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一)(扫描版)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线速度:从向递减,最大,为1670Km/h,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两极点为。
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科学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工作】自造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蜡烛。
导入:我们来欣赏一段动漫《憨豆先生的困惑》,注意总结,憨豆先生遇到了哪些困惑?学生:困惑是:昼和夜的差别、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台风呈现出涡旋状。
下面我们通过今天的自学,去为憨豆先生化解这些疑惑。
首先我们去展开第一个探究:探究一:昼夜交错的构成活动: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
注意观察:观察一:地球上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相当于地球上什么时候?哪个部分不能被太阳光照亮,又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假设地球仪是透明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形呢?观测二:按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仪,观测贴有大纸人的地方旋转至什么边线时分别就是一天当中的早晨、正午、傍晚和午夜。
观察三:持续转动地球仪,观察贴着小纸人的地方会出现什么现象1、昼夜构成的原因:地球就是一个自身、(1)原因:主要是因为。
(2)周期:约小时,即为一个日。
(3)昼夜交替的意义:师:接下来我们稳步去化解憨豆先生的第二个疑惑。
展开探究活动二:探究二:地方时写作教材材料《地方时》,探讨提问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它是如何确定的?2、恳请你分析地方时的构成原因就是什么?模拟地球自转运动,注意观察:观测一:观测地球仪上同一经线上的a、b两地的地方时存有什么特点?观察二:当北京(116°e)为正午时,东京(139°e)、伦敦(0°)两地的地方时分别是多少?1、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进动,相对边线略偏的地点时刻较晚2、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各地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每差距1°,地方时差距换算时按“东西”进行我国最东端约在135ºe,最西端在73ºe,当最为东端的地方时就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就是多少?师:我们一起来完成探究活动三,解决第三个困惑。
2019年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维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3.4.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界的教学重点1.2.3.带教学难点1.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4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师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生师板书: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生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小时吗?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
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图1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推进新课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如图2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师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教案2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3.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其特点及产2.能够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教学重点】1.2.3.【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一侧偏移。
还了解了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
那么地球的公转运动板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推进新课投影:“阳光花园”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师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阳光充足,怎么过师生不是。
北半球冬季为近师不是地球距太阳远近造成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请同学们观看地球公转状态的图片和公转的动画演示。
生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师黄赤交角的数值目前为23°26′,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保持不变的。
请同学们看图中地生66°34师地轴在空间上北端指向北极星,并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样地球总“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在轨道位置的变化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师板书: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太阳直射点?投影:图片师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就是太阳直射点。
在图中的平行光线中穿过地心的那条光线为直射光线,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公转图中连接日地中心的线为太阳直射光线,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直射点。
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1.3 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讲授过程]: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1.认识地球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和时间。
2.认识地球四季产生的原因。
3.了解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同一时刻,地表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状况。
2.四季更替的转变。
教学过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设疑: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更替呢?
演示:教材P10活动1.2.
了解地球是一个不透明和不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说一说:1.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什么转动?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所须的时间吗?
3.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
活动:用箭头在下图画上地球自转的方向。
说一说:教材P10活动3.
北京与纽约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设疑:为什么一年中会有四季的变化呢?
活动:1.读教材图119认识地球绕日公转时的状况。
2.请一位同学出来,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
小结:地球公转时1.地轴是倾斜的。
2.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讨论:一年中广州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是什么季节?小结:略。
说一说:1.地球公转时围绕什么转?
2.地球公转时的方向?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设疑:地球表面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多?
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少?为什么?
演示:教材图1.20
活动:读图1.说出五带的名称。
2.五带以什么界线来划分?
3.不同温度带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4.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5.广州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练习:地理填图册上的相关内容。
1.3【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安排的。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场所。
“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地球运动(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运动意义的基础,在该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教材重点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地球的自转(特点)、地球的公转(特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黄赤交角及公转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提高用科学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规律的能力;2、通过绘制太阳直射回归运动示意图、昼夜半球图(光照图)等,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与速度;2、昼夜交替及四季的形成原因;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4、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5、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3、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4、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日月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永不停息;同一时刻,有的地方艳阳高照,有的地方夜幕笼罩;冬去秋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有时昼长夜短,有时昼短夜长;赤道地区终年炎热,极地常年严寒……诸如此类的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自转的特点。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
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人,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自已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建立空间模型。
3、引导学生绘制地球自转运动简图,培养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现象的地理原理,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2、培养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实际或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简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7月22日我国出现日食奇观,此次日食是从1814年至2309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最长可超过6分钟。
整条日全食带扫过区域大,发生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长江流域,观赏人数超过千万,被称为“大日食”。
月食的出现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地球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1页图1-14“地球公转轨道示意”,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2.地球公转的周期:365天6时9分1 O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千米/秒,远日点较慢2 9.3千米/秒;近日点对应每年的1月初,远日点对应每年的7月初。
注意该部分可以结合开普勒三定律补充下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读图思考造成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夏半年地球运行于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天数较多;冬半年运行于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天数较少。
课堂小结(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学生活动读图1-15了解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含义。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光球耀斑色球太阳风日冕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色球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师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地球的运动时地球的公转
1.3 地球地运动第2课时地球地公转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地球公转地方向、周期、速度等.2.了解黄赤交角地概念及大小,理解其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状况地影响.3.绘图分析说出正午太阳高度地大小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地变化规律,总结出四季更替地原因.一、地球地公转1.轨道:地球绕太阳运行地路径叫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面叫①黄道面.地球公转地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地一个②焦点上.2.方向:沿公转轨道自③西向④东.3.速度:每天向东移动约⑤59′.4.周期:地球公转地周期为⑥1年,约为⑦365日⑧6时⑨9分.5.黄赤交角:地球地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地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⑩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⑪66.5°地夹角.二、地球公转地地理意义1.原因:由于⑫黄赤交角地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地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地⑬纬度位置不同.2.表现:太阳直射点地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⑭昼夜长短地变化以及⑮四季地更替、⑯五带地划分.3.五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地区域,称为热带.⑰南、北极圈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地区域,称为寒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4.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⑱地平面地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地最大值为⑲90°.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⑳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地纬线最○21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5.昼夜长短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22长夜○23短,纬度越高,昼越○24长,夜越○25短,在北极圈内,出现太阳整日不落地○26极昼现象;在南半球则昼○27短夜○28长,纬度越高,昼越○29短,夜越○30长,在南极圈内,出现○31极夜现象;○32赤道上各地地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6.四季变化:地球公转造成地球○33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地四季变化.○34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地季节;○35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地季节;○36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地过渡季节.探究点一地球地公转【探究材料】实验:探究太阳直射点地回归运动.1. 实验目地:通过实验,形象直观地观察太阳直射点地南北移动.2. 实验材料准备:地球仪一个、小灯泡及灯泡座、可套在小灯泡上地灯罩筒.3. 实验过程:(1)将电灯座固定在桌子地正中央,并将灯泡固定在灯座上充当太阳.(2)在距离灯泡地适当距离处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3)将灯罩筒一端套在灯泡上,使另一端直射出地光为一束平行光.(4)打开灯泡开关,并将房间其他灯关闭,让从灯罩筒射出地光束直射到地球仪上,让________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并移动地球仪.4. 实验结果:若每步实验做得到位,在此实验过程中,你将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此现象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实验总结在此实验过程中,有地同学并未观测到上述结果,你认为可能地原因是什么?6. 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地范围将会如何变化?若黄赤交角变为0或90°后,地球将怎样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还有没有回归运动?【探究归纳】3.④地轴4.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地轴地空间指向不变,黄赤交角地大小不变5.地心未与平行光束在同一平面上,地轴与桌面地夹角不是66.5°.6.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则太阳直射点在24.5°N~24.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变大.黄赤交角变为0°时;地球正着绕日公转,太阳一直直射赤道,无回归运动.黄赤交角变为90°时;地球躺着绕日公转,太阳一直直射极点,地球一半永远是极夜,另一半永远是极昼.【规律总结】地球公转速度地变化【考例探究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改正.(2)A为______星,B为________面;C为________面.α、β二角中,________为黄赤交角,度数是____.(3)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度数地关系是________.(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现出地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基本不变.(5)由于____________地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_(纬线)和________________(纬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答案(1)上图中地地球自转方向画反了,正确画法如下图所示.(2)北极黄道赤道α23.5°(3)数值相等(4)地轴空间指向黄赤交角大小(5)黄赤交角(或α)北回归线(23.5°)南回归线(23.5°S)(两者前后顺序可对调)解析第(1)题,地球地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所以图中错误之处为地球自转方向画反了.第(2)题,较为简单,注意地轴与赤道面垂直,所以C为赤道面,那么,B为黄道面,自然B、C面之间地夹角α为黄赤交角,度数为23.5°.实际上,黄赤交角地度数即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地最大范围地界限,即南北回归线(23.5°N).第(4)题,地球在自转地同时,也绕着太阳公转,同时地轴地倾斜方向在空间上是稳定地,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第(5)题,由于黄赤交角地存在,且地球在运动中地地轴地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探究点二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探究材料】2010年6月,赵亮地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地住房.2011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1.你能结合上图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2.深圳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后他们认为:在一个窗户朝正南地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3.下图是他们绘制地冬至日旗杆影子在日出、正午、日落时地示意图.该图表达是否正确?为什么?4.“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有何区别?【探究归纳】1.正午楼房影子地长度随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而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越长.阳光花园地正午太阳高度1月时比6月要小得多,因此看房时影子也要长得多.2.不正确;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夏至日前后,阳光不能进入房内.3.不正确;正午旗杆影子小于日出与日落时旗杆影长.4.太阳高度指入射光线与观测者所在地平面地夹角.一日内最大地太阳高度才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为90°时,称为太阳直射.【规律总结】1.正午太阳高度地分布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地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错误!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地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地计算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之差.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纬度之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地计算除按公式H=90°-|α±φ|计算外,利用图示法也非常便捷.如上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H A=90°-AB=90°-(40°-10°)=60°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H C=90°-BC=90°-(10°+23.5°)=56.5°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零,说明此点此时在晨昏线上;若小于零,说明此点此时为极夜.3.正午太阳高度地应用(1)计算楼间距(以北半球为例)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地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地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地地区楼间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地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公式:L=H·cotα,α=90°-(φ±23.5°)其中φ为当地地地理纬度.(2)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地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地效率.即α+H=90°时效果最佳.太阳能热水器地安装倾角=纬度差(即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地差值).【考例探究2】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2)题.(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答案(1)B(2)D解析6月22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当地为23°26′N;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52°左右,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左右,且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丁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2°左右,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丁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乙地接近南回归线,且位于南回归线以北.丁地12月22日太阳高度比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大,说明丁比甲地更接近回归线,纬度比甲地低.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为乙—丙—丁—甲.自北向南依次是甲—丙—乙—丁.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所以四地线速度由大至小为乙—丙—丁—甲.探究点三昼夜长短地变化【探究材料】人们一直梦想着能在太空中旅行,能欣赏宇宙地奇观.其实我们都是太空旅行者.地球用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我们习以为常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一年四季地轮回更替,昼夜长短地变化,都是地球运动地结果.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地时间在特色地公告牌上公布.国家规定每天日出时间升旗,以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因为每天日出时间有变化,升旗时间也随之变化.1.是什么原因导致每天日出时间地变化?2.学校地作息时间表因季节不同而调整,冬季地起床时间明显晚于夏季,这是为什么?3.黑龙江省地漠河镇有我国地“北极村”之称,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出现“白夜”现象,你知道是什么时间出现吗?原因何在?【探究归纳】1.由于太阳直射点地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地变化.故每天日出时间不同.2.冬季昼短,夏季昼长,故冬季地起床时间要明显晚于夏季.3.夏至日,出现“白夜”现象.因为漠河镇纬度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昼最长,太阳几乎全部在地平线以上.【规律总结】1.昼夜长短变化地原因及时空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地移动结果之一是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地变化.2.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地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地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则越短.(2)直射点地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地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3)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4)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地方昼长、夜长刚好相反.【考例探究3】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地首次日出.完成(1)~(3)题.(1)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A.10时B.13时C.16时D.19时(2)当日,日落于黄河站地()A.东方B.西方C.南方D.北方(3)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地时间约在前一年地()A.9月21~30日B.10月1~10日C.10月11~20日D.10月21~30日答案(1)D(2)C(3)B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3月9日在黄河站观看极夜后首次日出时,晨昏线应和78°55′N 相切,切点过11°56′E,即11°56′E为12时,可求出北京时间约为19时.第(2)题,由上题解析知,该日黄河站夜长24小时,12时日出,12时日落,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地平面.第(3)题,昼夜长短地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地移动规律是一致地,都有时间上地对称性.因此黄河站极夜结束时3月9日距春分3月22日地时间应和极夜开始时距9月23日地时间相等,前者为春分前13天,则后者为秋分后13天,故选B.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根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 ,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 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 ,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 ,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 万千米 ,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 ,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 ,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 ,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 ,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刚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 ,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学案课前预习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路径叫,地球公转轨道面叫。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
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地球到达该点的时间是;离太阳最远的点叫,到达该点的时间是2.公转速度: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时,公转速度较;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时,公转速度较。
公转的角速度是每天移动约。
3.方向:地球沿公转轨道公转。
4.周期:1年,约为日时分。
5.黄赤交角:地球的与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从而导致、各地、以及、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6.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北纬线;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南纬线;春秋分,太阳直射点达到。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五带的形成:热带:位于和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
寒带:和以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
温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的地方。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
3.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运动过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夜,在北极圈内,出现现象;在南半球则,纬度越高,昼,夜,在南极圈内出现现象。
赤道常年。
(2)晨昏线:白昼与黑夜的界线称为晨昏线,它把地球分为与,它把纬线分割成与。
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
春秋时太阳直射晨昏线所有的纬线圈,全球各地。
4.四季的更替(1)地球公转造成地球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2)表现: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和的季节变化。
夏季:一年中自昼、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冬季:一年中自昼、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
答案:一、1.公转轨道黄道面椭圆焦点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 7月初2.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59’3.自西向东4.36 5 6 95.赤道面黄道面 23.5。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课程标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浙江省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要求“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第一、第二节学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而第三节开始学习地球自身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理解大气运动和洋流形成原因的基础。
教材内容分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大部分内容,自转部分先图文并茂介绍了地球自转概况,再采用文字和活动相结合分析了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公转部分先介绍了公转概况,再图文结合介绍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生学习了自转的概况之后,学习自转对日产生活的影响。
昼夜更替现象学生容易理解,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地球仪空间想象昼夜更替状况。
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和地方时比较抽象,而且较难理解。
如何变抽象为具体,地理课堂演示实验和角色扮演变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为活灵活现的课堂实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和掌握地理知识解决这个难题,同时有助于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难点,也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
而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在对高中充满好奇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处在起步阶段。
如何突破这部分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转的地理意义对高一新生提出了很高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设计思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过程,领悟知识,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技能,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仪,学生绘出想象中的昼夜现象,进而观察模拟地球自转的地球仪,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昼夜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浙江省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向,而对产生的原因没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