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3课时微粒构成物质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微观粒子概念教案

初中化学微观粒子概念教案

初中化学微观粒子概念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
2.学习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化学微观粒子的基本概念;
3.能够运用微观粒子概念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教学内容:
1.微观粒子概念的引入;
2.元素和化合物的微观粒子;
3.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微观粒子概念;
2.了解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物质的显微结构图,引入微观粒子概念。

2.讲解微观粒子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定义和性质。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类型的物质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

4.实验演示:通过进行微小实验,展示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5.讲解化学方程式: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说明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变化的符号表示方式。

6.练习检测: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微观粒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7.总结:梳理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微观粒子概念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练习题,并尝试分析一道关于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课后练习题,尤其是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题目,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请大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家庭小实验:设计一项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同学们可以尝试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
3.案例分析:搜集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作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4.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分子、原子和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小组报告,并在下节课分享。
“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你们的发现整理成报告,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通过实物模型、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稳定;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强化练习与反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梯度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网络搜索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实验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逐渐加入食盐,让学生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它们在微观层面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微粒的概念。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交流、协作能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4.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认识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拓展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推荐相关书籍、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学实验室、开展环保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如观察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反应等,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多方面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5.学会使用显微镜、光谱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和检测基本微粒的存在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2新版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2新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题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地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情感目标通过“原子的发现”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材分析重点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难点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食盐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如氧气能支持燃烧,氢气能燃烧。

氧气由大量的氧分子构成,氢气由大量的氢分子构成,水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分子不再具有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性质。

3.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又有哪些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是因为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

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氧气是由大量的氧分子聚集而成的,氢气是由大量的氢分子聚集而成的,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

分子具有微粒的基本特征:(1)分子很小,(2)分子不停运动,(3)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二、原子1.分子和原子【讨论】如下图所示,试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电解生成氢气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和氧气有什么不同?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新教材鲁科版宁陕):微粒空间结构 大π键的判断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新教材鲁科版宁陕):微粒空间结构 大π键的判断

热点强化13微粒空间结构大π键的判断(一)微粒空间结构的判断1.熟记常见分子(离子)的空间结构微粒组成(A 为中心原子)实例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微粒空间结构AB2BeCl2、CO2、HCN0sp直线形SO2、SnBr2、NO-21sp2角形H2O、OF2、NH-22sp3角形AB3BF3、SO3、CO2-30sp2平面三角形NH3、PCl3、SO2-31sp3三角锥形AB4CH4、CHCl3、NH+4、SO2-40sp3四面体形2.等电子原理及应用(1)基本观点化学通式相同且价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或离子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和相同的化学键类型等结构特征。

(2)确定等电子体的方法(举例)变换过程中注意电荷改变,并伴有元素种类的改变。

CO―――――――――――→把O换成前一个原子(N)少了1个电子,再得1个电子CN-―――――――――――→把N换成前一个原子(C)少了1个电子,再得1个电子C2-2CO―――――――――――――――→把C换成后一个原子(N)(多1个电子)把O换成前一个原子(N)(少1个电子)N2(3)熟悉常见的等电子体及空间结构等电子(价电子)类型常见等电子体空间结构2原子10电子N2、CN-、C2-2、NO+直线形2原子14电子F2、O2-2、Cl2直线形3原子16电子CO2、N2O、CNO-、N-3、NO+2、SCN-、HgCl2、BeCl2(g)直线形3原子18电子O3、SO2、NO-2角形4原子8电子NH3、PH3、CH-3、H3O+三角锥形4原子24电子SO3(g)、CO2-3、NO-3、BO3-3、BF3平面三角形4原子26电子SO2-3、ClO-3、BrO-3、IO-3、XeO3三角锥形5原子8电子CH4、SiH4、NH+4、PH+4、BH-4正四面体形5原子32电子CCl4、SiF4、SiO4-4、SO2-4、ClO-4正四面体形12原子30电子C6H6、N3B3H6(俗称无机苯)平面六边形(二)大π键(离域π键)1.形成条件(1)中心原子采取sp或sp2杂化。

初中化学九年级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案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掌握微粒的三个基本特征。

2.怎样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

情境导入八月桂花(如图)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提出问题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探究点二 分子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步骤a.在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A 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b.从烧杯A 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c.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 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B 两个小烧杯。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续表实验装置实验现象溶液仍为无色溶液变红色烧杯A 中酚酞溶液变红解释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烧杯B 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A 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实验结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色,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课堂讨论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而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归纳总结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九年级化学教案)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应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现象) [板书]五、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认识理解某些概念。
通过学习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的性质知识后,我们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回忆:前面我们已学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教师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列出几种原子的构成。(见附录)
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规律。
指导学生看书P36,通过阅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并看照片,认识科学家汤姆生。
[思考]构成原子的微粒中有的带着电荷,那么原子是否显电性呢?
[板书]质子(+)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
带电)
(不显电性)
电子(-)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Mr)=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看书P36及图2-12,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
看照片,认识科学家汤姆生
思考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二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看书P38"拓宽视野",得出: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通过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考化学复习课件《粒子构成物质》

中考化学复习课件《粒子构成物质》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3课时┃ 粒子构成物质
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命题角度:考查对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一些认识。 例3 [ 2014· 滨州]课堂上,老师给出了A、B、C、D四种粒子的结
构示意图(如图13-2所示),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图13-2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3课时┃ 粒子构成物质
甲同学:C的质子数与核电荷数都是17。 乙同学:A、D属于同种元素。 丙同学:A、B、C、D都是原子。 丁同学:B与C的化学性质相似。 (1)你认为________ 同学的观点不正确,其理由是 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结构示意图为阳离子而非原子 (2)上述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________( 填字母)。 A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3课时┃ 粒子构成物质
解 析
根据铱元素的汉字书写可确定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A正确;铱原子中有77个质子,则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和核外电子 数都应该是77,B、C错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没有 单位“g”,D错误。 [方法点拨] 理解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值关系,关键是理解
一组等式关系: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3课时┃ 粒子构成物质
解 析
(1)从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C粒子的质子
运动 (1)都具有粒子的基本性质(非常小、在不停地____ 着、粒子 之间有________ 间隔等) (2)都能保持由它们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相互关 系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3课时┃ 粒子构成物质

化学初中微粒变化教案

化学初中微粒变化教案

化学初中微粒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微粒性质和变化规律。

2. 掌握物质的微粒构成和变化规律。

3. 能够解释物质微粒变化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微粒构成和性质。

2. 物质微粒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教学难点】
1. 解释物质微粒变化的原因及过程。

2. 理解物质微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小组讨论题目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利用引言导入新课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物质微粒变化的兴趣。

二、展示
呈现PPT课件,介绍物质的微粒构成和性质,讲解物质微粒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
微粒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三、实验
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物质的微粒变化过程,加深对微粒变化的理解。

四、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微粒变化的原因及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微粒变化的规律。

五、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微粒变化的重要性及应用。

【布置作业】
设计一道关于物质微粒变化的思考题,让学生完成并交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应该对物质的微粒构成和变化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微粒变化的原因及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微粒的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微粒的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微粒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粒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微粒的结构特点和性质;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微粒的概念和结构;2. 掌握微粒的性质和分类。

三、教学内容:1. 微粒的概念和分类;2. 微观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3. 物质的微粒性质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示范;2. 实验演示;3. 小组讨论;4. 课堂问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物质的微粒概念,引发学生对微粒结构的思考。

2. 讲解微粒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微粒的基本性质和结构特点。

3. 探究微粒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4. 总结微粒的性质和分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微粒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示讨论成果。

6. 课堂问答:对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微粒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了微粒的结构特点和性质,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七、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微粒的研究进展;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板书设计:主题:初中化学微粒的结构1. 微粒的概念和分类2. 微粒的性质和结构3.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微粒的概念和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验演示环节需要加强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微粒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微粒教案

初中化学微粒教案

初中化学微粒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微粒的概念和特性;2. 掌握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3. 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1. 微粒的概念和特性;2. 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

教学难点:1. 微粒的表示方法;2. 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2. 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对微观粒子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微粒的概念。

二、探究微粒的特性(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微粒的特性,如体积小、质量轻、不断运动等。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并板书微粒的特性。

三、学习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粒的基本性质,如微粒的组成、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微粒的行为规律,如布朗运动、过滤等。

3. 教师讲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学生进行笔记。

四、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酸碱中和、溶解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解释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微粒的概念、特性和行为规律。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并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微粒的概念和特性,通过实验观察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

在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初高衔接教材《专题一 微粒构成物质》教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初高衔接教材《专题一 微粒构成物质》教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初高衔接教材《专题一微粒构成物质》教案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元素概念。

【课堂练习】(1)写出1-18号元素名称、符号(2)元素符号的意义(3)H、H2、H+、H-的共同点是什么?2.原子。

它由和构成。

原子核由和构成,带正电荷,不带电,核内所有电荷总数称为“核电荷数”,同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原子,但这些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类原子。

把不同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排序,所得序号数称为“原子序数”,即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其负电荷总数等于核电荷数,故原子呈电中性。

思考: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离核越近能量越,越稳定,离核越远,能量越越不稳定。

最外层电子能量最,故化学变化中通常内层电子不发生变化,改变的往往是最外层电子(最外层电子也称为“价电子”)。

【课堂练习】1.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个电子;②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电子。

③当最外层电子达到个时,达到稳定结构。

2.画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①氢原子②氧原子③硅原子④氯原子⑤钾原子⑥镁原子⑦氦原子⑧氩原子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小叉叉“×”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请写出下列原子的电子式:①氢原子②钙原子③铝原子④碳原子⑤氮原子⑥氧原子⑦氯原子3.离子(1)某些原子通过得、失电子生成简单阴、阳离子,又称单核离子,如Na+、Cl-等;复杂离子又称多核离子,如OH-、SO42-、NH4+、CO32-等等,它们是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带电荷的原子团,相对比较稳定,常常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化学反应。

【课堂练习】画出下列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①氯离子、②镁离子、③硫离子 、 ④钠离子 、 (2)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含钾、钙、钠、镁的化合物及铵盐等属于离子化合物。

微粒构成物质教学案

微粒构成物质教学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答案:(1) B (2)①氯化钠溶液 ②15. 3% (3)钠离子与水分子中氧原子相互吸《微粒构成物质》教学案[复习要求]1. 认识物质的为理性,指导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能从物质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有机物和无机物。

5. 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的观念。

[要点梳理]活动一、知识回顾:1. 认识微粒结构示意图2..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A 决定(1)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3)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决定粒子的类别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B 等式(1) 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在原子中) (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 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 (4) 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 元素最低负价数=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6) 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典例精析]1. (10苏州)(1)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选填字母序号)。

D(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左下图,试回答下列问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题。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②框内NaCI 质量分数为引,氯离子与水分子中氢原子相互吸引 相关练习:《学业水平说明指导》2. 我们认识微粒后,它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我们接着看活动二、探究分子、原子在化学、物理变化中的特性 分子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典例精析]2.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A 给篮球充气B lOOmL 酒精和 lOOmL 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D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变式反馈]《学业水平说明指导》活动三: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原子内的的电子排步3)原子结构。

初中化学微粒问题教案

初中化学微粒问题教案

初中化学微粒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微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化学微粒问题相关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微粒问题解决实际情景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内容:1. 化学微粒的概念2. 化学微粒的种类及性质3. 化学微粒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1. 通过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微粒问题。

2. 利用课堂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闹铃铃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复习导入:师生交流,回顾化学微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三、学习展示:利用PPT或实验展示,介绍化学微粒的种类及性质。

四、讲解详细:对化学微粒问题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相关公式和实际应用。

五、讲解示范:进行示范题目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微粒问题的解决步骤。

六、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并解决化学微粒问题的应用题目。

七、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微粒问题。

八、反馈总结:对学生完成的解答进行总结,讨论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理解。

教学反馈:1. 学生掌握化学微粒问题的能力评价。

2. 学生关于化学微粒问题的疑问和解题思路评价。

3. 学生对于化学微粒问题知识的运用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提出化学微粒问题的相关思考。

2. 拓展化学微粒问题的实际应用,与生活实际结合。

3. 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1. 教师对于学生对化学微粒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及时反馈。

2.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

3. 教师要注重化学微粒问题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以上初中化学微粒问题教案范本,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微粒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微粒构成物质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微粒构成物质教案

微粒构成物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最外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原子结构及微粒结构示意图。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是微粒构成物质,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几张图片。

【课件展示】以PPT形式展示两张图片来复习知识点。

【教师】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硅是由硅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分子模型。

【课件展示】以PPT形式展示图片。

【教师】有我们常见的水分子、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体现分子的性质?提问几个学生。

【学生回答】答案有多种。

【课件展示】以PPT形式展示图片。

【教师】这是以前我们做过的实验,我们看到浓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断的在运动,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接下来是50ml的酒精和50ml的水混合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分子的性质。

【课件展示】分子的性质:质量、体积都很小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有间隔【教师】下面我们就以电解水为例子,来观察微观示意图。

【课件展示】【设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可不可以再分?【课件展示】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Na电子层质子数(核电荷数)该层的电子数218+11钠原子(Na)钠离子(Na+)278+17氯原子(Cl)288+17氯离子(Cl-)失去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28+11阳离子阴离子【课堂小结】老师带领同学们对这堂课进行小结,在这里尽量由学生自己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时微粒构成物质
【复习目标】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征
2、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微粒的表示方法
【课时安排】教学安排:1课时
【复习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征
2、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微粒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考点一: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
(1)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而水分子构成了水;
(2)分子的特点:
①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如:在厨房炒菜,在其他地方可以闻到香味。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如:100ml酒精加100ml水得到的溶液小于200ml。

③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如:1ml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注:说明分子在运动的离子很多,比如能闻到的各种香味,就是各种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运动造成。

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有:气体可以压缩存于钢瓶中,气体热胀冷缩的额现象。

2、原子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此我们便知道原子的性质和分子很相似。

(1)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
①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点和分子很相似。

②原子总是不停的运动着;和分子一样。

③原子之间有间隔。

和分子一样。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1)分子是有原子构成。

所以如果论等级,分子是原子的“上司”
(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不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物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程度越剧烈。

同种物质,一般情况下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隙最大,固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隙最小。

(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各种原子的原子个数不变。

4、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a. 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 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b. 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c.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比较:
① 质子数相等② 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③ 电子层数可能相同
d. 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二: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考点三、微粒的表示方法
1、元素符号本身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1个氮原子N;
2、注意事项:在元素符号前的系数,只表示原子的个数,不再表示元素。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本身就是该物质的1个分子,如1个水分子:H2O。

化学式前边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

4、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二、题型、方法归纳:
构成物质的微粒内容在中考中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中考主要考查原子结构及其中几种粒子之间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原子概念的应用等内容,要求学生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等内容。

三、典例精讲:
【典型例题讲解】(通过学生的自讲,自纠完成下列各题)
例1:下列各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
A.Fe B.H2O C.NaCl D.CO2
解析: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答案C。

例2: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原子、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C错误。

答案 C
例3: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C.原子中的粒子都不带电
D.物质都是由离子构成
解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A正确;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B错误;原子中的原子核和电子都带电,C错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D错误。

答案 A 例4: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2 B.该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解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从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看出,其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D错误。

答案 D
例5:.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解析:由元素的概念知,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应具有不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可见,质子数的多少决定元素的本质和种类,而选项B、C、D不是判断的依据。

答案:A
四、归纳小结:该单元重点内容是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和分子的区别,难点是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元素符号的意义的应用。

【板书设计】
1、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区别和联系。

2、原子的构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几种粒子的带电情况以及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结构意识图的含义。

【作业布置】物质构成的奥秘同步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要把学生从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认识引入到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上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要使学生建立起有关微粒的概念,除了做好有关实验,结合实验进行分析之外,还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