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情况分析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引导教师转变角色。
如何转变角色?如何判断教师的角色转变?这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有哪些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教师角色转变的依据?是超越了学科本身,从整个课程高度来审视和设计课堂教学,还是教师不再作为课堂统治者,而是作为课堂引领者的面貌出现?如果达不到某些硬性的指标,教师角色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或《课堂的危机》)。
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抓手”,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摸索和前进。
我们看到,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进行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转型,教师教学出发点和着力点开始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课堂转型将更为深入,也将为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多的契机和可能。
回归“育人”这一教育的原点,以促使人的转型为核心的“课堂转型”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它将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变化和挑战?我们又是否作好了准备?今天的基础教育走到了内涵发展的阶段,教育改革也随之步入到了“深水区”。
课堂作为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涵问题,自然成为火力最集中的改革主战场。
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不乏有成功的实践探索;与新课堂教学模式相伴而生的是许多有关教学的新名词、新术语的涌现,学案、导学案、学材、任务单、预学单、学习设计、学情分析……新概念不断推陈出新,让人不免雾里看花。
教学改革仅仅是教学术语的刷新,还是实质的根本改变?课堂转型是零星偶发的试验,还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如果是趋势,转型将转向何方?我们又如何到达彼岸?这些问题需要高速行进中的改革者们放慢脚步来静心思考,从而走好今后要走的路。
转型,让语文课堂绽放绚丽
理 念
教 师要 深入 、全 面地学习新版语文 课程标准 , 理解新课程标『 伟的精神实质 , 掌握新 课程 标准的思想 内涵 ,明确教学 目标 ,透彻 地分析和挖掘教材 l f J 蕴含 的 深层 次的教学思想 ,具体 、准确地把握 教 材的重点 、难点 ,创 没有效 的教学过
程 和教 学 策 略 ,突 破 重 点 、破 解 难 点 ,
理 ,激 发 起 学 牛 强 烈 的 “ 乐 学 、乐 知 ” 的欲 望 。 2 . D n J  ̄ l 交 流 ,活跃 课 堂气 氛
师 。所 以教学 中教 师不但 要
熟 悉教 材 ,还 要博 览群 书 ,
摘 要 :课 堂 转 型 其 目的就 是 要 打 造 高效 课 堂 这样在讲 台上方 可信 手拈 来 、
才 能在 课堂 教学 中体 现 “ 学
乍 是 主体 ,教师 是 主导 ”,
才 能真 正实 施 素质教 育 ,只 有 这样 ,才 能更 吸 引学生 , 使他们 的注意力更集 中。
二 、 自我 充 电, 提高 自身素养
现 代社 会是 一 个飞速 发 进 步和 发展 ,学 生所 接触 的 转型 , 事 物也 越来越 多 ,只靠 书本 让 语 更课 望 绽亏 支 绚丽 知识 已经 不能 满足部 分学 生 的需 要 。他 们想 要 了解更 多
学生怎会没有兴趣? 3 . 拓 宽 思维 ,激 发 学 习情 趣
新课标 的教育理念要求教 师把课 堂 教学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 ,特
别是创新意识和探究 能力的重要手段和
方 式 。教 师 的教 学 m发 点 和 着 力 点 开 始
刻学生 的注意 力处 于高 度集 中状 态 ,课 堂效率 自然就高了。
课堂转型的相关问题
课堂转型的相关问题一、课堂转型转什么?1、转教学方式:以“教”定学→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研究学生如何“学”上,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2、转角色: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课堂过程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讨论者、讲述者。
3、转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改变课堂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
在研究知识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教师作为组织者或主持人抛出问题,学生以讨论、研究、发表观点等形式研究知识,从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组织、动手、讲解、表达、辩论、写作、表演等能力。
二、目前掌握的转型方式介绍:学案导学+分组联动+展示评价课前编制学案,提前1-2天下发给学生预习,解决学案基础内容,了解、思考较难内容,课上以学案为主线,逐个解决学案上的知识。
课上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回答问题,并由教师依据回答情况分组计分,课后汇总作为学生个人、小组考核评价的依据。
基础内容作为课前展示部分由学生主持或让学生分组做在黑板上,或口头回答,一起检查并作评分;较难部分由教师主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讨论问题、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评分。
教师则针对本课学生难以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做以讲解或强调。
1、学案的设计(1)学案的结构(黑体字)题目:普市第32中学(学科)导学案(居中)()年级上/下《题目》(居中)主备人:(1人) ;审核人:(2人);时间: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一、自主预习(15分钟)1、预习要求(教师列出预习方法,掌握程度在学案上直接展示,为学生预习提供指导,一名学生读一下即可。
)2、预习内容(将本节课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学生自学能够掌握的内容以习问题等方式列出,学生利用10分钟完成。
)3、预习质疑(此环节秩序列出题目,学生分为三个环节完成:1、组内质疑问题;每个组员将刚才预习中的疑难拿出来组内研究,会的教不会的;2、全班质疑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提出,会的同学为不会的解答;3、学生不回的教师讲解。
课堂转型总结
课堂转型总结简介课堂转型是指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现代化、个性化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利用新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课堂转型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本文将综合讨论课堂转型的意义、挑战和实施策略,以及对学生、教师和教育机构的影响。
课堂转型的意义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和单向传递。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因此,课堂转型具有以下意义:1.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转型能够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
通过引入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传统教育教学往往一刀切,忽略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需求。
课堂转型可以利用技术工具和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3. 培养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面对信息爆炸和快速变化的社会,学生需要具备筛选、整合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课堂转型可以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和创造能力。
课堂转型的挑战尽管课堂转型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1. 师资培训和发展课堂转型需要教师具备新技术和教学方法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目前许多教师的教育背景和培训并未涵盖这些内容。
因此,教育机构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和发展,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支持,帮助教师适应课堂转型的需求。
2. 学校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课堂转型依赖于数字技术和网络设施的支持。
然而,并非所有学校都具备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
为了实现课堂转型,学校需要投入资金和资源,改善基础设施,并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
3. 学生和家长的接受度一些学生和家长对于课堂转型可能存在抵触心理。
课堂转型需要教学行为的“加减乘除”
点击 出示相 应 的课 件 , 达到应有 的效果 , 这样 的设
置一 定是 非线 性 的、 板块 的、 机 动的。 在课 件设 置 上, 教 师就有这 样 的非 线性设计 意识 , 要知道课 件 设置不 是为 了好 看 , 也 不是为 了展示 自己的 能耐 , 课件 设置就是为 了突 出和强化教学 重点 , 使重点更 “ 重” , 化 解和 突破 教学难 点 , 使难 点变 “ 易” 。 然后
确立?另外还要读思考题 , 略读提示 、 插图 , 甚至是
一
些注释、 文本 中 “ 泡泡 ” 之类 的, 看看 自己在读 的
过 程 中是 否关注这些 , 是否也会碰 到这样 的难题、 发现这样 的问题。 只有 自己亲 自去读 了, 才会发现 或猜想学生在读文本 时的状况 , 便于课 堂应对。
来 表 达 这 样 的 主 题 的? 课 文 教 学 的 重 点 应 该 怎 么
站在学 生的立场 , 推 想学生 的学 习过程、 体验历程 和情感心路 , 来组织教学 行为 ; 在课 前的准备过程 中, 也应 该考虑学 生的学 习兴趣 、 学 习愿 景和学 习 延续 , 合理安排学 习前置条件 、 教学手段 和后续反 馈的内容 , 以便于学生的学 习。
官捐献的重要性 , 也真正理解了永生的含义。 只有课件少 了, 才可能达到精 , 课件只有达到了 精, 课堂上才不会 出现~连 串的课件。 这样才会在课 堂上考虑课 件运 用的恰 到好 处 , 用足 用好 , 甚至会 达到 一张课件 多 用的效果 。 例如《 小珊 迪 》 这篇课
文, 由于小珊迪所处 的社 会和时代与学生现 实生活 反差太 大 , 学 生对课 文内容很难 把握 , 感 情也难 以
,
、
核心素养下“三段六会”构建高质课堂
核心素养下“三段六会”构建高质课堂发布时间:2021-03-25T10:18:58.8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作者:王丽[导读] 2016年9月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王丽湖北省恩施市小渡船中学摘要:2016年9月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校“三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我们将“学-教-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由重学法、教法的“三段六步”,转型升级重学法、教法、目标的“三段六会”教学模式。
下面,我将从自主学习·以学定教——教学相长·以教导学——当堂训练·巩固提升等方面,浅谈如何创“三段六会”高质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三段六会;模式解读;核心素养一、改革背景2004年新教材实施以来,我校根据上级要求,积极学习课改精神,参加课改实验,开展创新教学实践活动。
全体教师以极大的热情,踏上了新教改的探索之路。
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提出了走转型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
自2010年9月,学校从“学情”和“有效性”入手,在合理吸纳杜郎口等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践、探索和思考,提炼出“学-教-练”三段式高效课堂范式——三段六步,着力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细致讲授,轻自主学习;重个体,轻群体;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的教学现状。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2016年9月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校“三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我们将“学-教-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由重学法、教法的“三段六步”,转型升级重学法、教法、目标的“三段六会”教学模式,坚持“三维”整合的学习观、教学观,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二、模式解读“三段六会”教学模式是一个立体教学结构。
课堂转型的核心理念是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推进课堂转型,提升专业底气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课堂转型”的实施意见》,为了全面推进“课堂转型”,西塘幼儿园从学期初至今,开展了系列园本研训活动。
一、主题沙龙研讨,观点碰撞蹦火花。
(教学理念得深入)我们举办“课堂转型”主题沙龙。
突出“课堂”和“转型”两大关键词,老师们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积极发表自我见解,畅谈教学感受。
形成了“以学定教”“平等互动”“学会倾听”“学会放手”等共识,表达了大家对“课堂转型”的由衷认识。
二、梯层教学展示,教学行为促优化。
“课堂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们围绕“以学定教”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三级梯队教师教学展示研讨活动。
领航组教师暨名师工作室成员,结合各自教学特色为大家展示了《大班科学活动:瓶子眼镜》《小班语言活动:香蕉弯弯》《大班社会活动:我的爸爸》扬帆组教师则通过精心备课,为教师们展现了《小班美术活动:七彩路》《中班音乐活动:小纽扣》《大班剪纸活动:游古镇》、《小班美术:小鸡》《小班数学活动:挂灯笼》等10余节教学理念新、教学效果好、幼儿兴趣浓的新一轮开发的乡情课堂。
启航组的教师则通过通过每月一次的教学展示及课后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课堂转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要以幼儿的学为中心,如何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是一个教师的高明所在。
三、幼小衔接互动,思维转换齐并进。
4月中旬,我园及西塘镇中心小学的校领导及10余位教师代表齐聚西幼进行了一次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数学研讨活动。
活动中,分别有西幼名师工作室成员顾毓梅老师和镇小张文杰老师执教了大班数学活动《10的分成》和《10的认识》。
两位执教老师展现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模式。
互动研讨中,两校老师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教学活动本身和幼儿园、小学现行的数学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引发了小学、幼儿园对幼小衔接中数学课堂转型问题的关注和思维的碰撞,使大家科学正确的了解了幼小衔接中数学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全面推进“课堂转型”的几点思考
全面推进“课堂转型”的几点思考一、为什么全面推进课堂转型新课改理念正引领和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他要求我们建构“以生为本”的新学生观,建构“以师为导”的新教师观,建构“先学后教”的新课堂观,建构“以学评教”的新质量观,建构“少教多学”的新教学观,建构“以学定教”的新评价观。
课改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全面的育人质量。
课改首先是改课,研究并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高质、课外轻负、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课改促进质量的提升,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以“乐学、能学、会学、好学”为目标,着力研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变格,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课改促进教师提能,是教师终身发展的需要。
课改可以促进教师学习,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提升能力。
二、我校课改现状(我校于2015年9月开始招生,同时提出了“快乐成长”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开始了教学实践)·出台了实施方案。
·加强了理论学习。
·调研了课堂教学情况。
·大力开展“推门课”检查教学活动,全面引领课堂转型。
·教学方法没有更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没有得到体现。
·在教学中没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能力,学习中的困难。
·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听、说、写、回答问题都没有养成良好习惯。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
·没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放开,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重倾听,不能对学生及时进行鼓励与评价,学会使用激励性语言。
·教师没有重视反思环节,没有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中讲多练少,没有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永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三里湾小学于瑞丽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效。
我也一直在思考,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否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答案是肯定的。
一、什么就是“先学后教”?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自学、练习。
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教生,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在生生、师生、文本与教师、文本与学生的多向互动中,学习新知,巩固知识增长点。
《小学语文崭新课程标准》积极主动提倡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方式。
明确提出:“学生就是自学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自学的特点,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相同的自学市场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份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认,教学方法的挑选,评价方法的挑选,都应当有利于这种自学方式的构成。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说对说错,在一种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进步。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尝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是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过去我总指出谈得越粗,学生学得越难,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更高,我领着学生跑,他们总可以太少跑些弯路吧。
但是恰恰就是这样搞,培养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什么东西都等着我来说,被动地听讲,不愿主动地自学,课堂参予的积极性很低,往往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不无反应,只是呆呆地看著老师,等着恰当答案的出炉。
课堂转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课堂转型培训心得体会课堂转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1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关于课堂转型培训的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写?课堂转型培训心得体会篇1教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以学定教,为什么总是被以考定教的模式掩盖?练习化,思维路径化的导学案为什么会大行其道?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这个引导者究竟把学生引到了哪里?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想,静下心来写,静下心来看看自己曾经认为是万金油的答题套路,让学生学会的真的是“语文”吗?曾经也在案例中写过,感悟这种东西应该是自然地油然而生,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有所感悟而费尽周折引导学生,学生最后得到的不是情感、思维的碰撞,而是格式化的所谓“答题思路”。
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可能无法逃脱现有评价体系的束缚,但适当的反思一下,能做的,还有许多。
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甚至只是短短的40分钟,都能在点滴之中帮助我们。
我们是学习的引导者,可现在,我们的高度有时不是决定,而是限定了学生的高度,因为,教给学生的所有知识,都是我们的。
在学生时代,最爱上语文课,因为喜欢,也更因为上课轻松,如今身为老师,却越来越怕上语文课,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
说是我们的教学都为了学生,可是越到期末,越是感觉我的教学都是为了考试,也许在一定时期内部分学生的成绩有所增进,但当题目一灵活多变,便出现答非所问、生搬硬套的回答,这些,并非出于我的教学初衷。
“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兼以教师的学习积淀,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有效参与性,激活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来简单,却是极其考验教师的能耐。
要有静心的专研能力,体会文本的内涵,理解不同文本的教学侧重点;要有极强的观察力,洞悉学生的学习起点;要有较强引导力,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引领;要有较高的文学底蕴,能应对学生所问的点滴……对于“学为中心”的课型要素,抛去客观的理论依据,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要素——真正把学生放在中心,放在心中。
课堂转型读后感
课堂转型读后感信息技术型社会的到来不仅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否会和实体店铺那样走向萧条甚至消亡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和平台不断涌现,部分人觉得学校课堂可以被取而代之。
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不需要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时间、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扩大学习的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
这样的学习似乎可以取代学校课堂教学,堪称完美。
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课堂转型》中提出课堂是动态的生命体,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它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也不是墓地,不是牧师面对一片静寂无声的墓碑做祷告的世界。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课堂教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
学生学习的知识是静态的,它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共情,但是学校课堂中的教师、学生,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事情是动态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同伴的一颦一笑,学校事件的处理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课堂教学中的人、事、物都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学生的多变性须要课堂教学。
学生的多变性同意了学生无法靠自身的自觉顺利完成自学任务。
青少年处在特定的生理、心理发展时期,很难受外界的不良影响。
网络技术的繁盛,引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甚至有的混为一谈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
最出色的例子就是新冠肺炎期间的线上自学。
教师在网络的一端卖力地教学,学生在网络的另一端卖力地“嬉戏”。
有的学生一遍上开着直播,一边聊天;有的学生甚至连直播都不行,轻易约上时三五个学生打游戏。
可知,学生在网络面前不无招架之力。
学生的多变性说明了学生的蜕变轨迹就是多样的,这也催生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一、问题的提出1. 为学而教的课堂转型遭遇教师对学生学习缺乏了解的瓶颈“以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即“为学而教”是基础教育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决策,同时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侧重于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习关注不够,教师并未积累起充分的有关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学习缺乏了解这一事实造成其无法践行为学而教,课堂转型因而面临瓶颈问题。
2. 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忽视对学生学习的考察由于以往教学成功的基础往往被归结为教师熟练的教学技能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淡忘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中小学的教研活动由此形成单看“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局面。
事实上,教学是否成功或教师“教的怎样”只能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出发加以考察。
为此,探索“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实现教学研究重心的转移成为课堂转型的必然要求。
3. 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学生的学习亟需方法论层面的支撑为学而教的课堂转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期待教师掌握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积累有关学生学习的知识。
但现实是教师普遍缺乏开展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工具与策略,因而为教师的学生学习研究提供恰当的方法论支撑乃当务之急。
由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换言之,教师开展的学生学习研究是一种嵌入教学的研究,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行动、观察、反思和重新规划的迭代改进,因而是一种适应教师现实需求的恰当方法。
基于上述动因,本研究试图建构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模式,为教师和教研员在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中研究学生学习、积累有关学生学习的知识提供方法论的支撑。
这一努力有助于改善以教为中心的教研局面,为提升学生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为学而教的课堂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自2008年以项目形式在浦东新区开展课例研究以来,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经历模式探索、模式成型和模式推广三个阶段,业已步入十年之期。
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
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一、本文概述《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核心教学逻辑,特别是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有深度的教学环境。
本文将概述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特点,分析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探讨如何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章还将关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结合。
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教学逻辑,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现状分析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中国基础教育课堂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逐渐普及,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仍然难以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并不理想。
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方面。
课堂教学资源的不均衡也是一个显著问题。
一些地区的学校由于资金、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同时,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也导致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不平等发展。
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课堂。
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在推动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试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和学校的主要标准。
这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他们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限制了他们的未来发展潜力。
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课堂的教学逻辑和教学方法。
探测学情找起点因学施教更精准
2019·1-2■文/张宏伟探测学情找起点因学施教更精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课堂转型的显著标志,要想达成教学目标,先得知晓从哪儿开始教。
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是学情探测的重要内容,探测学情找起点,因学而教更精准,助学促学才会更有效。
教前探测,找准学的生长点教师要估量和探测,要找到问题的障碍和盲点。
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探已知、明未知、辨需知,找准“最近发展区”,教才有针对性。
怎样探明学习起点?关键是找到学习的困难所在,这样才有望生成一条循序渐进的教学路径。
设计学习单、谈话调查、倾听询问、观察分析,是教前探测的常用方法。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状态,还要研究学生的潜在状态和学习需求。
要以“数据+证据”为依托,求精求细求真,才不会被“伪学情”和“泛学情”遮蔽双眼。
要想方设法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诱导学生释放不会的信号,既而聚焦不会的内容。
据此来取舍教的内容,确定教的起点和路径,紧扣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顺学而导,助学促学。
在执教“变色龙”一课时,以“读课文学表达”为本位,以建构“语用型课堂”为主线,可以将学写小动物为落脚点组织教学。
起点是依据也是切口,可以在上课前布置前置性练笔:写一种你最熟悉的小动物,最佳作文将在班上展评并向媒体推荐。
以任务为驱动,以激励参赛为手段,将学生真实的表达状态展现出来。
通过翻阅、统计和研判,不难发现:多数学生学写小动物无顺序,无重点,不具体。
聚焦表达的瓶颈、问题和短板,剖析、诊断后对学生的起点状态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写好动物的外形和习性,有顺序有详略,学生仍处在似能未能的半道。
聚焦顺序和详略,从似能未能的半道出发,从课文表达中寻找连接点,落实语用点,以教材为中心,用课文学表达,就有了清楚的逻辑线。
给学生需要的,给学生想要的,教师的教才更精准,学生的学才更有效。
学中捕捉,找准教的着力点教前的探测,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不知、不懂和不会;学中的捕捉,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状态。
匠心教,巧妙学——以学为中心,促课堂转型
Little Learner Magazin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eaching January 2019———2019·01多元智能教学Multiple Intelligences Teaching 小学生 教学札记匠心教,巧妙学———以学为中心,促课堂转型?钱祎芳在理论与实践的磨合中,我愈发深刻地发现自己正站在能否让学生真正生长的分岔点。
自己的教学,能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能力的提升起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呢?语文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所以,我们平时的课堂应当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将人的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紧密融合,实现语文传统课堂的不断翻转、进步,而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
一、把握动静学情,教学张弛有度正如薛老师所提出的三个不教———学生已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咱不教。
那如何才能了解这些学情,科学合地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呢?(一)学情预设要充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课前去把握静态学情,通过匠心设计的导学单等方式有目的地去了解学生对文本的了解程度与学习能力及问题。
比如在学习《清平乐·村居》一课前,我先让学生写下对文中字词的理解,进而了解学生对古文中字词音义的掌握情况,以此作为备课的依据之一,这样我就能比较有侧重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当然,预习单的效果远不止于此,我同样可借助预习单以及课前的一些互动,来备学生活动。
(二)学情发展要捕捉教学《祁黄羊》一课,让学生说说小人会怎么议论祁黄羊时,就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回答其实是对“小人”一词的理解偏差,当时孩子认为这是“小孩”的意思,所以回答不够贴切。
而这不仅是我对动态学情错失把握,更是对静态学情的了解不够。
所以,只有准确、敏感、细致地了解把握学情,才能让课堂张弛有度;先预学再导学,把“学”还给学生,让学生都能有独立思考学习的过程,再根据情况相机导学,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到位、扎实,也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正中央,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
化学课堂教学转型的探究教学模式
化学课堂教学转型的探究教学模式作者:于伟夏淑香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18期辽宁普兰店●于伟1夏淑香2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深入的进行,我市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思想,提出了“以教定学”转为“以学定教”“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转为“以能力为中心”的工作目标。
在这种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工作努力,我摸索出一套“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展示,反馈交流课前展示的内容可以是前知,也可以是预知,由学生主持、组织、点评,题型有口答题、抢答题、板答题等。
班级后墙配置了一块大黑板、两块小黑板,为学生板演、展示、反馈提供条件保障。
大黑板的作用颇多:明确步骤、多管齐下、一题多解、查漏补缺、及时反馈、合作竞争、师生互动等。
学生在课前展示是一个有效训练过程,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以导语、点评、问题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呈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要准确、到位、简明、易操作。
三、小组互动,合作探究这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小组间、师生间、生生间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反馈,既要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又要注重知识获得的预期结果。
在分组上,要考虑成绩差异、性别、性格搭配和个人意愿,使小组间实力均衡,便于竞争。
在班级设总记分员,分数的评定要合理、公平,加分以1 分~2 分为宜,不超过上限4分,“正”字法统计,累计小组最后得分,堂堂记,学期合计,并拟定奖励机制,促进小组竞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巩固训练,展示提升巩固训练,强调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利用新知的能力,利用大黑板的展示提升功能,小组间竞争、互评,促进学生基础技能的不断提高。
我对学生的点评不拘泥于知识层面,也包括育人功能层面,给学生搭设展示平台,提供展示空间、时间和舞台,把学习这件事由个体变成团体,发挥团队作用。
学生在互评、合作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自然地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
龚雄飞学本教学读书笔记摘抄
龚雄飞学本教学读书笔记摘抄一、学校课改的三要素:课程、教学、评价。
(一)为什么改:传统课堂的四大缺失:有效性的缺失,主体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
四大缺失中最广泛的是主体性和情感性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满堂灌、教学方式多采用“填鸭式”,以教代学,学习强调死记硬背,考“背”功。
评价唯“分数论”,分数的价值大于情感的价值。
(二)怎么改:1、课堂必须要实现两大转型(课堂转型就是育人模式的转型,教育的转型):由教师传授型课堂向学生学习型课堂转变,体现“学生学习为本”的理念。
我的理解是,学习一定要发生在学生身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单相思”。
由知识掌握型课堂向学生发展型课堂转变,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的理解是,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强调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知识是死的东西,要将死的知识变为活的能力,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始。
2、实行“学本式”课堂改革模式:这种模式的理念是:“先学后导、互助展评”,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三中心,即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和体验中心三大特征:自学、互学、展学。
即要求“情境自学,合作互学,展示激学,提升领学”。
因而,这种模式要落实“三大”行动:①“学本式”课堂是基于“自学”的卓越行动。
自学是指“有明确目标,有深度思维参与,能引发行为反思的阅读时间活动”。
我的理解是,有明确的目标、有深度思维参与、有行为反思这三个方是对自学提出的要求,在这三个要求的指导下,我们的自学方能更加有效,而不是教学中的“放羊式”,漫无目的。
同时,强调自学时定好目标,即强调目标导学,也就是要强调自学中的指导,而不是强调自学后的检查。
另外,为了更好的搞好自学,自学需要解决三大问题:自学时间,自学方式,自学工具。
自学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外,也可以安排在课内,这里我们提倡安排在课内,用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对于自学工具的研发,目前多用的是导学单或者叫导学案。
导学单的设计多用问题化的方式,但是问题化不等于习题化,问题不等于习题,问的方式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
顾泠沅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
顾泠沅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中小学名师巡讲团顾泠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专家咨询委员,上海市数学教研会理事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教育君语】1996年至今,是我国的第九次课程改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于是开启了一场广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课程系统改革。
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关注的焦点。
八年前,顾泠沅教授在《上海教育》撰文《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指出:“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
”今天读来,仍然深刻,毫不过时。
■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
■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说到底都离不开下面这两条。
要么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要么是探索班级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
凡是在这两点上取得一些经验的课堂改革,往往都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一是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二是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
■美国有一位功勋教师叫德·鲍拉,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
”■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
日前召开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战略转型,更好地为学生成长奠基。
上海教育要转型发展,既关乎宏观教育政策层面的转型,又关乎中微观教育教学层面的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课堂转型
一、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
(一)学习是要依靠每个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信的行为。
很自信不自觉,不可能学得好,有自觉无自信,也难以学好。
而现在的课堂,总体上来讲,学生的学习很多还是被动进行的。
课堂上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
(二)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如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们还缺乏清晰的思路。
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
我们为了消除这些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症结,松山镇教育辅导站特提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新思路。
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
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二、什么是“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基本情况。
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三、“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
课堂中学生在前,教师隐退;学习前置,指导延后;学路优先,教路为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就是把学习的任务先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各自的特点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努力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多给学生一点时间。
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舒展个性,获得更全面发展。
四、构建“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掌握学情。
(一: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
)
第二:要转变教学方式。
先学后教,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顺学而教。
第三:要做到“三个明确”:首先,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
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要明确教的方式。
应该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讲时,教师才给予点拨引导。
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要紧缩教师讲的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课堂练习。
五、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一)质疑问难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由于教师和学生存在年龄、知识结构等差异,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并不一定是学生的困惑,提出问题,必须伴随着分析、判断、综合;学生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积极思考的过程,是发现问题
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
教师应把提问的权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以学生的提问作为教师的问题。
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一要鼓励,二要引导,三要筛选,使学生逐步由不敢问到敢问,达到善问。
(二)自主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的情境。
学生自主选择内容,避免教师牵引着学生学习,是体现以学定教的好方法。
(三)个性表达
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性格、爱好各式各样,老师与学生年龄上也存在着差异,看问题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领悟来代替学生的领悟,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四)倡导争辩
学生的知识层次、认识水平,兴趣爱好、个人阅历不同,因此,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在讨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不同意见,产生争辩,然而,传统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允许学生争辩,学生只能按照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以教师的答案作为标准答案。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争辩有很多好处:第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第二,能辩明是非;第三,能发展思维。
以上只是让我们对“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教学模式的初步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如何落实,关键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从而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六、“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教学模式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启示之二: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我能为学生做什么。
启示之三:一切的改变始于课堂,在于课堂,成于课堂。
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启示之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觉学习、学会学习、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