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小结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2)迁移的作用。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5)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考纲链接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1)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2)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2.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

获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内容,前后学习中有共同的内容,一种学习就能影响另~种学习。

(3)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4.现代的迁移理论。

(1)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2)继奥苏泊尔之后的几种观点:①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②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教育心理学 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 第五章

一、解释下列术语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条件—行动(condition-action)的规则。

智慧技能层次论:加涅把智慧技能分成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这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

反省认知(元认知):个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意识与监控。

具体概念:加涅划分的概念类型,指能够通过观察概念的正反例证获得的概念,检验其是否获得的标准是能否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

定义性概念:加涅划分的概念类型,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获得的概念,检验的标准是通过具体情景,论证概念反映的关系。

变式练习: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关键途径。

在概念学习中,指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反例证让学生进行辨别判断;在规则学习中,指给学生呈现多种有变化的问题情景,要求学生运用规则解决。

规则:加涅区分的智慧技能的一个亚类,指运用表示若干个概念间的关系对外办事的技能。

高级规则:加涅区分的智慧技能的一个亚类,指综合运用几条规则办事并生成新的规则的能力。

概念:加涅区分的智慧技能的一个亚类,指运用概念的关键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规—例法:规则学习的一种形式。

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而后在举例说明。

例—规法:规则学习的一种形式。

先呈现规则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出规则。

产生式系统: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是由控制流联系起来的若干产生式。

模式识别:把输入的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别出该刺激物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认知策略:认知心理学中指智慧技能的一个用于对内调控的亚类,是受意识控制的一类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弱方法:从自动与受控维度区分的一种程序性知识,是适用于一般领域的、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要点内容总结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要点内容总结

各章摘要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还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2.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4.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关系: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知,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因为情绪情感和意志妈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过滤和推动作用,同时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样,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

6.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

7.人格倾向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8.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9.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2. 智商
智商即智力商数,是个人智力测验成绩与同年龄被试者成绩 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体智力高低的标准。
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发表于 1905 年,是 法国教育部为了设计一种鉴别儿童学习能力的工具而 聘请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的,称为比奈 - 西蒙智 力量表。比奈 -西蒙智力量表奠定了智力测验编制的科 学基础。
(1)冲动型。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 确性差。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 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 正确与否,都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 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他们的信息 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他们在完成 需要做整体性解释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 好。冲动型学生会出现阅读困难,常伴有学习能 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太好。因为阅读、推理需要 细心分辨,粗心大意的学生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个人的四种学习风格。该量表的整个测评活动包括以下
四个阶段:
(三)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
(1)
(2)
第一阶段,与发散 者学习风格相对应。 该学习风格的学习 者思维具有发散性, 富有想象力。针对 这种学习风格,可 以采用自由发言和 小组讨论这两种教 学策略,用以激发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阶段,与同化 者学习风格相对应。 该学习风格的学习 者喜欢处理抽象的 观点和概念,具有 理性或逻辑性。在 众多的教学方法中, 讲座较适宜这种学 习风格的学习者。
教师的场定向对教学方法具有一 定的影响。场独立型的教师喜欢数学 和自然科学学科,喜欢讲演,讲课时 注意教材的结构和逻辑,偏向于使用 较正规的教学方式,趋向于采用指导 性的和以任务为定向的教学模式;场 依存型的教师趋向于采用非指导性的 和以学生为定向的教学模式。
(二)认知风格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思维与问题解决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思维与问题解决
高收入 5 有挑战性 4 有发展机会 3 有住房 2 工作环境 1
教授
工商界
公务员
效用 加权效用 效用 加权效用 效用 加权效用
5
25
10
50
7
35
10
40
9
Hale Waihona Puke 36624
8
24
8
24
8
24
8
16
2
4
10
20
10
10
6
6
9
9
115
120
112
求职成功率 期望效用
.10
.90
.50
11.50
108.00
56.00
– 逻辑性推理 – 源于观念
Cole&Scribnerd的调查
• 调查对象:非洲利比里亚的库贝勒族人 • 调查内容:逻辑推理过程 • 例:主试:弗鲁姆和雅可巴罗两人中不管哪一个
喝酒,村长就生气。弗鲁姆没有喝酒,雅可巴罗 正在喝酒,那么,村长会生气吗? • 被试:没有对两个人都生气的那种人。 • 主试:(反复重述问题) • 被试:村长那天没有生气。 • 主试:村长没有生气吗?理由呢? • 被试:因为村长不喜欢弗鲁姆。
六、创造性
创造性,指人们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 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心理过程。
表现维度: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七、 想像
(一)想像的定义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思 维过程。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 事物的形象。
想像的基本特点 形象性和新颖性
想像与表象
想像和表象的本质区别在于:想象是对表象的 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是思维范畴。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而进行 反复操作的过程,或是刺激与反应的重复操作。 练习结果用练习曲线来表示。 练习曲线是描述操作技能随时间或次数的 变化而变化的图形。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反馈是指学习者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
内部反馈就是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 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获 取的反馈信息,尤其是动觉反馈信息最有代表性。
(四)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的形成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 通过社会学习来完成。 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是人的内在特征、行为 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是导 致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两类学习。
1.观察学习 (1)注意阶段 个体必须注意榜样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 (2)保持阶段 将观察所见转化为表征性的心象(把榜样 行动的样子记下来)或表征性的语言符号 (能用语言描述榜样的行为),保留在记忆中。 (3)再生阶段 将榜样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 (4)动机阶段 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途径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 独立性与概括性
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 行顺序和执行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 缺漏。
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 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 不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
皮亚杰提出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
为什么?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
发展的总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 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

教师资格证——两学复习材料——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共15章)

教师资格证——两学复习材料——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共15章)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理解: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迁移可以在某种经验内部,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之间。

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效果不同而划分。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

(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指的是抽象概括水平相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影响。

属同一水平的迁移。

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主要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乘法口诀的应用。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石与磊。

(四)顺向性迁移与逆向性迁移按迁移的时间顺序分类三、迁移的作用(2011简答)首先,迁移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最后,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2007简答)一、早期的迁移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各种官能从事各自不同的活动。

迁移是一般心理能力(官能)训练发展的结果,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受质疑的根源)。

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是内容。

(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存在相同要素或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迁移;迁移是有条件的,是非常具体的。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要点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的概念2、学习迁移的各种不同类型3、学习迁移早期的四种理论及现代新近的理论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5、联系实际怎样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石,磊(五)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

教育心理学 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 第五章
小孩摔倒,奶奶打地面。这样的做法是否正 确?
塞利格曼1967年的研究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在受到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对应付情境的
无能为力感。
用归因理论分析习得性无助现象。
学习动机
习得性无助
动物的习得性无助。(跳蚤变成了爬蚤) 学业习得性无助。
社交习得性无助。
成就状态 成 功
原因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小明擅长数学 小明复习得很充分 这次考试太容易了 这次考得好,太运气了 小明不擅长数学 小明我准备得不充分 这次考试太难了 这次我很不走运
失 败
2.归因原因的维度
控制点 内部 外部 稳定
稳定性 不稳定
可控性 不可控 可控
认知
情绪
行为
成就目标对学习行为影响
内隐智能观 目标导向 现有能力知觉 行为模式
实体理论 (智力是固定的)
成绩目标 (目标在于获得 能力的积极评价/ 避免消极评价)
高知觉
自主倾向 (寻求挑战,高坚持性) 自弃无助 (回避挑战,低坚持性) 自主倾向 寻求挑战、激励学习,高 坚持性
低知觉
增长理论 掌握目标 高知觉 (智力是可以训练的) (目标在于增长能力) 低知觉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失败之母
成功是成功之母
分析
1.花钱进重点中学,是否对孩子就
是有益的? 2.排分板好不好?
为了摆脱习得性失助感: 要改变失败结局不可控制、不可改变的认识(归因 方式)。 要使其相信他的努力是有效的。
三、自我决定理论
做自己愿意做或 自己决定做的事 受到外界压力去做 事时
高内在动机, 主动、热情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三) 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当问题 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 题解决起来也就越容易;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知 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很远,问题解决 起来就越困难。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具体看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问与圆形 外切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知觉呈现方式有两种, 具体如图5-1所示。
第五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 问题的含义与类型
(一) 问题的含义 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
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困惑的情境。具体来 说,当一个人希望达到某一个目标,但又没有可供利 用的现成方法时,这个人就面临一个问题。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一般都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的成分。 (1) 给定,即问题的起始状态。它是对有关问题条 件的描述。 (2) 目标,即问题的终极状态或问题要求的答案。 它是对有关问题结论的描述。 (3) 障碍,即问题解决的阻碍因素。
三、 问题解决的过程
有关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历史上出现了诸多有代表性 的观点,其中以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的四阶段论和美国心理 学家艾曼贝尔的五阶段论最广为人们接受。华莱士认为任何 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四个阶段。而艾曼贝尔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活动 过程由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 五个阶段组成,并且可以循环运转。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邓克尔呈现给被试的问题是:“有三个纸盒子,一个装火柴,
一个装图钉,一个装小蜡烛。请把蜡烛点燃置于木屏风上。”参加
实验的被试均为大学生。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记忆》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记忆》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五章记忆知识点汇总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记忆(选、填)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记忆的过程(选,多选)(※简述记忆的环节)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保持是指以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

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环节。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

因此,实际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三、记忆的种类(多选)(一)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与运动记忆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多选)。

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3.逻辑记忆。

它是人类所特有的。

4.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一旦形成,保持的时间往往很长久。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

2.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再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加工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上说,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一、感觉记忆。

在记忆系统中,感觉记忆会对感觉信息初步登记。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内容简介]创造力是人类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不言自明。

本章阐述了问题、问题解决基本含义;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创造力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测量,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等心理学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及其基本成分、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的几个心理学术语(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创造力与知识、智力、学业成绩、人格的关系。

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的概述表5.1 卢钦斯的取水问题在上述问题中,前七个问题属于一个共同的模式,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是:把B-2C-A。

第6题和第7题也可以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加以解决,第6题是A-C,第7题是A+C。

第8题只能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即A-C。

卢钦斯让两组被试同时完成这些问题。

其中一组被试是从第一题开始做起,一致做到第8题。

另一组被试则只做最后三道题(即第6、第7、第8题)。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80%的人在做后三道题时,仍然采用与前五道题一样的方法,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大部分人未能解答完最后一道题。

第二组被试在完成第8题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并且大部分人在解答第6、第7个问题时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第一组被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某种方法处理这些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

尽管可以利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却不能改变这种问题解决的思维,并且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出第8题。

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因为,思维定势的出现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求同思维所引起的。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复习要点

1st第五章 学习动机重要指数 ★★★★★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构成动机的基本要素是内驱力和诱因。

①内驱力是引起动机的内部因素,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因素。

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持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个外在的表扬、奖励无关。

2.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它是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3. 学习动机的分类:①奥苏伯尔对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驱力、附属内驱力。

②布罗菲的学习动机分类:普遍型学习动机、偏重型学习动机。

4. 学习动机的作用:决定学习的方向、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影响学习的效果。

5.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①主观因素:学生的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志向水平与价值观、焦虑程度等。

②客观因素: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内部动机相关,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外部动机相关)、学校教育。

学习动机理论6. 强化论:①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②主要观点: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的概率,使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人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程度。

③主要评价:强化论只重外在学习动机而忽略内在的学习动机,忽视甚至否认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

★7. 自我效能论:①代表人物:班杜拉②主要观点:当一个人面对一项挑战性工作时是否主动地全力以赴,取决于他对自己自我效能的评估。

③自我效能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人根据以往多次成败的经验,确认自己对某一特定工作是否具有高度效能,即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举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④一个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对强化的期望即是行为的先行因素。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

第五章教学心理(重点是发现学习)第一节教学设计概念: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既是每位教师都要完成的一项教学的基本环节,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一、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

其主要作用: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1.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2. 加涅的分类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公认为具有处方性;加涅还特别强调了与实现学生学习结果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二、教学策略设计(一)教学策略的概念: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中,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

★(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1.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直接教学和接受学习。

(1)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

(2)接受学习:是奥苏贝尔所提倡的、在他提出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我们通常所提的讲授式教学策略。

与直接教学不同的是,直接教学可能更适合于教授程序性的知识与技能,如算术、集合等,而对于陈述性的知识,如历史、文学等,接受学习更适合。

接受学习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先行组织者。

接受学习过程由三个环节:呈现先行组织者;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增强认知结构。

教育心理学笔记前五章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笔记前五章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笔记前五章心得体会
1. 第一章: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可以通过认知、情绪和社会因素来影响。

了解学生的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方式和教育环境。

2. 第二章:阐述了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在学习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使用适当的认知策略来促进学习效果。

3. 第三章:讨论了学习者的发展特点和变化。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认知发展和社会情境对学习的影响都需要被考虑。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来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4. 第四章:介绍了学习的动机和情绪。

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情绪状态会对学习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和帮助学生管理负面情绪。

5. 第五章:探讨了有效的教学和评估策略。

有效的教学应该注重知识的建构、学生参与和反馈的提供。

评估应该是多维度、全面的,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前五章,我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

教师应该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
应用各种教育心理学原理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学习成果。

教育心理学每章心得体会(3篇)

教育心理学每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第一章:绪论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旨在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心得体会: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客观、科学地研究教育现象。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价心理等,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二章:学习理论本章介绍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我认识到不同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

心得体会: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的联结实现的。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动,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认知发展理论本章介绍了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我认识到认知发展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心得体会: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有序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调整教学策略。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学习心理本章介绍了学习心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动机、注意、记忆、思维等。

教心第五章

教心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认知学习理论名词解释:感觉记忆:来自环境中的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受器如眼耳等,进入感觉登记器,称为感觉记忆。

信息保留时间很短,约0.25-3秒。

人只对其中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

容量有限。

是人们当前明确意识到的内容。

长时记忆:存储容量无限,且长久。

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组合学习:当学生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它能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使学生更有效的同化和理解新内容。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或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

规则。

关系、原理等的说明。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认识。

比如怎样驾驶、怎样进行推理等。

图式:就是关于某一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

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双重编码理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有两种表征形式,言语符号表征和视觉形象表征,同时运用这两种表征方式的信息比用单一方式的信息得到更好保持。

加工深度理论;人往往在不同的加工深度层次上对外界刺激进行心理加工,只有得到很深加工的信息才能被长期保持。

深度的认知加工就是赋予信息以意义,理解信息的深层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记忆
本章小结
1.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3.关于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学说主要包括机能定位说、机能整体说、SPI理论与分子学说。

4.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包括图像记忆与回声记忆。

5.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6.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它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时间、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形式主要有类别群集、联想群集、主观组织。

7.在长时记忆中,记忆的存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做事情的方法。

情景记忆是指单独保存人们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

语义记忆存储的信息是词、概念、规律,以一般知识作参考系,具有概括性,不依赖于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

8.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和重构法。

回忆法是指在被试识记了某种材料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让其把所识记过的材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然后把回忆结果与原材料加以比较,就可推测出保持量。

再认法是指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通常是识记过的旧项目和没有识记过的新项目数量相等),然后向被试一一呈现,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识记过。

再学法也叫节省法,是指当被试不再能把原来熟记过的材料完全无误的回忆出来时,就要求被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重学或再记,直至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

重构法是指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

给被试呈现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现后把这些刺激打乱,然后呈现在被试面前,让他们按原来次序重建,重构的成绩主要是以做对的顺序数记分。

9.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回忆和再认。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重新想起来的过程。

再认是指过去识记的材料、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有熟悉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10.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表明,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1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2.根据划分标准不同,表象可以分为:①根据表象来源的感觉通道,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

②根据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③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

13.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的特征。

14.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包括基本表象理论与双重编码理论。

15.有效的记忆策略包括复述、背诵、结果反馈、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与记忆线索。

16.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

常见的记忆术有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视觉表象法、首字母缩略词法和谐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