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合集下载

项羽之死优秀导学案(实用有答案)

项羽之死优秀导学案(实用有答案)

普兰店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学案1司马迁2《史记》二、自主学习,知识梳理1 生词读音2文言知识(1)重点字词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2、力拔山兮气盖世3、项王泣数行下4、以故汉追及之5、地方千里6、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8、我为若德9、项王身亦被十余创(2)词类活用(3)通假字(4)古今异义(5)一词多义乃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平明,汉军乃觉知③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⑤家祭无忘告乃翁独①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卒①然今卒困于此②旦日飨士卒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④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6)特殊句式教学反思:普兰店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学案二、项羽形象分析(一)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尤其是慷慨悲歌后泣下数行,这些情节的描写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二)东城快战问题:本层主要写项羽在东城的最后决战,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三次行动项羽的表现汉军的情况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三)乌江自刎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四、探究1有人说项羽在失天下的最后之时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探究2面对死亡,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探究3“成者为王败者寇”,但战败的项羽却一直被人们怀念。

项羽的一生,给你哪些启示?五、拓展延伸:斯人已去,启示永存。

项羽的悲剧人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请将你的所思所感写成100字左右的一段话。

要求:1、观点鲜明;2、主要以项羽的生平事件为事例;3、点评事例;4、联系现实。

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项羽之死的背景和原因;2. 探讨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分析项羽之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学作品的创作的启示。

二、导学内容1. 历史背景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也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在秦朝灭亡后,他和刘邦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并联合七雄一起分封天下。

然而,项羽与刘邦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和死亡。

2. 项羽之死的原因a. 军事失利:项羽在与刘邦的战争中,频频遭遇重大失利。

刘邦的军队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对付项羽的大军,使项羽陷入被动局面。

b. 政治斗争:项羽在刘邦和项籍之间的权力斗争中,未能巧妙地处理内部矛盾,导致了自己的孤立,最终失去了大部分的盟友和支持者。

c. 心理困惑:在战败和政治困境的重压下,项羽的心理逐渐崩溃,使自己陷入了绝望和抑郁之中,最终选择自杀。

3. 项羽之死的影响a.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项羽之死标志着刘邦的胜利,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开启了西汉王朝的建立。

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规定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项羽的失败和死亡形象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被广泛传颂,他身上的英雄气概和悲壮命运成为后世人们思考的对象,对于中国古代英雄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c. 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的启示:项羽之死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通过描绘和诠释项羽的生平和结局,作家们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使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项羽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兴趣;2. 探究:利用教材、多媒体等资源,让学生了解项羽之死的具体情况;3. 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项羽之死的原因和后果,探讨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影响;4. 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的影响;5.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项羽之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导学方式1.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文学作品;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思考的边界,总结出项羽之死的重要内容;5. 提问辨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辩证分析和独立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乃”“则”“之”的意义及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深刻理解通过言行、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项羽人物形象的特点。

3.激情投入,于诵读、练笔中感悟项羽精神世界中的“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阳光课堂》用不同符号标注不同的文言现象(如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专有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然后完成导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用时30分钟左右完成,组长做好督促和检查,并进行评价。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知识链接】1.司马迁,______(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主要作品是《________》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长达三千年间..,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_________通史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共52万多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司马迁说其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背景简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鸿门宴”解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科目语文年级二年级备课人高二语文备课组第1课时《项羽之死》司马迁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文章重要文言现象,并翻译全文。

2、梳理文章结构,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和评析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3、了解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技巧。

学习重点1、掌握文章重要文言现象,并翻译全文。

2、梳理文章结构,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和评析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学习难点梳理文章结构,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和评析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任务驱动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本文塑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英雄形象,请根据课本内容,概括出来。

知识链接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jiǎ)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项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

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预习部分(一)走进项羽:项羽本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人称西楚霸王。

楚国灭亡之后,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

立志要学“万人敌”,于是从叔父学兵法。

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自小心存大志。

在秦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项羽发挥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了秦军大部分兵力,此后和刘邦展开军事斗争,由于项羽自身性格的局限导致了政治局面的扭转,前202年初,汉军三方共四十万在垓下包围了粮食不足的项羽军队,项羽退至乌江,不肯渡江,遂自刎于乌江。

(二)梳理基础知识1、注音(1)垓()下(2)虞()姬(3)乌骓()马(4)歌数阕()(5)和()之(6)麾()下(7)溃()围(8)骑能属()者(9)田父()(10)绐()(11)自度()(12)刈()旗(13)披靡()(14)瞋()目(15)王()我(16)十余创()(17)王翳()2、实词(1)项王军壁垓下。

( ) (2)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3)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4)力拔山兮气盖世。

()(5)时不利兮骓不逝。

()(6)虞兮奈若何。

()(7)歌数阕。

()(8)美人和之。

()(9)项王泣数行下。

()(10)左右皆泣。

()(11)莫能仰视。

()(12)麾下()(13)直夜溃围。

()(14)驰走()(15)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16)骑能属者百余人。

()(17)田父绐曰。

()(18)以故汉追及之。

【高中课内阅读】《项羽之死》导学案

【高中课内阅读】《项羽之死》导学案

【高中课内阅读】《项羽之死》导学案《项羽之死》导学案河南省实验中学潘聪学习目标1、以文带言,巩固文中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把握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感受其体现的悲剧之美;重点难点把握《项羽之死》导学案河南实验高中潘聪学习目标11.用“文”和“言”巩固文中一些关键文言词的含义和用法;2、把握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感受其中蕴含的悲剧美;重点难点把握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感受其体现的悲剧之美;学习方法指导以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为主;朗读法;总结法;举一反三进口课前播放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循环播放有关项羽的图片。

在一个“赢家、王子和输家”的国家里,有一个失败的英雄和悲剧的英雄,让人们叹气、叹气、悲伤和钦佩。

他的鲜血,他的柔情,让人流连忘返,吟唱着缺失。

虽然他像一颗流星在历史长河中飞过,但他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并被人们无数次评价。

他是谁?在巨鹿之战中,我看到了他的指挥人物。

在洪门宴会上,人们对他的仁慈和优柔寡断进行了评价。

李清照称赞他:“生是英雄,死也是鬼英雄。

”今天,我们进入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看看项羽脸上的哪一面。

(展示标题“生是英雄,死也是鬼英雄——项羽之死”,展示学习目标、老师的黑板写作主题和作者)自主预习写出能反映项羽困境和性格的句子,反复阅读,仔细品味。

问题探究一、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请从三个场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认真品读,读出感情。

并从该情节中找出最打动你的一句话,说说它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动甚至震撼,注意可以是人物语言,可以是人物行为,也可以是作者的叙述语言。

二、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让我们看看项羽所面临的毁灭性生活打击。

请四人一组,一起快速浏览文本,并总结项羽英雄结局的具体事件。

(一)四面楚歌在墙脊下,士兵们吃得少,包围的次数多。

导学案《项羽之死》

导学案《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导学案编写者:[教师姓名]上课时间:[具体日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感知项羽的性格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o了解创造形象在诗文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2.过程与方法:o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o分析具体细节,如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深入理解项羽性格的多面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项羽作为末路英雄的悲壮情怀,思考英雄的定义与人性的光辉。

o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理性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分析项羽在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中的表现,理解其性格特征。

o掌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难点:o理解项羽复杂性格的形成原因,探讨其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决策与命运。

o区分诗文在创造形象方面的不同表现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o提问: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的故事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o引导学生回顾项羽的生平,引出《项羽之死》的主题。

2.教学目标介绍:o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自读课文,概括情节1.自读要求:o学生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概括《项羽之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2.板书:o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合作探究,人物形象赏析1.垓下悲歌o场景再现:▪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慷慨悲歌,吟唱《垓下歌》。

o性格分析:▪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的豪情与无奈,他对自己的失败感到痛心,但更多的是对虞姬和宝马的眷恋。

▪提问: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是女人和宝马吗?引导学生探讨项羽内心的复杂情感。

o细节描写:▪“泣数行下”表现项羽内心的悲伤与无奈,左右侍者皆泣,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2.东城快战o场景再现:▪项羽在东城被围,决定快战突围,展现其勇猛与自负。

o性格分析:▪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其对自身战斗能力的自信和对失败原因的误解。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设计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优秀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

如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

因此,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学习目标: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学习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学习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预习案自主学习:1、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①、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②、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③、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④、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

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3、了解项羽——曾经英雄1)、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2)、英武过人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3)、叱咤风云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候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高二级语文王菊红学习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1、搜集关于项羽的资料,了解项羽其人。

2、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一分为二地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3、鉴赏作者高超的写人艺术。

(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朗读法;比较法;总结法;举一反三法。

)学习重难点:1. 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时数:二课时知识链接1.故事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都南郑。

“鸿门宴”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

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2、相关史料:(1)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2)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导言《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主题。

《项羽之死》导学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研读史料、文献,深入探究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及其意义,从而认识和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根据教材的章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导学:历史背景与原因、过程、意义。

二、历史背景与原因项羽之死发生于公元前202年汉楚交战的末期。

此时刘邦领导的汉军已经击败了楚军,并逐步占领了汉中、三秦等地。

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主将,其军队被迫撤回巴蜀,最后撤到了陈留等地。

汉军趁虚追击,项羽的军队陷入了绝境。

项羽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项羽与刘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矛盾和竞争关系。

其次,项羽的军队困于长期作战,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失去了战斗力;同时,由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失误,楚军垮台在所难免。

还有项羽个人的性格和作风问题,自视甚高、行事张扬,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和自命不凡,也成为了其军败的原因之一。

三、过程项羽之死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汉楚战争的起始阶段,即项羽发动反秦义军的时期。

在此期间,项羽以策划策反和士兵的积极参与,成功地联合了南北诸侯,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但他却因商鞅改制的功劳太高,被秦始皇视为难以驾驭的政治危险人物,被贬回故乡。

公元前206年,项羽意欲东山再起,发动了反汉起义。

他以天命自居,打出几连锅不锈钢锅子极具号召力的反汉旗号,吸引了一大批反对汉朝统治的豪杰。

在反汉战争期间,项羽表现出了无人可挡的威武形象,但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项羽的执政能力开始受到质疑。

公元前202年,当统治天下成为唯一正义的政治宣誓时,项羽同自己的军队一起被赶上了历史的巨轮,步入了历史的前台。

公元前202年十月底,吕禄等人在陈留起了复兴楚国的反叛,项羽不得不回应。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4、当堂检测
项羽的悲剧对我们有哪些警示?
教师课后反思
《项羽之死》导学案
主备:审核:成员:
【课题名称】项羽之死
课型:新授课
课时:四课时
总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刘邦在逆境中沉着冷静的性格,吸取项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够理智的教训
项羽面对一败涂地的局势,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只是羞耻之心让他死了重起兵之念。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认为:
【学习重点】
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法指导】
朗读品味、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教师导学——二次备课】
1、前情导入
2、合作探究
(一)齐读第二、三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项羽学生导学案

项羽学生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导】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梳理知识点,能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的分析能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难点: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

二、复习检测(一)、重点实词释义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4、力拔.山兮气盖.世5、直夜溃围南.出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7、田父绐.曰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10、此天之亡.我11、今日固决..死1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13、愿为诸君快.战14、期山东...为三处15、汉军皆披靡..数里..16、辟易17、亡.其两骑耳18、骑皆伏.曰19、吾为若德...20、地方..千里21、亦足王.也2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23、籍独.不愧于心乎24、吾知公长者..25、所当.无敌26、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2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28、若.非吾故人乎(二)、重点虚词....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③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④汉军乃觉之以①以故汉追及之②无以渡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为①我何渡为(三)、特殊句式①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汉骑追者数千人。

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⑤项王则夜起,饮帐中⑥马童面之,指王翳曰⑦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四)、重点翻译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②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思】【议】三、课文研读(一)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请找出对应段落,并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这三个场景。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学生版《项羽之死》导学案三维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2、作品:《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3、史书体例介绍:A、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自主学习蓄养才学
一、作者与背景,文学常识积累
(1)司马迁,字。(朝代)家、家和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学习目标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明确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2、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学习重点
1、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
1、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2、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自主学习蓄养才学
二、夯实基础,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黑板展示】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__ __通____,_ ____ _ __
乌江亭长檥船待___ _通__ __,___ ____
(二)词类活用【黑板展示】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直夜溃围南出:
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ຫໍສະໝຸດ )一词多义【黑板展示】慷慨悲歌
动作:
心理脆弱
直夜溃围
绐陷大泽
决意快战
东城快战
语言:
英雄气短
乌江自刎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自刎而死
语言:
不甘服人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结合项羽的一生经历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之死》 导学案

《项羽之死》 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积累重点字词句;过程与方法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细读深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历史人物,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难点1.解读项羽艺术形象。

2.鉴赏项羽之悲情人生。

3.探究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4.延伸练习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要点1、介绍文体。

2、作者介绍。

3、理清结构。

导学流程情景导入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一)、情景音乐导入学生听歌曲(歌词见课件)屠洪刚《霸王别姬》(二)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二、知人论世:(一)司马迁与《史记》(见课件)(二)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战争并没有真正停止,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最后将项羽围于垓下。

三、朗诵全文(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二)补充讲解五、学习第一段1.第一段写什么?【明确】垓下被围2.主要情节是什么?【明确】四面楚歌——→慷慨悲歌3.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明确】惊——起——饮——歌——泣4.从中可见项羽怎样的性格?【明确】多愁善感,儿女情长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末到伤心处!一代英豪,西楚霸王,此刻豪啕大哭,泪人一般,除了表明他大丈夫亦情绵绵外,也说明他们到了人生最低谷时,陷入了绝境!5.“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对项羽形象的描写有何作用?【明确】这样写为了表现和衬托:英雄末路的悲哀,柔情与无奈交加的悲惨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抽查部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学案装订线课中学习一、初读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垓.下虞.姬乌骓.马数阙.应和.麾.下骑.将骑能属.者田父.绐.之自度.刈.旗披靡.嗔.目叱.之辟.易创.伤王翳.自刎.2、熟读课文,梳理并概括每自然段的情节要点。

二、研读(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问题。

1、垓下被围,听到四面楚歌,项羽有怎样的反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2、《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敢”与“能”一字之别,变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3、翻译这一段,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

4、翻译这两段,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

(二)阅读课文2-3段,回答问题。

1、东城被困,项羽仅余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

面对这样的情势,项羽做了怎样的决定?项羽面临败亡,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2、“东城快战”一段对项羽进行了极为精彩的描写,结合具体的描写语句,谈谈项羽是怎样的人。

3、“愿为诸君快战”。

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3、翻译这两段,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

(三)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问题。

1、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这些表现了项羽哪些性格特点?2、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

阅读教材75页相关链接,看看历代文人诗人持怎样的观点,并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后检测一、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2.乌江亭长船待二、解释加点词语。

1.期.山东为三处 1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2.辟易..数里 12.田父绐.曰3.与其骑会.为三处 13.溃围,斩将,刈.旗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14.汉军皆披靡..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5.兵.少食尽6.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16.短兵.相接7.骓不逝兮可奈何.. 17.时不利兮骓不逝.8.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18.直.夜溃围南出9.项王自度.不得脱 19.今日固.决死10.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20.是.何楚人之多也三、虚词辨析乃为1.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1.愿为.诸君快战2.平明,汉军乃.觉之 2.赤泉侯为.骑将3.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以独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1.今独.臣有船2.以.故汉追及之 2.籍独.不愧于心乎3.不忍杀之,以.赐公4.汉军至,无.以渡四、活用词1.项王军壁.垓下 2.马童面.之,指王翳曰3.左.,乃陷大泽中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5.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6.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8.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9.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10.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11.直夜溃围南.出 12.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篇一:《项羽之死》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 ”。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鸿门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项羽之死 优秀导学案

项羽之死  优秀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制作者:吴浩杰审阅者:李彩虹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通过三个场面,分析刻画人物形象。

3、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重点: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背景简介项羽,中国秦末反秦领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

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在吴中举兵反秦。

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

进入关中后,与刘邦明争暗斗,鸿门宴上双方暂时和解,项羽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

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

项羽死后,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二、检查预习(一)介绍作者——司马迁字______,_____(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_________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二)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乌江亭长檥.船待。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项王军壁.垓下古义:今义:②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④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作动词a.项王军壁.垓下:_________________ b.身.七十余战:_____________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___________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_______ e.左.,乃陷大泽中:__________ f.马童面.之:_____________g.所击者服,未尝败北..:_________ h.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______ i.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_____②名词作状语a.项王则夜.起:___________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__________ c.直夜溃围南.出:__________③名词的使动用法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___________(2)动词的使动用法此天之亡.我: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1)乃项王乃.大惊曰:__________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__________平明,汉军乃.觉之:__________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_________乃.陷大泽中:__________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_________(2)以以.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__________以.故汉追及之:_________乃分其骑以.为四队:__________ 汉军至,无以.渡:_________不忍杀之,以.赐公:__________(3)且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_________ 臣死且.不避:__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_____ 吾今且.报府:__________5、翻译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项羽之死导学目标 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课文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四年后,刘邦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山川与地理(一)(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荆州。

(5)江左,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故古人以东为左。

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

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美人和.之(hè)②骑能属.者(zhǔ)③田父.(fǔ)绐.(dài)曰④自度.不得脱(duó)⑤被十余创.(chuānɡ) ⑥麾.下(huī)⑦瞋.目(chēn)2.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心服)(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通“避”,退却) 3.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这里指“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3)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神情激昂今义:大方的(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亲和哥哥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②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④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向左走)⑤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面对)⑥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⑦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词作动词,西征)⑧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歌谣)⑨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⑩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⑫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2)动词的活用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6.特殊句式(1)被动句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破”表被动)②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困”表被动)(2)固定句式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还要……呢”)②汉军至,无以渡(“无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三古今对译项羽之死项王军壁①垓下,兵少食尽,项羽的军队驻守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刘邦的军队和诸侯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军在四周都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于是大惊失色地说:“汉皆已得楚乎?是③何楚人之多也!”“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那边的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则④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项羽于是连夜起来,在军帐中喝酒。

有个美人叫虞姬,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受宠爱而常跟随在身边;有宝马名叫骓,常骑在胯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⑤世!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⑥!骓不逝兮可奈何⑦!虞兮虞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奔驰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兮奈若⑧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我)将怎么安排你!”连唱几遍,虞姬也应和着同唱。

项羽泪流数行,左右 皆 泣, 莫 能 仰 视。

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

⎣⎢⎢⎡ ①壁: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

②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歌曲。

③是:指示代词,那。

④则:于是。

⑤盖:超过。

⑥逝:奔驰。

⑦奈何:怎⎦⎥⎥⎤么办。

⑧若:你。

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⑨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直夜 溃 围 南⑩出, 驰 走 。

平 明 , 汉军乃觉之,当夜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令骑 将 灌婴 以五千骑 追 之。

项王渡淮 ,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骑能属⑪者 百余人耳。

项王 至阴陵,迷失道,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问一田父, 田父绐⑫曰“左”。

左, 乃陷 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大泽中。

以故⑬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⑭,一片低洼地里,因此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跑, 至 东城 ,乃有 二十八 骑 。

汉 骑 追 者到了东城县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数 千人。

项王 自 度⑮ 不得 脱。

谓 其 骑 曰: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他手下骑兵说:“吾起兵 至今 八岁矣,身 七十余 战,“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参加七十余次战斗,所 当 者 破, 所 击 者 服, 未尝 败北, 抵抗我的人被打败,我所打击的人臣服于我,从没有战败过,遂 霸有天下。

然 今 卒 困 于 此,此 天之亡⑯我,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非 战 之罪也。

今日 固⑰决死, 愿为诸君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必死(无疑),愿为大家快 战,必 三 胜之,为诸君溃 围, 斩 将,刈⑱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旗,令 诸君 知 天 亡我, 非战 之罪 也。

”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⑨麾:军中指挥士兵的旗子。

⑩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⑪属(zhǔ):随从。

⑫绐(dài ):欺骗。

⑬以故:因此。

⑭东: ⎦⎥⎥⎤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⑮度(duó):估计,揣摩。

⑯亡: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⑰固:本来。

⑱刈(yì):割、砍。

段解: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县的过程,进一步展开描写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

乃 分其 骑以 为四队, 四 向 。

汉军于是就把他的骑兵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冲杀)。

汉军围 之数 重。

项王 谓其 骑曰: “吾 为公取彼一将。

”层层包围着他们。

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斩他一将。

”令四面骑驰 下 , 期 山 东⑲为 三处 。

命令骑兵一起四面向下冲,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 项 王 大 呼,驰下 , 汉军皆 披靡,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大声呼喊,骑马飞奔而下,汉军都溃败逃散,遂斩 汉 一 将。

是时,赤泉侯为 骑 将 ,果然就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追 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 人 马 俱惊, 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辟易数 里。

与其骑会 为 三处。

汉军不退避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 项王 所在, 乃分军为 三 , 复 围 之。

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

项王 乃 驰,复斩 汉 一 都尉,杀 数 十百人,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数十上百人。

复聚其骑,亡⑳其两骑耳。

乃谓其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

便问他的随骑曰:“何如?”骑皆伏○21曰:“如大王言。

”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大王说的那样!”段解:写项羽东城溃围之战,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其勇武形象栩栩如生。

段解:写项羽自刎乌江,显示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项羽之死⎩⎨⎧⎭⎬⎫垓下之围——多愁善感,儿女情长溃围遭欺——勇武直爽,轻信人言东城快战——威风勇猛,骄傲自负乌江自刎——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悲剧英雄 二|文本探究1.《垓下歌》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我的答案:提示:(1)渲染了当时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垓下歌》的插入,与当时的情景描写、气氛渲染密切配合,写出了英雄的末路之悲。

(2)使项羽的形象更为饱满和生动。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诗。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儿女情长的柔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又有因人的渺小而发出的沉重叹息。

这首诗多方面展现了英雄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倘若没有这首诗,而让项羽在沉默中溘然长逝,那么,项羽这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肯定会大打折扣。

2.项羽面临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理?项羽又说“愿为诸君快战”,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我的答案:提示:(1)项羽三次强调“天之亡我”表现出项羽认输而不服气的复杂心理。

(2)“快战”,在文中是指痛快地厮杀,而“决战”,是双方一战决胜负的大战。

本文中的项羽,已经没有了决战的实力,只能图个痛快。

所以用“快战”既符合了当时的实际,又生动地表现了项羽的心理。

3.[技法探微]文中作者是如何刻画项羽的形象的?我的答案:提示:(1)用简洁传神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四面响起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突围时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乌江边的拒渡、赐马、赠头等都为展示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提供了依据。

(2)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没有运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等来塑造项羽的性格。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

如:“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其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及慨叹命运不公的心理可见一斑。

(3)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人物形象。

如写项羽哭泣的场面,作者先用“项王泣数行下”来正面描写,再用“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来侧面烘托,从而表现了英雄末路的落魄与辛酸。

再如写项羽斩将、刈旗是对项羽的正面描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则从侧面突出项羽的勇猛无比。

4.[创新表达]根据项羽的言行,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项羽这一特殊的历史人物?我的答案:提示:观点一:做人必须要有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