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民调解制度在刑事和解中的运用
刑事和解机制在中国的制度构建探索
刑事和解机制在中国的制度构建探索[摘要]刑事和解制度在缓解当事人矛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中国,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主导下,构建刑事和解机制的意义尤显突出。
本文对如何构建刑事和解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作一点阐述。
[关键词]刑事和解;构建近年来,刑事和解作为在实践中兴起的一项新型的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对于积极解决轻微刑事案件、妥善处理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所具有的实践价值,我国各地对刑事和解机制已有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却仍未制度化。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并具有本土色彩的刑事和解机制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刑事和解制度。
一、刑事和解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第一是公平自愿原则。
在和解的过程中尤其是公诉阶段检察机关倡导下的和解,检察人员主观上要保持中立,不能偏向于被害人或者加害人任何一方,这样才能使得和解的后果比较客观,不会偏离公平正义的轨道。
另外,被害人和加害人双方对于和解的整个过程和结果都必须是自愿接受的,不能有任何一方出现被迫或者被欺骗的情况,否则和解必须作废。
第二是遵循程序规范的原则。
由于刑事和解的弹性比较大,就给了主持和解的人员较大的权力,但由于个案的五花八门使得这种权力无法在实体上予以详细的规定,实际上刑事和解的性质就和具体的实体发法律规定相矛盾,因此,如何制约工作人员的权力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刑事和解程序并予以严格执行成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是各司其职原则。
在和解的过程中,如果检察机关一家来唱独角戏的话,司法资源是不够的,必须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所、街道、居委会等行政部门来执行。
首先是和解中民事部分的调解,应当交由专门的机关来执行,就现行的行政体系来,基层政府中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无疑是担当这个任务的最佳人选。
各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委员一般都是当地的居民或者政府工作人员,对当地的人民和民风比较熟悉,可以就被害人、加害人之间进行积极协商。
关于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和解的几点思考
认罪和补偿行动换取被害人 的原谅和司法机关的轻
处 。正如有 学者 指 出 , 诉 交 易 是 “ 家 与 被 告 人 辩 国 通过协 商 和 妥 协 进 行 合 作 的模 式 ” 刑 事 和 解 制 度 ,
则是“ 司法机关通过接受或者促成加害方与被害方
的和解 而 进行 非刑 事 化 处理 的 司法 程 序 , 不包 含 并
】 71
做法值得商榷。 所谓检察机关主持刑事 和解 , “ 即 由检察官站 在 中立 的立场上 , 用专 业 知 识 , 织 加 害方 、 运 组 受害 方、 区等多方参与, 社 促进犯罪人及其家属与被害人
及 其家属 直接 沟通 与 交 流 , 定 犯 罪发 生 后 解 决方 确
人 与犯 罪嫌 疑人 、 告人 之 间达 成 的 通 过被 告 人 以 被
择, 很容易给腐败和渎职 留下隐患。
不 少观 点 认 为 , 察 机 关适 用 刑 事诉 讼 法第 一 检 百 四十二 条第 二款 关 于 相对 不 起 诉 的规定 , 属 于 就 主持刑 事和解 ①。这 同样 属 于误解 。第 一百 四十二 条 第二 款规 定 :对 于 犯 罪情 节 轻微 , 照 刑 法 规定 “ 依 不 需要 判处 刑罚 或者 免 除 刑 罚 的 , 民检 察 院 可 以 人 作 出不 起诉 决 定 。 如 果 将 此 款 规 定 视 为 检 察 机 关 ” 能 够成 为刑 事和解 主持 者 的法律 依 据 , 意 味 着 刑 则
1 72
等 。犯罪 情节 既然 是 对 犯 罪 的社会 危 害性 的表 征 ,
首先 , 主持刑事和解是人 民法院职权的应有之 义。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 民法院的职权不仅包 人 括主持案件的审判 , 也包括主持案件的调解 , 不仅包 括民事、 行政案件 的调解 , 也包括刑事案件 的调解 。 这表明 , 民法 院原本就是法律钦定 的调解者 。在 人 恢复性司法理念被逐渐提倡和认 同的今天 , 对被害 人权利的保 障和对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的恢复正在 日 益被现代刑事诉讼所重视 。包括公诉案件在内的刑
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实践为视角
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实践为视角潘建清;吴加明;井翠翠【摘要】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many problems such as police’s, prosecution units’ and courts’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and operation, obscure results of reconciliatory mechanism, shortage of stimuli and inlfexible forms of performance of duties have emerged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reconciliatory mechanism. Accordingly, police, prosecution units and courts should uniformly interpret their operation, establish internal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ntroduce the people’s reconciliation into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ory system and adopt multi-forms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刑事和解制度实施中出现诸多问题,如公检法对该制度的理解与执行不一、刑事和解的后果不明、刑事和解的制度性激励不足以及履行义务方式单一等。
对此,应通过公检法联合司法解释统一该制度执行,并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同时将人民调解引入刑事和解制度,最后注重刑事和解赔偿标准的规范化和实现方式的多元化。
论新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和解程序
论新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和解程序摘要:随着我国刑诉法的修改,我国便从立法层面上确立了刑事和解程序,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贯彻落实我国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刑事和解程序引言我国新刑诉法在第五编特别程序中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这标志着我国从立法层面上正式确立了刑事和解程序,这是值得我们欢欣鼓舞的。
一、建立刑事和解程序的背景情况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提倡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机关又推出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这为刑事和解程序的建立营造了很好的环境。
过去在刑事方面,被害人常常招到有关机关的冷落,得不到相应的赔偿,生活没有好的着落,只把重心放在惩罚加害人身上了,忽略了需要救济的被害人。
也就是说,原来刑罚将注意力集中在犯罪人身上,没有考虑被害人的损失或者创伤问题。
而现在的刑事和解可以解决这方面的很多问题,可以让被害人得到有效和及时的救济,这更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另一方面,过去我国的司法主要以犯罪中心主义作为考虑的角度,没有考虑到如何使犯罪人有效地回归社会,这带来了很多负面的效果。
二、刑事和解程序的定义依据我国新刑诉法第277、278和279条的规定,可以这样来定义刑事和解程序:刑事和解,指在公诉案件中,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也自愿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国家相应机关则根据这一和解协议书来对加害人做出不起诉的决定或者从宽处罚的一种制度。
三、刑事和解程序的作用第一,有助于更好地保障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以前,我们更主要地强调惩罚犯罪,以犯罪中心主义作为思考角度,往往忽略了对被害人进行有效的救济,导致被害人精神上无法得到慰藉,物质上也得不到补偿或者赔偿。
第二,有助于更好地改造犯罪人,使犯罪人更好地回归社会。
论刑事和解制度
论刑事和解制度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恢复性司法制度,2013年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将刑事和解这一在实践中已具有一定基础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不可否认这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大创举,但在立法上加以可定也许只是解决了立法体系不完善的这一缺陷,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该制度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刑事和解;不起诉;宽严相济一、刑事和解制度概念刑事诉讼的发展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刑事诉讼的改革也更加侧重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探索各种有助于体现司法和谐的法律制度模式,其中,一条以和解为核心的、协商为主题的协商性司法制度模式,开始由民事诉讼领域引入刑事诉讼领域,而刑事和解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协商性司法制度模式,刑事和解是刑事司法契约的典型形态,其通俗的称谓即“私了”。
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当刑事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被害人和加害人进行协商,解决纠纷,自愿就赔礼道歉,损害赔偿等问题达成和解协议,受害人对被害人的行为表示谅解。
检察机关会将和解协议作为起诉与否的参考,对符合条件的刑事案件做出相对不起诉的决定,或者做出量刑意见。
二、刑事和解的实践摸索及其问题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尚未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之前运用刑事和解制度来解决的刑事案件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已然大量存在。
2013年正式生效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将刑事和解做了相关规定,单列在第五编第二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在立法确定该制度之前,北京、上海、湖北等地都相继做出了一些有关刑事和解制度的探索性实践。
1.刑事和解的典型模式刑事和解在实践中的典型模式主要有湖南模式以及北京模式。
湖南省尤其以岳麓区人民检察院为代表,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检察院紧密联系区域特点和实际,形成了人民调解模式,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刑事和解与人民调解制度对接(检调对接)与量刑建议对接、与社区矫正对接、与内部监督对接、与人民监督员对接的“五对接工作机制”被誉为“刑事和解的岳麓模式。
浅议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
浅议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摘要:刑事和解制度起源、发展于民主法治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
我国自介绍、引进刑事和解理念之时起,学术界、司法界就从未中断过对这样一个新型刑事司法制度的探讨和争论,刑事和解制度到底是“严宽相济”还是“司法不公”,学术观点存在这巨大分歧、司法实践亦存在截然异议,这样的分歧与异议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我国刑事司法体系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选择,也阻碍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建议、完善。
本文作者尝试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来分析和论证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以求教大方。
关键词:刑事和解;正义论;严宽相济刑事和解制度,通说而言,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组织和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纠纷或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
换言之,或曰通俗地、具体地来说,刑事和解制度,就是被害人和加害人面对面地进行商谈,一方面,被害人通过这样的商谈来表述自己所受到的伤害,表达自己对要求加害人如何弥补自己损失的意愿,另一方面,加害人通过这样的商谈来表达自己的忏悔和歉意,表示愿意满足被害人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补偿或赔偿要求,进而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司法机关则依据该和解协议对加害人从宽处理。
因此,刑事和解制度包括三个要素:1.主体是被害人和加害人;2.条件是加害人认罪、道歉或者赔偿,使得被害人及其亲属谅解,双方达成和解;3、结果是国家专门机关不追究刑事责任或从轻追究刑事责任。
主张刑事和解制度的学者认为,刑事和解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修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以及恢复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
那么,在介绍了刑事和解制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归纳,让刑事和解制度聚于“严宽相济”与“司法不公”之争下的关键点,或者换言之,反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学者批评该制度的首要点在于:1.刑事和解制度违反了刑法中的“王牌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责相适应原则;2.加害人通过赔偿损失可以获得从轻、减轻处罚甚至于免除处罚的结果,而无钱赔偿很可能致使刑事和解无法成立,因此刑事和解制度会产生贫富不公,对富人有利,对穷人不利。
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探讨
作者简介 : 诸葛肠 (9 2一) 男 , 17 , 广西桂林 人 , 西壮族 自治 区桂 广 林 市人 民检察 院研究室 主任 , 律硕士 ; 法 陈丽玲 ( 92一) 女 , 17 , 广西桂
一
刑事 和解 作 为 一 种 在 国外 盛 行 近 3 O余 年 的 刑
事 司法改 革措 施 , 照 通行 的说 法 , 理论 基 础 系 由 按 其 恢 复正义 理论 、 平衡 理 论 和叙 说 理论 组 成 , 它们 分 别从 社会 本位 、 害 人 和 犯 罪 人 本 位 等 不 同视 角 对 被 刑事 和解 制 度 进 行 了理 论 解 构 。其 中 , 复正 义 理 恢 论 是刑 事和 解 最 主要 的 理 论 核 心 。概 言 之 , 复正 恢 义 从传 统 的报 应正 义 中剥 离 出来 , 调 犯罪 人 、 强 被害 人 和社 区等 第 三 方 的 良性 互 动 和 平 等 交 流 , 张通 主 过 协商 、 会谈 、 通 解 决 纠纷 、 复 创 伤 、 复 关 系 、 沟 平 修 稳 定秩 序 , 而达 到对 被 害人 和 犯 罪人 的全 面 恢 复 , 从 并 通过 此 “ 在法 律之 下实 现平 等 的正 义 ” 。从 传统 的 “ 罪 侵犯 的是 国家利 益 ” 立 场 而 言 , 事 和 解 只 犯 的 刑
过 程 , 应 与 社 区矫 正 相 对 接 , 而 实现 犯 罪人 和 被 害人 的 共 同 正 义 。 且 从
关键词 :刑事 司法 ; 事和解 ; 刑 和谐 正义 ; 察监督 检
中图 分 类 号 :F7 8 D 3 文 献 标 识 会 议 公 报 中 指 出 : 社 会 “
检察机关的刑事和解工作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检察机关的刑事和解工作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刑事和解政策是“刑法赋予人类的同情之泪”,是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新型手段,让犯罪嫌疑人深刻自省自律,让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同时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实践中,刑事和解已逐渐在我国司法土壤上扎根成长并绽放光芒,但是在刑事和解制度发展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的工作模式、角色定位、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实践效果、各规则间的衔接与配合尚不成熟等方面仍然面临很多挑战,这些弊端和不足也是检察工作中需要不断克服的问题。
一、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工作的运行现状(一)主要做法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积极进行和解试验并尝试建立健全刑事和解的相关制度和规范。
实践中,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协商的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1、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模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模式,指检察机关可委托人民调解组织对加害人与被害人有和解意愿的轻伤害案件进行调解,调解后达成和解协议的将不再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
关于此种模式2006年上海就已经有明确的相关实施意见,如规定:“轻伤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指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申请,公检法机关委托人民调解组织对符合条件的轻伤害案件进行调解。
”但是,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弊端,主要原因是刑事案卷具有保密性,在无权查阅案卷、了解案情的情况下,人民调解委员会无法分清是非曲直,不宜主持调解。
另外,刑事诉讼是国家专门机关的职权活动,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把一定的刑事司法权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有违法之嫌。
2、检察机关主动调解模式“检察机关主动调解模式,指通过与被害人与加害人的沟通、教育、劝解工作,检察机关说服双方就经济赔偿、赔礼道歉等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促使被害人放弃对加害人刑事责任追究的处理方式。
”该和解模式是山东省烟台市检察机关创造的一种新的司法调解方式,检察机关对于符合刑事和解条件,同时当事人双方有接受调解意愿的案件,通过单独劝导和说服加害人与被害人,在确定时间和地点后,召集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学校或单位的代表,共同参加由检察官主持的和解会议。
浅谈实践中如何进一步完善刑事和解制度
浅谈实践中如何进一步完善刑事和解制度[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最初是西方在刑事司法领域的一种改革尝试,主张关注被害人的权利,是刑事司法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种全新的理念。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新增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内容,明确了检察公诉机关在具体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地位,以及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必要程序以及处理方式。
刑事和解制度具有法律、理论、政策和实践基础,能实现化解矛盾、预防犯罪、节约司法资源、促进司法体制改革等效益。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实施刑事和解制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探讨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意义以及完善方向,以期进一步实现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关键词]刑事和解;公平;效率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新增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这一章节,规定了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必要程序以及处理方式,为检察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中的刑事和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制度支持。
刑事和解,是指通过调解使得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直接交谈、共同协商达成经济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处置的诉讼活动。
在和解的过程中,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双方可以充分阐述犯罪给他们的影响及对刑事责任的意见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被害方来说,其在处理的过程中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补偿,而对于犯罪嫌疑人,获得了改过自新、尽快回归社会的双重机会。
因此,在我国“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惩罚政策的大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也是当事人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案件处理方式。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和意义(一)赔偿了损失,化解了矛盾据统计,截止到今年7月份,温岭市检察院办理刑事和解案件中,近百名轻微刑事犯罪人与被害人从尖锐的矛盾对立中达成谅解,协议后支付赔偿,并履行赔礼道歉、取得被害方谅解。
其中,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就达到35件。
被害人提前满足诉讼维权需求,重新回归正常生活轨道,不再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者申请强制执行,消除了讼累,对检察机关以人为本的司法表示满意。
关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研究
关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研究摘要:近几年来,刑事和解作为借鉴外国恢复性司法等理念而产生的一种创新性理论,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当前,如何解决我国刑事和解使用范围的模糊不确定、公权力的介入及在何种诉讼阶段介入、如何启动刑事和解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本文基于我国国情,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说和法律法规,探讨了适用刑事和解案件类型、刑事和解第三方主体,分析刑事和解使用阶段等问题,对如何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刑事和解制度提出了相关看法和思路。
关键词: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公权力制度构建1 刑事和解问题概述我国学术界对刑事和解问题进行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在我国,关于刑事和解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述:(1)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之间对刑事责任问题达成的协议。
一般而言,受害人一方有可能不追究加害人一方的刑事责任,而加害人一方则可能为此对受害人一方进行物质性赔偿等。
(2)刑事和解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经由司法机关的职权作用,被害人与犯罪人面对面直接商谈,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对犯罪发生后的危害后果共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确定补偿措施,目的是恢复犯罪人破坏的社会关系,对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进行相应的弥补,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
(3)刑事和解是指犯罪发生后,经过调停人(通常是一名社会自愿人员)的帮助,使受害方与加害方有机会面对面地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其目的是为了恢复之前被加害人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受害方因此所受到的伤害以及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
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型的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对于妥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刑事和解正当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
刑事和解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刑事和解是我国司法现实的需要,是实现利益兼得、有效化解矛盾、解决司法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司法理论并不相悖,体现了解决刑事案件方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
关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研究
关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研究作者:林瑀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6期摘要:近几年来,刑事和解作为借鉴外国恢复性司法等理念而产生的一种创新性理论,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当前,如何解决我国刑事和解使用范围的模糊不确定、公权力的介入及在何种诉讼阶段介入、如何启动刑事和解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本文基于我国国情,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说和法律法规,探讨了适用刑事和解案件类型、刑事和解第三方主体,分析刑事和解使用阶段等问题,对如何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刑事和解制度提出了相关看法和思路。
关键词: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公权力制度构建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c)-0215-021 刑事和解问题概述我国学术界对刑事和解问题进行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在我国,关于刑事和解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述:(1)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之间对刑事责任问题达成的协议。
一般而言,受害人一方有可能不追究加害人一方的刑事责任,而加害人一方则可能为此对受害人一方进行物质性赔偿等。
(2)刑事和解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经由司法机关的职权作用,被害人与犯罪人面对面直接商谈,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对犯罪发生后的危害后果共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确定补偿措施,目的是恢复犯罪人破坏的社会关系,对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进行相应的弥补,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
(3)刑事和解是指犯罪发生后,经过调停人(通常是一名社会自愿人员)的帮助,使受害方与加害方有机会面对面地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其目的是为了恢复之前被加害人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受害方因此所受到的伤害以及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
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型的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对于妥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刑事和解正当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
刑事和解在我国运用的现状探析
国各地 客观上 已经存在 了类似 刑事 和解制度 的结 案方 式 , 由于这
种制 度对于 构建和谐 社会 、 对于社会 效果 和法律效 果 的完 美统一
( ) 二 从各 地 方关 于刑事和 解 的立 法现状 来看
虽 然我 国没有具 体规定 刑事和解 制度 , 但全 国各地方在 具体 起到 了积 极作用 , 一些政 府 在予 以认可 的基 础上 , 已经 出台 了相
21 0 0年 5月( ) 上
刑事和解在我国运用的现状探析
胡锦 萍
摘 要
刑事和解在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友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调解运用的现状 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
其成 因, 并就此 提 出 了解 决对 策。 关键 词 刑 事和解 司法实践 宽严 相 济
中 图分类 号 ; 2 D9 5 我 国司法 实践 中刑事 调解 运用 的现状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90 9 (0 00 .6 .2 1 0 .5 22 1 )62 60
一
、
性 已经消 除 , 需要判 处刑 罚 。 不
( ) 一 从具 体 司法 实践的现 状 来看
另外 , 东 、 南等地 正在审 查起诉程 序 中, 广 河 尝试 在检 察官主
虽然 对于 大部分 的公诉 案件 , 关的刑 法和刑 诉法都没 有明 持 下, 相 侦查人 员 、 犯罪 嫌疑人 及其辩护 人 、 害人 及其代理 人面对 被
民检 察院 没有 提起 公诉 , 被害人 有证 据证 明的轻微刑 事案件 ;3 ()
这 被 害人有 证据 证 明对被 告人侵 犯 自己的人 身、 财产权 利 的行 为应 能更 积极主 动地 实施 犯罪 , 样在 一定 程度上 削弱 了刑罚一般 预
论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
论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摘要:作为恢复性司法的具体体现,刑事和解在我国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重视,但因相关立法规定的缺失,对刑事和解问题还存在许多的争议,包括刑事和解的内涵与价值、刑事和解适用的诉讼阶段与案件范围、刑事和解的主持者与处理方式等,应当在理论上加以探讨,以利于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中的适用。
关键词: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宽严相济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刑事和解制度越来越受到我国理论与实务界的重视,学理上的探讨方兴未艾,不少地方也在司法实践中大力推广刑事和解,并从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2006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2010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上述两个文件极大地推动了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和解工作。
但是由于相关法律尚未对刑事和解作出系统和完善的规定,因此,目前关于刑事和解的适用仍然存在较多争议,突出表现在公诉案件中。
因此,本文以公诉案件为视角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几个问题进行考察。
一、刑事和解的内涵与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西方社会开始兴起恢复性司法运动,与传统司法不同的是,恢复性司法着眼于弥补犯罪给被害人及社会所造成的伤害,将重点放在对被害人的经济补偿、被害人与加害人关系的修复及加害人重新回归社会等方面。
刑事和解制度正是恢复性司法的一种具体体现。
一般认为,刑事和解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在案件事实已经清楚,加害人认罪并真心悔过,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的基础之上,由加害人通过经济赔偿、赔礼道歉、提供劳务等多种方式换取被害人的谅解,达成和解协议,司法机关可据此对加害人作出相对宽缓的处理。
关于刑事和解的内涵,需要明确的是,刑事和解究竟和解的是什么?对此,我们认为,在公诉案件中,当事人无权对加害人的刑事责任进行和解,因此,刑事和解只是针对刑事案件中的民事部分所达成的和解,而和解协议的达成可以作为司法机关在确定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刑事和解的价值提取——以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f叁箜!圭塾金三!!竺堡塑型;霍蕾圈蓬圈叠刑事翱麓的愉值提取——以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缪伟辉.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刑事执法理念以及制度均发生了改变,刑事和解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
本文以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就刑事和解的价值提取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刑事和解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19-03一、刑事和解的提起一般而言,刑事法,包括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是关于犯罪的侦查、认定以及刑事责任的追究、实现的法律。
按照传统刑事法的观念,对于侵害个人利益的犯罪,认为侵犯的公共权益,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因此,国家作为权利的维护者,运用国家强制力对犯罪行为实行惩治,以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
刑事司法的任务,就是依照法定的程序调查、认定犯罪,并根据刑事实体法对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刑罚。
这里面不应存在国家与犯罪人的商量,也不存在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商量。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刑事执法理念以及制度均发生了改变,刑事和解就是其中的~种重要表现。
刑事和解,又称为加害者与被害人的和解,指在犯罪后,经调解人,使加害者和被害人直接进行协商,以诚恳的态度和言语、实际的经济赔偿等解决纠纷冲突,其目的是恢复加害人和被害者的和睦关系,最终使罪犯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刑事和解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西方新的刑事思潮和法律价值观变化的产物。
主要背景是被害人犯罪学的产生以及矫正手段在遏制犯罪方面的失败。
在各国的实践中,产生了多种模式,有些国家也确立了刑事和解的有关制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司法机关也出台了一些工作意见,明确了刑事和解的可行性。
如2006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以及2007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
刑事和解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刑事和解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刑事和解,是指犯罪发生后,通过司法机关的职权作用,被害人与加害人面对面地直接商谈,正视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伤害,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在加害人认罪、认错并赔偿被害人损失的基础上,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司法机关对加害人免予追究或从轻追究刑事责任,最终解决刑事纠纷的制度,其目的是恢复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使加害人改过自新,重返社会。
[关键词]刑事和解;问题;对策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构建和司法模式,更作为一种全新的司法理念,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备受关注,通过几年来运作情况和司法实践,笔者认为,刑事和解作为恢复性司法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和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最大限度弥补国家与社会对受害人保障上的不足,客观上促进了加害人的认罪悔过、改过自新,在一定程序上抚慰了被害方的心灵,弥补了相应的物质损失,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对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同时应看到,刑事和解制度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尚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情形,应引起重视。
一、现状及问题(一)一些司法人员刑法价值观念、执法观念与刑事和解制度要求不相适度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落实刑事和解制度,对司法人员的理念和观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法律惯性思维长期存留,一些司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缺乏正确的司法目的观和功能观,“重惩治、轻人权保障”,“重实体、轻程序”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根深蒂固,尤其是对依法从宽心存顾虑,担心失之过宽会放纵犯罪,会导致打击不力,从而不敢从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抗、化解社会矛盾的角度,在办案中依法运用宽缓的刑事政策及刑事和解制度。
其次,可能导致一些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的司法人员在推行刑事和解制度时滥用司法裁量权。
关于刑事和解的几点看法
加害人舆被害人就赔偿同题连成和解场葳 , 在此基磁上,
瓣案楼网根攘案件的具髓 隋形封加害人 的刑 窬同题作出 本身遣就是公平的。喾然 ,遣裹遐存在一佃 同题 ,那就 虎理 。如前所述 ,遣是唐蓑的刑事和解 ,狭羲的刑事和 是封贫困加害人怎檬逋用刑事和解?如果刑事和解的方
解的主髓除了富事人馑包含榆察横 网舆謇判横网雨佃司 式馑馑是短滂赔傥的 ,那麽在很大程度上剥鸯了贫困
麈生的以恢 後性 司法禺基本理念以 案件虑富有一定的箍囤,如初 次犯
耩建和谐社舍焉终榧 目檩的新 型刑 罪 、偶然 犯罪 、遇失犯罪 、轻微犯 事案件解决制度。 刑事 和解是指在刑事
罪和熟人犯罪 ( 家人 、郯裹、同事 、
中由 规友等 ) ,事寅上运也是富前宽殿相
富事人和辨案楗网共同参加的富事人 滂刑事政 策的意旨所在。按照傅统 之同就犯罪损害赔偕连成场菇并且连 的 觏 念 ,造 行 刑 事 和解 要 在 查 清 案
人、 被告人、共同侵槿责任人等 ) 舆
求,因此刑事和解臆富在基本案
被害方逵成赔借惋豢,辨案楼网根撩 件事寅清楚 的前提下连行 ,而不纠 拓葳的内容和轨行情况封犯罪嫌疑 缠于封案件虎理意蓑不大或者侦查
人、被告人酌情徒轾 、减轻或免除虎 相封成本颗著高昂的细箭。 窬。狭羡的刑事和解制度指蔓方凿事 要注意的是 ,刑事和解 的封象 人在司法横网 ( 榆察楼嗣、 謇判楗网 ) 是绝不能指向 掾 以及所指控之罪 主持下连成和解协藏,司法楗网封犯 名 的.例如,不能因届加害人 和被 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不起诉决定或 害人之同连成的和解 协菇 ,就将故 者免除虎窬判决的活勤。魔羲的刑事 意毅人罪舆故意俦害致人死亡罪予
和解寅隙上是刑事案件的民事赔偾调 以混淆,甚至是在有罪 舆燕罪之同
刑事和解的价值提取——以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罪, 并根据 刑事 实体法 对犯 罪行 为追究刑 事责 任 , 实行 刑 罚 。这 轻伤案件 的加 害人具 有悔罪 诚意 , 赔偿 了被害人 损失并取得 其 且
里面 不应存 在 国家 与犯罪人 的商量 , 也不存在 犯罪人 和被 害人 的 商量 。
谅解 的可 以作相 对不诉 。2 0 0 6年,湖 南省 人 民检 察 院走在 了全 国的前 列 , 先制定 出 台 了《 于检 察适用 刑事和 解办 理刑事 案 率 关
刑 事和解 理论 最早 产生于 2 世 纪 中叶 , O 是西方 新 的刑事 思 理轻 微刑 事案 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规 定》 并 同时 出 台了与上 海市 司法局 联合制 , 潮 和法 律价 值观 变化 的产 物 。主 要背 景是 被害 人犯 罪学 的产 生 定 的《 关于轻 微刑事 案件委 托人 民调解 的暂行 办法》 标志 着上海 ,
级 司法机 关根 据上述 刑 事政策 也陆 续 出台 了一些 具体 的工 作办 件 , 是一个 摸索 和渐进 的 过程 。 这 无论 是从 西方 各国的成 功做法 法和意 见 , 这些 都为刑 事和 解的提 起提供 了法 律依据 。 二 、 事和解 的现 状 刑 中国传统 文化 中, 历来就 有“ 为贵” 思想 ,无 讼” “ 和 的 “ 、厌讼 ” 来 看 , 是从刑 事和 解达 成的 基础来 看 , 还 将适 用刑 事和解 的范 围 限定在 轻微刑 事案 件 内部是 最合适 的。
事 法的观念 , 于侵害个 人利益 的犯罪 , 为侵犯 的公共 权益 , 对 认 包 北京 市朝 阳区 人 民检察 院制 定 了 《 伤害 案件 处理程 序实施 规 轻 括 公 民的人 身权和 财产权 。 因此 , 国家 作为权 利 的维护 者 , 运用
刑事和解的理解与适用
害人 住所 地 的人 民调 解委 员 会 或 者 基 层组 织 主持 被 害 人与 加 害 人
进行 和解 。
笔 者认 为 ,检 察机 关 作 为办 理 案件 的 司法 机 关和 法 律 监 督机
人 一 方对 加 害 人予 以谅 解 ,并 要 求 或 者 同意 对加 害 人依 法 从 宽处
的 因素 , 即行 为 人的 主观 恶 性 、 社
适 用 范 围 与条 件
在 理 论 界 的推 动 及 司 法 部 r 1
是司 法 解释 ,对 于公 诉 案 件 都 没 有刑 事 和解 的规 定 。 由于 法 律 中
的支 持 下 .我 国部 分 地 区的 司 法 机 关 已经对 刑 事和 解 的适 用 进行
处于 起诉 环 节 ,加 害 人和 被 害 人
达 成 和解 协 议 。 经检 察 机 关认 可 。 加 害人确 有 悔 罪表 现 ,社 会 危 害 性 已经消 除 。 需要 判 处 刑罚 的 , 不
可 由公 安 机 关撤 案 .也可 由检 察
待 , 易 造成 刑 事和 解 就是 “ 容 以钱
买 刑 ” 误解 。 的
检察 机 关承 办 人 签名 。检 察机 关
也可 以 告知 被 害 人与 加 害人 私 下
笔者 认 为 ,应 当构 建 多元 化 的 刑 事和 解 方式 , 济 赔偿 、 经 赔礼 道 歉 、 区服 务 、 务赔 偿 等 方式 社 劳 都 可 以适 用 于刑 事和 解 。在 具体 适 用 时 , 以采 取一 种 方 式 , 可 可 也 以 同 时采 取 几种 方 式 。具 体 采用 哪 种 或者 哪 几种 和解 方 式 ,应 当
自行 和 解 , 达成 和 解 协议 后 。 由检 察机 关进行 审 查 。
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有关问题探讨
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有关问题探讨[摘要]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和解的制度。
该制度也明确了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的作用和义务。
正确理解刑事和解,是司法实务中适用修订后《刑事诉讼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刑事和解;检察机关;不起诉一、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一)刑事和解的合理性中国自古以来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等思想为刑事和解、制度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几千年来儒家、道家都在提倡“和合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道家提出“合异以为同”。
刑事和解,是对我国传统的“和合”、“慎刑”思想和调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刑事和解也起到提高处理刑事案件的效率,降低再犯率,节约刑事司法活动的成本,优化司法整体资源的配置的作用。
(二)刑事和解的必要性在我国推行刑事和解制度是社会的需要。
1.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刑事和解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调动了被害人、被告人、社会、以及国家各方面的综合力量。
在此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了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起到消除矛盾,化解纠纷,定纷止争的良好效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避免犯罪人员在释放后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歧视与排斥产生报复社会反社会甚至再一次伤害被害人或其亲属从而宣泄自己愤怒与不满,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刑事和解制度在坚持依法合理、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使犯罪嫌疑人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使被害人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失得以弥补,双方的积怨从根本上得以消除,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目的。
二、开展刑事和解的方式(一)物质的和解方式物质性的和解方式是指加害人通过弥补被害人及其亲属的物质损失来达成和解。
我国的调解制度
我国的调解制度我国的调解制度是指在各类争议纠纷中,通过调解员的介入,通过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解决方案的一种方式。
我国的调解制度起源于古代社会的乡村调解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现代法律调解制度。
我国的调解制度有着充分的制度化和专业化特点。
首先,我国的调解制度在法律层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都为调解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我国的调解制度设置了专门的调解机构,比如人民法院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办公室等,为调解工作提供了专业的支持。
再次,我国的调解制度将调解员的选拔、培训等工作纳入到制度中,保证了调解员具备良好的素质、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
我国的调解制度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
我国的调解制度不仅适用于民事纠纷,还适用于刑事案件、行政争议等各类争议纠纷。
在民事纠纷中,调解制度常常能够解决纠纷双方因信息不对称、情绪化、成本高等原因导致的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更加快速、经济的解决争议。
在刑事案件中,调解制度可以给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更多的选择,有助于修复因犯罪行为给双方造成的伤害。
在行政争议中,调解制度可以避免双方因行政行为导致的冲突升级,为行政机关和当事人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途径。
我国的调解制度有着许多优势。
首先,调解制度相对于诉讼制度来说,更加低成本、高效率。
通过调解可以避免诉讼中的时间拖延、程序复杂等问题,节约了社会资源。
其次,调解制度可以满足当事人的个性化需求。
在调解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建议,自主协商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再次,调解制度注重和谐与和解,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调解,可以促进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团结和互信,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然而,我国的调解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有些当事人对于调解制度的了解程度不高,认为调解效果不明显,往往选择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
其次,有一些调解员的专业能力还不够强,缺乏对当事人的耐心和细致解释,导致调解结果无法使双方达到满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人民调解制度在刑事和解中的运用人民调解制度渊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上的调解实践有着极其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背景。
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
人民调解制度就是在继承民间调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与法律制度的,被誉为“东方经验”,在中国法律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容易失序、社会问题急剧增加的敏感时期,如何积极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形成社会合力,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也促使我们从事法律工作的同仁去进一步思考将人民调解制度引入到刑事诉讼中,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架构的可行性。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历史沿革及其主要理论刑事和解(Victim;offender;reconciliation,简称VOR),是指由调解人召集犯罪被害人和犯罪加害人会面,由调解人进行协调,促使加害人和被害人直接相谈,从而达到和解的目的,并使罪犯改过自新,复归社会的矫治方法。
因此,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justice)、恢复性正义等。
通常这种被害人与犯罪加害人之间的会面被寄望达成各种各样的目标,诸如减少被害人的痛苦、使刑事司法程序显得充满人性化的色彩、给被害人提供补偿、为犯罪加害人和被害人提供一个和解的机会、加强社会对刑事犯罪和刑事正义的理解等等,它与其他刑事制裁相结合,建立一个立体的刑事制裁体系,减少对传统意义上的惩罚之依赖。
刑事和解的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私人分割赔偿,但作为一种刑事思潮和理论,它发端于二十世纪中叶,是西方国家新刑事思潮和法律价值观变化的产物。
1974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基奇纳正式实施的被害人—犯罪人和解计划可能是第一项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实践活动。
①此后类似的实践在北美其他地区、欧洲以及世界的其他地区流行开来。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被害人犯罪人调解协会。
2002年4月,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第十一届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
这项法案为各国司法部门适用恢复性罪犯矫治程序(刑事和解)提供了一个行动的纲领。
美国犯罪学家约翰·R·戈姆(John;R;Gehm)提出了刑事和解的三个基础理论,即恢复性司法理论(Restorative;Justice;Theory)、平衡理论(Equity;Theory),叙说理论(Narrative;Theory)。
②(1)恢复性司法理论认为,犯罪破坏了加害人、被害人和社会之间的正常利益关系,刑事和解的任务就是在三者之间重建这种平衡。
对被害人而言,就是修复物质的损害、治疗受到创伤的心理,使财产利益和精神利益恢复旧有的平衡;对加害人而言,就是向被害人、社会承认过错并承担责任,在确保社会安全价值的前提下交出不当利益,从而恢复过去的平衡;对社会而言,就是受到破坏的社会关系得到了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共同修复,从而恢复了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平衡。
(2)平衡理论是以被害人在任何情况下对何为公平、何为正义的合理期待的相对朴素的观念为前提,当先天的平等和公正的游戏规则被加害人破坏时,被害人倾向于选择成本最小的策略技术来恢复过去的平衡。
(3)叙说理论是指被害人叙说伤害的过程,并将被害叙说视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
叙说过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叙说的过程和叙说者与叙说对象之间的共鸣。
无论从方法论本身的科学性还是刑事和解实际具有的心理效果,这一理论都有其积极进步的意义。
刑事和解的优势在于它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犯罪行为,它不仅仅考虑到行为的违法性,还认识到违法性的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关注被害人及社会受犯罪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其他成员对犯罪行为的反应。
传统的刑事观念则认为犯罪是个人与国家的冲突,它侵犯的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国家的利益;刑罚是一种公权,对犯罪人的追诉只能由国家进行,而不允许调解。
表1是传统的报应性刑事观念与刑事和解理念的比较,③以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刑事和解的涵义。
二、在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一)刑事和解可以更有效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1、现阶段对被害人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
虽然被害人在法律上享有许多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权利却很少受到关注。
表现在:(1)在侦查阶段,热衷于犯罪证据的收集,而对赃款赃物的追缴与返还不感兴趣;强制被害人如实陈述,而不顾及其被害人隐私的痛苦心理,反复询问(尤其是强奸、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性案件),使其心理创伤长期不能平复;出于所谓的保密需要对诉讼进展情况守口如瓶,妨害了被害人的知情权,增加了其对人身安全、诉讼前景的担忧等等。
(2)在诉讼期间权利未能得到保障。
如在审判阶段,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传唤当事人,对于被告人的权利司法机关都能予以充分保障,但是对于是否通知被害人出庭很多法院的做法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通知或很少通知被害人出庭,甚至被害人不出庭已是正常现象,法庭也未设置被害人席;被害人的陈述仅是作为证据的一种,对被害人仅是视为证人而非看作诉讼当事人。
宣判后,法律虽然规定被害人有权在法定期限内收到判决书,但在实践中,对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害人一般未发放判决书,这给被害人行使抗诉请求权带来很大障碍。
(3)物质损失难以得到赔偿。
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不愿意赔偿或者愿意赔偿但客观上无能力赔偿,或者由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身的因素,使得绝大多数被害人事实上得不到物质赔偿。
(4)精神伤害得不到抚慰。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注意方法策略、时间环境、行为方式等,对被害人或者反复询问,或者欺骗哄吓,使得被害人的精神伤害不仅得不到安慰,反而对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进一步的精神损害。
④这种不良司法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被害人地位的工具化。
2、对现状的反思。
回顾近年来我国刑事诉讼的关注热点,基本上都指向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
我国刑事诉讼领域有一个十分时髦的提法:“与强大的国家专政机关相比,被告人明显处于弱势,对被告人必须予以充分的保护”。
于是乎,犯罪嫌疑人是否会受到非人道的审讯,被告人出庭时是否会穿着带有“某看守所”字样的背心,罪犯被长期囚禁时能否与配偶同居,被依法执行死刑的罪犯是否具有生育权等等都被提及,可谓关心得细致入微。
不能否认,被告人相对于司法机关确实是弱势的一方,但是,被害人相对于犯罪人而言,被害人也是弱者。
有相当一部分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以后,身体严重残疾,健康无法恢复,经济失去来源,医疗费用没有着落,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
尽管被害人具有被告人所没有的人身自由,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金钱而又没有劳动能力的自由也许是比失去自由还要不自由。
⑤这种偏颇的做法是到该得到纠正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被害人的需要,应该认识到对犯罪行为作出反应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样也需要社会公民对犯罪行为有自己的反应,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可以为刑事案件的处理提供更灵活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刑事和解有利于犯罪人更好地认罪服法,实现刑罚的教育功能和预防功能刑事诉讼是强调程序正义,以惩罚犯罪为手段,以判决公正为追求,以预防犯罪为目标。
往往强调对国家、社会利益的维护,对犯罪人的惩罚,忽视被害人的存在,使被害人和犯罪人两个最重要的主体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对于犯罪人的处罚,既要从宏观角度考虑迫使犯罪人向社会承担责任,也要从微观角度考察犯罪人是否得到被害人的谅解。
特别是轻罪案件,一概采取判刑的办法并不能有效治愈被害人的心灵创伤。
刑法作为最后的控制手段,在使用时应当贯彻谦抑原则,即凡是能够采取其他社会控制手段时应当尽可能采用其他控制手段。
只有在其他社会控制手段已经失效、或者明显乏力、或者非动用刑罚不足以遏制私人之间的报复时,才有必要动用刑罚。
纵览古今中外刑法发展的历史,残酷的刑罚制度从未能真正有效地遏制犯罪,“乱世用重典”导致的是“重典造乱世”的恶性循环。
⑥刑事和解则以双方自愿为前提,以说理教育为手段,公正与保护并重,直接作用于犯罪人的内心,使其能知错就改,内心悔悟,良心发现。
刑事和解促使犯罪人认罪悔过,被害人表示宽恕和谅解。
当这种“令人满意的尊重”得以实现之时,人与人之间被犯罪破坏了的和谐就得到恢复。
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的犯罪人与被害人大多是未成年人,从加强对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双向保护出发,实现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和解,兼顾了对被害人、犯罪人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⑦此外,刑事和解往往有更多的社会普通民众参与,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让更多的人受到了法制教育。
(三)刑事和解有利于提高司法活动的效率当今所有国家的司法系统都面临着超负荷工作以及监狱羁押人数过多的问题。
案件及罪犯人数的猛增已经超过了司法机关公平有效处理的限度。
“迟到的正义等于非正义”。
法院办理案件的时间拖得太久将逐渐失去被害人及社会公众的信任;超负荷羁押罪犯的监狱不仅不能起到改造罪犯的作用,反而使得被监禁者在此种环境下越来越烦躁,更易于使用暴力手段,而且这种情形也会导致严重违反人权现象的出现。
2006年5月发生在巴西圣保罗州的监狱暴动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论断。
这次监狱暴动是由名为“首都第一司令部”的黑社会组织发动的,造成包括警察、平民、罪犯等150多人死亡。
暴动的起因之一就是监狱超负荷羁押罪犯及监狱条件恶劣,这证明政府对监狱控制不力,监狱非但没有成为改造人的场所,反而变成了真正的“犯罪大学”。
⑧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顽疾,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刑事和解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大大地减轻法院和监狱部门的负担,使司法机关能集中精力办理大案、要案,监狱部门可以主要对付严重刑事罪犯,同时也减轻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讼累,为当事人在诉讼外解决纠纷提供了途径。
三、人民调解委员会参与刑事和解的理论依据1、法律依据(1)我国的宪法规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1条第二款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此外,《最高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强调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在稳定社会、化解矛盾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开展刑事和解工作提供了依据。
(2)法律规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调解轻微犯罪案件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43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