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是各种真菌除侵犯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s)。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等原因,本病有增加趋势。
深部真菌病的常见病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曲霉菌属以及新型隐球菌。
假丝酵母菌病( candidiais)是由数种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疾病,本病多见于儿童,有的自婴儿发病后,长期潜伏至成人时再发病。
最常引起人类疾病的假丝酵母菌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
·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女性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阴道内呈白色豆腐渣状··曲霉菌属引起的肺病·新型隐球菌( cryptococcus neorormans)是人类主要的致病菌,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亦可播散至肺部、皮肤、黏膜、骨骼、关节和其他内脏,呈急性或慢性病程,各年龄均可发病。
曲霉菌病是由致病曲霉菌所引起的疾病。
致病菌主要经呼吸道吸人侵犯肺部,也可侵犯皮肤、粘膜。
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使其他组织和系统受累。
尤其是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更缺乏特异性和体征,诊断困难,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真菌从生长形态上主要可分为酵母菌和丝状真菌。
酵母菌中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常见致病菌有假丝酵母属和隐球菌,丝状真菌中主要有曲霉菌根霉属及皮肤真菌。
但也有都分真菌在组织内和在培养基内分别呈现一种以上形态,则称为双相真菌;由这类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组织胞质菌病、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球孢子菌病、类球孢子菌病等。
真菌一般不产生毒素,其致病作用主要与真菌在人体内感染部位繁殖所引起的理化损伤及所产生的酶类,酸性代谢产物有关。
一些真菌还可引起轻重不一的变态反应。
真菌病常见的病理变化有:①轻度非特异性炎症;②化脓性炎症,由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所形成的小脓肿,如假丝酵母菌病、曲霉病、毛霉病等;③坏死性炎症,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常伴有明显的出血,而炎症细胞相对较少,可见于毛霉病、曲霉病等;④结核样肉芽肿形成;⑤真菌脓毒症,即真菌入血,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累及多脏器。
皮肤科疾病用药(三)
皮肤科疾病用药(三)第四节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两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临床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局限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吡啶酮类环吡酮胺等。
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剂型有乳膏剂、软膏剂、散剂、凝胶剂和溶液剂等。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抗真菌药是指具有抑制或杀死真菌生长或繁殖的药物.本节涉及的抗真菌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唑类抗真菌药、丙烯胺类抗真茵药、吗啉类抗真菌药和吡啶酮类抗真菌药.1.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分为多烯类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等)与非多烯类抗生素(如灰黄霉素),其中两性霉素B抗真菌活性最强,是唯一可用于治疗深部和皮下真菌感染的多烯类药物。
其他多烯类仅限于局部应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
制霉菌素抗真菌作用和机制与两性霉素B相似,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较高,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局部外用治疗皮肤、黏膜浅表真菌感染。
口服吸收很少,仅适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口服后可引起暂时性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因毒性大,不宜用作注射给药。
局部应用不良反应少见。
2.唑类抗真菌药本类药分为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和联苯苄唑等)和三唑类(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等)。
3.丙烯胺类抗真菌药本类药包括萘替芬和特比萘芬,为鲨烯环氧酶的非竞争性、可逆性抑制剂。
4.吗啉类抗真菌药本类药有阿莫罗芬,为局部抗真菌药,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导致真菌死亡。
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申克孢子丝菌有抗菌活性.5.吡啶酮类抗真菌药本类药有环吡酮胺,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真菌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
真菌种类很多,与细菌相比,对人致病者相对较少,约150种。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真菌感染有明显增长。
真菌病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成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两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侵犯含有角质的组织,如皮肤、毛发和指甲等处,引起各种癣病。
深部真菌病侵犯皮肤深层和内脏,如肺、脑、消化道等器官,危害性较大。
真菌一般不产生外毒素,其致病作用可能与真菌在体内繁殖引起的机械性损伤以及所产生的酶类、酸性代谢产物有关。
真菌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弱抗原性,在人体内可引起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真菌的致病力一般较弱,与其致病力有关的因素是感染量和毒力,感染途径和机体免疫状态。
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能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诱发深部真菌病的因素有以下几种: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尿毒症等,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②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消除了正常菌群中与真菌相拮抗的细菌,使真菌得以大量繁殖。
有些抗生素可促进某些真菌的生长,如金霉素可促进念珠菌生长;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和纤维细胞增生,并可稳定细胞内溶酶体的膜,阻止其中酶的释放,影响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溶解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还能破坏淋巴细胞,使抗体形成减少;④大剂量X线照射、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能抑制骨髓,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减少,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
这些药物并可损伤正常组织和细胞,引起消化道粘膜坏死、出血,为真菌侵入创造条件;⑤治疗用的长时间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和大手术,可引起局部损伤,成为真菌侵入的门户,在机体抵抗力低落时在体内繁殖致病。
诊断真菌病有四种基本方法:临床表现,真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
最直接的方法是能证明真菌存在于组织中,或在渗出物中可分离培养。
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只有少数病变具有特征性。
一、念珠菌病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ppt课件
念珠菌性间擦疹
13
念珠菌性间擦疹
14
2、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真菌病
甲沟红肿,触之发硬,甲上皮消失,重者 甲周见暗红色堤状隆起,压痛,引起甲床炎。 念珠菌从甲床向甲深部感染,使甲下角质增殖 和甲混浊,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即 为甲念珠菌病。
15
念珠菌性甲沟炎
甲念珠菌病
16
3、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25
2、全身治疗
消化道念珠菌病:制霉菌素片100万U/次, 3次/日。 内脏念珠菌病:二性霉素B 0.5-1mg/(kg.d) 静滴,伊曲康唑口服 0.2g/d,平均一月。
甲念珠菌病:口服伊曲康唑。 阴道念珠菌病:伊曲康唑口服 0.2g/d,连 服7日,或0.4g/d,连服3日。 氟康唑单剂量口服150mg。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氟康唑50mg/日。
27
双相型真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 申克孢子丝菌、副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菌 在组织内和37℃培养时表现为酵母,而在普通 培养基和室温培养时表现为霉菌。双相型真菌 能引起皮肤和内脏的感染,有时预后严重,是 医学真菌中最重要的一组病原菌。
临床表现
1、局限性皮肤型 损害似初疮,局限于原发 部位,周围可有卫星病灶,但不沿淋巴管传播。 病变具有多形性,如:增殖性潰疡、疣状结节、 浸润性斑块、丘疹、毛囊性脓疱、疖肿或梅毒 样损害。
3
鹅 口 疮 (
thrush
)
4
念珠菌病(Candidiasis)
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thrush)
5
2、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育龄妇女常见,表现为
①白带增多,呈豆渣样或水样、脓性有臭味 ②外阴瘙痒,有抓痕,表皮水肿、潮红糜烂 ③性交痛,也可无,性接触是重要传播途径
深部真菌病
鹅 口 疮 (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Candida)累及 皮肤、粘膜、内脏器官引起的急性、亚急 性或慢性感染。 念珠菌属中至少有8种能引起人类感 染,其中以白色念珠菌(C.albicans)最常 见、致病性最强。是否发病取决于菌体的 致病性和宿主的抵抗力。 传染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临床表现
根据念珠菌累及部位分为浅部(粘膜、皮肤) 和深部(内脏)念珠菌病。 (一)粘膜念珠菌病
thrush
)
念珠菌病(Candidiasis)
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thrush)
2、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育龄妇女常见,表现为
①白带增多,呈豆渣样或水样、脓性有臭味 ②外阴瘙痒,有抓痕,表皮水肿、潮红糜烂 ③性交痛,也可无,性接触是重要传播途径
3、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包皮龟头潮红,干
燥象毛玻璃样,有许多针头大小散在的红色
高倍镜下见大 量的顶端厚膜 孢子
治疗
1、局部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制霉菌素(10万U/ml)或 二性霉素B(0.1g/ml)含漱,每日数次。
皮肤念珠菌病:咪唑类霜剂,1-2次/日。 阴道念珠菌病:外用制霉菌素栓两周或 咪唑类栓一周,性伴应同时治疗。 念珠菌性间擦疹:外用酮康唑洗剂及抗 真菌粉剂。
2、全身治疗
诊断及鉴别诊断 1、念珠菌为常驻菌,故标本中查到孢子不能 确诊,必须在镜下见到寄生状态的假菌丝, 或大量的胞子、菌丝及假菌丝,并结合临床 表现才能确诊。 2、若分离菌来自血液、其他体液或密闭部位、 大结节性皮损,可确诊。 3、必要时可作组织病理检查 抗原测定、基因诊断检测等有助于诊断。
深部真菌病ppt医学课件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是真菌侵犯人体内脏、皮下组织和黏膜所致的感染,致 病原包括条件致病真菌和真性致病真菌。
致病原:条件致病菌和真性致病真菌 条件致病真菌:念珠菌、曲霉和隐球菌常见,多侵犯免疫功能受损的
宿主,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真菌感染。 真性致病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和副球孢子菌,可侵犯正常
预防治疗
适用于艾滋病患者等易感高危人群及其治疗后长期抑制。常用复方磺 胺甲嗯唑,剂量为甲氧苄啶50mg/kg・d)和磺胺甲嗯唑25mg/kg・d), 分2次口服,每周3次,连续服用。也可用喷他脒气溶胶雾化吸入,剂 量为每次300mg,1次/月。 抗感染治疗成功的基础是纠正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因此需加强支 持和免疫增强治疗。耶氏肺孢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均不敏感,病原治 疗可选择药物包括复方磺胺甲嗯唑(SMZ/TMP)、喷他脒或氨苯砜联 用甲氧苄啶等联合用药,其中SMZ/TMP为首选,不能耐受者可选喷他 脒,两者都不能耐受可选氨苯砜联用甲氧苄啶,疗效与SMZ/TMP相当。 非急性期可口服给药,急性期建议静脉用药。
Hale Waihona Puke 结合患者高危因素决定
隐球菌病
中枢神经系统
新型隐球菌 及其变种
和肺,也可侵 犯骨、皮肤、 黏膜或其他脏 器,其中中枢 神经系统隐球 菌病占70%~ 80%,临床常
隐 脑 以 隐 易 其球 脓 脑 匿 被 他菌 肿 膜 ; 忽 脏性 或 炎 肺 略 器隐脑 脑 最 ; 损球膜 和 为 皮 害菌炎 脊 多 肤 少病、 髓 见 、 见症脑 的 , 黏 。状膜 肉 起 膜不脑 芽 病 、明炎肿 多 骨显、, 较 及,病 荚 学 乏脑原 膜 表 特脊学 抗 现 异液检 原 多 性常查 检 种 。规测多、、样、隐脑,影球脊但像菌液缺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Systemic Mycosis,Deep Mycosis)是指除表皮、毛发、甲床以外,真菌侵犯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以下和粘膜所致的感染。
近十余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
1980年至1990年,美国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由2‰增加至 3.8‰。
美国旧金山的资料显示1980~1982年与1992~1993年相比,念珠菌病发生率由每年每百万分之2.6升至72.8,隐球菌病由4.0升至65.5,曲霉病由8.4升至12.4 ,球孢子菌病由11.2升至15.3,组织胞浆菌病由13.9下降至7.1。
美国医院感染监测资料(NNIS)显示1992~1999年期间医院血流感染中白念珠菌居第四位。
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发生改变的原因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增多。
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化疗、器官移植、血管内导管、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胃肠外营养、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低体重新生儿等。
艾滋病患者也为易感人群,易于发生各种真菌感染,从口咽部念珠菌病到暴发性系统性真菌病。
此外,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使其发生感染的危险期延长。
【临床表现】深部真菌感染可累及各个系统,不同真菌所致的同一脏器感染,如肺部感染,其临床表现大致类同。
深部真菌病,尤其是条件致病菌所致者,患者原发病常危重,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为原发病所掩盖,因此必须仔细观察,并及时送病原学检查以尽早诊断并予以治疗。
深部真菌感染中,除少数真菌如足菌肿等感染局限于入侵部位外,其他感染均可波及各脏器,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受累较多,真菌血行播散则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骨骼、关节、泌尿生殖系等。
一、肺部真菌感染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芽生菌等感染可引起急性肺部炎症;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的原发肺部感染常无症状;由曲霉和毛霉所致的侵袭性肺部感染进展迅速,病势常凶险。
除引起急性肺部感染外,念珠菌、曲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芽生菌等尚可形成慢性肺部炎症,有时X 线检查呈结节状阴影,需与结核病及肿瘤鉴别。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黏膜和内脏,感染器官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主要症状精神状态改变,稽留热或不规则热,胶冻样痰,尿浑浊发病部位皮下组织,黏膜,内脏英文名称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所属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西医学名深部真菌病主要病因致病性真菌感染内容概要深部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黏膜和内脏,感染器官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西医学名:深部真菌病英文名称: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所属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发病部位:皮下组织,黏膜,内脏主要症状:精神状态改变,稽留热或不规则热,胶冻样痰,尿浑浊主要病因:致病性真菌感染发病原因念珠菌属占主要致病菌的80%以上,其中主要为白色念珠菌。
但近年来,非白色念珠菌逐渐增多(如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
其他常见的致病菌主要包括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孢子丝菌、马内菲青霉菌、组织胞浆菌、副球孢子菌和皮炎芽生菌等。
感染途径通常是血行播散和上行感染。
易感因素深部真菌病的主要易感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长期或多联使用广谱和高效抗生素; 2.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3.老年患者;4.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白血病、肺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移植术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天疱疮、脑出血、糖尿病和AIDS等;5.器官移植;6.器官插管和导尿管等各种导管介入治疗;7.放疗、化疗。
参考资料•[1]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1.3.20),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2):81-95。
更多。
深部真菌病的检验诊断
深部真菌病的检验诊断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免疫受损人群急剧扩大,导致各种深部真菌病尤其是机会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迅速上升。
由于这类病多继发于严重的基础病和艾滋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烧伤、器官移植等,使得早期症状常不特异,一旦确诊其病情已十分凶险,故死亡率较高。
据国内外资料显示,深部真菌病的早期诊断水平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
深部真菌病的病原茵主要有两大类,即酵母和霉菌(除皮肤癣菌外的丝样真菌),前者以念珠菌和隐球菌为最常见,后者以曲霉为主要分离菌。
(一)病原性酵母菌的鉴定微生物学家及临床医生应清楚任何属或种的酵母都有可能是免疫受损患者潜在的致病源。
因此专家们建议:①所有分离自无菌体液,包括脑积液、血液、尿液、穿刺液及其他体液的酵母菌应鉴定至种的水平;②分离自所有严重疾患或免疫受损患者或怀疑是真菌感染的患者的酵母菌应鉴定至种的水平;③来自呼吸道分泌物的酵母菌一般不做鉴定,但应排除新型隐球菌的存在;④从任何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量酵母菌应鉴定至种的水平;⑤来自若干连续取材的标本的酵母菌,除呼吸道分泌物,也应鉴定至种的水平。
所有临床分离的酵母均应先做芽管试验,阳性说明是白念珠菌,不必再做其他试验,这是一个十分有效且经济的筛选性试验,因为酵母菌临床分离株的75%为白念珠菌。
API-20C酵母系统:为目前所用的已商品化的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酵母鉴定系统,条纹中含有20个微小杯形池,其中19个含有脱水的底物,第一个为全空白对照,判读反应后结果转为7位数的生物型数码,然后与编码本进行对照,做出鉴定。
大多数酵母48小时内可鉴定,新型隐球菌和毛孢子菌则需72小时。
API-20C像其他商品化的产品一样,需辅以在含1%Tween-80和台酚蓝的玉米粉琼脂上生长的酵母的显微镜形态,这对一个鉴定有两种以上可能性的情形特别有帮助。
该系统的缺陷是不能鉴定罕见菌种,可鉴定16种念珠菌,6种隐球菌,3种毛孢子菌及其他酵母菌共42种。
深部真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
即鹅口疮(thrush),这是白念菌感染 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
假膜中含有大量的念珠菌菌丝和孢
子。 发生于口内者为念珠菌性口炎 。 发生于口角者为念珠菌性口角炎 。 发生于唇部者为念珠菌性唇炎。 本病也常见于小儿,特别是新生儿 。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
念珠菌性间擦疹
常发生于间擦部位。
在典型红斑的基础上发生糜烂、渗
出,边缘有片状鳞屑翘起,呈扇形, 亦可见卫星状丘疹、水疱、脓疱、 结痂、脱屑。 本病多继发于尿布皮炎、肥胖、糖 尿病 等病。
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念珠菌病
甲沟周围红肿,压痛不明显,无波
动感 。 有时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真菌镜检多为阴性,而培养则呈阳 性。 念珠菌性甲沟炎常合并有甲损害 。
激素、避孕药或是妊娠均可诱发本 病。 性接触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常见于育龄妇女。 主要表现 (白带增多 、外阴瘙痒 、 性交痛 )
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
主要由性接触传播 。
其配偶多患有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 包皮龟头潮红,有许多针尖大小散
在的丘疹,表面干燥脱屑,包皮内 板和冠状沟有白色奶酪样膜状物附 着。
光滑皮肤念珠菌病
如尿布念珠菌病 。
此是发生于敷用尿布的部位,皮损
无渗出,红斑周边有星状分布的丘 疹、斑丘疹、水疱。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是一种进行性念珠菌感染。
常见于免疫缺陷 。
深在性皮肤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染真皮、皮下组织 。
表现为丘疹、结节、脓疱、脓肿、
溃疡、肉芽肿等。
深部念珠菌病
治疗
浅部念珠菌病多数情况下以局部治
深部真菌病
氟康唑
机制:吡咯类,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 抗菌谱:新型隐球菌、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等 用法:深部真菌感染:首剂400mg,之后200400mg/d,静脉、口服 副作用:胃肠道反应,皮疹,转氨酶、肌酐一过性升 高、
院内感染
深部真菌约5%以上 常见顺序:念珠菌(白念、热带假丝酵母菌)、 曲霉菌及新型隐球菌
发病机制
含孢子的尘埃原发性肺部感染抵抗力正常:自愈; 抵抗力低者:显性感染,淋巴或血行播散至全身。 例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类球孢子菌、皮炎芽 生菌
少数情况:皮肤、粘膜破损处直接侵入体内,一般病 灶局限,较少播散。 例如:着色真菌、足分支菌、孢子丝菌
条件致病菌致病的诱因
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大面积烧 伤,器官移植、HIV感染和AIDS。 长期大量广谱抗生素致菌群失调。 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应用 长期静脉补液,特别TPN应用;中心静脉置管、导尿 管;心、脑手术血管
深部真菌病药物
多稀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曲古霉素
氟胞嘧啶 咪唑组 :咪康唑、酮康唑
吡咯类
三唑组 :伊曲康唑、氟康唑
其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物选择
感染菌
念珠菌属 隐球菌 曲菌属 毛霉菌属 组织胞浆菌
首选药物
替代药物
两性霉素 B/+5-Fc 氟康唑、酮慷唑、伊曲康唑 两性霉素 B/+5-F 两性霉素 B 两性霉素 B 两性霉素 B 氟康唑、酮慷唑、咪康唑 无可替代药 无可替代药 酮慷唑等吡咯类
病原菌:白念为主,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念珠菌
念珠菌败血症(2)
症状:长期发热,广谱抗生素无效,伴畏寒、心动过 速、血压下降、或激素治疗下无发热但全身衰竭等, 常为严重原发病的临床表现掩盖。有其他脏器:肾、 心(特别是心内膜)、胃肠、肺受累。眼底可有渗出, 特征性皮炎(四肢皮肤无痛性、质坚的结节状损害)。
深部真菌病.ppt7.14
2019
-
4
地方性真菌感染
地方性真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氏 变种或马皮疽荚膜组 织胞浆菌
感染部位
肺部、皮肤、淋 巴结、骨
诊断
根据患者流行 区接触史、临 床表现,结合 实验室和组织 病理学检查进 行,获得病原 学证据可以确 诊。
组织胞浆菌病
球孢子菌病
粗球孢子菌
呼吸系统:原发 无症状感染、肺 炎及皮肤、骨骼、 泌尿生殖系等肺 外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和肺,也可侵 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 病原学证据是诊 犯骨、皮肤、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 脑脓肿或脑和脊髓的肉芽肿, 断与鉴别的关键, 黏膜或其他脏 病原学检查 、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 以脑膜炎最为多见,起病多较 新型隐球菌较易 器,其中中枢 荚膜抗原检测 、影像 及其变种 隐匿;肺隐球菌病症状不明显, 发现,涂片墨汁 神经系统隐球 学表现多种多样,但缺 易被忽略;皮肤、黏膜、骨及 染色或培养是极 菌病占70%~ 乏特异性。 其他脏器损害少见。 其重要的手段 80%,临床常 见
皮炎芽生菌
皮炎芽生菌
2019
-
5
药物治疗
组织胞浆菌病:轻到到中度的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一般不用治疗,但出现低 氧血症或病程持续超过1个月需要治疗。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 组织胞浆菌病和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诊断确立后应立即治疗。治疗中应监测 伊曲康唑血药浓度,因疗程长,药学监护应加强患者的依从性,重点关注肝 肾功能变化及其他可能的严重不良反应。 中重度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首选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3~5mg/kg・d), 静脉应用1~2周,继以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天3次,3天后改为每天2次, 疗程12周。初初始治疗的1~2周应加用甲泼尼龙,以预防可能出现的呼吸并 发症。 轻中度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伴低氧血症或病程>1个月:口服伊曲康200mg, 每天3次,3天后改为每天1~2次,疗程6~12周。 慢性空洞性肺组织胞浆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天3次,3天后改为每 天2次,疗程至少12个月。有复发风险的患者疗程应延长至18~24个月。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伊曲康唑200mg,口服,每天2次,疗程12个月。
深部真菌
念珠菌病
• 念珠菌心内膜炎:常见于心脏瓣膜病、 静脉药瘾、接受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 者,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相似,但赘生物 大易脱落产生动脉栓塞。
• 根据真菌侵犯人体部位的深浅,可将真菌分为浅部和 深部真菌两大类。 浅部真菌----主要侵犯皮肤表层角质层、毛发、和指 甲。 深部真菌----侵犯皮肤角质层以下、粘膜、深部组织 和内脏器官, 在一定条件下可播散引起全身感染。
• 从致病性来看,深部真菌又分为 : 真性致病菌:如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 组织胞浆菌、和芽生菌等;真性致病菌 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多侵犯免疫功能 正常者,原发性真性致病菌感染往往有 典型地理分布。 条件性致病菌:如念珠菌、曲霉菌、毛霉 菌、隐球菌。条件致病菌多为内源性感 染,常发生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 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或放疗后 以及AIDS患者。
2.机体方面: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细胞免 疫低下的基础病患者如白血病、淋巴瘤、 糖尿病和AIDS病等。或为病菌入侵创造 条件增加感染机会。
3.过敏反应也为另一发病因素,多数真菌 的病原的抗原经皮内注射后可有明显的 局部反应或全身反应,如球孢子菌病的 结节红斑和胸腔积液可能为过敏反应的 一种表现。
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
• 念珠菌占78.3%, 非念珠菌 7.3%, 曲霉菌1.3%, 其他 13.1%。
• 获得性院内败血症的病原体变迁:80年代院 内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如绿脓 杆菌和大肠杆菌;90年代真菌性败血症特别 是白色念珠菌的比重在上升,超过大肠杆菌 而占第4位(白念珠菌占7.7%,大肠杆菌为 6.8%)。92~97年真菌占血液分离菌株的 12%。 • 真菌感染病死率29%,念珠菌血症总死亡率 60-80%。
深部真菌感染与治疗护理课件
控制策略
早期诊断
及时发现并确诊深部真菌 感染,以便早期治疗和控 制病情。
隔离治疗
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以防止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
环境消毒
对可能存在真菌的环境进 行彻底消毒,以消除感染源。
公共卫生管理
健康教育
加强公众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认识, 提高预防意识。
监测与报告
建立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并 控制疫情。
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包括感染人群、感染部位、易感因素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也 在不断变化,给治疗和预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未来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趋势可能与抗生素滥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器官移植 等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关,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
医疗资源储备
储备必要的医疗资源,如抗真菌药 物和医疗设备,以应对疫情爆发。
04
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护理
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物
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种类,选用 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
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联合用药
在病情严重或单一药物治疗效果 不佳时,可考虑联合使用多种抗
真菌药物以提高疗效。
药物剂量与疗程
02
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全球流行情况
全球范围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不同地区和国家深部真菌感染的 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理环 境、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 病、曲霉病、隐球菌病等,其中 念珠菌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国内流行情况
03
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deepmycosis)是指致病真菌不仅侵犯皮肤、黏膜而且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所致的疾病。
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某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而致病。
致病真菌分为两大类:发病原菌: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新型隐球菌、芽生菌等;②条件致病菌:如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深部真菌病常为继发感染,多在糖尿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严重营养不良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内菌群失调或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而诱发。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深部真菌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巳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
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殊性,与某些疾病症状相似,容易误诊,因此在上述疾病基础上并发感染,经积极治疗无显著疗效者,应警惕深部真菌病的可能。
一、念珠菌病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数种念珠菌引起的疾病。
本病多见于儿童,有的自婴儿发病后,长期潜伏至成人时再发病。
最常引起人类疾病的念珠菌是白色念珠菌,以其为代表叙述如下。
〔病因和发病机制〕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是一种假丝酵母菌,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主要以出芽方式繁殖,产生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易在酸性环境中繁殖,革兰染色阳性。
白色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等处,健康小儿带菌率达5%~30%。
正常情况下小儿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内源性感染,原发灶常在口腔,感染自口、咽部向下蔓延而引起食管、胃和肠病变。
外源性感染是由接触引起,可有(或无)诱发因素。
深入组织的真菌可产生菌丝,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菌丝进一步穿透弥散,导致血行播散。
幼婴、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白细胞减少、T细胞功能异常者和久用广谱抗生素、皮质醇类或免疫抑制剂者,其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念珠菌病。
[病理]根据念珠菌侵犯不同器官和不同的发病阶段,病理改变是不同的。
粘膜病变以其坏死组织、纤维素及大量菌丝和芽孢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后形成灶性糜烂和出血性溃疡;内脏病变多呈肉芽肿改变;急性播散型病灶显示灰白色的微小脓肿。
病灶内可找到孢子及假菌丝,外围有中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
血管受累呈急、慢性血管炎改变,易破裂出血,亦可见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严重免疫抑制者炎症反应较轻,仅见念珠菌及坏死组织形成的脓肿。
[临床表现]本病分为皮肤粘膜型和内脏型,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1.皮肤粘膜型好发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尤其是肥胖多汗者。
在新生儿期肛周、臀部、外阴及腹股沟等尿布包裹区最易受损,其次为腋窝、颈前及下颌。
以擦伤(intertrigo)最常见,皮肤皱褶处可见皮肤潮红、糜烂,边界清楚,上有灰白色脱屑,周围见散在的红色丘疹、小水泡或脓疱。
镜检见菌丝和芽孢,培养为白色念珠菌。
如患者有免疫缺陷,皮肤可呈肉芽肿改变。
播散型可见全身性粟粒疹。
粘膜受损以鹅口疮(thrush)最多见,在颊、齿龈、上下颚粘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不易擦去,强行剥削后可见鲜红色糜烂面,可有溢血。
免疫功能低下时,粘膜病变由舌、颊粘膜蔓延至咽喉、气管和食道。
因此,鹅口疮可以是消化道、呼吸道念珠菌病的局部表现,也可以是播散型念珠菌病的早期征象。
2.内脏型(1)消化道念珠菌病(gastrointestinalcandidiasis):最常见为念珠菌肠炎(candidaenteritis),常伴低热,发生在腹泻病基础上,大便为稀便、水样便或豆腐渣样便,多泡沫,有发酵气味,每日3~10余次不等。
严重者形成肠粘膜溃疡而出现便血。
念珠菌食管炎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拒食、吞咽困难、流涎。
年长儿诉胸骨下疼痛、烧灼感和吞咽痛。
X线检查见食道狭窄,蠕动改变。
食道镜检可见白色厚膜。
(2)呼吸道念珠菌病(respiratorycandidiasis):以念珠菌性肺炎(candidapneumonia)多见,由于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具有对真菌侵袭的自然抵抗力,原发念珠菌性肺炎罕见,大多继发于婴幼儿细菌性肺炎、肺结核及血液病,亦可从口腔直接蔓延或经血行播散。
起病缓慢,临床表现支气管肺炎的症状体征,常咳出无色胶冻样痰,有时带血丝,可闻及中小湿哕音,当病灶融合时可出现相应肺实变体征。
X线表现与支气管肺炎相似。
抗生素治疗无效,病程迁延。
(3)泌尿道念珠菌病(urinarytractcandidiasis):全身性念珠菌病患者常见肾内病灶,多为白色念珠菌经血行播散所致,肾皮质和髓质均可见小脓肿。
轻者临床症状不明显,重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肾功能改变。
(4)播散性念珠菌病综合征和念珠菌菌血症(syndrome of disseminated candidiasis and candidemia):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在原发病(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的基础上体温增高,症状加重,全身状况恶化。
念珠菌播散时往往侵犯多个器官,常见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肾小脓肿、脑膜炎、骨髓炎、眼炎和肺炎等。
念珠菌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较大且易发生栓塞;亦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病死率高。
念珠菌脑膜炎患儿脑膜刺激征阳性,但视神经乳头水肿和颅内压升高可不明显,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增高,糖降低,易发现念珠茵。
[诊断]1.真菌检查因念珠菌是常驻菌,从皮肤、粘膜、痰、粪中等标本中查到孢子不能肯定其为致病菌,必须在镜下见到出芽的酵母菌与假菌丝,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定念珠菌病的诊断。
①病灶组织或伪膜、渗液等标本镜检,可见厚膜孢子及假菌丝,多次镜检阳性有诊断意义。
②标本真菌培养1周内出现乳白色光滑菌落,菌落数大于50%,有诊断意义。
2.血清学试验抗体滴度升高,其中抗体凝集试验和沉淀反应比补体结合试验更有价值。
3.病理诊断病理组织中发现真菌和相应病理改变即可确诊。
4.眼底检查念珠菌菌血症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上可见白色云雾状或棉球样病灶。
二、隐球菌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一种侵袭性真菌疾病,由单相荚膜酵母菌引起。
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是人类主要的致病菌,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亦可播散至肺部、皮肤、粘膜、骨骼、关节和其他内脏,呈急性或慢性病程,各年龄均可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新型隐球菌属酵母菌,在脑脊液、痰液或病灶组织中呈圆形或半圆形,直径约5~20μm,四周包围肥厚的胶质样夹膜。
该菌以芽生方式繁殖,不生成假菌丝,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
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存在土壤、干鸽粪、水果、蔬菜、正常人皮肤和粪便中。
在干燥鸽粪中可以生存达数年之久,是人的主要传染源。
一般认为该菌可经呼吸道或皮肤粘膜破损处侵人人体,血行播散至脑、骨骼和皮肤。
有80%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能隐球菌从鼻腔沿嗅神经及淋巴管传至脑膜所致。
正常人血清中存在可溶性抗隐球菌因子,而脑脊液中缺乏,故利于隐球菌生长繁殖。
本病常继发于白血病、淋巴瘤、组织细胞增生症X、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免疫缺陷病和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部分原发患者可无明显诱因。
近年随艾滋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本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
[病理]基本病理变化有两种:早期为弥漫性浸润渗出性改变,晚期为肉芽肿形成。
在早期病灶组织中有大量的新型隐球菌集聚,因菌体周围包绕胶样荚膜,使菌体与组织没有直接接触,故组织炎症反应不明显。
肉芽肿的形成常在感染数月后,可见巨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偶见坏死灶及小空洞形成。
脑组织较其他组织更易形成小空洞,脑膜增厚,有肉芽肿形成,以基底节及皮层的灰质受累最严重。
肺部病变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广泛纤维化。
〔临床表现]1.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meningitis)是真菌性脑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
起病缓慢,不同程度发热、阵发性头痛并逐渐加重、恶心、呕吐、晕眩。
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及颅神经受累的表现,常伴有眼底渗出和视网膜渗出性改变。
有时出现精神症状:抑郁、淡漠、易激动。
晚期可出现偏瘫、共济失调、抽搐、昏迷等。
临床表现颇似结核性脑膜炎,但有间歇性自然缓解。
如隐球菌肉芽肿局限于脑某一部位,临床表现与脑脓肿或脑肿瘤相似。
2.肺隐球菌病(pulmonarycryptococcosis)常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存,亦可单独发生。
起病缓慢,常无明显症状而被忽略。
如出现症状,则与肺结核不易区分,如低热、乏力、轻咳、盗汗、体重减轻等,多趋白愈。
少数患儿呈急性肺炎的表现,如病灶延及胸膜,可有胸痛和胸膜渗出。
X线片可显示单侧或双侧块状病变,亦可为广泛性浸润、支气管周围浸润或栗粒状病变,但不侵犯肺门或纵隔淋巴结。
肺部感染一般预后良好。
3.皮肤黏膜隐球菌病(mucocutaneouscryptococcos~s)皮肤粘膜隐球菌病很少单独发生,常为全身性隐球菌病的局部表现,可能由脑膜、肺部或其它病灶播散所致。
皮肤隐球菌病主要表现为痤疮样皮疹、丘疹、硬结、肉芽肿等,中央可见坏死,形成溃疡、瘘管等。
粘膜损害见于口腔、鼻咽部,表现为结节、溃疡和肉芽肿样,表面覆盖粘性渗出性薄膜。
[诊断]1.病原体检查①墨汁染色法:是迅速、简便、可靠的方法,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取所需检查的新鲜标本,如脑脊液、痰液、病灶组织或渗液等,置于玻片上,加墨汁1滴,覆以盖玻片在显微镜暗视野下找隐球菌,可见圆形菌体,外周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荚膜,内有反光孢子但无菌丝。
反复多次查找阳性率高。
脑脊液应离心后取沉淀涂片。
②真菌培养:取标本少许置于沙氏培养基中,在室温或37C;培养3—4天可见菌落长出。
2.血清学检查由于病人血清中可测到的抗体不多,因此检测抗体阳性率不高,特异性不强,仅作辅导诊断。
通常检测新型隐球菌荚膜多醣体抗原,以乳胶凝集试验(1atexagglutination test)灵敏而特异,且有估计预后和疗效的作用。
三、曲霉菌病曲霉菌病(asper8i11。
sis)是由致病曲霉菌(aspe晦llus)所引起的疾病。
致病菌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侵犯肺部,也可侵犯皮肤、粘膜。
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使其他组织和系统受累。
近年来证明一些曲霉菌可致癌。
[病因和发病机理]曲霉菌属丝状真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
引起人类疾病常见的有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和黄曲霉菌(aspergi1lus flavus)。
曲霉菌广布自然界,存在土壤、空气、植物、野生或家禽动物及飞鸟的皮毛,也常见于农田、马棚、牛栏、谷仓等处。
可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和上呼吸道,为条件致病菌。
一般正常人对曲霉菌有一定的抵抗力,不引起疾病。
曲霉菌病大多为继发性,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可经皮肤黏膜损伤处或吸人呼吸道,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到其他组织或器官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