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合集下载

[颅脑肿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1.要点(Key concepts)■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是一弥漫性、浸润性、恶性星形细胞肿瘤,核不典型及核分裂活跃,细胞数增多,血管增多。

生物学特性类似胶质母细胞瘤,有向恶性程度更高的胶质母细胞瘤转变的倾向。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或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但这些名称有时也用于胶质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起源于低级别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但可在第一次活检诊断时没有低度恶性原始病灶。

2.概述(Brief introduction)■占脑星形细胞肿瘤的25%~30%。

■好发于中年人,35—60岁多见。

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22:1。

■多发生于大脑半球,额叶居多,其次为颞叶、顶叶。

少数肿瘤可见于间脑、视神经、脑干、小脑。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MRI平扫:影像表现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类似,通常为边界不清、信号欠均匀的肿块影,邻近结构可见受压改变。

T1WI见病灶呈稍低信号强度,囊变、坏死区呈水样低信号强度;T2WI呈稍高信号强度影,囊变、坏死区呈高信号改变。

病灶周边可见水肿带。

■ MRI增强扫描: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增强形式与肿瘤发展的时期相关。

①肿瘤局部可见斑块样异常强化影。

提示该肿瘤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灶性或散在的间变,肿瘤局部生长活跃(图1)。

②肿瘤呈完整或不完整薄壁环形强化(图2)。

③肿瘤呈类环形薄壁强化,但局部环壁增厚或呈结节样改变。

提示局部已进展为胶质母细胞瘤(图3)。

■ DWI:肿瘤通常为高信号强度。

■ MRS:肿瘤NAA峰下降,Cho峰升高,MI峰较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降低。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出血、囊变及坏死常见,占位效应明显,常呈不规则厚壁“花环样”强化。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百科名片星形细胞瘤,英文名:astrocytoma ,别名:星细胞瘤;astrocytic glioma;astroma。

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星形细胞瘤相当于Kernohan分级中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外的Ⅰ级与Ⅱ级,在ST Anne-Mayo分级中为1级与2级。

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

目录简介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后编辑本段简介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

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26% 占胶质瘤21.2%星形细胞瘤~51.6%,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约占60%,有报道男女之比为2∶1。

星形细胞瘤占脑肿瘤的10%~15% 多见于25~45岁的成人,平均年龄约37.5岁,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主要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多见(46%),其次为颞叶(31%)、顶叶(15%) 位于间脑与枕叶者较少见。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中年,35~60岁多见,以男性稍多见,男女比为1.22∶1。

病灶多发生于大脑半球,额叶居多占40%,其次为颞叶(35%) 顶叶(17%)。

少数肿瘤可见于间脑、视神经、脑干、小脑及脊髓,位于小脑、间脑及视神经者均少见,发生于小脑者约占小脑星形细胞肿瘤的14.4%,占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的0.7%~1.2%。

原子力显微镜对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原子力显微镜对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ru , e a e addf r c f u aea &T e s oyo a e s oes nf at w rhnA a at s ct e s( og pa vl , ie n e r c r h t ctm l r i icn y o e a np seat yo cl P h k u n e os f e A r c lw g i ll t l i r ma l o
s rs e s u tr so el mb a c ,t e rv d ep a d g i e frte c ii a i ee t l i g o i ewe n Asrc t maa d A — u c t cu e f l me r n e h n t p o i e h l u d l c df r n i a n ssb t e t y o n n f r c o n o h n l ad o a lsi sr e t ma M e h d Be e n A t c t ma a d A a lsi sr c tma, h oe 3 x mp e o e c .1 el e c x pat at yo . e o to s w t e sr yo n pa t a t yo o n c o we c o s 0 e a l sf m a h 0 c l a h e — r s m l a h s n rn o y a d s a n d w t AF u i g tp i g mo e i a g f 1 a p e w sc o e a d ml n c n e i M sn a p n d n t e rn e o m ,t e s r c fc i me rn s b i g h h h u f e o e mb a e n a l e me s r d i e mso u h e k v u a l a i e e c f uf c r a a u tr f o g ,p a a e, swe s f rn eo r ea e .W eo s re h r me c a g si e t o g o p of d e n r l l d s a b e v dt e F a h n e n t r u st n h w i o tt e mop oo i e t r s Re u t u r h lgc fau . s l h e s W e fu d o t te s r c fc i me rn n t e t o g o p a in f a td f r n e n n u h u f e o e mb a e i h w r u s h d sg i c i ee c s o o a l in

第239课(中枢神经)病例探析(06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第239课(中枢神经)病例探析(06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第239课(中枢神经)病例探析(06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女,49Y头痛、头昏,右侧肢体麻木1月余最后诊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WHO分类为Ⅲ级的星形细胞瘤也称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是脑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25%,多为低级别胶质瘤转变而来。

好发于大脑半球,以额叶、颞叶多见,也可见于丘脑和脑干,小脑罕见。

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40〜50岁,临床表现包括癫痫和局部定位体征。

病理镜下见肿瘤内含大量细胞成分,并可见细胞核多形性,常见有丝分裂和血管内皮增生。

由于肿瘤坏死,其MRI信号常不均匀,境界常不清楚,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

MRI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帮助,如低级别星形细胞瘤DWI表现为信号升高,增强扫描见强化区域以及PWI呈高灌注等均提示发生间变。

The WHO classification for Ⅲ grade astrocytoma, also known as between variant astrocytoma (anaplastic astrocytoma),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brain tumor, accounting for about 25% of all gliomas, much to low grade gliomas. It often occurs in the cerebral hemisphere, mainly in the frontal lobe and temporal lobe, and can also be seen in the thalamus and brain stem. Cerebellum is rare. It can be seen at any age, but mostly at 40 to 50 years old, and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 epilepsy and localized signs.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tumor contained a large number of cell components, and nuclear pleomorphism, common mitosis and endothelial hyperplasia. Due to tumor necrosis, MRI signals are often uneven and the boundary is often unclear, and the enhanced scan shows irregular enhance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RI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help fo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diagnosis. For example, low-grade astrocytoma presented increased signals in DWI, enhanced areas in enhanced scanning, and high PWI perfusion suggested interchanges.CT与 MRI 特点①部位及形态:多见于大脑半球各脑叶,其次为丘脑,儿童则常累及脑干。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1、基本病理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以额叶、颞叶及其相邻区域多见,也可发生于丘脑、脑干及小脑半球。

星形细胞瘤包括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等亚型肿瘤。

星形细胞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占神经胶质瘤的78%以上。

肿瘤可达数厘米大小的结节至巨大肿块。

分化较好的肿瘤境界不清,而分化程度较低的肿瘤由于生长速度较快易有变性、坏死和出血,加之肿瘤组织的细胞数量更为密集,肉眼观似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但两者之间并无包膜或变性细胞形成的假分隔存在,在分界外的正常组织中仍有瘤细胞侵入。

肿瘤内含有多少不等的胶质纤维,约50%肿瘤的胶质部分形成囊腔。

星形细胞瘤内微囊形成是肿瘤分化良好的重要标志。

囊内多含有清亮液体,蛋白含量较高。

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通常为一个大囊,囊壁有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只要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型。

肿瘤细胞可分为纤维型胶质细胞、原浆型胶质细胞和肥胖型胶质细胞。

前两者为良性肿瘤,后者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缓慢。

瘤细胞较小,分布均匀,大多数不见胞浆仅见细胞核,极少见核有丝分裂相。

瘤内血管少,偶可见小的钙化和小的囊腔。

瘤周脑水肿轻微,无炎细胞浸润。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主要见于大脑。

瘤体大,无包膜,多有囊性改变。

•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浸润性生长,肿瘤质软,常可见小的囊性变形成。

如肿瘤细胞出现间变,细胞密度增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则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2、临床主要信息以癫痫发作、颅内高压、运动及智力障碍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

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常阻塞或压迫第Ⅳ脑室引起颅内高压。

脑干肿瘤主要表现为头晕、复视及颅神经、锥体囊受损症状。

3、影像诊断病理基础星形细胞瘤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内的占位性病变。

[神经影像]“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为WHO分类Ⅲ级,约占脑内胶质瘤的1/4,多数为低度恶性的胶质瘤转变而来。

好发年龄是40~50岁。

临床表现主要是癫痫或局部定位症状。

临床预后较差,平均存活时间为2年左右。

【MRI表现】(1)好发于额叶、颞叶与顶叶的交界区,幕下少见。

(2)T1WI呈低信号,有出血时可见片状高信号区。

T2WI呈高信号为主,常由于瘤内坏死而表现为混杂信号,DWI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坏死区呈低信号。

瘤周水肿带呈长T1、长T2信号(图1)。

(3)肿瘤组织可以通过细胞外间隙和沿白质束扩散,也可通过脑脊液和室管膜扩散,在播散通路上出现相似信号的肿块影。

(4)增强扫描见肿瘤实质部分呈不规则环形强化,极少肿瘤可无明显强化。

图1右颞叶间变型星形细胞瘤A、B.分别为横断面T1WI及T2WI,示右颞叶不规则形占位,信号不均匀,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内部坏死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且周围可见两个子灶。

占位效应明显;C.DWI,示病灶实性部分呈稍高信号,部分呈高信号;D.增强扫描,示病灶呈明显不均匀的花环状强化,肿块边界较平扫显示得更清楚【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好发于额叶、颞叶与顶叶的交界区,信号不均质,不规则环形强化。

2.鉴别诊断(1)脑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好发于皮、髓质交界处,典型者呈“小病灶、大水肿”。

(2)脑脓肿:急性炎症期有发热、脑膜刺激征等感染症状,脓肿形成后脓腔在DWI上呈明亮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呈完整、薄壁、厚度均一的环形明显强化。

星形细胞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星形细胞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星形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 要。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 行,不要盲目尝试各种治疗方法。
结语
如果您有任何与星形细胞瘤相关的疑问 ,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星形细胞瘤是什么?
星形细胞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预后较差。
星形细胞瘤的症状
星形细胞瘤的症状
头痛是星形细胞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可能伴随着恶心和呕吐。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认知功 能障碍也可能是星形细胞瘤的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星形细胞瘤的症状
星形细胞瘤还可能导致肢体无力、坐骨 神经痛等症状。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 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 对于良性星形细胞瘤,手术切除通常是 首选治疗方法。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
恶性星形细胞瘤的治疗难度较大,一般 需要辅助放疗和化疗来提高治疗效果。
星形细胞瘤的预后
星形细胞瘤的预后
星形细胞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瘤体的类 型、位置和分级。 良性星形细胞瘤的预后较好,手术切除 后往往能够完全恢复。
星形细胞瘤的预后
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预后较差,可能需要 长期的维持治疗和康复护理。
预防和早期筛查
预防和早期筛查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星形细胞瘤的方法 ,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患 病风险。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星形细胞 瘤病例的人,可以考虑定期进行神经影 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异常。
结语
结语
星形细胞瘤的科普知识 PPT课件
目录 星形细胞瘤是什么? 星形细胞瘤的症状 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 星形细胞瘤的预后 预防和早期筛查 结语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为最常见得神经上皮性肿瘤,据文献报道占颅内肿瘤得13—26%,占胶质瘤的21.1—51.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 2:1。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而发病高峰在31—40岁,故多见于青壮年。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人多见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幕下。

(一)病理肿瘤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实性者无明显的边界。

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外生长可侵及皮层,向内可破坏深部结构,亦可经胼胝体超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肉眼观察质地灰白色或灰红色。

质地多较硬。

约半数左右肿瘤呈部分囊性变,囊液淡黄透明。

蛋白含量较高,静置易自凝,称为Froin征阳性。

囊性变的肿瘤称为“囊在瘤内”。

而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常为一个大的囊,囊壁上有肿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因此只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

此种我们称为“瘤在囊内”。

根据病理形态,星形细胞瘤分为3种类型,即原浆型、纤维型和肥胖细胞型。

1)原浆形星形细胞瘤:是最少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见于大脑,多位于颞叶。

质软。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饱满。

核呈圆形,大小一致,核分裂少见。

细胞的形态和分布都很均匀,填充于嗜酸性间质中,无胶质纤维。

肿瘤常有变性,形成囊肿。

2)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常见,在儿童多见于小脑、脑干,在成人多见于大脑。

由纤维性星形细胞构成,分化好,生长慢。

肿瘤质地坚韧,有时状如橡皮。

3)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这类肿瘤生长较快,比较少见。

大多位于大脑半球。

肿瘤呈灰红色、质软,呈浸润性生长。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行性胶质母细胞瘤之间。

WHO分级为Ⅲ级。

主要见于大脑内,瘤体较的较大,有时侵犯几个脑叶或超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瘤组织色灰红,质较软,在脑内浸润性生长,有囊性变和小灶性出血或坏死灶。

瘤细胞密集,核形态不同,染色体深染,核分裂多见。

附WHO分级WHO分级WHO命名Ⅰ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Ⅱ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Ⅲ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多行性胶质母细胞瘤(二)临床表现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颅脑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脑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星形细胞瘤(15-year-old male)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常可同时累及一个或两个脑叶; 其CT、MR表现有时与脑梗死表现相似。鉴 别要点为脑梗死的低密度影均位于脑动脉 分布区内,一般不会跨跃颈内动脉系统和 椎基底动脉系统分布区;
少枝胶质瘤CT表现
CT平扫多表现为混合密度影,边缘常不甚 清楚。钙化灶多为弯曲条带状、管状或斑 块状。肿瘤内部低密度影为囊变区。当瘤 内有出血时则在CT图 像上为稍高密度影。 肿瘤的实性部分多为等密度影。静脉注入 造影剂后,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到中度不规 则增强,边缘尚清楚。
少枝胶质瘤MR表现
MR平扫时,少枝胶质瘤多表现为信号不均 匀、形态不规整的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影。 由于钙化灶的存在,因此少枝胶质瘤与星 形细胞瘤相比,其内部更不均匀。肿瘤边 缘一般尚清楚,常常伴有轻到中度的瘤旁 水肿。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可见肿瘤实质部 分有轻到中度不规则条块状或不完整花环 样增强影。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MR表现
中线部位(第四脑室和小脑蚓部)髓母细 胞瘤的MR影像表现多为圆形实性肿块,边 缘清楚。肿瘤内小囊变、坏死区较常见。 MR T1加权像上肿瘤多为稍低信号强度影, 边缘清楚,肿瘤内可见低信号囊变、坏死 灶;T2加权像肿瘤为稍高信号影或高信号 影。肿瘤位于第四脑室时,肿瘤侧边多可 见残存脑脊液信号影。
星形细胞瘤MR表现

2024年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药物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药物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药物市场需求分析1. 引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是一种罕见但具有极高致死率的脑肿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是星形细胞瘤中较高恶性程度的一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药物治疗需求也日益增长。

本文将对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药物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2. 市场概述目前,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肿瘤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这一趋势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药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 药物需求分析3.1 有效治疗药物的需求目前,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治疗选择有限,需要开发出更多的有效治疗药物。

患者对于能够延长生存期的药物需求很大,尤其是具有较低副作用的药物。

3.2 靶向治疗药物的需求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针对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进行靶向治疗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发针对特定基因变异的靶向治疗药物,使得治疗更加精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3 药物剂型的需求药物的剂型也对患者的治疗体验和依从性有一定影响。

开发出更多适合患者的药物剂型,如口服药物、缓释剂型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3.4 临床研究药物的需求临床研究是新药开发的重要环节。

增加投入到临床研究的药物种类和数量,可以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的概率,满足患者对于更多获得临床试验机会的需求。

4. 市场竞争分析4.1 已上市药物竞争分析目前,已经上市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化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

不同药物在疗效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为患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4.2 新药研发竞争分析针对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治疗的新药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上尚未出现针对此病症的革命性药物。

各大制药公司纷纷投入研发,争夺市场份额。

5. 市场前景展望随着医疗技术和研发水平的提高,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药物市场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不断创新,满足患者对于治疗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推动该市场的快速增长。

【“赞”学堂00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

【“赞”学堂00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

【“赞”学堂00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1、要点:又称恶性星形细胞瘤或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是弥散性、浸润性、恶性星形细胞瘤,有向恶性更高的胶质母细胞瘤转变的倾向。

起源于低级别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2、概述: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好发中年人,多发生于大脑半球,额叶居多。

3、影像表现:MRI平时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类是。

增强表现与肿瘤的发展时期有关,局部斑块状强化(提示弥漫星形细胞瘤散在间变、肿瘤生长活跃)、薄壁环形强化、环形强化并局部环壁增厚或呈结节状改变(提示进展为胶质母)。

DWI高信号。

MRS NAA峰下降,Cho峰升高。

4、鉴别:胶质母细胞瘤:不规则厚壁花环样强化,出现、囊变、坏死常见。

脑脓肿:急性起病,感染症状,包膜形成期的典型表现规则环形薄壁强化,DWI高信号,需与间变型星形细胞瘤鉴别。

本栏目内容由郭老师依据所读书内容制作笔记整理而成登封市中医院郭赞央老师简介郭赞央,男,影像主治医师、放射主管技师,现工作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医院,任影像科病例随访统计组组长,磁共振诊断组组长。

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影像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先后从事放射、CT、磁共振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

曾在郑州大学一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五附院进修学习CT诊断、CT引导下穿刺、MRI诊断。

从事影像诊断工作十几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善于钻研磁共振新技术开发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尤其在脑部病变磁共振ASL(灌注)技术的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在女性盆腔肿瘤的诊断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版权声明。

星形细胞瘤的分类有哪些

星形细胞瘤的分类有哪些

星形细胞瘤的分类有哪些?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患有星形细胞瘤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了解星形细胞瘤的分类对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籽粒内放疗专家熊鹰飞主任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下!星形细胞瘤的分类:(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归属于wH0 I级,有学者又称之为良性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发生于儿童和青年,20~30岁为发病高峰,平均年龄为22岁;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相比,发病年龄平均约早10年。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可生长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而以中线结构如小脑、下丘脑、视觉通路、脑干和脊髓等部位多见;幕上可见于颞顶叶或额顶叶。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相对局限性生长的肿瘤,可使其周围脑组织移位,较少侵袭性生长,故它的预后较好。

(2)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在脑内呈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属wH0Ⅱ级,又称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主要包括纤维型、原浆型和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的瘤组织质地致密、硬而富有弹性;原浆型星形细胞瘤的瘤组织常有微囊变而呈明胶海绵样;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瘤组织中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半透明胶冻状?此型肿瘤病程较长,进展较缓慢,常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切除后可能复发,复发的肿瘤有部分恶性程度高于原发肿瘤。

(3)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恶性星形细胞瘤,属wH0Ⅲ级,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A)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之间。

此型肿瘤好发于中年,以35~60岁多见。

病程较短,进展较快,可有神经功能障碍或高颅压表现。

wisoff等报道75例儿童问变性星形细胞瘤,认为肿瘤切除程度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4)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星形细胞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约占成人胶质瘤的50%,属WHO 1V级。

GBM 可原发于脑实质内,亦可呈继发性。

继发性GBM多由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进一步恶变而来。

星形细胞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

• 6)脑干星形细胞瘤:脑干肿瘤中90%为神经胶质瘤,
而半数以上为星形细胞瘤,肿瘤多位于桥脑,其次为延髓, 位于中脑者罕见。
• 中脑肿瘤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桥脑肿瘤为外展神经、面神 经和 三叉神经受累;延髓肿瘤可有后组颅神经麻痹。肿瘤
常侵犯脑干腹侧面的锥体束而有“交叉性麻痹”。病人感 觉障碍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十分常见。晚期可有双侧颅神经 麻痹、双侧锥体束征及颅内压增高等表现。
病理
(pathology)
(1)星形细胞瘤
• 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实 性者无明显边界,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 。 肉眼观察质地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多较 硬,约半数左右的肿瘤呈部分囊性变,少 数小脑星形细胞瘤为实质性,呈浸润性生 长,无明显边界,预后较囊性者差。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星形细胞瘤可分为纤维 型、原浆型和肥胖型三种亚型:
星形细胞肿瘤
概述(introduction)
星形细胞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据文献报告占颅内肿瘤的1 3%~26%,占胶质瘤 2 1.2%~5 1.6%。男性多于女性,可发生在任何 年龄,而发病高峰在3 1~40岁 。
星形细胞肿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 部位,一般成年多见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基底节 区,儿童多见于幕下。
• 3)丘脑星形细胞瘤:典型的丘脑综合征(Dejerine—
Roussy)包括:①病变对侧肢体轻瘫。②病变对侧半身感 觉障碍(以深感觉为主)。③病变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④ 同侧肢体的共济运动失调。⑤病变同侧舞蹈样运动。
• 但丘脑肿瘤患者发生以上典型表现者甚少,临床症状表现 很大的变异,当肿瘤向前内侧发展时精神障碍较明显;向 丘脑下部发展时内分泌障碍较为突出;向丘脑枕部发展除 了出现病变对侧同向性偏盲外,还可影响四叠体出现瞳孔 不等大、眼球上视障碍,听力障碍等症状。

第285课(中枢神经)病例探析(079)—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第285课(中枢神经)病例探析(079)—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第285课(中枢神经)病例探析(079)—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每次大家在阅读文章前,请花两分钟看看视频吧一份公益,一份感动女,49岁,头痛、头昏,右侧肢体麻木1月余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anaplastic astrocytoma)是弥漫浸润生长的恶性星形细胞瘤,成年人多见,好发于大脑半球。

肿瘤可由弥漫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演变而来,或者无原始病变而直接形成,其良恶性分级为WHOⅢ级,属于恶性肿瘤。

Anaplastic astrocytoma is a diffuse and infiltrating malignantastrocytoma. It is common in adults and usually occurs in cerebral hemisphere. Tumors can be made of diffuse astrocytoma (WHO Ⅱ) evolved, or without original lesions form directly, the benign and malignant class for the WHO Ⅲ, belong to malignant tumor.间变型星形细胞瘤较胶质母细胞瘤和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少见,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4%。

但也有报道它的发病率略高于弥漫型星形细胞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25%。

年龄和性别分布本病好发于35岁-55岁的中年人,男性患者略多。

发生部位间变型星形细胞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部位相同,好发于大脑半球,也可见于丘脑和桥脑,但是极少发生于小脑。

Mesenchymal astrocytoma is less common than glioblastoma and diffuse astrocytoma, accounting for about 4% of all brain tumors. However, its incidence is reported to be slightly higher than diffuse astrocytoma, accounting for about 25% of all gliomas.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sex the disease mainly occurs in the middle aged 35 -55 years old, male patients slightly more. The location of the astrocytoma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glioblastoma. The astrocytoma often occurs in the cerebral hemisphere, and can also be seen in the thalamus and pontine, but rarely in the cerebellum.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癫痫和局部定位症状。

原子力显微镜对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原子力显微镜对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原子力显微镜对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原子力显微镜对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作者:张佳怡纪小龙王美娥【摘要】目的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星形细胞瘤(II/WHO) 细胞、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II/WHO)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差异,为临床的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和向导。

方法选取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30例,每例随机选取10个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FM并对每例的10个细胞进行扫描,对每个细胞膜表面1 μm区域的平均粗糙度、峰值、表面积差值进行测量,对比观察两组细胞膜表面的纳米结构变化、找出肿瘤细胞特异性的形态学特征。

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细胞膜表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星形细胞瘤细胞膜表面的平均粗糙度、峰值、表面积差值均明显低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P<0.05)。

结论本实验应用AFM对星形细胞瘤细胞、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细胞进行观察,并依据细胞膜表面数据对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进行鉴别诊断。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膜蛋白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1]是具有原子级分辨率的新一代显微镜,可以在常规生理环境中清晰呈现出细胞膜表面的超微结构并进行数据分析。

AFM的出现对膜蛋白结构的认识提供了更广的空间,蛋白质分子在脂质上有规律地排列或者能在膜上形成二维晶体,均适合于应用AFM研究[2,3],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开始深入到了纳米级水平上的超微观领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4-6]:肿瘤细胞膜表面受体蛋白与细胞外部生长因子(或其它刺激因素)结合后的跨膜信号转导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外部信号无论是作用于细胞核内还是核外,它们的传递都必须经由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蛋白)结合,然后传递至细胞内而发挥作用。

一旦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出现异常,则其持续的激活状态将导致细胞增殖失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阎晓玲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4(0)8
【摘要】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是弥漫性浸润的恶性星形细胞肿瘤,成人好发,发生于大脑半球,可能起源于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亦可能原发,通常无低度恶性原始病变,具有进展为胶质母细胞瘤的倾向.组织学特征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基本相似,但细胞密度、核异型性、染色质深染和核分裂象增加(图1).局灶性或弥漫性高细胞密度是诊断依据,即使细胞密度不增加,存在足够的核分裂象亦可明确诊断.
【总页数】1页(P721)
【作者】阎晓玲
【作者单位】天津市环湖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老年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调强放疗同期替莫唑胺化疗效果及预后 [J], 杨峥;齐书然;饶石磊;张凯;王旸
2.原子力显微镜对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J], 张佳怡;纪小龙;王美娥
3.磁共振征象评估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状态的研究 [J], 柯晓艾;张巧莹;周青;韩蕾;张文娟;周俊林
4.基于UPLC-Q/TOF-MS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发病机制的系统代谢组学研究 [J],
李香兰; 韩亮; 李淼; 黄哲浩
5.间变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1例 [J], 宋双双;齐志刚;王雷明;卢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预后和判断因素】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发展成胶质母细胞瘤是预后因素的 关键。间隔时间很不相同,平均2 年,病史总长度为3 年。存在少突胶质细胞成分会明显增加生存期。早期 发现及肿瘤切除,存活率明显增高。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影像学CT表现】 1.平扫为不规则低密度区,密度尚均匀,偶见钙化,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部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发病部位同弥漫浸润型星形细胞瘤, 好发于大脑半球。
常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以额叶、颞叶较为多见。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临床特点】 〖症状和体征〗 头痛,颅内压增高,瘤灶所在部位相应神经症状,典
型者为复发胶质瘤症状,即切除低度恶性弥漫型星形 细胞瘤后,出现进行性局灶性神经障碍、癫痫和颅内 高压症。也有患者病程仅数月,无进行性Ⅱ级弥漫型 星形细胞瘤病史。
可有囊变,但出血,坏死少见。 2.占位表现,邻近脑室,脑池及脑沟可见受压变形。 3.边缘多欠清晰。 4.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或非完整的环形强化,环
壁厚薄不一或可见瘤壁结节为其特征表现,肿瘤边界 清楚,灶周水肿呈轻,中度。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Nhomakorabea 【定义】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是弥漫浸润的星形细胞瘤伴灶性或 散在的间变,增生活跃。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起源于低 级别的星形细胞瘤,没有低度恶性原始病变,具有发 展成胶质母细胞瘤的倾向。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年龄与性别】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年龄分布(略),发病高峰40-60岁, 患者活检的平均年龄大约41 岁,高于低级别的星形细 胞瘤(平均年龄34 岁),但明显低于胶质母细胞瘤(平 均年龄53 岁)。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男女之比为1.8: 1)。
@your nam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