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二章秦汉

第二章秦汉

单元二封建的大一统-------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它对以后2000年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主线及其相关的主体知识1.秦汉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前后长达400多年,为后来封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顺应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

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此后的2000年,尽管出现过许多分裂时期,但统一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但是秦朝过分的役使百姓和残暴的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

终于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二世而亡。

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西汉。

通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进入强盛时期。

但进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使得政局一度混乱,直到灭亡。

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号称“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最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

东汉王朝被农民起义瓦解了。

2.秦汉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

此制度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

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制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行政制度。

从中央制度来看: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

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还实行了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和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地方制度来看:秦朝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郡县制,至西汉中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

3.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南越;设置“三郡”,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使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ppt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ppt

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
02
秦汉帝国的文化繁荣
学术思想的大一统
要点一
儒家思想的确立
要点二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导思 想,为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提供 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秦始皇焚书坑儒,试图消除其他学派 的思想,但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 导地位。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 想成为官方哲学。
2. 宫殿与陵墓的建设 :秦始皇陵和汉长安 城等大型宫殿和陵墓 的建设,展示了当时 建筑技术和工程能力 的卓越水平。
3. 砖石结构的运用: 秦汉时期,砖石结构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石拱桥、石窟等, 这些建筑坚固耐用, 成为后世的珍贵文化 遗产。
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01
02
总结词:秦汉时期,医学取得 了显著的进步,为后世中医理 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
宗教信仰
秦汉时期,人们普遍信仰鬼神和神秘力量,祭祀活动频繁。同时,道教和佛教也 逐渐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风俗
秦汉时期,社会风俗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各种祭祀、庙会、法会等社会活动频 繁。这些社会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
在世界的影响
丝绸之路
秦汉帝国时期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提供了重 要通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医学和科技
秦汉时期的医学和科技水平在世界上领先,对世界医学和科 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儒家思想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对 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5
秦汉帝国的文化影响与传承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2009届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单元概括】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初步发展。

秦国在终灭掉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到西汉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经历了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之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但由于秦朝的暴政很快被秦末农民起义所推翻。

西汉初期历任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安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达到了繁盛时期。

强盛的西汉有能力平定北方边患和支持对外交往,开通了欧亚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汉在吸收先秦时期文化的基础上,使得秦汉时期文化出现了更为繁荣的局面。

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表现在:经济上: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国家长期统一,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

秦朝开创的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得到巩固,我国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初步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官僚制度取代世卿。

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不断发展;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

民族关系上:由于对匈奴和越族的征服以及对西域和西南的经营,使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因而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初具规模。

文化上:秦汉文化具有突出的特点;科技成就突出,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史学、文学、雕塑和绘画成就突出。

2019-2020年高三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教案 人民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教案 人民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教案人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2)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3)察举制;(4)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 (2)哲学与宗教 (3)史学与文学 (4)雕塑与绘画。

(二)、分析: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得以巩固。

(2)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制度上: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4)民族关系上: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并得以发展,边疆各族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

(5)对外关系上:中外交往开始发展,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6)文化方面: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科技文化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三、教学过程:2. 1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秦朝的封建专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导入新课]之一:导入语例示[教师讲述]秦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创建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地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

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为此,秦始皇还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以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之二:提问式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的统一以及统一以后,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统一。

请大家回忆一下,这套严密的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且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以加强统治。

[教师提问]单凭政治上一系列的措施能否有效地维护秦朝的强大政权、维护秦朝的统一局面呢?[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提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近一点的看商鞅变法,远一点的看明治维新,秦国之所以在七国中脱颖而出、日本之所以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强国,他们的改革措施都是全面而有效的,单从政治方面入手是不可能取得这种地位的。

[教师讲述]回答得很好。

上一节课,我已经讲过,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割据,相互之间壁垒森严,关卡林立,交通受阻,货币不一,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这种局面在秦朝建立之初依然存在,同样也不利于秦的统治;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景象是在当时的政治局面下出现的,而如今统一的秦朝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必定不能允许这种局面的存在。

所以,秦朝必定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样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维护和巩固政治上的统治。

这节课就让我们首先来看看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b.经济方面⎪⎪⎩⎪⎪⎨⎧弛道统一车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按亩纳税实行土地私有制,, [教师提问]黑板上罗列了秦朝在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些措施呢?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

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知识网络单元特征: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一、政治经济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条件人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的统一经过:灭六国、统一越族地区、统一西南地区、击退匈奴夺回河套。

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意义:结束了战乱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政治: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1. 秦朝的统治措施经济: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巩固统一文化: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原因: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秦朝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榜样秦末农民战争项羽刘邦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朝代更替公元25年,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2. 两汉的统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王朝兴衰汉武帝时实现了封建大一统,西汉统治达到鼎盛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出现“光武中兴”;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实行,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州逐渐变成地方行政区域政治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及“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3. 政治经济制度察举制:选官制度,东汉时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经济制度:编户制度,依据资产承担赋税、徭役和兵役,加强对百姓的管理西汉初年匈奴南下,西汉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展开军事反攻,重创匈奴与匈奴的和战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双方互市、文化往来,和睦相处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威胁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经济西汉文化联系日益密切4. 秦汉的民族关系与西域的关系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与西南夷:汉武帝设郡,东汉重新并入汉朝版图与百越: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文化,语言、称谓等与秦相似,被称为秦韩与朝鲜关系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

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二章第七节高三历史课件 新课标 人教版

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二章第七节高三历史课件 新课标 人教版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①时代: 东汉
②著作: 《论衡》 ③主要主张: a.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 b.三反对
先感 为 意 的 《 王 知官 人 识 成 论 充 的经 死 , 果 衡 针 圣验 “ 不 , 》 对 人是 精 会 论 一 当 等知 气 赏 证 书 时 观识 灭 善 天 中 盛 点的 ” 罚 是 , 行 。来 , 恶 “ 根 的 源不和自据谶 ,会予然当纬 不为知”时神 存鬼吉体自学 在;凶,然, 什人;没科在 么的认有学
2.有人说:“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既矛盾又统 一。”他们的政治主张中,有何矛盾之处?儒法 两家又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矛盾: 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法家 主张实行法治,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的 反抗。 统一:秦统一后,运用法家的理论建立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时董仲舒发挥了 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 心,神话君权。在根本目的上与法家“主 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一致的。
内容及体例:
影响:幻灯片 27 特点: 内容:幻灯片 29
2.班固著《汉书》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位于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
班固(32—92)
《汉书》是我国第 一部断代史,其内容自 刘邦起兵,终于王莽覆 灭,反映了前后共220年 的历史。《汉书》虽然 是在《史记》的基础上 写成的,增补了不少史 料,但却抛弃了《史记》 的“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的进步内容。
(四)文学的新成果
赋和乐府诗
1. 赋
概念: 特点:
东西汉作品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2.乐府诗幻灯片 31
郁郁陌上桑
郁郁陌上桑,盈盈道旁女。 送君上河梁,拭泪不能语。 郁郁陌上桑,遥遥山下蹊。 君去戍万里,妾来守空闺。 郁郁陌上桑,皎皎云间月。 非无巧笑姿,皓齿为谁发? 郁郁陌上桑,袅袅机头丝。 君行亦宜返,今夕是何时。

【教育学习文章】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育学习文章】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的统一发展时期,在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发展异常繁荣,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现在仍有很多文化现象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关,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文化问题也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的历史材料。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a.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包括时间、人物、成就等历史事实b.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影响等历史结论c.学习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力目标:a.通过列表总结文化发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b.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相关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c.通过秦汉文化的特点、发展原因、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史论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

a.通过分层次认识问题的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过程。

b.通过列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文字材料、图片、讨论分析问题、形成文字或口头表达,使学生掌握分类、归纳、比较、分析等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秦汉科技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通过自主归纳、展示成果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展现的积极态度。

c.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重大贡献和讨论环节培养学生为集体、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

3、重点、难点重点:秦汉文化发展的成就、特点、原因、影响。

难点:哲学与宗教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指导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通过指导自学,使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依靠一定的逻辑关系归纳、分析问题。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1.政治上:国家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2.经济上:封建经济得以发展。

3.民族关系上: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各民族联系得到加强,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等少数民族为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伟大贡献。

4.对外关系上: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

“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5.文化上: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知识线索]1.秦汉时期政治(1)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理论,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

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顺应汉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现实,一度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

汉武帝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首先建立皇帝制度,集中突出个人的权威地位,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在中央确立了三公九卿行政管理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保证了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

此外,秦始皇还颁行了统一法令,严密控制六国贵族势力,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秦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承秦制”,西汉仍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有因有革。

在地方上,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之一:导入语例示提起秦汉时期,大家往往会想到秦朝和西汉,想到秦皇汉武,而对东汉的历史,却明显感到少有人知。

是东汉经济不够繁荣,政治不够清明,还是东汉政权的历史太短、内容不够丰富呢?其实都不对。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腐朽,导致王莽改制和大规模农民起义,使东汉统治者对政权建立初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有了明确认识,从而出现了东汉初期的“光武中兴”,而它与东汉中期的黑暗政治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东汉后期至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一起构成了丰富的内容。

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统治之后,东汉走向了灭亡,中国又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我们也可以从东汉的历史中去寻找。

我想今天这节课对我们大家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使我们对东汉的历史、东汉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新的认识。

之二:提问式导入[教师提问]西汉在经历了一段强盛之后,终于在公元9年灭亡了。

那么,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由于西汉后期的统治腐败,重用外戚和宦官,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被外戚王莽乘机篡夺了政权。

[教师提问]王莽建立的新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那么新朝为何短暂而亡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王莽上台之后,进行了不切实际的改制,这次改制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新政权,反而因此激化了阶级矛盾,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教师过渡]王莽为什么要改制?究竟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东汉统治者又是如何来应对这种局面的呢?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六、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教师讲述]公元25年,刘秀登基称帝。

都城定在洛阳,刘秀就是历史上的光武帝。

[板书]2.光武中兴[教师提问]大家一定还记得,高祖刘邦登基之时,西汉社会是一派残破景象。

那时,刘邦是如何应对的呢?[学生回答]汉高祖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巩固了封建统治,为以后的强盛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讲述]回答得很好。

西汉初期在“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下,政治局面、经济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汉朝与朝鲜的关系;汉朝同日本、越南的交往;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大秦和贵霜的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外的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明。

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明。

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首先,回忆本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

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然后引入本节的授,指出: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

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讲授新:一、汉朝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①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②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

③秦汉化对朝鲜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2.中朝贸易的发展①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②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高中历史书目录整理

高中历史书目录整理

高中历史书目录整理高中历史书目录必修一: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1、鸦片战争2、鸦片战争的影响3、第二次鸦片战争4、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5、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6、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7、新思想的萌发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1、清朝政局的变动2、洋务运动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4、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5、甲午中日战争6、瓜分中国的狂潮7、戊戌变法8、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3、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4、中华民国的成立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1、袁世凯独裁统治2、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2、五四爱国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3、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4、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高中历史书目录必修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1、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3、九一八事变4、红军的长征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爆发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2、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四章:中国近代文化1、清朝晚期文化(一)2、清朝晚期文化(二)3、民国时期文化(一)4、民国时期文化(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七章:“----”的十年1、全国大动乱2、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居面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第九章: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高中历史书目录选修一: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3、文艺复兴4、宗教改革第二章:资本主义革命时代的东西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3、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4、欧洲的启蒙运动5、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6、美国的建立7、拉丁美洲独立运动8、16~18世纪的亚洲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4、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6、亚洲革命风暴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5、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1、自然科学2、文学和艺术高中历史书目录选修二: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4、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4、美苏争霸5、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6、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世界政治的发展3、世界经济的发展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1、科学技术2、学术思潮和教育3、文学艺术高中历史书目录选修三: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1、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2、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4、夏、商、西周的文化5、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1、秦朝的统治2、两汉的统治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4、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5、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6、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7、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类和民族融合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1、短暂的隋朝2、唐朝的开国和盛世3、唐朝后期的政局4、隋唐制度的革新5、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7、隋唐时期的交往友好8、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1、五代十国2、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4、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5、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6、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7、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7、明清时期的文化高中历史书目录整理。

【课件】通史复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课件]

【课件】通史复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课件]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封建大一统时代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 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 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文明
【时空框架】 第一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即公元前3世纪),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第二阶段:汉朝(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
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B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指出:两汉时
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汉武帝
制定刺史制度,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东汉时期,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5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东汉: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
【课本内容】
必修1 专题一 第二课全部 、第三课(刺史制度、察举制) 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 必修3 专题一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必修3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 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选修6 :秦陵、兵马俑、长城
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
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这说明汉代刺史制度
A.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辖
B.削弱了秦以来膨胀的相权
C.奠定了三省六部制度基础
D.逐渐取代了郡国并行制度
A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

全部高中历史目录

全部高中历史目录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古代史》目录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第四节夏、商、西周的代化第五节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代化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第五节两汉时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七节秦汉时期的代化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化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一节短暂的隋朝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繁荣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第八节隋唐时期的代化繁荣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第五节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代化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七节明清时期的代化[活动课•辩论会]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目录时的记忆术技法要点一、让记忆内容形象化的精力占训练记忆术全部时间的90%以上。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
削弱王国势力 —— 加强中央权力 强化完善法制 —— 维护封建秩序
军事
出兵匈奴 变被动为主动 进军南越 设南海九郡
经济 改革币制,铸五株钱 盐铁官营 平抑物价、征税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 尊儒尚法
公元9年 外戚王莽建新 西汉灭
五、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5年 刘秀即光武帝
广汉、蜀郡
3、制漆业 精品 4、煮盐业 汉武帝盐铁专卖 5、秦汉造船业 三、商业和城市的繁华
商业:道路畅通 “市” 各民族贸易频 繁
货币 黄金、铜钱为主币 五铢钱 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 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匈奴、乌桓、鲜卑 夫余
西域各族
西南夷
“随时宜”而改: 废除秦朝苛法; 设刺史,监察制度比秦国严密;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兼有封国制; 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 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民谣) 此民谣的主题是什么? 讽刺汉朝的察举制度
D、 ① ③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汉书》记载:“秦兼天 下,……汉因循(秦制)而不囿, 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 改。”试结合两汉的有关制度加以 分析说明。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因循秦制: 继承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继承秦朝的监察制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柔 政治 轻武将 重文将 扩大尚书台权力

加强监察制度 集军权于中央
” 经济 多次颁布释放并禁止残害奴婢诏令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的统一发展时期,在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发展异常繁荣,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现在仍有很多文化现象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关,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文化问题也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的历史材料。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a.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包括时间、人物、成就等历史事实b.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影响等历史结论c.学习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力目标:a.通过列表总结文化发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b.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相关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c.通过秦汉文化的特点、发展原因、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史论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

a.通过分层次认识问题的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过程。

b.通过列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文字材料、图片、讨论分析问题、形成文字或口头表达,使学生掌握分类、归纳、比较、分析等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秦汉科技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通过自主归纳、展示成果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展现的积极态度。

c.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重大贡献和讨论环节培养学生为集体、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

3、重点、难点重点:秦汉文化发展的成就、特点、原因、影响。

难点:哲学与宗教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指导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通过指导自学,使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依靠一定的逻辑关系归纳、分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提问式导入[教师提问]从上节课开始,我们对秦汉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秦汉时期的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回答]秦汉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二是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其三是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其四是奋发向上,气势恢弘。

[教师提问]那么,通过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呢?[学生回答]是水平居于世界前列这个特点。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回答]因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论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的问世,还是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反映了秦汉文化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对世界做出了贡献。

[教师过渡]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不仅仅是科技领域,儒学、佛教、道教,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两汉时期的思想领域出现了这样一些局面: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确定儒学的统治地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斗争激烈,王充在唯心主义泛滥之时独树一帜;佛教传入,道教始创,中国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继续了解秦汉时期其他文化上的成就,首先来学习两汉时期的哲学与宗教。

[板书]三、哲学与宗教1.哲学[教师提问]在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目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位儒学大师,正是他把创造性地改造了儒家思想,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建立了理论基础。

这个人是谁呢?[学生回答]董仲舒。

[教师讲述]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来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吧。

[板书]a.董仲舒的新儒学[教师讲述]为什么把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称之为新儒学,他的思想核心又是什么?这就是下面要讲的内容。

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材料。

[投影显示]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治”,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参考》[教师提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独尊,由董仲舒首倡其议。

他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它宗教化。

董仲舒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了。

[教师提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核心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教师讲述]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天授”。

“天人感应”:天是最高主宰,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从这个基点出发,他提出了封建伦理纲常。

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和郡国学校以及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也都是董仲舒思想主张的体现。

[教师过渡]在两汉时期,与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截然不同的是东汉时期王充的唯物思想。

[板书]b.王充的《论衡》[教师讲述]秦汉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各种制度尚待建立、完善,统治者为使统治合法化,祈求鬼神来帮助他威慑和统治人民,因此,封建迷信泛滥猖獗。

面对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封建迷信来欺骗和麻痹人民,贫民出身的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不畏强权,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批判迷信思想。

他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事实,揭露封建迷信的欺骗,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啊!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王充《论衡》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王充的主张是世间万物由物质性的“元气”构成;世界上没有鬼神,提出无神论;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教师过渡]从古到今,无神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斗争十分激烈。

东汉时期的王充就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些主张不仅对董仲舒的思想是一种批判,而且对两汉时期出现的佛教和道教也是一种否定。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佛教和道教在当时的情况。

[板书]2.宗教a.佛教传入b.道教兴起[教师讲述]佛教是在西汉末年,经中亚传入我国的。

东汉明帝时,还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

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不久,人们对佛教的了解也并不多,但此时的传入,为后来的广布提供了基础。

而道教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回答]道教是由我国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而产生的。

[教师讲述]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其内容是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可见这些观点在当时对平民很有吸引力。

[教师提问]在学习东汉后期黄巾军大起义的时候,我们提到过“太平道”这个宗教派别,而这个“太平道”正是道教中的一支,张角就是通过“太平道”来有效地发动群众、组织队伍的。

[教师过渡]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历史的编撰。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字数逾千万,其他史书更是浩如烟海。

这是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其他文明地区都无可比拟的。

中国古代史学在汉代也有了卓越成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位列二十四史的前两部《史记》和《汉书》。

[板书]四、史学的巨大成就《史记》和《汉书》[教师讲述]关于《史记》和《汉书》这两部历史巨著,作为语文学科中的文学常识也是应该牢牢掌握的。

请同学们来简单谈谈。

[学生回答]《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教师提问]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对于这一点,我们作何解释呢?[学生甲回答]“史家之绝唱”主要是指《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因为它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纪传体,这种体例一直被历代的史学家所沿用。

[教师补充]同时《史记》还反映了司马迁全面的历史观和比较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

比如,《史记》记载的范围很广,不但写汉族,还写少数民族;不但写帝王将相,还记述了许多下层人物的传记,有游侠、刺客、商人、农民等。

所选的人物,不是取决于这个人的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取决于他的实际行为表现。

在《史记》中,司马迁歌颂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敢于揭露汉代统治者的罪恶。

汉武帝迷信神仙,奢侈浪费,搜刮人民;贪官酷吏对老百姓的残酷压迫等,司马迁都如实地予以反映。

司马迁写成《史记》,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而后来的史书基本上是后朝人写前朝史,作为一个封建史学家,敢于还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真实面貌,这是难能可贵的,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这一点在后来的许多史学家中都不能做得到。

[学生乙回答]把《史记》比作《离骚》,主要是因为《史记》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教师补充]司马迁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所写人物栩栩如生,既有个性又有典型性,能反映丰富的历史内容。

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廉颇蔺相如传》中,司马迁热情歌颂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以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使得“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和成语家喻户晓。

《史记》写人物写得那样活现,场面那样动人,这和它在语言上的巨大成就是分不开的。

所用虽是文言,但很接近日语。

司马迁又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成语、谚语、歌谣,不仅使语言丰富多彩,而且反映出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总之,文笔简洁,词汇丰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形成《史记》独具艺术魅力的语言特色。

[教师讲述]继《史记》之后,东汉时候又有一本史学巨著问世,那就是《汉书》。

课本上讲《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首开纪传体断代史之例,记述的是西汉一朝的历史。

在这里,我要补充四点:一、《汉书》实际上是由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几代人合力完成的(班彪和班昭分别是班固的父亲和妹妹),其中绝大部分内容由班固写成。

二、《汉书》记载的是从汉高祖刘邦起兵(前206年)至王莽败亡(公元23年)的历史。

三、班固继承了《史记》的成就,但也有许多创新。

《汉书》中属于西汉前期的内容,多采自《史记》。

全书体例也仿照《史记》,惟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

《汉书》十志比《史记》八书的内容详备。

《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等是班固的新创。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整、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四、与《史记》相比,《汉书》的主要缺点是封建正统思想严重,完全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教师过渡]尽管《史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为开创我国传记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但它毕竟是一部史学巨著,我们今天还是更注重它的史料价值。

而两汉时期在文学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赋与乐府诗。

[板书]五、汉赋和乐府诗1.汉赋[教师讲述]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从楚辞发展而来的一种长篇韵文。

大家可以通过课本对赋的兴起,赋的文学特点,以及汉赋的代表作品作一个大致的了解。

赋讲究排比、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赋用辞华丽,语汇丰富,但是词句非常艰深,辞藻堆砌,这是它的缺点。

西汉的赋起初尚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

西汉中期以后,成为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工具,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宫廷文化。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汉武帝时期赋的代表作。

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到了东汉,赋的篇幅短小,其内容向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其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等。

[板书]2.乐府诗[教师讲述]“乐府”本为掌管音乐的机构,秦朝时就已设置了。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宫廷娱乐和庙堂祭祀的需要,开始大规模采集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经过加工配乐,后来就称为乐府诗,乃至称为乐府。

汉代的乐府诗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作为宫廷文学的汉赋形成鲜明对比。

[板书]六、雕塑与绘画1.雕塑[教师讲述]秦汉时期雕塑成就辉煌。

其中陶塑精品遗存丰富,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有武士俑7000多件、战车百余辆、战马百余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见的规模庞大的雕塑工艺杰作。

这些陶俑陶马,体形高大,与真人大小相当,形态生动,各具特点,远远望去,活现一幅秦代将士威武雄壮的出征图。

汉代的陶塑比秦代题材更为扩大,既有小巧玲珑的生活用具,也有形制宏大的建筑、人物、动物等。

在四川成都东汉墓出土的一个说唱艺人俑,造型极其逼真。

请大家看书上P50这张图,这个艺人左手抱鼓,右手拿着鼓棒,面部表情有声有色,可能故事已进入高潮,连右脚也情不自禁地翘了起来,这件作品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瞬间的动作情态,是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珍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