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业2015_2016学年高中政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知能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2015高中政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针对性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2015高中政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针对性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2015高中政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针对性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1.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答案】 D解析“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江还是那个长江,但不停地流淌。

诗句强调人世间一切事物不停地运动着,同时又存在着相对静止。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说明了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C两项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排除;B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排除;D项承认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答案】 A解析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

3.“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

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

这表明( )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答案】 D解析“树上结西瓜”表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选D。

高一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及答案
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谋事在人”是说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事在天”是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
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能不能“成事”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就能 办成事。长江三峡截流成功正是按规律办事的结果。
5
6.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
1
自主探究二: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4.水往低处流
律 7.守株待兔 9.中学生守则
2.新陈代谢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四季更替 6.万有引力规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10.价值规律
自主探究三:困惑扫描(写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仍不能达成共识,组 间或全班讨论解决)
【总结提升】
4
第 2 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 略 自主探究二:
规律:2、6、8、10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2)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地理解了运动的绝对性,因而否定了相对静止,他的
观点会导致不可知论。 合作探究二: (1)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认识利用规律往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
第 2 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
学习建议
1.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同
3.自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坚
二.自主探究(课前自主回答完成下列问题,把握教材知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训练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础自测知识点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球已经进入震动模式。

”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也让部分公众产生恐慌情绪。

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下列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4.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表明()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5.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知识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2015年7月下旬以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出现间断性降雨。

局部旱情较严重地区虽然降水相对偏多,旱情有所缓解,但西部地区升温较快,温度偏高,局部地区达40℃以上。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时作业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含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时作业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含答案

课时作业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1.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表明( )A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答案:C2.下列属于规律的有( )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②万有引力 ③万有引力定律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解析:D 考查对规律概念的理解能力。

①是生物遗传规律的具体表现,③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定律”是主观的东西,故①③不能入选。

②④分别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漫画说明了( )A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B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C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D 解析:B “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其原因主要是万有引力定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中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也不能理解为深层的联系,故D 项不能选。

4.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竟神秘消失了。

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到大约600棵树。

等人们意识到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时,再实施“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人已是回天无力了。

材料告诉我们( )A .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B .自然决定社会C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我看到了苹果落地, 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解析:A材料显示古楼兰人神秘消失的原因是对环境的破坏,这说明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A项符合题意。

5.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认识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5: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5: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选择题1.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

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香港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

这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2.我国古诗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智慧。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从哲学上看,这两首诗共同体现了A.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B.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C.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D.事物的普遍联系3.“时间去哪儿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点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一个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

”这启示我们①只有在时间静止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知亲情的可贵②承认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就会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③要正确把握好时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④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在西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理论,迷惑了很多人。

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认为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漫画中父亲的做法①忽视了静止的条件性、暂时性和相对性②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③忽视了运动的无条件性、永恒性和绝对性④体现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

【长江作业】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 第二课第一框课后知能检测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长江作业】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 第二课第一框课后知能检测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一、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D正确;A、B、C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答案】 D2.不可知论主张除感觉或现象外,什么也不能认识。

下列对不可知论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不可知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②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③不可知论否认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④从世界观角度看,不可知论认为神创造了世界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认识除感觉或现象外的任何东西,也就是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即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这否认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故②③入选。

【答案】 C3.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在再拓展试验中首次拍下“战神”小行星光学图像,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战神”的近距离探测。

“嫦娥二号”成功探测“战神”说明了()①思维决定存在②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③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④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可知性A.①③B.②④珍贵文档C.②③D.①④【解析】材料中“‘嫦娥二号’卫星在再拓展试验中首次拍下‘战神’小行星光学图像”,说明了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客观事物具有可知性,人们可以认识客观事物,②④符合题意;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①观点错误;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有如实和歪曲之分,③观点错误。

【答案】 B4.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是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南京的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以及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这体现了() 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解析】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决策可以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以及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这说明了思维能够反映存在,认识存在,故选C项;物质可以离开意识,A项说法错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二者的地位不同,B项说法错误;思维可以反映存在,但这种反映未必是正确的,D项说法错误。

高中政治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课题的主要内容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层面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及人与规律的关系2、能力层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突破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惠能的观点和刻舟求剑的错误之处,有学生归纳解决。

•规律是客观的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等事例来完成。

2、教学难点•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突破方法:通过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的小故事以及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观点等来突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刻舟求剑》的故事。

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学完本课知识,你就会得到答案。

——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列举通过学习、生活实践了解到的运动方式,由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运动的含义。

静止的含义: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静止的事例,由学生归纳出静止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通过多媒体介绍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问题: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2)展示刻舟求剑图片提出问题: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再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长江作业】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课件:第四课第二框

【长江作业】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课件:第四课第二框

牛牵出来,要挤出那些存在牛腹中的牛奶招待宾客。可是任
凭他怎么挤,也没挤出一滴牛奶。因为牛犊很久没有吃奶, 他也没有每天挤取牛奶,母牛的奶就自然地干涸了。
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件事情对我们有何启发?
这件事情要求我们尊重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政治[RJ· 必修4]
之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和问题提出方式,让学生设置一
些变式习题和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政治[RJ· 必修4]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 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 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用人和规律的关系原理解决社 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政治[RJ· 必修4]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外 生 活 感 悟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后 知 能 检 测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标要求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2.4规定的‚辨析 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要 求。
个物质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 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政治[RJ· 必修4]
方式二: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个人想要举办一个宴会,因为考虑到要用
很多牛奶,他就想:‚我如果从今天开始挤牛奶,日日积攒, 多日之后就会攒得很多,那时不仅多占奶罐,还有可能腐败

高中政治专题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专题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专题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专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任何具体的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没有进行某种的运动。

②运动是的、永恒的和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的和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①客观性:规律是,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和人的,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的规律。

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方法论要求①必须规律,按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造福人类。

【答案】1.(1)现象过程(2)①物质形态运动存在方式运动②物质承担者物质(3)①特殊状态一定阶段根本性质某一参照系范围内特殊②无条件绝对暂时相对③相对静止不变论诡辩论2.(1)固有的必然的(2)①客观的人的意志创造②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固有规律(3)①尊重客观规律②无能为力把握利用客观世界1.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练习题(附答案)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点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3.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4.(2010广东汕头金山中学期中)继2009年夏天出现日全食之后,2010年1月15日出现的日环食再次点燃了人们的“追日”热情。

实际上,太阳、地球、月亮都在运动,但是大自然却呈现给人们的是月亮从静止的太阳下经过,从而掩盖了太阳的光辉。

日食的形成能够印证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运动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5.(2010浙江宁波云龙中学期中)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知识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6.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看其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________联系A.固有的、现象间的、稳定的B.客观的、经常出现的C.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D.客观的、现象间的、必然的7.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B.日出东方C.新陈代谢D.万有引力8.(2010浙江淳安中学返校考试)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新教材高中政治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新教材高中政治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有专家称,白天大部分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和夜晚常看电视的人更容易肥胖,电子产品的明亮光线不仅会改变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还会导致血糖上升。

这告诉我们(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内在规律的支配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③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④人类可以根据对规律的认识而利用规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材料强调事物运动具有规律性,规律具有客观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利用规律,②④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A2.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严重干旱,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生产。

气候的变化令人防不胜防,体现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可知性③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中④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气候的变化令人防不胜防”一方面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其存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③符合题意。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错误;④的说法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排除。

答案: C3.近期,山东省地震局举办的“邀您揭秘省地震监测中心台”活动上,不少参观者感慨,真是长见识了,原来光知道海洋有潮汐,这次才知道原来都是岩石的地壳也有潮汐,而且和地震有很大关系。

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在运动中认识事物D.事物时刻都在运动中,不存在静止的事物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的知识。

岩石构成的地壳也像海洋一样有潮汐现象,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A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运动的主体,而是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B不符合题意;D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 错误。

答案: A4.工匠精神是一种沉稳求进的操守和情怀。

【长江作业】高中政治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后知能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长江作业】高中政治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后知能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长江作业】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1.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许,中国首次举行太空授课活动。

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

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十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解析】A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项错误,任何情况下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说明了相对静止的一种表现。

【答案】 C2.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体现了( )A.绝对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相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解析】“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说诗人在行船上看云,觉着云是静止的,其实诗人与云都是在运动的,C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C3.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

”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解析】本题以青藏铁路为背景,考查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身造福。

B项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项夸大了当前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故选A。

【答案】 A4.在“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定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否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解析】在“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船在运动,否定了运动的绝对性。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4课 第2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强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1)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4课 第2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强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1)

【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强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1.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雪莱诗歌中认为“花开花谢、然后飞逸、像闪光一样短促”,蕴含的哲理是事物是运动的,但否认相对静止,与B揭示的道理相似;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表述;C否认绝对运动;D观点认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均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同。

2.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

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答案] B[解析] 考查规律的知识。

材料的意思是家长使孩子超负荷,导致事与愿违,说明家长没有遵循孩子成才的客观规律,选项B符合题意;这些家长看到了孩子成长中会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才让孩子多学本领的,排除A;这些家长让孩子多学本领就是为了实现质变,C选项错误;这些家长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是注重孩子成才的内在条件,D选项与题意无关。

3.下面的漫画主要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思想方法上的( )①片面性②唯心论③诡辩论④相对主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A[解析] 漫画中的人物都片面地看问题,都只从自身愿望和想像出发想问题,体现了①②;③④是否认静止、只承认运动的观点,与题意无关。

4.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4课 第2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4课 第2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选择题1.“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

诗中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C.运动是有规律的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答案] A[解析] 这首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故选A。

2.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答案] A[解析]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正确;B、C材料未体现;D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3.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绝妙的说明”。

列宁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这一观点( )A.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B.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C.指出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D.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答案] D[解析] 列宁的观点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D正确;其余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4.近两年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

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了规律的客观性的知识。

高三政治(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高三政治(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考点三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是运动的 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离开运动谈物质, 运动谈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陷入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 物质谈运动 离开物质谈运动,陷入唯心主义
误区: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误区: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 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 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 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 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 用是有条件的。所以, 用是有条件的。所以,认为规律都是永恒 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的,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 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研制出的运载 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研制出的运载 工具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 生产出的空 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 工具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生产出的空 调设备改变了盛夏的室温 发明的可视电 改变了盛夏的室温; 调设备改变了盛夏的室温;发明的可视电 使千里之遥的通话成为面对面的谈心。 话使千里之遥的通话成为面对面的谈心。 面对这些事实,我们可以说 面对这些事实, • A.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类可以改造它 A.尽管规律是客观的 尽管规律是客观的, • B.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 B.尽管规律是客观的 尽管规律是客观的, C.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客观规律的 利用它 C.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客观规律的 决定作用削弱了 • D.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着新的规律不断地 D.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着新的规律不断地 被人们创造出来

政治必修IV人教新课标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作业(解析版)

政治必修IV人教新课标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作业(解析版)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人与规律的关系。材料强调“城市布局要考虑环境关系,统一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两者的统一。不是单纯追求个性,千篇一律。①②正确,③④排除。
二、非选择题
9.(2014潍坊测试)2014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人们再次感受到了雾霾的威力。据分析,雾霾的成因主要是城市及周边区域的人为源污染物(汽车尾气、工厂污染物、采暖排放的CO2等)排放,加上气象条件不佳,导致大量污染物无法扩散出去,从而在城市密集的中东部形成了大面积的区域性雾霾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为减轻雾霾提出合理化建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D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题干中陨石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减少灾害的影响,③表述错误。
3.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静止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
解析:C本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C正确体现题干含义。A、B、D观点均错误。
4.“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训练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选择题知识点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近年来,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

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知识点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4.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

这说明()A.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C.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D.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5.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知识点三运动是有规律的6.(2014·江苏高考)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④阶级斗争规律⑤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⑧苹果落地⑨市场上商品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①⑤⑨B.③⑤⑧C.⑦⑩⑪D.②④⑥⑦7.(2014·江苏高考)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

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随堂检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含解析)

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随堂检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含解析)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随堂检测: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在“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定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否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2、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

这说明( )A.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C.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D.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3、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C.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D.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4、“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蕴含的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③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 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6、改革开放40多年来,贯穿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工业化。

我国工业化成功的经验在于基本遵循了一个大国工业化进程的共性规律,同时乂尊重了自己独特的国情背景,而且将二者进行了有效结合。

这一经验的哲学依据是()①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普遍适用的真理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④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个个农业新名词走进百姓生活。

北京市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下册(必修4)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测试) 含解析

北京市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下册(必修4)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测试) 含解析

必修4 第2单元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测试(满分60分,3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10小题,总共30分)1.2015 年10 月17 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此次任务是我国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在轨交付服务,这标志着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中迈出了新的一步,这是全体航天人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结果。

这表明( )①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②要想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会有所成就④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A。

①② B.②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使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故②③符合题意,故正确;①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二者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④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近日美国成功地研制出一款在开火后能够自己改变方向的子弹,这款子弹壳上面的鳍片能根据风向和目标物体的移动来引导和调整它在空中的方向.这就意味着狙击手不必根据风向、天气、子弹在空中飞行时倾斜的角度以及目标移动来做出复杂的调整,就能从更远的地方射中目标。

该项试验的成功说明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认识和改变规律②人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④人可以利用规律,趋利避害A. ①②B。

③④ C. ①③D。

②④【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美国成功地研制出一款在开火后能够自己改变方向的子弹,这一成功是在尊重客观规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故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正确;根据风向和目标物体的移动来引导和调整它在空中的方向,是利用规律,趋利避害的表现,故④符合题意,故正确;①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创造、改变,也不能消灭,排除;②说法错误,人们是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需要,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长江作业】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后知能检测 新人
教版必修4
一、选择题
1.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许,中国首次举行太空授课活动。

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

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十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这说明( )
A .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 .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解析】 A 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 项错误,任何情况下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 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说明了相对静止的一种表现。

【答案】 C
2.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体现了( )
A .绝对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B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相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解析】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说诗人在行船上看云,觉着云是静止的,其实诗人与云都是在运动的,C 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C
3.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

”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解析】本题以青藏铁路为背景,考查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身造福。

B项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项夸大了当前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故选A。

【答案】 A
4.在“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定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解析】在“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船在运动,否定了运动的绝对性。

因此选D。

【答案】 D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解析】“客观实在”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因此选B。

【答案】 B
2
6.中央气象台2013年10月30日发布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西南地区淮河流域等地有小到中雨。

东北平原黄淮江淮等地有轻雾或霾,材料表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气象台能够预报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故②正确,天气是不断变化的,故①③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④错误;因此选C。

【答案】 C
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解析】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项正确且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错误。

【答案】 C
8.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以下属于规律的是( )
A.水往低处流
B.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C.新陈代谢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解析】A、D都属于现象的联系,“水往低处流”是万有引力规律作用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规律的结果。

B属于计划、规则,不具有客观性。

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 C
3
4
9.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
破旧立新
A .分工协作
B .勇于创新
C .尊重规律
D .依靠群众
【解析】 事物运动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文物保护亦是如此,漫画正是从反面告诫人们,大拆大建让文物的历史积淀出现断层,实际上割断了历史文脉,背离了文物保护自身的规律,C 正确。

【答案】 C
10.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的成功返回以及“嫦娥二号”的成功实施,表明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上天”的技术,但是“入地”的本领还非常有限。

例如对地壳运动的知识却知之甚少,人们还不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以致地震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由此可见( )
A .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运动的规律
B .有些规律是可知的,有些规律是不可知的
C .如果认识了地震规律,就能改变地震规律
D .真正把握规律,才能有科学预见性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A 、B 、C 表述错误,D 项正确。

【答案】 D
11.“十月原本是南京最美好的季节,可如今雾霾已连续几日萦绕金陵城。

大家还记得上次的蓝天白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么?”昨天一出门,不少南京人就感觉到,眼前一片灰蒙蒙的,遥看远处,看不真切。

同时,空气中还隐约有一阵烟味。

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
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故②错误;①③④符合题意,因此选C。

【答案】 C
12.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

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

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荒漠化现象是人类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的不良后果。

要解决好荒漠化问题,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需要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

②③说法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存在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哪些哲理?
【解析】本题为限制型问答题,要求在哲学的辩证唯物论范围内回答。

材料设置了从古代到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由古代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到近代人主宰自然,再到现代人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些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

【答案】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
5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③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4.辨析: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是无法认识的。

【答案】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但由此得出规律是不能被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