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堂中科学与生活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
浅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初中科学教学思想
浅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初中科学教学思想发布时间:2023-01-30T06:28:33.53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9月第18期作者:郑仙诺[导读] 从学生生活和已有认知出发,教学通过各类引发思考的事例和现象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提出问题等获取知识的动力郑仙诺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中学、325035摘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认知出发,教学通过各类引发思考的事例和现象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提出问题等获取知识的动力。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初中科学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以及发现问题、观察生活的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让学生可持续且全面良好的发展起来。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教学初中科学是一门将自然界中多样化的事物进行研究的学科。
在初中阶段,主要还是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由浅至深的融入到科学探究中去,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那么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让学生比较形象且深刻的感受到科学这门学科的魅力,进而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与应用能力呢[1]?一、初中科学学习的现状分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教学上或者实验中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问题往往是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所诞生的产物。
人们也就会为自己思想的产物而努力思考、学习。
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比解决他人提出来的问题更具有内驱动力。
而现今,不能说是所有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待科学的认识可能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学习。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时候,依旧没有意识去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会形成学习仅仅是学习知识,应对考试的机械重复过程。
当然,由于初中科学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和知识点浅显,不足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深刻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引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以及发现问题、观察生活的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这也是现今从事科学教育的理念体现。
融实验于生活 育能力于实验——农村寄宿初中科学课实验“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供可能 , 能真正体现学生学 习的主体性 , 而演示 实验 与分组实
验 因 课 堂 时 间 关 系 , 对 达 不 到这 样 的 效 果 , 就是 在 家 中 做 绝 这 实 验 的 优 点 。 让 学 生 在 独 立 学 习 知 识 , 成 学 习 方 式 的转 变 , 形
科学实验生活化 ,就是指 围绕初 中科学 教学 中的某一个
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 而完成科学知识的生活回归 。 从
2家 庭 实验 室和 学 生 是 学 习 主体 相 统 一 原 则 .
做到科学性 、 可行性。在选择实验场所 时 , 应根据所要 开展的
实 验 活 动 , 进 行 种 养 殖 活 动 , 以 把 实 验 室 放 在 阳 台 上 或 平 如 可 台上 ; 能 存 在 着 一 定 危 险 性 的 , 验 时 会 产 生 异 味 , 验 过 可 实 实 程 可 能 产 生 副 作 用 的 , 可 以 放 在 储 藏 室或 阁楼 里 ; 则 而一 些 简
二 、 学 实验 “ 科 生活 化 ” 的教 学 设 计 原 则 1实验 主题 和 学 生 生活 相 符性 原 则 .
板报 , 通过 网络 视频 、 图片 、 新闻报道 , 向。重点介绍获奖学 生的作品 , 介绍发明创
造 的过 程 , 奖后 的感 想 。介 绍 目前 中外 科 学 家 和在 校 学 生 的 获
适 的时机 到实验室 开展水果 电池探究活动 。探究 不同水果电
池 对 电流 的影 响 ; 同电 极 对 水 果 电池 电 流 的 影 响 ; 不 电极 间 不 同距 离 对 水 果 电池 电 流 的影 响 。 3获 取 家长 配合 , 导 学 生建 立一 个 家庭 实验 室 . 指 做 好 家 长 的思 想 工 作 ,让 其 提 供 一 个 可 供 孩 子 支 配 的 场 地 , 导 学 生 建 立 一 个 家 庭 实 验 室 。实 验 室 的 布 置 要 实 用 化 , 指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物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观察实验能力。
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缺乏实际应用和体验。
生活化教学策略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当前信息时代,学生面临着各种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生活化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背景而兴起的新型教学方法,它通过将生物知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本文将围绕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探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施方法的介绍,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入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将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为今后的生物教学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更好地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通过分析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不同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初中生物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本研究还将探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估,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和评估。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将生物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生物知识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是指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
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让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些相关的措施。
一、借助真实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知识的选取一些有趣的日常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化学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烧水变成水蒸气、脱皮水果变色等,通过实验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加深理解化学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操作活动,如制作发电模型、植物生长观察、水的凝固和融化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是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实际探究和研究。
可以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最后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开展科学文化素养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文化素养教育,让学生了解一些有趣的科学名人事迹、科学发展历程、科学实践案例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
可以让学生了解牛顿的苹果事件、达尔文的进化论、居里夫人的发现等,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伟大和神奇,从而增强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科学与生活中的物理》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科学与生活中的物理》该教材的主要目标是为中学生提供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物理研究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该教材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各个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每个章节都通过实际的例子和案例,将物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以下是教材中重点涵盖的几个方面:1. 力学:介绍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例如牛顿三定律和运动学原理。
2. 热学:探讨热能和温度的概念,以及热传递和热力学等相关内容。
3. 光学:涵盖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性质。
4. 电磁学:讲解电荷、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
5. 声学: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等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结合了图表和实验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知识。
研究目标该教材的设计旨在达到以下研究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和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帮助学生建立与科学和物理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扎实基础。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等能力,培养其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兴趣和意识。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合作,促进互动研究和知识分享。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该教材提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物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探究式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研究: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实验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4. 综合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应用,该教材旨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牢固的物理学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科学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科学课堂与生活零距离
让科学课堂与生活零距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教学回归生活,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紧密融合,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让科学课程充满生命活力,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走进生活,激发兴趣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什么鱼剪掉鱼鳍后就不会游泳了?为什么种子落到地上会慢慢长出幼苗等问题都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拉近科学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常见的材料》一课时,有位老师拿来了一根导线对学生说:“昨天晚上,老师在睡觉时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早上起来一检查,哎呀,一根导线让老鼠咬成这个样了。
”他晃了晃手中的导线,学生们一阵哄笑,感到很好玩,同时也感到非常的亲切。
老师又追问了一句;“大家看看,我手中的这根导线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又自然,而且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多都了解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激发出来了。
二、观察生活,引导探究科学探究离不开观察,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沉与浮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科学概念建构比较难的一个单元,而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生每天在经历但却缺少仔细的观察。
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很多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
是这样的吗?当我用生活中常见的回形针、苹果、泡沫等材料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却与学生的猜测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激发了学生后续探究的欲望,学生重新对物体的沉浮因素进行了猜测,并付诸实际行动,用一次次的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热情高涨。
我由衷地体验到了“小学生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
”这种观察,这种探究来源于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的能力。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探索生活趣味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探索生活趣味发布时间:2021-11-23T01:31:54.835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月第18期作者:陈鸥阳[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陈鸥阳永嘉县东方外国语学校浙江温州 325100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实践性、抽象性等特征的学科,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为课堂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引入生活元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不断挖掘和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行动力。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科学教学中探索生活趣味进行了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趣味;教学探索无论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兴趣的吸引,兴趣为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每个学科中都有学科的特色和趣味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更喜欢一些带有趣味感、神秘感的事物。
而科学课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不断思考、分析,将所学知识能够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并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通过自己的推理能够总结出学习经验。
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上创生生活化的趣味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与学习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科学实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活力、热情似火的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喜欢追求个性的事物。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会使学生感到无趣、乏味,对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淡化。
2024年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完整版
2024年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教材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5章节《探索与实践:光的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原理、光的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原理,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镜子、透镜等,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 实践探究:b. 例题讲解:针对实验现象,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c.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应用:分析生活中光的传播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原理2. 光的反射、折射现象3. 光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生活中光的传播现象。
b. 分析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c. 探讨光的传播原理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2. 答案:a. 例如:镜子、透镜等。
b. 例如:眼镜、投影仪等。
c. 例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光的传播原理及其应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光学小制作,如制作简易望远镜、显微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光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科学课实践活动方案
科学课实践活动方案科学课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掌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为此,本文将就科学课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进行阐述。
一、活动目标科学课实践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活动内容科学课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包括实验、观察、调查、模拟和设计等。
例如,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科学原理,通过观察和调查来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事实,通过模拟和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活动方法科学课实践活动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实验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科学原理;观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使用科学仪器来进行;模拟可以通过模型制作或计算机程序来进行。
四、活动过程科学课实践活动的过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介绍实践活动的背景和目标;其次,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如制定实验方案、收集资料等;然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最后,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五、活动评价科学课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结果评价主要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实践活动案例:水的沸腾温度以“水的沸腾温度”为例,进行实践活动。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沸腾是水受热后的一种自然状态。
然后,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不同条件下水的沸腾温度是否相同。
最后,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并解释原因。
七、实践活动案例:光的传播速度以“光的传播速度”为例,进行实践活动。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传播是一种快速的现象。
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自然科学的第一个门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具有一定挑战性和抽象性的学科。
如何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是每一位物理教师都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呈现、案例引入、实践操作等方面,阐述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若干建议。
一、课堂教学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展开教学的特点。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可以通过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载体、以生活为素材,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理解物理学的内涵和价值。
在讲解力学运动的基本概念时,可以设置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力学运动的规律。
这样的设计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二、内容呈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内容的呈现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使内容更加符合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可以通过图表、实验、多媒体等形式进行呈现。
在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时,可以通过PPT或者实验演示的形式,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展现折射现象,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折射定律。
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呈现的形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使学习更加生动和有趣。
三、案例引入案例是生活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解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案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讲解热学时,可以通过介绍生活中不同物体的热传导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热传导规律的理解。
四、实践操作在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中,实践操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在学习电路基本知识时,可以设置一个小型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自搭建电路,观察电路中的电流变化,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引言一、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意义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
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将抽象、晦涩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 运用案例讲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将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
在讲解运动力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或事例,通过准确的描述和生动的分析,让学生从中更直观地感受到力、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在其中的应用。
2. 利用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策略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有趣、生活化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探究物理现象,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讲解光学知识时,可以设计反射、折射等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光的特性和规律,从而提高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运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是生活化教学策略中另一种重要的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有趣故事或历史事件,让学生在欣赏故事情节的潜移默化地接触到物理知识。
在讲解牛顿力学时,可以通过讲述牛顿的成长故事和他的科学发现,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牛顿力学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使物理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和案例讲解,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生活化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生科学实验教案
初中生科学实验教案科学实验是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科学现象,并通过实践探究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以科学实验教案为主题,从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等多个方面展开回答。
一、设计实验1.1 实验目的在设计实验时,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指通过实验达到的预期目标或所希望得出的结论。
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实验目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能够指导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操作过程。
1.2 实验原理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明确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指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探究的科学规律或原理。
理解实验原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观念,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1.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在设计实验时,需要列出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设备清单。
确保学生能够准备和使用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设备,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二、实施实验2.1 实验前准备在实施实验前,需要进行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检查实验材料和设备是否齐全,确保安全措施到位,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指导等。
2.2 实验步骤在实施实验时,需要提供详细清晰的实验步骤。
步骤中应包括实验操作的详细说明,如何取样、如何进行观察和测量等。
2.3 实验记录在实施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记录的要求包括记录时间、记录具体操作步骤、记录观察结果和测量数据等。
通过实验记录,学生能够巩固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的能力。
三、实验结果分析3.1 结果展示在实验完成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展示。
可以通过图表、文字描述等方式将实验结果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3.2 结果分析在展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原理,发现实验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提出合理的结论。
四、实验启发与拓展4.1 实验启发在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从实验中提炼出相关的知识和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启发,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1. 引言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
然而,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
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生活化教学是根据生物学的知识点,深入到生活中,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2.1 案例一:用实验室烘干器研究湿度对白纸的影响在生物学中,湿度对生物生长和生物体内一些物理化学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湿度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直观地去感受和理解。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实验室烘干器,对湿度与干燥的效果做实际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实验以及与现实的联系,真正了解湿度对物体的影响。
2.2 案例二:通过实地考察植物的生长繁殖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某些现场的植物生长繁殖概况,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热爱、亲近感和认识。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分析不同植物的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和规律,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发育规律。
2.3 案例三:通过微观镜处理观察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且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通过生活中现象去理解它。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观镜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贡献。
3. 结论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探究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生物老师应该充分挖掘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中,打造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摘要: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并非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科学实验课堂是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现针对立足学生需求,优化科学实验组织形式的途径展开探讨,以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言:初中科学作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及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极具实践特性,科学实验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取代的重要教育环节。
在新课改的加持之下,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进程,教学过程的创新与优化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有力举措,如何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初中实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科学探究过程,以促进学生科学意识、科学思维以及科学能力的快速发展,构建高效实验教学。
1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在素质教育新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对于科学实验教学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仍然面临诸多阻碍。
第一,学生探究兴趣不足,动手能力薄弱。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科学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具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自觉性以及与思维相匹配的探究能力。
但是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功利性的学习心理,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不足,内在动机较为薄弱,导致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呈现消极状态,过于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欠缺独立思考与探索的意识。
第二,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式滞后。
在传统教学观念之下,教师更加关注科学实验所传递的理论知识,导致初中实验教学存在明显的重结果轻过程问题,甚至存在以口述讲解实验、多媒体演示实验等方式代替实验探究,认为此种方式既节约教学时间,又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实验原理,而忽视了科学实验本身的教学目的及教育意义,偏离素质教育本质要求。
2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策略2.1立足学生兴趣,激发实验积极性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内在原动力,教师应立足学生兴趣,采取丰富、灵活的科学实验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实验探究的主动性。
生活化——活化科学教学的催化剂
生活化——活化科学教学的催化剂摘要:科学课程的价值功能在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理论的角度论证生活化的科学教学的价值功能和现实意义。
从教学设计角度阐述了生活化的科学教学的应用方法:1、从生活走进科学,2、从科学走向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科学教学;意义;前概念学生的生活背景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科学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条件。
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生的生活背景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
缺乏这样一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
从表面上看,学生的生活背景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但它却在整体背景上干预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1、生活是教学生长的土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他们也可以从相关的经验背景中得出结论。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生活化教学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既能密切科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构新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是教学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2、生活化教学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杜威认为,在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
生活化的教学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把书本知识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赋予课程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报告
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课题,于2011年7月接到立项通知单后,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实施、边修改、边发展。
通过接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已逐步将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之中,挖掘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景,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去体验、去感悟,用学生的“生活世界”支撑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高效起来.生活化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我校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特色。
在市、县教研部门及学校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我校课堂教学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现将课题总结如下:1.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
我们秉承新课改的理念,力主通过“构建生活化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实现课堂形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
通过对我校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当前我校初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
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低效。
基于此我们提出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要实现这一理念,教师要将教学触角深入到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
而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旨在结合我校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负效、无效、低效问题,继而使我校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科学教案设计及课堂作业设计
科学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科技的发展。
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篇文章就来讨论一下科学教案设计及课堂作业设计。
一、科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和重点科学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供应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可以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抽象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实际中,从而使学生积累知识更快、更深入。
在设计科学教案时,要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
2. 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过程应该具备科学性、规律性、系统性,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的发现、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等。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探究和评价等。
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课堂作业设计1. 作业的类型作业的类型不只要灵活多样,还要具备难度适宜,量适当,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以及不同程度的学习差异。
例如,要求学生观察周围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生物,并描述它们的生命体征或日常行为,还可以让学生以这个当地的生物研究为例,让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编写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和展示等。
2. 作业的量和时间作业的时间和总量应当适当,并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相匹配。
例如,让学生每周进行培土和浇水等活动,并记录植物生长的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植物的繁殖、剪枝和移栽等操作,实现植物生长的完整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验能力。
3. 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差异,同时要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为目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
评价过程应当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和公正性,才能避免对学生造成不良的教育影响。
科学教育和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是衡量一个教育体系的重要指标,科学教案设计及课堂作业设计也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初中综合科学探究教案
初中综合科学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净化原理及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的净化原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2. 水的净化方法:自然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剂消毒。
3. 实验操作:水的自然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剂消毒。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2. 理论讲解:介绍水的净化原理及方法,让学生明白净化的基本过程。
3. 实验操作:(1)自然沉降: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沉淀物的形成过程,理解自然沉降的原理。
(2)过滤:演示过滤操作,让学生掌握过滤的要点,如滤纸的贴合、倾倒液体等。
(3)活性炭吸附:让学生观察活性炭的颜色变化,了解吸附原理。
(4)消毒剂消毒:介绍消毒剂的种类及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消毒的基本技能。
4. 成果展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将各自得到的净水进行展示,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水的净化原理及方法,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6. 水资源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提出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熟练程度。
2. 学生对水的净化原理及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态度。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自然沉降容器、过滤器材、活性炭、消毒剂、清水等。
2. 教学课件:水的净化原理及方法的介绍。
3. 参考资料: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资讯、案例。
六、教学建议:1. 实验操作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定期开展水资源保护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论科学与综合实践的有效整合
论科学与综合实践的有效整合科学和综合实践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探索了自然规律,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而综合实践则让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效果,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两者的有效整合将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
综合实践是指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往往需要应用到多种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科学的发展则为综合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科学的实验室研究和理论分析,为综合实践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案。
因此,科学和综合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然而,过去科学和综合实践之间常常存在着种种隔阂。
科学家往往过于注重实验室研究,而缺乏实际应用和社会需求的关注。
而实际工作中,也常会存在知识掌握不全、技能应用不熟练等问题。
这一现象的产生,使得科学和实践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也制约了创新和发展的进程。
要实现科学与综合实践的有效整合,必须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融合。
首先,科学家应该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更多地考虑应用价值和社会需求,加强对实践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其次,实践者也应该注意不断学习与积累知识,将科学知识贯穿于实际应用的工作之中。
如果将科学和实践结合起来,那么就可以真正地推动创新和发展,并将技术的价值最大化。
在文化领域,科学和实践的整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在创意设计方面,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实践的生活体验可以共同塑造出更加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创意。
例如,智能化的设备控制系统和视觉与声音的交互设计,可以让设计更贴近生活和用户需求,为人们带来更高的使用价值。
在城市规划中,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实践的城市运行体验也可以共同推动城市方案的创新和发展。
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系统可以与人们的生活和商业活动紧密结合,同时考虑环境友好和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智能化的交通设计和太阳能的城市照明系统,既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快速性和安全性,又可以减少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科学课题初中
科学课题初中科学课题在初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科学课题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培养科学思维科学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可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科学领域中有用,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科学原理的具体应用。
例如,在研究植物生长的课题中,学生可以观察和测量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从而加深对光合作用、气候和土壤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理解。
三、提高实践能力科学课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学生可以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他们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培养观察和实验记录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实践操作中的经验和技巧。
四、激发科学兴趣科学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当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课题中取得成果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可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长远兴趣和职业发展愿望。
综上所述,科学课题在初中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科学课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字数:413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课堂中科学与生活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摘要: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教学更应取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应用、服务于生活。
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利用生活经验,引入科学、探究科学、运用科学、展望科学生活,并利用生活经验建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实现生活和科学学习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生活;情境;科学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报告中在谈到学校教育问题时指出,少年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已逐渐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目前在科学教学中这种现象依然严重,如何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是摆在科学教学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原有的科学教学优势上,力求更加专注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科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生活化的。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农村的田野、森林、河流、动植物园,原始森林,城镇的街道、超市、商店、运动场、游艺场等就在身边,都可以为科学教学所用,实现生活和科学的有效结合,以此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一、捕捉生活素材――引入科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在科学的教学中就要利用这些生活经验,用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出科学问题,来感受和发现科学,引发一种学习的需要,让学生觉得科学不再是高不可及的、虚幻的海市蜃楼,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学习与探索中去。
喝完矿泉水以后,一些好动的学生不是把矿泉水瓶放到集中的地方,而是用力一次又一次地拧动矿泉水瓶,直到瓶盖冲出。
出于安全考虑,对这一行为进行了制止。
在物体的内能一节课中,演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中,有这一现象:橡胶塞被冲出后,试管口有白雾冒出。
令笔者想不到的是,一学生马上联系到了矿泉水瓶盖的问题。
生:当我们拧动矿泉水瓶时,瓶内气体被压缩,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对瓶盖做功,瓶盖被冲出。
此时是气体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
可在这一过程中瓶口是否也有白雾出现?师:是啊,同样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是否也会使水蒸气遇冷液化,同时有白雾出现?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情景再现。
一生上台演示,学生共同观察,发现在瓶口确实也有白雾。
师:对于我们身边发生的现象,我们要多思考,多提问,会有更多的发现。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从而形成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但有些认识是不正规的、不系统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
但这些对初中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和原动力。
二、利用生活经验――探究科学有些科学知识的本身是抽象的,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记忆知识条目,脱离生活和实验探究,学生是难以深刻理解的,只会模仿与记忆。
如果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知识内容,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简单的探究实验加以理解,就会使所学知识化难为易,变得浅显易懂,增加学生对科学的体验。
那么,如何利用生活经验把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和科学探究结合起来呢?在生活现象中探究科学。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精心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讨论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利用喝雪碧的经验引入。
师演示:打开一瓶此前未开封的雪碧。
要求学生观察现象。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生:因为二氧化碳气体出来了。
师:为什么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冒出?学生思索。
师引导学生从打开瓶盖前后某个量发生了变化考虑。
生:打开瓶盖后压强变小了。
生:这说明压强变小,气体的溶解度也要减小。
生:我知道了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是通过增大压强来增大气体的溶解度的。
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想想下雨前池塘里的鱼会有什么异常?生:鱼会浮出水面。
生:这是因为气压减小了,水里的溶解氧也减小了。
师表示肯定后,引导学生回想:当喝了较多的雪碧后通常会有什么反应?生:会打嗝。
师:这和气体的溶解度有什么关系呢?生:体内温度较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少了。
我知道了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生:是的,夏天我养的金鱼容易死亡,也是这个原因导致水里的氧气减少了。
最后由学生共同总结:气体的溶解度和压强、温度有关。
在生活活动中探究科学。
在平时所做的试题中有较多的探究题与生活中的事物有关,大部分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教师通常是单纯地就题说题,事实上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真的如此吗?教师的“匆忙”久而久之将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对他们来说探究就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因此,对于一些与生活中有联系的事物,教师应该创设条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尽力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回归生活现实――运用科学《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活动,它的成果是科学理论的发现,其途径是科学探究,而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成果是新产品、新工艺的发明,其途径的核心是技术设计,其作用是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日常生活。
科学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科学知识,如果只是应付考试那就失去了学习科学的真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实际是随处可见的。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同一个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生活情境中的现象,从多个角度去发现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学生从小到大,脑海里其实有很多来自于生活中的问题还没合理的解释或者依然是错误的解释。
在教学设计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将相关的生活问题在课堂上表达出来。
教师主动提问、学生互问,也可让学生叙述学了今天的内容解决了哪些现实问题等。
例如,在学习“无氧呼吸”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家中制作糯米酒的过程。
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很热烈,其中有学生为大家讲述了妈妈、奶奶如何在家里利用酵母菌酿米酒的过程。
生:开始,将糯米淘洗干净,再煮熟,冷却后,加一些酒克,中间挖个小洞,然后,用棉被包裹住,第二天就有酒了……师: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生:煮熟可以消灭米中原有的细菌。
师:加入酒克有什么作用?生:酵母菌在无氧情况下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师:用棉被包裹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提供合适的温度,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生:我看到妈妈还用冷开水来冷却糯米,这是为了赶走米中的氧气,有利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师:同学们可以亲自动手,为爸爸妈妈酿制美味的糯米酒,并相互交流成功或是失败的经验。
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也是科学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
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很多教师都已运用。
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包括剪报和音像资料等,供学生课内外学习。
例如,让学生讨论飞机场周围为什么要驱赶鸟类,为什么不能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向外扔东西等。
这些作业对学生而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不能过多,且应及时给予反馈和积极的评价,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展望生活前景――科学生活科学课程要求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怎样创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也让我们可以预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上每一次的科学技术革命势必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习惯、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也会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这也体现了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让人们生活得更科学化。
在《照顾好你的身体》一节中,讨论酗酒的危害时,很多学生都说到了眼下社会大力提倡的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师:醉酒驾驶和饮酒驾驶所接受的处罚是不一样的,如何区分?生:要测定驾驶员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
师:是的。
饮酒为什么会导致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酒精?生:酒精首先是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的,在小肠中被吸收后然后进入血液。
师:然后呢?生:血液流经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再由毛细血管进入肺泡,然后通过呼吸系统离开人体。
师:的确如此。
交警部门制定的法规及进行相关的检测都是为了杜绝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
为了家人和他人的健康、安全,我们应该成为家中的交通宣传员,同时当我们长大成人后,也应远离酒驾,不酗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醉酒驾驶和饮酒驾驶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来的生活。
学生通过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懂得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科学教学要与生活有效地结合。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入课堂,并在生活相关的事物中建构知识与技能,就会拉近学生与科学间的距离,学得轻松又乐于学习。
如果科学教学能更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形成关注环境、自然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知道应当怎样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参考文献:[1]蔡铁权.物理教学丛论.科学出版社,2005:75-107.[2]许峰.更新教育理念激活学生探究思维[J].中学物理,2008(08).[3]王磊.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编辑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