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7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11161151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7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11161151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7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11161151一、读准字音句读.(dòu)相.师(xiānɡ)位卑.(bēi)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ɡ)老聃.(dān) 李蟠.(pán) 贻.(yí)二、辨识通假(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三、一词多义(1)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传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对某种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的称呼)(3)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知识和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助词,的)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其⎩⎪⎨⎪⎧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的语气)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2)或师.焉,或不焉(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3)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同等看待(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5)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7)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用作动词)觉得羞耻(9)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五、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单元 17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doc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单元 17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doc

17 师说本课话题——尊师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点评:一旦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往往会造成社会效应。

那就是不以学习为荣,反以学习为耻,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个社会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有时重利不重知,这也是造成不尊师重教的原因之一。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5年8月2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题为“先进制造与3D打印”的国务院专题讲座,对这场为时不长的专题讲座,现场近百名“听众”先后报以4次热烈的掌声,主讲人卢秉恒老院士最后起身致谢时,坐在他正对面的李克强总理连连摊手示意老院士:“您请坐,您请坐!”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中国从古至今便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专题讲座会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向我们树立了尊师重教的学长形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句读.(dòu) 相.师(xiānɡ) 位卑.(bēi) 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 ɡ) 老聃.(d ān) 李蟠.(pán) 贻.(yí)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传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对于某种有专门 知识技能的人的称呼)(3)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知识和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助词,的)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其⎩⎨⎧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的语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或师.焉,或不焉(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3)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同等看待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5)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7)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用作动词)觉得羞耻 (9)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综合性学习教案)《师说》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综合性学习教案)《师说》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综合性学习教案)《师说》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师说》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综合性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积累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一、导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基础知识认知1,、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____(省、市、区、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师说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师说

师说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及相关文体知识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把握“师”与“道”的内涵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之、其”“也”“则”“于”“乎”“所以”等实词与虚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 把握“师”与“道”的内涵3.积累相关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三、教学难点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以及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2.掌握“其”“之”“乎”“所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3.正确认识“师”与“道”,四、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阅读五、课时:3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家对于老师又是怎样的认识呢?在唐代,由于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进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不管他们的学业怎样,出来都可以做官。

因此,他们轻视老师,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也没有人愿意做老师,谁做老师,大家都会群起而攻之,“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盛行。

对于今天,我们又持何种见解呢?“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注意引导学生亲近母语、亲近语文)(二)解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知识,学习和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 难点: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诵读,理解文意,体会感情。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有关古代教育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文体及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说”的文体知识和韩愈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朗读文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4. 理解文意:学生自行阅读文本,理解文意,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5. 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6. 体会情感: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表达的尊师重道的思想。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粤教版-语文-高一必修4学案 第4单元17 师 说

粤教版-语文-高一必修4学案 第4单元17 师 说

17 师说本课话题——尊师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点评:一旦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往往会造成社会效应。

那就是不以学习为荣,反以学习为耻,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个社会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有时重利不重知,这也是造成不尊师重教的原因之一。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5年8月2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题为“先进制造与3D打印”的国务院专题讲座,对这场为时不长的专题讲座,现场近百名“听众”先后报以4次热烈的掌声,主讲人卢秉恒老院士最后起身致谢时,坐在他正对面的李克强总理连连摊手示意老院士:“您请坐,您请坐!”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中国从古至今便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专题讲座会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向我们树立了尊师重教的学长形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句读.(dòu) 相.师(xiānɡ) 位卑.(bēi) 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 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贻.(yí)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传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对于某种有专门 知识技能的人的称呼)(3)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知识和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助词,的)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其⎩⎨⎧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的语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或师.焉,或不焉(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3)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同等看待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5)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7)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用作动词)觉得羞耻 (9)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尊师重道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中的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关于尊师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尊师话题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师”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尊师的重要性。

2、作者及文体介绍(1)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说”是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文意疏通(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重点字词: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所以:用来……的。

③道:道理,此处指儒家之道。

④受:通“授”,传授。

⑤惑:疑难问题。

重点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于”表被动)5、内容分析(1)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师的重要性和教师的职责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第二段通过对比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待从师的不同态度,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3)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最新-高中语文《师说》学案4 粤教版必修4 精品

最新-高中语文《师说》学案4 粤教版必修4 精品

《师说》学案学习目的: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一、明确学习目的;二、了解作者情况、解题;三、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四、分段;五、意动用法。

学习过程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作者(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于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

[推荐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推荐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师说本课话题——尊师一、从课本中积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二、从历史中积累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

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一、作者简介文起八代之衰——韩愈韩愈(768-824),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背景回放倡导尊师之道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关知识1.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第17课师 说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第17课师 说

第17课师说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2.了解韩愈及其主要作品。

3.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

4.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

文本名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2)一词多义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或师.焉,或不焉:②传⎩⎪⎨⎪⎧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父子相传.,汉之约也: 朔气传.金柝:③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会天大雨,道.不通: 策之不以其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3)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③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④无.贵无贱 古义: 今义: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今义: ⑥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②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 焉.用亡郑以陪邻:③其⎩⎪⎨⎪⎧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可怪也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④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词类活用 (1)而耻.学于师:(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小.学而大.遗:(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吾从而师.之:(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7)孔子师.郯子: 3.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不拘于时:(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而耻学于师:(6)师不必贤于弟子:(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4.语句翻译(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粤教版必修4教案

师说-粤教版必修4教案

师说-粤教版必修4教案课程概述本课程为粤教版必修4,重点介绍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掌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2.理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3.了解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概念和应用,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3.计算机领域中的经典问题与算法;4.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章网络与信息安全1.网络的发展和应用;2.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及其防范措施;3.信息取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第三章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1.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应用;2.智能制造的特点和优势;3.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趋势。

教学方法:通过知识点解读和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课堂考核、作业评价、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结本课程旨在通过粤教版必修4,为广大学生提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入门资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师说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师说

师说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及相关文体知识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把握“师”与“道”的内涵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之、其”“也”“则”“于”“乎”“所以”等实词与虚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 把握“师”与“道”的内涵3.积累相关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三、教学难点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以及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2.掌握“其”“之”“乎”“所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3.正确认识“师”与“道”,四、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阅读五、课时:3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家对于老师又是怎样的认识呢?在唐代,由于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进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不管他们的学业怎样,出来都可以做官。

因此,他们轻视老师,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也没有人愿意做老师,谁做老师,大家都会群起而攻之,“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盛行。

对于今天,我们又持何种见解呢?“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注意引导学生亲近母语、亲近语文)(二)解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名师推荐资料】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第17课 师说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精品)

【名师推荐资料】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第17课 师说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精品)

第17课师说本课话题——尊师一、从课本中积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二、从历史中积累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

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一、作者简介文起八代之衰——韩愈韩愈(768-824),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背景回放倡导尊师之道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关知识1.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推荐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推荐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17 师说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

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论超越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地超越。

超越,是升华,是突变,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阶段。

正是这种超越,人类才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到文明昌盛的今天。

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

慵懒自私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只有努力创造,全力拼搏,拼命超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使生命的碰撞发出耀眼的火花。

超越自我意味着不断地追求,顽强地奋斗;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中开拓新的天地。

你想超越吗?那你就先要认识自身的不足,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懒惰、虚荣、固执等陋习。

这样,你便迈开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要活着,就要奋斗,就要超越。

有了这种信念,你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色彩;你会在奋斗中进一步完善自己,更新自己;你会在不断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一个高峰跃向另一个高峰,在峰巅之上领略那迷人的风光。

微感言: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秦·吕不韦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唐·柳宗元7.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师”等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和方法学生在揣摩文言断句、重读、语气的过程中,提高诵读水平和体验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设计依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包括:(1)思想内容:通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语文知识:通过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文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中能举一反三。

(3)背诵目标:背诵《劝学》、《师说》、《寡人之于国也》。

本单元精选了古代议论文七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不同时代的古代贤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对道德、对认知的思考和宣传。

基本阅读有四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节选)、《过秦论》、《师说》。

知识链接:《文言实词(2)》和《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文言实词主要指出古今汉语的词和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掌握词义发展的变化部分。

“宾语前置”主要讲解三种形式:用“之”和“是”字使宾语前置,成为标志;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律要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本文的论说逻辑的理解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重点落实要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初通文意。

一、导入课文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韩愈。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代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这篇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富有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文章——《师说》。

二、释题板书课题,问:是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说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老师”吗?)[导语及解题设计意图:初中时学生学过韩愈的《马说》,由此引出课题——《师说》,从而进行文体介绍,并提出疑问:题目是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可以先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也有注意知识新旧联系的意思。

]三、让学生带着悬念朗读课文,从整体感知文章,初通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纠正朗读语气、停顿及读音。

然后考虑:大家发现哪一段与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设计意图:引出第4段。

采用“倒叙”的形式,先研读第四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在小组内对照注释互相翻译第4段并指名试译。

译完后,研讨问题:问题一:第4段起什么作用?(交代写作缘由)问题二:真正的写作目的何在,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不拘于时”。

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即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破解了解题时留下的的悬念。

)[设计意图:从读到问题探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知课文,达到初通文意的目的,同时也顺带释题及介绍写作背景。

]四、重点解决文言基础知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利用学习小组的力量,重点解决以下文言基础知识(PPT):(一)文言实词、虚词:1、师(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有两种情况:、名词,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从师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以……为师(意动用法)2、之(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文中出现17次)意义和用法如下: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二)、古今异义词: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见上):2、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3、形容词作名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四)、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五)、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两句均为判断句2、不拘于时“于”表被动,被动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4、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意为“难道……吗?”[设计意图:主要为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五、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课文论证结构、语言特色及思想内容。

一、指名朗诵[设计意图:重温文章内容,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二、分析、研讨本文的论证结构(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

)2、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

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道理论证。

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分析第二段: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三)、分析第三段: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

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

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分析第四段:为什么称赞李蟠?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

这段点明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使文章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通过对全文的论说分析,让学生体会本文强大的逻辑说服能力。

]三、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