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释名_的语言学研究

合集下载

《释名》考论

《释名》考论

《释名》考论
《释名》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古代专书,由汉代哲学家扬雄编纂而成,全书以汉代为起点,一直指导中国中古以来的文字学。

扬雄编纂的《释名》是一部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和深厚知识积淀的著作,他以开明的思路,全面分析了历史上著名他人,如史学家、哲学家、诗人及礼仪方面的将领、文字改良家提出的言论,由此得出了他对文字变化的统一规律。

他在全书中,着重查询文件史料,以博古通今,做到全路断案,以绝大多数的优秀文字史料无,疑考虑到其它文字史学家的发挥状况。

扬雄在《释名》中,用充分的细致之道和耐心的求证,努力查资料,按其所提出的“统一规律” 仔细核对所有涉及的内容和把关,最终发现了“统一规律”,在他的整个汉字文字界的定义下,让汉字文字的变化和发展有了秩序,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汉字文字规则词库断裂加回收中文字符处理原则。

后来由此出现了一批关于汉字语言文字文献及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著作,比如《释名》、《尔雅》、《疏止》、《唐书》、《四库全书》、《集古文言》等等,可谓为汉语言文字史和书面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史学家张路普尔也说:“任谁要了解汉字变化的秩序,看《释名》,涉及的文字史学家的论题,统一规律,无法替代扬雄编纂的《释名》,是最早对汉字发展规律进行提出和系统总结的伟大著作”。

综上所述,可以说扬雄编纂的《释名》书籍对学术界、语言学家和专业人士都有着重要意义,它开启了一个关于汉字发展的新纪元,成为汉字学的重要参考书,也指引着当今汉字学的研究发展方向。

中外古近代语言研究历史比较

中外古近代语言研究历史比较
面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科学的态度是“厚今而不薄古”。 中外古近代语言研究都有着良好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语言学 理论的发展成熟正是本族、本国语言研究历史及外来经验矛盾 运动和科学融合的产物。
中外古近代语言学史的分期不完全一致。中国语言学史的 古代时期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即先秦至宋元;近代
时期始于13世纪初而止于1898年《马氏文通》出现以前。国外 语言学史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近代持续时间较中国则 短得多,从公元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仅150多年。本文是从 这段时期中外语言研究的历史出发,比较和探讨其对我国现代 语言研究的启示。
变现象的存在,这无疑为语音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形态学 法和句法研究的层级性体现了古希腊以形态归纳和句法逻辑
方面,研究者列出并比较同—个词的不同形式,分解出词根、后 研究为主的语言研究传统。
缀和词尾;按照词法标准分出四种词类:名词、动词、前置词和
先秦的“名”“实”之争是我国语言研究的萌芽,也是推动其
然而,语言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若 以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说出 现为起点.至今也只不过1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代语言研究 正逐步摆脱对国外语言理论机械地引进和摸仿的状态.开始走 上自觉意义上的比较、反思、扬弃和创新的道路,逐步由传统的 跟进状态转向融A世界语言科学研究阵营的新趋势。
圣典只有用完美无Ⅱ目的语音形式表示,才能体现其奇异的宗教 的第一部明确描写希腊语的著作,作者建立的词类八分法和对
职能”…Ⅲ’由于要保存经典中词的原始发音和解决词典编纂 其下的定义现代语言学仍可以接受。随后,阿波罗尼·狄斯柯利
中的发音问题,研究者极力追求语音的准确性,对词的发音做 总结并发展了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的观点.写出了希腊语句

《释名》的内容

《释名》的内容

《释名》的内容
《释名》是东汉末年刘熙的作品,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

它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由来,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释名》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天文地理:卷一至卷四主要解释了天、地、山、水、丘、道等自然元素和地理概念。

2. 人体与生物:卷五至卷七涉及人体各部位、生物、植物、动物等。

3. 器物与制度:卷八至卷十解释了各种器物、制度、风俗等。

4. 语言与文学:卷十一至卷十三关注语言、文字、文学等领域。

5. 伦理与宗教:卷十四至卷十六探讨伦理道德、宗教学等领域。

6. 艺术与娱乐:卷十七至卷二十关注艺术、音乐、戏剧等领域。

7. 其他: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涵盖了诸如教育、政治、法律等其他方面。

具体到某一例子的解释可能更有助于理解,《释名》对“冬日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的训解为“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再比如,在解释“雨”这个字时,《释名》将其训解为“羽也”,并进一步解释说“如鸟羽动则散也”。

总之,《释名》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训诂学著作,对于研究汉语词汇史、语言学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释名》声训的再认识

对《释名》声训的再认识
对 释 名 声 训 的 再 认 识
口常 亮
摘 要 :作 为一种 重要 的训诂方 法和探 求词源 的重要 方法,声训在概念 、范 围及其 目的等 方面仍有 诸多争
议。本文以 《 释名 中先秦两汉声训为例,探 求声训在我 国语言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局 限性 。
关键词 :声训 ( 《 释名》 史学观点 局 限性


王 力 《 国语 言 学 史 》 : “ 训 作 为 一 个 学 术 体 系 , 中 声
的条 例 。 如 《 雅 ・ 山 》 : “ 戴土 谓 之 崔嵬 ,土 戴 石 曰 尔 释 石
释 释 石 是 必 须 批 判 的 , 因 为 声 音 和 意 义 的 自然 联 系 事 实 上 是 不 存 殂 。 山夹 水 涧 … … ” 《 名 ・ 山》 : “ 载 土 日砸 ,礓 ,
在的。, ,[濮之珍 《 ] 中国语言学史》: “ (《 释名 》声训 )
胪然 也 ,土 载石 日崔 嵬 , 因 形名 之 也 。 ” 《 名 ・ 水 》 : 释 释
指 出 研 究 词 义 不 一 定 拘 于 形 体 分 析 , 从 语 言 着 手 来 探 求 “ 山夹 水 曰 涧 。涧 ,间也 ,言在 两 山之 间也 。” ‘ 义类 ’和 声 符 的 关 系 ,给 语 言 学研 究别 开一 番 天 地 。 ” 【 2 因 《 名 》 是 先 秦 两 汉 声 训 之 集 大 成 者 ,故 试 以 其 为 例 , 释 探 求 狭 义 上 的声 训 在 我 国语 言 学 史 上 的贡 献 及 其 局 限性 。 ( )完 全 用 声 训 之 法 释 词 义 、探 词 源 。 《 名 》 以 二 释 声立 训 ,取 字 以 “ 同或 音 近 ”为 总 原 则 , 这 同之 前 的注 音 释 和 训 诂 书 中 的 声 训 不 同 。 如 《 文 解 字 》 中的 声 训 与汉 说 字 形 体 紧 密 结 合 , 并 从 属 于 形 训 , 属 于 文 字 学 式 的训 诂 。 声 训 材 料 很 早 就 出现 了 。 “ 季 刚 先 生 以 为 , 《 戴 如 《 黄 大 说文 ・日部 》: “日,实也,太 阳之精 不亏 ,从 口从 礼 记 》载 虞 史 伯 夷 之 言 ‘ ,孟 也 ; 幽 ,幼 也 ’是 最 早 的 明 声 训 。 按虞 舜 时 问算 , 距 今 已有 四 千 多年 了 ” 。 【》 : “ , 阙也 ,太 阳 之 精 , 说 月 月

自考_2013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真题

自考_2013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真题

2021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真题课程代码:0081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局部考前须知: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判断以下各题解释的正误,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

〞按:当云“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

〞此异例属于省文。

2.保厥美以骄傲兮,保就是恃。

3.师弹指一声云:“会不?〞云:“不会。

〞会:能。

4.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顾:回头。

5.斗二十一,井二十五,南北相觉四十八度。

觉:差。

非选择题局部考前须知: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0分)6.训诂学的内容,有如下两点:一、______,二、______。

7.清代训诂大师______,始撰?古书疑义举例?一书,檃括古书异例凡______例,可谓集大成之作。

8.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9.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旧称______〕大体上包括三个局部,即:______、文字学、训诂学。

10.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根本观点包括:一、______,二、______,三、唯物的观点。

11.出现在秦汉之际的______一书,是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著。

12.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除了作?毛诗笺?外,还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三部著作,合称?三礼注?。

13.隋唐时期聚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释名》对词语研究的重要意义

《释名》对词语研究的重要意义

《释名》对词语研究的重要意义【摘要】:《释名》作为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释名》是汉代出现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在词语研究和文化史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汉代方言、上古汉语语音系统和词汇的重要资料。

【关键字】《释名》,古代汉语,词语,造词法《释名》对词汇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全书分释27类,可看作对汉语词汇的概念级语义分类,同一义类中又十分注意语义群的排列,试析释天:天和四时(天、春、夏、秋、冬),日月(日月),光(光、景、晷、曜),星(星、宿) 等。

语义群中不仅有同义、近义,相同范畴和相近范畴的排列,还有反义排列,如释语言》:文武、是非、善恶、好丑、缓急等。

由此看来,语义类别语义群落⋯⋯语义排列,是释名的三级语义层次。

这对研究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汉语语义场理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义和反义排列不仅对研究汉语词汇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都有极重要意义。

一、《释名》在古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释名》一书最重要的学术价值还是在词汇方面。

要了解刘氏的词汇研究,首先必须对声训这种训诂方法有一个辩证的科学的认识。

诚然,单纯从音义关系的角度去看声训,这种训诂方法确实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但如果我们对声训的认识仅限于此,那就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

其实声训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探求名称与实体的关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探求词的音与义结合的理由;二是揭示词义与词所指称的事物本身特点的联系。

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对《释名》的词汇研究作一详细的分析。

先看第一个方面。

正如学术界早已分析过的,由于事物名称的取得并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可言,什么样的音与什么样的意义结合是任意的,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释名》对部分词的音义关系的分析确实是带有主观随意性的。

但这绝不意味着刘氏所作的分析都是错误的。

首先,语言中最早的一批词形成以后,由它们孳乳派生出新词,就这些后起派生词而言,其语音与语义的结合就不再是任意的,如《释首饰》:“冠,贯也。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

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

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

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解答

?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解答

?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摘要:语言学、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三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1.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源远流长;2.语言学研究对现代语言教学更有影响;3.应用语言学是语言教学与语言学的珠联璧合。

关键词:语言学;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什么是语言学?什么是语言教学?什么是应用语言学?他们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本文将对这几个问题展开一些讨论,供各位读者参考,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区别语言学与语言教学,虽一字之差,内涵却很不一样。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包括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普通语言学或理论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经验语言学、方言等等。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又产生出许多边缘性的分支,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工程语言学、辅助语言学等等。

对这种语言学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有人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

(王宗炎,1988:15)而什么是语言教学呢?语言教学是“关于教授本族语和外语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统称。

传统上是通过语法———翻译法和阅读文学作品来教授的,当代的方法更注重理解、说和读的实际技巧的训练。

(哈特曼&斯脱克,1972)语言教学主要包括教学思想与目标、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具、测试、错误分析、学生因素(如智力、语言学能力、认知方式、人格特质、学习策略、动机、年龄、性别等)。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源远流长最早的语言研究,不论是在中国、印度还是希腊都是为了解释经典,教授学生。

(王宗炎,1988:21)在古代中国,早在先秦时代,荀子就在《正名篇》里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于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正确地指出了名称和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间,就陆续编出《史籀命》、《仓颉篇》、《急就篇》等识字课本,拿来教授学童。

(王力,1963)公元121年,许慎的《说文解字》出世,更是一部系统严密,包罗宏富的词书,当时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释名》研究历程及争鸣

《释名》研究历程及争鸣
清代是《释名》研究的繁盛期,这一期研究范围广.著作最 多,成就最大。补正的,有李慈铭撰《越绠堂读书记》的“释名” 条;校勘、疏证的有毕沅《释名疏证》8卷,吴翊寅《释名校议》l 卷,成蓉镜《释名补正》l卷.孙诒让《释名札适》。王先谦《释名 疏证补》8卷,附续释名、补遗共1卷,疏证补附l卷,王仁俊 《释名集校》2卷,顾震福《释名校补》等。其中王先谦《释名疏 证补》集录众说。兼采众长,是清代整理《释名》集大成的著作; 辑佚的,有毕沅撰《释名补遗》l卷;释倒的有顾广圻《释名略 例》.张金吾《释名补倒》;仿作的有毕沅《续释名》1卷,张金吾 《广释名》2卷。此外,还有一些大家,如王呜盛、桂馥、钱大听. 郝髓行等撰文考证了《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陆心源、王引 之等撰文论述了《释名》的版本,其对《释名》研究,至今仍十分 有用。
近来,海内外更是出现了一批《释名》研究的硕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如王国珍的《(释名>语源研究》,硕士论文如徐从权 的《(释名)双音词研究)、张瑞朋的《(释名>声训性质新论》、王 闰吉《论(释名)的理据》、喻华的《(释名)释语复音诃研究》、郭 文超的《刘熙(释名)训诂研究》、林海鹰的《(太平御览)引(释 名)校释》等,大大辑跃了《释名》研究的学术空气。
lllem Dy雌哼协tIIe M沁D了n衄tyⅧ刊y∞Ⅱfincd bdtatjon眦ldh既把画衄_BlIttill岫QiT.g珊l辑竹k髓e唧h dHⅢniIIg
iⅡw}Iidl口c岫Ⅱchi唧皿t啪8皿如Ak mdrl轳cnm 10油pd耻B£89e
d忙M町IhlItII Ma"Ⅱ℃m,∞peci缸ly幽er the n出Ⅱ髑0f llle
上所云:“在金日坚,在草木日紧,在人日贤”,已开“右文说”之 端绪,与《释名》的影响不无关系。
南北朝时,北朝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 术》等对《释名》一书称弓【也比较多。把《齐民要术》和《释名)结 舍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为详尽地了解两汉的农业生产情况 及饮食文化与科技文化等。南朝梁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 称“刘熙糊《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肯定了‘释名’独 特的语言学研究价值。

《释名》声训研究综述

《释名》声训研究综述

《 释名》声训研究综述
朱珂瑶 西北民族大 学文学院
摘 要:末汉刘熙所著的 《 释名》为一部声训专著,与许慎的 《 说文解字》 、扬雄的 《 方言》合称为汉代三大训诂 专著。 《 释名》作为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源学性文主
要对 释 名》 的声训研 究进 行概述 。 关键 词 :《 释名》;声训 ; 研究 综述
这 种释 词方法 给 予肯定 。他认 为 “ 刘 熙 的声训不 仅有 其客 观 的依据 ,而 且 有 了主 观方 法 的运 用 。 ’ , l ” 并通 过 引进 现 代 语义 学 中 “ 义素 ” 的概 念 阐释 ,同时 ,他 也强 调对 “ 义 素 ”这 一概念 以及对 《 释 名 》声训 的评价 要 以当时 的社会 历 史文 化为背 景 ,考虑 当时 的实际情 况 ,这 样对 刘 熙的声 训 才 能有一个 比较 客观公 正 的看 法 。 李 茂康 ( 1 9 9 7 )在其 《 试 论 <释 名 >中可 取 的声 训》 文 中充分挖 掘刘 熙声训 中可 取 的部 分加 以分析 ,肯 定 了 《 释名 》 声训 的 部分 合理 性 。他将 《 释 名 》 中可取 的声训 内容分 为 “ 完 全 可信 的声训 ”和 “ 基本 可信 的声 训 两 大 类 ,并就这 两大 类又分 出几个小类 ,从 训词 与被训 词之 间的关 系 出发 ,对 《 释名 》 中可取 的声 训进行 了分析 。这 对 他人研 究 《 释名 》声 训提供 一个客 观 的视 角 ,而不 是给 予全盘 否定 。随 后 ,李茂康 在他 的另 一文 《 试论 <释名 > 中不合 理 的声 训 》中 ,对 《 释 名》声 训 的不合理 之处 也进 行 了具 体 的剖 析 。 张瑞朋 ( 2 0 0 4 )运用 现代 语义学 中语 义场 的观 点,从 义素 分 析角 度对 《 释 名 》 的声训 给 予评 价 。他将 《 释名》 中 的被释 词 提取 出来 ,按照 原 书顺 序排 列 ,分 为 2 7个大 语 义场 ,从 而指 出被释 词 的排列 是有规 律 的聚合 1 。在其

《释名》研究历程及争鸣

《释名》研究历程及争鸣

Ree rho eHi o yo migT ig S i n ) n g me t sa c ft s r fNa n hn s(h g a dAr u ns h t Mi
A b u t o tI
WANG Ru - nj
(hns e at n , ihi olg f_ei g Lsu 2 0 0 C ia c ieeD pr me t Ls u l eo j n , i l 3 0 , hn) C e 7 a  ̄ . 得 详 究 , 时 有 得 失 , 爵 位 之 事 , 然 难 故 而 又
王 闰 吉
( 江 丽 水 学 院 中 文 系 , 江 丽 水 ,2 0 0 浙 浙 330 )
摘 要 :释名> < 研究始于三 国时韦昭, 两晋 到明代的研 究 多停留在 引用和 申发上 , 清代是< 释名> 究的繁盘期 , < 研 对 释名> 的整理和
研 究成就最大。“ 四” 五 以后 , 则是 到 了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 以后 ,释名> 究几乎成 了一 大热门。< 特 < 研 释名 > 又是一部颇具争议的书。
T ig m et t rn tg n whc rae c iv me tw∞ ma . trteba u t v me t s e ilyatrt ihis hn sc i p iesa ei ih ge tra he e n 0 s deAf h lyFo rh Mo e n, p cal f e e e heeg t te e h
历 来 引发 的 争 论 主要 集 中在 作 者 及 成 书年 代 、 质 、 值 、 释 条 倒 和 缺 陷 等 几 个 方 面 。 性 价 训
关键词 :释 名> 历程 ; < ; 争鸣 ; 理据
中固 分 类 号: 3 . H1 1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3 8 (0 6 - 3 0 1- 4 1 0- 5 3 2 0 )0 - 0 7 0

3.中国语言学史(三)秦汉魏晋(1)

3.中国语言学史(三)秦汉魏晋(1)

——簸箕 ——腋窝 ——日暮 ——汝水
“形训”的适用条件

本字是据词义而造的,只有根据本字的形 体才能探求词义。但是,文字在使用过程 中同音借用的现象很多。如用“其”“汝” 记录人称代词,用“亦”“莫”记录副词, 都是因为声音相同而被借用,这些地方用 的都不是本字。我们把读音相同而借用的 字,称为同音借用字,简称借字。
美也。从口含一。 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形训的方式

会意字:用离析字形的方法解释字义。



饶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 捋取也。从木,从爪。 追也。从辵,从豚省。 禾束也。从又持禾。 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养牛人也。从攴,从牛。



(一)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近引 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远引申 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模糊不清。 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 实的词义。 ——树木 ——照镜子 ——满溢 ——止息
“形训”的适用条件

词义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 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 不断引申出许多新的引申义。
“形训”的适用条件

早期汉字,例如甲骨文、金文、小篆,还 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是形义统一的, 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探求词义。

从艸、从日、屯声。 捣粟也,从廾持杵临臼上。

“形训”的适用条件


汉字经过隶变,进入今文字阶段,书写单 位演变成笔画,字形的象物性消失,汉字 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形析义需要 追溯到“笔意”阶段的形体。 《说文》主要是根据小篆说解字形,但小 篆已经是比较晚的文字,有的字形已经成 为“笔势”,许慎根据变化了的字形去分 析字义,必然会出现错误。

《释名》

《释名》

《释名》八卷二十七篇,1502个词条。内容为: 卷一:释天 地 山 水 丘 道;卷二:释州国 形体; 卷三:释姿容 长幼 亲属;卷四:释言语 饮食 采 帛 首饰; 卷五:释衣服 宫室; 卷六:释床帐 书契 典艺; 卷七:释用器 乐器 兵 车 船;卷八:释疾病 丧制 全部采用“声训”的方法,具体条例顾千里《释名 略例》归为10例;杨树达《释名新略例》归为9例 。

语词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同一事物的 名称可能会出现“名号雅俗,各方名殊” 的情况。 强调语言的强制性与继承性; 注意语言交际功能需要语言具有相对的稳 定性与经济性; 提出“义类”和“事类”两个重要范畴。


《释名》直到清代才有注本,最早的注本 是毕沅的《释名疏证》;后有王先谦《释 名疏证补》,这是清人研究整理《释名》 集大成之作,最便于研读。除此还有成蓉 镜《释名补证》、吴翊寅《释名疏证校议 》;今人整理本有祝敏彻、孙玉文点校的 《释名疏证补》,任继昉《释名汇校》。
全书二十七卷,研究方法主要是声训,即 用声训的方法来探求字义的语源。刘熙在 前人运用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发展,书中的 声训使用与前人使用有不同:在数量上, 过去只是偶尔用之,《释名》则全部采用 声训;前人用声训多宣传儒家思想,《释 名》则是从语言学上来研究词源,突破文 字形体,突破拿文字宣传儒家思想,用语 言声音来探求意义。


两汉:声训发展的极盛时期,带有政治性、主观随 意性、普遍性等特点,董仲舒《春秋繁露》、班固 《白虎通义》是代表。如“民者,瞑也”。“王者 ,往也”。 《释名》(东汉末年):经过几百年的创造、积累 ,到了东汉末年,声训资料已经相当丰富了,产生 一部总结性的声训著作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了,于 是《释名》就应运而生。当然,《释名》并不只是 声训资料的汇编,它既有总结,又有开创,完全算 得上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性质的专著。

略析《释名》研究脉路

略析《释名》研究脉路

略析《释名》研究脉路作者:秦小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7期摘要:《释名》为我国第一部词源学专著。

本文旨在按照时间顺序将其研究成果简略进行分析,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对其成果进行整理,笔者把21世纪以来《释名》研究取得的成果作为重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释名》;时间顺序;梳理作者简介:秦小磊(1990.2-),女,汉族,吉林省四平市人,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语言文献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释名》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刘熙撰《释名》和刘珍撰《释名》之说。

《随书经籍志·经部》:“释名八卷,刘熙撰。

”而《后汉书·经籍志》:“刘珍,字秋孙……著《誄颂连珠》凡七篇,又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

”由于两书记载不同遂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赵怀玉认为刘熙、刘珍为一人,毕沅认为刘熙在刘珍《释名》的基础上而作,钱大昕认为刘熙撰《释名》,大多数学者也都认同此观点。

毕沅认为刘熙“魏受禅以后人”,迮鹤寿认为刘熙“必为三国人”,吴锤《释名成书考辨》认为:其成书年代应在公元210年前后。

现学术界倾向于:刘熙为汉末年人,成书在东汉末年。

《释名》的性质,其自序云:“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

”从自序中可以看出,刘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推求事物命名的来源。

一、《释名》的研究现状对《释名》最早进行研究补正的著作是吴国韦昭的《辨释名》和《官职训》。

此后的研究寥若星辰。

清代《释名》的研究进入了繁盛期,主要表现在对《释名》的整理、校勘和注疏,毕沅的《释名疏证》为《释名》的第一个注本,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是通行疏解本中最好的一种。

另有吴翊寅《释名校议》、成荣镜《释名补证》、孙怡让《札迻》等著作。

四部辞书(上)

四部辞书(上)

四部辞书(上)作者:余志鸿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0年第06期汉代先后出现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

这四部书不仅是中国古代语言学中形成最早、流传最悠久的著作,而且是我国早期传播学意义上的重要著作,为后世诠释学、字词典学、文字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研究,作了奠基和开路的工作,影响十分深远。

一、第一部同义词词典《尔雅》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

“训诂”就是对前人传下来的经典文籍中的古词语进行训释。

汉代确立学官,讲授经义,并对经文的词句进行解释。

《汉书·艺文志》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读应尔雅”,就是在读古文时应该用当时的规范来解释。

《尔雅》的书名正由此而来。

但《尔雅》的作者,至今一直没有定论。

(一)《尔雅》的内容《尔雅》按内容排列,共分19篇: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释亲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六,释乐第七,释天第八,释地第九,释丘第十,释山第十一,释水第十二,释草第十三,释木第十四,释虫第十五,释鱼第十六,释鸟第十七,释兽第十八,释畜第十九。

所收词语和专用名词2091条,共4300多词语。

其中《释诂》《释言》和《释训》三篇所收词语占了全书的一半。

书中词语,除方言俗语词外,资料大多取自《易经》《诗经》《尚书》《国语》《论语》和“春秋三传”等。

《释诂》列举古人所常用的同义词,最后用一个通语来概括解释。

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释言》是用基本词解释常用词,一组收录几个词语。

如:还、复,返也。

告、谒,请也。

格、怀,来也。

贸、贾,市也。

《释训》主要解释描摹事物情状的词语(相当于现代的形容词)。

如:明明、斤斤,察也。

条条、秩秩,智也。

穆穆、肃肃,敬也。

诸诸、便便,辩也。

《尔雅》充分体现了工具书的作用。

《释名》的异名同训现象及其语言学意义

《释名》的异名同训现象及其语言学意义

《释名》的异名同训现象及其语言学意义以《释名》的异名同训现象及其语言学意义》为题,本文对语言学中异名同训现象和《释名》进行了探讨。

首先,从基本情况出发,简要地介绍了异名同训现象及其在《释名》中的应用,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释名》中异名同训现象的意义,其次,介绍了异名同训现象的一些案例并分析了其含义,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异名同训是一种以给定语言中的不同词汇形式表达相同的概念的技术。

它是语言学家们早期发现的一种现象,已经在许多学术研究中得到证实。

按照英文中形容词“synonyms”(同义词)概念的含义,异名同训就是指两个或更多的词汇形式,表达同样的概念,尽管它们的字面意思不同。

在《释名》中,作者明确提出,异名同训是用来揭示知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有限的认知和语言环境下。

他认为,通过使用异名同训现象,可以更清楚地说明每个概念背后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理解。

例如,作者在《释名》中使用“平整”一词来描述山丘的地形,同时也用“洼地”一词来表达同样的概念,以更具体的语言去描绘山丘的地形。

语言学家们认为,异名同训的出现和应用反映了人类早期社会阶段的语言特征,而在《释名》中,这种特征更加突出。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异名同训的使用反映了人类对语言使用的精细化,也显示出对概念的更精准的表达,给读者以更深层次的理解。

此外,在《释名》中也有许多关于异名同训现象的例子,这些例子都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释名》中:“溪流”被释义为“涧道”,“泉水”被释义为“田田河水”,“朔风”被释义为“寒风斯斯”。

在这些案例中,每个词汇形式都具有不同的字面意义,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使文章更具可读性,也给文章增添了一定的美感。

本文通过探讨《释名》中异名同训现象的情况,总结了异名同训的意义。

正是这种现象使《释名》中的话语具有更强的可读性,也对读者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异名同训的使用更能揭示知识,促进人们的理解,也令语言使用更加精细。

《释名》声训体例初探

《释名》声训体例初探

《释名》声训体例初探《释名》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作者为李白(701年-762年)。

该书是李白著名的“三书”之一,其中包括《释名》、《释时》和《释调》。

《释名》主要讲述了语言学中的声训体例的相关内容。

声训是指语音的分类和规则,体例是指词的形式和构造。

李白在《释名》中讨论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和演变规律。

《释名》的声训体例是指李白在该书中提出的关于声训和体例的理论和规则。

其中,声训是指李白认为语音是由五声和八调组成的,并且五声和八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关系。

体例则是指李白对中国文字的形式和构造的研究,包括汉字的组成、构造和发音方式等。

《释名》的声训体例对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释名》中,李白对声训和体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声训是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体例则是汉字的形式和构造。

在声训方面,李白认为五声(即平、仄、上、去、入)是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并认为五声之间存在着对偶的关系。

他还认为八调(即阳、阴、平、上、去、入、徵、角)是五声的延伸,并认为八调之间也存在着对偶的关系。

李白在《释名》中对五声和八调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体例方面,李白认为汉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并认为汉字的形式和构造是由声训体现的。

他在《释名》中对汉字的形式和构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则和原则。

《释名》的声训体例对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至今,它仍然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浅析《说文解字》与《释名》中的声训

浅析《说文解字》与《释名》中的声训

浅析《说文解字》与《释名》中的声训作者:钟今瑾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2期摘要:声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训诂方式,它在汉代成为一种风尚并且从语文学中分离出来而进入语言学的范畴。

许慎的《说文解字》与刘熙的《释名》中都有声训的存在,并且《说文》成书早于《释名》。

而《释名》也正是对于类似《说文》中所体现出的早期声训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书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训对于探究语源和对语言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声训《说文解字》《释名》语源语言学声训,又称音训,古人也将其称为“谐声训诂”。

它是用语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来说明词语的真正意义,“声训”之名也就由此而起。

在科学的词源学产生以前,人们对于词源的探索都经历了一个主观猜测的阶段。

语源学的原始意义是“真诠学”。

古印度的耶斯迦的《尼禄多》对一些吠陀诗歌、经文、词语的来源做了一定的分析,找出了一千多个词的词源。

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等也都曾经探讨过语词的真正意义,对词源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不过他们都缺乏历史主义的观点,所以那时的研究对于词源学的发展影响并不大。

但是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在为解决词源问题而努力做出尝试就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而与西方上古时代一样,我国上古时代的很多学者们都对语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希望以词的语音形式的先决条件来说明两个词之间的语源关系。

我国在探究事物的得名由来时就采用了声训的方法。

这种方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大量的声训,到东汉末年出现了刘熙的《释名》这一部集声训大成的著作。

一、声训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国的声训起源于先秦时期,现在可见的最早声训材料是《周易》。

在《易·说卦》中有:“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 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 止也;兑,说也。

”在先秦的诸子文中也使用了很多的声训。

在《论语·颜渊》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孟子·滕文公》有:“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浅论汉代的语言学研究摘要:汉代是语言学研究兴盛的时期,研究领域涉及多方面,主要以文字学,或者说训诂学为主,随采用多种释义方式,但主要还是以形意之间的关系为重。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带语言学的建立。

本文简述汉代语言学兴起的背景,通过对汉代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及专著的浅析,阐释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文字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而得出结论,概括出汉代语言学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汉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历史贡献,小学,训诂学训诂方式今文经古文经特点正文:语言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语言的学问。

最早对语言的研究,有证可查的当属文字的产生。

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对语言深入研究的结果。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文字,距今约有六千多年,也就是说华夏民族对语言的研究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对语言研究的资料最早的记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

先秦诸子关于语言的激烈争论是关于“名实”的问题的。

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对语言的研究从语言的社会本质入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其后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语音研究、音韵研究、修辞研究、语法研究等相继出现并不断完善。

整体来看,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语言学研究概况。

其任务是总结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状况和不同阶段的衔接。

态度是有继承有发展的。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到了秦汉时期,语言学逐步兴起,出现了一批语言学家和著作,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等。

汉代语言学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汉代国家更加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有助于语言的统一。

中国古代语言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称为“小学”,“小学”之名就是从汉代开始使用的。

中国古代语言学著作一览表

中国古代语言学著作一览表

中国语言学史发展各时期主要成就
08级对外汉语卢华08024003 一、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小学:训诂、文字、音韵)
一、文字学
二、训诂学
三、音韵学
四、语法学
二、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
(一)语音部分
《文字学音篇》钱玄司“音标”引入,使古音韵研究有所突破
《古读考》《古音系研究》江荣宝
《四声实验录》刘复首述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与声音变化
的关系;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来研究汉语声调
《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从现代方音研究,
进而拟测中国古音的系,更进而测定中国的上古

(二)语法部分
《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以句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研究对象;重视
教学语法和实践语法的区别
《中国文法学初探》王力现代汉语语法著作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
《马氏文通刊误》杨树达订正《文通》,树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语法体

(三)修辞学部分
《修辞格》唐钺用西方的修辞学说来说明汉语的修辞对象
《中国修辞学研究法》郑奠偏重辑录传统的修辞学说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修辞专著;我国第一部修辞学
专著
(四)现代方言学
《现代吴语的研究》赵元任运用现代语言研究方法,进行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
开始
《厦门音系》《临川音系》罗常培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丁声树
(五)古文字学
以甲骨文、金文作为研究对象
甲骨四堂: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相关著作:《卜辞通纂》《甲骨文字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