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水是生命之源,而水体中的微生物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耐热大肠菌群是水体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其存在往往意味着水质受到了细菌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对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重大,而其检测方法的研究更是至关重要。
一、研究意义1. 揭示水质污染情况水体中的耐热大肠菌群是源自人或动物粪便的一类细菌。
当水质受到污染时,这些细菌往往会大量繁殖,进而导致水体污染程度显著增加。
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分布和数量,能够揭示水质污染的程度,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重要参考。
2. 评估水体安全耐热大肠菌群中的一部分菌株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引发疾病。
通过研究耐热大肠菌群的分布情况,可以评估水体的安全性,及时采取措施保障人类的健康。
3. 发展新型检测技术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水体情况,也能促进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水环境监测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手段。
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1. 基于生物学特性的检测方法目前常见的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其生物学特性,包括培养法、PCR法和免疫法等。
培养法是最传统也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培养分离细菌,并结合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PCR法则是通过扩增目标基因片段,从而快速准确地检测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
免疫法则是利用抗原与抗体反应的原理,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耐热大肠菌群。
2. 基于基因组学的检测方法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基于基因组学的检测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通过对耐热大肠菌群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更多的特异性基因片段,从而设计更为准确的检测方法。
基因组学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耐热大肠菌群的进化和遗传特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
3. 基于纳米技术的检测方法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带来了新的可能。
纳米材料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特点,可以用于设计更加灵活的检测方法。
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一、简述大肠杆菌作为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指标,其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肠杆菌的生物检测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灵敏度,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污染途径。
本文将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新型生物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传统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如多管发酵法和平板计数法,虽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存在检测周期长、灵敏度低、易受干扰等缺点。
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新型的生物检测方法,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
基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原理的新型生物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如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可变数衔接重复序列分析(MLVA)、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ATP生物发光技术、PCR检测技术等。
这些新型生物检测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大肠杆菌的准确检测。
PFGE和MLVA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肠杆菌的分子分型,有助于追踪污染来源和传播途径;GC和HPLC等色谱技术则可以通过分析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来评估其污染程度;ATP生物发光技术和PCR检测技术则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适用于现场检测和大规模筛查。
新型生物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对实验条件要求严格等。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优化这些技术的性能,提高实用性。
加强食品中大肠杆菌的生态学研究和风险评估,对于制定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也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新型生物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未来我们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检测和控制大肠杆菌污染,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1. 大肠杆菌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在《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大肠杆菌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这一段落内容可以如此撰写:大肠杆菌在食品安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存在与否往往直接关联着食品的卫生状况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摘要】水体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耐热大肠菌群是水体中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水体质量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耐热大肠菌群的特点、来源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监测的意义。
通过对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监测,可以检测水体是否受到污染,为改善水体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提高水体监测技术,加强对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水体监测体系。
本研究强调了对水体质量监测的重要性,为未来提高水体监测技术指明了方向,提升了水体质量监测的水平。
【关键词】水体污染、耐热大肠菌群、研究意义、特点、来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监测意义、水体质量监测、未来研究方向、监测技术、耐热大肠菌群监测1. 引言1.1 水体污染的严重性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水体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严重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也损害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体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细菌等。
细菌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最为直接且严重。
特别是耐热大肠菌群,它们是一类能够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繁殖的细菌。
一旦水体中存在耐热大肠菌群,就表明该水体受到了粪便污染,存在着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
对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和监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只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水体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和水生态环境。
1.2 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耐热大肠菌群是一种在水体中常见的细菌群,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耐热大肠菌群可以作为水体污染的生物指示物,其存在与否可以反映水体的卫生状况。
当水体中存在大肠菌群时,可能存在粪便污染等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
研究耐热大肠菌群对于评估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进展
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进展摘要: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是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检验迫切需求,本文从免疫学技术,酶学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传统检测方法改进技术,物理化学技术,其它技术方面对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灵敏度高,但假阳性率高,无法区分死活菌;酶学的技术和物理化学技术特异性好,省时省力,但这些方法成本较高,不适合基层实验室使用;传统检测方法改进技术结果准确,但费时费力。
因此,仍需要发展一种新的方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还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以寻找一种能够真正实现成本低、灵敏度好、准确性高并且检测速度快的更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食品;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研究1引言大肠菌群为一群在37C、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的统称。
这些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中,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存在的主要原因。
因此,大肠菌群被国际上公认为检测各种水质、医药及食品在流行病学上安全性的指示菌。
如果检测到大肠菌群呈阳性结果,那么便表明食品、药品或者水质存在大肠菌群,已经被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的数量与受到的污染程度成正比,数量越多,受污染越严重。
目前我国国家标准主要用多管发酵法来检测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测方法已沿用多年,其准确性、权威性无可质疑,但该方法费时费力,而且检测所需的费用较高,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现场监测的要求,因此,现在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检验迫切需要一种更加有效、快速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大肠菌群的快速、定量检测技术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2大肠菌群主要的快速检测方法2.1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方法检测原理是依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反应。
植物病原细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重 要 病 害 , 成 了农 作 物 和 农 产 品 的严 重 损 失 。 造 已知 的植 物 细菌病 害有 5 0种 以上 , 0 作物 叶 枯病 、
叶斑病 、 青枯 病 、 软腐病 、 疡病 、 溃 根癌 病和环 腐病
与之发 生 特异 性 结 合 而 被截 留在 条 带 区域 上 , 通 过 胶体 金 标记 物 而 得 到 直 观 的显 色 结 果 , 游 离 而
标 记 物 则 越 过 检 测 带 , 结 合 标 记 物 自 动 分 与 离 。 。 '
使植 物病 原 细菌 的检测 更加方 便 、 快捷 、 灵敏 。
小 , C体 积小 易 于携 带 , N 在很 小 的体 积 上 可 进 行 大 量样 品测 定 , 其 适 合 于 田间 实 验 。王 岭 等 采 尤 用 激光 切 割加工 成 形 的硝 酸纤 维素 膜 条 ( C , N M)
在 N M 上建 立 了玉 米细 菌性 枯萎 病菌 的 D t C o. E IA检 测 方 法 ¨ LS 。赵 莹 莹 等利 用 N M. LS C E IA 对 马铃薯 青 枯病 菌进 行 了检 测 。
2 P R 检 测 技 术 C
P R技术 是 2 C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 形成 的一项 体外 迅速 、 量扩增 目的基 因技术 , 以往 的体或 它 速、 简便 、 济 等 特 点 。 目前 已发 展 出许 多 以 经 P R技 术 为 基 础 的 相 关 技 术 , 实 时 荧 光 定 量 C 如 P R、 疫 P R、 疫 磁性 分 离 P R等 , 些技 术 C 免 C 免 C 这
1 2 点 免 疫 结 合 技 术 ( o mmu o idn - . d tI n bn igAs sy I A) a ,D B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进展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进展摘要:细菌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在极微量(1-5ng/kg体重)的情况下便可引起人体发热、白细胞减少、微循环障碍、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在药物生产中,尤其是注射剂的生产中,细菌内毒素的控制与检测非常重要,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
本文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鲎试剂;微量凝胶法;重组C因子法引言:细菌内毒素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可引起人体发热、白细胞减少、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细菌内毒素,所以药品质量控制中对内毒素的检测尤为重要。
目前,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有家兔热原试验法、鲎试剂法、微量凝胶法、重组C因子法、酶联免疫法等检测方法。
文章对这几种检测方法进行综述,比较各自的优缺点,以期为内毒素的检测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方法。
概述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家兔热原试验法、鲎试剂法、微量凝胶法、重组C因子法、酶联免疫法等检测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细菌内毒素的检测采用鲎试剂检测法。
鲎试剂是由美洲鲎或东方鲎的血液中变形细胞的溶解物提取而成。
我国每年对鲎试剂的需求为1000万支,使我国鲎资源面临着巨大压力。
由于近些年浅海环境的恶化,人们肆意地捕食,我国的鲎资源急剧减少,所以,寻找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替代方法和补充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二、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分析1、家兔法由于家兔对热原的反应与人基本相似,所以,采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的方式,监测家兔体温,用来定性检测热原。
但是家兔法存在很多缺点,如:不能定量检测热原、使用动物实验、检测周期长、灵敏度低等,因此家兔法正在逐步被取代。
2、鲎试剂法鲎试剂法是目前检查细菌内毒素的常用标准,鲎试剂主要含有:C因子、B因子、G因子、凝固蛋白酶原等物质,其反应原理是:首先C因子与细菌内毒素结合被激活为酶活性形式,然后活化的C因子将B因子活化,活化的B因子将凝固蛋白酶原活化为凝固蛋白酶,凝固蛋白酶将凝固蛋白原转化为凝固蛋白形成凝胶。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大肠菌群常常被当作食品、水体中肠道病原体污染的指征,寻求建立快速、敏感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一直是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归纳了检测大肠菌群发酵法、滤膜法、酶底物法、纸片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试剂盒法、自动化检测方法等的各自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标签: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大肠菌群是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包括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和肠杆菌属。
多年来,国内外都以大肠菌群作为食品、水体污染的常用指示菌之一,并评价和判断食品被粪便污染的程度和有无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
肠道病原体是最为常见的污染食品、水体的病原微生物,动物(包括人类)的排泄物是其主要来源,每年因肠道病原体污染水或食物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例子很多。
由于大肠菌群在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最大,在污染食品、水体中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肠道病原体,因此大肠菌群常常被当作食品、水体中可能存在肠道病原体的指征。
大肠菌群数量越多,表示受到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也就是肠道病原体侵入的可能性越大,在大肠菌群中又以检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最为常用。
因此,人们对大肠菌群检测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国内外现行的检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传统方法传统方法主要包括多管发酵(multiple—tube fermentation,MTF)技术和膜过滤(membrane filter,MF)技术。
这两种技术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批准应用,例如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环保局(EPA)和法国标准化联合会(FSA)分别在2O 世纪9O年代批准在本国实施,并制定了相应的判别标准。
1.1 多管发酵技术试管发酵技术被用作大肠菌群检测至今已有8O年的历史,其原理是依据大肠菌群能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特点。
将样品进行系列10倍稀释,分别接种到含有乳糖培养液的试管中,在36±1℃培养24 h,观察产酸、产气情况,完成初发酵试验阳性样本还需进行确认试验[1]。
拉曼光谱用于细菌快速药敏检测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2-9455.2024.04.025拉曼光谱用于细菌快速药敏检测的研究进展*杨文旭,张心宇,刘旭综述,刘禹ә审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致病菌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㊂目前,临床微生物室常用的药敏试验,如纸片扩散法㊁浓度梯度纸条扩散法㊁肉汤稀释法和全自动药敏分析等都是基于细菌生长的方法,且操作流程繁琐,需要8~16h才能出结果㊂该文从快速药敏检测(R A S T)的研究出发,重点叙述了拉曼光谱在R A S T领域的研究进展㊂利用拉曼光谱对细菌进行基于代谢表型的药敏检测,检测时间明显缩短,优于常规基于细菌生长的药敏方法㊂但该方法缺少大规模的临床分离株验证,而且难以实现临床标本中细菌的免分离检测㊂该文对R A S T技术的临床验证㊁可重复性评估㊁临床适用性评估㊁准确性评估㊁拉曼光谱与电阻抗及微流控技术的创新结合及其在复杂临床标本中直接药敏检测等方面进行展望㊂关键词:拉曼光谱;快速药敏检测;细菌;光学;微流控中图法分类号:R44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4)04-0542-06A d v a n c e s i n R a m a n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f o r r a p i d d r u g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Y A N G W e n x u,Z HA N G X i n y u,L I U X u,L I U Y uә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t h e F o u r t h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a r b i n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H a r b i n,H e i l o n g j i a n g150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r i a p o s e a m a j o r t h r e a t t o h u m a n h e a l t h,a n d t h e a b u s e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s h a s l e d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s p r e a d o f b a c t e r i a l r e s i s t a n c e.A t p r e s e n t,t h e c o mm o n l y u s e d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i n c l i n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l a b o r a t o r y,s u c h a s d i s k d i f f u s i o n m e t h o d,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g r a d i e n t s t r i p d i f f u s i o n m e t h o d,b r o t h d i l u t i o n m e t h o d a n d a u t o m a t i c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 a r e b a s e d o n b a c t e r i a l g r o w t h m e t h o d s,a n d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s c u m b e r s o m e,w h i c h t a k e s8-16h o u r s t o g e t t h e r e s u l t s.T h i s r e v i e w f o c u s e s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R a m a n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i n t h e f i e l d o f r a p i d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R A S T).T h e d e t e c t i o n t i m e o f m e t a b o l i c p h e n o t y p e-b a s e d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b y R a-m a n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s h o r t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g r o w t h-b a s e d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t y t e s t i n g.H o w e v e r,t h i s m e t h o d l a c k s l a r g e-s c a l e v a l i d a t i o n o f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a n d i t i s d i f f i c u l t t o a c h i e v e t h e i s o l a t i o n f r e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b a c t e r i a i n c l i n i c a l s a m p l e s.I n t h i s p a p e r,t h e c l i n i c a l v a l i d a t i o n,r e p e a t a b i l i t y e v a l u a-t i o n,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b i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a c c u r a c y e v a l u a t i o n,i n n o v a t i v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R a m a n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w i t h e l e c t r i c a l i m p e d a n c e a n d m i c r o f l u i d i c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a s w e l l a s i t s d i r e c t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d e t e c t i o n i n c o m-p l e x c l i n i c a l s a m p l e s a r e p r o s p e c t e d.K e y w o r d s:R a m a n s p e c t r o s c o p y;r a p i d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b a c t e r i a;p h o t o l o g y; m i c r o f l u i d i c c o n t r o l细菌感染每年导致全球800多万人死亡,占所有报告的与感染有关的死亡人数的50%以上[1]㊂在得到准确的药敏结果前,30%~50%的细菌感染患者接受的一线抗菌药物治疗无效,而且每延迟1h给予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存活率就会下降10%[2-4]㊂为了缩短药敏检测时间,各种快速药敏检测(R A S T)方法被开发出来,如基于光学㊁电阻抗㊁微流控㊁质谱及拉曼光谱等原理的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是基于细菌生长或代谢表型的药敏检测㊂但由于不同细菌繁殖速度存在差异,基于细菌生长的技术可能受限,在抗菌药物作用下,细菌代谢表型的变化会更快㊂以细菌代谢表型检测为目的的基于拉曼光谱的药敏检测技术已被证明是有前途的R A S T替代方案[5-7]㊂本文分析细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现状和R A S T发展现状,进一步讨论基于细菌代谢表型检测的拉曼光谱在R A S T方面的研究进展,为R A S T的研究提供新㊃245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4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272389)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r a i n f a l l1982@163.c o m㊂思路㊂1 R A S T发展现状1.1基于光学原理的R A S T方法 Z H A N G等[8]通过大体积溶液散射成像(L V S I)系统直接对临床尿液标本成像,并使用单细胞分裂跟踪方法分析尿液病原菌图像,在60m i n内就得到了药敏结果,与金标准药敏结果完全一致㊂C A N S I Z O G L U等[9]开发了一种快速超灵敏探测器(R U S D)药敏检测平台,可以检测到极低细胞密度的细菌,在2~4h内可测得常用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㊁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 I C)㊂1.2基于电阻抗原理的R A S T方法H A N N A H 等[10]用琼脂糖基水凝胶沉积物修饰丝网印刷电极,将敏感和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置于含有抗菌药物的电极上,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 I S)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 P V)监测细菌生长并建立生长曲线,在45m i n 内即可区分敏感菌和耐药菌㊂P I T R U Z Z E L L O等[11]基于电阻抗可直接检测活细菌代谢的原理,研究抗菌药物处理下单个细菌的电反应,可在30~60m i n内测得药敏结果㊂1.3基于微流控技术的R A S T方法 L I等[12]开发了一种在单细胞水平进行快速病原体分类和药敏试验的适应性微流控系统,通过结合可调微流体阀和实时光学检测,细菌被捕获并根据其物理特征进行分类,在单细胞水平监测它们在抗菌药物作用下的生长,最短30m i n就可以确定细菌的耐药性㊂K A N-D A V A L L I等[13]也提出了一种在微流控芯片中基于单细胞水平的药敏检测方法,该研究使用4种抗菌药物和7种细菌的混合标本进行检测,可在2h内确定混合标本中各种细菌的药敏谱㊂1.4其他R A S T方法 Z H A N G等[14]通过核苷酸胶体染料(S Y B R G r e e nⅠ)和碘化丙啶(P I)染色,在30~60m i n内检测到100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菌株对4种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㊂KÁL L A I等[15]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式细胞术的R A S T方法,在培养4 h后就能观察到细菌的生长,药敏结果的准确率在87%以上㊂L I等[16]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时间飞行质谱法(MA L D I-T O F M S)检测了大肠埃希菌在有无黏菌素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大肠埃希菌与抗菌药物孵育2h后,根据敏感株和耐药株之间的相对生长值测定了黏菌素的M I C㊂Y A N G等[17]以肺炎克雷伯菌和环丙沙星为细菌-抗生素模型,采用R N A测序技术确定了细菌暴露于抗菌药物后的R N A标志物用于药敏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暴露于环丙沙星10m i n 就可检测到R N A标志物的变化,然后通过实时定量P C R在11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中进行验证,准确度良好㊂2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及优势拉曼光谱基于非弹性散射原理,是一种非侵入性光谱技术,可用于分子表征和成像,具有高空间分辨率㊂在生物学中,它特别适用于生物分子的鉴定和细胞的光谱特征分析[18]㊂传统的拉曼光谱信号强度低㊁抗干扰能力弱,检测时需要较长的积分时间[19-20],限制了其在R A S T中的应用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 E R S)相比于自发拉曼光谱,有高灵敏度的优点[21],其基于离域电子集体相干振荡导致的激光与电磁场耦合,在金属纳米结构之间的间隙连接处或纳米间隙处通过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产生 热点 ,从而产生强大的局部电磁场聚焦增强[22],可以将吸附在金或银纳米粒子上分子的拉曼信号增强1010~1014倍[23]㊂共聚焦拉曼光谱(C R S)能有效消除焦平面外的信号干扰,其空间分辨率㊁信噪比㊁精度等性能均高于普通拉曼光谱,它与显微技术联用,结合可移动的扫描平台,可在三维空间中精确定位样品和成像[24]㊂受激拉曼光谱(S R S)是一种无损的㊁无标记的振动光谱学方法,通过相干激发分子键振动并保留光谱指纹,克服了传统的自发拉曼散射固有缺点,可实现高速㊁高化学特异检测[25-26]㊂此外,S R S成像比传统自发拉曼成像速度快1000倍以上,且不受样品自发荧光干扰[27]㊂3拉曼光谱技术在R A S T领域中的应用3.1基于单细菌分子表型的R A S T 基于单细菌分子表型的R A S T可以省去细菌增殖所需时间㊂目前,基于单细胞水平的快速分子表型的药敏检测,主要依赖于活细菌对重水(D2O)的代谢摄入,生成细菌内部的生物分子,比如脂质和蛋白质等,通过检测C-D峰的强度可以实现抗菌药物M I C的快速检测㊂C-D峰位于拉曼光谱的2040~2300c m-1波段,该波段通常在未进行D2O标记的细菌中无可检测到的拉曼峰,具有高特异性㊂见图1[28]㊂此外,在含有D2O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C-D峰的强度变化与活细菌的代谢活性呈正相关[5,7,29-31]㊂任何活细菌的代谢都需要水,因此,在含有D2O 的培养基中生长的活细菌都会生成代谢表征的C-D 峰,这决定了C-D峰可作为分辨单细菌细胞代谢活动的通用生物标志物㊂在基于培养的药敏检测方法中,细菌增殖一代的时间比开始出现代谢表征的时间长,而且不同种细菌的生长时间差异也会使药敏时间难以缩短,因此,基于C-D峰的单细胞拉曼药敏检测方法在R A S T领域中有着极好的应用前景㊂在目前的研究中,运用单细胞拉曼技术进行M I C 的快速测定大致分为3步:(1)细菌在含有不同浓度梯度抗菌药物的培养基中先孵育1~2h;(2)按体积㊃345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4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4比向培养基中加入D 2O (目前报道30%~100%D 2O浓度),同时保证培养基浓度和药物浓度与初始一致,继续孵育30m i n 左右;(3)根据耐药组和敏感组的相对C -D 比,即C -D /(C -H+C -D )来设定c u t o f f 值以测定M I C㊂图1 铜绿假单胞菌在正常和含D 2O 的培养基中培养3h 后的S R S 光谱3.1.1 运用C R S 技术进行R A S T T A O 等[32]证明了基于D 2O 活菌代谢标记的单细胞拉曼光谱可以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反应,2040~2300c m -1波段的C -D 拉曼带可作为单细菌代谢活性的通用生物标志物㊂Y A N G 等[5]开发了适用于临床尿液标本直接药敏检测的单细胞拉曼光谱技术,基于活菌的D 2O代谢掺入,通过相对C -D 比设置S /R 截止值用于药敏结果判读,达到了从接收尿液标本到结果读取总检测时间缩短至2.5h ,且准确度高的效果㊂Y U A N 等[33]将31株伊丽莎白菌分别与8种不同浓度抗菌药物和40%D 2O 共孵育,4h 即可测定抗菌药物的M I C ,除头孢吡肟外,其他7种抗菌药物的单细胞拉曼药敏结果与金标准药敏结果一致率为94%㊂在该研究中,头孢吡肟所测药敏结果与金标准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为不生长但代谢活跃的细菌存在,这种特性可能会影响药敏结果的准确性,也会成为细菌感染治疗后复发的根源[33]㊂因此,临床可以通过单细胞拉曼药敏检测技术来评估抗菌药物疗效,更好地指导临床给药㊂3.1.2 运用S R S 技术进行R A S T 快速准确的药敏试验对于多药耐药菌的安全㊁有效和环境友好型治疗至关重要[34]㊂Z H A N G 等[20]利用飞秒受激拉曼散射成像对经过70%D 2O 培养基和不同浓度抗菌药物孵育后的细菌进行单细胞成像,在不到2.5h 测定了14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8种病原菌的M I C 值,与金标准药敏结果的符合率为94.6%㊂此外,该研究制备了模拟尿液和血液标本,通过直接过滤的方法分离细菌进行药敏检测,准确度良好㊂此外,Z H A N G 等[28]在单细胞水平上,通过S R S 成像监测抗菌药物作用下的D 2O 活菌代谢掺入,在2.5h 内测得抗菌药物的单细胞代谢失活浓度㊂该方法还适用于尿液或血液等复杂生物标本的直接R A S T ㊂3.2 基于多细菌分子表型的R A S T 虽然基于单细菌分子表型的R A S T 方法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细菌是活体,同种菌的不同个体状态在不同时间或空间可能不同,这会影响药敏结果的准确性㊂因此,有研究者开发了基于多细胞水平分子表型检测的R A S T 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S E R S 技术㊂C H A N G 等[35]开发了集成膜过滤和S E R S 活性衬底的微流控系统,微通道内腔室的膜可过滤和浓集细菌,注射泵将培养基㊁抗菌药物和洗涤液等注入其中,在过滤室中培养细菌,细菌释放的代谢物被输送到附着S E R S 衬底的微通道中进行检测,药敏检测时间明显缩短㊂F U 等[36]筛得一种带负电荷的适配子,与细菌特异性结合,利用粗糙金属纳米颗粒的信号放大作用,测定了大肠埃希菌O 157ʒH 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浓度抗菌药物作用下的拉曼光谱,首次发现735c m -1可作为标志峰位置,基于此峰强度的变化,在1h 内可测得药物的M I C ㊂H I L T O N 等[37]将纳米银颗粒印在S E R S 纸传感器上,利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不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在2.5h 内即可完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分析㊂新型R A S T 技术汇总见表1㊂表1 新型R A S T 技术汇总方法简述标本类型时间细菌特点是否为单细胞生长/代谢参考文献光学大体积溶液散射成像和单细胞分裂跟踪法尿液1h大肠埃希菌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缺乏临床标本验证是生长[8]光学R U S D纯培养菌落2~4h金黄色葡萄球菌㊁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可测定M I C ,灵敏度高,成本低;缺乏临床标本验证否生长[9]E I S +D P V含抗菌药物的琼脂糖基水凝胶沉积物修饰丝网印刷电极纯培养菌落45m i n 至2.5h金黄色葡萄球菌㊁大肠埃希菌灵敏度高,成本低㊁重复性好;不适于生长慢的细菌否生长[10]E I S +微流控电阻抗可直接检测活细菌代谢纯培养菌落30~60m i n大肠埃希菌可测定M I C ,灵敏度高;缺乏临床标本验证是代谢[11]㊃445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4期 L a b M e d C l i n ,F e b r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4续表1新型R A S T技术汇总方法简述标本类型时间细菌特点是否为单细胞生长/代谢参考文献微流控在微流控芯片中基于单细胞水平的药敏检测尿液㊁全血㊁不同细菌混合样品2h大肠埃希菌㊁肺炎克雷伯菌㊁铜绿假单胞菌㊁奇异变形杆菌㊁鲍曼不动杆菌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设备简单,混合细菌标本直接检测;对初始菌量有要求是生长[12][13]化学染色S Y B R G r e e nⅠ和P I的活细菌染色纯培养菌落30~60m i n肺炎克雷伯菌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缺乏临床标本验证否生长[14]流式细胞术监测抗菌药物作用下细菌的生长纯培养菌落4h大肠埃希菌㊁肺炎克雷伯菌㊁铜绿假单胞菌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测定M I C,成本低,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缺乏临床标本验证否生长[15]质谱监测细菌在有/无黏菌素条件下的生长纯培养菌落2h大肠埃希菌可测定M I C,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成本高,仅研究了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 c r)阳性或m c r阴性大肠埃希菌否生长[16]R N A测序确定细菌暴露于环丙沙星后的R N A标志物纯培养菌落10m i n肺炎克雷伯菌可测定M I C,准确度高;流程复杂,需要高接种量否代谢[17]C R S/C R S显微技术细菌代谢掺入D2O,检测C-D带强度纯培养菌落㊁尿液0.5~4.0h常见口腔感染细菌㊁尿路感染细菌和血流感染细菌可测定M I C,可区分活菌和死菌,准确度高㊁灵敏度高㊁可以成像;缺乏临床标本验证是代谢[5][31][32]S R S/S R S显微技术细菌代谢掺入D2O,检测C-D带强度纯培养菌落㊁尿液㊁全血2.5~3.0h常见尿路感染细菌和血流感染细菌可测定M I C,灵敏度高㊁可飞秒成像;缺乏临床标本验证是代谢[34][35]S E R S技术检测特定拉曼峰强度变化纯培养菌落1.0~2.5h大肠埃希菌㊁金黄色葡萄球菌㊁伤寒沙门菌可测定M I C,成本低,灵敏度高,护理点检测;缺乏临床标本验证否代谢[36][37][38]4结论与展望基于细菌生长和代谢表型的R A S T技术相较于传统药敏方法的检测时间明显缩短,其中,运用拉曼光谱技术在细菌代谢表型水平进行R A S T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㊂虽然微流控㊁电阻抗和S Y B R G r e e nⅠ活菌染色等技术平均药敏检测时间为1h左右,但适用的细菌和抗菌药物都比较局限,也无法识别菌群中的异耐药菌,而且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缺乏大标本量的验证㊂此外,这些基于生长的药敏检测对细菌的初始接种量有要求,而且细菌在刚接种到培养基中会经历1~3h的迟缓期,很难检测到数量上的微弱变化,还易受到细菌本身状态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㊂基于R N A测序的药敏检测目前只对环丙沙星作用于大肠埃希菌有研究,虽然其属于细菌代谢表型检测的R A S T,但操作复杂,初始菌量要求高,难以满足临床要求㊂基于单细菌和多细菌代谢表型的R A S T 技术准确度高㊁灵敏度高,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1)缺乏大规模临床分离株和抗菌药物的验证;(2)缺乏标准化的检测流程㊁不能做质控和室间比对等;(3)细菌个体的异质性会影响单细菌药敏检测的准确性;(4)对于S E R S的药敏检测,增强基底合成复杂,容易受到残留培养基和其他成分的干扰,可重复性低等;(5)适用的标本类型局限于纯培养菌落㊁尿液和全血标本,而对于复杂的痰液㊁粪便等标本的直接药敏检测鲜有研究㊂未来还需要对基于细菌生长和代谢表型检测的R A S T技术进行大量的临床分离株和抗菌药物验证,并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其次是标本处理流程的标准化,做好质控和室间比对,提高检测的可重复性和临床适用性;进行拉曼光谱药敏检测时要引入合适的内标,消除复杂因素对检测的影响,也可以将拉曼光谱与电阻抗㊁微流控㊁化学染色等技术相结合,开发更快㊁更准确㊁重复性更好的R A S T方法,实现在复杂标本中直接进行细菌快速鉴定及药敏检测㊂㊃545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4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4参考文献[1]F U R S T A L,F R A N C I S M B.I m p e d a n c e-B a s e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b a c t e r i a[J].C h e m R e v,2019,119(1):700-726.[2]L I Y Y,Y A N G X,Z HA O W A.E m e r g i n g m i c r o t e c h n o l o-g i e s a n d a u t o m a t e d s y s t e m s f o r r a p i d b a c t e r i a l i d e n t i f i c a-t i o n a n d a n t i b i o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J].S L A S T e c h n-o l,2017,22(6):585-608.[3]K UMA R A,R O B E R T S D,WO O D K E,e t a l.D u r a t i o n o fh y p o t e n s i o n b e f o r e i n i t i a t i o n o f e f f e c t i v e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t h e r a p y i s t h e c r i t i c a l d e t e r m i n a n t o f s u r v i v a l i n h u m a n s e p t i c s h o c k[J].C r i t C a r e M e d,2006,34(6):1589-1596.[4]L U N A C M.A p p r o p r i a t e n e s s a n d d e l a y t o i n i t i a t e t h e r a p yi n v e n t i l a t o r-a s s o c i a t e d p n e u m o n i a[J].E u R e s p i r J,2006, 27(1):158-164.[5]Y A N G K,L I H Z,Z HU X,e t a l.R a p i d a n t i b i o t i c s u s c e p-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o f 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r i a u s i n g H e a v y-W a t e r-L a b e l e d S i n g l e-C e l l r a m a n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i n c l i n i c a l s a m-p l e s[J].A n a l C h e m,2019,91(9):6296-6303. [6]B A U E R D,W I E L A N D K,Q I U L,e t a l.H e t e r o r e s i s t a n t b a c-t e r i a d e t e c t e d b y a n e x t e n d e d R a m a n-B a s e d a n t i b i o t i c s u s c e p-t i b i l i t y t e s t[J].A n a l C h e m,2020,92(13):8722-8731. [7]Y I X F,S O N G Y Z,X U X G,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f a s tR a m a n-A s s i s t e d a n t i b i o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F R A S T) f o r t h e a n t i b i o t i c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a l y s i s o f c l i n i c a l u r i n e a n db l o o d s a m p l e s[J].A n a l C h e m,2021,93(12):5098-5106.[8]Z H A N G F N,J I A N G J P,M C B R I D E M,e t a l.D i r e c t a n t i m i-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o n c l i n i c a l u r i n e s a m p l e s b y o p t i-c a l t r a c k i n g o f s i n g l e c e l ld i v i s i o ne v e n t s[J].S m a l l,2020,16(52):e2004148.[9]C A N S I Z O G L U M F,T A M E R Y T,F A R I D M,e t a l.R a p i d u l t r a s e n s i t i v e d e t e c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f o r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i t y t e s t i n g[J].P L o S B i o l,2019,17(5):e3000291.[10]HA N N A H S,A D D I N G T O N E,A L C O R N D,e t a l.R a p i da n t ib i o t i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u s i n g l o w-c o s t,c o mm e r-c i a l l y a v a i l a b l e s c r e e n-p r i n t ede l e c t r o d e s[J].B i o s e n s B i o-e l e c t r o n,2019,145:111696.[11]P I T R U Z Z E L L O G,J OHN S O N S,K R A U S S T F.E x p l o-r i n g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l i m i t o f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b y n e a r-s i n g l e-c e l l e l e c t r i c a l i m p ed a n ce s p e c t r o s c o p y[J].B i o s e n s B i o e l e c t r o n,2023,224:115056.[12]L I H,T O R A B P,MA C H K E,e t a l.A d a p t a b l e m i c r o f l u-i d i c s y s t e m f o r s i n g l e-c e l l p a t h o g e n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a n-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J].P r o c N a t l A c a d S c i U S A,2019,116(21):10270-10279.[13]K A N D A V A L L I V,K A R E M P U D I P,L A R S S O N J,e t a l.R a p i d a n t i b i o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a n d s p e c i e s i d e n t i f i-c a t i o n f o r m i x e d s a m p l e s[J].N a t C o mm u n,2022,13(1): 6215.[14]Z HA N G Y B,F A N W H,S HA O C H,e t a l.R a p i d d e t e r-m i n a t i o n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b y a n o v e l a n t i b i o t i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m e t h od u s i n gS Y B R g r e e n I a n d p r o p i d i u m i o d i d e d o u b l e s t a i n i n g[J].F r o n t M i c r o b i o l,2021,12:650458.[15]KÁL L A I A,K E L E M E N M,MO L NÁR N,e t a l.M I C y:an o v e l f l o w c y t o m e t r i c m e t h o d f o r r a p i d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m i n i m a l i n h i b i t o r y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J].M i c r o b i o l S p e c t r, 2021,9(3):e0090121.[16]L I J P,HU A N G Y L,HU Y Y,e t a l.A r a p i d MA L D I-T O F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b a s e d m e t h o d f o r c o l i s t i n s u s-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i n 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J].M i c r o b B i o t e c h n-o l,2022,15(2):528-534.[17]Y A N G X,H A S H E M I M M,A N D I N I N,e t a l.R N A m a r k e r sf o r u l t r a-r a p i d m o l e c u l a r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g i n f l u o r o q u i n o l o n e-t r e a t e d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J].J A n t i-m i c r o b C h e m o t h e r,2020,75(7):1747-1755. [18]P E Z Z O T T I G.R a m a n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i n c e l l b i o l o g y a n dm i c r o b i o l o g y[J].J R a m a n S p e c t r o s c,2021,52(12):2348-2443.[19]O S E L E D C H Y K A,A N D R E O U C,WA L L M A,e t a l.F o l a t e-T a r g e t e d S u r f a c e-E n h a n c e d r e s o n a n c e r a m a n s c a t-t e r i n g n a n o p r o b e r a t i o m e t r y f o r d e t e c t i o n o f m i c r o s c o p i c o v a r i a n c a n c e r[J].A C S N a n o,2017,11(2):1488-1497.[20]Z HA N G M,HO N G W L,A B U T A L E B N S,e t a l.R a p i d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b y s t i m u l a-t e d r a m a n s c a t t e r i n g i m a g i n g o f D2O m e t a b o l i c i n c o r p o-r a t i o n i n a s i n g l e b a c t e r i u m[J].A d v S cì,2020,7(19): 2001452.[21]L I H M,WA N G Q,T A N G J,e t a l.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a r e-l i a b l e s c h e m e f o r o b t a i n i n g h i g h l y s t a b l e S E R S s i g n a l o fb i o l o g ic a l s e r u m[J].B i o s e n s B i o e l e c t r o n,2021,189:113315.[22]D I N G Q Q,WA N G J,C H E N X Y,e t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d s e n s i t i v e S E R S p l a t f o r m w i t h a n a l y t e e n r i c h m e n t a n d f i l-t r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J].N a n o L e t t,2020,20(10):7304-7312.[23]S O N G C Y,J I A N G X Y,Y A N G Y J,e t a l.H i g h-S e n s i-t i v e a s s a y o f n u c l e i c a c i d u s i n g t e t r a h e d r a l D N A p r o b e s a n d D N A c o n c a t a m e r s w i t h a s u r f a c e-e n h a n c e d r a m a n s c a t t e r i n g/s u r f a c e p l a s m o n r e s o n a n c e d u a l-m o d e b i o s e n-s o r b a s e d o n a s i l v e r n a n o r o d-c o v e r e d s i l v e r n a n o h o l e a r-r a y[J].A C S A p p l M a t e r I n t e r f a c e s,2020,12(28):31242-31254.[24]K O N G L B,S E T L OW P,L I Y Q.D i r e c t a n a l y s i s o f w a-t e r c o n t e n t a n d m o v e m e n t i n s i n g l e d o r m a n t b a c t e r i a l s p o r e s u s i n g c o n f o c a l R a m a n m i c r o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a n d R a-m a n i m a g i n g[J].A n a l C h e m,2013,85(15):7094-7101.[25]HU F H,S H I L X,M I N W.B i o l o g i c a l i m a g i n g o f c h e m i-c a l b o nd s b y s t i m u l a te d R a m a n s c a t t e r i n g m i c r o s c o p y[J].N a t M e t h o d s,2019,16(9):830-842. [26]C H E N G J X,X I E X S.V i b r a t i o n a l s p e c t r o s c o p i c i m a g i n g o f l i v i n g s y s t e m s:a n e m e r g i n g p l a t f o r m f o r b i o l o g y a n d m e d i c i n e[J].S c i e n c e,2015,350(6264):a a a8870. [27]M I N W,F R E U D I G E R C W,L U S,e t a l.(下转第567页)㊃645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4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4[3]胡抢,陈剑,孙元水,等.医源性致自发性食管破裂1例[J].浙江医学,2021,43(5):551-552.[4]刘妍,张鸣青,李佩,等.自发性食管破裂内镜下治疗1例[J].四川医学,2020,41(6):664-665.[5]胡波,李辉.12例白发性食管破裂诊治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223.[6]杨森.与双侧胸腔相通的自发性食管破裂1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8):262. [7]李建忠,赵锋,张晋,等.44例食管破裂患者的临床诊疗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20,12(2):131-133. [8]杨扬,何朝晖.隐匿性食管穿孔并发纵隔脓肿1例诊治体会[J].胃肠病学,2020,25(12):767-768.[9]王宇飞,吴永坤,郭占林.食管破裂的诊断及治疗[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2,64(4):396-399. [10]牛磊,费爱华,吴增斌,等.自发性食管破裂一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J].临床误诊误治,2014,40(10):27-30.[11]王其彰.食管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35.[12]陈新隆,王平,毛新.自发性食管破裂16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12(1):18.[13]G A R A S G,Z A R O G O U L I D I S P,E F T H YM I O U A,e t a l.S p o n t a n e o u s e s o p h a g e a l r u p t u r e a s t h e u n d e r l y i n g c a u s e o f p n e u m o t h o r a x:E a r l y r e c o g n i t i o n i s c r u c i a l[J].J T h o-r a c D i s,2014,6(12):1655-1658.[14]Y U L L,M I A O D,Z HO U J C,e t a l.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n e w"t h r e e t u b e s"m e t h o d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p o n t a n e o u s e-s o p h a g e a l r u p t u r e[J].Z h o n g h u a N e i K e Z a Z h i,2018,57(8):588-591.[15]Y U L L,H E Z F,L I U Q F,e t a l.T w o-t u b e m e t h o d f o r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p o n t a n e o u s e s o p h a g e a l r u p t u r e a n d c o n-c o m i t a n t m ed i a s t i n a l i n fe c t i o n[J].I n t e r n M e d J,2018,46(4):1528-1536.[16]K O P E L MA N Y,A B U B A K E R F,T R O I Z A A,e t a l.B o e r h a a v e s y n d r o m e i n a n e l d e r l y m a n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t r e a-t e d w i t h3-m o n t h i n d w e l l i n g e s o p h a g e a l s t e n t[J].R a d i oC a s e R e p,2018,13(5):1084-1086.[17]N A K A N O T,O N O D E R A K,I C H I K AWA H,e t a l.T h o-r a c o s c o p i c p r i m a r y r e p a i r w i t h m e d i a s t i n a l d r a i n a g e1s a v i a b l e o p t i o n f o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B o e r h a a v e'S s y n d r o m e[J]. J T h o r a c D i s,2018,10(2):784-789.[18]张新波,王鹏鲲,宋和平,等.食管破裂诊断及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附36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 19(2):11-13.[19]张国良.实用胸部外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59-63.[20]吴茅.常规浆膜积液细胞图谱[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25.(收稿日期:2023-07-13修回日期:2023-12-12)(上接546页)C o h e r e n t n o n l i n e a r o p t i c a l i m a g i n g:b e y o n d f l u o r e s c e n c em i c r o s c o p y[J].A n n u R e v P h y s C h e m,2011,62(1):507-530.[28]Z HA N G M,S E L E E M M N,C H E N G J X.R a p i d a n t i m i-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b y s t i m u l a t ed r a m a n s c a t te r-i n g i m a g i n g of d e u t e r i u m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i n a s i ng l e b a c t e-r i u m[J].J V i s E x p,2022,180:10.[29]Z HA N G Z Y,C H E N L,L I U L,e t a l.C h e m i c a l b a s i s f o rd e u t e r i u m l a b e l i n g o f f a t a n d N A D P H[J].J A m C h e mS o c,2017,139(41):14368-14371.[30]S O N G Y Z,C U I L,L P E Z JÁS,e t a l.R a m a n-D e u t e r i-u m i s o t o p e p r o b i n g f o r i n-s i t u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a n t i m i c r o-b i a l r e s i s t a n t b ac t e r i a i n T h a m e s r i v e r[J].S c i R e p,2017, 7(1):16648.[31]B E R R Y D,MA D E R E,L E E T K,e t a l.T r a c k i n g h e a v yw a t e r(D2O)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f o r i d e n t i f y i n g a n d s o r t i n g a c-t i v e m i c r o b i a l c e l l s[J].P r o c N a t l A c a d S c i U S A,2015, 112(2):E194-E203.[32]T A O Y,WA N G Y,HU A N G S,e t a l.M e t a b o l i c-A c t i v i t y-B a s e d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e f f e c t s b y D2O-L a-b e l e d S i n g l e-C e l l r a m a n m ic r o s p e c t r o s c o p y[J].A n a lC h e m,2017,89(7):4108-4115.[33]Y U A N S Y,C H E N Y W,L I N K C,e t a l.S i n g l e c e l l r a-m a n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d e u t e r i u m i s o t o p e p r o b i n g f o r r a p i d a n-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o f e l i z a b e t h k i n g i a s p p[J].F r o n t M i c r o b i o l,2022,13:876925.[34]Z HU P F,R E N L H,Z HU Y,e t a l.R a p i d,a u t o m a t e d,a n d r e l i ab l e a n t i m i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f r o m p o s i t i v eb l o o dc u l t u r e b y C A S T-R[J].m L i f e,2022,1(3):329-340.[35]C HA N G K W,C H E N G H W,S H I U E J,e t a l.A n t i b i o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w i t h S u r f a c e-E n h a n c e d r a m a n s c a t t e r-i n g i n a m i c r o f l u i d i c s y s t e m[J].A n a l C h e m,2019,91(17):10988-10995.[36]F U S J,WA N G X W,WA N G T,e t a l.A s e n s i t i v e a n d r a p i d b a c t e r i a l a n t i b i o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m e t h o d b y s u r f a c e e n h a n c e d R a m a n s p e c t r o s c o p y[J].B r a z J M i c r o b i-o l,2020,51(3):875-881.[37]H I L T O N S H,HA L L C,N G U Y E N H T,e t a l.P h e n o-t y p i c a l l y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E S B L-p r o d u c i n g p a t h o g e n s u s i n g p a p e r-b a s e d s u r f a c e e n h a n c e d R a m a n s e n s o r s[J].A n a lC h i m A c t a,2020,1127:207-216.(收稿日期:2023-08-16修回日期:2023-11-29)㊃765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4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4。
鼠伤寒沙门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第7期桂依琳,等:鼠伤寒沙门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67•鼠伤寒沙门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桂依琳',苗萌",顾文超?(1.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上海201318;2.上海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科室,上海200333)摘要:鼠伤寒沙门菌是一种常见的沙门菌,是我国腹泻病例中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主要通过食物、病人、污水和无症状带菌者使人感染该菌,通常由疾控中心对腹泻病例样本进行确证检测。
本综述主要介绍了鼠伤寒沙门菌检测方法,包括日常检测工作中的常规鉴定方法和前沿检测技术,以期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日常监测、快检和确证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为腹泻病应急事件的快检奠定基础。
关键词:鼠伤寒沙门菌;聚合酶链反应;脉冲场凝胶电泳;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TS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21X(2021)07-0067-02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Gui Yilin,Miao Meng1*,Gu Wenchao2(1.The College of Medical Technology,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s,Shanghai201318,China;2.Department of Microorganism Test Laboratory,Shanghai Putuo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anghai200333,China)Abstract:Salmonella typhimurium is a kind of common Salmonella,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fections in diarrhea cases in China.People are mainly infected by food,patients,contaminated water and asymptomatic carriers,and diarrhea cases are generally confirmed by the CDC.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By introducing the current routin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the latest detection methods,it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aily monitoring,rapid detection and confirmatory detection,and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diarrhoeal disease emergency events.Key words:Salmonella typhimurium;PCR;PFGE;detection methods沙门氏菌属于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我国腹泻病例中,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位于榜首,在Chiu[1]等人的研究中表明沙门氏菌感染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进展与应用自从人类开始运用微生物检测技术以来,我们就受益匪浅。
常见的应用包括食品安全、药品研究、环境卫生、生物工艺等方面。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微生物检测技术越来越精确、快速、灵敏和真实可靠。
一、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不足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依靠菌落计数、培养、染色等技术,需要较长时间、昂贵、耗时和复杂,而且结果相对不精准。
这些技术对于某些微生物而言,还存在着检测不出来的问题。
例如,曾经有病毒在水中存在达一年之久,因为通过传统方法不易检出。
当然,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也有其不可替代之处,如它是基于对微生物完整生长培养的分析,同时也能为更便宜和更广泛的检验提供以及不同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二、现代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新进展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现代微生物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微卫星分析、DNA芯片和基因测序。
这些技术在微生物检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基于DNA扩增的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检测多种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的检测速度快、敏感性高且可靠,已成为微生物学中最为常用的检测技术之一。
2. 微卫星分析(SSR)微卫星是DNA中的短重复序列,可以通过PCR扩增,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进行检测。
使用微卫星分析可以快速检测多个微生物,包括各种病原菌和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它具有多重检测可靠性和分析能力的优点。
3. DNA芯片DNA芯片是一种基于DNA分子识别原理的基因检测技术,将DNA样品提取后进行诱导耦合反应形成的DNA单链放置在DNA 芯片上。
该技术可以同时快速检测多个微生物。
例如: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中,科学家使用了DNA芯片技术在短时间内成功检测出了病毒。
4. 基因测序基因测序可以将DNA和RNA序列放大和测定,从而获得微生物的完全基因组信息。
这一技术可以增强微生物检测结果,并提供有关基因组功能和进化的信息。
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 细菌传统培养检测方法
1.3 API生化鉴定系统
主要依据API试剂条的生化反应结果将一种/组细 菌与其它细菌相鉴别,并用%id(鉴定百分率)表示 每种细菌的可能。各类API试剂条均由多个生化反 应组成,编码即是将生化反应谱转换成数码谱,以 便于使用生化反应检索手册或API电脑分析软件进 行检索,确定生化反应谱对应的是什么细菌。
Ct值(Cycle threshold,循环阈值) 的含义为: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 达设定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
3 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3 DNA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
原理:针对靶基因的特定区域设计1种特异的引物, 利用一种链置换DNA聚合酶(BstDNA polymcrasc) 在65℃左右恒温保存几十分钟,即可完成核酸扩 增反应,且1h内可扩增靶基因至1010倍。反应过程 不会受到反应混合物的影响且受非靶序列DNA分 子的影响较小。同时,在等温条件下扩增,不会 因温度的改变而造成时间损失,并且模板也不需 要进行热变性,从而保证了LAMP扩增的高效特异 性。
VNTR是近年提出的概念,因其在基因组中分布极为丰富, 故应用日趋广泛。就某一VNTR而言,通常重复单元可以 表现出几次到几十次不同的重复,并由此决定不同的长度 类型,因而其蕴含的多态信息量(PIC)较大。
3 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6 VNTR检测技术
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测分型
3 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2 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2.3 纳米免疫磁珠技术 纳米免疫磁珠技术是以抗体包被纳米磁珠的为载
体,通过抗体与反应介质中特异性抗原结合。本 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该致病菌的检出率及灵敏度, 在24h能够检出病原菌。
2 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水体中耐热大肠菌是一类能够在高温环境下存活并繁殖的大肠杆菌的一群。
它们通常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肠道中,也常常会随着粪便进入水体中。
水体中的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对于保障水质安全、防止水源污染以及预防水源相关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研究意义1.1水质安全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耐热大肠菌群是一类存在于水体中的潜在病原菌,其存在可能会对水质造成潜在威胁。
对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能够帮助提高对水源安全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保障人民饮用水的安全。
1.2水源污染由于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耐热大肠菌,如果这些排泄物进入水体而未经处理,就会导致水源的污染。
耐热大肠菌群是水体中细菌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对水源的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3疾病传播水体中的耐热大肠菌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潜在媒介。
一旦水体中的耐热大肠菌超标,就会增加人群接触致病微生物的风险,导致水源相关疾病的传播。
研究水体中的耐热大肠菌群对于预防疾病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2.1传统培养方法传统的耐热大肠菌检测方法是通过将水样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然后观察菌落形态进行鉴定。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且存在对检测人员的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并且存在漏检、误检的问题。
2.2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已经成为耐热大肠菌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PCR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目标菌群的存在,并且对于样品的处理要求也较低,适用性较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还可以实现对菌群数量的精准检测,因此在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3生化方法生化法是通过测定目标微生物在水样中的代谢产物来确定目标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结构、生理、生态、分类、遗传和其与人类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学科领域。
微生物是指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而也最为复杂的有机体之一,其研究不仅涉及到环境、生态、生物学,还有医学、工业等方面。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领域。
1. 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1.1 细菌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种。
细菌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到了20世纪,细菌的分类和遗传学研究更加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细菌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特殊形态和生命表现,例如产生并分泌蛋白质的能力。
细菌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细菌的研究除了可以用于检测环境、生物安全等方面,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和基因工程生产,因此在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1.2 病毒病毒是一类非常小的微生物,其体积通常只有细菌的千分之一。
病毒不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体细胞中才能生存和复制。
病毒作为人类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在病毒学领域的研究非常关键。
目前的病毒学研究的焦点是如何发现和控制病毒,并且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毒学研究引发了全球关注。
1.3 真菌真菌是一类简单的生物,在地球上分布极广,甚至与我们人类的身体细胞有密切关系。
真菌在食品、建筑、医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环境中,真菌与其他微生物一起维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
真菌及其新型制剂在医药、食品加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微生物学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科学领域,其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目前和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生物能源设计更高效的微生物来产生获得更多能量是微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生物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还能够保护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诊断技术的进展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诊断技术的进展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人类大量传染病的主要原因,检测及诊断病原微生物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诊断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将从检测和诊断两个方面来探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诊断技术的进展。
一、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的进展1.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是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一种新型病原检测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在样本中检测特定DNA或RNA序列的存在来识别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由于其高敏感度、高特异性、高速度、高准确度等优势,已经成为了现代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PCR、逆转录PCR、DNA芯片等。
2.胶体金检测技术胶体金检测技术是一种无标记的免疫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胶体金团簇的形成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
与传统免疫检测方法相比,其敏感度和特异性都更高,并且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复杂的试剂盒。
该技术适用于诊断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3.质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
该技术利用质谱仪来测定样品中的化学物质分子量和相对丰度,从而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
质谱分析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具有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势,并且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微生物。
二、病原微生物的诊断技术的进展1.体外诊断技术体外诊断技术是一种常规的病原微生物诊断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血清学诊断、转录组分析、细胞培养技术等。
其中,血清学诊断是一种常见的体外诊断方法,其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或抗体水平,快速、便捷地诊断病原微生物感染。
2.体内诊断技术体内诊断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病原微生物诊断技术。
该技术利用生物体内的检测方法,如脑脊液检测、血液检测等,对病原微生物感染进行诊断。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其检测结果更加客观和真实,尤其适用于复杂或难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水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细菌污染是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耐热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病原菌,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杆菌群的研究意义重大,而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也至关重要。
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意义在于评估水质的卫生安全情况。
耐热大肠杆菌是一类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其在水体中的存在往往意味着水质受到了污染。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可能引起肠道感染疾病,如腹泻、肠胃不适等。
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杆菌群的分布和数量对于评估水质的卫生安全情况至关重要。
通过及时发现和监测水体中耐热大肠杆菌的情况,可以有效预防水源污染引发的疾病。
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环境。
水体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的微生物群落对于水体的健康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水体中耐热大肠杆菌的过度增殖不仅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也可能对水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情况,有助于保护水体的生态环境,维护水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意义在于保障水质的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断探索耐热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以提高对水体污染情况的监测与预警能力。
下面将对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目前,水体中耐热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光谱学检测方法。
传统培养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因此在水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培养方法存在着操作周期长、无法快速获得检测结果的缺点,这就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率和准确性。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方法之一,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特定基因的扩增和检测,来快速准确地鉴定水体中的耐热大肠杆菌。
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能够大大提高水体样品中目标细菌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引言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体中各种污染物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细菌等微生物污染。
耐热大肠杆菌(thermotolerant Escherichia coli)是一类对热稳定的大肠菌群,是一种主要的水源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及其研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研究意义1.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耐热大肠菌群是一种潜在的致病菌,其存在会对饮用水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如果水中含有高浓度的耐热大肠菌群,那么饮用这些水可能会导致人类感染疾病,如腹泻、肠胃炎等。
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浓度和分布情况对维护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不仅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也可能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通过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分布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水体的污染程度,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3. 对饮用水安全的监测饮用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物质,而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可能会对饮用水的安全造成威胁。
研究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分布情况,对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1. 基于PCR技术的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PCR技术的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通过提取水样中的DNA,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耐热大肠菌群的特定基因片段,从而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水样中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情况。
2. 基于免疫学的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是通过检测水样中的耐热大肠菌群特定抗原或抗体来进行的。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大规模的水样检测。
目前,已经有许多基于免疫学的耐热大肠菌群检测试剂盒问世,使得水样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变得更加简便和快速。
4. 检测方法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体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新型病原菌的检测方法研究
新型病原菌的检测方法研究近年来,新型病原菌的不断出现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传统的病原菌检测方法一般耗时长、准确性不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病原菌的检测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当前有关新型病原菌检测方法研究方面的进展。
首先,蛋白质检测是检测病原菌的核心。
传统蛋白质检测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荧光探针实验和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虽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仍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新型蛋白质检测方法也被开发出来。
其中一种新型技术是介导放免法(IFA)技术。
该方法在质谱基础上,通过光学技术实现了高级别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与之不同的一种新型蛋白质检测方法是溶液谱学(solution spectroscopy)法。
这种技术依托于过氧化氢酶化学反应,将细菌小分子产生的荧光信号的特性应用于检测。
另外,近年来基于单分子孔道技术的检测方法也被广泛关注。
这种检测方法将利用锁定某些蛋白质或者专门配体一类的分子位于纳米孔道中,此时如果有分子在这个孔道中发生特定反应时,就可以像一把放大镜一样看到这个分子的行为。
这种单分子孔道技术将会对细菌的检测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可以极大的提高检测的敏感度和可靠性,有望实现个性化细菌的检测。
在病原菌检测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治疗药物的筛选。
纳米科技、化学合成和生物技术的技术进步,使得针对病原菌的检测和筛选速度得到了巨大提高。
其中,在细菌感染的检测和治疗方面,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研发了很多新型抗生素,这些新型抗生素在药物代谢方面更加先进。
除了药物筛选外,在检测媒介和病原菌营养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检测媒介开发中,为将对细菌抗阻作用减小,研究者采用了新型的检测媒介,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烯等。
目前,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有望为细菌的检测方法开发提供新的途径。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比较全面的对细菌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检测。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细菌检测模型也将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模式可以提高细菌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性。
细菌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细菌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细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它们可以生活在土壤、水体、空气等各种环境中,也可以附着在人体皮肤、口腔、肠道等处。
虽然细菌在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和生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中也有一些致病细菌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细菌学研究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中最新的研究成果。
1. 免疫学研究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如何抵御病原体侵袭的学科。
在细菌感染过程中,人类免疫系统会通过识别并攻击细菌,从而保证机体不被破坏。
最近几年,研究人员发现,免疫调节因子在调控细菌感染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细胞因子IL-10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对某些病原体的攻击,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而一些免疫调节分子如TLR7和Clostridium rRNA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抗细菌的能力。
这些发现为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2. 抗生素耐药性研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一些细菌已经演变出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使得某些以前可以轻松治愈的疾病变得艰难无比。
一项最近的研究显示,一种叫做Acinetobacter baumannii的细菌已经对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该细菌常见于医院感染中,有着强大的生存能力,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产生变异以适应不同的抗生素。
这一研究结果提醒我们更加重视抗生素的使用并加强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
3. 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用于测序单个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在细菌学研究中,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用于探究不同细菌的遗传变异、生长状态及代谢途径等方面。
最近,研究人员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了一些之前未知的物种,并且比较了它们与人体内的细菌的区别。
这项研究有望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与人体共生的菌群提供新的数据支持,从而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4.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是一种通过修改细胞内基因序列来改变细胞性状的方法。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修改,使其产生更具有利的性状。
临床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临床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第一章:简介临床微生物学是探索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归因于微生物的感染,同时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临床微生物学的重要研究进展。
第二章:新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需要培养细菌,然后检测菌落的类型和数量。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而有些疾病可能会在此期间迅速恶化。
因此,一种新技术被开发用来加速微生物检测。
该技术利用酶链反应(PCR)方法以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分析细菌、病毒的DNA或RNA。
这种方法可以在几小时内迅速检测微生物并诊断感染。
此外,微生物组学(metagenomics)的研究方法也在微生物检测中得到了应用。
它通过分析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整体DNA序列来探索不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并寻找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群落。
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诊断结果,并借此来提供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
第三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耐药性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挑战之一。
各类细菌增强耐药性的机制已经被深入研究。
研究进展及时证实了一些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也提示了另一些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耐药性的机制,微生物基因组学帮助探究了细菌如何发展耐药性。
同时,该领域的研究证实,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菌的耐药性。
这促进了关于微生物控制的新治疗策略的开发,以遏制细菌耐药性进一步扩散。
第四章:微生物感染的新疗法许多疾病与微生物感染有关。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一些新的抗生素被开发来应对日益庞大的耐药细菌。
此外,基因疗法、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疗法等方法也被应用于微生物感染的治疗中。
这些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扩大了微生物感染的治疗方向,并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五章:结尾近年来,临床微生物学研究的众多进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检测和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2024年饲用凝结芽孢杆菌的菌数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范文
《饲用凝结芽孢杆菌的菌数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饲用凝结芽孢杆菌(Clostridium saccharolyticum)作为益生菌的代表,其在饲料及养殖业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知。
因此,其菌数的准确检测对监控产品质量、优化菌群比例及研究其在养殖中的功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阐述饲用凝结芽孢杆菌的菌数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二、传统的菌数检测方法在过去的研究中,传统平板计数法是测定凝结芽孢杆菌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利用选择性的培养基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细菌的培养,并通过计数菌落数来估算细菌的数量。
虽然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其存在诸多不足,如操作过程复杂、周期长、容易受到其他杂菌干扰等。
三、现代菌数检测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为了更快速、准确、简便地检测饲用凝结芽孢杆菌的菌数,近年来,多种新型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1. 荧光定量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菌数检测。
该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并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检测细菌的数量。
2.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利用生物识别元件与待测物质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将生物化学反应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从而实现对细菌数量的快速检测。
3. 显微镜计数法:利用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直接计数细菌的数量。
此方法虽然操作复杂,但可以更直观地观察细菌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四、饲用凝结芽孢杆菌菌数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饲用凝结芽孢杆菌的菌数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检测方法不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还大大缩短了检测周期。
此外,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也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全面和准确。
五、未来展望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饲用凝结芽孢杆菌的菌数检测方法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快速化。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出更加高效的自动检测系统;通过多组学和基因编辑技术,实现更加精准地分析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情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 特异 酶的使用 、 质谱技 术 的应 用和生物 传感器 等新型技 术
的应 用 , 使得细菌的检测方 法在鉴定 技术 、 免 疫 技 术 以及 分 子 生 物 学 方 面也 取 得 了 新 的 进 步 , 进 而大幅缩 短细菌 鉴定周期 ,
实 现 了无 需 分 纯 即 可 鉴定 细 菌 和实 现 了 高通 量 检 测 细 菌 。
而 对 目的细 菌进 行 直 接 鉴 定 。如 F e d o r k o等 [ 利用 I 一 脯 氨 酸 氨基肽 酶( I . P A酶) 的 特 性对 难 辨 梭 菌 进 行 鉴 定 ; C l a r k等 综 合 利用 DI 一 丙 氨 酸一 茶 胺 和 I ) _ 丙 氨酸一 对一 硝 基 苯 胺 联 合 检 测 单 核 细 胞 增 多李 斯 特 菌丙 氨 酸 氨基 肽 酶 。 目前 , 市 场 上 有科 玛
1 鉴 定 技 术 的 新 突 破
长 出的 菌 落 进 行 生 化 鉴 定 。传 统方 法 分 离 鉴 定 O1 5 7:H7 , 常
需要挑选合适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培养 , 又 需 特 异 性 抗 血 清 等 多 种方法鉴定 E . c o l i 型别 , 耗 时 又不 经 济 。免 疫 磁 珠 既 能保 证 分 离的特异性 , 又能 提 高 方 法 的敏 感 度 , 而 且 减 少 了 原 方 法 的操 作步骤 , 简 便 易 行 ] 。 2 . 2 免疫 传 感 器 免疫 传 感 器 是 将 基 于抗 原 抗 体 特 异 性 结 合 的 原 理 与生 物 传 感 器 相 结 合 的一 项 检 测 技 术 , 不仅具 有便捷 、 灵敏及可重复使用等特点 , 甚 至无 需 分 离 即 可鉴 定 细 菌并 对 细
嘉 真菌显色培养基 , 标本 培养 2 4 ~4 8 h就 可 通 过 菌 落 不 同 的
颜 色 和形 态 对 4中 常 见 的念 珠 菌 进 行 快 速 的 鉴定 , 另 外 还 有 科 玛 嘉 的 弧 菌 显 色 培 养 基 和 尿 道 显 色 培养 基 等 , 其 鉴 定 的 准 确 性
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 。
1 . 7 ×1 0 C F U/ mL 。G u o等 _ g 利 用 压 电 晶 体 免 疫 传 感 器 检 测
大肠杆菌 , 检 出限为 0 ~1 l o g C F U/ mL。0 h k等 。 采 用 光 学
1 . 2 质 谱 技 术 的 应 用 基 质 辅 助 激 光 解 吸 飞 行 时 间 质 谱
( MAI D I — T 0F MS ) 通 过微 生 物 蛋 白 质表 达谱 中 的 特征 谱 峰 鉴
( 南方 医科 大 学珠 江 医院检 验 医学部 , 广 东广 州5 1 0 2 8 2)
关键词 : 细 菌 ; 检 测 ; 综 述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4 . 1 6 . 0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3 — 4 1 3 0 ( 2 0 1 4 ) 1 6 - 2 2 0 0 — 0 2
・
22 0 0 ・
国际检 验 医学杂志 2 0 1 4年 8月第 3 5卷第 1 6期
I n t J L a b Me d , Au g u s t 2 0 1 4 , V o 1 . 3 5 。 N o . 1 6
・
综
述 ・
细 菌检 测 方法 研 究进 展
王瑞 莲 综述 , 林 裕 龙 △审 校
菌 的 浓 度 进 行 定 量 。常 用 于 细 菌 检 测 的 方 法 有 酶 免 疫 传 感 器 、
1 . 1 特 异 酶 的使 用 在基 础 培 养基 中 加 入 某 些 菌 种 特 异性 酶
的底 物 , 在抑制不相关细菌生长 , 促 进 目的细 菌 生 长 的 同时 , 通
过 菌落 颜 色 的 变 化 或 者 所 产 生 特 色 的光 信 号 等 特 殊 的 变 化 进
定 浊 度 的 细菌 浓 度 , 再进行 各种不 同生化 反应 , 最 后 综 合 所
获 得 的生 化 结 果 实 现 对 细 菌 的鉴 定 。该 方 法 影 响 因素 多 、 操 作 繁杂 、 仪 器设 备 要 求 高 、 检测周期长 、 对技 术人 员 专业 技 能 要 求 高, 甚 至 因 个 别 细 菌 生 长 的 特 殊 要 求 而 无 法 得 到 鉴 定结 果 。 目
压 电晶 体 免 疫 传 感 器 和 光 学 免 疫 传 感 器 。 E s c a mi l l a — G6 me z 等Ⅲ 8 采用酶免疫传感器的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量 , 检 测 范
围和 最 低 检 出 限 分 别 为 4 . 4× 1 O ~1 . 8× 1 0 C F U/ mI 和
传统上 , 细 菌 的 检 测 方 法先 将标 本进 行 培 养 , 分纯 , 配 制 成
一
最 常 应 用 于 检 测 人 粪 便 中 O1 5 7: H7 , 用 于 明 确 腹 泻 病 的 病 原 体 。已 有 商 品 化 试 剂 ( 如 挪威 D y n a l 公 司 抗 O1 5 7: H7 ) 。如 诊 断 由肠 出 血 性 大 肠 埃 希 菌 O1 5 7: H7引 起 的出 血 性 结 肠 炎 , 采 用 O1 5 7: H7 单克隆抗体标记磁珠 , 对 已增 菌 6 h的 粪 便 标 本 进 行 病 原 菌 富 集 和 分 离 。磁 场 分 离 的 磁 珠 细 菌 混 合 物 经 缓 冲液悬浮 , 即为 富集 的 E HE C O1 5 7:H7 , 菌 悬 液 再 划 线 接 种 于 添 加 了头 孢 克 肟 和 亚 碲 酸 钾 的 山 梨 醇 麦康 凯选 择性 培 养 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