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师版学案 高二选修 七环节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人教版高二选修的经典文献之一,《项羽之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
如何将这部作品完美地呈现在课堂上,发挥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准备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情节和主题;理解文章中芈姝对项羽思念之情;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学作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汉代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芈姝对项羽的深情厚爱,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情节,掌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2)分析芈姝对项羽思念之情,理解作者通过女性视角表达男女之情;(3)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2.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分组阅读、角色扮演等任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学艺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3)归纳总结法:通过学生的总结发言,归纳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部分《项羽之死》的篇章,引导学生猜测作品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艺品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2. 观摩教学: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汉代战争的历史,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全面感知汉代战争的悲壮与恢弘。
3. 任务导学:教师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分组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全面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挖掘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项羽之死的背景和原因;2. 探讨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分析项羽之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学作品的创作的启示。
二、导学内容1. 历史背景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也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在秦朝灭亡后,他和刘邦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并联合七雄一起分封天下。
然而,项羽与刘邦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和死亡。
2. 项羽之死的原因a. 军事失利:项羽在与刘邦的战争中,频频遭遇重大失利。
刘邦的军队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对付项羽的大军,使项羽陷入被动局面。
b. 政治斗争:项羽在刘邦和项籍之间的权力斗争中,未能巧妙地处理内部矛盾,导致了自己的孤立,最终失去了大部分的盟友和支持者。
c. 心理困惑:在战败和政治困境的重压下,项羽的心理逐渐崩溃,使自己陷入了绝望和抑郁之中,最终选择自杀。
3. 项羽之死的影响a.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项羽之死标志着刘邦的胜利,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开启了西汉王朝的建立。
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规定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项羽的失败和死亡形象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被广泛传颂,他身上的英雄气概和悲壮命运成为后世人们思考的对象,对于中国古代英雄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c. 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的启示:项羽之死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通过描绘和诠释项羽的生平和结局,作家们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使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项羽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兴趣;2. 探究:利用教材、多媒体等资源,让学生了解项羽之死的具体情况;3. 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项羽之死的原因和后果,探讨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影响;4. 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的影响;5.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项羽之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导学方式1.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文学作品;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思考的边界,总结出项羽之死的重要内容;5. 提问辨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辩证分析和独立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
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垓下东城乌江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垓下之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乌江自刎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东城快战东城溃围乌江自刎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
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E、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小结: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哪些详细的情节片段?直夜溃围——绐陷大泽(阴陵失道)——被困东城——决意快战。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
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导言《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主题。
《项羽之死》导学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研读史料、文献,深入探究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及其意义,从而认识和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根据教材的章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导学:历史背景与原因、过程、意义。
二、历史背景与原因项羽之死发生于公元前202年汉楚交战的末期。
此时刘邦领导的汉军已经击败了楚军,并逐步占领了汉中、三秦等地。
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主将,其军队被迫撤回巴蜀,最后撤到了陈留等地。
汉军趁虚追击,项羽的军队陷入了绝境。
项羽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项羽与刘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矛盾和竞争关系。
其次,项羽的军队困于长期作战,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失去了战斗力;同时,由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失误,楚军垮台在所难免。
还有项羽个人的性格和作风问题,自视甚高、行事张扬,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和自命不凡,也成为了其军败的原因之一。
三、过程项羽之死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汉楚战争的起始阶段,即项羽发动反秦义军的时期。
在此期间,项羽以策划策反和士兵的积极参与,成功地联合了南北诸侯,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但他却因商鞅改制的功劳太高,被秦始皇视为难以驾驭的政治危险人物,被贬回故乡。
公元前206年,项羽意欲东山再起,发动了反汉起义。
他以天命自居,打出几连锅不锈钢锅子极具号召力的反汉旗号,吸引了一大批反对汉朝统治的豪杰。
在反汉战争期间,项羽表现出了无人可挡的威武形象,但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项羽的执政能力开始受到质疑。
公元前202年,当统治天下成为唯一正义的政治宣誓时,项羽同自己的军队一起被赶上了历史的巨轮,步入了历史的前台。
公元前202年十月底,吕禄等人在陈留起了复兴楚国的反叛,项羽不得不回应。
《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叙写]1、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生能够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鸿门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的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突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
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教师补充:场景一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①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
②①全班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
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项羽之死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项羽之死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复习文学常识1. 本文节选自《》,作者(),字(),是()时期伟大的的()家、()家、()家。
《史记》原名《》,是我国第一部()。
2.全书共()篇,全书由___、___、 ___ 、___、____五部分组成,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年的历史。
3.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 )二、积累文言知识1、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此类活用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
2、翻译下列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三、赏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项羽之死可谓悲壮,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悲壮的场面描绘出来的?提示:(1)作者课文描绘了几个场面?分别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2)在这几个场面中,项羽分别面对着什么人——对他而言?(3)在每个场面中他都有什么表现(动作、语言、神态等)?并试着用一个字来概括。
2、这些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项羽,即体现了他哪些性格?四、讨论: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
1、历来文人对此问题的看法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2、你的看法(有理有据)。
高中语文 4.3项羽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一、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如何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方面得到提高。
三、课时与方法2课时。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上,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能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一)导入新课历史往往是写给胜者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败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项羽的形象。
比如韩信说他“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后人评价他“小家子气”“小心眼儿”。
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突出,项羽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一直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宠爱的创作素材。
我们曾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
(二)文本朗读这是一篇自主赏析课文。
预习时我要求大家自主探讨本文的字词句解释,这一节课我们将重点赏析项羽这个人物。
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
然后我请一名同学来朗读。
(开始) 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还沉浸在项羽之死的悲剧氛围中。
项羽,不愧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三)整体感知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请同学们尝试用小标题形式给本文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
第1段:垓下之围第2~3段:东城快战第4段:自刎乌江(四)具体分析文本1.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慷慨悲歌(通过反复朗读《垓下歌》以及分析项羽昔盛今衰的事实,揣测此刻人物英雄末路时的心境。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阳林碧刘玲审核人:张海敏【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分析故事情节,把握项羽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学习难点】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二、关于《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历史成就和文学成就。
关于《项羽本纪》《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
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项羽之死优秀教师版学案高选修七环
项羽之死一预习检测1.字词积累:垓()下(言简意赅骇人听闻残骸辛亥)乌骓()马数阙()美人和()之麾()下自度()不得脱骑( )能属()者田父()绐()曰(春风骀荡百战不殆鞭笞)刈()旗怜而王()我被()十余创()王翳()2.作者作品思想: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补充: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二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熟读课文,掌握文章故事情节。
3、分析故事情节,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三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1.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垓下之围(1)__东城快战(2、3)___________乌江自刎(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垓下之围分几个层次,表现了项羽什么性格?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多情善感、儿女情长3.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勇猛威风,骁勇善战,自负4.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那些性格特点?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四当堂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垓.下(ɡāi)乌骓.马(zhuī)数阕.(è) 美人和.之(hè)B.麾.下(huī)五千骑.(qí) 田父.(fù) 斩将刈.旗(yì)C.自度.(duó) 能属.者(zhǔ)溃.围(kuì) 瞋.目叱之(chēn)披靡.(mǐ)怜而王.我(wànɡ)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则夜.起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羽之死》学案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你读出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求:(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后训练】
回顾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其中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D.通讯公司的小李是个机灵鬼,分析起本公司产品的优势来往往说得天花乱坠,办事干脆利落,深得老板器重。
主备人:韩娟审核:袁萍学科主任:年级主任:使用时间:2015.1
项羽之死
【学习目标】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羽之死》导学案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目的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3.快战是不是为了胜利能不能改成“决战”?
【明确】无关胜利,不为结果。斩将、刈旗,再现当年叱咤风云的英姿。“快战”,痛快地为保住一世英名而战。如果改成“决战”,就是鱼死网破的味道,那种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二)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根据教师引导初步进入作品内容……
知人
论世
二、知人论世:
4.哪写到他的自负了?
【明确】如此惨败,不是己错。天要亡我,事实可佐。战无不胜,那就是我。
5.哪写到他的勇武了?【明确】身陷东城重围中,到处尽是汉家兵。二十八骑毫不惧,三胜劲敌多轻松!此人若非勇武者,早就钻进耗子洞。
《项羽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项羽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崔秀玲【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读全文,查阅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再认真研读本导学案。
2、限时完成,标准认真。
时间:30分钟【学习目标】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明确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2.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走近作者,文学常识积累:(1)司马迁,字。
(朝代) 家,家和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白,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鲁迅赞誉它为“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通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
表达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3)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屡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二、夯实根底,字词积累:(一) 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通,2乌江亭长檥船待通,(二)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三)特殊句式指出以下特殊句式类型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5、骓不逝兮可奈何6、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四)、翻译以下句子。
项羽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_0
项羽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项羽之死》〖学习目标〗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
“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
二、朗诵全文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知识积累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垓()下骓()数阕()马骑()麾()下属()者田父()绐()自度()刈()旗王()我被十余创()2、通假字骑皆伏曰(服)乌江亭长yì船待(舣)3、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4、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5、特殊句式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项羽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项羽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汉寿二中王斌教学目的: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授: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导入: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编纂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是太史令。
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
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议论文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评论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三课时。
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知人论世、时代、环境、性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背景音乐;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
二、作家作品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评价司马迁的?(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3、《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A、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B、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C、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D、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E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一预习检测1.字词积累:垓()下(言简意赅骇人听闻残骸辛亥)乌骓()马数阙()美人和()之麾()下自度()不得脱骑( )能属()者田父()绐()曰(春风骀荡百战不殆鞭笞)刈()旗怜而王()我被()十余创()王翳()2.作者作品思想: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补充: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二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熟读课文,掌握文章故事情节。
3、分析故事情节,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三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1.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垓下之围(1)__东城快战(2、3)___________乌江自刎(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垓下之围分几个层次,表现了项羽什么性格?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多情善感、儿女情长3.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勇猛威风,骁勇善战,自负4.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那些性格特点?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四当堂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垓.下(ɡāi)乌骓.马(zhuī)数阕.(è) 美人和.之(hè)B.麾.下(huī)五千骑.(qí) 田父.(fù) 斩将刈.旗(yì)C.自度.(duó) 能属.者(zhǔ)溃.围(kuì) 瞋.目叱之(chēn)披靡.(mǐ)怜而王.我(wànɡ)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则夜.起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C.然今卒.困于此卒:却D.马童面.之面:面对5.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①项王乃.大惊曰②平明,汉军乃.觉之B.①以.故汉追及之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C.①汉围之.数重②乃分军为三,复围之.D.①吾为.公取彼一将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1答案 C解析A.“阕”读què;B.“骑”读jì,“父”读fǔ;D.“创”读chuānɡ。
2答案 D解析D.名词用作动词。
A、B、C为名词作状语。
3答案 D4答案 C5答案 C解析终于。
(二)文本阅读阅读全文,完成6~8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壁:设营驻守B.力拔山兮气盖.世盖:胜过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1答案 D解析购:悬赏征求。
2答案 A解析“四面楚歌”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3.翻译重点句子(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定语后置,部下骑着马跟随奔驰的壮士有八百多人。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然而今天最终被困在此地,这是老天爷有意要亡我,并不是我指挥战争的错误。
(3)籍独不愧于心乎?介词结构后置,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4)乃分其骑以为四队省略句,于是(项王)把手下的骑兵分为四队)(乃分其骑以(之)为四队五完全达标教学:1.通假字。
(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通________2.古今异义。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义:悲愤激昂;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2)古义:崤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3)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
(4)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亲,哥哥。
3.一词多义。
答案(1)副词,就/副词,于是/副词,才/副词,于是/副词,却/副词,只,仅仅(2)调用/介词,因为/介词,把(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江东父老(4)动词,灭亡/灭亡了的/动词,逃亡/动词,丢失(5)连词,况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副词,暂且,姑且(6)名词,眼泪/动词,哭泣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作动词a.项王军壁.垓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身.七十余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左.,乃陷大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马童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所击者服,未尝败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吾为若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名词作状语a.项王则夜.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直夜溃围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名词的使动用法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动词的使动用法此天之亡.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a.设营驻守b.亲身(参加)c.唱楚歌d.东行e.左走f.面对g.打了败仗往回跑h.称王i.给……恩德j.西征②a.在夜里b.向东c.向南③使……为王(2)使……灭亡5.找出固定句式的标志并解释(1)虞兮虞兮奈若何?奈……何对……怎么办(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要……干什么(3)籍独不愧于心乎?独……乎难道……吗(4)汉军至,无以渡。
无以没有用来……六小结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进一步表现他的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的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
二、写作特色1.以简洁传神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突围时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乌江边的拒渡、赠马、赠头。
这些场面的描绘,都为展示项羽的性格特征提供了舞台。
2.以言传神,以行绘人。
作者没有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如“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其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又慨叹命运不公可见于此。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由此可见项羽的沽名钓誉的个性。
三、结构思路项羽之死⎩⎪⎪⎨⎪⎪⎧ 霸王别姬⎩⎪⎨⎪⎧ ①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②诀别虞姬,悲歌慷慨。
东城快战⎩⎪⎨⎪⎧ ①突围失道,陷大泽中。
②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③东城快战,连斩敌将。
乌江自刎⎩⎪⎨⎪⎧ ①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
②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
③将头赠给故人,自刎。
七 补充作业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采 卑鄙无赖 恫吓(h è) 麻痹大意(p ì)B .叫嚣 暴殄天物 诤友(zh èng) 力能扛鼎(g āng)C .门第 貌和神离 歼灭(ji ān) 强词夺理(qi áng)D .报应 一厢情愿 讣告(b ǔ) 栉风沐雨(zh 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2010年8月8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泥石流灾难发生后,新闻栏且的及时报道让全国人民感同身受。
B .中国城市雕塑的振兴之路依旧漫长,然而,欣逢盛世,河清海晏,雕塑家们面前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