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7《雷电颂》
雷电颂教案(与课件配套)
雷电颂教案(与课件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作品背景及主题。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
(3)能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3)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
(3)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生僻词汇和古文言文的翻译。
(2)对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景观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雷电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作品背景及《雷电颂》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汇和古文言文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表现的自然景观和环保意识。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课文《雷电颂》。
2.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在班会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同学进行“预防雷电”安全学问的宣扬。
为同学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避开自然灾难对同学造成损害、使同学进一步把握了相关的救生与自救学问,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同学的安全意识和自护力量,使广阔同学更加熟悉到“安全无小事,事事有安全”。
活动目的:1、利用防雷电学问宣扬活动,不断提高同学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2、重视防雷,防溺水安全学问的学习,增加同学的自我爱护意识,提高同学的自我爱护力量。
活动形式:以争论为主班会过程:一、什么是雷电?什么是闪电?雷电(闪电)的发生频率与特点案例叙述:时间:20xx.5.18晚上地点:贵州省贵阳市这天晚上,天气闷热、乌云密布,贵阳市花溪麦坪乡彭关页岩砖厂承包人樊世成和周小平、何灼青等七人围坐于该厂工棚内吃晚饭。
8时10分左右,突然一声炸雷响过,靠在门方一侧的樊世成应声倒地。
见此情景,民工们一边将他抬到床上,一边打电话向医院求救。
两小时后医护人员赶到,樊世成不治身亡。
事后有关部门的现场调查资料显示:民工工棚高仅3米,无防雷装置,电视机室外天线高出屋面5米。
天线安装饰距离灾难点直线距离为2米。
发生雷击事故时樊世成身穿湿衣站于门侧,电视机天线连线正好位于身后上部。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对人体的损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
当人患病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快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
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消失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裂开等。
三、雷击一般在哪儿?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木等;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殊易遭雷击;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四、怎样防雷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
雷电颂教案(通用7篇)
•••••••••••••••••雷电颂教案雷电颂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雷电颂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电颂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澜(lan2) 污秽(hui4) 犀利(xi1)劈开(pi1) 稽首(qi3) 驰骋(cheng3)虐待(nüe4)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播弄:摆布。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尉《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
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
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
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
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
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
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
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
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目标1重点:目标2四、教学准备: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五、教学过程:1、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
雷电颂课文原文及教案
雷电颂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雷电颂》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所写的一篇散文,以歌咏雷电的威力和神秘感为主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以下是《雷电颂》的课文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晚,雨纷纷而至,门外东边屋角圈檐下,雷声咆哮,电光交错,突然一声巨响,震倒了门前的棚子;不多时,几百丈开外,一座楼房角门被雷击穿,门板四五丈远飞去,首尾掷在山下。
三声霹雳响后,天上仿佛银河落地,溅起了无数光点,便照得乌云深处也一派晴色,但愈发显露得一切都是多么的荒嵒和苍茫。
天空已在雷声中姜瑩瑩发亮发黑了几遍,大片的清光掠过树叶和带雨花的竹子,又屡屡斩破了云层。
听得山水长啸,草木抽响,放眼四垂,原野沸腾,妖气与鬼哭交集,似妇人泣婴的呜咽。
虽然此时天气渐趋清明,而且再无交加,然而心情却愈发惆怅起来。
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作品风貌。
2.掌握《雷电颂》的基本意思和艺术特点,进而增加中文阅读能力。
3.通过理解、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素养。
2. 教学准备1.课本《雷电颂》及课件2.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让学生观看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二十四孝》的相关视频,并以此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兴趣。
3.2 学习1.让学生阅读《雷电颂》的课文原文,了解其基本情节和艺术特点。
2.以“雷电”的概念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原因和危害性,以此加深对《雷电颂》作品的理解。
3.3 拓展1.通过阅读和分析《雷电颂》,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的浪漫主义思想和文学特点。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雷电的景象,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4 总结以“雷电”的主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4. 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通过阅读题目、简答题和选择题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由教师和同学共同评价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五篇】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认识戏剧文学的特色——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尝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育阅读和赏识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课要点1、人物的感情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感情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来去的念书中,体悟、理解。
2讲堂议论培育学生阅读赏识能力,形成朗诵、思想、说话多维沟通。
3多媒体创建情境调换学生各样器官的感觉,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供给参照书本及有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显现有关资料,沟通有关感觉。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觉草木飒飒的凄凉氛围,聆听屈原在波浪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期间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怀诗《离骚》。
因看破秦国兼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此后遭奸人诬陷,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克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首中吸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汹涌的诗情。
《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这时正当抗日战争的对持阶段,也是公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公司悲观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举屠戮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热潮。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选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显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赏识体验,品尝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概,并谈整体感觉。
1、你感觉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激情汹涌,气概雄浑。
2、模拟朗诵依据刚才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推测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诵全文。
3、与过去课文对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是屈原的心里独白。
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表露心里深处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
初中课文雷电颂教案
初中课文雷电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
(2)理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自然界的壮美和威严,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和对自然的尊重之情。
(2)通过理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和难懂的句子。
2. 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其他诗作,如《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复习其诗歌特点和风格。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雷电现象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和情感。
2. 朗读背诵(1)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在课堂上背诵《雷电颂》,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文本分析(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雷霆”、“电火”、“狂风”等,并理解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首尾呼应、对仗工整等,并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4. 背景介绍(1)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2)让学生思考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谈谈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
(2)让学生思考现代科技对自然界的破坏,引导其关注环保问题。
《雷电颂》教学设计(Word优秀)
《雷电颂》教学设计(Word优秀)《雷电颂》公开课教案十例.rar (57.16 KB)《雷电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奔驰、抨击”等词语。
⑵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⑶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⑴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和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⑵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⑶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德育目标: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
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诵读法:《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内心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气势澎湃,撼人心魄。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引领同学在反复吟读中体悟、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思想情感。
2、研讨探究法:《雷电颂》的独白是《屈原》全剧的灵魂和高潮,突出体现了屈原的伟大情怀。
课堂教学在朗读、思维、说话的多维交流中,理解文意,走进人物,培养同学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
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引领同学听读,整体感知文意,激活阅读体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同学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惊涛骇浪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风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文秀的《端午》诗)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保守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
《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教学过程篇一一、导入新课二、感受情感播放《雷电颂》情境朗读视频。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感受屈原的情感。
学生自由谈论感受,明确:屈原此时内心涌动着无比强烈的情绪,极度愤怒,想要摧毁当时的黑暗现实,热烈地追求光明与自由。
三、分析鉴赏1、在文章中,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句子情感表现得很强烈,而另外一些句子的情感表现力则较弱一些?(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情感表现力强烈的句子,前后左右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
尽量让不同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这些句子的情感会更强烈、充沛一点?你能否扮演屈原,通过朗读将蕴藏在这些句子中的强烈情感表现出来?明确:因为这些句子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其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⑴展开神奇的想象,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境地。
借助它们的神力,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这样就使历史中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
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⑵特定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和直接。
文中大量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方法,或者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或者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同时,文中大量运用了反复、排比、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在上面节选的`第一段文字中,反复出现"炸裂""烧毁"这两个词语,充分地表达了屈原此时想要毁灭黑暗现实的情感。
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教案1. 教学目标•认识和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掌握雷电的防护措施和自身保护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2. 教学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塑料管、金属小球等;•黑板、粉笔。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雷电的形成原理3.1 热身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雷电现象?对雷电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3.2 新知讲解(10分钟)•使用PPT简要介绍雷电的形成原理,包括云电荷分离、电场强烈等。
3.3 讲解示例(10分钟)•选择一个实际示例,讲解雷电的形成过程。
例如山顶上闪电击中的情景。
3.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雷电形成原理的相关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3.5 概念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雷电形成原理的关键概念。
第二课时:雷电的特点和防护措施3.6 回顾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雷电形成原理,让学生进行简要复习。
3.7 引入新知(10分钟)•使用PPT介绍雷电的特点,包括闪电的出现形式、声光效应等。
3.8 防护知识(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雷电的防护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网等。
3.9 互动展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建筑物进行讨论,并提出适合该建筑物的防护措施。
3.10 总结讨论(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防护措施进行总结和讨论。
第三课时:雷电的自身保护方法3.11 知识回顾(5分钟)•回顾前两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简要复习。
3.12 新知讲解(15分钟)•使用PPT讲解雷电的自身保护方法,包括不躲避在高大的树木、不在开阔地带站立等。
3.13 观察实验(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观察实验,观察雷电影响的范围和对物体的破坏情况。
3.14 实验总结(10分钟)•让学生就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第四课时:知识巩固与评价3.15 复习导入(5分钟)•让学生简要回忆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1doc初中语文
教学难点
明白得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预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如此一个人,他身材高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如何样一个形象呢?
使学生既动口又动脑。明白得课文,体会情感。品味屈原形象。)
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实践:
1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
2有爱好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互相评判,互相示范,进行朗读竞赛
巩固,加深明白得课文。
板书设计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
2、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3、你觉得本文在气概上有何特点?
4、仿照朗读:依照刚刚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郭沫假设,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忆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时期,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
雷电颂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整理
雷电颂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整理雷电颂(竞赛课教案)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了解宏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人生经受。
体会屈原喜爱祖国,抨击黑暗,热闹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体会风雷电等的象征意义。
二、力量目标:1、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含蓄、肤浅、凝练。
2、理解作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加作品艺术表达效果的方法。
3、能有感情的、有激情的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反复吟诵这首散文诗,理解在对风雷电的歌颂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培育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品尝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2.指导同学有激情用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合作探究法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日,就让我们借助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宏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同学简介屈原生平;老师简介郭沫若记《雷电颂》的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巩固字词2、播放《雷电颂》朗读带:要求同学在听读过程中思索下列问题:A、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它们分别体现在哪些段落?课文表达两方面的内容:1、第一部分(1-8):歌颂风、雷、电。
2、其次部分(9-13):怒斥神偶。
B、课文朗读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朗读这篇文章要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对黑暗的生气;对光明的礼赞与憧憬;对神鬼偶像的斥责;深刻体会人物情感;留意语气、语调、语速。
2、依据刚刚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3、请同学示范读。
(老师点拨)(四)研读赏析: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屈原的内心独白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爱好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初中语文 雷电颂教案
初中语文雷电颂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雷电颂》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雷电颂》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3. 能够理解《雷电颂》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重点:1. 《雷电颂》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雷电颂》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的分析。
教学难点:1. 《雷电颂》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教学准备:1. 《雷电颂》的文本。
2. PPT或黑板,用于展示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天气,询问是否有人喜欢雷电。
2. 提问:你们对雷电有什么样的感觉?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展示《雷电颂》的文本,让学生自读。
2. 讲解《雷电颂》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 逐句讲解《雷电颂》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讲解《雷电颂》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举例分析并让学生练习识别修辞手法。
四、语言美欣赏(10分钟)1. 讲解《雷电颂》中的语言美,如韵律、对仗等。
2. 让学生朗读《雷电颂》,感受语言美。
五、主题理解(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雷电颂》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背诵和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背诵《雷电颂》。
2. 让学生练习分析其他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七、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雷电颂》的重要性和美感。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雷电颂》的内容和美感。
2. 布置作业:背诵《雷电颂》并分析其他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雷电颂》的内容和美感,而不仅仅是背诵。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雷电颂》的精髓。
八年级下册课文《雷电颂》教案
八年级下册课文《雷电颂》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内容,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介《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节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效果。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如雷电,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雷电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学生查找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解释其含义。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进行实例分析和分享。
3.4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讨论课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彼此的进步。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讨论。
5.2 环境保护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清理垃圾等,将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付诸实践。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
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再进行强调。
)是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要用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教育人们,激励人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屈原在其中的一段内心独白,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伟大灵魂的高尚情操。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粗字的注音:睥睨咆哮污秽稽首犀利虐待踌躇鞭挞忏悔罪孽迸射三、伟人掠影2、教师出示大屏幕: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播放《雷电颂》朗读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点评论。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激澎湃,气势雄浑。
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3、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请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五、研读与赏析1、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给大家听,谈谈屈原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六、小结《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一. 教材分析《雷电颂》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以雷电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郭沫若先生的文学才华,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雷电颂》这首诗的深层含义,部分学生可能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诗中的革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诗歌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关于郭沫若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雷电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神奇现象。
然后引入课文《雷电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感受课文中雷电的壮观景象,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雷电颂 教学设计 教案
教案:7、雷电颂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雷电颂》的内容。
能够分析并欣赏《雷电颂》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能够运用《雷电颂》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雷电颂》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雷电颂》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雷电颂》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雷电颂》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雷电颂》的深层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雷电颂》文本。
与《雷电颂》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雷电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并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雷电颂》。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雷电颂》的内容和主题。
3.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雷电颂》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雷电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雷电颂》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分析。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一、背诵和默写(15分钟)1. 学生集体背诵《雷电颂》。
2.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雷电颂》的部分内容。
二、创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雷电颂》中的修辞手法写一首关于自然现象的诗歌。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品展示和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雷电颂》的掌握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解析: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案
重点难点解析: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案。
一、诗歌背景《雷电颂》是唐代著名诗人贯休所作,写于唐宣宗时期(公元847年),是他晚年所作,其创作背景与贯休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
贯休是唐朝初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著作等身,文学才华出众,曾任官至中书舍人、右补阙,后因宦途失意,在家乡隐居,与山水结缘。
贯休身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赞美之情,此诗正是他在自然界中的亲身体验和感触的真实写照。
二、诗歌内容解析1、描写雷声诗歌的开篇第一句即引出“雷声”这个主旨:、“千峰仙境,万壑雷声,云破九派,风驱四海”,以雷声为主体描写,展示大自然的威力。
2、描写闪电接下来,描写了闪电的奇妙景象:“震轩惊心,电孝过耳”,既形象也生动地表达了闪电忽而振舞,突兀出现的特点。
3、描写风接下来又转入风的描写,看似无关痛痒却集中表现出了风的“飘扬”、“吹散”,使人更加感受到自然奇妙景象的深刻内涵。
4、描写景色诗歌的末尾又回到景色的描绘,将“千峰仙境”,“万壑雷声”这样的视觉画面放在了诗歌最后。
这首《雷电颂》描写了大自然的神奇,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山水诗。
三、语言风格解析1、运用夸张手法在狂风与雷电的描写中,贯休精彩地运用了夸张手法,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极度敬畏之感。
比如“万壑雷声”等词汇,将描绘的景象放大,使之更加生动而逼真。
2、运用象征意义通过将自然的景象进行象征运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如“云破九派,风驱四海”,表达出了自然界的“浩瀚”和“广阔”,令读者感到恢宏壮丽。
3、运用对比手法在《雷电颂》中,贯休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狂风暴雨与“千峰仙境”、“万壑雷声”的壮丽景象进行对比,以此突出自然界的力量,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敬重之情。
四、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雷电颂》在唐代已经成为一部经典的山水诗,在今天看来,它依然充满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界的侵犯已经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对自然界的保护,感受自然的威力和奇妙,同时也需要像贯休那样赞美和尊重自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启示,让艺术与生态真正融合起来,创造出和谐美好的未来。
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
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二、资料助读1、戏曲知识简介2、屈原简介3、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三、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
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pèng)射眩(uàn)目稽(qí)首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
比喻抨击。
2、学生听读,理解剧情3、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4、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5、合作研讨课文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会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6、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深入体会文意。
四、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抽查背诵二、研读赏析文意1、小组展开朗诵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断比赛。
2、研讨:(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3、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 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 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 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 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 原》 ,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 内心世界。 2.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 1. 《雷电颂》这段独白激 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 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 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 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 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 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 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 内心情感。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 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 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3、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 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 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 法? 总评与反思: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到位。 1. 根据课后“参考资料” 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 播放《雷电颂》朗读 3. 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 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 内容和思想情感。
执教者:陆燕琼 科目:语文 班级:121 课题: 《雷电颂》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1 课时(45 分钟) 时间:2014. 教学 要素
导入
导入
5′
朗读感悟 10′
语言品味
25′
拓展 思考
5′
教学目标: 导入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 意。 2. 朗读 课文 , 在朗读 中把 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 格。 3.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朗读课文 , 在朗读中把 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