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中医理论认为:“肾气足,百病除”。
人体内的左肾为阳,右肾为阴。
左肾司六腑之功能,右肾辖五脏之运行。
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滋润、濡(ru)养、激发等作用。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
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
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
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
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
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
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
具体方法是: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
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
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
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
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
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
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坚持运用外劳宫补肾法,再加上小指头提水法的锻炼(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它通肺、通胃、通肾)。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2009年09月13日星期日 20:31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中医有“虚则补之”一说。
补虚有多种方法,药补和食补是常用的两种方法,但各有不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体现了饮食是维护健康的根本。
古代医着《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显示了古人对饮食疗法的重视。
古代名医张景岳亦称“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食补有如下特点:1.疾病较轻,虚证不严重者可用食补,而不必去求医问药。
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说“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2.食补可以维持长期进补。
药补一般作用强,用量小,价格贵,且有“是药三分毒”之虞;食补则没有这些缺点,可以长期应用。
3.食补的补益范围广泛。
药补作用较单一,针对性强,多由医生决定。
而食补具有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广摄博取,滋阴补阳,益气养血,一般可根据身体情况自行决定。
4.食补更适于年迈体弱者。
食补所用食品多在性味上较平和,久用无明显毒副作用,能补充老人“精、气、神”的衰退,对益寿、延缓衰老有好处。
5.可在饱享“口福”和“眼福”中防病、治病。
俗称“良药苦口”,食补则把食品经过精心烹饪成为美味佳肴,即把美食和保健融为一体。
药补往往在形象中给人以“恐惧”的感觉,如西药的营养支持药物脂肪乳、白蛋白等要静脉输入;用中药汤剂补益常是一取一大包,一煮一大锅,一喝一大碗,令人不快。
食补常在形象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往往一看就会大开胃口,如红色的西红柿、白色的白萝卜、绿色的芹菜、黑色发亮的木耳、紫色的茄子和形态各异的辣椒等等,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还没入口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蔬菜为例,《内经》中称“五菜为充”,有补充营养的含义,也是食补的重要部分。
《说文解字》称“菜者,采也”,说明古人为了生存采摘果菜以补充食物。
蔬菜有疏通、充实、完善机体营养的功能,从而使补充的营养达到均衡。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凡是药物都有偏性,以偏纠偏来治疗疾病。
药物的偏性会损伤身体,所谓“是药三分毒”。
而食物药性平和,食补对人体不会有损伤。
食补最好的方法是“汤补”,营养在汤中,不同的人喝不同的汤,所以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的说法。
其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铁、磷等微量元素的乌骨鸡汤,在滋补汤类中更是汤中之首。
那么,乌骨鸡汤的滋补效果究竟有哪些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皆乌者、肉白乌骨者;但观鸡舌黑者,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
……乌骨鸡气味甘、平、无毒,补虚劳羸弱,治消渴,中恶,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噤口。
”明代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指出:“乌骨鸡补血益阴,则虚劳赢弱可除,阴回热去,则津液自生,渴自止矣。
阴平阳秘,表里固密,邪恶之气不得入。
心腹和而痛自止。
益阴,则冲、任、带三脉俱旺,故能除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疾也。
”2015年,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把“雪峰乌骨鸡”收入其中并向全社会推广。
该书在“三十二、雪峰乌骨鸡”篇中明确指出:“雪峰乌骨鸡在当地素被人们称为‘药鸡’,以乌鸡配药蒸吃,可以益气补血、滋阴养肾,是病后体虚、妇女产后的滋补佳品,也可以辅助治疗头痛、肾虚及妇科疾病。
……可调节人体代谢及内分泌,增加人体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具有抗疲劳、调节生理、增强免疫力、提高耐缺氧等功效。
”并特别注明“生产厂:湖南洪江嵩云禽业有限公司”。
雪峰乌骨鸡是“药食同源”鸡种,具有“皮、肉、骨、喙、脚”五乌特征,体型中等,体质结实,肉质细嫩,胆固醇含量低,蛋白质和硒含量高,富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九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硒、锌、铜、铁等微量元素,被人们尊称为“药鸡”,具有益气补血、滋阴养肾、增强免疫力等效果,是美容驻颜、病后体虚、孕期产后的滋补佳品。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中医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意思是说用食物来补,还不如首先增加脏器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补气是治本,是任何药物和营养品都不能代替的。
中医里经常会提到“气”这个概念。
比如,你去看中医,医生会告诉你,“气虚”或者“气血双亏”。
血,这个概念我们很好理解,因它看得见,摸得着,惟独这“气”,却是很难理解。
那什么是气呢,气虚会有哪些表现,该如何进行气补呢?气是人体运行的动力打个比方,生活中人的财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现金和储蓄。
现金就是人体的“气”,是生活中随时要用的;储蓄就是“精”,现金有余就存入变成储蓄,现金不足就提出储蓄来用。
可以说,气是人体运行的动力。
中医常说一个人“气虚”,其实就是现金不足了。
补气就是给人现金。
但是俗话说“救急不救穷”,所以,气虚不能长期单纯地补气(即给现金),更要激发身体自身的机能,也就是自己要去挣钱。
怎么挣钱呢?就是把饮食的能量能够存在身体里。
饮食入于体内而化为“精”,也就是所谓“肾精”。
“精”足了,储蓄多了,现金才能有稳定的基础。
在身体的财富观念中,储蓄比现金重要,而且终生都是第一原则。
所以,一个人要想“气”足,必定是“精”首先充足,之后,“精”有余才变现成“气”。
故中医学认为“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气虚的人有哪些表现您看过气球没气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吗?对,发蔫了,表面产生了很多的褶皱。
气虚的人也是如此,手指肚通常是瘪的,并有褶皱。
而正常人的手指肚很饱满红润。
另外气虚的人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说话声音小,不洪亮,接不上气来。
对身体而言,气虚比血虚还亏的严重。
人体的气是从何而来对于我们身体来讲,这个气,首先来自于我们的呼吸,来自于我们吸入身体里的氧气。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辆汽车,那汽油就相当于我们身体中的血液,而空气就相当于我们的呼吸进来的氧气。
老中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人的生长发育直至衰老都与肾密切相关。
因此,善养生者一年四季无不从养肾入手。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人体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都需要充足睡眠来保障。
肾精化肾气,肾气通于脑气,只有肾精充足,脑力才能充沛,智力才不会衰退。
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人,白天往往昏昏欲睡、反应减慢。
中医认为,超过夜半子时不睡觉更易耗伤肾气,长期下来将严重影响肾脏的功能,严重者甚至引起肾衰竭。
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最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什么叫好的作息?中医讲究“天人相应”。
自然界的阳气在秋季开始收敛、沉降,人体也要顺时养阴,避免过度耗散阳气。
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适宜。
临床观察发现,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作有一定意义。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安然入睡,不少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失眠的影响。
秋季失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给予饮食、作息上的调理。
心肾不交型失眠。
秋季容易诱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和情绪问题,导致心肾不交,即心与肾的生理协调失常,从而引发失眠。
这类人大多存在思虑过度、情绪抑郁的问题,伴随心烦失眠、眩晕、耳鸣等症状。
另外,久病虚弱者也容易出现心肾不交型失眠。
养护好肾脏,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
中医认为,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常食莲子粥可补益心气,健脾止泻,补肾固精,改善失眠。
其次,百合、酸枣仁、山药也非常适合这类人群。
营气不足型失眠。
这类人常常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容易做噩梦,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等症状。
在治疗上,主要以益精养血安神为主,饮食上多吃一些补血的东西,如红枣枸杞粥、龙眼粥,芝麻核桃羹。
心肝火旺型失眠。
生活中难免会有心烦意乱的事情发生,导致人彻夜不眠,兼有头胀、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
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泻火安神,饮食上可选择莲藕雪梨羹,芹菜汁、金银花茶;针灸治疗可取神门(腕横纹靠近小拇指一侧的凹陷处)、三阴交(内踝尖直向上四横指处)以及背部脊柱两侧各个俞穴。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之道,养神先行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之道,养神先行《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何来”。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调节情绪,使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神补是通过自我管理,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让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古代神医扁鹊主张“养心先调神”,他提倡淡泊名利,不求闻达,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人生,只有让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完美融合,才是阴阳平衡的完整理念。
1、养生先养神人生自是有情痴,要做到“养心调神”非常不易。
而情绪活动与身体的健康却联系得十分紧密。
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有超过生理因素影响的程度。
从事临床内科50年的朋友说,很多的病都是由情绪心理造成的。
比如心因性的头痛及消化化不良等。
再比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
“我没有什么养生秘诀,非要让我总结,只能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心态平和、常用脑子、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和定期查体。
”中医泰斗李辅仁,97岁的时候,没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说起话来仍是声音宽厚底气十足,长寿的秘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我从来不抽烟,不喝酒,而且不吃任何保健品。
” “我几十年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伤人,不记仇,不报复,只在事业上不断努力。
” 他一直本着“将心比心”的原则做事,多做些好事少些遗憾。
2.养神情绪先调整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反应。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志养生法,是指自己通过对情绪的自我调节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而健康长寿的方法。
谁的人生都是不如意事十有七八,就看你的心怎么想,再苦再难也要往前走。
那就要看得开想得开放得下,“怎么过都是一天,” 笑比哭好。
喜怒哀乐由心生,人生要快乐,心就先快乐!现代医学实验证实,不良情绪是“促癌剂”。
如果长期处于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中,患各种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导致癌变。
林清玄说“这世间真的有人找到过幸运草吗?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幸运草。
药不如食,食不如功,功不如睡
药不如食,食不如功,功不如睡假如您常常感到四肢冰凉、腰背发冷,这是由于肾阳缺少所造成的。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门,假如肾阳缺少,和煦人体的能力降低,身体就会呈现以上现象。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功补与觉补。
”说到底,睡觉就是补肾良药!大家在劳作、生活、学习中耗费的许多精力,除了依靠饮食来弥补外,还要依靠睡觉来恢复。
古人有“服药百裹,不如独卧”的说法,意思即是安心地睡个好觉强过服任何补药。
一个人如果缺少睡眠,或睡觉质量较差,通常会精神萎顿、精神不集中、头痛、晕厥、肌肉酸痛,感觉疲惫。
一个人假如长期缺乏睡眠,或睡觉质量较差,处于过度疲倦的状况中,身体就会出现耗气伤血的病状,损及五脏。
心劳则血伤、肝劳则神伤、脾劳则食伤、肺劳则气伤、肾劳则精伤,进而为引发许多疾病埋下祸源。
两种睡觉姿态就有神奇得补肾效果还阳卧具体方法:需要先熟悉还阳卧功法,可在每天睡觉前操练。
身体平躺仰卧,胯关节放松,两腿曲折,小腿向内收,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正对着会阴处,两手心放于小腹处,掌心向着腹部。
摆好姿态后,微闭双眼,心中默念「虚」字,以鼻吸气,意想气聚于小腹处,再滚动到后腰;以嘴呼气,意想体内的邪气跟着呼气排出体外。
每晚睡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调整时间,练习15-30分钟左右。
混元卧还阳卧操练一个月后,可升级更高层次的练法“混元卧”。
依旧是仰卧,两脚心相对,两手要十指相交并盖在头顶的百会穴处,练习功法和时间,与“还阳卧相同”,经过操练还阳卧、混元卧,可很快使阳气充盈起来!睡觉需要注意得几个事项1:睡觉得方向睡觉要头北脚南。
人体随时随地都被地球的磁场所影响,睡觉的时候,人的大脑一样被磁场所影响。
人睡觉时使用头北脚南的姿态,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地球磁场的影响。
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有指南针的功能,睡前看看就知道自己睡觉的方位对不对了。
2:睡觉姿态常说的“卧如弓”既是指的睡觉选择右侧卧是最好的。
由于人体的心脏多在身体左边,向右侧卧能够减轻心脏受到的压力,注意双手不要放在心脏附近,避免由于噩梦而影响睡眠质量。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国医大师金世元老先生经常翻山越岭找药、认药、研究药,所以常和山民接触,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一直反对盲目进补的他,最推崇的就是山民的粗茶淡饭。
他认为,粗茶淡饭最符合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法则,这是人类饮食文化中最适合健康的饮食原则。
•五谷为养,意思是说谷物有营养,可以长期吃;•五菜为充,意思是说光吃粮食不行,还要有蔬菜,这个“充”字是“充饥”的“充”,就是一定要吃的意思;•五果为助,意思是说不能以水果代饭,水果是助消化的;•五畜为益,意思是说五畜是补益的。
具体的做法如下。
1、“每周做一两顿粗粮吃。
”对于饮食,金世元说,自己没有什么讲究,粗茶淡饭就很好。
“唯一要求的,就是每周做一两顿粗粮吃。
窝头、贴饼子、棒渣粥……”在他看来,饮食太过精细不好,而吃得太专也不利于健康。
“什么都吃,从不挑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当食用粗粮,补充膳食纤维,是他多年来的习惯。
2、吃得健康记住5点•杂一点:甭管荤菜、素菜、粗粮、细粮,什么都吃,而且种类越多越好;•淡一点:少盐、少油、少麻辣,清淡饮食最养胃;•鲜一点:食物越新鲜、越时令越好,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素一点:青菜豆腐保平安,肉食的比例一定要降下来;•少一点:一餐吃到7、8分饱就可以。
养生要保护脾胃肾在养生之道方面,金老除了强调食补的重要性外,还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出发,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脾胃和肾。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在金老看来,生命就像一棵树,脾就像土壤,好的土壤能帮助树来吸收营养。
而肾则是树的根,根扎得深,分布得广,树才能长得壮实。
脾胃坏了,消化不好,人的营养就差;有病了要吃药,药到了胃里无法分解,药性无法起作用,吃了也等于白吃。
肾功能不好,体内的废物无法排出,这就是把一个人的根本破坏了。
看病的时候,大夫首先要望、闻、问、切。
问的时候一般都要先问问患者饮食怎么样,吃东西香不香,大便怎么样?如果病人说:“我吃东西都挺好的。
收集有关中医药的俗语
收集有关中医药的俗语
1.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2. 饮食有节,药到病除。
3. 百病从心生,百药从心治。
4. 病从口入,药从口出。
5. 疾病如山倒,药方如救命索。
6. 用药要因人而异,同病不同治。
7. 药到病除,不是说吃多了就一定好。
8. 三分治病七分养,养生防病要天天。
9. 内服外用结合,医病两相安。
10. 疾病如潮水,医者要懂变通。
11. 药神不如食神,病从口入要慎重。
12. 医者须知情志,情志不调病难治。
13. 五味调和,才能调和身体。
14. 药补不如食补,药补补假食补补实。
15. 治未病,胜治已病。
16. 疾病如影随形,调理养生方为正途。
17. 疾病要早治,养生要从小做。
18. 药木不可久留,人心不可常忧。
19. 顺势而为,调理养生更为重要。
20. 一病一方,万病一方,中医药养生在身边。
- 1 -。
【引用】千补万补,不如食补
【引用】千补万补,不如食补中医治病历来讲究食疗,药食结合既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又能提高治疗效果。
如今,“药补不如食补”不仅是医学界,也是广大民众的共识。
食补,一般可理解为食疗或食养,就是根据需要,运用食物来治疗和补养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一种方法。
药补,当身体已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依靠食补已不能纠正其亏损,则应运用药物,遵照“虚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补偏救弊,最终起到平衡阴阳、强身健体的作用。
总之,食补与药补,目的都是为了滋补气血,防病延年。
只不过食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显效缓慢;药补是有目标地进行,显效较快。
在一般人看来,总以为食补不如药补。
因此,当大病初愈,正气不足,或年老气虚,体弱无力之时,总强调补药而忽视食物的调养,这显然是不了解食补的真正含义。
《内经》明确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
强调了以食补之,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
唐代的著名医家孙思邈非常注重养生,他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倡导:“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金代名医张从正也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
这些都说明了食补养生的重要性。
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种类较多,如山药、白扁豆、薏米、茯苓,能补肺健脾、利水化湿;龙眼(桂圆)、红枣能补心气、养阴血、和脾胃、宁心神;核桃、芝麻,可滋补肝肾、敛肺止喘,润肠通便;百合、绿豆,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的功效;羊肉、牛肉又能温中去寒。
若把以上食物各自和大米煮成粥,就特别适宜老年人补虚所用。
不过要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特性,按季节的变化,分别运用。
由此可见,用食补治病防衰则“倍胜于药”,而且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可以说食补是中医老年保健的“灵丹妙法”之一。
药补,是针对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抗病能力降低;或者是大病之后、身体虚弱的情况下进行的。
中医食疗--为什么说“药补不如食补”
为什么说“药补不如食补”中国有句俗话:“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
当面对生活中的小病时,哪怕只是上火嗓子疼,有些人就会首先想到“吃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它们所具有的补气、补血、滋阴、壮阳、安神等补益功效对于人体的保健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此,一些缺乏正确中药知识的人,甚至将吃中药作为家常便饭一样。
虽然中药的补益作用非常显著,且确实能够起到保健、养生的效用,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长期食用药材必然会导致人体出现一些相应的不良反应。
另外,保证人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最主要的物质来源,即是饮食。
只有食物才能保证人体每日所需营养的全面供给,而药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远远不及食物充分而全面。
单从这一点来说,就足以证明“药补不如食补”这个道理了。
事实上,大部分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和病态体质,都是可以通过食物有效改善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有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疲状的气虚体质者,就可以通过“食补”来达到补气的效果,适量食用羊肉、牛肉、猪肉、蛋类、奶制品、花生、核桃、松子等具有补气效果的食物,就能有效改善气虚体质。
只要不是非常严重或长期存在的气虚证,在经过“食补”之后,气虚症状就可以很快得到缓解。
此时如果盲目地服用药物进行补益,则很可能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对人体并无益处。
如果是年纪较轻或实热证者,盲目服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助热生火的补气药物,反而会力加重其体内的功能失调状况,造成血热妄行、内火上炎,从而引发心神不宁、头晕、目痛等症状。
即便是年老、体弱之人,如果不适当的进补药物,也会因为“虚不受补”而导致不适反应的出现。
因此,“药补”并不是适合任何人的进补方式,相比较来说,“食补”却能更加有效而安全地起到补益人体的作用。
另外,在选择“食补”或“药补”进行调理的时候,还应掌握正确辨证的方法。
首先,应注意先“食补”,再“药补”的先后顺序,如果“食补”无效,才可进行“药补”。
其次,对于不同的病症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以药、食相结合,对症施用,才能安全而有效地起到补益效用。
健康要诀经典名言——药补不如食补
龙源期刊网 健康要诀经典名言——药补不如食补作者:张湖德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08期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
”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效。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丸欲治疗,先以食欲,既食补不愈,后乃用药尔。
”这些都说明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但是,有些人认为要使身体健壮,非服用补药不可,说补药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也有的人迷信补药,本来身体正常,总以为吃些补药可以增强体质,祛病延年。
其实,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比如一位身体健康的人,本来体中不虚,营血旺盛,再服补药不但失去“补”的意义,而且这些药物还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有病的应进行药物治疗,无病但因营养不足而体弱者,则应“食补”。
一般情况下,只要饮食正常,营养供应充足,用不着吃补药。
《黄帝内经》就很重视饮食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
”现代科学认为,所谓食补,是指全面的营养摄入,保持平衡膳食,并不是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越多越好。
相反,欧美各国的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高,原因正是由于营养过剩。
我国自古即有“医食同源”之说,历代医学均认为“药物多用于疾病,食物多重于调补”。
所以从古至今,食补调养,不论用于治病或增进身体健康,都是很好的办法,因为食物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
从中医角度来讲,许多食物都同中药一样,具有酸、辛、苦、甘、咸和寒、温、热、平、凉的性味。
专用的药物具有某种轻重不同的毒性和弊害,而食物则是无毒的。
需用“补”的人,以“食补”为最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食物,发挥其“补正”作用。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
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因此,冬季是养生滋补的好时机,而海参无疑是冬季滋补的首选佳品。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必选海参作为一种在地球上存在了6亿年的物种,海参的生命能量可谓不可估计。
它具有的再生本领、抗寒冷、耐缺氧、排脏、感应和自溶等种种奇怪的生命征象,已经越来越引起海表里专家的存眷,被称为"近乎完善的食品"。
海参是一种很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胆固醇极低的天然食品,就算是体型胖、血脂高的人食用也不用顾忌。
《本草纲目拾遗》《食物宜忌》《随息居饮食谱》等古代医书均有海参养生的记载。
海参,与其说是宴席上的佳肴,不如说是滋补人体的珍品,其药用价值也较高。
祖国医学认为,海参“甘、咸,温,补肾益精,壮阳疗痿”;《随息居饮食谱》中说:海参能“滋阴补血,健阳润燥,调经,养胎,利产”。
可见,海参有滋补肝肾、强精壮阳的作用。
凡有久虚成痨、精血耗损,症见眩晕耳鸣、腰酸乏力、梦遗滑精、小便频数的患者,都可将海参作为滋补食疗之品。
海参滋补养生,坚持才是硬道理健脑、益智、长命,海参又被称为"生命保鲜剂"。
当代营养学研究评释,海参是高卵白、低脂肪、低糖、无胆固醇的营养食品。
因海参营养丰富,中华民族的先人食用海参滋补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养生文化还是食疗饮食,都有丰盛的积聚。
海参进补,每天一根,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效果。
而进补海参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海参入口直接吃,且最好是在早餐时或早晨起床后空腹即食。
也许很多人觉得早上时间紧张,嫌麻烦,那么小编要说,亲们,福音来了,大洋岛即食海参无需水发,而且营养保留较高,吃起来既方便又有营养,你还在犹豫吗?记得要空腹食用哦!这样海参不但可经胃的消化吸收而且还能直接被小肠吸收,所以空腹食用海参不但吸收快,并且营养基本不流失。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根据个人体质类型,通过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而获得健康的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又称“食养”“食补”,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强体质的活动。
我国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饮食养生不仅能够滋养身体、预防疾病,还能起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1、因人而异,天人相应人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比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应当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来驱除寒湿。
不同季节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如冬季天气寒冷,应多选用温热食物以增温祛寒,并佐以辣椒、花椒、肉桂等辛热之品以增加温热的功效。
夏天气候炎热,应多选用寒凉食物以消暑解热,如主食多吃小米、大麦类食品,多喝些绿豆汤,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凉食物。
2、体质辨识,阴阳调补调补阴阳结合个体的体质差异,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比如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
3、合理膳食,饮食有节饮食有节保证定时、定量进餐,做到细嚼慢咽,保持愉快的就餐心情。
注意卫生不吃腐败之物,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坚持饭后漱口,养成饭后做适量运动的习惯,避免饱食入睡。
4、清淡适宜,荤素搭配结合体质,审因用膳根据个人的机体状况来合理调配膳食。
比如体质健壮者,应该饮食清淡,不宜过多食用膏粱厚味及辛辣之品。
体质虚弱者,应该适量多吃禽、蛋、肉、乳类补虚作用较好的食品,少食用寒凉的蔬菜、水果等。
因阳虚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者, 应多吃一些羊肉、狗肉、虾类等温热壮阳的食品,忌用田螺、蟹肉等寒凉之品。
阴虚而有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症状者,应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乳类制品,忌用辛辣的温热之品。
通过“食疗”的方式改善身体疾病,这不仅仅是中医的理论,在国外也非常盛行,美国《预防》杂志报道,假如身体呈现疲惫、健忘、无力、血压高级表现,第一是需求休息,第二即是弥补养分。
喝中药的句子精选
喝中药的句子精选中医历史悠久,以中药为主要疗法,而喝中药则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
中药有调理身体、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等多种功效,不少名人也曾发表过关于中药喝法的名言。
1. “治病要治本,调理要调身体”——《黄帝内经》这句话指出了中医调理身体的核心思想,喝中药要以调理身体为前提,这样疗效才能更好。
2. “吃药三分毒”——明·李时中《临证指南医案》这个名言告诉我们,中药虽然有很好的疗效,但过量或不正确用药会有一定危害,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3.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唐·孙思邈《孙氏家传》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喝中药也应该注重搭配合理的饮食,避免过度依赖中药来补充身体所需。
4. “以药治温疫,不如以清饮食调理”——明·张介宾《类经医案》这句名言指出了中药治疗温疫的局限性,只依赖中药治疗不如搭配清淡的饮食来调理身体。
5. “无名肝病、胃病,十分艰难治”。
——《名医别录》这个名言告诉我们,中药治疗肝病、胃病等疾病的难度很大,需要慎重对待。
6. “治病不如防病,预防疾病要从开胃健脾开始”——《素问·后天论》这句话告诉我们,预防疾病是中药的重要功能之一,喝中药应该从平时的调理做起,避免生病。
7. “中药最重要的是选对药,配对药”——著名中医专家陶正仁这句话指出了中药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药的选择和配比,匹配身体的需要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8. “中药喝法不均匀,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送”——著名中医专家黄万里这个名言告诉我们,中药喝法要明确身体需要治疗的病症,放在对应的部位去调理。
9. “不求一时之快,不为痛苦所迫,只为一个健康幸福的未来”——中医大师林同炎这句话告诉我们,喝中药要有一颗平常心,坚持长期治疗,最终实现健康幸福的目标。
10. “中药喝法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著名中医专家杨恩泽这个名言指出了中药喝法的灵活性,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喝中药也要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关于药的谚语
关于药的谚语范文一:关于药的谚语药,是人们疾病时的救星。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草药、中药渐渐成为了代表。
随着时代的推进,西药也不断地发展。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关于药的谚语有哪些?“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这句话告诉我们,气补才是补身体的最佳方式。
它让我们更加注重锻炼身体,让身体健康因自己而来。
“久服成毒,忌用成病。
”这句话是告诫我们吃药也是有限度的。
大量滥用药物会使身体产生抗药性,副作用也会增大。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尊重医生的建议,遵照医嘱服药。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支好药三分药。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具备一切能力,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
另外,一支好药也需要三分药,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我们配合得当,才能使药物发挥最大的功效。
“药到病除,医到人安。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看病是个过程,不是病急乱投医。
我们要仔细听取医生的建议,跟随医生的步伐,在医生的治疗下逐渐康复。
总之,药物的作用是为了人类的健康服务,而不是成为人类的依赖。
我们需要对药物有透彻的了解,明确如何使用,才能真正做到对我们的身体负责。
重点分析:本篇文章重点在于对谚语的解析和分析,让人们在听到这些谚语时能够明确知道它们的含义和用途。
用词方面尽可能使用简洁易懂的词汇,避免使用太过专业的词汇。
范文二:药可医病也可嗾狗?药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保健,都离不开药物的帮助。
但药物不是万能的,如果误用,就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在许多社交平台上,流传着“药可治病也可嗾狗”的说法,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不是真的呢?“药可治病”这句话的确是对的。
药物对于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我们要根据医生开的处方正确服用。
但是,“药可嗾狗”的说法却是严重错误的。
药物被称为“药剂”,这本身就是指药物有着具有毒性的成分。
如果人们错误使用药物、或者把药物当作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就有可能给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造成药物被滥用的往往是人们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不足。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为百药之王!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为百药之王!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本草纲目》中讲,水为百药之王;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水补不如气补。
这个气为无任何环境污染的、含氧负离子的空气。
这个气补要获得有一定困难,可水补还是比较容易的。
如长期饮用弱碱性矿泉水,国内品牌如千岛湖水、河源万绿湖水的农夫山泉,河源龙川黎嘴镇梅子坑的霍山矿泉水。
生活窍门(一):什么是酸性食物什么是碱性食物最近人们一直在提酸碱性食物,那么究竟如何合理的搭配算碱性食物呢?这要从人体内的环境来谈一下。
人体内环境基本是中性的,略偏碱性。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都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所中和,不致于使人体内部环境呈酸性,但有时也可造成紊乱。
每餐进食,食物都有一定的酸碱度,也会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
但总体来说注意碱性饮食,保持体内弱碱性环境是基本的要求。
在选择日常饮用水时,我们应该选择弱碱性的水。
对于水来说,水中是否含有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是决定其酸碱性的关键。
大自然中的水,如泉水、湖水等一般都是弱碱性水,因为大自然赋予其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而纯净水,顾名思义,水中除了水分子,什么都没有,水性自然呈酸性。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人工矿物质水由于人为添加了矿物质,破坏了水的酸碱平衡,甚至比纯净水还显酸性。
而所谓食物的酸碱性,不是食物本身的性质,而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留在体内的元素的性质。
一般金属元素钠、钙、镁等,在人体内其氧化物呈碱性,含这种元素较多的食物就是碱性食物,如大豆、豆腐、菠菜、莴笋、萝卜、土豆、藕、洋葱、海带、西瓜、香蕉、梨、苹果、牛奶等。
一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非金属元素,如磷、硫、氯等,在人体内氧化后,生成带有阴离子的酸根,属于酸性食物。
如猪肉、牛肉、鸡肉、鸭、蛋类、鲤鱼、牡蛎、虾,以及面粉、大米、花生、大麦、啤酒等。
因此,家常菜一定要注意酸、碱食物的合理搭配,否则,进食酸性食物过多,可造成血液偏酸性。
为中和这些酸性物质,又必然消耗体内大量的钙、镁等碱性元素,而引起缺钙等一系列症状,如皮肤病、神经病,特别是在节假日里,如果肉类较多,就更应该注意搭配一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以免造成机体酸碱平衡失调。
医学专题药补不如食补
• 体质虚弱的老人进行食补时,要注意区别 阳虚还是阴虚,阳虚宜多选用羊肉、狗肉 等进补,而阴虚则宜食龟肉、鳖肉、蛤蜊 肉等滋阴食品。
2.根据所患疾病的性质、症状表现选食
• 按照中医理论,食疗过程中应遵循寒 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的原则。而对疾病,则应根据其轻重缓急 的不同,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原则。“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 “本”是疾病发生的机理和病机,一般慢 性疾病多从治本着手,急性病则多先治其 标再治其本或标、本同治。
• 茭白能降低血脂、解热毒、利二便;南瓜 能润肺益气,止痛安胎;莲子益脾养心, 固精止泻,开胃安神;桂圆治贫血、神经 衰弱、产后血虚;黑芝麻补肺助脾、润肠 通便、益肌肤;红枣养脾平胃、安中益气、 补血益阴;核桃补肾养血、润肺润肌,防 治神经衰弱和腰腿痛。
冬季饮食进补:
• 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 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可选食:粳米、籼 米、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谷豆类; 韭菜、香菜、大蒜、萝卜、黄花菜等蔬菜; 羊肉、狗肉、牛肉、鸡肉及鳝鱼、鲤鱼、 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橘子、椰子、菠 萝、荔枝、桂圆等水果。
• 食补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菜等食物本来 就是我们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补益力缓,虽也 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 对于有明显虚弱症状或有疾病的人,如要
进行冬令进补,还得要用力峻、效专的药
补,否则难以奏效。药补调整机体阴阳平 衡作用较强,食补营养价值较高。
• 故药补和食补各有特点和功效,可谓“寸 有所长,尺有所短”。因此,笼统地说 “药补不如食补”是片面的。应当相互配 合,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这 样补益功效才会更强。
• 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的方 法是,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 物,如枇杷、橘子、梨、莲子、百合、大枣、核 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饮食宜清淡,忌 食海腥、油腻食物,俗话所说“鱼生火,肉生痰, 白菜豆腐保平安”,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刺激 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葱、蒜等及过甜、过咸食 物也宜少吃,以免刺激呼吸道,加重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作者:张研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12期
这句顺口溜提出补气养生的观点,它意思是说通过食物或药物来进补,还不如直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状况,通过补气来调理脏器、强身健体。
在中医学的治疗中,补气是最常出现的一个词,那么这个气究竟是什么呢?气在中医的概念里是个比较难描述的定义。
广义上说,气囊括了所有中医学中的概念,大概分为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天地之气、疫疠之气、六淫邪气、水谷之气、元气、清气、宗气、寒热温凉四气、水气、正气等,包括有形或无形的。
《易经》中有非常著名的八个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它指出了气是指天地间的本源,正是混沌时期的原始之气形成了人体,因此气是构成人的最早的基本元素。
狭义上说的“百病生于气”的气,指的就是根据气的充盈状态和运行状态而形成的几种常见问题:气不足、气有余、气不畅等。
补气也就是补人体的先天之源,是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又称益气。
小顺口溜,大学问
在中医学的养生观点中,气养生十分重要,那么,“气”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呢?
气是什么
在中医学的理论中,气是指人体的元气,它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因此人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是靠气的作用来推动的,如果没有了气,血液就不能正常地流动,五脏六腑就不能正常地运行,机体的代谢就会停止,而肢体的活动功能也会随之消失。
可以说,如果气充足,则人体健康长寿;相反,若是气虚,则人体体质较弱,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补气就是补健康
气是推动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果气虚就会出现体弱多病的情况。
可以说,很多疾病追究到根源上都与气虚有关。
因此,如果可以补充元气,就等于保证机体各项机能可以正常运行,也就是等于健康可以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