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战国策》原文

合集下载

鹬蚌相争《战国策》原文

鹬蚌相争《战国策》原文

鹬蚌相争《战国策》原文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拑:通“钳”,夹 住。 禽 :通“擒”,擒 获。
熟今常用义:成熟;熟练。文中古义:仔细,周 详;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支今常用义:支撑;支持。文中古义:对峙;如 “燕赵久相支”。 大众 今常用义:群众,民众。文中古义:军队; 如“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恐 今常用义:害怕。文中古义:担心;如“臣恐 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 今常用义:愿望;愿意。文中古义:希望;如 “故愿王熟计之也”。
1.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今日不雨”之中,名词“雨”用如动词, 即“下雨”;该分句可译为“今天不下雨”。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之中的“弊”是 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疲惫”,或 “使……困乏”;这两个分句可译为“燕赵两国 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 害”。 3. 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日不出”之中,动词“出”是动词的使 动用法,即“使……出来”;该分句可译为“今
即 (1) 副词,就;如“今日不雨,明日 不雨,即有死蚌”。 (2)副词,立即,马上;如“即从巴峡 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 为 (1)介词,为了;如“苏代为燕谓惠 王曰”。 (2)动词,成为;如“臣恐强秦之为渔 父也”。 (3)动词,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 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且 (1)副词,将要,快要;如“赵且伐燕”。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连词,姑且,暂且;如“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3)连词,况且;如“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伐 (1)动词,攻打,讨伐;如“赵且伐燕”。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2)动词,砍伐;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 中”。(《卖炭翁》)

出自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

出自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

出自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出处:《战国策燕策二》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南辕北辙出处:《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鹬蚌相争”惠王曰:“善!”乃止。

24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鹬蚌相争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7 寓言两则〖老百晓已完成校对〗5 冲突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战国策》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一下子啄住了它的肉,蚌立刻闭壳夹住了它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蚌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赏析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言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鹬蚌相争言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言文言文注释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文言文《鹬蚌相争》的意思及道理解析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意思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文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释义方意思是:刚刚。

蚌意思是: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意思是:晒。

支意思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意思是: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意思是: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意思是: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意思是: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意思是:就,那就。

谓意思是:对……说。

舍意思是:放弃。

相舍意思是:互相放弃。

并意思是:一起,一齐,一同。

禽意思是:同“擒”,捕捉,抓住。

且意思是:将要。

弊意思是: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意思是:通“擒”,捕捉。

恐意思是:担心。

为意思是:替,给。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第1篇:《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大家看的懂鹬蚌相争的文言文吗?下面小编整理了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 释义方——刚刚。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题目一:(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蚌方出暴()②燕赵久相支().③以弊大众()④故愿王孰计之也()..⑤渔者得而并禽之().(2)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1)①同“曝”,晒②支持③疲弊④同“熟”,仔细⑤同“擒”,捉拿(2)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题目二:1.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3.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参考答案1.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

(2分)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分)3.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3分)拓展: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语。

2、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对话内容,明白寓意知道与人相处要懂得退让。

3、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重点:感悟故事内容,感情朗读对话难点:感悟故事内容,懂得与人相处要互相退让。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鹬蚌相争意思是鹬和蚌争斗对抗,僵持不下,使过路的渔翁捡了便宜,比喻前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利。

以下是《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览!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做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官仓鼠+鹬蚌相争古诗两首赏析完整版

官仓鼠+鹬蚌相争古诗两首赏析完整版

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注释

⑴官仓(cāng):官府的粮仓。 ⑵斗(dǒu):古代容量单位,十升 为一斗。一作“牛”。 ⑶健儿: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 ⑷谁遣(qiǎn):谁让。朝朝 (zhāozhāo):天天。君:指老鼠。
译文
官府粮仓里的老鼠,肥大得像量 米的斗一样,
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健儿 无粮百姓饥。”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 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 仍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把 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面 对这样一个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第四句的质 问就脱口而出了:“谁遣朝朝入君口?”至此, 诗的隐喻意很清楚了。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 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 “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 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 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 恃无恐,这必定有人作后台。“谁遣朝朝入君 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 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 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 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同样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 有两只老虎(为)争(一个)人而在互相打 斗,管庄子(人名)准备刺杀它们,管与 (人名)制止他说:“老虎,是暴戾的动物; 人,作为诱饵。现在两只老虎为争人而打斗, 弱的必定会死,强的必定会伤,您等那(强) 虎伤后再刺杀它,那么是一举而得两虎啊。 不要费刺杀一只老虎的力气,而可以得到杀 两只老虎名声。”

官 仓 鼠

作者简介
曹邺 (816~?)晚唐诗人。字 邺之。阳朔人。自小勤奋读书, 屡试不第,流寓长安达10年之久。 大中四年(850)登进士,旋任齐 州(今山东济南)推事、天平节 度使幕府掌书记。曹邺与晚唐著 名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 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 最佳。曹邺曾任郎中,刺史等官 职,他的诗多是抒发政治上不得 志的感慨,少数是讽刺时政,也 有一些山水佳篇。

鹬蚌相争故事内容

鹬蚌相争故事内容

鹬蚌相争故事内容
鹬蚌相争,典出于《战国策・燕策》中苏代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赵国准备攻打燕国。

燕王便托苏代来赵国劝说赵王不要出兵。

苏代是游说家苏秦的弟弟,也非常能说。

苏代来到邯郸,避开赵国攻伐燕国的事不谈,却给赵惠文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苏代说:“今天我来的时候,路过易水,看见一只蚌正出来晒太阳,一只鹬啄住蚌的肉,蚌合起壳夹住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将成为肉干。

’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有死鹬了。

’双方谁也不肯放开谁。

打鱼的人见到后就把它们一起逮走了。

现在赵国打算攻打燕国,两国长期相持不下,以致困乏百姓,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会成为渔翁啊!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文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

这个故事,便叫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意思是说:相争的双方都得不好处,而徒然让第三者捡到了便宜。

人们又说那些从别人辛苦经营中轻易取得利益者,是“渔人得利”,或叫作“从中渔利”、“坐收渔利”。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题目一:(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蚌方出暴()②燕赵久相支().③以弊大众()④故愿王孰计之也()..⑤渔者得而并禽之().(2)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1)①同“曝”,晒②支持③疲弊④同“熟”,仔细⑤同“擒”,捉拿(2)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题目二:1.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3.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参考答案1.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

(2分)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分)3.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3分)翻译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鹬蚌相争”惠王曰:“善!”乃止。

24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鹬蚌相争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7 寓言两则〖老百晓已完成校对〗5 冲突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战国策》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一下子啄住了它的肉,蚌立刻闭壳夹住了它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蚌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鹬蚌相争的故事和寓意

鹬蚌相争的故事和寓意

鹬蚌相争的故事和寓意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
翻译: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成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鹬蚌相争《战国策》原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