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四首》 说课稿+导学案
展联想之翅入境登朗读之梯悟情——《古代诗歌四首》说课一、解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诗词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不能欣赏诗的话便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学。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古诗词,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篇目,其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
二、解说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三、解说重难点一是提升学生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训练了朗读能力,升人初中有必要提升训练目标,也就是将诗歌的朗读变为美读。
这项能力可分解为:识字正音,不读错;大声朗读,避免轻声细气;流畅朗读,不中断也不拖泥带水;优美朗读,表现课文中的景美、情美、言美,体会汉语的声韵节奏。
另外,还应当注意朗读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不可屈身躬背。
二是强化学生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一直训练这项能力,初中则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
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语文教学价值。
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养成对古典诗歌语言的语感,由阅读进而吸收,强化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四、解说教法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讲义)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讲义)
古代诗歌四首(讲义)
介绍
这份讲义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通过研究四首经典的古代诗歌,学生将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构造、
意象和抒情表达。
目标
-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 分析并解读四首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 掌握一定的古代诗歌欣赏技巧和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古代诗歌简介
- 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 解释双调、律诗、七言绝句等古代诗歌形式
- 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示范古代诗歌,讨论感受和特点第二课:李白《静夜思》
- 分析诗歌的题材、意象和抒情方式
- 引导学生听诗歌朗读录音,感受语调和韵律
- 学生小组讨论诗歌的内涵和个人理解,并分享观点第三课:杜甫《登高》
- 解读诗歌的意象、抒情和哲理含义
-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结构和言辞准确性
- 学生个人撰写诗歌的感受和共同的体验
第四课: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和音乐性
- 学生小组合作默写诗歌,并分享个人的理解和喜欢之处
第五课:王之涣《登鹳雀楼》
- 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
- 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一首古代风格的诗歌,展示给全班
总结
通过这份讲义的学习,学生将对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他们将学会分析和解读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抒情方式,同时培养自己的表达技巧和创造力。
期望学生能通过欣赏古代诗歌,感受到诗歌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温暖影响。
观沧海说课稿范文5篇
观沧海说课稿范文5篇观沧海说课稿范文1一、说教材与学情1、说教材《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2、说学情《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三首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三首诗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中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2、朗读教学法;3、探究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流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临江仙》,以营造出三国时期战乱纷扰的乱世局面。
激情导入: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适逢乱世,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政治家;他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平定北方,可谓是军事家;他借诗歌抒发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不愧为诗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
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
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说课设计精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说课设计精选1.说课设计之一一、说教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乘马,赏花观鸟,咏春吟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学习诗歌,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这样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积累优美的诗句。
2.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3.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比较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学方法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
还有的教师又容易过多分析解释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体价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诗歌阅读走进死胡同。
新课改强调“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 8.【说课】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词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第一板块: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
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一: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词四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第一板块: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第二板块: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3)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4)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三板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1、插页――补充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师译: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第二课时:《天净沙·秋思》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多篇古代诗歌类说课稿——《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古诗类详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古代诗歌四首》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其中《观沧海》写的是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见之景,所感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的是李白得知王昌龄不幸遭遇以后所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怀的诗;《次北固山下》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船在绿水中前行所见之景,表达王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天净沙·秋思》则借深秋黄昏之境,抒发游子的乡愁。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教学中要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鉴赏作品,为今后的古诗文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这是学生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古代诗歌,教学本课有必要向学生简要介绍古典诗词的常识,引导学生形成对古诗词较为系统的印象。
同时在授课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从形象入手,体会古诗意境。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自主检索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教学中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直至熟练背诵;(是本课的重点)2.培养学生感悟和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运用想象和联想感悟诗歌内容,品读语言,体会意境;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和品鉴能力。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古诗四首》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说课稿。
本课作为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是一篇课文阅读和鉴赏的课程,本文旨在使学生能够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三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进一步了解诗歌语言的运用。
2.通过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启发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和特征。
2.理解诗歌韵律和节奏,感悟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从学术角度探究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过程【课前铺垫】1.导入1)通过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感悟,进行情感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简单而生动的图片展示,激励学生对于宋词、唐诗等古代诗歌的文化兴趣。
【课中过程】2.新课讲解与预习教师通过PPT、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现四首古代诗歌的题目和作者,并简单介绍各位诗人的文学成就和生活背景。
并可以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韵律、节奏和意境。
3.诗歌欣赏与体验教师通过朗读、唱诵、配音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 《登鹳雀楼》:进行自由、欣赏式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眼界。
2) 《将进酒》:针对诗歌的特点和小学段落的英文译文,进行有针对性的鉴赏和理解讲解。
3) 《悯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农民劳动和生活搬到课堂,让学生感悟诗歌之中蕴含的深度含义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抒发。
4) 《春夜喜雨》:通过制作诗歌表情包、小卡片等,让学生互动的体验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任务导入与习作1)场景还原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场景还原,初步感悟诗歌之中蕴含的深度含义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抒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本课共选了三首唐诗、一首元曲,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1、找出各首诗中的生字并注音。
2、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族。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篡汉后,曹操被尊称为“魏太祖武皇帝”。
(2)汉乐府:汉乐府最初是汉时乐府官署名,后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3)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
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4)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颠峰人物。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称“香山居士”。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品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艺术成就很高。
(5)散曲: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
金元时在北方起源,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
(6)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三、鉴赏诗歌《观沧海》1、导学:这时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可惜的是在次年的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天下三分,中国从此进入三国鼎立的局面。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思考题(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次北固山下》1、导学: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
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2、思考:(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层层相因)(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3)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钱塘湖春行》1、导学: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2、思考:(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天净沙•秋思》1、导学: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是散曲曲调名。
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2、感知:老师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
然后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3、赏析:这篇散曲在写景、抒情上的特点。
四、检测反馈1、默写:《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A、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江春/入/旧年C、几处/早莺/争暖/树D、断肠人/在天涯5、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时间飞速逝去,新旧交替)6、《钱塘湖春行》一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作者绕而行,从________到_______最后到_______,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并标明作者。
8、根据所给的句子,完成填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面对夕阳,我却_________。
9、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六朝:唐代:宋代:元代:明清:10、请找出本课四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六、作业布置:领会诗歌意境,熟读成诵【板书设计】观沧海曹操海水山岛草木洪波(实景)远大抱负博大胸襟日月星汉(想象)次北固山下王湾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客路行舟思乡残夜海日旧年江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早莺新燕孤山寺贾亭白沙堤最爱乱花浅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天涯古道西风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