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鉴赏
8 考点五 比较鉴赏
考点五 比较鉴赏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 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艺术 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 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或对同一首诗歌从不同 角度进行比较鉴赏解答。 一、古诗词比较鉴赏的提问方式和一般答题思路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 刻。《窗前木芙蓉》是范成大的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 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 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 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木芙 蓉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木芙 蓉形象。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 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注】 耿:微明的样子。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 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 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 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题。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第6讲 诗歌的比较鉴赏
-2-
关键1 掌握必备知识 比较鉴赏角度
意象比较
语言比较 表达技巧比较 思想情感比较
意象自身的特点 意象自身包含的传统内涵 表现作者情感 表达特点 结构特点 熟悉各种术语与内涵 同一诗人不同情景的情感 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的情感
-3-
关键2 解题策略 1.通读诗词,了解大意 通过比较鉴赏诗词,把握其主要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 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 2.结合题干的比较角度寻求异同。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总体分析,又要具体分析。
-27-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 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 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 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本题考查两首 诗结尾方式的特点。第一首,“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两句借用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喻己,紧扣上文,这是采 用议论的方式结尾,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 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第二首,“不觉碧山暮,秋 云暗几重”以景结情,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 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 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 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10-
③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 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 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 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 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 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 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 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11-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角度】讲义及练习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角度】讲义及练习解析对比鉴赏要注意的四个角度1.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比较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一般来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语言角度——遣词造句的比较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
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
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也屡有考查。
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
3.技巧角度——手法技巧比较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考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
4.情感角度——内容感情的比较本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读懂诗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是前提。
[核心提示]比较鉴赏题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因此,答题时不仅要求同更要求异。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纵观近年试题,一般是从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
突破点比较鉴赏题答题四角度角度一形象角度——————————————————————————————[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用比较的方式鉴赏诗词
用比较的方式鉴赏诗词明考点比较鉴赏法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作家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鉴赏。
常见的考查形式:1.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差异。
2. 简要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心境有何不同。
3. 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学方法【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金陵图高蟾韦庄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答案:为唐王朝衰败,山河破碎,朝政靡费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要透过异找出同)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答案:高诗看景想入画,但是又对国事伤心,难以画出此情此景;韦诗看“金陵图”感受画中衰败意象,此时画画人与诗人情感相同,感觉画正是诗人想表达的伤心之情,所以在诗歌开头写“伤心画可成”。
最后总结诗歌比较题型的解题规律:1.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 找准切入点。
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
古典诗歌之比较鉴赏
• 答案: • 相同点:两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救国、建 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 • 不同点:此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 叹突出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凉心境;诗句 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事已高的伤感
比较点: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不同感情 的比较
示例三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
5.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手法(2005年浙江卷) •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 形象?
6.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示例五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 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达则是“咏柳而贬美 人”,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并简要分析。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小结
• 一、内容: • 1.意象内涵、作用、表达技巧的比较; • 2.同一内容不同思想感情的比较;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的不同用语 二、学习方法 • 1.认真审题,找准比较点,按要求回答。 • 2.熟知课本,用诗歌知识正确理解。 • 3.规范答题。
比较点:多角度比较
(3)情景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
乡之情蕴含在“雪净”、“牧马”、“月明”、“羌笛”、“梅 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 后一句抒情。
初中古诗比较鉴赏教案
教案:初中古诗比较鉴赏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并比较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教学准备:
1. 选择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初中古诗。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及其原因。
2. 引入本课的主题:比较鉴赏初中古诗。
二、理解古诗(10分钟)
1. 分别出示两首古诗,让学生自读并理解诗意。
2. 讲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三、分析比较(10分钟)
1. 让学生分别找出两首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分组讨论并比较两首古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异同。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欣赏评价(10分钟)
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对两首古诗进行欣赏和评价。
2.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拓展(5分钟)
1. 总结本课的所学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分析比较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第一种类型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例1】(200年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
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的怯懦软弱,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高中语文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诗歌比较鉴赏题是命题者提供两首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
命题者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比较”点:①诗中的意象、意境。
②诗歌的语言。
③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较角度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从意象、意境进行比较鉴赏,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对象)描写的异同。
比较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陆游藜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
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比较鉴赏》
3.技巧角度——手法技巧比较 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 需要考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
4.思想情感——内容感情的比较 本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 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读懂诗词,理解内容、把握 情感是前提。
备考•关键能力
比较鉴赏要注意“四角度” 1.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比较 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一般来 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 “境”。
2.语言角度——炼字炼句的比较 语言比较鉴赏题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其中“字 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对字、词、句 进行比较。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也屡有考查。整体风格比较题 主要是对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进行考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比较鉴赏》
高考语文
பைடு நூலகம்
比较鉴赏
题点•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题更有利于考查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 力。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相同或 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都是从诗歌的形 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诗歌是人类对世界的感悟和想象的艺术表现,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比较鉴赏诗歌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主题和思想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是诗歌的灵魂,它直接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
比较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分析和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从中探寻作者
的思想和人生观。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和苏轼的《赤壁怀古》都是名作,但前者强调
豪放、奔放和豁达的性格,后者则强调意境、意象和意蕴,两者在主题和思想上有很大的
区别。
二、艺术表现方式
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包括韵律、格律、修辞手法、意象、意义等,也是诗歌中最为重
要的元素之一。
在比较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不同
诗人在艺术表现和技巧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比如,李清照和辛弃疾在诗歌的表现方式上各
有特色,李清照常常运用典故和抒情的手法,而辛弃疾则更加注重写实和现实情感的表达,两者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三、历史文化背景
诗歌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历史、时代和文化的差异。
在比较鉴赏诗歌时,我们也
要考虑到不同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
文化内涵和价值。
例如,唐诗盛行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国家强盛的时代,而现代诗歌
则更多体现了文学的自由和开放,两者在历史文化背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比较鉴赏诗歌需要从主题和思想、艺术表现方式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多个方
面进行分析和探究,进一步领略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诗歌比较鉴赏
② 方式: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还是辨析异同? ③ 比较点:景境情?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3. 分清条理、组织答案
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术语 评价诗歌内容的词语: 咏物抒怀、怀古之作、思乡思亲、爱国颂歌、 游子生涯、山水田园、军旅生活、乡土气息、 城市风貌,爱国热情、忠贞爱情、青春颂歌、 校园生活等。
篇目
主要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
《泊岳阳楼下》 岸风夕浪、舟 雪寒灯、鲲鹏
壮阔、凄冷
借景抒情、 对比、用典
对动荡时局的担忧,但也有 着鲲鹏般远大的报国热情
《登高》
风天猿、渚沙 鸟、落木长江
萧瑟、悲凉
借景抒情
老年多病漂泊西南的感 叹,凄凉孤独的无力感
参考答案: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 异:①《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
探求新知 比较角度三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 试题中有的明确要考察的表现手法,有的没有明确表现 手法,但都需结合作品分析、比较。
比较手法技巧解题方法:
1.审清题干,明确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2.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3.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比较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6分)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阅读一下两首诗并思考:《泊岳阳楼下》抒发的情感与《登高》有何异同?
中外名著的比较与鉴赏
中外名著的比较与鉴赏名著是指具有文化价值并且广为流传的优秀文学作品。
中外名著在不同的背景和文化环境下诞生,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传统和艺术风格。
比较中外名著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从而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和审美知识。
本文将对中外名著进行比较和鉴赏。
一、中外名著的历史背景中外名著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
中国的名著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
而西方的名著则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议题,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狄更斯的小说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中外名著的题材和风格中外名著的题材和风格也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名著通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如《水浒传》、《封神演义》等,这些作品强调英雄主义和忠诚精神。
与之相比,西方的名著更注重个人情感和人性的探索,如《傲慢与偏见》、《麦田里的守望者》等,这些作品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在感受和心理变化。
三、中外名著的文化背景中外名著的文化背景也是我们进行比较和鉴赏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名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如《红楼梦》中的婚姻观念和道德观念,《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等。
而西方的名著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如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超越人类的哲学思考等。
四、中外名著的影响和评价中外名著在各自的文化圈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名著被视为经典之作,广为流传并为后人所传颂,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西方的名著也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
这些名著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突出的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思想启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中外名著的价值与意义中外名著之间的比较和鉴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通过研读中外名著,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审美水平。
古诗鉴赏:比较赏析——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 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 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 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 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 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京口》中“苍翠无烟草自生”的“自”,有“自己、自然”的意 思,在京口这个地方,野草茂盛,无人打扰,草自生自灭,用草的 茂盛来写此地现在的荒凉,属于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用京口 的现状来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诗人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 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时舳舻千里的恢宏场面,尾联以茂盛生长的野 草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 情。由此可见,相同之处都是以乐景衬哀情,让人倍觉凄凉与冷落。
这首诗写景状物细致形象,同时借景抒情,追怀过往,既抒写了今 非昔比的感慨,又表达了内心的悲愁和孤寂。诗人处于逐渐衰落的晚唐 时期,又因怀才不遇而更加缅怀和羡慕古代的英雄豪杰。
再细味颔联,诗人用“东风、客帆、落叶、夕阳”等意象,生动地 描绘出一幅春日黄昏送别图,不仅画面凄美,而且意境深邃,让人如临 其境,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相知于怀抱 依然相同
2.送别诗(见学案45“活动二”)
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③设题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一生
浙江 《楼前》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
(陌生之诗)一熟(学过或接触过的);二
情感、写法比较
卷 《过勤政楼》 写法上的不同。(6分)
比较鉴赏——文学作品
比较鉴赏——文学作品引言: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活、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鉴赏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文学作品的比较鉴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一、主题与情感的比较1.1 主题的比较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不同作品的主题可能相似,也可能有所差异。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余华的《活着》都关注了人性的扭曲与社会的黑暗,但前者更加关注个体的痛苦,后者则更加关注社会的压迫。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的主题,学生可以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1.2 情感的比较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情感的表达来打动读者,不同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也有所不同。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鲁迅的《药》都通过黑色幽默的手法讽刺社会现实,但前者更多地展现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悲观,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的愤怒与不满。
通过比较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作品所传递的情感色彩和阐述的态度。
二、结构与形式的比较2.1 结构的比较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作品的骨架,它决定了作品的布局和展开方式。
不同作品的结构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例如,古龙的武侠小说《陆小凤传奇》采用了线性结构,情节紧凑,故事一气呵成;而鲁迅的《阿Q正传》则采用了环状结构,通过多次循环的叙述,凸显了阿Q的悲剧命运。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的结构,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结构对作品的影响和作用。
2.2 形式的比较文学作品的形式是作品的表现方式,包括语言、修辞手法、叙述方式等。
不同作品的形式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鲁迅的散文《狂人日记》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主人公的幻想与疯狂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而余华的小说《活着》则采用了朴实的语言,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的真实叙述,展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坚韧。
小学美术《比较式鉴赏》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比较式鉴赏的基本概念。比较式鉴赏是通过对不同艺术作品的对比分析,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理解深度。它是欣赏美术作品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我们发现作品间的异同,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幅画作《美丽的家乡》和《繁忙的城市》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比较式鉴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特点。
小学美术《比较式鉴赏》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比较式鉴赏》教案,对应教材的第四章《欣赏·评述》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两个画作进行比较鉴赏:
1.《美丽的家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展现出家乡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特色。
2.《繁忙的城市》:描述了熙熙攘攘的城市景象,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和繁华。
二、核心素养目标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仍有个别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增加一个专门的口语表达训练环节,鼓励学生多开口,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但从学生的讨论成果来看,部分小组在深入挖掘比较式鉴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为此,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入更多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识别两幅画作中的视觉元素:通过对比分析《美丽的家乡》和《繁忙的城市》,使学生掌握画作中的形象、色彩、构图等基本视觉元素,理解这些元素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形象:区分两幅画作中的人物、景物等形象特点,如家乡的田野、房屋与城市的建筑、车辆等。
-色彩:分析两幅画作的色彩运用,如家乡的温馨、宁静色彩与城市的繁华、多元色彩。
诗歌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是一种通过对比和分析两首或多首诗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语言等方面的鉴赏方法。
在进行诗歌比较鉴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主题比较: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观察它们是否相同或相似,以及主题在不同诗歌中的表现方式和深
度。
这有助于理解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2. 情感比较:分析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探究它们的情感基调、情感变化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
这
可以帮助我们感受诗人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
3. 意象比较:意象是诗歌中重要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意象,可以发现它们在意象的选择、
组合和表现上的异同。
这有助于揭示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
4. 语言比较:语言是诗歌的载体,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句式、修辞等,可以领略到
不同诗人的语言魅力和表达技巧。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5. 背景比较: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该诗。
在进行诗歌比较鉴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选择具有一定相似性或差异性的诗歌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凸显它们的特点和
优劣。
2. 深入分析:在比较过程中,要深入分析每首诗歌的各个方面,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独特之处。
3. 客观公正:在评价每首诗歌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偏见和片面之词。
4. 注重整体:在比较鉴赏时,要注重诗歌的整体效果和内在联系,避免过于关注局部而忽略了整体。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细细品味、深入理解和注重表达。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如何比较鉴赏诗歌。
我们需要明确诗歌的基本元素。
诗歌通常由押韵、节奏、韵脚、抑扬格和意象等多个元素构成。
我们可以对诗歌的韵脚、节奏、形式等进行比较,看诗歌的组织方式是否有变化,如何影响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也是比较鉴赏的重点之一。
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常常有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我们可以比较不同诗人的作品中,他们对于生活、爱情、自然等话题的反思和表达方式,体验其中的共鸣和差异。
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也是比较鉴赏的关键。
诗人通过精炼的文字和巧妙的修辞手法传达情感和思想。
我们可以比较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看他们使用的词汇、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有何特点和创新。
还可以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诗歌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它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诗歌,了解其中的文化特色和社会意义。
鉴赏诗歌需要我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感悟。
我们可以对诗歌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个人解读,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不断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比较鉴赏诗歌需要关注诗歌的基本元素、主题情感、语言修辞、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同时需要主动参与其中进行个人思考和交流探讨。
通过不断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艺术之美。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1. 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3. 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2. 诗歌的深层次理解的引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介绍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师讲解诗歌的感知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师讲解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对比、类比、分析、综合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两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的诗歌鉴赏中。
2. 教师给出两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诗歌的异同点,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5分钟)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写一篇鉴赏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比较鉴赏一、意象相同,感情相近,进行比较。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二、意象相同,感情不同,进行比较。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甲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乙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两首诗,诗题完全相同,但作者对柳的态度完全不同,根据诗意,简要说明。
三、景物相同,境界不同,进行比较。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四、景物相同,感情不同,手法各异,进行比较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甲)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题华清宫宋·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扬作雨声。
注:朝元阁:唐朝宫殿。
长扬:指长扬宫,汉代宫殿。
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感情各异,通过比较,试作简要分析。
五、感情相同,风格不同,进行比较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甲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首诗都表现同朋友送别时的感情,但风格有异,通过比较,试作简要分析。
一、联系课本型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06北京卷)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解题要领①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②结合题意,找准比较鉴赏点(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求同存异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湖南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①两诗为什么都写到某一个相同的形象?②某一相同形象在两诗中的寓意有何不同?③某一相同形象在两首诗歌中的写法有何不同?④同一艺术手法在两首诗歌中艺术效果有何不同?解题要领①没有明确给出比较点的,请找准比较点。
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③同时兼顾两首诗歌,对两首诗歌的鉴赏并重。
三、示范仿写型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06湖南卷)薛宝钗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首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要领①读懂示范性文字,找出示范性文字的鉴赏角度。
②结合示范性文字的鉴赏角度,读懂另外一首诗歌。
③不要随意添加、丢失鉴赏要点,最好也不要随意更改要点顺序。
四、优劣评价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06辽宁卷)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提问变体①你是否同意(某一观点)?②诗中哪句(字)更妙?③哪个版本更好?解题要领①正面回答,观点要鲜明,至于孰优孰劣,则可自由选择。
②比较鉴赏时应有所偏重,可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鉴赏,得出“一有一无”的结论。
阅读下面的元曲,联系王维的《山居秋暝》,完成后面的题目。
[仙吕] 后庭花赵孟頫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1)赵孟頫与王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精通诗画。
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和赵孟頫的《后庭花》都是诗中有画。
请加以解释。
《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撒满宁静的月夜:三联写景,有山有水,写的是空山景色,村民生活。
《后庭花》描绘了(水乡秋雨来时充满动感的暮色:全幅造境,以水为主,写的是水乡景色,水乡风情。
)(2)这首散曲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在思想情感的内涵和抒发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的地方,请你说说它们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别滁①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②寄杜涧叟黄庭坚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③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从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
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③旌阳,山名。
(1)这两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说理由。
比较鉴赏答案1.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
2.甲诗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想象奇美,描写生动,表现了诗人赞美和欣赏的态度;乙诗中“倚”“狂”等词,表现出作者的愤怒、嘲讽、憎恶的情感。
3.畅诗的所感所见,虽然也写了壮阔的景象,抒发的只是一种个人情感。
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4.甲诗通过描述送荔枝一事,讽刺了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是借事抒情。
//乙诗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感慨,属借景抒情。
5.甲诗直接抒情,借桃花潭水虽有千尺之深,仍不及汪伦送我之情这一比较,简捷明快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乙诗含蓄蕴藉,不明说情意多深多长,只写自己江边伫立不归,诗意深隐,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6.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夜》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陆》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7.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8.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9.(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比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10.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11.相同点: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
不同点:王维诗的结尾直接写出归隐的意愿,而这首散曲则含而不露,只用“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12.(1)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以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2)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
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
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
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
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