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与儒家伦理教育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思无邪
思无邪——《论语》有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思想。
无邪,即正。
思无邪,使人的思想归于正。
作为一个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的孩子1+1=2,十是一横加一竖,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对人对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他们的思想归于正。
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想归于正呢?《论语》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些解答。
子曰:“君子不器。
”器乃器具。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
在这里,我想将它改之为:师不器。
教师,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方面的才能。
作为一位教师,如果我们专攻某一个方面,孩子们在我们身上的学习到的东西就更少了。
倘若,我们的知识涉及不广泛,如何为师为范?因此,要让孩子们的思想归正,让他们形成独到的见解,他们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如果他们的思想范围狭窄,便也只能是人云亦云了。
自打他们开始学习以来,他们知识的大门便由我们开启了。
我们给他们更深更广的东西,那么他们所接收的东西范围比之于常人也就更广更深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才能更好的以自己的所知的路走下去!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孔子给颜回讲学,颜回从来不提出反对的意见和疑问,孔子当即觉得颜回像个大蠢人。
其实,在这句话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便意识到了创新。
思无邪,并非是让学生一直顺着老师的思路一直走下去,从不违背。
相反,只有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不断的解决,形成新的知识,与老师讲的与前人说的相比较,才能在自己的脑袋里面形成自己的固有见解,使自己的思想纯正,不因旁人而左右不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是对我们教师自身的工作要求。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就能当老师了。
一个错误的知识我们教了20年,我们会认为它是对的,并觉得理所当然。
但是,时代在发展,谁能肯定这一秒我们觉得正确的下一秒还是正确的?我们不能满足于曾经的理解,应该不断反复考量我们所学的知识,在面对新的变化时,它还是否是正确的。
再论孔子的“思无邪”
容和形式方面的中和之‘美’”。 (3)内容广阔丰富, 孔疏云:“伯禽之后,君德渐衰,邻国侵削,境界狭 是孔子对《诗》内容的总括。如于省吾认为“‘思无 邪’是指《诗》内容广阔无边、包罗万象”等。(4) 情感真实,不虚假,不做作,指情感真实、淳朴、自 然,是孔子文艺观的一个表现。如清代郑浩《论语集 注述要》中认为“思无邪”即是“盖言诗三百篇,无 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 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今人李泽厚也认为“思无 邪”乃“不虚假”。 古往今来,论者对“思无邪”的探讨不尽相同, 有时又有诸多争论。现主要阐释笔者对“思无邪”的 理解。 小。至今僖公有德,更能复之。故作诗以颂之也。” 可见,僖公是鲁国继周公、伯禽之后出现的有德之君。 他仿效周公,任人唯贤,匡扶周室,值得颂美,是孔 子心目中的理想执政者。为何孔子要引用赞美鲁僖公 的话来总结《诗》?笔者认为,这是鲁僖公励精图治 匡扶周室的努力、知人善任的品德与孔子恢复周礼的 政治理想相吻合的结果。 此外,《诗》在孔子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论语》提及《诗》或与之有关的共十二章之多。可 以说,《诗》是孔子进行诗教的核心所在。众所周知,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思想,“儒家
牡 丹
再论孔子的“思无邪”
霍 伟
“思无邪”源自《诗·鲁颂·駉》,后孔子在《论 语·为政》第二章里这样评价《诗》:“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后世对“思无邪”的 阐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历来人们对“思无邪”的诠释 历来人们对“思无邪”的诠释,大概有以下几
二、“思无邪”是孔子政治教化思想的体现 “思无邪”首先是孔子借助《诗》原文而发表 的政教意见,它最初的涵义是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它 是孔子政治教化思想的体现。 第一,从《诗》来看,“思无邪”源自《诗·鲁 颂·駉》,此诗四小节都力图描写奔驰于草原上的马
思无邪论语选读3课件
思无邪论语选读3课件
课件1:
一、《论语》的内容
《论语》是孔子的著作,以孔子的言论和学生们的讨论为主,收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之间的谈话,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行为和礼仪。
二、《论语》的思想主旨
从《论语》的思想主旨上来说,《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把“仁”的概念作为其社
会伦理观的基础,认为“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
三、《论语》的重要思想
(1)“孝”: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是家庭和谐的基本准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则;(2)“悦己”:指的是尊重他人、谦虚谨慎、保持宽容的态度;
(3)“强身”:指的是保持身体健康,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4)“节义”:指的是社会道德的规范,社会的秩序的维护,遵守和尊重社会规则;
(5)“忠言”:指的是说话要有忠实的原则,不能撒谎,说话要有克制,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声附和。
课件2:
一、《论语》的教育观
《论语》以“仁”为核心,认为“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认为“孝”是“仁”的基础,是
家庭和谐的基本准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则。
二、《论语》的人生观
《论语》认为,人应该以“悦己”为准则,尊重他人、谦虚谨慎、保持宽容的态度;应该以“强身”为准则,保持身体健康,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应该以“节义”为准则,社
会道德的规范,社会的秩序的维护,遵守和尊重社会规则;应该以“忠言”为准则,说话要
有忠实的原则,不能撒谎,说话要有克制,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声附和。
三、《论语》的历史意义
《论语》是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仁”思想是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
古典文学思无邪
正文《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朱熹《集注》曰:《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2)蔽,概括。
(3)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
”“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在此借用为“思想”解。
译文译:孔子说:“《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胡思乱想。
”“思无邪”,杨伯峻《译注》中说,“思”是无意的语音词,本来没有意义,是孔子独创性的将其做作“思想”解。
清人俞樾《曲园杂撰·说项》中也这样说。
我在注中认同他们的观点,从其说。
“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
”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说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
实质也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个“仁”要比这五个“礼”所规定的范围要广。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思无邪,乃是要使人读诗人思无邪也。
若以为作诗者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
故使人思无邪也。
若以为作使者思无邪,则《桑中》、《溱诸》之诗,果无邪也?”《桑中》、《溱诸》是爱情诗,在朱熹眼里当然是淫诗。
但孔子不是这样认为,据记载,孔子收编《诗经》,依孔子对待“鬼神”,避而不谈,或敬而远之的性情,孔子不会收他眼中的淫诗入编的。
所以我认为还是司马迁说的好,“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解释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解释1. 我们需要了解“诗三百”是指的什么。
在我国古代,诗歌是文人墨客们最常用的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而“诗三百”则是指《诗经》中的三百篇诗歌,这部古代经典作品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2.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在现代汉语中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思想单纯、纯真无邪。
它源自于《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庄子在这里用来表达对《诗经》中诗歌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诗歌所要传达的纯真和无邪的思想。
3. 在古代,诗歌被视为人类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而《诗经》中的三百篇诗歌,则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作。
这些诗歌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主题,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4. “思无邪”这个词组,包含了“思想”和“无邪”两个关键词。
它不仅仅是在显赏《诗经》所传达的思想纯真无邪,同时也呼应了我国古代文学中追求纯洁和高洁的文学理念。
5. 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笔下的诗歌的确充满了纯真、真挚的情感。
诗中表达的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都展现了古代人们那种纯真无邪的思想。
6.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的地道意思是在说一个人的思想单纯,没有丝毫的坏心眼或是心机。
同时也隐喻了《诗经》中所表达的思想是无邪纯真的。
7.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是在赞美古代诗歌所传达的纯真无邪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中对“纯洁”和“高尚”文学理想的追求。
8. 通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中对纯真无邪思想的推崇,也更加明白古代诗歌对于我国文学史的重要意义。
9. 就“思无邪”而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个词组所蕴含的意义更是丰富而深远。
除了在《庄子》中被用来形容《诗经》中诗歌所传达的纯洁无邪的思想外,还有更多的内涵。
在古代的儒家文化中,“无邪”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意味着不偏不倚、绝对诚实和清白。
孔子为何说《诗经》“思无邪”
孔子为何说《诗经》“思无邪”人们老是觉得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不好把握,其实,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很明确的文艺批评标准。
孔子提出的文学标准应该说是既高屋建瓴又很具体明确的,如果你觉得“无邪”这抽象的概括不好把握,那么305首诗都明明白白摆在那儿,可以作为范例参照执行。
而且从总体上来看,孔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也是很开明进步的,直到今天都还很有参考价值。
这应该说是孔子的一个巨大理论贡献,是中国文艺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但是中国的事情也实在很奇怪,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确实太复杂。
几千年来,专家学者们却对此争论不已,以致有“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
其中政治讽刺诗,《大雅》里就有《板》、《荡》、《瞻》及《召南》等“怨怼”之作。
而《邶风·式微》《王风·扬之水》《召南·小星》《邶风·北门》《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鄘风·相鼠》《曹风·候人》《曹风·鸤鸠》《鄘风·墙有茨》等等,都是揭露讽刺贵族统治的诗篇,有许多涉及宫廷淫乱和贵族“通奸”的丑事,这些诗在正统者来都是很敌对的。
那么问题来了。
这些诗是不是也属于孔子所说的“无邪”呢,“世儒”们的看法就很难一致了,因为这涉及意识形态问题。
许多人想反对,但是又不能跟祖师爷唱反调,于是就采取两个办法。
一是对《诗经》里这类诗按他们的正统观念加以曲解注释,注家们费了很多功夫,但是效果不佳。
因为那些诗的文字都是明摆着的,在当时都是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你无论如何“解释”和造谣都难于令人信服。
怎么办呢,于是有些“世儒”就对孔子评论“思无邪”的原意加以歪曲。
因为“思无邪”只有三个字,让他们有很大的臆想发挥空间,所以就吵吵闹闹,争论不休。
首先是有“世儒”跳出来说,“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
”“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借用,作为“思想”解是篡改。
“思无邪” 诠释辨证八则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思无邪 诠释辨证八则康石佳(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流动站ꎬ上海200040)[收稿日期]2020-01-09[作者简介]康石佳(1987-)ꎬ女ꎬ辽宁锦州人ꎬ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ꎮ[摘㊀要]㊀ 思无邪 出自«诗经 鲁颂 駉»ꎬ关于其内涵的诠释ꎬ在诗本义㊁孔子之意及后世人理解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ꎮ文章经过辨析认为ꎬ«駉»实为不能确定年代作者的马祭颂诗ꎬ汉宋至今以 正 诚 为主流的三条诠释路径与 思无邪 本义呈现疏离状态ꎻ 思无邪 和 温柔敦厚 虽共为诗教ꎬ两者的诠释却无共通之处ꎬ 思无邪 与 郑声淫 本非同一层面的问题ꎻ而以 思无邪 为诠释对象的教化观念ꎬ与孔子思想中的政治㊁诗旨㊁礼乐部分都息息相关ꎬ不应偏废ꎮ 思无邪 本义经由儒学㊁诗学诠释发生了丰富的语义流变ꎬ构成了深厚的文史内涵ꎮ厘清 思无邪 诠释的历史脉络与诸多问题ꎬ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孔子的思想和精神ꎮ[关键词]㊀思无邪㊀思无徐㊀鲁颂 駉㊀政教观㊀诗教观[中图分类号]I207 222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8-0029-12[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804㊀㊀思无邪 出自«诗经 鲁颂 駉»ꎬ在«论语 为政»中被孔子引用ꎮ从汉代开始ꎬ关于«诗经 鲁颂 駉»与«论语 为政»两篇中的 思无邪 解读便不断涌现ꎮ而后ꎬ宋代儒学格局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ꎬ以三条路径重构了 思无邪 的诠释方法ꎬ并以朱熹为代表构建了以 思无邪 为诗教的全新理学体系ꎮ但是ꎬ在 思无邪 的解读中始终存在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一ꎬ 思无邪 在«诗经»中的含义ꎻ其二ꎬ 思无邪 在«论语»中的含义ꎬ以及孔子在引这句话时是否取用了«鲁颂»一诗的原意ꎮ这两个问题在汉代又可以扩展成为: 思无邪 为«駉»马政的一部分ꎬ那么孔子的 思无邪 是否论政ꎻ如果论政ꎬ讲的是不是君德ꎮ到了宋代ꎬ则演变为孔子 思无邪 是论政还是论诗ꎻ如果论诗ꎬ那 无邪 说的到底是 正 还是 诚 等新的问题ꎮ可以说ꎬ 思无邪 诠释正是在这些思维的拓展与嬗变之中形成了今日蔚为大观的多样化局面ꎮ回归«诗经 鲁颂 駉»与«论语 为政»的文本ꎮ结合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及出土文献资料的佐证可知ꎬ首先ꎬ«诗经 鲁颂 駉»是一篇年代与作者不详的祭祀颂诗ꎬ 思无邪92中的 思 为祝辞ꎬ 无邪 义为 无厌㊁无终 ꎬ 思无邪 与 思无疆 思无期 思无斁 同样都是 愿福寿无穷无尽 一类的祝辞ꎮ[1](P177-180)但是ꎬ在儒家思想笼罩下的封建时代ꎬ 思无邪 一直被当做政教或诗教的重要理论ꎬ其本义始终被错误地诠释了ꎮ其次ꎬ«论语 为政»中的孔子之 思无邪 该如何解释ꎬ也是 思无邪 本义被误读的诱因之一ꎮ毕竟就原文来看ꎬ子曰: 诗三百ꎬ一言以蔽之ꎬ曰 思无邪 ꎮ [2](P14)这句话没有言说背景ꎬ后人无法据此判断其前因后果ꎬ也无法据此判断当时孔子以 思无邪 评价的是 诗三百 哪一方面的特质ꎮ由于孔子 思无邪 语义不明ꎬ历代学者只能从 思无邪 的出处«鲁颂»来寻求更多含义ꎬ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解经中对«駉»的判断ꎮ从本义诠释的角度来看ꎬ 思无邪 的误读史是漫长的ꎮ自从汉代经学家将其附会君政道德ꎬ对于«駉»篇的理解便长期陷入了政治教化的观念之中ꎮ宋儒在通过经典诠释㊁重构具有人文精神的理学体系时ꎬ又将太多的个人理想与独立见解揽入其中ꎬ使得 思无邪 的诗教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 一家之言 倾向ꎮ因此ꎬ当后代学者全盘吸纳前人的这些观点时ꎬ与«诗经» 思无邪 本义的诠释反而愈加疏离了ꎮ本文对于 思无邪 诠释的辨析主要针对«诗经»ꎬ非是因为不可误读经典的旧式思想ꎬ而是源于«诗经»的写实主义风格ꎬ对其本义的诠释能够影响我们对这部上古诗歌总集的认知ꎬ这才是最重要的ꎮ毕竟于«论语 为政»来说ꎬ凡是能够自圆其说的解读都有着内涵开拓的意义ꎬ也能成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学者学术思想的重要材料ꎮ但今人有必要先理清 思无邪 诠释中时代局限与过度解读的根源ꎬ再逐一考量这些误读对 思无邪 本义解读造成的影响ꎮ一㊁«駉»是颂鲁僖公的牧马之诗吗?㊀㊀古今众多学者都认为«鲁颂»四诗皆颂僖公ꎬ«駉»亦不例外ꎮ«毛诗序»释«駉»云: «駉»ꎬ颂僖公也ꎮ僖公能遵伯禽之法ꎬ俭以足用ꎬ宽以爱民ꎬ务农重谷ꎬ牧于坰野ꎬ鲁人尊之ꎬ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ꎬ而史克作是颂ꎮ [3](P1384)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笺 思无邪ꎬ思马斯徂 句曰: 思遵伯禽之法ꎬ专心无复邪意也ꎮ牧马使可走行ꎮ [3](P1292)将 思无邪 的主语定为鲁僖公ꎬ并在 思 与 无邪 之中加了一个 遵伯禽之法 作谓语ꎬ也就是解 思 为 思考(遵循始祖伯禽之法) ꎬ 无邪 是 专心无邪意(地牧马) ꎬ对背景内容的理解跟毛序如出一辙ꎮ由此可见ꎬ汉代经学家早把«駉»篇的作者和性质定义为了太史克所作的 美僖公之颂 的 牧马 之诗ꎬ从而引申出 僖公必曾于坰野牧马 ꎬ并认为这是鲁僖公继承了伯禽的治国之法㊁即君王 盛德为政 的表现之一ꎮ唐代孔颖达在«正义»中又补充道: 作«駉»诗者ꎬ颂僖公也ꎮ僖公能遵伯禽之法ꎮ 牧其马于坰远之野ꎬ使不害民田ꎬ其为美政如此ꎬ故既薨之后ꎬ鲁国之人慕而尊之ꎮ [3](P1384)后疏 思无疆ꎬ思马斯臧 时还有 避民良田ꎬ乃是礼法当然ꎮ自僖公以前ꎬ不能如此ꎬ故特美之 [3](P11387)之提法ꎬ进一步申述鲁僖公在坰野牧马是为了不损害田地ꎬ这既遵守了王的法度ꎬ也令人民尊崇ꎮ这番解释既体现了君主的 尊礼爱民 ꎬ也表达了他 重视农业 ꎬ成功地塑造出鲁僖公 盛德 的光辉形象ꎮ这种观点直到宋代ꎬ才由文学家㊁理学家们进行了诸多批判和质疑ꎮ朱熹明确指出: 旧说皆以为伯禽十九世孙僖公申之诗ꎬ今无所考ꎮ0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8期独«閟宫»一篇为僖公之诗无疑耳ꎮ [4](P317)点出了 颂僖公 说最关键的问题ꎬ就是没有任何文献史料可以依托ꎮ这也是很多谈«鲁颂»背景的著作㊁论文提到«駉»篇时难免含糊其辞的原因ꎮ如今纵观«駉»全文ꎬ只看到它描述了形形色色之马而未见一字提及人名称谓ꎬ其创作的准确年代无法确定ꎬ更遑论与鲁僖公的关系ꎮ况且鲁国受封以及伯禽㊁僖公的事迹在«史记»«春秋»«左传»等史书中实有记载ꎬ但如«駉诂训传»第二十九所载 十九世至僖公ꎬ当周惠王㊁襄王时ꎬ而遵伯禽之法ꎬ养四种之马ꎬ牧于坰野 [3](P1379-1380)事却均未见ꎬ亦可知 僖公善牧 的说法不实ꎮ因此可以断言ꎬ«駉»篇颂鲁僖公之说没有根据ꎮ以«駉»为 牧马之诗 的另一点是ꎬ«駉»篇中唯一的主语是 马 ꎬ换而言之ꎬ这布于坰之野的十六色骏马才是«诗经 鲁颂駉»的祝祷对象ꎮ«周礼»卷三十三«夏官校人»篇说: 天子十有二闲ꎬ马六种ꎻ邦国六闲ꎬ马四种ꎻ家四闲ꎬ马二种ꎮ凡马ꎬ特居四之一ꎮ春ꎬ祭马祖ꎬ执驹ꎮ夏ꎬ祭先牧ꎬ颁马ꎬ攻特ꎮ秋ꎬ祭马社ꎬ臧仆ꎮ冬ꎬ祭马步ꎬ献马ꎬ讲驭夫ꎮ [5](P474)可知在周代便已奠定的王马之政中ꎬ包括了一年四季关于马的祭祀礼仪ꎮ«駉»所述也应是马政中的祭事ꎬ且数目正与当时的礼制相契ꎮ但由于受«论语 为政»记载孔子 诗三百ꎬ一言以蔽之ꎬ曰 思无邪 [2](P14)句的影响ꎬ加之汉代儒学 盛德为政 思想的笼罩ꎬ 思无邪 从起初就被认为是 没有邪僻 的政治观念ꎬ并具有 止邪归正 的社会功能ꎮ«駉»篇的内容也从一开始就被归为了马政中的牧事ꎬ后来又有 牧马 和 考牧 之分ꎮ宋代理学家虽然对 思无邪 的内涵有着多元化的诠释方法ꎬ但秉承对待注经应有的严肃态度ꎬ在«駉»的内容方面反而没有太多建树ꎮ直至清代ꎬ汪梧凤在其«诗学女为 鲁颂»中说«駉»篇: 此大阅而祭马祖之诗ꎬ非专颂牧马之盛也ꎮ以其诗为乐章体ꎬ合乎颂ꎬ故鲁人谓之颂ꎬ夫子仍其名耳ꎮ后三篇仿此ꎮ [6](P778)郝懿行㊁牟应震在各自的«诗故»中相继提出了 祭马神 的说法ꎬ乾隆版«御纂诗义折中»也取此说ꎮ不难看出ꎬ经过朝代更迭ꎬ清代学者终于注意到了自汉唐起历代笺注的不妥之处ꎬ也认识到«駉»所讲应为马政中的祭祀之事ꎬ这对后世 思无邪 的正确解读也有积极意义ꎮ所以ꎬ«駉»为牧事诗的观点虽然古已有之㊁源远流长ꎬ但它并不符合«駉»的原义ꎮ二㊁«駉»篇是颂吗?㊀㊀«鲁颂»是«诗经»三«颂»之一ꎬ共«駉»«有駜»«泮水»«閟宫»四篇ꎬ是深受周代祭祀礼仪文化影响产生的一组鲁国颂歌ꎮ«駉»篇为«鲁颂»之首ꎬ具有颂德告庙的特征ꎬ其体裁实为 颂 无疑ꎮ这一点在唐前本无异议ꎬ却由于其结构文辞与«周颂»有所不同ꎬ被一向秉持 疏不破注 宗旨的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做出如下判断: 此虽借名为«颂»ꎬ而体实«国风»ꎬ非告神之歌ꎬ故有章句也ꎮ [3](P1383)同样发现了这个问题的还有唐代后期的成伯玙ꎬ他在«毛诗指说 解说第二»中依据汉代的 变风㊁变雅 说将«鲁颂»«商颂»都折中地归为 变颂 ꎮ也就是说ꎬ唐代经学家发现了«鲁颂»与«周颂»内容体式上的差异ꎬ而这也成为了漫长历史长河中不断有学者质疑«駉»文体的一个重要理由ꎮ但需要注意的是ꎬ孔氏没有去深究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ꎬ而是就此否定了«駉»宗教祭歌的本质ꎬ 体实«国风» 的观点是缺乏理据的ꎮ这种错误的解读法更对后世解经㊁尤其是对 思无邪 的本义诠释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ꎮ同样地ꎬ成氏的 变颂 说因为既承认了«鲁颂»的体制又表达出了三颂之13思无邪 诠释辨证八则间的差异ꎬ也被宋代王柏㊁严粲ꎬ明代张潢ꎬ清代袁枚㊁方玉润等多人传承发扬ꎬ直到近现代依然有学者提及探讨ꎬ 体实«国风» 与 变颂 的说法也渐有重合ꎮ但只要稍微从实际内容出发就能知道ꎬ«駉»篇歌功告神的马政内容和祈福礼拜的宗庙祭祀功能ꎬ都完全符合 颂 应具备的基本特点以及其在«鲁颂»中无可动摇的位置ꎬ这些都能证明它是一篇名副其实的颂歌ꎮ因此ꎬ无论后来于 颂 的理解发生怎样的变化ꎬ在没有发现决定性新证据的情况下ꎬ«駉»篇是颂这一论断还是无法推翻的ꎮ总而言之ꎬ«诗经 鲁颂 駉»是一篇背景未明的马祭颂诗ꎬ这是在 思无邪 诠释中不能含糊带过的问题ꎮ«鲁颂»是否可以称 颂 ㊁有无告神之意ꎬ争论的不只是它的词句考释和性质问题ꎬ还关乎«颂»诗整体的主旨本相㊁创作特征㊁艺术特色与演变规律ꎬ在体制㊁名称㊁风格诸方面对后世颂体文学的影响ꎬ甚至于该如何考量先秦时期礼乐祭祀的形式及其蕴藏的思想文化等问题ꎮ而澄清前人诠释中 风 变颂 颂僖公 ㊁牧事诗等说法对«駉»的误解ꎬ才能更好地看清诗篇原文及 思无邪 的本义ꎮ三㊁ 思 字在古代只有思想㊁语辞两解吗?㊀㊀直至现当代ꎬ 思无邪 阐释的焦点一直集中在 思 邪 两字上ꎬ 无 都认为是 否 没有 不要 之类的意思ꎮ而在«诗经»«论语»的互文性影响下ꎬ 思无邪 之 思 字长期作为 思想 解读ꎮ 思 为语辞的说法虽在宋代已见端倪ꎬ其正式提出则要延至清代ꎮ但 思 真的只有思想㊁语辞两种解法吗?其实不然ꎮ«诗经»本篇中存在许多 思 字ꎬ分布在风㊁雅㊁颂的不同篇章内ꎮ总的来看ꎬ学者在解经之时经常会忽略掉 思 的含义直说句意(即诠释中仅以 某某思 思某某 带过)ꎬ明确提到 思 解法的大抵有三种情况ꎮ前两种就是上面提到的ꎬ一取 思 之本义ꎬ作 思想㊁思念㊁考虑 解ꎬ如«终风»中的 莫往莫来ꎬ悠悠我思 ꎬ郑笺说: 思ꎬ如字 ꎻ[7](1册ꎬP54)第二种ꎬ 思 没有实际意义ꎬ作语辞解ꎬ如«汉广»中的 汉有游女ꎬ不可求思 ꎬ毛传说: 思ꎬ辞也ꎮ [7](1册ꎬP22)此外ꎬ 思 在第三种解读中则意为 愿 ꎬ解作祝辞ꎬ这种解法出自«大雅 文王»篇 思皇多士ꎬ生此王国 句的郑笺: 思ꎬ愿也ꎮ [7](3册ꎬP2-3)郑玄是最早意识到 愿 思 含同义的学者ꎮ«终风»中的 寤言不寐ꎬ愿言则嚏 句ꎬ笺云: 言ꎬ我ꎮ愿ꎬ思也ꎮ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ꎬ女思我心如是ꎬ我则嚏也ꎮ 寤言不寐ꎬ愿言则怀 句亦笺云: 怀ꎬ安也ꎮ女思我心如是ꎬ我则安也ꎮ [7](1册ꎬP54)包括上述«大雅 文王»中的 思皇多士 ꎬ以及«周颂 载见»篇的 以介眉寿ꎬ永言保之ꎬ思皇多祜 句ꎬ郑笺说 长我安行此道ꎬ思使成王之多福 ꎮ[7](3册ꎬP157) 思使 若作 想要 解ꎬ也就是 愿 的意思ꎮ当然ꎬ郑氏的这个解法并没有得到后世的重视ꎮ孔疏«终风»两 愿 时未提及 思 字ꎮ[3](P127-228)«毛诗正义»记载«大雅 文王»之 思 ꎬ毛传说的也是: 思ꎬ辞也ꎮ [3](P960)依然解作语辞ꎻ孔颖达在此处解说郑笺ꎬ虽引«尔雅 释诂»文说到 以意之所思ꎬ必情之所愿ꎬ故以思为愿 ꎬ但更多还是认为 思ꎬ语辞ꎬ不为义 以此覆述世显之人ꎬ不宜更有所思ꎬ故以思为辞 ꎬ[3](P961)反复强调这个 思 是语辞而非祝辞ꎮ 思 字如此重要的一个解释ꎬ从此便消弭于解经之中无人继承ꎬ是为不幸ꎮ但所幸此解为郑笺ꎬ还是作为简单地一句 郑玄曾这么解过2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8期而在后世学者的诸多著作中留存了下来ꎮ结合现代出土文献资料可知ꎬ周原卜辞常常带有 思又正 思亡咎 思克事 一类祝辞式的尾句ꎬ[8](P304-308) 思 在周代占卜中确有表示卜人对鬼神 愿㊁望 的含义ꎮ这样看来ꎬ郑玄在«诗经»中将 思 解为 愿 ꎬ无疑是个很有深度的解法ꎮ但当他面对 思无疆 思无期 思无邪 等明显的卒章祝辞时ꎬ还是为了强调君王善思先祖之 美德 对于其牧马繁盛的指导作用ꎬ而有意将三字拆分并解为 思某某某而无某某 ꎬ体现出的不止是«论语»孔子言的影响ꎬ更是汉代经学家对儒家 盛德 为政观念的推崇与肯定ꎮ郑氏的解读亦开后世解经以 思无邪 释法逆推其他三句含义之滥觞ꎮ不过ꎬ我们也该由此知道ꎬ«诗经»中的 思 字除却常见的 思想 语辞 两种解释之外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 愿望 之意是需要着重留意的ꎮ而将 思 解作祝辞ꎬ无疑也更加符合«駉»篇 颂 的性质及 思无邪 的本义ꎮ四㊁ 正 与 诚 如何成了思无邪 解读的两条主线?㊀㊀时至今日ꎬ依然有众多学者习惯性地把 思无邪 的 思 解为 思想 ꎬ 无邪 解为 没有邪僻 ꎮ诚然ꎬ 正 确是 思无邪 最古㊁影响最深广的一种解释ꎮ郑玄笺«诗经» 思无邪ꎬ思马斯徂 句便说: 思遵伯禽之法ꎬ专心无复邪意也ꎮ牧马使可走行ꎮ [3](P1392)东汉包咸注«论语» 思无邪 曰: 归于正也ꎮ [2](P60)皇侃疏云: 一言以蔽之 者ꎬ一言谓思无邪也ꎮ蔽ꎬ当也ꎮ«诗»虽三百篇之多ꎬ六义之广ꎬ而唯用思无邪之一言以当三百篇之理也ꎮ犹如为政ꎬ其事乃多ꎬ而终归于以德不动也ꎮ云 曰思无邪 者ꎬ此即诗中之一言也ꎮ言为政之道ꎬ唯思于无邪则归于正也ꎮ [2](P14)另有魏末晋初的卫瓘云: 不曰思正而曰思无邪ꎬ明正无所思邪ꎬ邪去则合于正也ꎮ [2](P71)可知从汉代起ꎬ经学家们就把«鲁颂 駉»与«论语 为政»之中两处 思无邪 之 思 统一解作 思想 ꎮ但需要注意的是ꎬ两者对 无邪 的解法上还存在着微妙的差异ꎮ经学家解«駉»诗 思无邪 ꎬ采取了直译的方法ꎬ强调 思想 本身的 没有邪念 ꎻ但其对«论语 为政»篇中 思无邪 的解释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转译ꎬ认为 不邪 便是 正 ꎬ因而 思无邪 之意为 归正 ꎮ[2](P14)到了继承弘扬 思正 之说的宋儒处ꎬ才将«鲁颂»之 思无邪 也解为了 思虑之正 ㊁[9](P778) 性情之正 ꎮ[4](P318)从此ꎬ包含了思想 纯正(不邪僻) 与 归于正(止于邪僻) 两层涵义的 思正 解读ꎬ也就成为了 思无邪 最正统的一种释法ꎮ至清代ꎬ 思 的语辞说被提出ꎬ 无邪 为 正 的说法也依然是主流ꎮ 正 作为 思无邪 诠释中无可替代的一条主线ꎬ对于其内涵的解读直到近现代仍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ꎮ思诚 之解读始于宋儒对 思无邪 的义理阐发ꎮ 诚 之理论是传统儒家学说中道德理想的一种追求ꎮ«孟子 离娄上»第十二章: 是故ꎬ诚者ꎬ天之道也ꎻ思诚者ꎬ人之道也ꎮ [10](P509)战国时期的«中庸»第二十三章: 至诚之道ꎬ可以前知ꎮ 故至诚如神ꎮ 第二十四章: 诚者物之终始ꎬ不诚无物ꎮ是故君子诚之为贵ꎮ [11](P33-34)可见儒家学说对 诚 的注重ꎬ早已深入到个人修行㊁处事原则及天人之道的高度ꎮ于是ꎬ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诗集传»卷二十«鲁颂 駉»解 思无疆ꎬ思马斯臧 句为: 僖公推其诚心以治其国家ꎬ其思虑无所不及ꎬ以为不可遍举ꎬ故举其一曰: 思马思臧 ꎮ苟思马而马善ꎬ则几其思虑之所及ꎬ未有不善者也ꎬ非至诚而能33思无邪 诠释辨证八则若是乎? 又解 思无邪 句: 故«易»曰: 闲邪存其诚 ꎬ此思无邪之谓也ꎮ [12](P188)认为 思无邪 有 约束邪恶㊁保持真诚 的内修意味ꎮ同时ꎬ理学家们也纷纷将自身理学思想体系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 诚 引入对 无邪 的解读ꎮ此由二程率先提出: 思无邪ꎬ诚也ꎮ [13](P153)又因有范祖禹效孔子说 经礼三百ꎬ曲礼三千ꎬ亦可以一言以蔽之ꎬ曰 毋不敬 ꎮ[11](P54)«近思录»中便将 思无邪 与这句出自«礼记 曲礼»的 毋不敬 并列而谈: 明道先生曰 思无邪 毋不敬 ꎬ只此二句ꎬ循而行之ꎬ安得有差?有差者皆由不敬不正也ꎮ [14](P79)再参考程氏 诚则无不敬ꎬ未至于诚ꎬ则敬然后诚 [15](P1170)等语ꎬ可知此处的 思无邪 毋不敬 语义相同ꎬ都指要敬要正ꎬ也就是 诚 的意思ꎮ而程颢对 无邪 之 诚 的阐释ꎬ更基于其对一种敬乐合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ꎮ与二程不同ꎬ朱熹也讲 诚 ꎬ但他把 诚 解作 实 ꎬ即人能达到的一种思与行 表里如一 真实无伪 的境界ꎬ这与苏辙的参道修心之说也不同ꎮ他说: 诚是实ꎬ心之所思ꎬ皆实也ꎮ 诚者ꎬ合内外之道ꎬ便是表里如一ꎬ内实如此ꎬ外也实如此ꎮ 情性是贴思ꎬ正是贴无邪 若好善恶恶皆出于正ꎬ便会无邪ꎮ若果是正ꎬ自无虚伪ꎬ自无邪ꎮ [16](P543)宋儒这些对于 诚 的义理阐释ꎬ打破了一直以来 正 单一解法的桎梏ꎬ极大地解放了思想ꎬ也因而成为了另一条 思无邪 解读的主线ꎮ后世一系列用 真性情 不虚假 等词汇来诠释 思无邪 的解法ꎬ也都属于这条主线的余脉ꎮ综上所述不难看出ꎬ 思 从汉代解经起就存在 思想 语辞 和 祝辞 三种解法ꎬ 无邪 在宋代发展成 正 与 诚 两脉ꎬ至近代则出现了新解 无尽 ꎮ 无邪 的 无厌㊁无尽 解由于省吾首先提出ꎬ并最终凭借现代文字学的知识以及出土文献的证实ꎬ令我们得出了最接近本义的解法ꎮ[1](P175-181)不过汉出的 正 与宋出的 诚 二解依然是现当代学者研究 思无邪 义的绝对主流ꎮ或者说ꎬ这两条主线近乎支配了从古至今对于 思无邪 含义的全部解释ꎬ而它们本身也确实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成熟的理论体系ꎬ在除本义之外的 思无邪 研究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ꎮ而在 无徐 之外ꎬ真正对宋代及后世造成重大影响的第三条诠释路径ꎬ实为二苏倚重禅㊁道和心性所阐发的 思无邪 解读ꎬ只是这种 会心 求取的读法与 思无邪 原意全然无关ꎮ由始看来ꎬ鲁文化确实深受周之影响ꎬ本身便具有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ꎮ汉儒以训诂之法得 无邪思 之 正 ꎬ是将 政 与 诗 通归于 礼 的组成部分ꎮ而到了宋代ꎬ非但义理诠释使得解经的思路大开ꎬ儒生们也开始从字音等其他角度寻求章句本义ꎮ正是在诸位前人极力探索的基础上ꎬ才出现了如今多元化的 思无邪 解读观念与方法ꎬ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和不同学者的思想体系ꎮ只是ꎬ 思无邪的本义 愿福寿无尽 正属于他们盲区中的第四种诠释ꎮ五㊁ 思无邪还是 思无徐 ?㊀㊀关于 邪 字读音的探讨在宋代开始出现ꎮ南宋范处义的«诗补传»卷三十认为: 邪ꎬ 思无邪 ꎬ音斜ꎬ不正也ꎮ 其虚其邪 ꎬ音徐ꎬ舒缓也ꎮ [17](P2)提到了 邪 字的另外一个读音 徐 ꎬ但他认为 思无邪 中的 邪 还是音 斜 ꎮ同时代的王质则从语言学角度做了非常细致地分析ꎬ再加上他本身的理解ꎬ在«诗总闻»卷二十«鲁颂 駉»4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8期中提出了 邪 有三个读音ꎬ分别是 祥余切ꎬ与徐除同 羊诸切ꎬ与馀余同 和 徐嗟切ꎬ与斜同 ꎬ并解前两音的意思为缓 (中古音属鱼韵)ꎬ后音为 不正 (中古音属麻韵)ꎬ还认为 孔子虽引鱼韵之诗ꎬ自入麻字之意也ꎮ思与邪同ꎬ虽引语辞之诗ꎬ自入思维之意也 ꎮ[18](P2)由于上古音中没有麻韵和鱼韵的区分ꎬ牙声字和余声字在上古音中都读为鱼部ꎬ读音相近ꎮ随着语音流变ꎬ到了中古时期才有了这种韵部的分别ꎮ因而王质以中古说上古ꎬ便有了 三字皆从牙声或三字皆从余声ꎬ既可读为鱼韵ꎬ也可读为麻韵 的认识ꎮ虽然王氏依然坚持 邪 的 不正 之意ꎬ但他将 邪 读在鱼韵实属创见ꎬ为后来的 思无徐 释法开了先河ꎮ明代朱谋«诗故»卷十«鲁颂»言: 思无邪本读作徐ꎬ言无怠缓之志也ꎮ孔子引此以蔽三百ꎬ用为邪正之邪ꎬ断章取义耳ꎮ [19](P947)朱氏将 思无邪 的 邪 字读作 徐 ꎬ认为其本义是 无怠缓之志 ꎬ确凿地提出了在 思正 与 思诚 之外㊁思无邪 的第三种解法 无徐 ꎮ他还根据孔子之言的 断章取义 ꎬ只把这种解释归于«诗经»ꎬ依然把«论语»中 思无邪 的 邪 作 不正 解ꎮ到了清代ꎬ将 邪 读作 徐 的现象更加普遍ꎮ严虞惇在«读诗质疑»卷首十四«诗韵正音»: 邪(古音徐)ꎬ«北风»其虚其邪ꎬ«駉»思无邪ꎮ [20](P87-140)陈奂在其«释毛诗音 鲁颂 駉四篇»也注: 无邪ꎬ音徐ꎮ [21](P44)将 思无邪 全然解作 思无徐 的则是清末的郑浩ꎬ其«论语集注述要»中有: 心无邪恶ꎬ与牧马之盛意殊不贯ꎬ与 无期 各句亦不一例ꎬ知古义当不如此ꎮ古义邪即徐也ꎮ «诗传»云: 虚ꎬ虚徐也ꎮ 释«诗»者如惠氏栋㊁臧氏琳等即本之«诗传»ꎬ谓 虚 徐 二字一意ꎬ是徐即虚ꎮ«北风»篇之邪 字既明ꎬ则«駉»篇之 思无邪 即可不烦言而解矣ꎮ«集传»于前二章曰 无期犹无疆 ꎬ于后二章不敢曰 无邪犹无斁 ꎬ以邪㊁斁二字义尚远也ꎮ今如此解ꎬ则亦可曰 无邪犹无斁 也ꎮ无厌斁ꎬ无虚徐ꎬ则心无他骛ꎬ专诚一志以之牧马ꎬ马安得不盛?夫子盖言«诗»三百篇ꎬ无论孝子㊁忠臣㊁怨男㊁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ꎬ直写衷曲ꎬ毫无伪托虚徐之意ꎬ即所谓 «诗»言志 者ꎬ此三百篇之所同也ꎬ故曰一言以蔽之ꎮ [22](P66)从这段话中可见ꎬ郑氏的 无虚徐 义并没有继承朱谋的 无怠缓之志 ꎬ反而认为是宋儒 思诚 中的 真诚无伪 意ꎬ并把朱熹所强调的修内圣之道替换成了孔子所言的«诗»三百篇大意都是 不虚假 真性情 ꎮ其后的程树德«论语集释»就是继承了郑氏 思无徐 的观点ꎮ而今人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翻译«为政»第二节为: «诗经»三百首ꎬ用一句话概括ꎬ那就是:不虚假ꎮ [23](P50)将三百篇定性为 不虚假 的解读方法ꎬ应也来源于朱熹 诚 或郑浩 徐 中 真实 意的诠释ꎮ由此可知ꎬ在古今学者的眼中ꎬ 邪 字音斜还是音徐ꎬ不只是一个读音问题ꎬ还涉及到了 思无邪 含义的解读ꎮ宋代学者由于坚持 邪 的 不正 之意ꎬ因此王质虽然发现了 邪 属鱼韵ꎬ依然不敢将其读为 徐 ꎮ而清代主张读 徐 的学者ꎬ也都没有再取 不正 这个意思ꎬ或从 虚徐 方面解ꎬ或从宋儒发明的 诚 之义理方面诠释ꎮ而伴随着战国中期的郭店一号楚墓竹简出土ꎬ我们看到了«语丛三»简48-49中之(邪) [24](P220)字ꎮ此字可隶定为或(与是牙的分化字)ꎬ 牙 上古音属鱼部ꎬ所以邪一定也读鱼部ꎮ另外ꎬ«駉»篇第四节韵尾字马㊁野㊁者㊁騢㊁鱼㊁祛㊁徂都是鱼部字ꎬ亦可证邪必定也读鱼部字ꎮ又根据«駉»四段的53 思无邪 诠释辨证八则。
“思无邪”:艺术的目的《论语讲析》
“思无邪”:艺术的目的《论语讲析》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语译老师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可以涵盖,就是‘思无邪’。
”讲析“思无邪”三字也许来自《诗经》,但原本不是用来批评《诗经》的,这可确定。
孔子用“思无邪”三字来论点《诗经》这本书,便很有趣。
《诗经》虽然包括了《风》《雅》《颂》,作者有忠臣孝子,也有旷男怨女,来源很复杂,内容有的有益“风教”,有的无益,但整体上言,这些诗都是真心的创作,都是至情流露,所以从这个角度言,三百篇都是“无邪”的。
这个解释有积极的意思,因为写诗的人纯真而无邪,读诗、解诗的人也要纯真,且心无邪念才好。
这牵涉到一个人对艺术或文学的态度,艺术(包括文学)的目的不在道德,但好的艺术却能发挥道德的功能,就像亚里士多德说过的,当一个人面对盛大的美景如日出时,心灵必定是崇高的,崇高即圣洁,这是“好”的艺术都有积极道德作用的明证,但追求道德的美善,不是艺术的最高目的,道德只是艺术的副产品。
文学不一定要歌颂光明,诗也不必尽在正面立论,文学上呈现的阴暗面,其实是衬托证明光明存在的必需,所以孔子判定所有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都是无邪的,而欣赏者也要以无邪之心,才能进入文学与诗的真实世界。
其次需说明的是,此章标明“《诗》三百”,便不由得不使人想起《史记·孔子世家》中有段记录:“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这是在经学历史上最早的“删诗”之说。
历来学者,赞成“删诗”的人很多,如欧阳修、王应麟(南宋学者,学宗朱熹)、顾炎武(明末清初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等人,反对的人也不少,如孔颖达、朱熹、崔述(清代考古辨伪学家)等人,当然各有理由。
综合而论,孔子有整理《诗经》的事实,但“删诗”之说不可轻信,《论语》屡屡出现讨论《诗经》之篇章,除本章“《诗》三百”之外,《子路》篇尚有:“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都以《诗》三百为成数,可见在孔子时,《诗经》一书已是三百余篇,与今天所见,差异应不大了。
思无邪与儒家伦理教育
2004年5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ny,2004墅!!童垂!堡墅!!生堡!!些!!!!!墅墅型!!!也型!!型墅堕!些!!!丝;!“思无邪”与儒家伦理教育杜汉生1,徐拍清2(1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2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2)[摘要]“思无邪”不仅是孔于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扣要求。
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泰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擞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
“思无部”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台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蚌。
以个体审是人格的完成炙合于社套道德规范的吴求。
汉柬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舍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
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车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他的。
[关键词]诗经;礼乐教化;审走教育;审蔓情感【中国分类号】B222;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_4799(2004)03一0275—06“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对《诗经》的这一评价,给儒家文化乃至全部中国文化以重大影响。
王阳明曾高度评价它“是一了百了的工夫”,“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古今天下圣贤的话”。
((传习录)下)同时,由于言谈的简单和史料的阙如,又使研究者们在理解上聚讼纷纭,历时二千余年而未能有决,正如元儒真德秀所云:“世儒解释终不了”Ⅲ。
在此作一番梳理工夫,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何谓“思无邪”?据何晏《论语集解》引据汉代今文学家包成的注释是“归于正”。
今天,人们对于这一较早的训诂一方面是耳熟能详,但另一方面却似乎又熟视无睹。
且不说“归于正”究竟是“返归于正”的纠正之意,抑或是“划归于正”的归类之意。
基于《论语》思无邪视角对教师德育的思考
鉴于《论语》思无邪视角对教师德育的思虑[纲要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中国自古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其思想的丰富性和深沉性。
目前生界信息化爆炸、文化多样化导致教师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功利化、虚假化、主观化趋向明显,怎样更好指引教师德育不由惹起我们沉思。
本文主要从《论语》中对《诗经》的议论即思无邪来阐述对现在教师德育的思虑,以期能必定程度上对现在的教师德育有必定的借鉴意义。
[重点词 ]思无邪教师德育问题思虑一、思无邪内涵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论语今读》注文解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归纳那就是:不虚假。
”“思无邪”是《诗经》最根本的价值灵魂所在,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即便超越千年也显示着强盛的生命力,足以展现其魅力不朽。
“思无邪”即人类感情的自然表露,思想纯正,心无邪意,它不只是重申人的行为在切合礼仪规范同时,更为重申超脱于物质利益的约束,着重人的精神领域切合社会道德规范,是人精神境地的内在升华。
二、现在教师德育存在的问题(一)功利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育人,育人不单包含教授学生人类社会专业知识,还包含培养其可以适应社会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必备品行。
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常常“重知识” ,而“轻德育” ,最后造成了唯分数、着重个人利益等功利化偏向的出现。
教师盲目地大搞课程知识试题,过于着重和重申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的班级、年级排名,将关注点聚焦在自己的评奖职称和学术论文等方面,将个人的获得成就无穷放大,教育教课成为了其实现高分数、知足个人利益的手段,教授道德观徒有其表,流于形式。
(三)虚假化。
目前的教师德育课程内容是离开生活实质,陈腐的教科书只是以灌注似的乏味内容进入教师视线,教科书中如像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豪烈士属于特别时代,假如用这些内容教育教师建立爱国主义、不怕牺牲、奋发图强等优异的道德质量,常常忽视其鲜亮的时代特点,这些革命英豪生活的时代与教师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没法使教师在感情上惹起激烈的共识,没有以亲自体验为基础,必定程度上含有“虚假性” ,没法照进教师生活的现实。
《论语》“思无邪”与孔子的诗教思想
"Faultless Thought" in Confucian Analects and Confucius' Poetry Education thought 作者: 陈霞
作者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出版物刊名: 管子学刊
页码: 83-86页
主题词: 《论语》 “思无邪” 《诗论》 诗教
摘要:<论语>各篇材料看似任意罗列,仿佛没有任何秩序,其实不然.孔子评论<诗经>曰"思无邪",该章被编排在<为政>篇的第二章,十分耐人寻味.实际上,"思无邪"被排在这样的位置,也影响到了人们对<论语>的认识.其实,<为政>篇以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为主旨,孔子<诗>教思想的本质是"政教",从新出土的上博竹书<诗论>便可以看出孔子<诗>教思想的"德教"内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思无邪"的含义,也可加深我们对<论语>内在结构的认识.。
《论语》中“思元邪”与当代音乐艺术教育邪说沦语
《论语》中“思元邪”与当代音乐艺术教育邪说沦语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论语・述而》开篇一句“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说出了孔子思想的出处,孔子讲出了古人的教学内容和经验。
《论语述而》又说:“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
”这是孔子有一次提到孔子思想的出处,是继承古人的教学经验。
也就是说,孔子是复述前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而后形成了儒家学派。
一、“思无邪”是传统教育的总原则《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歌词总集,历史记载曾有曲谱流传于世,可见得当时童蒙教育是在音乐中完成的。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三百零五篇的精辟总结,孔子删订诗经把握这一根本原则。
不少学家认为,三百篇的内容都是“无邪而归于正”的。
“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邪和正必需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诠释“思无邪”,“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
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所以他说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就是为了思无邪。
”孔子兴教把握这一原则,“思无邪”是《诗》教的宗旨。
儒家教育自兴起到完成,都遵循“思无邪”的根本原则,着重培养学生思想没有邪念,是真善美慧的人生观教育。
二、“思无邪”的外在体现“乐”《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音乐艺术是使人身心快乐的,但是可以“乐得其道”,也可以“乐得其欲”。
其结果:“以道治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明白了人伦道德的快乐,不会被声色所迷乱:只注重五欲享受而忘记了人伦道德,终究会被欲望所迷惑,得不到永恒的快乐。
因此“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数。
”《礼记乐记》以上论述说明,儒家推广音乐艺术教育,是为了情与志的和谐统一。
《论语・八佾》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认为只有《韶》乐的思想内容和它的艺术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而《武》乐虽然形式很美,思想内容却有宣传武力建国的欠缺,不能成为音乐教育完美的典范,因此他最推崇《韶》乐。
“思无邪”辨正
“思无邪”辨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诗经》曾有一个总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思无邪”可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标准,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讼不已的论题,以至有“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张戒《岁寒堂诗话》)。
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两千多年来学者们的各种解释和争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从思想道德方面立论者居多,所谓“归于正”、“思想纯正”、“思想不邪恶”等等,就是其典型看法。
若照此理解,那么孔子作为《诗经》的整理者,如果认为其中的每一首诗都符合他所主张的思想道德标准,那是很难想象的,而且也是不符合《诗经》实际的。
这一点前人早已多所致疑,这里不必再事辞费。
笔者认为,对“思无邪”的理解之所以很难跳出思想内容的圈子,除了孔子本人一贯强调思想修养这一因素之外,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还跟“思无邪”的“思”字有关。
因此有必要作一些辨正。
“思无邪”本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赞辞,“思”字在诗中作为语辞并无实际意义,对此学者们历来没有异议。
问题在于相当多的人根据春秋时赋诗言志往往是断章取义这一史实,认定孔子借用《诗经·鲁颂·駉》篇的“思无邪”一语也是断章取义,与原诗内容并无瓜葛,因此断言,“思”字虽在诗中无义,而孔子用之则有义。
大儒郑玄、朱熹等人均持此说,而且今人也雷同一响,几乎成了定论。
笔者认为,这其实不过是以偏概全、不足为据的。
应该承认,春秋时人们赋诗言志往往断章取义这是不错的,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就是指此而言的。
但这并不能证明凡引《诗》者无一例外地都撇开了原义。
从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言志”时的引诗与原诗内容一致者并不罕见。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作为《诗经》的整理者和研究者,对《诗经·鲁颂·駉》篇的原义应该是相当熟悉的。
“思无邪”既然被他引用来评价整部《诗经》,那就说明他是经过认真选择的,绝不会是随意套用成辞。
孔子说《诗经》“思无邪”究竟什么意思?
孔子说《诗经》“思无邪”究竟什么意思?孔子说《诗经》“思无邪”究竟什么意思?丁启阵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三百》,即后代所说《诗经》。
《诗经》是该书被儒家奉为经典以后的名字。
此前一般称《诗三百》。
得名原因是,“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共收诗歌305首。
这一番话,是孔子在谈到《诗经》时所说的。
也可以说是孔子关于《诗经》的理论观点之一。
可以说,“思无邪”三个字,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
那么,“思无邪”这个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三个字,后两个字的理解,相对容易,分歧较小。
一般理解为:没有邪恶念头,正经,纯真,归于正道等。
第一个字却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实词,思想、思虑、内容等意思;有人认为它是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
究竟哪一种理解更合理呢?我认为,理解为实词比较好。
理由有两点:首先,既然是“一言以蔽之”,结论自然是非常简练的语言,容不得没有意义的虚词。
其次,“曰”字后,接一个句首语气词,不合语法。
句首语气词,一般是发出声音,引起听话人注意,导出判断、结论、感慨等内容。
已经有个“曰”字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句首语气词的,两者形同冰炭,不相兼容。
我同意杨伯峻先生的说法:思字在《駉》篇(丁按:“思无邪”三字出自《诗·鲁颂·駉》,原本是指专心致志从事牧马业)本是无意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解。
孔子这样做,自然是断章取义。
孔子为什么要说《诗经》“思无邪”?牛泽群先生认为,有人看到《诗经·国风》有不少描写痴女怀春、情郎苦恋以及男女欢爱、私奔等内容,心生疑惑。
于是孔子进行解释,说那些诗歌其实都是纯真恋情,好色而不淫,不同于郑声的放纵情色。
他不愿意用繁琐的语言进行解释,于是引《诗》中语句作为答复。
我的意见稍有不同,孔子在说这一番话之前,大概因为一再向人们强调《诗经》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_论语_思无邪_与孔子的诗教思想
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 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即所谓‘诗言志’者,此三百篇之所 同也,故曰一言以蔽之。”
此外还有人认为 “思无邪”不单是对 《诗经》内容的评 价,其中还 包含对 《诗经》音乐 的评价 ,是 说其乐 纯正典 雅, 合于礼。但各家各持己说,难成定论。到底哪家解说比较接 近夫子之意?还是另有别解?似乎只是从这一句《诗》论中 还很难确定。
《论语·为政》的“思无邪”一章便是如此。该章曰: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 政》乃 是 《论 语 》的 第 二 篇 ,“思无邪 ”一 章被 排在该 篇的第二章,该章处于这样重要的位置十分耐人寻味。
《为政》篇首章十分有名,它反映了孔子的德政思想。首 章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而《为政》篇第三章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章都是反映孔 子 “德治”思想的著名言论,为学人广泛征引,影响后世极 大。而“思无邪”一章作为孔子对《诗》的总体评论,却处在两 章之间。从表面上看,《诗》和 “为政以德”没有什么联系,把 对 《诗经》这样一部文学典籍的评论置于两者之间,似乎更 显出《论语》编排的随意性和无主旨特征。而且,由于《论语》 的语录性特点,孔子此言没有相关的语境,在其他记载孔子 思想言论的可靠文献中也没有对此句的阐释,因此,从这孤 立的语句中很难理解孔子的言语所指。
,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 0
, 文章编号 - )$$# 1 "!#! ’ #$$% + $& 1 $$!" 1 $&
《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的重要典籍。按照我们的理解, 《论语》一书各篇均有主旨,该书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但是,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章,出现在 《论语》的第二篇第二章,似乎与上下各章不协,由此,很容 易给人以《论语》材料编排“杂乱”的印象。其实,《为政》篇乃 以孔子 “为政以德”思想为主旨,兼而论述为孝、为学、为君 子等治国修身思想,因此该篇主要体现的是孔子的政治思 想。表面看来,《诗经》不过是一部文学作品,孔子对该书的 概括与本章的主旨似乎没有什么联系,把它置于该篇如此 重要的位置,似乎让人费解!但是,如果我们结合 《论语》以 及新出土的上博竹书 《诗论》,可以看出 “思无邪”一句在 《论 语》中被编排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与孔子《诗》教思想的内涵 和本质紧密相连,体现了孔子 《诗》教思想 “政教”特征,反过 来,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论语》成书问题的理解。
孔子思无邪浅议
(发表于《教学参考》《承德民族师专学报》)孔子“思无邪”说浅议姚崇实孔子是先秦诸子中最为重视文学,且对文学议论最多的人。
他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和深刻,有“兴、观、群、怨”说,“尽美、尽善”说,“文质彬彬”说,“思无邪”说等等。
其中的“思无邪”说尽管古今的解释和评价甚多,但总令人有未尽其意之感,本文就此谈点一得之见。
《论语·为政》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三百篇,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就是“无邪”。
“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话。
《駉》分四章,分别有“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的句子,“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其中的“思”字也是如此。
有人把孔子所说“思无邪”中的“思”字解释成“意思”的思,引申为诗的思想、感情、意义,这是一种误解。
当然,“思无邪”这句话,指的是诗的思想、感情、意义等方面“无邪”,但这不等于这个“思”字的意思一定是“意思”,即思想、感情、意义等。
宋人朱熹《四书集注》曰:“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
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唯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朱熹认为,诗可以劝善止恶,其作用都在使人情性归正,然而诗的语言是细微婉曲的,而且都是因个别的事而发,能够直接指出诗使人“归正”这种共同属性,没有象孔子“思无邪”这句话这样明白到家的,这句话足以概括诗的共同意义。
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注曰:“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刘宝楠也认为,诗或劝善,或止恶,都是要使人“归于正”,孔子“思无邪”这句话足以概括这一点。
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思无邪”这句话指的就是诗要使人归于正,“无邪”就是“正”。
那么,什么是“无邪”即“正”呢?孔子在这里并没具体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5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ny,2004墅!!童垂!堡墅!!生堡!!些!!!!!墅墅型!!!也型!!型墅堕!些!!!丝;!“思无邪”与儒家伦理教育杜汉生1,徐拍清2(1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2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2)[摘要]“思无邪”不仅是孔于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扣要求。
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泰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擞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
“思无部”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台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蚌。
以个体审是人格的完成炙合于社套道德规范的吴求。
汉柬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舍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
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车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他的。
[关键词]诗经;礼乐教化;审走教育;审蔓情感【中国分类号】B222;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_4799(2004)03一0275—06“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对《诗经》的这一评价,给儒家文化乃至全部中国文化以重大影响。
王阳明曾高度评价它“是一了百了的工夫”,“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古今天下圣贤的话”。
((传习录)下)同时,由于言谈的简单和史料的阙如,又使研究者们在理解上聚讼纷纭,历时二千余年而未能有决,正如元儒真德秀所云:“世儒解释终不了”Ⅲ。
在此作一番梳理工夫,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何谓“思无邪”?据何晏《论语集解》引据汉代今文学家包成的注释是“归于正”。
今天,人们对于这一较早的训诂一方面是耳熟能详,但另一方面却似乎又熟视无睹。
且不说“归于正”究竟是“返归于正”的纠正之意,抑或是“划归于正”的归类之意。
仅就字面而言,“归于正”对于“诗无邪”并非“照着讲”的正面解释,而是一种“接着讲”的主观发挥。
它没有对孔子的“思无邪”的真实内容作出全面的展开性说明。
也就是说,它并没有阐明孔子对诗经进行“一言而概之”的总体性评价的“思无邪”的实质、内容和根据等等,它所指说的只是作为“思无邪”的《诗经》的某种社会功能价值。
因此,到了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的解释就是:“诗之为体、歌之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句可以当之也。
”虽然任何解释都是创造性的解释,但这种对“思无邪”的解释完全抛开了作为解释对象的“思无邪”,而将“思无邪”的评沦对象即《诗经》当作解释对象。
这种错位的解释作为一种未能完成的解释,当然不会是令人满意的解释。
早在注重义理的宋明理学时代,朱熹就于此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
针对吕祖谦关于“思无邪”是指“作诗之人所思皆无邪”的认识,他在《四书集注》中主张:“‘思无邪’,鲁颂《骊》篇之辞。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性情之正而已。
然其言委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这种见解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对《诗经》的某种否定性评价,在另外的地方,他更清楚地说:“彼虽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无邪之思读之”f2】‘“”。
这种见解与包咸的“归于正”不相矛盾而且解释了“归于正”是“其用归于使人得性情之正”,是对《诗经》的社会功能作用的说明。
但是,它却是与“思无邪”直接相对立的,因为这种解释实际暗示着《诗经》各篇是有善有恶,好坏不一的。
也就是说,《诗经》并不是“思无邪”的。
正因为如此,他才将《国风》中诸多诗篇指认为“男悦女之辞”或“女惑男之辞”的淫诗。
朱熹的三传弟子王柏顺着这一思路走得更远,其所著《诗辨说》将15国风160篇中的32篇判为“淫诗”,主张予以汰[收稿日期]2003—03—04[作者简介】杜议生(1950一),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与伦理学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除,“悉削之,以遵圣人之至戒”。
至此,对“思无邪”诠释的探讨虽然还未结束,但朱熹一派的思路已明显与孔子不符。
一部《论语》之中,孔子言及诗经之处凡14见,《札记》、《史记》等典籍之中也有不少}L子论诗的记载。
在这大量的记载中,我们没有看见孔子对诗经有任何否定性评价,相反却赞美有加。
如果再将《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删诗定诗之说列为信史,则朱王一派之说,明显与孔子的趣味相去甚远。
为了弥合这种矛盾,不!J)人又提出种种新说,如清人陈奂在《诗注疏》中主张,思无邪之思非思想之思.乃语气词等即是显著一例。
上述种种解释相互枝梧,显示出它们都不足为训;另一方面作为对“思无邪”的探索,它们在千百年间的研究之中可能已经穷尽了其能容纳的传统路数。
因此,它们从整体上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对“思无邪”提出新的解说,必须要有新的视角。
根据这一认识,首先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嗣篇》乃至《诗经》全部都是诗歌,是艺术作品,而不是道德文章或政论文件。
人们虽然可以在读后领悟某种伦理意义或看班某种政治意义,但现实面对的却必然是其艺术价值。
过去诸种对“思无邪”的诠释虽然见解不一,但都忽略了这一点。
由此出发,我们就不难想到,《骊》篇作为艺术品,必然以其固有的艺术价值来展示它的存在,并影响人们对它的观照态度和评价立场。
作为咏马诗的《酮》篇,它描写的是:垌野平阔,骏马奔腾,牧人讴歌,欣然自得。
就内容而言,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神骏图,是一首高吭嘹亮的草原牧歌。
从形式来看,它工整对仗,音韵铿锵,具有美的旋律和节奏,因而被后人推为咏马诗之泛觞作俑的典范。
如果再考虑到《诗经》诸篇在我国古代的实际存在中不仅仅是文字记录的文艺作品,而且是诗、歌、乐三位一体的艺术演出.那么,在乐队演奏和伶人歌唱之中,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骊》篇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不是其他。
由上所述,有理由认为,这番分析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与对“思无邪”的传统诠释角度不同的新的解释角度,即审美角度。
从审美角度,对于“思无邪”应作何解释?简言之,这是一种超越具体功利算计的思想情感状态,即脱离日常工具理性支配的审美观照状态。
就《骊》篇而言.无论是诗中牧人(作者)还是读者,面对这一派原野牧马的图景,极易与之发生审美作用关系.进入审美境界。
人们不仅欣赏牧野的自然风光.更欣赏群马的神骏矫健。
尤其对牧人来说.这是他的劳动产品,是他劳作的结晶。
如果按流行看法,将美界定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那么骏马作为审美对象也就是牧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表现。
牧人在此一一历数马群的匹数之多、毛色之繁、驭乘之力,奔走之善,并不是为推销马匹的广告陈说.只是劳动者通过对劳动产品的肯定而对自己的肯定。
这种思想和情感是不掺杂私心杂念的,难道不是一种典型的“纯正无邪”吗?有的研究者认为,“无邪”是指马“斯马斯徂”这种勇往直前、周流八极的驯良无邪的品质,这种解释与上述诠释在原则上是不矛盾的,因为这只是审美活动中特有的移情现象,是将人的无邪的思想情感转到作为审美对象的马身上而已。
用这种对“思无邪”的新界说去把握作为艺术作品的《诗经》.那么上述种种旧界说所无法解决的疑难就可得到新的说明。
《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生活场景繁富,其思想情感的表现亦多姿多彩,劳苦、爱恋、悲情、离恨……千端万种无不来自先民的感受、元不出自诗人的肺腑。
这里要指出的是,作为艺术作品,虽然它应该表现而且可以表现情感,但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对情感本身却有一定要求,也就是说并非任何情感都能以艺术作品为载体而表现出来。
英国美学家罗斯金曾云:“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的爱情,而守财奴却无法哀歌其失去的钱财”。
能在艺术作品中得以表现的情感,只是那些合乎一定普遍价值标准的情感亦即所谓审美情感。
这种审美情感虽然在形式上与日常人们喜怒哀乐等情感无甚差异,但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社会性情感,即普遍性的而非特殊的。
正由于社会性和普遍性品质,它才在艺术传达中为人接受或感染他人;正由于这种社会性和普遍性,审美情感就必须拒斥日常情感所固有的个体功利基础,表现出康德所谓的无功利(无私利)的品质。
而正由于这种无私性和社会性,审美情感连同其固有的思想认识,就必然与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相吻合。
虽然它并不刻意遵从道德标准,但是却能因为这种不谋而合而合理地取得“纯正无邪”的美称。
因此孔子之所以用“思无邪”来评价《诗经》,也只能从总体上认定它,是处于审美层面上,反映了各阶层民众的真诚合理的情感愿望。
钱穆先生曾赞赏这一说:“三百篇之作者,无论其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
”Hcma’这里所云“至情”、“衷曲”,指的正是这种情感。
第3期杜汉生等:“思无邪”与儒家伦理教育当然,“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
……”㈨“4“’,我们可以以此来批评那些忽略《酮》篇艺术价值的“思无邪”的后代解释者,但对于作为评价者的孔子来说,事情却并非如此。
首先,孔子具有高度的艺术和审美修养,他深谙包括音乐、诗歌在内的“六艺”,并以此授徒.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我们很难想象,孔子在接触《弱》篇乃至全部《诗经》之时,居然对其艺术价值熟视无睹而没有审美呼应。
其次,由孔子的生活经历而言,他对于《骊》篇反映的牧马生活和马的神貌应极为熟悉。
孔子曾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孟子曾说,他担任过畜牧的管理吏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
”孔子在评价自己的“六艺”技能时曾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认为自己御马赶车比射箭的本领要强。
如此之孔子对于牧马的诗歌在接触中有体认,应是白不待言的。
再者,诗三百五篇,按史迁所说,是经由孔子而编定的。
在编集过程中,孔子对每一诗篇“皆弦歌之”。
(《史记吼子世家》)因此,《酮》篇在孔子编定之时也必然伴随着器乐(弦)和歌唱(歌),音乐伴奏使内在于文字的诗歌的音韵和节奏之美充分凸现出来,从音乐审美来看,牧歌一般都具有胜过其它民歌的审美特质,因而《骊》篇应该极能得到孔子的注意。
最后.我们还须注意,《胴》篇按编排秩序,属于《鲁颂》第l篇,其位置在《诗经》305篇中的第297篇。
这就是说,到了《骊》篇.孔子已大体完成对《诗经》的编定,从思想活动来看,也应大体完成对《诗经》的认识。
此时此刻,他确实能够对诗经作“一言以蔽之”的总体性的概括和评价。
那么,单单从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翱》篇之中,拈出“思无邪”这三个字来概括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经》,这种评价是不会也不应该脱离艺术和审美的。
对于“思元邪”这一诠释的新视角,为什么历代遭人忽视而没有达到?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