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
阅读教学的一般教学规律
阅读教学的一般教学规律阅读教学的规律很多,诸如品析法、朗读法、探究法、问题式等等。
但面对宏观庞大的阅读教学,很容易将阅读教学虚拟化、形式化,从而收不到实效。
我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总结的阅读教学规律是由课内走向课外,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培养扎实的阅读能力,课外培养深厚的阅读素养。
而课内阅读则需从整体到细化再回归整体。
细化的过程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我把细化的过程分为教授知识、掌握规律、学以致用三个步骤,课外扎实有序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许多老师也许都这样做了,收效一般的关键因素是如何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下面就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我谈一点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
一. 课内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是一个使学生终身发展都受益的能力。
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阅读能力的提高日益得到众多语文教师的重视,在考核评价中,这个能力的考核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于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问题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读书做题,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是个大问题。
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特别是可操作性不强,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指导缺乏真正有效的帮助。
阅读课课堂效率低下是主要的问题。
大家片面地追求了阅读的量,而忽视了阅读训练的质。
虽然说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但是,不合理的量的积累,到头来仍然是无济于事。
况且,教师在训练的时候,就事论事,没有移栽式地教学,没有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这一篇文章,你分析得再精,学生听得再明白,仍然是你的东西,学生没有获得知识能力的运用模式,更加谈不上能力的迁移。
课堂上无论如何调动学生去很好的理解这一篇文章,对于学生的能力形成仍然没有实效。
我在实践中,想尝试探索一条阅读教学提高效率的新模式。
我称之为“阅读教学三步法”。
希望该模式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轻松高效。
第一阶段:整体感知所谓整体感知,是批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对文章所获得的总体感性认识。
四步教学观认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首先应对课文的内容情感有个大概印象,以有效缓解阅读思维定势中对问题的困惑。
阅读教学设计整体性原则
阅读教学设计整体性原则阅读教学设计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需要保持整体性,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评价反馈几个方面来探讨阅读教学设计整体性原则。
首先,在设置阅读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整体性原则,确保目标之间是有机联系的,相互呼应的。
比如,教师在设定阅读目标时可以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学习兴趣、知识背景等因素,使目标不仅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
此外,目标的设定还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施。
其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注重整体性原则。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教育背景等因素,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相契合。
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相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全面提高语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
第三,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也要贯彻整体性原则。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使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统一,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在评价反馈方面,也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教师在评价学生阅读表现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使评价内容全面、准确。
同时,评价反馈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一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设计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需要保持整体性,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只有在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保持整体性,并相互贯通,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成绩,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读能力。
例谈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五个层次
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 对文言 文教学的一个要求是 :阅读浅易 “ 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词句含义 , 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 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 词、 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 注重
在 阅读 实践 中举 一反 三 。 叶圣 陶 ”
涟漪. 获得对真 、 美的把握和领 善、 悟, 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 传的美好心灵、 美好隋操的特殊感 受。这要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 靠 感情对感情的激发, 靠智慧对智慧
学生成为读书人 , 而不能成为习题 : 国人的 日常习惯吧! 人, 把书本还给学生 , 让阅读名著 : ( 者单 位 : 兴县 湖塘 中学 ) 作 绍
到 举一 反三 、 类旁 通 的效果 。 触 三、 文章 读懂文言文是文言文阅读的
开始 , 但不是终止。 文言文是作者 所处那个时代 的美 的创造物 , 也 是那个时代美的标志。这些文章
祖 国 , 畏强暴 , 不 有勇有谋 , 能言 善辩 。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 , 我们可 以总结出一些写作技巧 ,例如刻 画人 物形 象如 何才 能达 到最 大 化 的效 果 。文言文 教学 中进行 文学 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 平 ,还可 以寓 写作 教学 与 阅读教 学 之 中 , 学 生的思 维 。 拓展
的启迪 , 决不是靠一味分析课文所 : 奏响语文新课堂的“ 和谐乐章” 。 能替代的。阅读仿佛是一点火种 , : “ 趟过文学长河 , 撷一捧浪花 即使只是一点 ,只要时机适当, - 带 回家 。”学 生 畅游在 书 海 的同 也 足 以点亮 学生 心中的那一 盏明灯 。 : 时 , 也会熏染着 自己的家庭 , 使整 它把—个 世界在 学生面前 打开 , : 个家庭都能时不时地去文学长河 引 领他们去体会、 去感受 , 使他们在 : 里游 览一 番 。 最是 书香 能致远 ” “ , 长大后拥有一颗颗丰富细腻的心 灵。 学生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邀 游, 其心灵是会干枯 的, 文学素养 的缺乏会造成学生人生与社会经 验的缺乏 , 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 职业都难以弥补这个缺憾。 应该让 ・ 作为语文教师 ,让书香充满校园 : 是我们的使命 ,让书香一直飘逸 : 在学生漫长的人生路上 ,飘逸在 : 每个家庭每个城市里 ,飘逸在整 - 个 民族魂里 , 更是我们 的目标。 我 : 深情地呼唤 : 让名著阅读成为中
阅读教学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
阅读教学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读内容。
为了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情境亲近原则教学设计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创设逼真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近和参与。
通过与学生的共同经验相联系,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比如,可以通过讲述真实故事、引入实际例子或设置情境问题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和情感。
二、适度挑战原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置适度的挑战。
过于简单的内容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和失去兴趣,而过度复杂的内容可能使学生感到困惑和畏难情绪。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阅读材料和设计任务,确保学生在适当的挑战下能够有所收获。
三、多元文本原则阅读教学设计应涵盖多种文本类型,包括文学作品、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培养对各类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此外,多元文本的使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多元思维原则阅读教学设计应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性思维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辨、比较、解读等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每个学生在阅读能力、兴趣爱好、学科习得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通过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等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水平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指导。
六、评估与反馈原则在阅读教学中,评估和反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评估方法(如阅读理解测试、阅读笔记、口头表达等)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问题,并及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
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导读:一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
李维鼎先生曾列举出五个“不足”五个“太快”: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
(见《语文学习》1998年2月号《语文素质教育漫谈》)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李先生所指出的这些现象虽然有了一些好转,但是并没有根本上的改观。
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相当一些教师将权威机构所编的“教参”和“教辅”奉为圭臬,往往生吞活剥地“拿来”“教参”和“教辅”,把教科书中一篇篇鲜活的文章肢解成零零散散的结论性的条条框框,在教学过程中不待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不待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去感受、品味和吸收文本内容,不待学生积极调动思维从容地展开研讨,更不待学生围绕文本经过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几个回合的钻探,便匆匆忙忙地将肢解的结论性的东西一股脑儿兜售给学生,或者只是列举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让学生进行演绎式的印证。
像时下盛行“主问题导读法”,而某些教师设计的所谓牵一“问”而带全篇的“主问题”其实就是文本研讨的某个结论性的东西,这样把结论先抛给学生,势必限定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过程。
在这种阅读教学的误导之下,学生学习语文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文本可以少读甚至不读,只是抱着教辅资料摇头晃脑地背记那些所谓的结论,或者只是埋头摆弄那些选择ABCD的训练题。
试想想,这种缺乏厚实的感性基础的空对空的“伪阅读”,这种缺乏积极思维活动的机械搬套,这种缺乏理解与鉴赏的死记硬背,怎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难怪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提出非议。
笔者认为,落实阅读教学,搞活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不管花样如何翻新,都绝对不能违反阅读的基本规律,而应该遵循阅读规律。
大家知道,阅读不像一般的实践活动那样以具体的静态事物为对象,而是以记载着复杂内容的读物为对象,阅读既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其间有多种因素参与。
阅读教学的一般教学规律
阅读教学的一般教学规律——形象思维教学之探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知道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象思维”是联想和想象的基础,更是“创造性思维”的木之根本,水之源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各科都十分重视实物和形象内容的编排,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为老师加强形象思维的教学,搭建起广阔的平台。
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呢?又如何把这些都贯穿于语文的教学之中呢?在此,我们以《春》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尝试。
朱自清的《春》是哺育几代人的散文名篇,为了让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接受这一新的文学式样,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其作者充沛的思想感情和浓墨重彩对春的描绘。
我们将形象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尝试以下几点做法。
一、勾勒春天的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盼春——绘春——颂春。
就春天而言,她无形无体,无声无息,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是极抽象的。
文章开篇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天”能有“脚步”声吗?没有的事儿。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用听觉告知“春天”来临了,只是初闻其声却未见其形。
作者给“春天”赋予了新的生命。
我们则可将“春天”构想一个初步形象,进入文境之中。
“春天”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这一问,是诱发学生头脑里产生形象的关键,并由此生发出去,学生动脑或老师提示,作者描绘春的模样是: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学生会问:春天的模样为什么是这样呢?或春天的山水为什么会这样的呢?我们便可以因势利导解释:因为冬天是山肥水瘦太阳白,山上积雪融化,在阳光下显得润滑闪亮——朗润;冰雪融化,水满山河——涨;气温回升,气候温暖,太阳自然变成了鲜红鲜红的了。
这样便勾勒出了春天山、水、太阳的独特形象,学生也会勾勒出春天的模样,这样进入文境,便为理解下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本位思考——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在规律的再探索
四、激活学生 的刨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提升学生思维 生的创新意识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烁 。
反 ,则不复也 。”这里所说的 “ 举一反三”就是思维能力的
一
种 直接体现 。我 们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 ,常有脑 中灵光 一
天 ,也理所当然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而在语文教育 中,阅 定性 作用 人 是整个教学活动 的核心 ,是所 有教学方 式方
读教学又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 法 的组织者 、施 行者或接 受者,人 的活动 是教学 内在 规律
什么 ”, “ 你是怎么想 的”等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深化 ,让学 沮丧 ,甚至会产生思维惰性,有些学生渐渐地就会满足于机 生充分暴露 白己的思考过程 ,这样 ,教师可 以深入了解到学 械记忆和传承 ,随波逐流 ,顺同于教材、教参和教师的分析
座 ”,就 能融会贯通对事情的体验 ,对文字 的理解就会与众
不 同。
形成独特 的思想,阅读是知识积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像
具有立体化的特 质,加之个体化的特征,课堂教学中活化注 情就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百花齐放的平 台。大量地阅读文
学作品,不断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 力、鉴赏 力和想像力 ,还可以极大激活思维 ,开启灵智,培养他们的 创新 思维能力 。在 新的语文环境 中可 以使学 生进行联想 比 较,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会不 自觉地
闪,茅塞顿开 ,这就 是顿悟思维,是认识飞跃 。顿悟来源于
平 时 的 积 累 。 思维 的 过 程 ,是 一 个 量 变 到 质 变 优 化 链 接 的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实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背景新编高中英语的阅读课具有阅读量大,选材新颖,时代感、知识性、思想性和真实性强的特点,所以,有些教师感到难以适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究其原因,除了对大纲和教材不够熟悉等因素以外,与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关。
而作为高中英语教学重点的阅读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采取适当的阅读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培养语言学习能力。
因此,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水平是广大英语教师的必然之举。
二、解决策略(一)提高英语阅读速度1、多记忆单词。
词汇是进行阅读的基础,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如何能完成阅读任务,更不要谈速度了。
如果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看一篇文章时很少会有生词障碍,速度提高是可预见的。
2、进行大量的阅读。
阅读速度的提高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英语文章、书籍,使自己的阅读速度乃至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3、试着连句或一目几行阅读。
看一篇文章的时候,注意不要逐字逐句地看,要把两三个句子连起来,一气呵成,把它们看完。
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加宽自己阅读时的视幅,这也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
4、用英语进行思维。
看英语文章的时候,有些同学要把看到的东西先暗暗转译成中文才能理解,这说明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没有产生质的飞跃。
避免这种思维方式,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
5、注意力高度集中。
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要撇开其他的私心杂念,做到心无旁骛。
注意一定要在平时练习时严格要求自己,看文章时要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更不要养成边看边默念的习惯。
(二)英语阅读猜词技巧。
在英语阅读中会遇到许多生词,我们可以利用语境推测、判断某些生词的词义。
猜测词义时,可利用以下线索:1、针对性解释。
针对性解释是作者为了更好的表达思想,在文章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难懂的术语或词汇等所作的解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近的教学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中一种被广泛推崇的方法就是“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近”。
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反复阅读书籍,使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通过重复阅读,学生可以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深层次的意义。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反复阅读,学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同时,通过不断重复的阅读,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提高阅读的效果和准确性。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通过反复阅读,学生可以逐渐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他们可以通过比较和对比,找出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要义。
同时,通过反复阅读,学生可以不断思考和探索,发现知识的更多层次和内涵。
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反复阅读,学生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不断重复的阅读,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然而,要实现“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近”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籍。
这些书籍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他们可以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读书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学生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深入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然而,要实现这种教学方法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教师、文本、学生是一个互动、不断生成、拓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一发挥文本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既然文本是作为一种载体出现,就要把它当作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地去开发它、利用它,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深入体会和品味,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挖掘、利用它的表达和篇章的资源,训练学生传达思想、表现情感;利用文本中某一点(如语言、写法、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和探究性学习(或语文综合性学习)……当然,文本不同、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和师生实际,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突出某几个或某一个方面,通过语言的训练与感悟、文本内容的理解、文本写作的体会、对学生文学文化的熏陶、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达到“课有所得”。
以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第一单元是以介绍西部为主的文章,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和写法是写景文章的重点,而导读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可以引出写法的指导(借物育人,借景抒情),随后进行相关的作文指导。
第八单元根据教材可知,教学重点是:一、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就要读,找特点。
二、揣摩怎样写的,就要找写法。
三、积累语言,就要背诵。
有了训练目标,找出训练方法,再设计环节就不难了。
不会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知所云”。
每个单元的导读中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学指导,有的教学目标和我们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们在备课前就明确教学的重点,结合重点去设计环节和训练点,“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相反。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是一种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进行调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师的知识、技能、行为、方法和策略,以及学习者的参与和反馈。
同时,教学也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实现学习者综合发展的一项复杂活动。
教学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学在教材准备、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学习者等方面都应遵循规律。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准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材。
一般情况下,主要是由经验教育专家和教育规划者分析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精心挑选和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其次,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目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规范的学习模式,实施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效地学习。
课程设计不仅仅要考虑课程内容,还要关注教学手段、课堂设计等方面,协调学习者的需求和教育文本的关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有趣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想。
简论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
阅 读 教 学 存 在 的弊 端
传统 阅读 教学走入误 区 。根 本 原 因是 违 背 了文 章 、作 品 的 构
成 规 律 和 认 识 规 律 。其 具 体 表 现 有 四点 : 弊端~ :重外 在表象 ,轻 内 在规 律
动之情 渗透到心灵 时 ,我们便会 获 得 主 要 的 启 示 … … ” ( 吉 妮 弗 亚 ・ 尔 夫 《 什 么 我 们 要 读 一 伍 为 本书》 ) 弊端 四:知识死 ,能力差 这是就违背 阅读规律 的教学 结 果 而 言 的 。通 过 肢 解 性 分 析 , 通过理 性抽象 而获 得结论 ,学 生 即使 记 住 了知 识 点 ,记 住 了 条 条
此 ,是 主 观 见 之 于 客 观 ,是 理 念
习语言 ,体 会语感 。语 言是为 表 情 达 意 。 文字 背后 有 丰 富 的 意 象 ,情感或理念 。正如音 符之 于
乐 曲,音符 本 身没 有多 大 意义 , 经过 作者的恰 当组 合却构成旋 律 中有 机的要素 。杂乱 的排列绝 不 会构 成优美 的旋律 。 “ 文字带 着 ‘ 示 之 端 绪 ’使 人 的 流 动 的 思 暗
或理念 的对 象化 ,阅读过 程实 际 是 伴随着 丰富情感体验或 理性思 辨的再创造 的思维过程 。如果不
相 平行的线性结构 或平 面。文章 的 意蕴 也 绝 非 文 字 语 表 意 义 的 机
械相加 。
循 着作者 的思 路去认识体 验客观 事物 ,探寻作 品的内蕴 ,只采用
理 性 抽 象 的 方 式 ,来 概 括 作 品 的 段 意 、主 题 思 想 和 所 谓 的 写 作 特 点 ,那 么 即 便 记 住 了所 谓 的 内 容 、写 作 特 点 ,也 不 会 转 化 成 读
探寻阅读教学的规律
探寻阅读教学的规律作者:吴如厂来源:《江西教育B》2020年第07期导读: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按照“逆向还原”思维,指导学生先整体阅读,感知大意;再品味语言,进入情境,了解作者;最后深入思考,理解深层意蕴。
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执教的《背影》是遵循阅读教学基本规律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片段一:整体感知,入情入境师:读过文章之后,你了解了什么?生1: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了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本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生1: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
生2:我觉得父亲为“我”买橘子一幕很感人。
生3:我覺得“我”先是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父爱。
生4: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
生5:我觉得文章特别令人感动。
师:文中写了哪四次背影,你能找出来吗?生1: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读了父亲的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赏析】这个片段,李教授主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大意。
阅读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阅读起始阶段提取的信息是零散的,要感知大意,必须运用整体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文学阅读当然也必须从整体感知开始。
为了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大意,李教授让学生完成三项任务:一是说说读了课文后了解了什么,二是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三是找出文中写了哪四次背影。
这三项任务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
任务一是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感知,主要是初步了解文本“写什么”;任务二是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直觉判断,也就是让学生感性地判断文本及作者“是什么样的”,学生的直觉判断既进一步走近了文本,又“暴露”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认知结构,这正是教学的起点;任务三是根据学生的直觉判断,确定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探究父亲的背影,这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走向文本的核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阅读教学设计原则
阅读教学设计原则教学是一门艺术,而阅读教学则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设计原则。
本文将介绍几个基本的阅读教学设计原则,并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些原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兴趣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真实文本。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态度。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主动参与度。
二、循序渐进阅读教学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设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合适的难度和挑战,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多元化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分析文本、讨论和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使用多种媒体和工具,如图书、网络和电子资源,扩展学生的阅读渠道和素材来源。
四、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注重个性化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等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五、评估与反馈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评估方式,如口头回答问题、书面作业、项目作品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结语阅读教学设计原则的贯彻与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个性化学习,同时进行评估与反馈。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规律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规律摘要:跟前些年那种过于单调、沉闷的课堂讲授方式相比,当前充满生气的教学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但是,新课改下的课堂讲授方式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满堂“多问”、“杂问”和满堂“多讲”、“杂讲”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
这是不是我们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这种方式与过去的由教师一个人“独霸”课堂的满堂讲、满堂灌相比,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通病在于没有抓住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多读书、多感悟、多积累。
近几年来,中考增加了阅读、增加了自主表述方面的内容,而在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方面改进较大,它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
而学生阅读能力则直接影响自身学习效率,以及学业成就。
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堪忧,极需改革。
探究个中原因,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
二是对新课程实施中现代阅读理念的理解存在着严重偏颇。
三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不甚清楚。
关键词:阅读教学规律阅读目标跟前些年那种过于单调、沉闷的课堂讲授方式相比,当前充满生气的教学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但是,新课改下的课堂讲授方式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满堂“多问”、“杂问”和满堂“多讲”、“杂讲”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
这是不是我们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这种方式与过去的由教师一个人“独霸”课堂的满堂讲、满堂灌相比,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通病在于没有抓住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多读书、多感悟、多积累。
近几年来,中考增加了阅读、增加了自主表述方面的内容,而在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方面改进较大,它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
而学生阅读能力则直接影响自身学习效率,以及学业成就。
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堪忧,极需改革。
探究个中原因,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
二是对新课程实施中现代阅读理念的理解存在着严重偏颇。
三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不甚清楚。
简论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
简论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
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
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
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
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1.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
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
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点拨。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了团体协作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阅读教学的设计原则是什么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根据一定的设计原则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本文将介绍几个阅读教学的设计原则,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第一、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背景知识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背景知识有一个了解。
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避免过难或过简化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第二、选择合适的教材和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和阅读活动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兴趣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教材,如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读物等。
同时,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采用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内容。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判断、归纳等。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查字典、记笔记、做思维导图等工具,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第四、组织有效的阅读讨论阅读讨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学到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五、提供反馈和指导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提供学生的反馈和指导。
教师可以利用口头反馈、批注和评分等方式来告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总结。
第六、鼓励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开放性的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读书分享会、阅读俱乐部等。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初探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加强阅读教学研究,攻克阅读教学中“高耗低效”这个难关,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而光荣任务。
经过教学实践与研究,我发现阅读教学的突破点在于找到一个阅读教学一般规律性的东西。
只有找到规律性的东西,阅读教学才不会走弯路。
1.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笼统地讲,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
而要准确具体地对这一任务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就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是什么?阅读是什么?文章是作者借助文字、文体来展示自己生活经历(包括虚构)、思想变化的一种工具。
阅读就是读者通过文字来与作者对话,进而理解作者生活经历与思想的心理或脑力活动。
(2)阅读活动包括几个层面?阅读活动一般分为4个层面,即:认字、释文、思索和融会贯通。
认字:目击文字,在头脑中唤起文字意义,进而明确一句话的含意。
释文:把一句句的意思在脑中建立起来,让句与句的意思组合起来,进而理解段意,段意组合,理解整篇文意。
思索:在上述阅读过程中,利用旧知,通过想象、联想、分析、概括等思维加工,理解文本新知,进而接受新知。
融会贯通:读者通过正确理解、解释和建构的文本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完成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而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问答。
(3)阅读过程中的参与要素是什么?既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那么,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参与的要素就有利于我们阅读的高效性。
A.想象、联想:目击文字在头脑中激活文字下面的相应意义。
B.回忆: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文化素养等储备调动起来。
C.整合:对在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意思进行分析、筛选、概括等。
D.记忆:短时记忆所阅读文本的能力。
2.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文本是作者反映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经历的工具,那么,阅读就是读者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的生活和思想的经历。
既然如此,读者只要顺着作者展现思想的思路来把握住作者的思想即可。
“通过文本来把握作者的思想”就是阅读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
作者:唐弋菱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7期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过程而不是结论。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吸收写法,关键在于“感”、“悟”两字。
冰心曾说:“我深切地相信,不论是人情,是物景,到了尽头处,是万万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
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在文字背后空白处所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
欲得其精华,只能凭感悟,感其佳境,悟其妙处。
“不仅感得,而且知得、悟得。
”不仅知其然,而且也要知其所以然。
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由感受、领悟、升华三个阶层构成,这三阶层并不是并列的三个角度,而是伴随有效阅读的递进式过程的三个层面,符合认识事物由感性而入理性的一般规律。
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一.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
传统阅读教学走入误区。
根本原因是违背了文章、作品的构成规律和认识规律。
其具体表现有四点:
弊端一:重外在表象,轻内在规律
从作品创作过程看,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知和思考,附载于文字符号,从而构成文章或作品。
其思维过程是理性潜在作用下的形象思维,是自由王国的产物。
并不是在严密逻辑推导下的词语的简单叠加。
理论性的文章也是如此,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理念的具体化、对象化。
从文章、作品本身构成来看,字、词、句、段、篇,语、修、逻、章,文,是构成文章、作品的各个要素。
但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其本身便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互相联系,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而非与文字符号相平行的线性结构或平面。
文章的意蕴也绝非文字语表意义的机械相加。
而传统阅读教学不是让学生从作者构思的内在规律和作品本身的组成规律入手,却企图把有机的作品,通过表象化即明晰化、简单化的肢解,来实现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其结果就如用医学解剖手段来肢解人体,获得的仅是生理构造的认识。
这种方法扼杀了作品的生命力,破坏了文章的有机性。
学生获得的往往是表象的、机械的和零散的知识,很难把握作品内在意蕴。
弊端二:重语表意义,轻语感训练
阅读训练课,重点之一是学习语言,体会语感。
语言是为表情达意。
文字背后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
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没有多大意义,经过作者的恰当组合却构成旋律中有机的要素。
杂乱的排列绝不会构成优美的旋律。
“文字带着‘暗示之端绪’使人的流动的思想有所
附着,以成其佳胜。
文字没‘有’意义,它们因了直接的暗示力和感应力而‘是’意义。
它们就是它们所指示理解的东西。
”(朱自清《文学的美》)阅读教学如果抽出所谓的重点词语,只对其语表意义加以解释,而不是还原到语言之中,便如同将美女善睐的秀目挖出,那无疑是一种残忍的破坏,又哪会妙不可言呢?
弊端三:重理性抽象,轻情感体验
这种方式又可以称之为重知识结论,轻理解过程。
文章、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或理念的对象化,阅读过程实际是伴随着丰富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辨的再创造的思维过程。
如果不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认识体验客观事物,探寻作品的内蕴,只采用理性抽象的方式,来概括作品的段意、主题思想和所谓的写作特点,那么即便记住了所谓的内容、写作特点,也不会转化成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特点。
“我们是通过自己的感情来获得书的启示,而不是通过别人理智的评判。
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弗吉妮亚·伍尔夫《为什么我们要读一本书》)
弊端四:知识死,能力差
这是就违背阅读规律的教学结果而言的。
通过肢解性分析,通过理性抽象而获得结论,学生即使记住了知识点,记住了条条框框,也不会形成知识的网络和体系,更不可能形成较强的能力。
上述诸种弊端,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难以收到阅读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
阅读教学要想走出误区,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从阅读的内在规律入手,重熏陶,强感受,深体味,促升华。
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初步感受到深入领悟,并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升华。
(一)重体验,强感受
所谓感知,即先感后知,由感而知,感中求知。
这是符合认识论的。
充分地感受,胜于更深刻地理解。
这一阶段,教师要调动各种手段,突出一个“导”字,导入情,导入境,导入理,使学生能完全的投入,“得意忘形”,“意会心谋,目往神授。
”忘记了文字的载体(文字只成了一种媒介)而凭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看法和情感体验,直接参与这载体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中去,“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人与书的私人世界》哈罗德·泰勒)感知、体味、联想、思辨。
感知铅字背后的内容、情感或理念。
亦即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所有的艺术感知去参与这种再创造的过程。
从而发现客体中从未感知而能够感知的东西。
主体中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也得到了进一步地丰富与澄清。
这一过程中,主体的思维状态有时甚至是直觉式的
天马行空、杂乱无章,但却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不自觉的丰富有机的统一。
是客体与其所诱引的主体感知丰富的水乳交融。
“当我们理解我们所见时,我们实已无见了;当我们理解我们所闻时,我们实已无闻了;因为这时是只有意义而无感觉了。
”(朱自清《文学的美》)
例如阅读王维诗《山居秋暝》,读者最初是被诗中所描绘的奇妙境界所感染打动的。
感受到的是皎洁的月光,丁冬的泉水,幽静的松林,姿态各异的山石……以及由这些景物所构成的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就要通过教师的导,导入情,导入境,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而不是一开始便从字、词入手,进行理性剖析,抽象归纳出写景特点在于以动衬静,动中有静。
情境教学也好,语感教学也好,都是为加深学生的感受,在感受中求得更深刻地理解。
然而,这只是阅读的第一阶段,还是停留在模糊、朦胧的感性阶段。
只了解“怎样表达”,即要知其所以然。
(二)细体味,深领悟
只进去,不出来,那便只是追求一种内心体验。
要想知其所以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入第二阶段:细体味,深领悟。
文章、作品无论内涵多么丰富,必定是附着于一定的载体以及构成这个载体的各个表象的组成部分。
因而,还是有可能把握这内涵所附隶于载体的外在规律性。
但这个规律性必须是能通过它而探视其内在意蕴的规律性。
把握了它,才能洞悉阅读写作的外在与内在结合的有效机制。
否则仅是一鳞半爪而又相互割裂。
临到自己动笔,只好机械地模仿,又如何能结构出内容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的好文章呢?
那么,如何把握探视作品内在蕴含及写法的规律性呢?
教师采用的方法要应是启发式、探究式,靠“点”靠“拨”,洞幽发微,从而达到领悟的程度。
如学习王维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抓住“深林人不知”中的“人”字,这人是谁?是诗人,还是外边的人?通过分析,学生会领悟到,此处应指诗人自己。
因为他沉浸于大自然,浑然忘我,以至不知不觉明月已爬上树梢。
体现了诗人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态,从而悟到其写法之妙。
(三) 多训练,促升华
有了感受,悟得了妙处,是否自然就形成各种能力了呢?也不尽然。
还必须进入到阅读的第三层次: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升华。
语文教学的目标,即要落实“双基”。
但从知识到能力,从理解到运用,是有一定距离的。
就比如游泳懂得了要领不一定会游。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应侧重在“练”字。
1.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首先,在教师指导训练下,实现阅读能力的深化。
即能由课内到课外,由个别到一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不仅能在教师指导下读懂,更重要的是形成独立阅读,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
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能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其次,实现学生听、说、写能力的转化。
能力是要在反复训练中形成。
没有反复的训练,就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能力训练不是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而是伴随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之中。
因而教师要在学生知得、悟得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训练,提高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2.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塑造学生健全与完善的人格,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品味和修养。
只有发之于心,才能形之于外;只有深刻感知,才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只有具备了健美的人格,才能形成丰富的艺术感受力。
在生活中,随时发现美,捕捉美,感受美,表现美。
否则,听而不闻,说则无话,读如过眼烟云,写则言之无物。
因此,阅读教学只有遵循感受→领悟→升华这一内在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走出误区,提高阅读效果。
唐弋菱,广东台山市鹏权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