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f2a3d5f767f5acfa1c7cd48.png)
规律(本质联系)
相对平静稳定 隐藏于现象之中 抽象思维把握
联
系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深藏在事 物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 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1)守株待兔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发展状况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价格上 涨 获利 增加 生产 扩大 供过于 求 价格下 降
看到了事物的变化,但否认了事物是相对静止的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运动和静止 (1)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 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 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供不应 求
生产 缩减
获利 减少
规律是稳定的联系,不是暂时的联系
规律
区 别
含义 不同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 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
规则
人们制定出来的 供大家共同遵守 的制度或章程
性质 不同
是客观的,不能 被制定,修改或 者废除
是主观的,可以 制定、修改、补 充或废除
联 系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 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
含 区 义 别
静止
指宇宙间一 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 过程。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事物在它发 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 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 殊的运动。
特 运动是无条件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征 永恒的、绝对的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4e2bba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2.png)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1一、说课程序:本说课课件包括以下步骤,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下面具体展开各个步骤。
设计理念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精神和本框题具体内容,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理念,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1、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一个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二)能力目标:通过具体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具体事例归纳哲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辨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重难点突破A设计活动之一:百家争鸣坐而论道1、解决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2、活动内容:辨析观点明确关系观点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观点二: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观点三: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观点四: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3、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形成讨论,突破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重点内容。
B设计活动之二:精彩辩论明辨是非1、解决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2、设计活动:展开论争突破难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观点:人不能两次踏入通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观点:人不仅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教学设计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6f8232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4.png)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教学重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难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本节课以“认识简单的运动”为题材,让学生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运动,并知道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应该按照规律处理问题,做到按规律办事。
活动准备:(1)按学生人数分为四大组,组长负责进行合作学习,强调集体主义,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注重个人的展示,做到民主集中的进行本次活动。
(2)角度定位:组员——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组长——活动的参与者、小结者;教师——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
活动主题:认识简单的运动第一步谈谈我知道的运动提示: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能够推动哲学的发展。
而这一个知识点就为我们本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
同学们可以以学习中所学到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作为我们探究活动的相关题材,通过我们的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
根据教师的提示,同学们也可以将运动扩大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之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但是应结合以下题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问题1:我所知道的运动是。
(归纳出运动的基本形式)问题2:运动是什么东西在动?物质不动行吗?(探索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3:现在老师站在讲台上没有动,对吗?为什么?(探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知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懂得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真正意思,进一步来落实课标要求。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9d9254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6.png)
分 析 :
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以上观点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 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导 致形而上学。
把握好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需要注意反对两种倾
吐鲁番干旱,酷热。按理说就像戈壁沙漠,难生寸草。然 而,吐鲁番却盛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这有什么奥秘? 凡来过吐鲁番的人,几乎都发出这样的疑问。高踞四周山 系的雨雪水汇成条条河流,冲下山谷。流经戈壁砂砾地带, 蒸发掉一些,而更多的却渗入沙土地下,只有少数流入绿 洲。 由于大量雪雨水渗入地下,成为潜流。经过人工挖 成地下相通的暗渠,四季长流不息,汇成了“地下长渠”, 这就是古老的坎儿井。 其实,坎儿井就是把这些地下水 引向地面的一种独特自流灌溉形式。
——马克思
机械运动的载体是: 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是: 原子、离子等 生物运动的载体是: 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是: 生产方式
结论2:
_物_质__是是 运动的 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是: 人脑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 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能否定相对静止。
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包含两方面 的含义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不变)
如:保质期内的鲜奶、食品等。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是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不变)
守 株 待 兔
⑵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14-33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提纲 上课用
![14-33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提纲 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f1be8c1ff78a6529647d535f.png)
15级宏志政治学科导学提纲 班级: 姓名:第 1 页 共 4 页 第 2页 共4页课题: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习目标】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识记基础】【深入探究】材料一: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划破夜空的流星等。
有些事物变化是缓慢的,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珠穆朗玛峰在50万年间升高了1600米。
还有些物体虽然运动速度快,但距离我们遥远,或者是物质本身太小,我们也不易察觉。
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以每秒14公里和26公里的速度飞奔。
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也在不停运动,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运动速度非常之快。
[问题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 (2)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材料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进行无人交会对接试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问题探究]--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从哲学上看,天宫一号与神八飞船要成功对接,需要保持一种什么状态? (2)在交会对接时,它们还在运动吗?请你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说明。
材料三:在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中,要使飞船准确到达预定轨道,发射速度必须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低于第一宇宙速度,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飞船只能绕地球匀速飞行,无法实现对接;高于第二宇宙速度,飞船会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奔向地月系,更无法实现交会对接。
[问题探究]--全面认识规律(1)从哲学上看,万有引力是规律还是现象?什么是规律?(2)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规律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谈谈。
(3)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拓展深化】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2d0aa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f.png)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改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运动知识常常被忽视,导致运动时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意外伤害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认识运动,并合理地进行锻炼,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于运动规律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为您梳理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运动,从而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和健康状态。
一、身体适应规律1.1.刺激与适应身体适应是指身体对于运动刺激做出的反应。
当我们进行某项运动时,身体会受到刺激,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肌肉收缩等。
适应是指随着运动的进行,身体会逐渐适应刺激,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刺激的反应。
1.2.SAID原则SAID原则是身体适应规律的重要原则,代表了Specific Adaptationto Imposed Demands,即“特定适应于强加的要求”。
根据这个原则,身体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刺激会产生特定的适应。
比如,长跑会提升心肺功能,力量训练会增加肌肉力量。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目标来选择特定的运动方式。
1.3.适应期适应期是指身体在受到运动刺激后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和恢复的过程。
适应期的长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刺激越大,适应期就越长。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每个训练周期和适应期,以避免过度训练造成的损伤和疲劳。
二、运动强度控制2.1.心率控制心率是衡量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的心率区间对应不同的训练效果。
比如,低强度的有氧训练主要靠脂肪作为能源,适合减脂和增加心肺功能;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以提高代谢和耐力;高强度的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心率,调整运动的强度,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2.2.负荷控制负荷是指运动时对身体的负担,包括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
第4课 第2课时201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4课 第2课时201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59cb9ae284ac850ad02426f.png)
配人教版
思想政治
必修4
【例2】 (2013·北京文综)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
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
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动的,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
号”平稳落月,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也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在月球上成功实施软着陆的国家。在实现软着陆的同 时, “ 嫦娥三号 ” 还肩负着突破自动巡视勘查、深空测控通 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的使命。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依 靠的是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 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论坛”在海南举行。会议提出,推动海南绿色崛起,需要依靠 和充分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守住这个全世界都追求 的“时尚”,凸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 供地方样本。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 (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特点来利用规律 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模式 向生态文明建设 )
①强调海南绿色崛起以发挥独特优势为基础
经济建设,④错误。该题选A。
配人教版
思想政治
必修4
【例4】 (2014·广东佛山一模) 网友纷纷引用泰戈尔的诗 映射当今的雾霾天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的距离,而是我在大街上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网友 如此吐槽折射出人类活动没有正确处理好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
B.人为事物与自在事物的关系
配人教版
思想政治
必修4
典例赏析
【例1】 (2012·江苏单科)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
教学设计14: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14: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12b90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c.png)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科学含义,理解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能力目标:通过列举实际事例,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通过学习人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规律,如何利用规律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规律的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我们今天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讲授新课: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播放视频:生命运动展示各种运动的照片《流星雨》《火山爆发》等【课堂探究】第31页“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
”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探究提示】大自然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恒运动的。
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从刚才大家的发言可看出,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运动呢?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那么运动和物质是什么关系呢?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 (精美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 (精美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8d28baec3a87c24028c4c5.png)
认识运动——教案课题:认识运动课时安排:15分钟课型:授新课课标要求:本框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2.4规定的“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要求。
教材分析: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教学重点:运动的含义教学难点: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学情分析:哲学理论,深奥难懂,对于刚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尽管本课知识点难度不大,但要理解清楚,并能灵活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此可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贮备基础之上,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广告、生活案例、哲学故事,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备列举生活实例,分析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自觉反对和避免形成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策略方法哲学本身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抽象、晦涩而难懂,要使哲学课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让哲学智慧的光辉永葆生机和活力,教学设计就应该尽量选择鲜活的生活案例和学生熟悉的诗歌、名言、成语、故事等,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力求使刚刚接触哲学学习的学生爱上哲学。
教学活动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各位同学,打起精神,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个美女,请看大屏幕。
(PPT放映孙燕姿代言美克运动鞋视频)若是没有PPT——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美女孙燕姿代言的美克运动鞋的广告吗?“运动每时每刻,美克运动鞋”。
设计问题:真的是穿上美克运动鞋,我们才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吗?生:······师:显然不是这样的,其实呀,不仅我们,就是整个世界也在每刻每克不断的运动着,今天就让一起来认识运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4年最新省级赛课优质课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4年最新省级赛课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6f05ac0029bd64783e2cce.png)
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 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 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 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 结果番茄长到达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 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 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 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C
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关 系 运 动 静 止
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 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空间位置在 含义 变化和过程 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基本不变。 不同 区 别 性质 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不同 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 联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 系 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运动和静止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 殊状态(不显著的运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 动。(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 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
的。
结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 对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部编本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2bb197d0daef5ef7ba0d3c83.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二、知识目标1.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2.运动是有规律的;3.规律是客观的三、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体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难点: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教学设计】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温故而知新(通过练习题训练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属于物质的是①影子②抗震救灾精神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这一观点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3. 在我国历史上曾掀起“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做法,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9f1ff47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f.png)
2.小组合作,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b.我们如何运用规律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每组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问题分析、观点阐述和结论,字数不限。
3.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理论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对现实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关注欲望。然而,由于运动与规律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可能对运动与规律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提示:练习题将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旨在检验学生对运动与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运动与规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提示:可以选择科普书籍、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关注运动与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5.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观察并记录运动与规律在展品中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动与规律的概念及其关系。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运动与规律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运动与规律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教学语言: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分析以下案例:为什么夏天会下雨,冬天会下雪?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是什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2014公开课课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2014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fdab5f77232f60ddcca1a7.png)
特征一: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 循其固有的规律。
自然界的 运动都是 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 运动也都是 有规律的
人的认识 运动也是 有规律的
特征二:规律的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 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现规律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物质
运动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止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区别
角度 含义 特点
联系
整个物 运动 质世界
宇宙中一切 无条件的 事物的变化 绝对的、 和过程 永恒的
静止
性质相对稳 物质的 定;位置或 有条件的 具体形 运动状态相 相对的、 态 暂时的 对稳定
静止是运 动的特殊 状态,物 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 与相对静 止的统一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刻舟求剑 形而上学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 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课堂探究: ⊕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 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 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 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 和永恒的。
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b3952b05087632311212ef.png)
课题
理解运动把握规律
授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水平目标
(1)使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水平。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2)使用运动、规律的观点驳斥一些错误观点。
(3)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理解规律的水平。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强化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在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够按客观规律办事。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件展示:磁悬浮列车
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b62c3004a7302768e9939a7.png)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 而身为宋国笑。
错把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种必然联 系
哲学所讲规律的含义关键词:
• 固有的:本来就有的。非人主观创造,更 不是上帝创造; • 本质的:非现象、表象。(苹果掉地), 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 •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这种联系必须是确 定不移,一定会发生的联系才是规律; • 稳定的:形成规律之后,不是多变的,不 会很快消失的;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 义和诡辩论
两个概念
运动 静止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荀 况
2.规律的特征及其要求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 不可违抗的
如何理解?
全球地震灾害
唐山、玉树 等地震的发 生说明什么? 1.物质是运动 的,运动是有 一定规律的. 2.规律通过 现象表现出 来,人们可 以通过现象 来认识规律.
一切存在物,一 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 的东西,只是由于某 种运动才得以存在、 生活。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优品课件之第一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优品课件之第一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926b336bd97f192279e9c1.png)
第一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第一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课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间2015.11.5地点三亚四中地下听课室授课教师孙发妮班级高二(1)班教材分析本课所讲授的是《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教学内容。
从内容上看: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学情分析经过1-3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从思想上坚信世界是物质的,对哲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具备了运用观察、实践、讨论、阅读等方法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些都为本框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实际事例,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通过学习人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规律,如何利用规律为生活服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政治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3e640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8.png)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政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的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1、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和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ad31f5f77232f60ddcca1cc.png)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 刻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变 化的过程。 绝对运动
人在成长过程中,你还 是你,没有变成别人。
相对静止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Part 1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1)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区 含 义 别
特 点
宇宙间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
绝对的、无条件 的、永恒的
相对的、有条件的、 暂时的
联系 反对 错误 倾向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 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慧能
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 概念或精神的运动?这属于什么观点?
到底什么在运动?
机械运动的载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物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
运 动 的 载 体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人脑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价值决定价格
固有(客观)联系
喜鹊报喜,乌鸦叫丧
主观联系
万有引力 本质联系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本质联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状况 必然联系
水往低处流
现象联系 摩擦生热 现象联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偶然联系
自然界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大雁南飞北返
青蛙冬眠
(1)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a9e822d1f34693daef3eca.png)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趣教学【课时安排】 1 学时【讲授新课】导课激趣:结合今年“两会”修宪的决定,给学生展示宪法的几次修改,并列举最新一次修改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修改宪法?从修改的这些内容来看,人的思维、社会、自然界都在不断变化发展,所以我们的宪法也要与时俱进。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探究活动:诗词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感悟一下:这些诗词都描写了什么共同特点?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1. 运动的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
所以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探究活动:诗词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感悟一下:这些诗词中描写了什么在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探究活动:想一想:《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运动
化 学 运 动
锈迹斑斑
生命运动
老 了 呢 ? ?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 会 运 动
社会主义社会
结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高度抽象概括)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 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3.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这个观点( ) A.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C.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完全不同的
C
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 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 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 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人工降雨,意味着规律可以改变吗?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 1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2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竞神秘地 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 穴,要用掉大小树木600多棵,等到人 们认识到砍伐森林、破坏环境的恶果, 在实地“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 时,“楼兰已毁”,已无力回天了。
什么是规律?有什么特性?书本33页
可否长生, 青春不凋?
如果砸的是你?
可否长久之计?
规律: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而不是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下列哪些属于规律?
⑥⑦
①水往底处流 ②日夜更替 ③种豆得豆 ④一年四季的变化 ⑤苹果落地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⑨商品价格时涨时落⑩红灯停,绿灯行 (11)足球规则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主观能动性 2.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 3.生产关系属于意识范畴 4.路线方针政策属于物质范畴 5.意识一开始就是思维的产物 6.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课堂任务: 同桌互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与方法论
高 二 《 生 活 与 哲 学 》
▲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①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③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的哲理是( ) 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B
2.(2010· 江苏单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A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稳如泰山?静若处子?/回不到从前啦。 运动时无条件质的运动呢? 宏观物体—— 机械运动的载体 原子、离子——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命有机体—— 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 社会运动的载体 人脑——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物质(载体,承担者)的运动, 不是概念不是意识不是绝对精神
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钟打 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 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 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它的根 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 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 定的经济价值。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 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引种到我国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疼的 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桉 树林内及附近草木和灌木大量枯死。
C
5.“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 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 中。”这句话是说( ) D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6.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 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些话说明( )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 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想一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 行,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个小 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 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 竞是一颗子弹。 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 机的速度方向一致。于是飞行员和子弹处在相 对静止状态。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 静止的统一。
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飞矢不动、中国人的祖宗情结)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
课标文综26.N1[2011· 江苏卷] 传统的电影放 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 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 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 象包含的哲理是( ) A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C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及其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8.近日,山东省出台《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草案》,意在打造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 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 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拓展发展空间,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文化强 省建设。草案目前已处于专家论证阶段。初步测算,到2020年,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九大核心区总投资上万亿元,集中集约 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近海陆地600平方公里, 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 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 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谈谈山东省集约用海初步构想的可行性。 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背规律。山东集约用海初步构想是在正确认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 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可行性构想。
试从桉树引种的事件说明我们应该如何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答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国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们认识规律 要有一定的过程;我们要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云贵高原等地在引种桉树时,不能只注重 经济效益,而忽略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 害。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 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综合:运动和静止有什么关系呢?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一次也不能踏入)(我已非我—陈世美)
C
7.为满足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国参观者对蔬菜种类与营养 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 上海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 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 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 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 是
思考:物质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 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反对两种倾向:
慧能大师“心动” 1:离开物质谈运动
刻舟求剑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2:离开运动谈物质
安静睡着
十六年守护
长期社初
二、静止的含义 (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 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