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
溶解简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溶解简介
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当两种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质(如有水在其中,一般习惯将水称为溶剂)。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生石灰)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盐、蔗糖。
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剂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19、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0、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切碎)、(加入更多的水)。
21、把固体物质(切碎、放入热水中,并且搅拌),这样物质溶解的速度是(最快)的。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22、【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研究的准备】量筒、烧杯、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研究方法】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中。
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③、一次只加一份食盐,搅拌,等完全溶解之后再加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④、除去最后一次不能溶解的那份,计算出共溶解了多少克。
【研究结果】在20℃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够溶解(36克)食盐。
23、一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24、一杯饱和盐水,杯底还有没溶解完的盐,(继续加水),杯底的盐还会继续(溶解)。
25、我们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
26、在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能使蒸发皿均匀受热)。
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这个方法叫“日晒法”。
28、【加热蒸发实验】29、【酒精灯的构造】30、酒精灯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因此我们通常用(外焰给物体加热)。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2020年版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讨:实验一:探讨物体是怎样发作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窥察橡皮筋是不是发声,和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可以窥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惊。
实验结论:物体经由过程振动发作声音。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窥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发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经由过程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溶解》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尝试,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评价反馈】1.在课堂中集体汇报,汇总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主要内容】1. 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评价反馈】1.学生上台汇报观察结果,台下同学补充纠错【主要内容】 1. 完成课后作业【评价反馈】1. 了解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盐都到哪去了?】1. 播放微课(驴子过河)2.提问:盐都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食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老师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介绍药品与仪器,而后学生开始实验2.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3.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面粉,分三阶段观察现象4.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沙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5.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并进行汇报6.小结:以上三种物质哪种可以溶解于水,哪种不能溶解于水【设计意图】1.强调实验的规范性与强化安全意识2.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食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3.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面粉在不同阶段的变化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沙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述准确性与语言组织能力,并对比各组实验现象是否有所不同6.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个基础性的小结【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1.展示溶解的概念,并稍作解读2.介绍药品:高锰酸钾,着重告知学生其危险性3.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告知学生为何用高锰酸钾进行实验4.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高锰酸钾,分三阶段观察现象5.老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句完成实验记录表【设计意图】1.溶解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需先展示,学生可从后续的实验中逐步理解溶解的概念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讲解,防止学生误食等危险操作3.强调实验的规范性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高锰酸钾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并以此进一步了解溶解的概念5.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文字完成实验记录表【及时巩固,强化新知】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___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______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2.判断物质是否溶解于水(互动小游戏)【设计意图】1.加深学生对溶解的概念的记忆2.巩固本节课所学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天气: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及气候不同。
通常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温度及气温:①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②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及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③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④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⑤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距离。
●风向及风速:①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
②(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③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行计算。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及思维导图(2017.11)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第一部分:思维导图第二部分:填空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方座支架、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要会读图)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晶体,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食用油进入水中的状态:先下沉,然后迅速浮上水面,与水分离,搅拌后依旧浮于水面,不能溶解在水中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2-4.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章节,内容包括:溶解的定义、溶解现象、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与扩散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征,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与扩散的关系。
教学重点:溶解的定义、溶解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杯糖水,引发学生思考:糖为什么会消失在水中?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溶解。
2. 讲解:讲解溶解的定义、溶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盐、糖在不同温度、不同搅拌情况下的溶解情况。
4. 分析: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影响溶解的因素。
5. 例题讲解:讲解溶解与扩散的关系,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6. 随堂练习: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溶解》2. 内容:(1)溶解的定义(2)溶解现象(3)影响溶解的因素(4)溶解与扩散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溶解?请举例说明。
(2)列举影响溶解的三个因素。
(3)简述溶解与扩散的关系。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均匀分布的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温度、搅拌、溶剂的种类等。
(3)溶解与扩散关系密切,溶解是扩散的一种表现形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是否到位?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观察、分析?3. 对影响溶解的因素的理解是否深入?拓展延伸:1. 了解生活中其他溶解现象,如洗涤剂、汽油等。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有关背诵内容(重要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有关背诵内容1————单元一:《天气》★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地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量、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第二课天气日历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3.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4.课本上P2以及《科学图册》P4上的有关天气符号要熟记。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1.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2.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3.风速: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又称“蒲福风力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共三个等级,又称“我们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溶解简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溶解简介
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当两种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质(如有水在其中,一般习惯将水称为溶剂)。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生石灰)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盐、蔗糖。
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剂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课标解读
《溶解》单元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一)科学知识1、知道溶解的特征。
2、认识某些材料是否溶解。
3、能将根据物质是否溶解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4、知道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何种因素有关。
(二)科学探究1.能够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变化过程。
2.根据研究问题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
4.能根据溶解的概念对观察研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和判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意识到只有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加准确。
愿意将这种科学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去。
2.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3.能运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
4.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二、课标分析小时候看妈妈冲奶粉,奶粉进入水里后就不见了;煲汤的时候下的一粒粒的盐也消失了,不过汤喝起来有咸味……奶粉和盐等去了哪里呢?大人会告诉小朋友,奶粉、盐等是溶解了。
类似于这些经验,学生在生活中会碰到很多,但究竟什么是“溶解”呢?学生又说不出所以然,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有一定的难度。
“一粒粒的盐在水里化掉不见了的现象叫溶解”——这一大多数学生都已有的对溶解的认识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点,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他们可能会提到的,同时是他们能够进行研究的并且是有价值的问题按顺序编排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步深入地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同时,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把握两大目标:第一,要达到前面所述的课标要求;第二,让学生通过学习完后能学着这个单元的学习方法,围绕着有价值的主题,不断地提出一个个新的、值得研究的、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并通过自主研究活动,解决一个个的新问题。
本单元有以下几个活动:“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分离盐和水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本站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溶解》笔记
第二单元:《溶解》笔记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2、怎样判断物质是否能溶解?(混合后形成没有颗粒、均匀分布、没有沉淀出现、透明稳定、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溶液,说明能溶解;混合后形成的溶液有颗粒、分布不均匀、有沉淀出现、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分离,说明不能溶解。
)3、水能溶解固体、液体和少量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4、胶水放入水中,开始(下沉),经过充分搅拌,会(溶解),因此,胶水(溶解在水中).5、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这说明(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6、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搅拌)、(切碎)、(加热水)有关。
8、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9、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10、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
1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量)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 )克食盐。
1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的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13、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4、加热完毕需要熄灭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火。
15、盐能够(溶解)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晶体。
第二单元:《溶解》笔记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2、怎样判断物质是否能溶解?(混合后形成没有颗粒、均匀分布、没有沉淀出现、透明稳定、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溶液,说明能溶解;混合后形成的溶液有颗粒、分布不均匀、有沉淀出现、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分离,说明不能溶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教材第四单元《溶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溶解的概念、溶解的特点、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及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溶解的概念、特点以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瓶糖水,引导学生观察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现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2. 教学新课(1)教师讲解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搅拌、温度等。
(3)教师讲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学生修改错误。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的特点3. 影响溶解的因素4. 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溶解的概念。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哪些?(3)请举例说明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逐渐分散并消失的过程,如糖溶解在水中。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搅拌、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3)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去除油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溶解的因素。
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溶解复习题 教科版(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一、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一些未溶解的食盐,用什么方法能使这些食盐溶解?我的方法:用玻璃棒搅拌,给浓盐水加热。
我的解释:使用玻璃棒搅拌可以使水流动,从而使盐溶解。
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溶解能力加强,可以使食盐溶解。
二、把一杯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杯子里的水蒸发,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我的预测: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形成结晶状的颗粒,不能蒸发掉。
我的解释:蒸发只是把盐水中的水蒸发掉了,食盐不能蒸发。
三、酒精灯的使用我们应注意哪三点?①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②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③不能用嘴吹灭火焰。
四、我会实验(每题5分,共10分)实验材料:一支试管水食用油洗涤剂步骤要求:1、给试管中装入15毫升水,再加入2毫升食用油。
2、观察油在水中会怎么样。
3、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水和油发生了什么。
4、在试管中加入一滴洗涤剂,重复第3步。
记录和解释:1.没加入洗涤剂前,水和油的混合物发生了什么?解释原因。
2. 当加入洗涤剂,水和油的混合物又发生了什么?解释原因。
第一种方法:(1)实验名称: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溶解(2)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食盐,搅拌棒,水(3)实验过程:在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多的水,再放入同样多的食盐,将其中的一个杯子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杯子静止不动,一会儿发现经过搅拌过的杯子中的实验很快溶解,而不搅拌杯子中的食盐溶解慢,所以,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第二种方法:(1)实验名称:加热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2)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水,食盐,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3)实验过程:在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多的水,并放入同样多的食盐,将其中一个杯子静止不动,把另一个杯子放在三脚架上,用石棉网隔离,然后用酒精灯在底部加热,当杯子中的水温度升高后,杯子中的食盐很快溶解,而静止不动的杯子中的食盐溶解得慢,所以加热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六、实验探究题制定“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1、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2、研究的材料准备: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3、研究的过程与方法:(1)用量筒量出100毫升水倒入杯子中。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第一单元天气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表格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表示天气状况,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
4、常见的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状况:(大雨) ( 雪 ) ( 多云)(阴) ( 晴)5、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9、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气温逐渐上升,午后2时到晚上气温逐渐下降。
10、我们可以利用温度折线图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11、测量气温要用温度计,它的单位是℃。
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液柱顶端齐平。
1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
13、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用红旗来判断风向,红旗飘动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例:红旗向西北方向飘,那么风向是东南风。
14、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5、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我们在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把风速划分为无风(0级)、微风(1级)、大风(2级)。
16、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17、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8、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用直筒透明的杯子。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溶解》
2-1.溶解指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
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2-4.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2-4.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
2-5.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6.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2-6.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2-7.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2-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2-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2-7.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
2-7.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