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2)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2.过程与方法(1)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2)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情景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名叫乔峰(出示剧照),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虚竹三兄弟结伴去了哪里去迎娶一位神秘的公主?(西夏),这个故事折射出我们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部编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部编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正确评价澶渊之盟,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图中不难发现,与北宋同时存在的还有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方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如何兴起的?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新课讲授(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教师讲解: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有诗云“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到唐朝末年,北方汉人避战,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9世纪后期,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页,概括契丹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基本情况: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材料展示:教师提问:契丹文字和契丹货币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契丹文字反映了契丹学习汉文化的成果,契丹货币反映了契丹经济的发展,这一切都说明契丹国力不断增强。

3.教师讲解: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提出问题:回答党项族建立政权的概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备课标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备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宋朝的第二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北宋时期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大概状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他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北宋时期辽、西夏和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能通过材料知道契丹族、党项族起源发展建立政权有关史实,通过材料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了解北宋与并立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难点:正确分析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备学情(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9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9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对于党项、契丹少数民族了解较少,对于北宋与辽胜利仍签订澶渊之盟可能会产生疑惑。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备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根据古代仕女图与现代审美中对于单双眼皮不同的追崇展现民族问题,通过一个小视频导入谈北宋时期的民族融合。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一、课标要求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认知提示: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解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2、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我们先看地图,说一说北宋周边都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

说一说北方的辽和西北部的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发展的状况如何?找学生回答,然后导入新课。

2、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契丹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辽与北宋的关系、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学习难点:辽与北宋的关系、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学习探究(一)导入新课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探究与分享探究分享一:契丹族1、契丹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如何?后来同汉族接触后生活方式有哪些变化?契丹人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同中原汉族接触后有了农耕,学会种庄稼,冶铁,建筑房屋、城邑,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族的活动范围?原是活动在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大致以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中心,雄跨长城内外。

3、汉人为什么来到契丹境内?给契丹带来了什么影响?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来到契丹;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4、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关系如何?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探究分享二:党项族1、党项族的生活方式怎样?游牧生活,不从事农耕。

2、党项族的生活在哪一地区?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唐朝时主要集中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3、西夏政权建立?时间: 11世纪前期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银川)4、西夏统治者是怎么巩固统治的?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5、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图片,你能从中得得什么启示?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

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二)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三、课前准备教具课件:多媒体设备、PPT四、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并立关系;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提高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1.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介绍;2.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4.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大致历史背景,并带出“并立”的概念。

二、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统治者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同盟、争夺和和平时期;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三、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商贸关系以及经济交流的重要性;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影响;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经济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四、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对彼此文化的影响;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并立现象,以及这种并立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观点;2.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3.分析法:通过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历史辞典》;2.周明勤,《中国历史简明教程》;3.《中国通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

难点:澶渊之盟的签订。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的建立结束了这种分裂,但是,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契丹族、党项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下面我们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出示课题: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设计意图:承上启下,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开启探究学习的兴趣)(二)合作学习:展示:学习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

3、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教师:依据课标要求,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一、辽与北宋的并立;二、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三、交融中共发展。

我们进入第一方面内容:辽与北宋的并立一、辽与北宋的并立【交融中兴起】教师:契丹族是一个曾经驰骋于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唐代末年,建立起了辉煌一时的大辽帝国,元朝之后,这个像猎鹰般的民族逐渐销声匿迹。

契丹族是“五胡内迁”中鲜卑族的一支,契丹是“镔铁”的意思。

问题:隋唐时期,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10世纪初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优秀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优秀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知道辽和西夏所属的民族、疆域位置杰出帝王;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和与战的重要史实,如澶渊之盟和互市贸易;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和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认识到祖国大家庭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交流和发展的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PPT对相关资料的展示,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通过重要史料的学习,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信息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材内容分析第7课主要介绍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的情况,涉及知识点多,内容庞杂,主要讲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二是这些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主要是边地政权与中原政权——宋之间的关系。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由于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一目教材大小字结合,图文并茂,讲述较为详尽,因此用表格的方式罗列出知识点即可,主要由学生自主掌握。

而各政权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此。

本课有关民族风情、政权更迭以及重要战事等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但学生对有关战争的性质及影响、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缺乏理性的历史认识,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五、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文傑中学七年级七(1)班学生,学生的基础较为扎实,思维也比较活跃,求知欲旺盛;然而,学生对于史料的搜索、分析以及归纳能力,尚待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强化锻炼。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唐朝的历史。

他们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但可能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和参与讨论,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对于这些关系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辽、西夏和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代十国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与发展,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3.史料:辽、西夏与北宋相关的历史资料。

4.课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辽、西夏与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呈现(10分钟)介绍辽、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docx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docx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吋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 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屮,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展示内蒙古宝山壁画《颂经图》。

这是考古学者在一座古墓中发现的古代壁画,请大家根据画面内容猜一猜这幅壁画绘制的时间和地点。

导入新课这是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下葬的时间为923年(展示唐至宋更替图)o 那个时期,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很遥远的内蒙古地区会出现唐代艺术风格的壁画?那个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与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密切相关。

1.辽和北宋的关系(1)契丹族的兴起展示材料,提出问题:通过材料,契丹族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片,思考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授新课)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版历史初一下册教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苏版历史初一下册教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苏版历史初一下册教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强邻之一:辽时间:地点:人物:10世纪初上京阿保机民族:契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与北宋并立西夏、辽,他们的关系如何? 展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爱好,达到“课伊始,意境生”的成效。

多媒体演示增强直观认识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了解和分析史实。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1、 强邻之一 :辽⑴辽的建立教师:建立辽的民族是契丹,你明白契丹是如何兴起的吗?学生:阅读课本,契丹兴起与强大的情形。

教师强调:同意汉族文化,学会农耕,关于契丹族进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阿保机的生平,关心学生了解该人物。

总结:阿保机的奉献: 强调:辽先于北宋而建立 ⑵澶州之战①背景: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南扩,辽太宗时,占据了幽云十六州,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宋朝建立后,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统一全国,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

我们熟悉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现在。

有爱好的同学课下搜集有关资料,全面了解。

②过程:图片《澶州之战示意图》学生:依照《澶州之战示意图》及课文内容讲述澶州之战的简单通过。

教师:展现图片《寇准》。

补充有关寇准的生平资料,指导学生学习寇准这位北宋名相的优秀品质。

③结果:澶渊之盟展现:澶渊之盟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评判澶渊之盟? 学生:畅所欲言(略)辽北宋澶州辽宋辽宋银10万、绢20万屈辱的“和平”羊、马、骆驼稻米、茶叶、丝绸澶渊之盟北宋西夏辽补充有关元昊的史料,关心学生了解其人。

指导学生参照澶渊之盟,明白得“宋夏和议”对双方的阻碍。

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严峻削弱了双方的实力。

你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它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2)使学生能客观的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分析辽、宋和议,宋、西夏和约的影响,提高客
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
2)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
3)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
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难点
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由于唐朝藩镇割据,唐朝灭亡后,国家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当时由汉族人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契丹族与党项族
1. 辽的建立
(1)契丹的兴起与发展:
隋唐时,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出
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有了农耕、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
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辽)政权的建立:
时间:10世纪初,民族:契丹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
左旗南)。

(3)辽政权的发展: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
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的建立:
时间:11世纪前期,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3)西夏的发展: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2.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出示下表:
辽与北宋的和战
1. 辽宋间的和与战
(1)辽太宗时:辽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宋冲突加剧;
(2)宋太祖晚期:双方互通使节,宋辽保持友好关系;
(3)宋太宗时:向辽数战,败,转防御;
(4)宋真宗时:辽攻宋,威胁开封,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胜。

2、澶渊之盟
背景:澶州之战,宋宰相寇准劝宋真宗亲征,胜。

内容:辽宋和议,达成协议,辽撤兵,宋给辽岁币。

影响:
(1)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实力均衡的产物。

(2)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
荣的景象。

(3)很长时间辽宋之间和平友好,保持着和平局面。

3.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
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
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
(1)西夏多次攻打北宋,宋败;
(2)影响:双方损失惨重,人民困苦不堪。

2、西夏与北宋的议和
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夏岁币。

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从性质方面谈谈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
(1)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2)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3)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本课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它们之间的战和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

这些都是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四、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