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
《文物》杂志2009年第5期---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发掘简报_王久刚
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图一M3~M5平面分布示意图京科花园小区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韦曲镇的塔坡村以东,地处少陵塬向西北延伸的末端,北高南低。
2001年6月,在京科花园的基槽内探出古墓5座。
为配合工程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这5座墓(包括西汉初年墓2座、北魏北周墓3座)进行了清理发掘。
现将3座北魏北周墓(编号为M3、M4、M5)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3座墓呈东西向并排分布,间距约13米(图一)。
均为南北向“甲”字形长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过洞、甬道、封门、墓室五部分组成,墓道在南,墓室在北。
因发掘是在当代建筑的基槽底部进行的,所以墓葬形制中涉及的数据均以基槽底部为准。
1.M3方向186°,墓道斜坡状,平面长12.76、宽1.2米,坡度30°(图二)。
过洞北距甬道封门1.97米,长1.46、宽1.2、高1.5米。
甬道与墓道同宽,长1.2米,顶部下塌,高度不详。
封门位于甬道南口,用土坯封门。
因早年盗扰及墓道土内涌,封门向内倒塌,土坯已成残块。
在甬道口东侧,有一个直径约0.56米的盗洞。
墓室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3.1、东西宽2.7米。
墓室顶下塌,从四周及四角残存情况来看,顶为穹隆顶,前壁高1.48、后壁高1.2米。
墓室底面平整,内填塌土块以及五花土,底距现地表7米。
墓室内北部东西长2.2、南北宽1.4米的范围内,有厚约0.05米的草木灰一层,内有铁棺钉数枚,未见棺木。
人体骨架在草木灰内,仅发现一些碎块,均为黑色,似被火烧过。
在草木灰范围内东部,有长条形2009年·第5期图二M3平、剖面图1、11、20、21、23、33、34、36.裹巾男俑2、4、8、18、45、48.小冠侍俑3、7、19、42、43.小冠武吏俑5、10、13、26.骑马俑6.陶鸡9、31.A型风帽俑12.女俑14.陶车轮15.陶仓16.陶车17、24、35、41、47.B型风帽俑22.青瓷罐25、32.武士俑27.陶井栏28、29.镇墓兽30.陶牛37.陶钵38.陶壶39、40.陶碗44.陶驼架49、50.陶饼形器白膏泥3块。
北周发掘报告
北周发掘报告引言北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北周时期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本报告旨在总结北周发掘报告的主要发现和意义,帮助读者了解北周时期的历史。
发掘地点北周时期的发掘地点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其中包括陕西、河北和山西等省份。
这些发掘地点包括墓葬、宫殿遗址以及日常生活遗迹等。
墓葬发掘北周时期的墓葬发掘是研究北周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墓葬的发掘,考古学家们可以了解北周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在墓葬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骸。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等。
其中,陶器主要用于生活日用品,如酒器、餐具等;铜器则主要用于仪式和礼制;而玉器则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墓葬,如壁画墓和竹简墓等。
这些墓葬中的壁画和竹简记录了北周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状况,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宫殿遗址发掘除了墓葬,宫殿遗址的发掘也为研究北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考古学家们在陕西、河北和山西等地发现了多个宫殿遗址,这些宫殿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北周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在宫殿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建筑遗迹和器物。
这些建筑遗迹包括宫殿建筑的基址、墙壁残片等,通过对这些遗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北周时期宫殿建筑的规模和布局。
而在宫殿遗址中的器物发现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如宫廷用的金银器、玉石器等。
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北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日常生活遗迹发掘除了墓葬和宫殿遗址,日常生活遗迹的发掘也为我们了解北周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考古学家们的发掘工作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北周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遗迹,如居民区的遗址、农田遗址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遗迹的发掘,考古学家们可以了解北周时期人们的居住状况、农田耕作方式和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的信息。
《文物》杂志2006年第9期--咸阳隋代萧绍墓_谢高文
咸阳隋代萧绍墓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一墓葬平、剖面图1.墓志2.陶武士俑3.陶人面狮身镇墓兽4、13.陶碗5.陶碓杆6.陶碓支架7.陶风帽俑8.陶持箕俑9.陶俑头10.陶磨11.陶镇墓兽12.陶羊头2000年在西安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中发现了大量古墓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了发掘,其中编号为M229的墓葬出土一合墓志,知其为隋代萧绍墓,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墓葬由墓道、两个过洞、两个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175°,全长21.85、深7.35米(图一)。
此墓有一盗洞,平面近椭圆形,开口与墓葬开口处于同一层位,系早年被盗,长径70、短径50厘米,直通墓底。
墓道为斜坡墓道,平面近梯形,口小底略大,长10.4、口宽0.8~1.2、底宽1.2米。
墓道北壁向南倾斜,东西两壁底部与第一过洞相接处各内收5厘米。
墓道壁和过洞壁原均有壁画,·2006年第9期图二陶俑、陶器1.武士俑(M229∶2)2.人面狮身镇墓兽(M229∶3)3.碓支架(M229∶6)4.持箕俑(M229∶8)5.俑头(M229∶9)6.磨(M229∶10)7.风帽俑(M229∶7)8.碗(M229∶4)9.羊头(M229∶12)10.碓杆(M229∶5)(1、2为1/8,3、5、9为1/2,余为1/4)系在壁面上涂一层白灰,然后绘画,现已脱落。
第一过洞为拱形顶,长2.8、宽1.12、高2、直壁高1.5米。
东西壁与第一天井底部相接处各凸出5厘米,至第二过洞处又各内收5厘米。
第一天井平面为长方形,长2.9、宽0.85米。
口大底小,南北两壁内收。
第二过洞为拱形顶,长3、宽1.15、高1.6、直壁高1.3米。
东西壁与第二天井底部相接处各凸出5厘米,至甬道处又各内收5厘米。
第二天井平面为长方形,长3.3、宽0.8~0.85米。
口大底小,南北两壁内收。
甬道平面为长方形,拱形顶,长1.5、宽1.1、高1.4、直壁高1.15米。
历史趣谈武德皇后是哪个朝代的 武德皇后墓的考古情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武德皇后是哪个朝代的武德皇后墓的考古情况
导语:武德皇后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
这个时期中国领土被分为两个政权,一个南朝一个北朝,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分裂,维持了很长一段时
武德皇后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
这个时期中国领土被分为两个政权,一个南朝一个北朝,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分裂,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后来隋炀帝杨坚统一了中国,将中国重新融合在一起!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武德皇后生活的北朝。
北朝从北魏开始到东魏和西魏的对峙,再到后来北齐北周的对峙,一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武德皇后在没有成为皇后之前是突厥的阿史那三公主,那个时候突厥族一举打败了强大的柔然,取代了它的草原上的霸主地位!当然那个时候北齐和北周都想要通过自己的实力来统一中国,拉拢新崛起的突厥族作为助手当然成了不可缺少的步骤,所以两个政权争相恐后使出各种手段试图与突厥族联姻。
经过重重阻碍,最终宇文邕如愿以偿娶到了温婉贤惠的阿史那三公主,成为北周皇后。
这个时候北周和北齐承接了东魏和西魏的对峙关系。
北齐继承了东魏领土,在经济上相当发达,不论是农业、瓷器还有盐铁业都有很大的优势;北周承袭了西魏的领土,宇文邕在位期间更是努力推动各方面的改革发展,使得北周一片繁荣。
后来随着两个王朝王位的更迭,昏君登基,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北周让杨坚瞅准了时机,一步一步最终称帝并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杨坚就是隋炀帝!不久之后便开创了隋唐盛世,留下了丰功伟业。
武德皇后墓
武德皇后去世后她的安葬地点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关
生活常识分享。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期刊文章中国考古学年鉴魏晋至明清考古中原文物河南唐墓概说考古与文物咸阳西汉墓清理简报人民日报陕西发现一批罕见中唐古墓考古与文物汉中市北郊石马坡南宋墓清理记中原文物陕西扶风石家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博西安东郊元刘义世墓清理简报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大白杨汉墓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曹家堡唐墓清理简报文物长安郭村发现唐张智慧墓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唐李椿夫妇墓清理简报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北郊大白杨村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市东郊东汉墓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曲江池汉唐墓清理简报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向阳公司汉、晋、唐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市南郊净水厂汉、唐墓群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国棉四厂五座唐墓中国考古学年鉴长安县西韦村唐、金墓葬作者刊号页码段鹏琦198564赵会军1984 0484咸阳市博物馆薛恩光1984 05141984 03 12刘长源1984 0556罗西章1985 0110陈安利1985 0451987264张海云廖彩梁等1986 0322阎志利1986 0561桑绍华1986 032219884619882391988240徐进张蕴1987 0640257258261262文博西北大学医院汉墓清理简报戴彤心贾麦明1988 0622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舍利墓清理简报郑洪春1988 0161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唐西昌令夫人史氏墓陈安利马骥1988 0337文博西安曲江元李新昭墓马志祥张孝绒1988 023中国考古学年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1991310鉴略论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墓考古齐东方1990 09858中国文物报临潼发现秦人砖室墓葬林泊19900510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净水厂汉墓清理简报1990 0647中国文物报西安东郊汉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呼林贵19900913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田王晋墓清理简报1990 0550考古与文物长安县北朝墓葬清理简报1990 0557文物西安西郊唐墓陈安利马咏忠1990 0743中国文物报西安白鹿原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呼林贵19900719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枣园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12西安灞桥区政府基建工地汉墓清理考古与文物简报1991 0441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华厂汉墓发掘简报李恭1991 0446考古学报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1991 02239文博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3西安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考古与文物简报张达宏等1991 0450西安三桥车辆厂工地发现唐裴利夫考古与文物桑绍华1991 0625妇墓西安东郊黄河机械厂唐王代墓发掘考古与文物简报李友辉1991 0616文物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公主墓陈安利马咏忠1991 0916考古西安东郊发现一座唐墓陈定荣1991 03286考古与文物西安市北郊金代墓葬发掘倪安志等1991 0632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光明日报考古与文物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西安北郊六座汉墓清理简报西北医疗设备厂福利区92 号汉墓清理简报西北医疗设备厂汉墓清理简报西安未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汉墓发掘简报西安北郊枣园第二次发掘简报西安陈请士墓发掘简报西安东郊秦川机械厂汉唐墓葬发掘简报西安东郊唐韦美美墓发掘记西安东郊红旗电机厂唐墓西安东郊黄河机械厂唐墓清理简报西安东郊清理的两座唐墓西安南郊山门口元墓清理简报西安北郊发掘大规模汉代墓葬群,关中汉墓分期问题可望解决西安秦川机械厂唐墓清理简报西安董家村秦汉墓葬西安市陕西卷烟材料厂汉墓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发掘简报西安西郊大土门村附近发现汉唐汉墓群西安任家口M228 号北魏墓清理简报西安玉祥门外元代砖墓清理简报西安东郊十里铺337 号唐墓清理简报张蕴陈有旺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92 03621992 05331992 05211992 05251992 0591992 06201992 03361992 95581992 09661992 01251992 011992 0573199401161版1994 0418199623819962391995 08371956 03821955 12591956 08321956 0833西安徐家湾清理一座汉墓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简报长安县三里村东汉墓葬发掘简报西安南郊庞留村的唐墓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的发掘西安郭家滩隋姬墓清理简报长安县南里王村唐韦泂墓发掘简报西安北郊清理一座东汉墓西安东郊韩森寨汉墓清理简报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西安张家堡新莽墓葬发掘简报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发掘简报西安明代秦藩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西安南郊唐史君颜氏墓发掘简报唐殷仲容夫妇墓发掘简报西安南郊西晋墓发掘简报西安三国曹魏纪年墓清理简报唐金裕1956 097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 0657陕西省文物会1958 076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 1040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 034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 08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 088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0 056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0 0572西安市文物工作队2010 0126西安市文物考古保护所2009 054西安市文物考古保护所2009 052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7 022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杨武战等2007 013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李明等2007 0518陕西省考古研究2007 0848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张全民等2007 0221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西安市西北大学校园发现一座汉墓华夏考古山西高陵县宝诗佳公司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西安尤家庄六十七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西安市曲江乡孟村元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西安紫薇田园都市工地唐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西安市南郊马腾空唐墓发掘简报中国文物报西安首次发现三国曹魏纪年墓文物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西安洪庆北朝、隋家族迁葬墓地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北朝墓清理简报文物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唐范孟容墓发掘简报中国文物报西安发现明代秦王家族墓地文物西安东郊元代壁画墓文物西安市南郊茅坡村发现一座唐墓文物西安南郊唐墓M31 发掘简报王维坤2007 058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7 036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程林泉2007 114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马志军等2006 02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李明等2006 011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肖健一等2006 0337张全民等2006 06 2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孙福喜等2006 05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建民等2005 104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孙伟刚等2005 017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杨军凯等2005 034陕西省考古研究2005 0218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焦南峰等2005 0213肖健一等2004 09 2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4 016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孙福喜、王久刚2004 0956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孙福喜2004 0131文物唐康文通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4 0117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西安北郊翁家庄汉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段毅等20041考古与文物唐节愍太子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小蒙等2004 0413考古与文物隋吕思礼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李明等2004 0621中国文物报西安北郊再次发现北周粟特人墓葬杨永林2004 11 24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陕西周至县二曲镇李家村汉墓清理简报张秀斌200416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陕西省煤炭工业学校汉窑及汉唐墓葬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18陕西咸阳文林路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200427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陕西高陵县泾河工业园区长庆建工基地墓葬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431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陕西高陵县泾河工业园区长庆水电厂墓葬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439考古西安市北周史君石椁墓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杨军凯2004 0738中国文物报文物西安理工大学基建工程中发现西汉壁画墓孙福喜等2004 12 10西安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后晓荣等2004 0622文物西安东郊西汉窦氏墓M3 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程林泉等2004 064文物秦始皇陵园汉墓清理简报王学理2004 0531文博陕西临潼零口汉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周春茂等2004 0168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明珠新家园M54 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肖健一等2004 0215中国文物报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西汉早期贵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03 07 02考古与文物2002 年增刊·汉唐考古西安北郊西区东汉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212考古与文物2002 年增刊·汉唐考古西安北郊图书馆汉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21考古与文物西安市湖滨花园小区宋明清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3 0534中国文物报西安东郊发现元代纪年壁画墓孙福喜、王自立2003 10 03文博唐严州刺史华文弘夫妇合葬墓张全民2003 063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2003 0626唐长安南郊韦慎名墓清理简报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中国文物报考古与文物西安又发现北周贵族史君墓杨军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胡松梅等2003 09 26西安北郊晋唐墓葬发掘简报2003 0616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3 0525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北康村汉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孙铁山2003 0421文物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姆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孙福喜等2003 1229文博西安财政管理甘波培训中心明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2 063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马志军等2002 0116考古与文物唐高力士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刑福来、李明等2002 0621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一号工程三区13 号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2002 0113所孙秉君等考古西安北郊龙首原西汉墓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2002 0531族墓古所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队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皇明宗室端懿王朱公曾墓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王文刚2001 0629文物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1 014文博西安琉璃厂唐墓发掘简报孙铁山、张海云2001 059文博西安西郊枣园唐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石磊2001 023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热电厂二号唐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孙铁山2001 023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三爻村汉唐墓葬清理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1 033光明日报西安发现1400 多年前的拜火教墓葬2000 08 07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尹申平2000 0628文博西安北郊青门汉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8 0416文博西安北郊方新村汉墓第二次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8 023文汇报西安发现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区1998 06 01文物西安唐金乡县主墓清理简报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97 014考古与文物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伟1997 033文博西安北郊二府庄汉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7 0515文博文汇报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7 063唐李重俊墓发掘收获颇丰1996 06 103文博西北林学院基建中发现的古墓葬高忠玉、赵彩秀1996 0565考古通讯西安十里铺东汉墓清理简报雒忠如1957 0438考古通讯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张正龄1957 0557考古通讯西安郊区三个唐墓的发掘简报马得志、张正龄1958 0144考古通讯西安环城马路汉墓清理简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 0717考古西安南郊草场坡村北朝墓发掘简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 06285考古考古西安南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西安东郊唐苏思勖墓清理简报唐金裕1959 09471陕西考古所唐墓工作组1960 0130考古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简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0 0334考古陕西咸阳唐苏君墓清理简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3 09493考古西安市西窑头村唐墓清理记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5 08383考古陕西咸阳马泉西汉墓咸阳市博物馆1979 02125考古咸阳市空心砖汉墓清理简报咸阳市文管会、咸阳市博物馆1982 03225考古学报西安白鹿原墓葬发掘简报俞伟超1956 0333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陕西户县的两座汉墓糕振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陈国荣1980 0144西安市东郊三座唐墓清理记1981 0225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三店村西汉墓朱捷元、李城铮1983 0222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三爻村发现四座唐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83 03 34文物西安南郊潘家庄169 号东汉墓发掘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08 044简报古所文物西安北周康业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08 0614文物古所西安长安区郭杜镇清理的三座宋代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08 0636李唐王朝后裔家族墓古所文物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08 0654古所文物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发掘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10 0126报古所2010 0921文物西安曲江雁南二路西晋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10 0930文物西安韦曲高望堆北朝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文物西安南郊潘家庄元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10 0944古所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隋苏统师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10 033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傅村隋唐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10 037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孟村宋金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10 0516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夏殿村近代墓葬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10 0524。
北朝带具考
北朝研究是古代史、民族史乃至考古学领域比较热门的讨论话题,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与之相对应的,北朝服饰也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除了散见于各种北朝史论著中的研究成果外,专门研究也不断涌现,其中,具有鲜卑民族特色的带具包括带扣和矩形动物纹牌饰备受关注,譬如孙机《先秦、汉、晋腰带用金银带扣》[1]、陆思贤《鲜卑族名与“鲜卑郭洛带”》[2]、乔梁《中国北方动物饰牌研究》[3]、潘玲《矩形动物纹牌饰的相关问题研究》[4]等论文均有详细探讨。
当北朝拓跋鲜卑定居汉族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中原地区以后,其带具会产生什么变化?在整个中国带具发展史上占据什么地位?学界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对北朝腰带的考察主要依据三种资料:一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腰带实物,这是研究北朝腰带最为直接的资料,但因布帛、皮革易朽,现存的腰带实物一般为装在腰带上的金属括结具及其他饰件;二是北朝时期的人物图像,包括考古调查、发掘以及传世的陶俑、壁画、金石雕刻、雕塑和卷轴画等资料,人物形象腰间所束暴露在外的带饰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三是与腰带相关的文字记载。
在综合三种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北朝腰带的形制及名谓进行考证。
1北朝时期的布帛带以布帛丝缕裁剪编织而成的布帛带为汉族传统的腰带形式,古时无论男女系裙束裤均用之。
一般裙带多连缀于腰际,裤子则以布帛带子系之,这种系束于外衣之内用来系裙束裤或扎系中衣的带子北朝时称“襻带”,亦可写作“攀带”,譬如新疆吐鲁番张洪墓出土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年)随葬衣物疏载:“故黄绫裙一枚攀带具,故糸支绫裙一枚攀带具,故合蠡文锦袴一枚攀带具,故白绫中衣一枚攀带具……”[5]系束外衣者可分二种情形:一种为纯实用的布帛带,多见于武士、军卒、仆役、侍者等形北朝带具考文/宋丙玲北朝政权的建立者拓跋鲜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带具系统,定居中原以后,又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带具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带具文化,在整个中国带具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北周静帝宇文阐恭陵岁月更迭如起落的航班
现今的咸阳机场一带,属于北周时期的雍州咸阳郡石安与泾阳附近,这里也曾是昔日长安人的葬地。
据记载,当初修建咸阳机场一期工程时,便在此处发现了接近200座古墓,时代跨越战国,汉、北周、唐等多代…先秦汉唐话不多说,单看机场附近北周时期的墓葬,就有许多当时知名的王公大臣。
例如谯王宇文俭,卢国公尉迟运,叱罗协,若干云等,这些人均是《周书》中有所记载的人物。
在这些出土的北周名人墓中,最有人气的当属生了三朝皇后,西魏北周时期的美男子独孤信了。
而在机场不远处的底张镇陈马村孝陵公墓中,还有一座迄今为止,唯一被确认了的北周帝王陵墓,也就是北周武帝的孝陵。
(相关阅读:《相约千年情人节·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陵纪》)种种迹象,不难发现咸阳机场一代的北周墓群,是当初北周帝王贵胄所选的聚葬之地。
早听说除了北周孝陵外,咸阳附近有传说的其他北周帝王陵寝,但一直没有机会去走访。
这个十一,相约了好友们一起溜达着咸阳原,恰好发现传说的北周恭陵在我们当日回程之路上,便准备途中停一停。
10月10号,用过午餐,驱车向东北不远,便望见了树木后的冢茔。
听HBD说,这里就是北周的恭陵。
咸阳机场南侧附近的道路过宽,路又分了几条车道,掉头和辅路的口让不怎么开车的我实在是眩晕。
Y哥大牛的车技,我和BB着实佩服,不多时,我们的车已停靠在路边~早秋的时节,茂盛的植被掩盖了不远处的道路,沿着隔离带而行,高大的冢茔如匍匐在地的幼虎,显得病弱无力。
因是临近机场,轰隆隆的声音不时从上空掠过,引得我和BB举目品评起飞翔之梦。
千载时光里,朝代更迭难计其数,昔日帝王将相的埋骨之处,于今成了迎来送往的机场。
当初无法想象飞翔天际的人们,此刻应该见惯了每日从他们头顶掠过的“大鸟”…等待大家停车的过程,我已在外围将陵冢看了几遍。
这座少有人问津的陵寝,让我打心底里怀疑它是否真的是北周静帝的恭陵…原因则因为北周的帝陵,除了西魏时期的那座成陵,其余均是不封不树的形制。
虽然静帝的陵寝是在杨坚建隋后才有的,但从北周武帝的阿史那皇后在隋代合葬孝陵后,孝陵依旧保持了不封不树的特点,隋文帝似乎并没有忽略北周的葬制,又怎会为这个名义上的外孙实际的棋子做一个这么大的覆斗形封土呢?但既然当初此地有此传说,我还是本着相信的态度,希望来此拜谒下这个可怜的孩子,同时也是我所爱的北朝的最后帝王。
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
W1 高 0183、宽 0135 米 。画 面为一神正在对周围众生讲经说 法 。画面上部分中心位置有一交脚 盘坐于莲花宝座上的神像 ,身后有 椭圆形背光 。该神头挽小髻 ,面有髭须 ,右臂弯 曲上举 ,右手小拇指上翘 ,左臂微曲 ,左手置于 胸前 ,袒右肩 ,帔帛搭于左肩上 ,似在讲经说 法 。神像的右下方铺有一椭圆形毯子 ,毯子上
·8 ·
图九 墓室内石堂出土情况
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
图像 ,由于保存较差 , 大部分已模糊不清 (图 二二) 。
三 石堂石刻
石堂为歇山顶式 殿堂建筑 ,坐北朝南 , 面阔五间 ,进深三间 , 由底座 、四壁和屋顶三 大部分组成 (图二四) 。 底座用两块石板拼合 而成 , 东西长 215 米 , 南面一块南北宽 0188 米 ,北面一块南北宽 0168 米 ,四周均雕刻有 浮雕纹饰 。石堂四壁由 12 块 石 板 构 成 ( 包 括 石堂门扉 2 块 、门楣 1 块和门槛 1 块) ,其中 四个转角处都是用“L” 形整石雕凿而成 。各石 板之间的接缝处上方 , 扣有铁质“细腰”( 也称 银锭榫) ,石板两侧 、石 板与底座之间用直榫相连 。四壁分别浮雕有四 臂守护神 、祆神 、狩猎 、宴饮 、出行 、商队 、祭祀 和升天等题材的图像 。在人物面部 、服饰 、佩 饰 、器物 、山水树木和建筑构件等部位施有彩 绘或贴金 。雕刻内容与风格带有十分明显的西 域特色 。屋顶由 5 块石材拼合而成 ,其中 4 块平 放在四壁上面 ,形成屋檐 ,并用朱砂绘有仿木 的建筑结构 ,顶部由一块整石雕凿而成 ,内部 凿空 ,有明显的凿刻痕迹 。
陕西咸阳邓村北周墓发掘简报
一
地理 位置
城 』 × : 7 毪 物 联 : 、 城项 目建设 川 地
r陕 西 竹 』 r 戈…市 消城 区北 卡 t : 7 J  ̄ 7 道邓村 ( 现 为 曲
成 新 区 港 新 城 所 辖 ) ,东 临 省道 2 0 8( 改
Xi a n y a n g Ai r p o r t Ne wc i t y b e t we e n 2 0l 3 a n d 2 0I 5 . Be i n g a n a r e a o f h i g h — r a n k c e me t e r i e s i n t h e No r t h e r n Zh o u p e r i o d .
we l l — p r e s e l ‘ v e d wi t h c o mp l e t e b u r i a l g o o d a s s e mb l a g e s , t h e d i s c o v e r y p r o v i d e s i mp o t r a n t d a t a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南大 道 ( 宣 平 大 街 )从 建 设 用地 L { l J 问 尔
发掘 r l t l ‘ 代 收葬 5 1 座 ,』 有3 北 刷 菜葬 。
编号2 0 l 3 K GW L M5 1的北 用 人 染规 懊 巨人 ,形
向穿过 (
‘ )。M3化 十 发 掘 东 北 ,M2 3
c ul t u r e o f N or t he r n Zh ou p e r i o d.
2 0 1 3 5月罕 2 0 1 4年 1 ,陕两 省 考 I ‘ 研
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简表
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简表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备注盘古氏上古时期盘古南海纯系传说,具体情况无考伏羲氏原始社会太昊陵河南淮阳湖北襄阳等传说之陵女娲氏原始社会女娲陵山东济宁山西赵城等地传说之陵炎帝神农氏原始社会(约公元前32世纪) 炎帝陵湖南酃县传说之陵黄帝有熊氏或轩辕氏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6世纪) 黄帝陵陕西黄陵县,山东甘肃河南河北等地传说中黄帝陵很多,一般以陕西黄帝陵为准少昊金天氏原始社会少昊陵山东曲阜传说之陵颛顼高阳氏原始社会颛顼陵河北高阳传说之陵帝喾高辛氏原始社会帝喾陵河南滑县陕西阳等地传说之陵帝尧陶唐氏原始社会尧陵山西临汾,山东东平等地传说之陵帝舜有虞氏原始社会舜陵湖南宁远县传说之陵大禹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2世纪) 禹陵浙江绍兴传说之陵夏代王陵夏代自后启杀益自立,天下为私,进入了奴隶社会。
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共传了十六帝。
仅有个别帝陵有一些传说的记载,大都不可考。
由于夏代的历史情况目前尚未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仅将各帝名称列表于手,以供参考。
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备注后启 (约前2095--前2086年) 无考太康 (约前2085--前2057年) 太康陵河南太康县传说之陵仲康奴隶社会不可考后相奴隶社会不可考少康奴隶社会不可考后杼奴隶社会不可考后槐奴隶社会不可考后芒奴隶社会不可考后泄奴隶社会不可考后不降奴隶社会不可考后扃奴隶社会不可考后廑奴隶社会不可考孔甲奴隶社会不可考孔皋奴隶社会孔皋陵河南洛宁县传说之陵后发奴隶社会不可考后履癸(桀) 奴隶社会不可考商代王陵公元前十七世纪初,商汤(成汤)推翻了夏末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约自公元前一七一一年至公元前一0六六年,共历时约六四五年,传位三十帝,殷代情况已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
其后期帝王陵墓已在河南安阳殷墟等地有所发现,但是具体的是哪一个帝陵尚未考确,正在考定中。
仅将各帝名称列表于后,以供参考。
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备注成汤约前1711年起在位十三年汤陵山西万荣县传说之陵,已于元世祖二十年(1283年)没入黄河之中外丙约前1698年起在位二年无考仲壬约前1696年起在位四年待考太甲约前1692年起在位三十三年待考沃丁约前1659年起在位二十九年待考太庚约前1630年起在位二十五年待考小甲约前1605年起在位三十六年待考雍已约前1569年起在位十二年待考太戊约前1557年起在位七十五年待考仲丁约前1482年起在位十一年待考外壬约前1471年起在位十五年待考河亶甲约前1456年起在位九年待考祖乙约前1447年起在位十九年待考祖辛约前1428年起在位十六年待考沃甲约前1412年起在位二十年待考祖丁约前1392年起在位三十二年待考南庚约前1360年起在位二十九年待考阳甲约前1331年起在位七年待考盘庚约前1324年起在位二十八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小辛约前1296年起在位二十一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小乙约前1275年起在位二十一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武丁约前1254年起在位五十九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祖庚约前1195年起在位七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祖甲约前1188年起在位三十三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廪辛约前1155年起在位六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庚丁约前1149年起在位六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武乙约前1143年起在位四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太丁约前1139年起在位三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帝乙约前1136年起在位三十七年河南安阳附近待考纣(辛) 约前1099年起在位三十三年传说自焚西周王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备注周文王姬昌五十七年文王墓陕西咸阳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周武王发七年武王陵陕西咸阳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周成王诵三十七年成王陵陕西咸阳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周康王钊二十六年康王陵陕西咸阳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周昭王瑕十九年昭王陵河南登封待考周穆王满四十一年穆王陵陕西西安待考周恭王翳扈十九年恭王陵陕西咸阳待考周懿王二十四年懿王陵周孝王辟方十三年孝王陵周夷王燮二十九年夷王陵周厉王胡三十七年厉王陵周宣王静前827--前782年周幽王宫涅前781--前771年幽王陵陕西临潼待考东周王陵(春秋)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前720年周桓王林前719--前697年周庄王佗前696--前682年周厘王胡齐前681--前677年周惠王阆前676--前652年周襄王郑前651--前619年周顷王壬臣前618--前613年周匡王班前612--前607年周定王瑜前606--前586年周简王夷前585--前572年周灵王泄心前571--前545年河南洛阳周景王贵前544--前520年河南洛阳王后穆氏周悼王猛前520周敬王前519--前476年河南洛阳东周王陵(战国)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周元王姬仁前475--前469年周贞定王介前468--前441年周哀王去疾前441周思王叔前441周考王嵬前440--前426年周威烈王午前425--前402年河南洛阳周安王骄前401--前376年周烈王喜前375--前369年周显王扁前368--前321年周慎靓王定前320--前315年周赧王延前314--前256年陕西凤翔秦代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秦始皇蠃政前221--前210年始皇陵陕西临潼发现兵马俑秦二世胡亥前209--前207年陕西临潼北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备注西汉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汉高祖刘邦前206--前195年长陵陕西咸阳市窑店汉惠帝刘盈前194--前188年安陵咸阳市韩家湾惠孝张皇后汉高后吕雉前187--前180 吕后陵咸阳长陵东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年霸陵西安市东郊孝文窦皇后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1年阳陵咸阳市张家湾孝景王皇后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年茂陵兴平县南位李夫人汉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年平陵咸阳市大王孝昭上官皇后汉宣帝刘询前73--前49年杜陵长安县东少陵原上孝宣王皇后汉元帝刘奭前48--前33年渭陵咸阳市周陵南孝元王皇后汉成帝刘骜前32--前7年延陵咸阳市周陵西南孝成班婕妤汉哀帝刘欣前6--前1年义陵咸阳市周陵东汉平帝刘公元1--5年康陵咸阳市周陵西南孺子婴 6--8年[新]王莽 8--23年淮阳王刘玄 23--25年东汉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光武帝刘秀 25--57年原陵河南孟津阴皇后明帝刘庄 58--75年显节陵河南洛阳马皇后章帝刘炟 76--88年敬陵河南窦皇后和帝刘肇 89--105年慎(顺)陵河南洛阳熹皇后殇帝刘隆 106年康陵河南洛阳安帝刘祜 107--125年恭陵河南洛阳阎皇后顺帝刘保 126--144年宪陵河南洛阳梁皇后冲帝刘炳 145年怀陵河南洛阳质帝刘缵 146年静陵河南洛阳桓帝刘志 147--167年宣陵河南洛阳郑皇后灵帝刘宏 168--189年文陵河南洛阳何皇后王皇后少帝刘辩 189年献帝刘协 190--220年禅陵河南修武曹皇后三国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蜀昭烈帝刘备 221--223年惠陵四川成都照烈皇后甘氏穆皇后吴氏蜀后主刘禅 223--264年河南洛阳魏太武帝曹操后追封高陵河北临漳武宣卞皇后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首阳陵河南渑池文德郭皇后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高平陵河南孟津明元郭皇后高贵乡公曹髦 255--260年河南洛阳魏元帝曹奂 261--265年吴武烈帝孙坚后追封吴陵江苏丹阳吴夫人吴大帝孙权 222--252年蒋陵江苏南京步皇后潘夫人吴会稽王孙亮 253--258年吴景帝孙休 259--264年定陵安徽当涂朱夫人吴末帝孙皓 265--280年河南洛阳滕夫人西晋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晋武帝司马炎 265--290年峻阳陵河南洛阳武元杨皇后晋惠帝司马衷 291--306年太阳陵河南洛阳晋怀帝司马炽 307--313年晋愍帝司马邺 314--316年东晋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晋元帝司马睿 317--323年建平陵江苏南京元敬虞皇后晋明帝司马绍 324--326年武平陵江苏南京明穆庾皇后晋成帝司马衍 327--342年兴平陵江苏南京成恭杜皇后晋康帝司马岳 343--344年崇平陵江苏南京康献褚皇后晋穆帝司马聃 345--361年永平陵江苏南京穆章何皇后晋哀帝司马丕 362--365年安平陵江苏南京哀靖王皇后晋废帝司马奕 366--371年吴陵江苏吴县孝庾皇后晋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高平陵江苏南京简文顺王皇后晋孝武帝司马曜 373--396年隆平陵江苏南京孝武定王皇后晋安帝司马德宗 397--418年休平陵江苏南京晋恭帝司马德文 419--420年冲平陵江苏南京恭思褚皇后十六国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汉刘渊 304--309年永光陵汉刘聪 311--317年宣光陵汉刘粲 318--337年前赵刘曜 318年后赵石勒 319--332年高平陵河北邢台后赵石弘 333--334年后赵石虎 335--349年显原陵后赵石遵 349年后赵石鉴 349年后赵石祗 350年前燕慕容皝 337--348年前燕慕容 349--359年龙陵前燕慕容 360--?年前秦苻健 351--354年原陵前秦苻生 355--356年前秦苻坚 356--384年前秦苻丕 385年前秦苻登 386--393年前秦苻崇 394年后秦姚苌 384--393年原陵后秦姚兴 394--415年偶陵成李特 303年成李雄 304--334年安都陵四川都成李期 335--337年汉李寿 338--343年安昌陵汉李势 344--?年前凉张 314--319年宁陵前凉张茂 320--323年前凉张骏 324--345年大陵前凉张重华 346--353年显陵前凉张祚 354年愍陵前凉张玄靓 355--362年平陵前凉张天锡 363--?年西凉李 405--416年建世陵西凉李歆 417--419年西凉李恂 420--?年后凉吕光 389--399年高陵后凉吕绍 399年后凉吕纂 399--400年白石陵后凉吕隆 401--?年后燕慕容垂 384--395年宣平陵后燕慕容宝 396--397年后燕慕容盛 398--400年兴平陵后燕慕容熙 401年微平陵南凉秃发乌孤 397--399年南凉秃发利鹿孤 400--401年西平陵南凉秃发檀 402--?年南燕慕容德 398--404年东阳陵南燕慕容超 405--?年西秦乞伏国仁 385--387年西秦乞伏乾归 388--411年抱罕陵甘肃兰州西秦乞伏炽磬 412--?年武平陵北燕冯跋 409--?年长谷陵夏赫连勃勃 407--?年嘉平陵南北朝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宋武帝刘裕 420--422年初宁陵江苏南京武敬臧皇后宋少帝刘义符 423--424年江苏南京宋文帝刘义隆 425--453年长宁陵江苏南京文元袁皇后宋孝武帝刘骏 454--464年景宁陵江苏丹阳孝武文穆王皇后宋前废帝刘子业 465--?年江苏丹阳崇献何皇后宋明帝刘彧 466--472年高宁陵江苏南京宋后废帝刘昱 473--477年江苏丹阳宋顺帝刘准 478--479年遂宁陵齐高帝萧道成 480--482年泰安陵江苏丹阳高昭刘皇后齐宣帝萧承之 479年追尊永安陵江苏丹阳齐武帝萧赜 483--493年景安陵江苏丹阳齐郁林王萧昭业 494年江苏丹阳齐薛王萧昭文 494年江苏丹阳齐景帝萧道生 494年追尊修安陵江苏丹阳齐明帝萧鸾 495--498年兴安陵江苏丹阳明敬刘皇后齐东昏侯萧宝卷 499--501年江苏丹阳齐和帝萧宝融 502--?年恭安陵梁武帝萧衍 503--548年修陵江苏丹阳梁临贺王萧正德 549年梁简文帝萧纲 550--551年陵江苏丹阳简文王皇后梁豫章王萧栋 551年梁武陵王萧纪 552年梁元帝萧绎 553--555年湖北荆州梁敬帝萧方智 556--557年陈武帝陈霸先 558--559年万安陵南京江宁武宣章皇后陈文帝陈蒨 560--566年永宁陵南京市陈废帝陈伯宗 567--568年陈宣帝陈顼 569--582年显宁陵陈后主陈叔宝 583--589年河南洛阳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420--423年金陵山西大同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424--452年金陵山西大同太武皇后赫连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453--465年金陵山西大同文成元皇后李氏北魏献文帝拓拨弘 466--471年金陵山西大同献文思皇后李氏北魏孝文帝元宏 472--499年长陵河南临汝孝文幽皇后北魏宣武帝元恪 500--515年景陵河南临汝北魏孝明帝元诩 516--528年定陵河南临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529--530年静陵北魏东海王元晔 531年北魏节闵帝元恭 532年北魏孝武帝元修 533--534年云陵陕西富平西魏文帝元宝炬 535--537年永陵陕西富平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534--54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550--551年武宁陵北齐废帝高殷 560年文静陵北齐武成帝高湛 562--564年永平陵北齐后主高纬 565年陕西西安北周闵帝宇文觉 557--558年静陵北周明帝宇文毓 559--565年昭陵明敬皇后独孤氏北周武帝宇文邕 566--578年孝陵武皇后阿史那氏北周宣帝宇文赟 579年定陵宣皇后杨氏北周静帝宇文衍 580年定陵隋代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培葬情况隋文献帝杨坚 581--604年太陵陕西武功文皇后独孤氏隋炀帝杨广 605--618年炀帝陵江苏扬州唐代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唐太祖李虎后追封永康陵三原县陵前唐世祖李昺后追封兴宁陵咸阳市窑店东唐高祖李渊 618--626年献陵三原县徐木永合村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昭陵礼泉县九山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乾陵乾县梁山武则天女皇 684--704年乾陵乾县梁山夫妇合葬唐中宗李显 684(710)--712年定陵兴平县龙泉山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挢陵蒲城县丰山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泰陵蒲城县金粟山唐肃宗李亨 756--761年建陵礼泉县武将山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元陵富平县檀山唐德宗李适 780--805年崇陵泾阳县嵯峨山唐顺宗李诵 805年丰陵富平县金瓮山唐宪宗李纯 806--820年景陵蒲城县金炽山唐穆宗李恒 821--824年光陵蒲城县尧山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陵三原县陵前柴家窑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章陵富平天乳山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端陵三原县徐木桃沟村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贞陵泾阳县仲山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简陵富平县紫金山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靖陵乾县鸡子堆唐昭宗李晔 889--904年温陵河南洛阳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和陵山东荷泽让皇帝李宪惠陵蒲城县城西北[附]孝明高皇后杨氏(武则天之母) 顺陵咸阳市底张韩家村五代十国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后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宣陵河南洛阳元贞皇后张氏后梁末帝朱友贞 913--923年河南洛阳次妃郭氏后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伊陵河南新安后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徽陵河南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 935--936年河南洛阳后晋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显陵河南洛阳后晋出帝石重贵 943--946年后汉高祖刘知远 947--948年睿陵河南登封后汉隐帝刘承佑 949--950年颖陵河南开封后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嵩陵河南开封后周世宗柴荣 955--959年庆陵河南郑州后周恭帝柴宗训 960--961年顺陵河南郑州吴杨渥 907--908年绍陵吴杨隆演 909--919年肃陵吴杨溥 921--?年平陵前蜀王建 907--918年永陵四川成都顺德皇后周氏前蜀王衍 919--925年后蜀孟知祥 925--935年和陵河南洛阳太后李氏南唐李璟 937--942年永陵南京牛首山元敬皇后宋氏南唐李 943--960年顺陵南京牛首山光穆皇后钟氏南唐李煜 961--?年金陵河南洛阳南汉刘隐 907--911年德陵南汉刘龑 911--942年康陵南汉刘玢 942年南汉刘晟 943--957年昭陵南汉刘鋹 958--?年广东韶关楚马殷 907--929年湖南衡阳楚马希声 930--931年楚马希范 932--949年楚马希萼 950年金陵楚马希崇 951--?年金陵吴越钱鏐 907--931年安国县吴越钱元瓘 932--940年龙山吴越钱弘佐 941--946年龙山吴越钱倧 947年吴越钱 947--978年闽王审知 907--925年宣陵福州莲花山闽王鏻 926--938年福州莲花山陈后闽王曦 939--942年福州闽王延政 943--?年南平高季兴 907--927年高陵湖北江陵南平高从海 928--947年龙山乡高平高保融 948年龙山乡北汉刘旻 951--954年北汉刘均 955年北宋,辽代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宋宣祖赵宏殷后追封永安陵河南巩县杜后太祖王后贺后宋后宋太祖赵匡胤 960--976年永昌陵河南巩县太宗尹后符后真宗潘后宋太宗赵光义 976-997年永熙陵河南巩县李后李后真宗郭后宋真宗赵恒 998--1022年永定陵河南巩县李后刘后杨后宋仁宗赵祯 1023--1063年永昭陵河南巩县曹后宋英宗赵曙 1064--1067年永厚陵河南巩县高后宋神宗赵顼 1068--1085年永裕陵河南巩县向后朱后陈后徽宗王后刘后刘后宋哲宗赵煦 1086--1100年永泰陵河南巩县刘后宋徽宗赵佶 1101--1125年金兵北掳宋钦宗赵桓 1126--1127 金兵北掳辽穆宗耶律璟 960--969年怀陵怀州黑山辽景宗耶律贤 970--983年乾陵宣献皇后肃氏辽圣宗耶律隆绪 984--1031年庆陵内蒙巴林左旗齐天皇后肃氏辽兴宗耶律宗真 1032--1055年庆陵皇后萧氏辽道宗耶律洪基 1056--1101年庆陵宣懿皇后萧氏南宋金帝陵帝号及姓氏在位时间陵名埋葬地址陪葬情况宋高宗赵构 1127--1162年永思陵浙江绍兴宪圣慈烈皇后宋孝宗赵 1163--1189年永阜陵浙江绍兴恭安皇后夏氏等宋光宗赵敦 1190--1194年永崇陵浙江绍兴慈懿皇后李氏宋宁宗赵扩 1195--1224年永茂陵浙江绍兴恭淑皇后韩氏宋理宗赵昀 1225--1264年永穆陵浙江绍兴皇后谢氏宋度宗赵昺 1265--1274年永绍陵浙江绍兴宋恭帝赵 1275--1276年宋端宗赵罡 1277--1278年永福陵广东新会。
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
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考古研究所 1993年8月2日,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的一座古墓葬被盗掘,同年12月1日“陈马村村民王满社夫妇,迫于咸阳市及渭城区打击盗掘古墓、倒卖走私文物犯罪活动的强大压力,主动将自己从别人已盗过的盗洞中捡回的‘武德皇后志’交给驻队工作组”①。
志铭中明确镌有武德皇后阿史那氏于开皇二年合葬孝陵的内容,与《北史》、《周书》所载武帝皇后之一阿史那氏的丧葬时、地相合(史书记载为“武成皇后”)。
但当时尚不清楚北周帝后合葬是否为同茔同穴,未敢断定该墓即武帝孝陵玄宫。
1993年12月至1994年元月,咸阳市考古研究所派员对此墓进行了钻探调查,初步探明了墓葬位置及形制。
1994年9月该墓再度遭到盗掘,陕西省文物局在上报国家文物局后,指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于1994年9月30日正式开始,1995年元月20日基本结束。
因该墓在被盗时多用爆破挖掘盗洞,致使墓室上的原生土层出现数处垂直裂缝,墓室内已全部坍塌,所以在发掘墓道、天井的同时,对墓室部分用大揭顶的方式同步进行发掘。
出土的武帝孝陵志石、墓室内的棺椁遗迹,以及先后收缴的武德皇后志石、天元皇太后金玺,完全证实此墓确为北周武帝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在发掘过程中,为了使已朽的易散乱的遗物得到妥善的清理和保护,我们对壁龛和部分墓室近底部存有遗物的土层采用了分割切块、石膏封固提取、X光透视摄影、室内清理保护的技术,至今室内清理和修复工作尚未结束。
为了使研究者尽早地了解这座唯一经过发掘的北周帝陵情况,我们先将墓葬形制和现已整理的遗物简报如下。
关于出土遗物的准确数字和进一步描述,以将来发表的正式发掘报告为准。
一、地理位置及墓葬形制孝陵位于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图一),地势较周围略高,西距唐顺陵约1500米。
从较大范围来看,这里地处渭水与泾水之间的黄土塬区北部,海拔470米,地势高亢,平坦开阔。
北周武帝孝陵——被盗墓贼引发的重要发现
北周武帝孝陵——被盗墓贼引发的重要发现考古行为就是为了科学发现历史文化信息,所以说考古发现证明历史事件的例子浩如烟海。
我简单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北周是历史上一个时间比较短的朝代。
按照史书记载,北周武帝宇文邕临终的时候给后人交代:“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
墓而不坟,自古通典。
随吉即葬,葬讫公除。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将来给自己修建陵墓要从简而行,不封不树,地面不做任何标志。
事实上,北周皇帝的陵墓不像从前的两汉那样有气势、仪卫和大规模的陵园建筑等。
岁月默默流淌,但却隐藏了很多历史信息和符号。
后人根本没办法找见北周帝陵的踪影。
通过《北史》和《周书》,人们只知道孝闵帝的陵墓叫做静陵、明帝的陵墓叫做昭陵,武帝的陵墓叫做孝陵,宣帝的陵墓叫做定陵,静帝的陵墓叫做恭陵。
但是,静陵、昭陵、孝陵、定陵、恭陵的具体位置在哪?历史三缄其口。
北周建都长安,后人根据这个来猜测,北周的帝陵很可能就在长安周围,因为西汉九座皇帝陵墓在长安城北面的渭河二级台地上,很可能北周的帝陵也在那里。
常言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长期坚持北周皇帝陵墓就在西安附近的判断,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发现这些墓葬呢?1993年8月初,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现在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空港新城辖区)约一公里米处的一座古墓葬被盗掘。
这座古墓葬位于陈马村村民的责任田里,因为没有任何标志,它的发现还真是很偶然的事情。
由于长期引水灌溉,村民王某某的承包地里出现了一个塌陷了的大坑。
由于当地属于古墓葬密集区,历史上曾经发现了大量古墓葬,村民大都具有较强的判断力。
一看塌陷的样子,王某某自然觉得这是一个不小的古墓葬。
于是,他准备在合适的时间里下手挖掘。
当时正处于青纱帐季节,包谷为他的盗墓提供了天然的隐蔽和屏障。
很快,他邀约了几个人对墓葬实施了盗掘。
盗窃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此后,有几批盗墓者对这个墓葬进行了盗掘。
在当地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西安航天城北朝墓发掘简报
图一 西安航天城北朝墓位置示意图一、墓葬形制发掘区的地层关系较为清晰,第一层耕土层,厚0.25米,土色黄褐色,土质松散,内含大量植物根系及现代有机物,砖、瓦碎片等;第二层扰土层,厚0.20米,灰褐色,土质较疏松,内含近代陶片、灰烬、蜗牛W 图三 西安航天城北朝墓墓室平面图1.陶井 2、10.镇墓兽 3.陶灶 4.陶罐 5.牛车 6.陶猪 7.陶鸡 8.陶羊 9.陶壶 1115.1618171920222427A 2526B ~陶鞍马 、.镇墓武士俑、.陶鸭 ~.骑马俑 23.男侍俑 、.型女立俑 、.型女立俑图二 西安航天城北朝墓平、剖面图0 1 2 3米0 40厘米N拳眼中空,原持有物,右手上举。
双腿分开,立于踏板之上。
标本M7:16,通高64.4厘米。
男立俑 1件,M7:23,站立状,头戴风帽,帽尖后垂,圆脸、粗眉、细眼、高鼻、厚唇、下巴丰满,上身穿交领右衽短衣,下着大口裤,双手置于腹前。
高24.4厘米(图六,1;封二,3)。
女立俑 4件,M7:24、25、26、27,按大小、形制分为A、B两型。
A型 2件,M7:24、27,造型、大小基本相同。
站立状,细长眼、高鼻、小嘴,额发由中间整齐地梳向两边,于脑后盘结成辫,搭于右肩。
上身穿交领右衽短衣,下着长裙,长裙样式特别,正面为间裙,背面为褶图五 西安航天城北朝墓出土镇墓武士俑1.M7:162.M7:18图四 西安航天城北朝墓出土镇墓兽1.M7:22.M7:10厘米121208 厘米方形障泥,障泥外侧均有扁圆型马镫。
马腹中空,腹下肢直立于踏板之上。
长28.8、高15厘米。
车略呈长方齐平,四蹄直立于方形踏板之上。
标本M7:12、14、体,卷棚顶,前后出檐,檐端稍上翘,车前有一栏板,15,额顶有一圆孔,原插触角,标本M7:11、13,额顶前厢板开一房形窗,后厢板右侧开一小门。
左右侧板两无孔。
标本M7:11,长37、高37.8厘米;标本M7:侧有对应的三对孔。
北周武帝孝陵之谜
北周武帝孝陵之谜1993年,咸一陽一附近意外发现了一合北周武帝武德皇后的墓志,志石铭记帝后合葬于孝陵,这使后人可以确定孝陵确实埋在这里。
人们发现,孝陵是一座修建得较为粗糙的陵墓,有一条墓道及五个天井、五个过洞、六个小龛及一个墓室,出土的彩绘陶俑也比较粗糙。
北周是宇文泰建立的一个国家,依靠关陇集一团一的支持,国力较为强盛,势力一度扩展到一江一汉流域。
宇文泰孙子宇文邕,史称周武帝,时年18岁,但当时大权在其兄宇文护手中,直到30岁那年,杀兄亲政。
他是北周一代有所作为的帝王,治国建树颇多。
557年,周武帝灭高欢建立的北齐,还曾想北平突厥,南定一江一左,统一天下。
他曾禁止佛道两教和诸一婬一祀,毁其经像,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
周武帝36岁那年西征,规模很大,“尽发关中公私马驴悉从军”。
西进途中,他身染疾病,被迫在云一陽一宫驻扎下来。
一月以后病情加重,下令退军。
返回长安时,还未入宫就死了。
临终前遗诏:“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
”武帝的陵墓时称孝陵,由于相隔时间太长,地面无任何标识,陵墓的具体位置无人知晓,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1993年8月,陕西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的农田里,一座无封土的无名古墓被人发现后遭盗掘。
一位正直的村民给有关部门的信中说,这座墓的名称为“武德皇后”墓,内中发现了金缕衣、金凤冠、金首饰和玉首饰等许多珍贵文物。
消息传出,有关部门派出了公安、文物工作者进行侦查,但没有人将此墓与北周武帝的孝陵挂上钩。
由于侦破工作进行顺利,这年底,有一村民一交一出了从盗墓现场拿回家的武德皇后墓志,考古人员这才知道墓主的身份。
第二年秋天开始,陕西文物部门对被盗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清理出土了北周武帝的孝陵志以及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蹀躞铜带具、玉带具、玉璧、彩绘庖厨俑、骑马俑、凤帽披衫立俑、甲马骑俑、笼冠立俑、小冠立俑等,彩绘陶俑颜色鲜艳,造型生动而逼真。
考古专家们根据这些文物断定,这个墓就是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但始终找不到的周武帝宇文邕与武德皇后阿史那氏的合葬墓——孝陵。
北周独孤宾墓发掘简报
北周独孤宾墓发掘简报
33
体中空; 马四腿、 建 左右合范模制, , , 鼓为合范模制 实心 各分件后粘、 ( 含 插接 成 一 体。 标 本 M10 ∶ 10 、 20 、 22 大小两个建鼓 ) , 骑俑头戴 风 帽, 帽 帔 护 耳 覆 肩。 面 相 浑 , 圆, 细眉眼圆睁, 高鼻阔翼, 小嘴 紧抿。 上 衣 为 圆 领 窄 袖 长 袍, 腰 系带; 下 裳 筒 裤, 脚 穿 尖 首 履, 端 坐于马 鞍 桥 上。 两 臂 曲 肘, 双手 抬起置于胸两侧, 右手执鼓锤, 左 手执 小 鼓, 左 腿 前 斜 插 一 大 鼓。 鼓均呈圆饼形, 上有插孔, 原似用 木芯相插接。小鼓径 2. 5 、 厚1 厘 米。大鼓径 4. 6 、 厚 1. 3 厘米。 俑 上 衣、 下 裳、 建鼓等均施 的风帽、 红彩, 面容白彩。 马俑挺颈勾首, 面宽 扁, 锥 状 双 耳 上 竖, 二目突 睁, 鼻孔 翕 张, 宽 嘴 紧 闭, 无络辔 饰。马为辫长鬃左披, 体肥臀圆, 四腿如柱, 直立于地, 宽扁尾缚扎 尾尖上翘。 背上置鞍桥, 鞍 下垂, 下铺鞯。 马 通 体 施 白 彩, 用墨笔 勾勒出长鬃、 攀胸、 鞦带、 鞍鞯等。 1; 通高 20. 5 、 体长 17 厘米 ( 图六, 6 ) 。标本 M10∶12 ( 含 21 、 23 封三, 两 个 建 鼓 ) ,形 制 同 上。 通 高 19. 2 、 2; 封 体长 18. 2 厘米 ( 图六, 7) 。 三, 笼冠俑 4 件。 编号 M10 ∶14 ~ 15 、 18 ~ 19 , 19 两 其中 M10 ∶15 、
该墓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一、 墓葬形制与结构 该墓坐北朝南, 方向 175° 。系斜坡墓道多天 井双室土洞墓, 平面呈“中 ” 字形。 墓葬水平总 长 32. 7 、 墓道开口距现存地表深 0. 8 米, 墓室底 距现存地表深 8. 25 米。 由墓道、 过洞、 天井、 甬 道、 封门、 前室、 后室等部分组成( 图二) 。 1. 墓道 位于墓葬最南端, 北连第一过洞。 平面呈长方形, 土圹斜坡式, 坡度 20° , 坡面踩踏 平整光滑。东、 西两壁北部从开口至坡底微向外 扩, 形成口小底稍大, 壁面原经铲平修整, 较平整 壁面原未 光滑。北壁从开口至坡底微向南倾斜, 作修整, 略显粗糙。 墓道内填较松散的五花土, 未经夯打。其水平长 14. 5 、 坡底长 14. 75 、 南端 开口宽 1. 45 、 北端开口宽 1. 3 、 坡底宽 1. 5 、 北壁 从坡底至原始开口深 4 米。 2. 过洞 3 个, 第一过洞南接墓道, 其余由 南向北依次与三个天井相间。 平面均呈长方形, 拱顶土洞式结构。三个过洞入口处东、 西两边各 有 0. 04 米的收分, 收分面涂白灰, 以示门洞。 门 洞楣为半圆形, 宽约 洞口拱顶上有刻划的洞楣, 0. 35 米, 其上先涂抹一层白灰面, 再刻划图案。 图案组成为四 ( 层 ) 个半圆形, 上下两个半圆呈 各宽 0. 05 ~ 0. 07 米; 中间二层半圆内 白色宽带,
从国宝鎏金银壶说起
早先在国家博物馆曾见过鎏金银壶的复制品,当时因为其墓主人的特殊地位与这壶浓郁的西方色彩,一下便记住了。
一直以来,很希望能找时间去固原看一看这位墓主人和他墓中出土的东西。
可惜的是,至今未曾完成。
好在,前段因为国博的《大美亚细亚》展览,我幸运地遇到了国宝鎏金银壶~在展览中看过银壶的简短介绍后,我再一次被它吸引,所以想落笔写下一段希腊神话故事和对于北周的回忆…这回忆便要从这件国宝鎏金银壶说起…壶身上的六个人物 , 男女两两相对,共分为三组。
(图片来自《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这组人物的右侧,另一组画面中,女子上身着古希腊罗马流行的Tunica,下身穿裙,身后披有斗篷。
她一手挑着下巴,一手握着什么东西,正转身回望着前面的男子。
男子的衣着与中间那幅类似,未披斗篷。
他右手持盾,左手持短矛,也正看着对面的女人。
在刚刚的故事之后,裁决了金苹果的归属,爱神依照诺言将把最美的女人献给帕里斯,而未收到金苹果的天后与智慧女神则因此怀恨起特洛伊的人民。
特洛伊战争的序曲在不知不觉中奏响。
冥冥中,帕里斯背叛了自己的妻子,成为了预言里的人,他在前往斯巴达时邂逅了美丽的斯巴达王后海伦,并将她带回了特洛伊。
这幅画,想来便是他们邂逅的景色吧。
最后的组图中,男子头戴檐帽 , 身披斗篷,未着衣裤。
他一手抬着女人的下巴,另一手抓着女子的胳膊。
女子与第一幅图画中的装束一样,似是半跪姿态。
因为帕里斯和海伦的私奔,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联合了希腊诸国攻打特洛伊。
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年,诸神的战争与人间的战争并存其间。
最终,久攻不下的希腊人利用木马之计赢得了胜利。
而特洛伊战败后,海伦被丈夫墨涅拉奥斯抓回。
因为海伦的美貌,她的祈求最终被丈夫原谅。
这是壶上最后的情节。
如此贵重的陪葬品,间接说明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
而这位拥有鎏金银壶的墓主人,实际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与北周齐王宇文宪的养父——北周河西桓公李贤。
李贤,字贤和,其先为陇西成纪人,据说他是汉将李陵的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考古研究所 1993年8月2日,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的一座古墓葬被盗掘,同年12月1日“陈马村村民王满社夫妇,迫于咸阳市及渭城区打击盗掘古墓、倒卖走私文物犯罪活动的强大压力,主动将自己从别人已盗过的盗洞中捡回的‘武德皇后志’交给驻队工作组”①。
志铭中明确镌有武德皇后阿史那氏于开皇二年合葬孝陵的内容,与《北史》、《周书》所载武帝皇后之一阿史那氏的丧葬时、地相合(史书记载为“武成皇后”)。
但当时尚不清楚北周帝后合葬是否为同茔同穴,未敢断定该墓即武帝孝陵玄宫。
1993年12月至1994年元月,咸阳市考古研究所派员对此墓进行了钻探调查,初步探明了墓葬位置及形制。
1994年9月该墓再度遭到盗掘,陕西省文物局在上报国家文物局后,指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于1994年9月30日正式开始,1995年元月20日基本结束。
因该墓在被盗时多用爆破挖掘盗洞,致使墓室上的原生土层出现数处垂直裂缝,墓室内已全部坍塌,所以在发掘墓道、天井的同时,对墓室部分用大揭顶的方式同步进行发掘。
出土的武帝孝陵志石、墓室内的棺椁遗迹,以及先后收缴的武德皇后志石、天元皇太后金玺,完全证实此墓确为北周武帝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在发掘过程中,为了使已朽的易散乱的遗物得到妥善的清理和保护,我们对壁龛和部分墓室近底部存有遗物的土层采用了分割切块、石膏封固提取、X光透视摄影、室内清理保护的技术,至今室内清理和修复工作尚未结束。
为了使研究者尽早地了解这座唯一经过发掘的北周帝陵情况,我们先将墓葬形制和现已整理的遗物简报如下。
关于出土遗物的准确数字和进一步描述,以将来发表的正式发掘报告为准。
一、地理位置及墓葬形制孝陵位于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图一),地势较周围略高,西距唐顺陵约1500米。
从较大范围来看,这里地处渭水与泾水之间的黄土塬区北部,海拔470米,地势高亢,平坦开阔。
这个塬区的南部边缘自西向东散布着9座西汉帝陵及隋恭帝陵,传说中的周文王、武王、成王陵在这个塬区的西南部。
底张镇附近及咸阳国际机场一带,从50年代起就不断有汉、北周、唐代墓葬被发现。
特别是1986年以来修建咸阳国际机场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北周墓葬②,其中有谯王宇文俭、骠骑大将军叱罗协、仪同大将军王德衡、骠骑大将军若干云、上柱国尉迟运、大都督独孤藏等,均为九命、八命(一品、二品)。
可见这一带是北周时期 考古与文物 1997年第2期 图一 孝陵位置示意图显贵和王室成员的重要埋葬区。
经过地面调查、钻探和探沟试掘,没有发现陵前石刻、陵冢封土、寝殿建筑等遗迹、遗物,由于没有进行大面积钻探,还不清楚原有无陵园城垣或围沟遗迹。
孝陵虽被多次盗掘,但墓葬形制、结构还大体保存完整。
墓葬总体坐北向南,墓道方向南偏东10°,全长6814米,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图二,上;图三,上)。
发掘过程中共发现盗洞13个,其中第2至第5天井各1个、甬道2个、墓室7个。
(一)墓道系由原地面直接下挖而成,开口线距现地表深019—111米,水平长度3115米。
墓道上口大体呈长方形,南端宽218、北端宽216米;底部坡度10°,北端宽217米。
墓道壁基本垂直,北端墓道底稍向外扩,北端最深处距地表615米。
墓道内填土曾经夯打,填土中夹杂少量砖渣,并发现砖质残夯头2件、铁镞1件、釉陶球1件。
填土夯打得坚实程度较差,距开口线115米以下基本看不出夯层,上部夯层一般厚20—28厘米。
(二)过洞、天井5个过洞均为拱形土洞,较墓道、天井窄,宽度在119—211米之间;第一过洞最长, 313米,其余过洞长216—219米;第一至第三过洞顶部剥落坍塌,原高不详,第四、五过洞顶保存较好,高211米。
5个天井均呈长方形直筒状,天井四壁不完全垂直,多出现东西向口窄底宽,南北向口长底短现象。
以第一天井为例:口部南北长219、东西宽215米;底部南北长218、东西宽2175米。
除第一天井外,其余天井各有一盗洞,只有第五天井的盗洞打破甬道封门进入墓室。
另有一现代墓打破第五天井。
天井填土亦经夯打,距开口线深115米以上较坚实,夯层厚20—30厘米,第四天井近底部填土内发现有陶罐残片和2件残陶俑头。
(三)壁龛4个壁龛分别开设在第四、五天井的东西两壁,两两相对。
龛门均以土坯封堵,未遭盗掘。
龛门大小及土坯砌法略有差异,以第五天井西壁龛门为例:门高1102、下宽0183、上宽0177米,封门下部为五层顺砌土坯,中部竖砌一层,上部再顺砌五层,土坯间不施泥。
完整土坯长48、宽18、厚7—11厘米。
各壁龛平面形状均不很规整,大体呈长方形。
由于龛门封门不十分严密,各龛内均淤满泥土。
第四天井西壁龛面积最小,进深114、宽0195—1132、高1122—1136米,平顶,龛内空无一物。
从种种迹象分析,此龛在封堵前并未完工。
第四天井东壁龛进深2175、宽2114—2145、原高111米,平顶略拱(图五)。
龛内靠东壁分两排放置14件陶罐,东北角原放置有木箱,发掘时仅可见朽木痕。
其他空间放置各种陶立俑、骑马俑、镇墓兽、鸡、犬等,以及仓、屋、井、灶、碓、磨等陶明器等。
因泥水渗入,龛顶剥落,随葬陶俑、陶明器多已歪倒或偏离原位,原布局不十分清楚。
图 二孝陵平剖面图(上,1 500) 甬道和墓室遗物分布图(下,1 100)11孝陵志 21孝陵志盖 31铁椁环 41木箱遗迹 51铜 斗 61铁箱环 71三角形铜架 81木条 91木器遗迹 第五天井西壁龛进深218、宽210—212、高018—112米,平顶,顶部大多剥落坍塌。
此龛内近底部10—22厘米厚含有遗物的淤泥层全部采用石膏封包,取回室内清理,现已清理出铜带具2套、玉佩饰4件、铁饰件11件、玻璃珠300余枚。
第五天井东壁龛进深2185、宽1155—212、高114米,平顶,顶部多有剥落。
龛内靠东壁原分两排摆放14件陶罐,半数因渗进龛内的淤泥漂离原位,其中一件罐漂至封门近旁。
西北部出土兜鍪甲土陶俑1件。
此龛内近底部10—20厘米厚含有遗物的土层亦用石膏封包,取回室内。
现虽未清理,但从X光照片观察分析,此龛取回的石膏封包内至少有玉壁、铜镜、短剑、带具各一(图四)。
(四)甬道甬道开口于第五天井北壁,甬道口外紧靠天井北壁砌一道土坯封门墙,中部0175米以上被盗洞破坏,东侧保留113米高,底下两层及中部的四层土坯为最初所砌,用规整的错缝顺砌法,其上应为二次打开甬道后补砌的,基本是一顺一丁砌法。
甬道口内又有一道土坯封门,亦被盗洞破坏,采用三顺一丁或一顺一丁的砌法,近顶部砌法较乱。
甬道南北全长319米,可分内外两段(图二,下),以中间的木门为界,外段宽116,内段宽117米。
甬道顶因盗洞挖下而坍塌,原高度不详,从东西壁上部折角处观察,甬道顶原应为拱形,高度不低于211米。
甬道底全部铺砖,平铺成斜向人字纹,与墓室铺地砖相接。
砖长32、宽16、厚8厘米,铺地砖图 三孝陵墓葬形制俯视(上) 大揭顶后的墓室(下)表面原涂有红色。
南距甬道口2米处原有木质墓门,现仅余门槛、门砧朽木残痕,门槛长119米,东西两端插入甬道壁挖进的方洞内。
门砧痕呈刀状,在门槛内各有一方孔。
甬道北端西侧平置“孝陵志石”,志盖已被盗墓者翻至门槛处。
估计被盗出的“武德皇后志石”原应在“孝陵志石”东侧并排放置。
(五)墓室墓室为平面呈“凸”字形的土洞室,北壁有后龛,南北通长515、宽318米。
(图二,下;图三下)。
墓室壁上半部及顶部均坍塌不存,室顶形制、高度不详,西、北两壁残高113米。
地面用条砖平铺成斜向人字纹,东侧铺地砖未及东壁,其间隔0156米。
墓室盗扰严重,东部一些铺地砖曾被翻动。
经清理发现两具东西并排放置的木棺椁朽痕,西侧棺椁痕较清楚,椁南北长310、东西宽1154、东西两侧椁壁厚0111、南北两侧椁壁厚0107米,椁壁外侧近南北两端处各有一铁椁环。
棺在椁内略偏西南,棺底朽痕南北长2124—2143、东西宽0195米。
棺椁内被盗扰,残存有下颌骨、肱骨、肋骨、盆骨、股骨等残骨,清理出金套管3件、玉珠3件、弯月形石灰枕1件。
图四 第五天井东龛平面图(约1 40)东侧棺椁痕残留较少,从东北角铁椁环位置及北部椁板灰分析,椁的长宽与西侧椁相若。
椁底原有一层东西向平铺的木板,板痕宽10—25厘米不等,长度、厚度不详。
棺木灰痕多不存,从北、西两侧灰痕观察,棺南北长应为216、东西宽0192米。
棺椁范围内仅发现残珍珠1件、金花瓣3件、质地不明的微型坐佛1件。
后龛在北壁中部偏东,平面呈梯形,前小后大,地面未铺砖,龛前口宽1196、后壁宽2136、周壁残高113米。
龛内中部偏北发现木箱朽痕,箱东西长1128、南北宽0197米,四角原有铁环。
木箱朽痕范围内清理出龙首柄三足铜頵斗1件、圆形漆盘残迹1处、残铜花1件。
木箱朽痕及淤土中的箱内包含物用石膏封包取回,经X 光拍摄,可观察出内似有圆形嵌泡饰漆盒1件、铜饰件2件。
在龛内西侧发现三角形铜构件2件、铜夹片5件;龛内南侧还发现弓形、条形朽木痕各一处。
二、出土随葬器物墓室因盗掘严重,原随葬器物所剩无几,清理出土及破案追回的墓室随葬器物有孝陵志、武德皇后志各一合、天元皇太后印一方、铜頵斗一件及少量装饰品。
墓室个别部位用石膏封包的含遗物土层尚未清理,还会有一些随葬器被发现。
壁龛中的遗物虽未遭盗扰,但因进水淤泥、龛顶坍塌,已使龛内遗物飘浮移位或歪倒破碎,陶俑、陶模型明器、陶罐及少量玉、玻璃装饰品在现场直接编号提取,其余遗物用石膏封护,取回室内清理,现仅清理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以下将已清理和修复出的随葬品分陶器、玉器、铜器、金器、志石五类介绍。
(一)陶器11陶俑经初步整理统计,总计有各类陶俑150余件。
除1件甲士立俑出自5号天井东龛外,其余全部出自4号天井东龛。
均为泥质灰陶,半模或合模制作,立俑及骑马俑的俑身系半模整体模印而成,背部扁平,实心,立俑足后部外扩以利站立,底内凹;骑马俑的马身及骑俑腿部系合模制成,骑俑身及马腿后粘接于马身。
烧制后的俑先在外表遍施白色,然后涂绘各种颜色。
图五 第四天井东龛平面图(1 20) 笼冠俑 21件。
头戴黑色笼冠,额前微露小冠前缘,面施粉白,墨线勾画出眉目、髭须,唇涂红,身着交领红色宽袖袍服,下露白色长裙,乌履微显。
双手置腹前,手中有孔贯通上下,原持物不存。
标本4号天井东龛:69,高1613,身宽412厘米(图六, 1;封二,1)。
小冠俑 15件。
头戴黑色小冠,面施粉色,墨线绘眉目、髭须,红唇。
内穿白色圆领衫,外着红色或青灰色交领宽袖衫,衫长及膝,下穿白色长裙,裙裾下露乌履尖。
双手上下叠置腹前,手中有孔,原持物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