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鉴赏】古典诗句的结句技巧之一——以景结情
诗歌复习补充——以景结情
参考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 译文
•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 ,这时听说你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 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 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结尾句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 什么好处?
白话译文:
• 分析: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 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 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 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 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 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
2.考查构思立意技巧的试题,多从局部设题, 但回答时,决不能在局部徘徊,而应放眼全篇 ,包括前后语境、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答题规范
1.点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2.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 达意上的作用。
诗歌构思技巧之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 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揽物 ”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 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 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 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
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
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
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
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
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
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
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
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
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
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
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二】移情入景,深注感概与“以景结情”稍为不同的另一种结尾手法是移情入景。
虽然二者均以自然景色为收結,但写作手法完全不同。
前者是写情正浓、势如奔马,忽勒马回首,转以风景入眼,思绪万千。
后者则是既写景又写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惜景生,景依情现,诗人融情于景后延长而去。
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三】案而不断,玩味无穷绝句虽然限于体裁和容量,难以表现纷纭复杂的世事,难以刻画丰富多彩的人生,它只能在空间上截取某一个角落,在时间上摄取某一个片断。
就象一幅国画,一张照片,定格的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更难得有过程。
但也不是说绝句在叙述人生世事方面就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关键看你有没有浓缩事态捕捉特定情景的能力。
善于写作绝句的高手常在短短的四句之内,既能写尽纷繁曲折的重大事端或历史变迁,同时也能赋予深厚的个人情感。
在这种擅长叙事而言情的绝句中,诗人往往会在叙述方面出现时空变幻的大跳跃,而结尾由于缺乏足够的空间通常又会用一种似方开头即已结束的技巧,好比法官升堂只待原告被告说完即宣布退堂,没有裁决,没有结果,这叫案而不断。
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
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式之⼀,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来表达丰富⽽难以⾔传的思想感情内涵,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诗歌“此时⽆情胜有情”,从⽽使读者感到余韵⽆穷、意犹未尽,并进⽽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有尽⽽意⽆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作结的作⽤并不是单⼀的,往往以⼀种作⽤为主⽽兼有其他作⽤,题材不同,作⽤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致有四种情况。
⼀、就情取景,渲染⽓氛。
⽤来渲染⽓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类感情作品的结尾,⽤让⼈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来渲染⽓氛(如暮⽇、寒鸦、风⾬、夜⽉等),以烘托此类情绪。
王昌龄的《从军⾏七⾸(其⼆)》:“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秋⽉照长城。
”问:“⾼⾼秋⽉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此诗是“以景作结”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这时轻轻宕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个⽉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照,景象壮阔⽽悲凉,更加深了诗⼈的思乡之情。
此时征戍者内⼼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深沉的爱呢?不得⽽知,给读者留下了⽆限的想象空间。
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包⾦,⾹蒲切⽟,是处玳筵罗列。
⽃巧尽输年少,⽟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两两,波⼼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彻。
望中⽔天⽇暮,犹见朱帘⾼揭。
归棹晚,载荷花⼗⾥,⼀钩新⽉。
”回答:画线句的描写与前⾯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以景作结”的写法;从题⼲的提⽰语“与前⾯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静”的场⾯,⾃然是“动静对⽐”。
诗歌鉴赏之以景作结
结句有何特色?试简要分析。
明确:结句是以景作结。诗歌前三句蓄势,于 叙事中抒情,“灯残”“诗尽”“眼痛”“暗坐” 凄苦的氛围已经渲染的十分浓烈了,对读者形成 一种沉重的压力,到“眼痛灭灯犹暗坐”,压力 简直大到了超过人所忍受的程度,此时突然传来 一阵“逆风吹浪打船声”,像塞马悲鸣,胡笳呜 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 无穷。
3、景为我设,意象象征。
即诗词结尾的景以象征作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 用。诗中所谓的象征,就是诗人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 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通常利用象征性的景物或借 助比喻来完成。
《忆住一师》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风。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全诗没有一句明写自己对僧人的感情态度,但最 后一句的描绘,无疑象征了僧人高洁的风采,同时也 表达了自己对僧人的敬慕怀念之情。
以景作结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往往 以一种作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用,题材 不同,作用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大致有 三种情况。 1、就情取景,渲染气氛。 用来渲染气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 性,唐宋诗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 悲愤、惆怅一类感情作品的结尾,用让 人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来渲染 气氛(如暮日、寒鸦、风雨、夜月等), 以烘托此类情绪。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 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 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分析:此诗是“以景作结”类诗歌的典型之 作,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 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 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 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 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 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 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 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 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 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以景结情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 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 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
式(描写、抒情、议论)上考虑,答题可以遵循 这样一个思路:此诗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了什 么。 第二步答表现手法,因为这类诗歌的特殊性—— 以景结句,往往可以直接答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比如融情于景,情含景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等。 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可以先从抒情角度来写, 比如答到这类话语——此诗抒情含蓄而委婉;再 从这样写的最终效果来分析,可以按这样思路来 答——这样写能引起读者联想,达到回味无穷的 效果。
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
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 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 抱负 。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 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 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 蓄、耐人咀嚼。
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 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 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 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 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 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 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 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 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 的想象空间。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诗歌鉴赏 -以景作结
需注意的是,诗词结尾的景不尽是 眼前之景,也有虚景。 一是把将来会出现的景象放在诗尾, 来为现时的情感服务。如李白《夜泊牛 渚怀古》结句“明朝挂冠去,枫叶落纷 纷”,就是借将来会出现的景象来烘托 自己现在“将军已去、大树飘零”的无 人赏识之感,可谓意在言外。杨凝的 “明朝骑马扬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送客入蜀》),也是这种用法。
另外,描写音乐的诗歌结尾的 景,除渲染气氛的作用外,又是用 视觉的形象来总结听觉的感受,它 们是诗人经过美妙音乐的感染后, 得到净化的心灵的投影。诗人出神 入化,说明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处:“曲终 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 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在一段精彩的音 乐演奏之后,诗人及在场的其他人都与音乐产 生了共鸣,可以说,琵琶演奏之时,诗人的心 弦也在颤动演奏。当琵琶声戛然而止,诗人没 有多说自己内心多么激荡起伏,却只说“唯见 江心秋月白”,这么静谧空灵的景色,过于宁 静,我们从中听到了诗人的心弦继续在演奏, 它未能同琵琶一起停止颤动。这里的景物描写 为诗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一个突出的舞台,在 “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舞台上,诗人的情感仿 佛在聚焦灯下跳着独舞。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 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 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 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 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3、景为我设,意象象征。 即诗词结尾的景以象征作用为主,而 兼有其他作用。诗中所谓的象征,就是诗 人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 感情。通常利用象征性的景物或借助比喻 来完成。如李商隐的《忆住一师》: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风。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全诗没有一句明写自己对僧人的感情 态度,但最后一句的描绘,无疑象征了僧 人高洁的风采,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僧人 的敬慕怀念之情。
以景结情
诗歌“以景结情”手法例释诗歌最讲究韵味。
“以景结情”是诗人们获取韵味的一种方式。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
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南宋沈义父在其词学理论专著《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可见“以景结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以景结情”在各类诗歌中都有运用。
寓离情于哀景,情景交融送别诗如王昌龄《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本诗第三句是议论,直言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
第四句转而写景,写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
结句寓离情于哀景,情景交融。
怀古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此诗首联写景,中间二联借怀古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寂寞凄凉的孤苦情怀,尾联宕开一笔,写想象之景,是全诗的妙处,将诗人不可名状的惆怅之情在景物描写中烘托了出来。
边塞诗如岑参的《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诗的最后两句写友人已经远去,诗人还在伫立远望着眼前向东悠悠飘去的、一朵孤零零的火山云。
此处便是以景结情,以对眼前景的描绘含蓄地表现诗人惜别的情怀和别后的怅惘之情。
如:1.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之以景作结
诗歌鉴赏中的“以景作结”以景作结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以一种作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用,题材不同,作用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大致有四种情况。
1、就情取景,渲染气氛。
用来渲染气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一类感情作品的结尾,用让人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来渲染气氛(如暮日、寒鸦、风雨、夜月等),以烘托此类情绪。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
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以景作结”的写法;从题干的提示语“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静”的场面,自然是“动静对比”。
如果不知道“以景作结”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很好作答。
另外,描写音乐的诗歌结尾的景,除渲染气氛的作用外,又是用视觉的形象来总结听觉的感受,它们是诗人经过美妙音乐的感染后,得到净化的心灵的投影。
诗人出神入化,说明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而在怀古的作品中,结尾的景既用于渲染气氛,又暗含对比以抒发古今兴亡之感。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古今长存的景物来对比人生的短暂或过去的盛况难久,如王勃的《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是用今日的颓败和昔日的兴盛对比,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2、因人写景,篇末传神:一是以壮美的景物烘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如王维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
——辽阔、远大的境界作为将军回首望远造型的背景,使整个画面气势雄伟,使将军的形象显得威武矫健,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二是用人物居住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情趣和精神风貌。
如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诗歌鉴赏之以景结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是以景结情。前三句写军中乐舞,透出浓浓的 复杂愁绪。结尾一句以景作结。 (2)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 阔而悲凉。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的愁绪与 凄清的秋夜月光、荒凉的边塞风光融为一体,创造 意境,含蓄蕴藉。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 曾任殿中侍御史,是作者的朋友。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 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末句。 末句以景结情(以景作结)。“西楼望月”, 望月怀人,借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盼望对 方来访;“几回”,说明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 “几回圆”,用月轮的缺而复圆寄托盼望朋友团 圆的拳拳之心。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 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 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谈谈尾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思的? ①想象(虚写)。诗人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 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 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 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②以景结情,两句诗描写了一路景色,造成一种悠 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
宋词解析中如何理解“以景结情”的写作技巧
宋词解析中如何理解“以景结情”的写作技巧在宋词的广袤天地中,“以景结情”是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写作技巧,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词作增添了无尽的韵味和深度。
要理解这一技巧,我们需要深入词作的肌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景结情”,顾名思义,就是在词的结尾部分,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描绘景色来传达情感,让读者在景色的描绘中自行体悟词人的心意。
这种写作技巧的妙处在于,它避免了直白的情感宣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词作更具含蓄之美。
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几句词便是典型的以景结情。
词的上阕和中阕描绘了一对恋人在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到了结尾,词人没有直接诉说离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绘酒醒后的凄凉景色——杨柳依依的岸边,清晨的微风中挂着一弯残月,将内心的孤独、凄楚和对恋人的思念之情,都蕴含在了这清冷的景色之中。
读者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的画面,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再看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先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结尾处则以危栏边的斜阳和烟柳这样的景色,进一步烘托出他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那渐渐西沉的斜阳,如烟的柳树,仿佛都在诉说着他的忧愁,让读者在景色中感受到他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那么,“以景结情”为何能产生如此动人的艺术效果呢?首先,景色本身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通过生动的景色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词作所营造的氛围和情境,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
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读者可以直观地想象出那种凄凉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自然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词人的心情。
其次,景色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不同的读者在面对同样的景色描写时,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和心境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这种个性化的体验,使得词作具有更广泛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此外,“以景结情”还能够使词作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诗歌以景作结 精简版
2、因人写景,篇末传神: 一是以壮美的景物烘托人物的英 雄气概。如王维的“回看射雕处,千 里暮云平”(《观猎》)。——辽阔、 远大的境界作为将军回首望远造型的 背景,使整个画面气势雄伟,使将军 的形象显得威武矫健,给人留下了鲜 明的印象 。
二是用人物居住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情趣和 精神风貌。如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诗人在奔忙了九天以后,好容易盼到了假期, 于是就去寻访他的诗友。虽然没有见到人,但朋 友居住的环境却启发了他:怪不得你诗的构思, 使人看了连骨头都觉得清爽,原来你的门前是澄 清的流水,而又面对白莹莹的满山积雪啊!虽然 他的诗友并没有在诗中出现,但结句对友人居住 环境的描绘,就把友人那清爽淡雅、超然物外的 精神风貌暗示给了我们。
二是用过去曾出现过的景象写在尾句, 来抒发自己现时的情感。如晏几道的《临 江仙》尾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写的就是过去词人和小萍初见,小萍弹完 琵琶后踏月归去的情景,它充分说明了词 人对这一印象的久久不能忘怀,传达了他 现时的相思之情。李商隐“却忆短亭回首 处,夜来风雨满池塘”(《寄怀韦蟾》)也 是此种用法。
借助比喻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例子也 不少见,最典型的是贺铸《青玉案》的结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这三种景象既写出了南方“梅子黄时”的 物候特征,眼前凄迷的景物烘托了“愁”情; 同时又借助比喻象征:“一川烟草”象征愁之 无头无绪,“满城飞絮”象征愁之多,“梅子 黄时雨”象征愁之无休无止。
总之,“融情入景,以景作结” 是中国古代诗歌非常常见的一种现 象,例子不胜枚举。它可以创造一 种意味深长、余味无穷的意境,使 诗歌含蓄蕴藉,言浅意深,创造出 无穷的艺术魅力。
诗词写作指导文章:绝句结尾的写法之以景结情
诗词写作指导文章:绝句结尾的写法之以景结情绝句体小句促,要写得好写得耐人寻味,工夫全在结尾。
尾联的結句是全诗点晴结穴之所在,历来为诗家所重。
唐代以来的诗评家,对绝句的结句有诸多评析,但大多止于一鱗半爪,缺乏整体观察。
绝句是定型于唐代的诗体,属近体诗的一种。
因而举凡近体诗的写作方法,也一样适用于绝句。
但绝句毕竟又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又略有不同。
比如说'卒章显志'、'首尾呼应'这些在诗文中普遍运用的结尾,在绝句中也有使用,白居易就提倡'卒章显志',其绝句也大量使用这种方式作结。
但绝句因其体小容量小,除了首联就是尾联,主题难以延伸,如果收结用'卒章显志',主题一点出来便容易'词意俱尽',显得诗意浅白。
所以历来的诗评家多讥白诗过于浅露。
但白居易主张诗要大众化,要的正是这种浅白风格。
因此也不能一慨而论说浅露一定不好。
写诗不能千人一面,绝句也不能只有含蓄尽玩深沉的一种风格。
但多数人都说好的、在民众中留传最广泛的绝句,就是风格的主流,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
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
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
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
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
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
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
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
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
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
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
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
试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02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训练: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02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训练: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如(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第1页共1页。
以景结情(表达技巧)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请赏析“红叶青山水急流”这一句。
请赏析“红叶青山水急流”这一句。 1.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 2.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 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3.这里用明丽的秋景反衬离别之情的伤感。
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 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 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 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 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 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 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 术效果。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பைடு நூலகம்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灯火将熄一片昏暗物影在摇漾,今晚忽然听说你被贬谪 到九江。 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 的门窗。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 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 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 1.诗人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2.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 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3.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 的思念之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劳劳亭,在今南京市 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 别意。 西楼: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劳歌一曲解行舟”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一 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之以景结情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之以景结情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之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它是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
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课文中我们学过不少这样的诗词:如周邦彦词《苏幕遮》的结尾:“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小楫”二句,写梦中与小伙伴们驾着小舟,进入荷花塘深处的情景。
以景结情,既展现了生动的景物画面,又把浓郁的诗情融入画中,并宕出远神,给予读者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回味。
又如李白的《送友人》以“萧萧班马鸣”作结,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
苏轼的《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些诗歌的结句都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技巧,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作为诗歌的一种抒情方式,以景结情也成为高考一个重要的考点。
如在2005年重庆市高考题,这道题考查了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其中15题问:“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就是把以景结情作为一个重要考点来考查的。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这类诗歌的解题思路: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问:这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来梳理这类题的答题思路:答:夜已很深,诗人惊坐床上,只听见风雨扑窗的声音。
答: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下面我们再看下面这首诗: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问:试分析这首诗结尾一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特色?答题思路:答:端着酒杯赏花,想起长安诸弟,杜陵到了寒食,该是芳草青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古典诗句的结句技巧之一——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概念举隅
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再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链接高考
在上海高考卷中,近年两次考题涉及到这一表达技巧。
2004年要求阅读明朝诗人杜庠《赤壁》诗:“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完成下题: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此题是鉴赏题,要注意寻找切入点,不过题干已作了提示:景与情的关系。
这一提示实际上告诉了你如下信息:从末句的位置看,是以景结情;从抒情方式看,是借景抒情。
因此必须弄清楚为什么写景,景中含有怎样的情。
在分析前六句的基础上,再看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兴感的眼前风物,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
三国英雄今安在,苏子泛舟何处寻。
面对荒矶鸥鸟、衰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更兼仕途失意,生活坎坷,命运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说,以景结情,诗人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空虚感相交织的凄怆意绪。
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回答:结尾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
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以景结情”的写法;从题干的提示语“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静”的场面,自然是“动静对比”。
如果不知道“以景结情”的表达技巧,此题的回答就不完整。
【练习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明代夏完淳《即事》,完成下面题目。
即事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此诗尾联在表情达意上有何特色?
答案与解析:1.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
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
上面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
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
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
“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
“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
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
“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
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
元稹此句也是如此。
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
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
而“惊坐起”三字,正是维妙维肖地摹写出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
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
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
然而,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
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
然而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雨吹风入寒窗”。
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
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2.
[难词注释]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称「即事诗」。
角:即军中画角。
缟素:孝服。
作此诗时,诗人之父母抗清失败殉国。
戈船:指抗清义军的水师。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创作背景]〈即事〉共三首,是于顺治三年(1646)参加抗清义军后所作。
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当时南明都城南京已为清军所破,鲁王逃亡下海,的父亲也兵败殉国,他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写成此诗的。
[内容评析]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
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
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劲的风中,传来军中清远的号角声;血红的落日里,飘动着鲜艳明亮的战旗。
我穿着素白的丧服,决心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驾着坚固的战船,在烟波浩渺的太湖里与敌人决一死战。
这壮阔的景色,托出了雪耻复国,生死决战的激烈情怀!末尾通过胡笳声声,月色清冷,满城凄凉的景象描写,带给人无限的悲惨和凄凉。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而「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