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1.2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著作1.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2.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3.3 剩余价值理论3.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4.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4.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宝贵经验4.4 实现共产主义的展望和任务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价值意义5.1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5.2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5.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5.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6.1 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和问题6.2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问题的分析6.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6.4 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世界问题中的指导作用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7.1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7.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7.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宝贵经验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发展8.1 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8.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关系8.3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贡献8.4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艺术9.1 当代文化艺术的现状与发展9.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艺术的关联9.3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与启示9.4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文化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第十章: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10.1 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使命10.2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要求10.3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0.4 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需要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单选重点1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普通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主观唯心主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客观唯心主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有土金木水火构成,世界有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三)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三)世界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22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 #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特点:朴素性、直观性
24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 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单选)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非常有限的范 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 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7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生万物,万 物复归于水”,
1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 前554和548年之间。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繁荣 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据说曾游历埃及,跟当 地祭师学习,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 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
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 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第一 个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天日的希腊人。 他曾比较准确地估量了太阳和月亮的大小。 2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原,世 界是一团永恒不息的火, 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 转化为火。
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公元前 535年,卒于公元前475年。与泰勒斯一样, 赫拉克利特也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著作只 有片断流传下来。通过这些片断我们可以发 现赫拉克利特的文笔比较晦涩,因此,后人 就称赫拉克利特为晦涩哲人。残篇集成: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1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
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VIP专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一章

【VIP专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明确世界物本质和辩证本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的基础,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

坚持辩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学会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包括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时间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本章的难点在于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等。

课外阅读文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课时: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第2课时: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第3课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第4课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5课时:辩证法的总特征第6课时: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7课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第8课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是什么?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表现形态及本质区别是什么?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什么?如何掌握与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怎么理解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本章的教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前,先要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行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2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2.1 辩证唯物主义2.2 历史唯物主义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章:剩余价值理论3.1 剩余价值的发现3.2 剩余价值的实现3.3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第四章: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4.1 阶级斗争的作用4.2 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4.3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策略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5.1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运用5.2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5.3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6.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6.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6.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构建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7.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7.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8.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8.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地位第九章: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9.1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9.2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9.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意义10.1 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10.2 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指导地位10.3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的启示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11.1 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与机遇11.2 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11.3 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互动关系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12.1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2.2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生态环境保护12.3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13.1 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与挑战13.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的运用与发展13.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14.1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14.2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1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与责任担当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15.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5.2 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指导作用15.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球化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2. 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的作用;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4.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和当代世界中的指导作用;5.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第一章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第一章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运动?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1.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与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剩余价值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2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4.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变革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4.2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与体系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3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5.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5.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应用中国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5.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6.1 当代世界经济的特征与挑战全球化的影响与局限性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问题6.2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多极化趋势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兴起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6.3 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与当代世界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视角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与社会7.1 当代文化的多元化与冲突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文化产业的崛起与意识形态斗争网络文化与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7.2 当代社会的问题与挑战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人口老龄化与城乡差距问题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发展8.1 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与影响信息技术的革命与的应用生物科技的发展与伦理挑战能源科技与气候变化问题8.2 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智能制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创新与经济全球化8.3 马克思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理论联系马克思主义在科技政策与科技伦理中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发展的未来展望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想理论斗争9.1 当代思想理论的多元与斗争意识形态对立与思想观念的碰撞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理论的对抗当代思想理论斗争的实质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与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思想理论斗争中的指导地位9.3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加强与创新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能力与水平第十章: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与要求10.1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个人的世界观塑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与途径1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实践与时代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讨论10.3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与评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评价马克思主义学习成果的标准与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当代世界经济的特征与挑战:在这一章节中,理解全球化的影响与局限性、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问题是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资料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

学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及其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它以“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建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飞跃,实现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飞跃,为辩证唯物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答: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①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有没有统一性。

②如果世界万物存在着统一性,它们统一于什么?有没有统一性。

②如果世界万物存在着统一性,它们统一于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案第一节:主要论述唯物主义一、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物质概念2、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物质根本属性——运动4、物质存在方式——时空三、实践是物质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社会生活也是物质的——历史唯物主义(一)为什么说实践是物质的?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3、实践的形式(二)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社会生活的存在靠物质生产实践3、社会的发展靠实践推动4、社会生活存在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主要论述辩证法一、辩证法的总特征(逻辑前提)——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2、特点1) 客观性2) 普遍性3) 多样性(二)发展1、运动、变化与发展的概念2、新事物与旧事物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意义: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的问题。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2)意义:如何认识我国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意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及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2)意义:如何认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系列两手抓的建设方针。

(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观1)概念:事物自身包含着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的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事物通过自我否定,实现在扬弃中发展。

2)意义:如何对待中国五千年文化和世界文化?批判的继承,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前进行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意义1)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概念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2)意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五大环节(辩证法的五大环节)(一)原因与结果1、概念2、意义3、错误观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二)必然性和偶然性1、概念2、意义3、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宿命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三)可能性与现实性1、概念2、意义(四)内容与形式1、概念2、意义3、错误观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五)本质与现象1、概念2、意义第三节主要论述可知论一、规律的概念和特点二、意识的起源于本质三、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2.规律及其特点3.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5.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二)》(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物质的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的一天,早起……物质概念的历史演进: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是“个性”。

“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即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

中国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印度的“地水火风”。

王充的元气论:天地,含气之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

天覆于上,地偃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气中间矣。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

周易:八卦象征八种实物,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演化出万事万物。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

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观朴素性。

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福建警察学院思政部刘妙玉【教情分析】教材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本章内容多,理论性强,学好本章内容对后面几章的学习起到指导性作用。

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其重要内容,加深理解,只能借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因此在充分发挥有限时间的课堂讲授作用外,还要发挥课堂外延伸作用,用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引伸方式,加深对相关原理的理解,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员情况分析:对于我们学院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专业理论课程在很多方面与本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本课程的科学性以及和专业课程的联系,把理论和方法结合,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方法论指导意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也将原理转换为实际工作的指导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事半功倍。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很多都从事公安一线工作,工作中需要的是他们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学会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方法对他们而言也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方法应用: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贯彻十八大报告的有关精神,将党中央的最新要求和精神实质贯彻于教学过程;联系实际,展开课堂内和课外结合,通过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十八大报告,联系教学内容加以把握;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客观评价公安工作的成效基础上利用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引入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通过例举、比较、讨论,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加强实践教育的作用,再以此指导分析案件,由此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案例、视频、分析讨论以加强本部分的教学,同时还要做到和兼顾到本章节和其他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本章教学内容】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测试顺序号:
教案
单位

姓名

课程名称

授课章节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授课对象
学时
时间
授课地点
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
目的
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节小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一原理有何意义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参考
书籍
参考书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主义史》第一、二、三、四卷,马健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修订版)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教学
重点
难点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重点)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难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重点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重点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重点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1.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1.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1.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 唯物史观2.2 辩证法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的意义2.4 哲学与时代精神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3.1 剩余价值理论3.2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世界的意义3.4 资本主义与社会发展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4.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4.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4.3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作用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5.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5.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与责任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6.1 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6.2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6.3 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观在当代世界的意义6.4 科学与技术进步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7.1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学的贡献7.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7.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在当代世界的意义7.4 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艺术8.1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关系8.2 马克思主义文化艺术观的基本内容8.3 马克思主义文化艺术观在当代世界的意义8.4 当代文化艺术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环境9.1 马克思主义对自然与社会的整体观9.2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环境保护9.3 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在当代世界的意义9.4 生态环境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第十章: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10.1 马克思主义全球观的基本原理10.2 全球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10.3 马克思主义全球观在当代世界的意义10.4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策略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政治1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11.2 当代政治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1.3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当代世界的意义11.4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在当代政治实践中的应用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1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12.2 当代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联12.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世界经济研究中的应用12.4 当代经济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启示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13.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视角13.2 当代社会变迁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联13.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研究中的应用13.4 当代社会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启示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14.1 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的基本观点14.2 当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的关系14.3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当代科技研究中的应用14.4 当代科技挑战与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的启示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想文化15.1 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涵15.2 当代思想文化变迁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5.3 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观在当代思想文化研究中的应用15.4 当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重点和难点解析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传播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2.规律及其特点3.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物质的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的一天,早起……物质概念的历史演进: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是“个性”。

“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即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

中国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印度的“地水火风”。

王充的元气论:天地,含气之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

天覆于上,地偃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气中间矣。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

周易:八卦象征八种实物,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演化出万事万物。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

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观朴素性。

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

经验世界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桌子等都是“实物”。

“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

恩格斯说,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原子的特性是广延性,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

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表明,一种原子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原子、原子还可以分出电子等等。

科学发现表明,原子并非不可变、不可分。

在这种科学发现面前,唯心主义者兴高采烈,高喊“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

因此,列宁主张必须从物质和精神的比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

从物质、与精神的比照中看,物质只有一种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至于说不可分性,广延性等,那都不是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说的。

电子究竟可分不可分,质量不变等是科学上的事,不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所关心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非单独的物质问题。

从物质和精神关系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物质只有和精神相区别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三)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劳动创造人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动物的生命活动:消极适应、本能、生理结构、活动器官、生存。

人:利用工具、积极改造、生活、活出意义、价值。

(中国古代的人禽之辨日常生活中骂人时的如禽兽,或禽兽不如)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内在的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想意识。

解决这三种关系,就是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因此就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

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和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联系及其特点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例如,树叶存在着,这意味着树叶和光、水等联系着,不和光、水等联系了,树叶就不存在了。

因此,承认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

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

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

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

3、联系具有多样性。

因此,必须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避免片面性。

4、联系具有条件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发展的永恒性及其实质世界的统一性使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会产生运动,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发展。

向上的质变=发展质变=变化运动↑向下的质变量变(运动、变化、发展关系图)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规律所谓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相反,旧事物是指历史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历史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它是下降方向的运动。

前进、发展是在不断地否定这些下降运动中实现。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根据是什么呢?是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

第一,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内部,它在未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事物以前存在于旧事物之中。

第二,新事物比旧事物有更多的优越性和更大的生命力。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比旧事物优越,富有生命力。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

-----王安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两端。

”-----朱熹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属性=斗争性,统一属性=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性质和趋势。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贯通性。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对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第三,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从而使矛盾得以展开。

第二,在事物质变的过程中,矛盾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突破原有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瓦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一个事物转化成他事物。

(三)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外因: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毛泽东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改革开放。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的绝对性。

它有两方面的基本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

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的存在着矛盾运动。

其二是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

即同类事物的矛盾具有共同的本质。

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各个侧面的各自特点。

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本原则。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同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下则为特殊性的东西。

反之亦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我们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不懂得辩证法。

学习和掌握这一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个别到一般,进而找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再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特殊事物的根据;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的本质的无限深化的过程。

任何事物,任何矛盾都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只有掌握了两者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

其次,它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再次,它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根据,也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揭示各矛盾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体系中不同地位和作用的哲学范畴。

主要矛盾是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次要矛盾是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被其他矛盾规定和影响的、处于次要的服从地位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