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二元关系(2)
第七章_二元关系
7.1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例7.1 已知<x+2, 4> = <5, 2x+y>, 求x和y. 解 由有序对相等的充要条件有 x + 2 = 5 2 x + y = 4 解得: x = 3, y = -2.
7.1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定义7.2 设A和B为集合 用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 B中元素为 为集合, 中元素为第一元素, 定义 和 为集合 中元素为第一元素 中元素为 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 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 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和 的 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 和B的笛卡儿积 (Cartesian Product/Product Set), 记作 × B. 记作A 笛卡儿积的符号化表示为: 笛卡儿积的符号化表示为 A × B = { <x, y> | x∈A, y∈B } ∈ ∈ 例如, 例如 设A = { a, b }, B = { 0, 1, 2 }, 则 A × B = { <a, 0>, <a, 1>, <a, 2>, <b, 0>, <b, 1>, <b, 2> } B × A = { <0, a>, <0, b>, <1, a>, <1, b>, <2, a>, <2, b> } 由排列组合的知识不难证明, 如果|A| = m, |B| = n, 由排列组合的知识不难证明 如果 则|A × B| = mn.
7.1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4. 笛卡儿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 即 笛卡儿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 (1). A × (B∪C) = (A × B)∪(A × C) ∪ ∪ (2). (B∪C) × A = (B × A)∪(C × A) ∪ ∪ (3). A × (B∩C) = (A × B)∩(A × C) (4). (B∩C) × A = (B × A)∩(C × A) 我们只证明等式(1). 我们只证明等式 任取<x, y> 证 任取 <x, y>∈A × (B∪C) ∈ ∪ ⇔ x∈A∧y∈(B∪C) ∈ ∧ ∈ ∪ ⇔ x∈A∧(y∈B∨y∈C) ∈ ∧ ∈ ∨ ∈ ⇔ (x∈A∧y∈B)∨(x∈A∧y∈C) ∈ ∧ ∈ ∨ ∈ ∧ ∈ ⇔ <x, y>∈A × B∨<x, y>∈A × C ∈ ∨ ∈ ⇔ <x, y>∈(A × B)∪(A × C) ∈ ∪
二元关系的性质及二元关系的应用(可编辑)
二元关系的性质及二元关系的应用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关系一词是大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遇到和处理的概念,我们都熟知关系一词的含义,例如兄弟关系、上下级关系、位置关系等.在数学中关系可抽象为表达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如“4大于2”,“在点,之间”.在离散数学中关系是刻画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程序的输入、输出关系,数据库的数据特性关系,其中关系数据库就是以关系及其运算作为理论基础的.近世代数利用等价关系将代数系统进行分类,进而加以研究.关系也是点集拓扑中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关系分类来研究集合元素之间的某种联系.熟练掌握关系的定义和性质,也是学好近世代数和点集拓扑的基础.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二元关系,就是集合中两个元素之间的某种相关性.例如有三个人和四项工作.已知可以从事,可以从事,可以从事,那么人和工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记作: 这是人的集合到工作的集合之间的二元关系.一基础知识定义1 设,为集合,用中元素为第一元素,中元素为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和的笛卡尔积,记作,符号化表示为.定义2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⑴集合非空,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⑵集合是空集,则称这个集合是一个二元关系,通常记作大写的英文字母,二元关系也可简称为关系.对于二元关系,如果有序对,可记为,否则记为.例如, ,则为二元关系,不是二元关系,只是一集合,除非将和定义为有序对.二元关系中特别重要的是从到的关系与上的关系.定义3为集合,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到的二元关系,特别当时则叫做上的二元关系.集合上的二元关系的数目依赖于中的元素数,当含有个元素时即,则,的子集有个,每一个子集代表一个上的关系,所以上有个不同的关系.定义4 对任意的集合都有三种特殊的关系:①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当然也是的子集,也是上的关系,称为空关系.②称为上的全域关系.③为上的恒等关系.给定集合,定义几种常用的关系:定义5 是实数集的任意非空子集,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小于等于关系.定义6 为非0整数集,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整除关系.定义7 设是整数集的任意非空子集,是任意正整数,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模同余关系.定义8 设是由一些集合构成的集合族,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包含关系.例:设,求上的包含关系.解:由于, 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点表示事物,用点与点之间是否有连线表示事物之间是否有某种关系,这样构成的图形就是图论中的图.定义9 一个无向图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其中⑴是一个非空有穷集,称为顶点集,其元素称为顶点或结点.⑵是无序集的有穷多重子集,称为边集,其元素称为无向边,简称为边.定义10 一个有向图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其中⑴是一个非空有穷集,称为顶点集,其元素称为顶点或结点.⑵是笛卡尔积的有穷多重子集,称为边集, 其元素称为有向边,简称边.通常用图形来表示有向图和无向图:用小圆圈或实心点表示顶点,用顶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无向图,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有向边.定义11设为一个有向图,,若从到存在通路,则称可达,记作.规定总是可达自身的,即.若且,则称与是相互可达的,记作.规定.与定义9和定义10有关的还有下面一些概念和规定.⑴无向图和有向图统称为图,但有时也常把无向图简称为图.通常用表示无向图,表示有向图,有时也用泛指图有向的或无向的.用,分别表示的顶点集和边集, ,分别是的顶点数和边数.有向图也有类似的符号.⑵设为无向图, ,称为的端点,与关联.若,则称与的关联次数为1;若,则称与的关联次数为2,并称为环.如果顶点不与边关联,则称与的关联次数为0.若两个顶点与之间有一条边连接,则称这两个顶点相邻.若两条边至少有一个公共端点,则称这两条边相邻.⑶设为有向图, ,称为的端点, 为的始点, 为的终点,并称与关联.若,则称为中的环.若两个顶点之间有一条有向边,则称这两个顶点相邻.若两个边中一条边的终点是另一条边的始点,则称这两条边相邻二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表示关系的方法有三种: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和关系图.2.1 集合表达式由于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集合,当然可以用集合表达式表示.例如:设,则用集合表达式表示上的关系.⑴.⑵.解: ⑴⑵2.2 关系矩阵和关系图关系矩阵可以用来表示有穷集到的关系与上的关系,关系图只能表示有穷集上的关系.当关系中的元素较多时,利用关系矩阵和关系图可以形象直观的表示关系.设给定两个有限集合,,对应于从到的二元关系有一个关系矩阵,其中如果是有限集合上的二元关系或和含有相同数量的有限个元素,则其关系矩阵是方阵.而同时对应的关系图就是在平面上用个点分别表示中的元素,另外再在平面上画出个点分别表示中的元素,如果集合和中有相同的元素则用同一点表示.当时,则从点至画一条有向边,其箭头指向,否则就没有边联结.例从到的关系, 通常将和中的元素设定为升序顺序,则对应的关系矩阵为:对应的关系图为:特别地,当为上的二元关系时,如果,则对应于的关系矩阵是阶方阵,方阵中的元素应有: ……………… (★)其关系图表示可以在平面上仅画个点,有向边的规定不变.例如,则的关系矩阵是对应的关系图为实际上,除了二元关系可用图表示之外,图中还蕴含许多丰富的二元关系.从图论中图的定义简单分析,图有点、线和点边关系构成.根据图中“边”就可以获得图中点间的“邻接关系”、“可达关系”及点边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图中,这些关系都是在(★)式所规定的方法基础上来表示成矩阵. 下面就来看一下这几种关系在离散数学中的定义.邻接矩阵的定义:设有向图,,令为顶点邻接到顶点边的条数,称为的邻接矩阵,记作,或简记为.例如下图2.2.1, 写出其邻接矩阵有向图的邻接矩阵为: ;性质1 简单有向图的邻接矩阵是一个0,1的矩阵:对角线元素为0,但不一定对称.性质2 矩阵的各行和是相应顶点的出度,各个列和是相应顶点的入度。
第七章 二元关系
n m
1 rij 0
矩阵 M R 称为
若ai Rb j 若ai R ' b j
i≤n,j≤m 1 5 7
R 的关系矩阵。 R
可以用 的矩阵来表示。
例1中由A到B的关系 一个
4 3
R { 2,5 , 2,7 , 3,5 , 3,7 , 4,5 , 4,7 }
2) A ×B ≠ B × A (A ≠ B,A≠ ,B ≠ )
3)A (B C) ( A B) ( A C)
4) A (B C) ( A B) ( A C) 5)A C且B D,则A×B C×D
(B C) A (B A) (C A) (B C ) A (B A) (C A)
R
表示出来。
解
R { 2,5 , 2,7 , 3,5 , 3,7 , 4,5 , 4,7 }
20
例2 有王、张、李、何是某校的老师,该校有
三门课程:语文、数学和英语,已知王可以教语文 和数学,张可以教语文和英语,李可以教数学,何 可以教英语,若记A={王,张,李,何},B={语文, 数学,英语}。那么这些老师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就可以用由A到B的一个关系 R 中的序偶来表示。
7
以第一个等式 A (B C) ( A B) ( A C) 为例,给出其证明。
证明
设 ( x, y ) A (B C) , 则 即
x A ,且 y B C,
x A ,且( y B 或 y C ),
因此 ( x A, y B) ( x A, y C )。 或 于是 ( x, y) A B 或 ( x, y) A C , 即 ( x, y) ( A B) ( A C ) , 故 A ( B C ) ( A B) ( A C ) 。
第七章 二元关系
二、笛卡儿积 定义: 为集合, 中元素为第一元素, 1.定义: 设A,B为集合,用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B中元素为第 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 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和B 的笛卡儿积,记作AⅹB. 的笛卡儿积,记作A 笛卡儿积的符号化表示为 <x, AⅹB= { <x,y> | x ∈A ∧ y∈B } 笛卡儿积是以序偶为元素的集合(平面上的点的坐标) 序偶为元素的集合 注:笛卡儿积是以序偶为元素的集合(平面上的点的坐标) 第一成员取自于集合A 第二成员取自于B (所有 第一成员取自于集合A,第二成员取自于B) 有限集合的笛卡儿积的元素: 2.有限集合的笛卡儿积的元素: 如果 |A| =m ,|B| =n,则| A ⅹ B| = m n 3.笛卡儿积的性质 3.笛卡儿积的性质 对任意集合A 1) 对任意集合A,根据定义有 A ⅹ ø = ø ,ø ⅹ A=ø 一般地说,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有序的要求) 2)一般地说,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有序的要求)
§7.3 关系的运算
0、关系作为集合来说,具有一般集合的运算:并、交相对补、补及对称差 关系作为集合来说,具有一般集合的运算: 相对补、 1、关系的逆运算 定义: <x, <y, 1)定义:R-1 = {<x,y> | ∃<y,x>∈R } 的逆关系R 完全由R 唯一确定, 注:1、R的逆关系R-1完全由R 唯一确定, 中有元素<x <x, 中就有<y x>, <y, 即R中有元素<x,y> ,则R-1 中就有<y,x>, 的元素是由R中的元素交换有序对所构成。 R-1的元素是由R中的元素交换有序对所构成。 2)性质 任何关系R (1)任何关系R均存在其逆关系 的关系矩阵是R (2)R-1的关系矩阵是R的关系矩阵的转置矩阵 的关系图是R (3)R-1的关系图是R的关系图中将所有有向弧改变方向得到 (4)(F-1 ) -1= F 1 1 ranF, (5) domF—1 = ranF, ranF—1 = domF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2)
1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Discrete Mathematics
② 合成运算成立结合律
定理 设 R,S,T分别是A到B,B到C,C到D的关 系, 则有(R S) T = R (S T)。 证明:略
西南科技大学
1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Discrete Mathematics (4)关系的幂 定义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n∈N,则关系R的n次 幂Rn定义为: (1). R0 =A是A上的恒等关系,即R0={<x,x>|xA}; (2). R1=R (3). Rn+1=Rn R
西南科技大学
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Discrete Mathematics
定义的有关说明:
1. R与S能进行合成的必要条件是R的后域B一定是 S的前域B,否则就不能合成。 2. <x,z>有合成关系的定义为:至少有一个做中间 桥梁的元素y属于B,使x,y有关系R,y,z有关系S。 例1 设A={1,2,3,4,5},B={3,4,5},C={1,2,3}
R是A到B的关系,且R={<x,y>|x+y=6},
S是B到C的关系,且S={<y,z>y-z=2} 。
求RS
西南科技大学
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Discrete Mathematics 只需从两个关系的二重组中搜索: ∵<1,5>∈R,<5,3>∈S,∴<1,3>∈RS
∵<2,4>R,<4,2>S,∴<2,2>RS
S R= {<d,b> ,<c,b>}
第二章 二元关系(集合论讲义)
∀b ∈ B , aDb 当且仅当 a | b 。 ⎛0 1 0 1 0 ⎞ ⎜ ⎟ M ( D ) = ⎜1 0 0 1 0 ⎟ ⎜0 1 0 0 0⎟ ⎝ ⎠
下面定义另一些运算,通过这些运算可以由已知关系产生新的关系。 逆运算 首先通过关系的逆运算,由给定关系产生其逆关系。
定义 3.2 设 R 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如下定义从 B 到 A 的二元关系 R
−1
R −1 = {(b, a ) : (a, b) ∈ R} ,或 bR −1a 当且仅当 aRb ,
R1 ∪ R2 : a( R1 ∪ R2 )b 当且仅当 aR1b 或 aR2b ; R1 ∩ R2 : a( R1 ∩ R2 )b 当且仅当 aR1b 且 aR2b ; R1 − R2 : a ( R1 − R2 )b 当且仅当 aR1b 且 a R2 b ;
R1 : aR1b 当且仅当 a R1 b 。
5
注: M ( R1 R2 ) = M ( R1 ) ⋅ M ( R2 ) 。
例 3.2 设 A = { p, q, r , s} , B = {a, b} , C = {1, 2,3, 4} ,
R1 = {( p, a), ( p, b), (q, b), (r , a), ( s, a)} , R2 = {(a,1), (a, 2), (b, 4)}
3
1
2
3
5
4
图 2.1 结点集及结点之间的弧集构成的有向图很自然直观地表示了一个关系。 这两种关系的表示形式给研究关系的运算和性质提供了极大方便。
二元关系名词解释
二元关系名词解释
二元关系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用于描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集合论中,一个二元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序对的集合,其中每个有序对的第一个元素来自于一个集合A,而第二个元素来自于另一个集合B。
二元关系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各样的关系,例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学生与班级之间的关系、城市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数学中,二元关系主要用于研究集合间的映射、相等、偏序等关系。
二元关系通常可以用一个图形来进行表示,图形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对象,而节点之间的箭头表示对象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我们用二元关系来描述学生与班级之间的关系,那么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学生或者一个班级,而箭头表示学生所属的班级。
在二元关系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概念,例如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等。
如果一个二元关系对于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都是自反的,那么我们称该关系是自反的;如果一个二元关系对于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对都是对称的,那么我们称该关系是对称的;如果一个二元关系对于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对都是传递的,那么我们称该关系是传递的。
二元关系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用于描述
集合之间的关系、数据之间的关联、图形之间的连接等等。
通过研究二元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关系,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们。
离散数学课件07二元关系
闭包的定义
对于给定的二元关系R,其闭包记作R+, 是指在R的基础上,通过自反、对称和传递 三种扩展运算后得到的最小关系集合。
闭包的具体计算方法
通过自反、对称和传递三种扩展运算,将 R中的元素进行逐一处理,最终得到R+。
对称扩展
将R中的每一对元素(a, b)和(b, a)添加到 R+中,如果它们不在R+中。
02
CHAPTER
二元关系的性质
自反性
总结词
自反性是指一个元素与自己有某种关系。
详细描述
在二元关系中,如果任意元素x都与自己有关系R,则称该关系为自反关系。例 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任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朋友,则“朋友”关系是自 反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称性
总结词
对称性是指如果元素x和元素y有关系R,且元素y和元素x也有关 系R,则称该关系是对称的。
03
CHAPTER
二元关系的运算
并运算
总结词
并运算是一种二元关系的组合方式,表示两个关系中至少有一个对应的元素是相同的。
详细描述
在二元关系中,并运算是将两个关系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关系。具体来说,如果存在一个元素在两个关系 中都出现,则新关系中该元素对应的值为1(表示存在),否则为0(表示不存在)。
自反扩展
将R中的所有空元素添加到R+中。
闭包的性质
闭包的自反性
对于任意关系R,其闭包R+总是包含自反关 系。
闭包的对称性
对于任意关系R,其闭包R+总是包含对称关 系。
闭包的传递性
对于任意关系R,其闭包R+总是包含传递关 系。
闭包的运算性质
1 2
二元关系
1 2
1 1 2 1 3 0 4 1 0 0 1 0
3
0 1 0 0
M 1
2 1 0 0 M 2 3 0 1 0 4 1 0 1
M 1 2
关系运算(限制与像)
定义7.9 设R为二元关系, A是集合 (1) R在A上的限制记作 R↾A, 其中 R↾A = { <x,y> | xRy∧x∈A }
10
实例
例如,
A={1, 2}, 则 EA = {<1,1>,<1,2>,<2,1>,<2,2>} IA = {<1,1>,<2,2>}
A = {1, 2, 3},则 LA = {<1,1>,<1,2>,<1,3>,<2,2>,<2,3>,<3,3>} DA = {<1,1>,<1,2>,<1,3>,<2,2>,<3,3>}
3
笛卡儿积的性质
(1) 不适合交换律 AB BA (AB, A, B) (2) 不适合结合律 (AB)C A(BC) (A, B, C) (3) 对于并或交运算满足分配律 A(BC) = (AB)(AC) (BC)A = (BA)(CA) A(BC) = (AB)(AC) (BC)A = (BA)(CA) (4) 若 A 或 B 中有一个为空集,则 AB 就是空集. A = B = (5) 若 |A| = m, |B| = n, 则 |AB| = mn
A×B×C={<0,1,0>,<0,1,1>,<0,1,2>, <0,2,0>,<0,2,1>,<0,2,2>, <1,1,0>,<1,1,1>,<1,1,2>,<1,2,0>,<1,2,1>,<1,2,2>}.
二元关系
domR {1,2,4} , ranR {2,3,4} , fldR {1,2,3,4}
定义 7.7
设 R 为二元关系,R 的逆关系,简称为 R 的逆,记作 −1 ,
其中
−1 = {<y,x> | <x,y>R}
例如
若 R={<1,2>, <2,3>, <1,4>, <2,2>}
则 −1 ={<2,1>, <3,2>, <4,1>, <2,2>}
定义 7.8 设 A 、 B 、C 是三个集合, R 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 S 是从 B 到 C 的二元关系,则 R 与 S 的
复合关系 R S 是从 A 到 C 的二元关系,并且
R S x, y t ( x, t R t, y S )
等都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而3 和 R4 同时也是 A 上的二元关系。
例设 A {a, b} , B {c, d} ,试写出从 A 到 B 的所有不同的二元关系。
解:从 A 到 B 的所有不同的二元关系,即 A B 的所有子集。
0 元子集: ;
1 元子集: { a, c } 、 { a, d } 、 { b, c } 、 { b, d } ;
简化这种记法,下面给出关系的幂的定义。
定义 7.10 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 n 为自然数,则 R 的 n 次幂定义为:
(1) R x, x x A I A ;
0
(2) R n1 R n R ,
(n 0)
。
由定义容易得到,对于任意的 m, n N ,有 R R R
第6章_二元关系
关系是日常生活以及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例如:
2018/11/13
4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级精品课程
第三篇 二元关系
另外,关系理论还广泛用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如
计算机程序的输入、输出关系; 数据库的数据特性关系; 数据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关系等。 在某种意义下,关系是有联系的一些对象相互之间 的各种比较行为。
2018/11/13
10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级精品课程
例6.2.3
设A={a},B={b,c},C=Φ,D={1,2},请分别写出下
列笛卡儿积中的元素。 (1)A×B,B×A;(2)A×C,C×A; (3)A×(B×D),(A×B)×D。
解 根据笛卡儿积的定义,有
(1) A×B={<a,b>,<a,c>},B×A={<b,a>,<c,a>}; (2)A×C=Φ,C×A=Φ;
2018/11/13
5
电子科技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国家级精品课程
6.2 二元关系
6.2.1 序偶与笛卡尔积 上,下;左,右;3<4;中国地处亚洲;平面上点 的坐标(x,y)等。 特征:成对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 定义6.2.1 由两个元素x,y按照一定的次序组 成的二元组称为有序偶对 ( 序偶 ), 记作 <x,y>, 其中x为第一个元素,y为第二个元素。
定理6.2.1
设A,B,C是任意三个集合,则 (1)A×(B∪C)=(A×B)∪(A×C);
(2)(B∪C)×A=(B×A)∪(C×A);
(3)A×(B∩C)=(A×B)∩(A×C);
(4)(B∩C)×A=(B×A)∩(C×A)。 分析 显然,待证等式两端都是集合 等式成立两个集合相等
二元关系
2
2
则R1·R2是由A到C的二元关系,称为R1,R2
R ={(a,c)|(a,b)∈R and (b,c)∈
3
1
R} 2
记R3=R1·R2
二元关系的运算
Relation 关系
3.把逆关系也看成是一种运算,那么与其他一些运算的组合可以有一些 结论。设R,S是A到B的二元关系,T是B到C的二元关系,P是C到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Relation 关系
注意,相关性,与指定的规则有关。如:
扑克牌中的方块k与梅花k,以同花关系来说是不相关的,而以 同点关系来说是相关的。
父子二人,以同辈关系来说是不相关的,以父子关系来说是相关 的。
以上例子都是二个对象相关的关系,称为二元关系,多个对
象之间的关系,称多元关系,我们常常把多元关系也化成二
1)(R∪S)c=Rc∪Sc 2)(R∩S)c=Rc∩Sc 3 4)(R-S)C=RC-SC 5)(A×B)C=B×
6) =(A× 7)(S·T)C=TC·SC 8)(R·T)·P=R·(T· 9)(R∪S)·T=R·T∪S· 但:S·T≠T·
二元关系的运算
Relation 关系
二元关系的运算
Relation 关系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Relation 关系
对不同的A与B,在不少情况下,可以把A∪B看成某
一有意义的集合,若C=A∪B,那么A到B的二元关系可
以看成是C上的二元关系。
如:R={(a,b)|a/b,a,b∈N}是自然数集N上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Relation 关系
若(a,b),(b,c)∈R,则(a,c)∈R,称这样 的R为传递的二元关系(Transitive relation)。 此R的相关矩阵满足()∨=1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性质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性质判定
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二元关系可以描述两个数之间特定的关系。
由于它在组合数学、图论、计算机科学和逻辑学等领域中都有应用,因此对于二元关系的
性质进行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关于二元关系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它们的判定方法。
1. 反身性
反身性是二元关系重要的性质之一。
一个关系R是反身的,如果对于对于集合A中的
每个元素x,(x,x)∈R。
也就是说,每个元素都与自身有某种关系。
例子:等于关系“=”是一个反身关系。
判定方法:检查二元关系R中是否每个元素都与自身有关系。
2. 对称性
判定方法:检查二元关系R中是否对于任意两个不同的元素x和y,如果(x,y)∈R,则(y,x)∈R。
3. 传递性
6. 等价关系
等价关系是具有反身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关系。
一个关系R是等价的,如果它是反
身的、对称的和传递的。
判定方法:检查二元关系R是否满足反身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7. 偏序关系
总结
本文介绍了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一些性质和判定方法。
了解这些性质和方法对于学
习离散数学以及其他数学领域非常重要。
在实践中,应该根据问题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关系
及其性质,以推导出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二元关系》课件
返回本章首页
5 2019/5/30
第五节 关系的闭包(1)
我们希望某个关系具有比较好的性质,比如我 们希望它具有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但如 果该关系又不具有上述性质,那么我们就要对 该关系进行适当的改造,即在该关系中适当添 加一些元素得到一个新的关系,使这个新关系 具有我们需要的性质,同时新关系与原来的关 系不要相差得太多,这样就要求我们添加的元 素既要使新关系满足要求又要尽可能地少添加 元素.通过适当添加元素来扩充原关系,使得到 的具有我们需要的性质的新关系称为原关系的 闭包,我们通常考虑关系的三种闭包,即自反 闭包,对称闭包,传递闭包.
3.由两个偏序关系构造新的偏序关系方法(如书 中定理2.7.1);
4.偏序集中的一些特殊元素,如最大、最小元,极 大、极小元,上界、下界等;
5.一些特殊的偏序关系,如全序关系,良序关系等.
9
返回本章首页
2019/5/30
第八节 映射
映射是高等数学中所研究的单值函数的 推广,因此映射也称为函数,这里我们 把映射视为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内容 有:
第二章 二元关系
本章讨论的关系是我们通常的诸 如大小关系、整除关系、上下级 等关系的共同的数学模型,掌握 关系运算极其关系运算的性质、 实际意义.深入理解关系、关系图、 关系矩阵之间的联系,熟练地掌 握两类特殊的关系—等价关系与 偏序关系;熟练地用Warshall算 法求关系的传递闭包;理解映射 的意义,本章为第三、六、七章 的基础.
第三节 复合关系与逆关系
本节讨论关系的复合运算与逆运算极其 性质;主要考虑了下列问题:
1.关系的复合是否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关系的复合对于集合的并(交)是否有分 配律;
2.关系的复合运算与逆运算在关系图和 关系矩阵上的反应;
07-二元关系(第二讲)
定理7.9 设R为A上的关系, 则
( R1-R2) -1 = R1 -1 - R2 -1
(1) R 在A上自反当且仅当 IA R
(2) R 在A上反自反当且仅当 R∩IA =
(3) R 在A上对称当且仅当 R=R1
(4) R 在A上反对称当且仅当 R∩R1 IA
16
(5) R 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 RR R
<x,y>∈R∧<x,y>∈R1
<x,y>∈R∩R1 <x,y>∈IA x=y 从而证明了R在A上是反对称的.
传递性证明
证明模式 证明R在A上传递
任取<x, y>,<y, z>
<x,y>R<y, z>R …..………. <x,z>R
前提
推理过程
结论
(5) R 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 RR R 证明:必要性.任取<x,y>有
设A={1,2,3}, R1, R2, R3和R4都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1,1>,<2,2>}, R2={<1,1>,<1,2>,<2,1>} R3={<1,2>,<1,3>}, R4={<1,2>,<2,1>,<1,3>}
R1:对称和反对称; R2:只有对称;R3:只有反对称; R4:不对称、不反对称
(3) F(G∩H) FG∩FH (4) (G∩H)F GF∩HF
(4) R 在A上反对称当且仅当 R∩R1 IA
(5) R 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 RR R
18
7.5 关系的闭包
第七章二元关系
,<c,0>,<c,1>} ❖B×A={<0,a>,<1,a>,<0,b>,<1,b>
,<0,c>,<1,c>} ❖(A×B)∩(B×A)=
7.1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例:设集合A={1,2},求P(A)A 解: P(A)={,{1},{2},{1,2}} P(A)×A ={<,1>,<,2>,<{1},1>,<{1},2>,
< , A> , <{a} , {a}> , <{a} , A> , <{b},{b}>,<{b},A>,<A,A>}
例: A={2,3,4,5,6}
❖R={<a,b>a是b的倍数}
❖R={<2,2> ,<3,3>,<4,2>,<4,4>, <5,5>,<6,2>,<6,3>,<6,6>}
7.2 二元关系
第七章二元关系
第七章: 二元关系
第一节: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引言
关系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父子关系、师生关系 ❖等于、大于、小于关系 ❖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
在计算机科学中有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 ❖程序设计 ❖数据库管理—关系数据库
7.1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有序对(序偶):由两个元素x,y(允许x=y) 按给定顺序排列组成的二元组合
∧t (<x,t>∈R∧<t,y>∈T) <x,y>∈RS∧<x,y>∈RT <x,y>∈RS∩RT
离散数学第七章 关系-二元关系的基本概念
“相关性”意义既可以是描述学生们所选取的课程, 以是表示学生对某些课程有偏爱。
也可
二元关系的四种表示方法 • • • • 有序二元组 表 图 矩阵
R1–R2 ={(x,y)│x∊A, y∊B, 学生x学习不喜欢课程y } R1⊕ R2 ={(x,y)│x∊A, y∊B, 学生x学习不喜欢课程y , 或者学生x喜欢课程y但不学习课程y}
逆关系
定义2 设A和B是两个集合, R是从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
。令
R={(x,y) ∊ B×A│(y,x)∊R} 称之为R的逆关系。
例 A={a,b,c,d}, B={α,β,γ} R={ (a, α),(b, γ),(c, α),(c, γ),(d, β) }
a b c d β γ α
B A
α
β
γ
a
b c d
√
√ √ √ √
0 0 1 0 0 1 1 0 1 0 0 1
综上所述,结论R1 ◦△B = R1得证。
证明③ R1◦R2 = R2◦R1
对于任意的x,y, 若(x,y)∊R1◦R2,则(y,x)∊R1◦R2,所 以存在b∊B,使得(y,b)∊R1,(b,x)∊R2, 即有(x,b)∊R2,(b,y)∊R1, ∴(x,y)∊R1◦R2 。 故有 R1◦R2 ⊆R2◦R1 反之,对于任意的x,y, 若(x,y)∊R2◦R1, 则存在b∊B,使得(x,b)∊R2,(b,y)∊R1 , 即(y,b)∊R1,(b,x)∊R2, ∴(y,x)∊R1◦R2 ,亦即(x,y)∊R1◦R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性质的证明方法 利用该定理可以从关系的集合表达式来判断或证明关 系的性质。 12
说明
定理7.9 (1)的证明
(1) R在A上自反当且仅当 IA ⊆ R 必要性。 任取<x,y>,有 <x,y>∈IA ⇒ x,y∈A ∧ x=y ⇒ <x,y>∈R 所以 IA ⊆ R 充分性。 任取x,有 x∈A ⇒ <x,x>∈IA ⇒ <x,x>∈R 所以 R在A上是自反的。
9
传递性
A Arelation relationR Ron ona aset setA Ais iscalled calledtransitive transitiveif if whenever ∈ R ∈ R, ∈ R, whenever(a, (a,b) b) ∈ Rand and(b, (b,c) c) ∈ R,then then(a, (a,c) c) ∈ R,for fora, a, b, ∈ A. b,cc ∈ A.
5
例7.11
例7.11 设A={a,b,c},R1,R2,R3和R4都是A上的关系,其中 R1={<a,a>,<b,b>,<b,c>,<c,b>} R2={<a,b>,<c,a>} R3={<a,a>,<b,b>} R4={<a,b>,<b,a>,<a,c>} 说明R1,R2,R3和R4是否为A上对称和反对称的关系。 解答 R1 是对称的但不是反对称的,(仅对称) R2 是反对称的但不是对称的,(仅反对称) R3 既是对称也是反对称的,(都是) R4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都不是)
7
例7.12
例7.12 设A={a,b,c},R1,R2,R3是A上的关系,其中 R1={<a,b>,<b,c>,<a,c>} R2={<a,b>,<b,a>} R3={<a,a>,<b,b>} R4={<a,b>} 说明R1,R2 ,R3和 R4是否为A上的传递关系。 解答 R1 ,R3 和 R4 是A上的传递关系, R2不是A上的传递关系。
(5) R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 R°R⊆R 必要性。任取<x,y>,有 <x,y>∈R°R ⇒ ∃t(<x,t>∈R∧<t,y>∈R) ⇒ <x,y>∈R 所以 R°R⊆R。 充分性。任取<x,y>,<y,z>∈R,则 <x,y>∈R∧<y,z>∈R ⇒ <x,z>∈R°R ⇒ <x,z>∈R (因为R°R⊆R) 所以 R在A上是传递的。 17 (因为R在A上是传递的)
对称与反对称性
A Arelation relationR Ron ona aset setA Ais iscalled calledsymmetric symmetricif if (b,a) ∈ R ∈ R, ∈ A. (b,a) ∈ Rwhenever whenever(a, (a,b) b) ∈ R,for fora, a,b b ∈ A.A Arelation relationR R on R ∈ R ona aset setA Asuch suchthat that(a,b) (a,b)∈ ∈ Rand and(b, (b,a) a) ∈ Ronly onlyif if a=b, ∈ A, a=b,for fora, a,b b ∈ A,is iscalled calledantisymmetric. antisymmetric.
定理7.9 (4)的证明
(4) R在A上反对称当且仅当 R∩R-1 ⊆ IA
必要性。 任取<x,y>,有 <x,y>∈R∩R-1 ⇒ <x,y>∈R ∧ ⇒ x=y <x,y>∈R-1 ⇒ <x,y>∈R ∧ <y,x>∈R (R是反对称的) ⇒ <x,y>∈IA 所以 R∩R-1 ⊆IA
16
充分性。 任取<x,y>, 则有 <x,y>∈R ∧ <y,x>∈R ⇒ <x,y>∈R ∧ <x,y>∈R-1 ⇒ <x,y>∈R∩R-1 ⇒ <x,y>∈IA ⇒ x=y 所以 R在A上是反对称的。 (R∩R-1 ⊆IA)
10
常用关系的性质
自反性 EA IA ∅ LA DB R⊆ R< R⊂
11
反自反
对称性
反对称
传递性
关系性质的等价描述
定理7.9 设R为A上的关系,则 (1)R在A上自反当且仅当 IA ⊆ R (2)R在A上反自反当且仅当 R∩IA=∅ (3)R在A上对称当且仅当 R=R-1 (4)R在A上反对称当且仅当 R∩R-1 ⊆ IA (5)R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 R°R⊆R
关系图
每个顶点 都有环
每个顶点 都没有环
如果两个 顶点之间 有边,一 定是一对 方向相反 的边(无单 边)
18
例7.14
例7.14 判断下图中关系的性质,并说明理由。
(1)对称的,不是自反的,不是反自反的,不是反 对称的,不是传递的。 (2)是反自反的,不是自反的,是反对称的,不是 对称的,是传递的。 (3)是自反的,不是反自反的,是反对称的,不是 对称的,不是传递的。
6
4种
传递性
定义7.13 设R为A上的关系,若 ∀x∀y∀z(x,y,z∈A∧<x,y>∈R∧<y,z>∈R→<x,z>∈R) 则称R是A上的传递(transitivity)关系。
例如
A上的全域关系EA,恒等关系IA和空关系都是A上的传 递关系。 小于等于关系,整除关系和包含关系也是相应集合 上的传递关系。 小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仍旧是相应集合上的传递关 系。
19
关系的性质和运算之间的关系
设R1,R2是A上关系,且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性质 自反性 反自反 性 √ √ √ √ × √ √ √ √ ×
20
对称性 √ √ √ √ ×
R1-1 R1∩R2 R1∪R2 R1-R2 R1 ° R2
反对称 传递性 性 √ √ √ ×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证明:如果R1和R2都是反对称的,则 R1∩R2 也是反对称的。 证明:任取<x,y>,<y,x>,则有 <x,y>∈R1∩R2 ∧ <y,x>∈ R1∩R2 ⇒ <x,y>∈R1∧<x,y>∈ R2∧<y,x>∈R1∧<y,x>∈ R2 ⇒ <x,y>∈R1∧ <y,x>∈ R1 ⇒ x=y 所以 R1∩R2 在A上是反对称的。
13
定理7.9 (2)的证明
(2)R在A上反自反当且仅当 R∩IA=∅ 必要性。用反证法。 假设R∩IA≠∅, 必存在<x,y>∈R∩IA。 由于IA是A上恒等关系, 可知 x∈A且<x,x>∈R 这与R在A上是反自反的 相矛盾。
14
充分性。 任取x,有 x∈A ⇒ <x,x>∈IA ⇒ <x,x>∉R (R∩IA= ∅) 所以R在A上是反自反的。
定理7.9 (3)的证明
(3) R在A上对称当且仅当 R=R-1 必要性。 任取<x,y>,有 <x,y>∈R ⇔ <y,x>∈R (因为R在A上对称) ⇔ <x,y>∈R-1 所以 R=R-1
15
充分性。 任取<x,y>, 由 R=R-1 得 <x,y>∈R ⇒ <y,x>∈R-1 ⇒ <y,x>∈R 所以 R在A上是对称的。
21
(2)证明:如果R1和R2都是传递的,举出反例说明 则 R1 ° R2 不一定是传递的。 反例如下: A={1,2,3}, R1={<1,1>,<2,3>}, R2 ={<1,2>,<3,3>}都是传递的, R1 ° R2={<1,2>,<2,3>}不是传递的。
22
4
3种
对称性和反对称性
定义7.12 设R为A上的关系, (1)若∀x∀y(x,y∈A∧<x,y>∈R→<y,x>∈R),则 称R为A上对称(symmetry)的关系。 (2)若∀x∀y(x,y∈A∧<x,y>∈R∧<y,x>∈R→x=y) ,则称R为A上的反对称(antisymmetry)关系。 例如: A上的全域关系EA,恒等关系IA和空关系都是 A上的对称关系。 恒等关系IA和空关系也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 但全域关系EA一般不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除非A 为单元集或空集。
关系性质的特点
自反性 集合表达式 关系矩阵 IA ⊆ R 反自反性 R∩IA=∅ 对称性 R=R-1 矩阵是对 称矩阵 反对称性 R∩R-1 ⊆ IA 传递性 R °R ⊆R
主对角线 主对角线 元素全是1 元素全是0
若rij=1, 对M2中1所 且i≠j,则 在位置,M rji=0 中相应的位 置都是1 如果两点之 间有边,一 定是一条有 向边(无双 向边) 如果顶点xi 到xj有边, xj到xk有边 ,则从xi到 xk也有边
3
例7.10
例7.10 设A={a,b,c},R1,R2,R3是A上的关系,其中 R1={<a,a>,<b,b>,<b,c>,<c,c>} R2={<a,b>} R3={<a,a>,<a,b>} 说明R1,R2和R3是否为A上的自反关系和反自反关系。 解答 R1是自反的但不是反自反的,(仅自反) R2是反自反的但不是自反的 ,(仅反自反) R3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