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科学课上“玩”出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科学课上“玩”出精彩
【摘要】: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学习却是让很多孩子头痛的事,如何让学生在玩中去快乐学习,不再为学习而痛苦,一直是教育者们追求的目标。
玩不是毫无目的的玩,而是有目的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本文主要从玩的方式,玩的概念界定,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对我们的科学课堂有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玩中学,学中玩
人们认为科学是深奥的,其实深奥的科学实际上都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予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
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学中玩、玩中学,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就要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要根据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科学。
而在玩中学科学,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玩中学科学,寓学于玩,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思索、在玩中辨析、感悟、甚至创新。
许多著名教育家也提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玩”出精彩呢?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和探究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
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
科学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应该保护好孩子玩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玩,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思维,获取探究科学的方法。
也就是说让他们在探究中“玩”,并“玩”出学问。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和探究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探究什么?为什么要观察探究这些内容?重点观察探究什么?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应先准备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发声的物体,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
进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二、“玩”的界定
“玩中学、学中玩”提出的理论假设是:认识生活中的科学是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孩子最贴近学习的内容之一。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蕴含着科学知识,蕴含着创造,蕴含着奇迹,蕴含着科学的认识过程。
如果我们能进行恰当的引导,把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与科学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可以把这种纯粹的“玩”转化为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对“玩”的理解,我们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生自发的无目的的“玩”,这是学生天生的纯粹的玩,但它是有意义“玩”的基础。
二是学生有目的的“玩”,即有意义的“玩”,这是我们所提倡的学中“玩”。
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无目的的“玩”,更要诱导学生由无目的的“玩”逐步进入有意义的“玩”。
在“玩中学、学中玩”这种教学方法中,“学中玩”提倡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加入“玩”的活动,“玩中学”强调的是一种科学学习的方式──有目的的“玩”。
三、怎样有目的的玩,“玩”出精彩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玩,“玩”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
教师要通过巧设情景,引导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
如: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现在让我们合作连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于是“玩”起灯泡接龙游戏,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玩,“玩”出水平。
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助手。
当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探究活动设置一个可行的方案,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一定的材料。
此时,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放手让学生“玩”,学生必定会玩有所获、受益匪浅。
提供材料看
似简单,其实不然。
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材料是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反复的试验,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做充分的预测,进而为学生准备大量合适的材料。
有时候,所准备的材料需要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误差,比如教学《让灯亮起来》时,教师要在课前认真检查给学生准备的电线、小电珠、电池等材料是否都完好无损,这样才便于学生从实验中得出让灯亮起来的方法;而在《电路出了什么故障》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影响电路通畅的原因,思考排查电路故障的方法,则要专门给学生设置障碍,准备有问题的材料。
总之,教师所准备的材料既要有利于学生研究科学现象,又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科学思维,真正让学生玩中益智,玩中发展。
(三)巧设悬念激励学生玩,“玩”出新意。
探究的路是无止境的,一堂科学课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课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应该极力向课外延伸。
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某个问题后,我们的教学不能就此嘎然而止,而要留下悬念,诱发学生继续思考,激励学生继续探索。
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展现,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得以培养。
在教学“学习用品”这一单元时,第一课是对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并进行观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大都是有关文具各部分构造、特性方面的问题。
即将下课时,我问学生:“我每次批改作业时怎么都会闻到不同的香味儿啊?”听我这样一问,很多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去闻、去找、去查。
第二次上科学课时,不少学生都将自己的课外调查结果向我作了汇报。
他们找到了散发香味儿的文具,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到了文具为什么有香味,还认识到了这些成份对人体的危害,自然而然地对国家颁布的《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有了了解和认识,很多同学还自觉地选用了安全、规范的学习用品。
试想一下,如果那堂课只满足于课堂上的质疑、研究,怎么会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即便看过相关的新闻,也只会像过眼烟云一样烟消云散,根本不会在意。
正是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这难道不是探索精神的体现吗?
综上所述,“玩中学、学中玩”教学方法强调以“玩”为主线,让孩子经历:无意义的“玩”──体会(问题及思考)──有目的的“玩”(观察与实验)──总结(分析
与交流)的科学认知过程。
在“玩”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的观察;敢于提出各种问题和善于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像“科学家”一样做一些“实验”;能对观察、实验、交流作认真的记录;对科学现象可以进行简单合理的解释;能把自己的观点完整的进行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和讨论新知。
“玩”让每个孩子乐于其中,让学生在“玩”中学科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学生在活泼、轻松、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让我们把“玩”和“学”这两个看似不能化解的矛盾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可爱的孩子在科学课上“玩”出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