】51008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51008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51008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51008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 [J], 李楠2.对76例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分析 [J], 荆建杰3.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 [J], 王慧云4.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J], 邱海燕;刘荣里;李亚楠5.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的预后情况分析 [J], 刘云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袁丁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第25期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脑梗死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治疗16例,保守治疗10例,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26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中,行手术治疗16例, 15例存活, 1例死亡;10例保守治疗, 2例存活, 8例死亡。
结论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症状性出血转化,早期积极行手术干预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出血;手术
DOI:10.14163/ki.11-5547/r.2017.25.063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溶栓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本科2014~2016年共收治26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现作以下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6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2岁。
患者均脑梗死发病6 h内急诊入院,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标准。
溶栓前均行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既往无明显颅内出血病史,无溶栓禁忌证。
应用阿替普酶溶栓前血小板检查在正常范围,凝血指标检测正常,电解质及血糖等生化检查正常。
1. 2 溶栓方法患者急诊入院后,依照2010美国卒中协会制定的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指南给予规范治疗。
血压控制在
1. 3 影像学表现 10例患者溶栓后24 h出现意识进行性加深,出现高颅内压神经症状,复查头颅CT发现脑内出血伴血肿形成,最短2 h内出现。
6例患者24~48 h出现出血转化伴血肿形成。
脑叶及皮层出血11例,基底节出血15例,其中破入脑室5例,血肿均>30 ml,最大90 ml。
本组病例中,同侧脑室均有不同程度受压变小,中性结构移位>1.0 cm 15例,
0.5~1.0 cm 11例。
1. 4 治疗方法 26例患者均转神经外科治疗,其中16例行急诊手术, 10例患者家属拒绝手术治疗仅行保守治疗。
手术前及手术时给予新鲜冰冻血浆,输冷沉淀,停用所有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16例急诊手术治疗均行脑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中置入Codaman 颅内压监护探头,术后监测颅内压。
有5例脑室积血患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
手术患者术后
入神经外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监护及治疗,术后行镇静、镇痛,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颅内压监测脱水控制颅内压,保证脑灌注压。
抗癫痫治疗,使用自由基清除剂。
维持出入量平衡,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保守治疗患者同样入神经外科ICU病房监护及治疗。
2 结果
26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中,行手术治疗16例, 15例存活, 1例死亡;10例保守治疗, 2例存活, 8例死亡。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是脑部血管腔狭窄、血栓淤积造成脑部组织缺血缺氧等引发的神经功能障碍。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静脉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出血转化是溶栓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1, 2]。
虽然静脉溶栓治疗增加了患者继发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但患者远期存活率提高,获益大于风险[3]。
所以静脉溶栓治疗仍是急性脑梗死理想治疗方法。
目前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阿替普酶可作用于内源性纤溶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纤溶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还能降解循环中纤维蛋白原,从而进行溶栓。
但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水平恢复较慢,一般需要12~24 h,所以在此时间段患者易发生出血[4]。
继发出血转化的脑梗死患者中易并发严重性脑水肿,对患者功能恢复不利。
症状性出血转化伴血肿形成后颅内压可快速增高,极易形成脑疝,危及生命,且预后更不理想。
早期很难根据临床症状判断溶栓后出现出血转化,更难估计出血量,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连续动态CT观察。
一般在溶栓12~24 h或24~48 h行CT复查,如果临床症状变化应立即行CT检查,在脑疝形成前早期行去骨瓣减压术,避免不可逆脑损害发生。
当前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以保守治疗以及减压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脑中动脉愈合差,所以减压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存在争议[5]。
但是大骨瓣减压术能够快速降低颅内压,降低继发性脑梗死和脑组织嵌顿的发生率,还可以防止侧支循环受到压迫,提高脑灌注压,继发不可逆的脑损伤。
所以,一旦发生出血转化,要立即停止继续溶栓、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
对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异常需要给予对症处理,使其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动态复查头颅CT,发生有症状性出血转化伴血肿形成后,早期手术介入。
手术需根据血肿量,是否进入脑室采取去骨瓣减压、脑室穿刺等方案。
术前、术中给予新鲜血浆、冷沉淀治疗。
静脉溶栓后有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颅内压迅速恶性增高,脑水肿进行性加重,随之可能出现脑神经功能不可逆损伤及脑疝形成[6-8]。
早期的外科手术介入能够有效控制恶性颅内压增高的发展,并通过降低颅内压使未受损的脑组织得到保护,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给予患者机会渡过脑水肿高峰期[9, 10]。
大骨瓣减压颞肌瓣直接贴附在脑表面,有利于改善局部脑组织供血,减少梗死面积。
颞肌深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可能形成对脑梗死区的供血,使梗死面积缩小。
所以去骨瓣减压术可通过改善颅内压、脑灌注,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总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一旦出现有症状出血转化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早期经外科手术干预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敏,黎红华,骆文静,等.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6):484-487.
[2] 石福宏,吴庆周,吕秋杰,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24):2034- 2037.
[3] Schmitz ML, Simonsen CZ, Hundborg H, et al.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long-term outcome after thrombolysis: nationwidepropensity score-matched follow-up study. Stroke, 2014,45(10):3070-3072.
[4] Martinezramirez S, Delgadomederos R, Marín R, et al. Statin pretreatment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in thrombolysis for ischemic stroke: results from a case-control study and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2, 259(1):111-118.
[5] 洪亚军,夏辉,袁作文. 大面积脑梗死68例临床分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1(1):42-44.
[6] 贺涓涓,尚文锦,吴琪,等.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2, 19(3): 170-174.
[7] 贾翔,黄燕,孙景波.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0, 17(6):382-384.
[8] 刘芳,史宗杰,张锦华,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预测研究. 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8): 968-969.
[9] 李丽.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6):837-839.
[10] 杨润华,范赟芝,张龙海,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 23(12):16-19.
[收稿日期: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