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 高中语文 必修2 第2单元 兵车行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2)语文版必修2
《兵车行》教案[导学新概念]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
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
(《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元稹),……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519页)ABC]A,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见导语设计)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3(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兵车行课文精讲
兵车行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对于它的段落划分,可以根据内容和形式来进行。
从内容上看,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这种方式清晰地展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
另一种划分方式是从诗歌的形式出发。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
这种划分下,诗歌的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对于诗歌的解读和理解,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段落划分并非绝对。
二、文章赏析《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在艺术表现上,《兵车行》采用了乐府民歌常见的问答体形式,通过问答收束全诗,让内容显得更为集中、紧凑。
同时,诗人还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叙述次序上,诗人巧妙地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使得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此外,诗人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民的苦难生活,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等句,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传唱性。
在思想内容上,《兵车行》不仅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和统治者的残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诗人通过征夫的诉苦,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呼吁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轻启战端、涂炭生灵。
这种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表现和卓越的人文关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高中语文 兵车行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2.doc
高中语文《兵车行》说课稿语文版必修2说课稿:兵车行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一的时候曾经学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回顾作者杜甫的生平这里不介绍了,作为高二的学生大家都了解甚多,我们主要是了解他沉郁顿挫的诗风。
既然杜甫被称作诗圣,其诗被成为诗史,则我们需要读史了解杜甫其人: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仍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
【此时教师板书或用课件打出】杜甫思想心态分析:觉醒:由个人趋向社会,由浪漫趋向现实;目标: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志着杜诗“光芒万丈”的现实主义起点。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教师继续播放课件,若条件不够就口述让学生做笔记,少量板书】1、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 答间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一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丄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一一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皐开边意未,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兵车行》教学设计八
《兵车行》教案8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提问: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
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2)语文版必修2
《兵车行》教案[导学新概念]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
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
(《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元稹),,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519页)ABC]A“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见导语设计)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高中语文《兵车行》课件 语文必修2
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 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 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 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 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 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阑满酣畅的激情得到 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 淋漓尽致。
体读“信知生男恶……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 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 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 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 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 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
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 武 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82022/1/18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兵车行》教学设计五
《兵车行》教案5[导学新概念]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人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
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
(《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元稹)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519页)ABC]A,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见导语设计)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兵车行》教学设计六
《兵车行》教案61.导入: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但《长恨歌》中有这样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
/姊妹弟兄皆烈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这是受到杨贵妃的影响,认为生女子可以嫁给皇亲贵族,可以光门户)杜甫在《兵车行》里也有类似的感叹——信是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那么杜甫文中的这种怪异思想的根源是什么呢)2.“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
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
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兵车行》就是诗人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作品。
3.请同学回忆作者: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
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
4.【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2语文版必修2
《兵车行》教案【教学目的】1.熟悉诗中反映的唐朝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式。
【教学难点重点】1.杜诗的沉郁风格。
2.本诗歌的怨愤基调。
【教学方式】朗诵法、鉴赏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过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仍然萦绕在咱们的脑海中,今天,咱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击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5.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课文朗诵: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朗诵。
3.朗诵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那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令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朗诵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诵时声音应繁重些。
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诵时速度不宜快。
“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
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课文鉴赏:方式:在朗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
高中语文 (兵车行)教案 语文版必修2 教案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提问: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某某某某》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
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某某,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2)语文版必修2 教案
《兵车行》教案[导学新概念]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资料显示屏]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
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
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
(《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元稹)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519页)[教学设计ABC]设计A导语设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工部集 》.
读 一 读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 调是怎样的?
沉郁、悲愤、压抑……
诗 歌 鉴 赏
思考问题: 1.诗歌第一段描绘了怎样的画 面? 2.本文的“诗眼”或者说“警 策”“居要”句是什么? 3.“点行频”的原因和结果分 别是什么? 4.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的原因何在?
诗 歌 鉴 赏
思考问题: 1.诗歌第一段描绘了怎样的画 面?
诗 歌 鉴 赏
思考问题2:本诗的“诗眼” (警策、居要)是什么?
“点行频”诗眼。本诗以描绘征夫出征 场面开篇,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 次”,“点行频”的结果是劳民伤财。 全诗可以说围绕这三字展开,可以作为 本诗的诗眼。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两句,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 难,又指出了战争的根源,可以概括本 诗的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 示了诗人的勇气,也可视为“警策”。
兵 杜 车 甫 行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杜甫的布衣情怀。
2.学会诵读,体会杜诗的独特风格。
3.鉴赏诗歌,把握杜诗思想及艺术。
知 人 论 世
杜甫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 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 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杜甫,字 子美 ,号少陵野老 ,盛唐时期 伟大 浪漫主义 诗人,人称“诗圣 ”。 他于安史之乱中写下组诗“三吏”“三 别”等名篇,其诗被称为“诗史”。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 垂老别》 《 无家别 》 “三别”《新婚别》 《 他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诗集名为
谢 谢 !
小试身手
耶娘妻子走相送 , 。 牵衣顿足拦道哭, 。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
本诗特色
一、语言沉郁,通俗自然; 二、讲究“炼”字; 三、烘托渲染;
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题五:请你展开合理想象, 将《兵车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字数不限 。
老马 臧克家
诗 歌 鉴 赏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痛 恨 战 争 , 珍 惜 和 平
因为战争
一 团 团 疾 驶 飞 扬 的 尘 土 一 双 双 呆 滞 失 神 的 眼 睛 一 堆 堆 荒 郊 野 外 的 白 骨 一 阵 阵 捶 胸 顿 足 的 呼 喊
诗 歌 鉴 赏
思考问题: 3.“点行频”的原因和结果分 别是什么?
《十五从军征》
诗 歌 鉴 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诗 歌 鉴 赏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 歌 鉴 赏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勾践灭吴》
诗 歌 鉴 赏
思考问题: 4.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的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