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创造性翻译中意义的建构

合集下载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重构_以许渊冲的_琵琶行_英译本为例_许菊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重构_以许渊冲的_琵琶行_英译本为例_许菊
译“境”之二 难 在 于 审 美 倾 向 的 差 异。 敦 厚 内 敛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淡泊的隐性美 学形 态。 正 如 司 空 图 所 言,“超 以 象 外,得 其 环 中”[16]38,“不着 一 字,尽 得 风 流 ”[17],美 的 意 蕴 不 能 一览无余,而应含而不露、回味无穷。中国古典美学 不同于西方重形式、重时空、重典型的显性美,而是 强调“离形得似”[16]43、“不似似之”[18],依靠直觉思 维来捕捉空灵飘忽、隐约朦胧之意,并从中悟出“言 外之言”[19]、“文外之致”[20]。
( 二) 情景交融,物我齐一。 王夫之在《姜 斋 诗 话 》中 这 样 论 及 情 与 景 在 意 境营造上的关联: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 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25]72 袁行霈将意 与 境 的 交 融 归 纳 为 三 种 方 式,即“情 随 境生”、“移情 入 境”和“体 贴 物 情,物 我 情 融”[26]。 在《琵琶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营构手法亦被诗人 大量运用。 例 如“春 江 花 朝 秋 月 夜,往 往 取 酒 还 独 倾”,诗人触景生情: 良辰美景,春花秋月,诗人却无 心赏景,反而触乐景、生哀情,苦叹自身遭遇之不幸, 因此借酒消 愁,“以 乐 景 写 哀 ”[25]10。 “浔 阳 江 头 夜 送客,枫叶 荻 花 秋 瑟 瑟 ”,诗 人 借 萧 索 落 寞 的 秋 景, 抒发对客人的伤别之情,寄情于景,可谓是“寓情于 景而情愈深”[27]。“东 船 西 舫 悄 无 言,唯 见 江 心 秋 月白”,琵琶曲在达到高潮之后戛然而止,于静默中 蕴蓄了千万种无法言说的情感,诗人与秋江月景融 为一体,物我两忘,深难抽离,物我情融,“一切景语 皆情语”[28]。 四、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之意境重构策略 ( 一) “虚实相生”之再现。 《琵琶行》中,诗人通过以实见虚、以虚补实、以 虚领实、抟虚成实等多重艺术手法,渲染了秋夜江上 送客的凄清悲凉,传达了琵琶女寄寓在琵琶曲中的

从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探析

从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探析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从古代经典到现代文学的广泛领域。

以下是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的初步探析:
忠实于原著:许渊冲强调翻译应该忠实于原著的风格和意境,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他注重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著的精神,力求将原作的情感、意义和艺术价值传达给读者。

传递文化精髓:许渊冲认为翻译的目标是传递作品所代表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

他注重对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文化意义,并通过翻译传递给读者。

注重语言艺术:许渊冲注重翻译作品的语言艺术性,他认为翻译家应该具备敏锐的语感和良好的写作能力。

他注重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节奏,力求在翻译中保持作品的文学美感和语言魅力。

平衡文化与读者需求: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平衡原作的文化特点与读者的理解需求。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还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重视翻译研究与批评:作为一位学者型的翻译家,许渊冲注重翻译研究和批评的重要性。

他提倡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对翻译
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提高翻译品质。

需要指出的是,许渊冲的翻译艺术观是多维度的,它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理论等多个层面。

上述观点只是对其艺术观的初步探析,更详细的了解需要深入研究和阅读许渊冲的翻译作品和相关论著。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的理论对诗歌翻译启示较大,这种“理论”源于许渊冲的先驱
方法,主要强调译者在译者进行审美整合的过程中,将译词的细节“现
代化”表现。

许渊冲曾经称,“翻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双方
文本的细节相连,使双方融为一体”。

因此,许渊冲所提出的“连结”思想,即译者不仅要精准可靠地将原文内容、内容和语言传达给读者,
还要保持两个语言之间的连结,只有这样,诗歌译文才能更好地向读
者传达出它的审美功能,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审美气质。

除此之外,许渊冲的理论还启发了许多诗歌翻译的技巧,例如采用“押
韵法”和“保留形式”等原则,以此更加真实地表达诗歌的审美功能。


渊冲也提到:“在张力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有敏锐足够的感觉,以此
体现诗歌的节奏与韵脚,尽量以原语文本的读音以及结构重现元语文
本的诗歌审美。

”这一理论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除了从字面意义上去准确传达原译文本,还要注重保持原诗歌的音乐
节奏及审美风格。

最后,许渊冲最重要的理论精神,就是强调译者不仅要将原文意义表
达准确,还要努力将诗歌审美以创新的方式传达。

他强调,翻译者应
该在表达中尊重原诗歌作者的创作意图,保持原件格调,尽量使译文
风格尽可能地近于原文,这样可以保持诗歌的审美质感,使得诗歌的
审美启发,能够正确地传达给读者。

总之,许渊冲对于诗歌翻译的理
论为诗歌翻译者提供了一条参考线,它们可以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
有效的审美关联,避免“模仿式”文本创作和随意翻译,从而实现最终的文化传播目标。

浅谈许渊冲古诗英译中数字的翻译方法

浅谈许渊冲古诗英译中数字的翻译方法

浅谈许渊冲古诗英译中数字的翻译方法以《浅谈许渊冲古诗英译中数字的翻译方法》为标题,本文以现代诗译者许渊冲为例,讨论他在译古诗中数字的翻译方法及其意义。

许渊冲是当代泛华文古典文学的主要译者。

他的诗歌翻译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融合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其中,他对数字的翻译方法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首先,许渊冲在翻译古诗中数字时,采用“偶然变数量”的原则,即数量中的数字并不完全相同,而是以不确定的数字来表达某种抽象概括的概念。

例如,他将陆游《绝句》中的“有无极万里”表现为“ten thousand and infinity miles”,在翻译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放言万古笑”时,将“ten thousand ages”表达为“ten thousand and eternity”。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体现文本的原始意义,而且能够更丰富地表达古诗的意蕴,使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此外,许渊冲还采用绝对数字和百分比的翻译。

在古诗中,绝对数量指代的是精确的数量,百分比则代表比较相对的概念,如“半”“三分之一”等。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遵循这些概念,并且有意识地将“半”表达为“half”,将“三分之一”表达为“a third”,而不是直接将“半”、“三分之一”翻译为数字,如“one-half”、“one-third”。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表达数字的抽象意义,表达出古诗中数字的多重含义,也使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传神。

最后,许渊冲还有意识地吸取英文中自然美妙的表达方式,并结合古诗的艺术性,将古诗中的数字翻译为具有自然形象性和简洁明快的字句,使古诗中数字的内涵更加明晰,更有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以其独特的翻译方法将数字翻译出生动的英文表达,更好地表达古诗的内涵,也使古典文学的翻译更具有审美价值。

因此,他的译作深受学者和读者的欢迎,被广泛引用并用于教学用途。

总之,古诗的译者在翻译古诗时,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英文的审美效果,对于诗中数字的翻译也要综合考虑,结合古诗的内涵和英文表达,突出古诗数字的艺术性和抽象性,使译作更加准确具体和生动传神。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4月 第25卷第2期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5No.2Apr.2024收稿日期:2023-11-3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YY035);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BYY026);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1KC11)作者简介:杨嘉卉(2000—),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非遗翻译、典籍翻译;赵祥云(1979—),男,河南省漯河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政治话语翻译、典籍英译、非遗翻译与传播。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杨嘉卉,赵祥云郑州轻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许渊冲在诗词翻译实践与理论方面造诣颇深,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译诗观,将诗词翻译提升到新的境界,其诗词翻译意、音、形皆美且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许渊冲诗词翻译在进行审美再现时,主要采用释意性翻译、创造性翻译和等化翻译法等策略来分别再现原作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

对于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典故和意蕴,许渊冲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倾向于使用选择性翻译、阐释性翻译和创造性翻译来实现诗词的文化重构,以推动中国诗词走向世界。

关键词:许渊冲;诗词英译;审美再现;文化重构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4.02.011文章编号:2096-9864(2024)02-0086-09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散发着灿烂的文化之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理念。

从“三美原则”下来看,可以更好地理解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三美原则”是由许渊冲提出的,它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诗词的意境和内涵,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音美是指诗词的韵律和音调,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韵律和音调。

形美是指诗词的结构和形式,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许渊冲始终坚持“三美原则”,他注重传达原诗的意境和内涵,追求翻译作品的美感。

他深入研究原诗的背景和意义,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原诗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许渊冲将原诗的意境和哀思表达得非常准确和生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戍鼓声和雁声交奏的凄凉,以及露水和明月带来的故乡思念之情。

翻译的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意境,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非常注重原诗的音美,他善于运用韵律和音调,使译文具备原诗的音乐性。

在翻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许渊冲运用了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惟有此时此夜难为情,才值年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精准地把握了原诗的音乐性,使翻译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还注重保持译文的形美,他努力使译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他注重翻译作品的排比和对仗,使译文具备古诗词的节奏和美感。

在翻译李白的《送友人》时,许渊冲保持了原诗的七言绝句的结构和韵律:“青门柳,朱户辉。

暮春秋,东风回。

明仪坛,缟衣香,主称有年华。

”他通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具备了古诗词的形美。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从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终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是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诗篇之一,许渊冲英译版本的《声声慢》在保留其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方文学的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许渊冲的英译本,再现了《声声慢》译本中所体现的“三美论”原则。

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英译本中意美主要通过意象美和意境美所体现,音美主要通过韵律美和叠词美所体现,形美主要通过单词美和句式美所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版本;《声声慢》;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主要研究“三美论”对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中的体现。

从意美、音美和形式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三美论”在宋词的英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声慢》的英文翻译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以及进一步的交流。

一、意美的再现意象是诗人精心挑选的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译者需尽可能地保持形象的完整性,即意义和景象的统一性。

完全保留的意象是双向保留的场景和感觉,意象是意境形成的桥梁。

考虑到文化背景、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技术来处理意象。

首先,译者要对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它的异同。

其次,译者应该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并运用语言来实现转化。

在《声声慢》英译本中,许渊冲就通过使用别具一格的翻译方法,巧妙地映射出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1.1.意象美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许渊冲采用解释性翻译和直译的方法,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间接描绘出《声声慢》中所要表达的景象,扩展想象空间,避免语言转换的错误。

意象的翻译是“三美论”中意义美与原文的结合。

准确选择的词语不仅能表达意象的表面意义,还能表达词语的外部意义。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美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升华。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惟一专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为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又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翻译理论特色,为中国优秀诗歌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当代的诗歌翻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的60年活动中,不断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不断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

许渊冲在1984年出版的《翻译的艺术》和2003年出版的《文学与翻译》中明确的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翻译的主张和原则,从而奠定了自己诗歌翻译独树一帜的基础。

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

它融合了绘画美、音乐美、意象美,是一种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

它的内容形象生动,读起来耐人寻味,在风格上主要呈现含蓄婉约的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学最该保护的部分。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

翻译难,翻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

许老的诗歌翻译为西方了解优秀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对于诗歌的翻译许老提出了以下的三原则,以下就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领略许老诗歌翻译的经典策略:1.1 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下面是许渊冲先生《静夜思》的两种韵文:译文①Before my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l think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hoar frost.Raising my head。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三美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首先回顾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包括其在传达古诗意境、保持韵律节奏和再现原文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关注“三美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限制,如文化差异、语言特性等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三美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古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概述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古诗英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古诗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

意美,指的是译文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和意境,保持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强调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精神风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音美,是指译文的音韵和节奏要与原诗相协调,使译文在听觉上也能产生美感。

许渊冲提倡在翻译中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以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韵效果,让译文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形美,则是指译文的排版和布局要与原诗保持一致,使译文在视觉上也能呈现出美感。

许渊冲认为,古诗的排版和布局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格式和排版,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视觉之美。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化学者,他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贡献。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翻译的目的、方法、理论、伦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强调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传递信息和理解意义。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的转换来传递作品的信息和意义。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在他的看法中,翻译是沟通跨文化之间的桥梁,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方式。

其次,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注重翻译的方法。

他强调了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作"。

在翻译中,翻译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和改变,以确保作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他主张采用一种“文化接近”而非“语言对等”的翻译方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味,同时尽可能地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习惯。

第三,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强调翻译的理论建构。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需要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翻译的实践。

他提出了“平行原则”、“目标论”、“概念转换”等多种翻译理论,为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他主张研究翻译理论应该注重通译性和对等性,强调翻译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此外,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还关注了翻译的伦理问题。

他认为翻译必须在尊重原作和目标文化之间保持平衡,要遵循伦理的原则和义务。

翻译家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原作,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和观念。

他主张翻译家应该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的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

总的来说,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

他不仅关注翻译的技术层面,还深入挖掘翻译的哲学、文化和伦理问题。

他的思想不仅对翻译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对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翻译的本质和意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许渊冲翻译理论

许渊冲翻译理论
许渊冲翻译思想 之“优化论”
许渊冲简介


许渊冲翻译思想


优化论
翻译实践指导
一、简介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 著译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 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12月,许渊冲被 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2.叠字的运用
e.g.Wish all of you safe and sound. 祝大家平平安安。
发挥译语优势的策略
3.对偶的使用
三 优
e.g.A blare of sound, a roar of life, a vast array of human
hives, appeal to the astonished senses in equivocal terms. 嘈杂的声音、熙攘的生活、蜂窝的人群,足以让感官震惊,为之
化 吸引,感觉难以名状。

4.重复的使用
e.g.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由于英语与汉语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异,造成了在翻译的过程中 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中文 的优势是,文字精练,常常一词多义,而且成语典故较多。而英文 的优势是用词精确,逻辑思维严密,语法结构严谨清楚。
1.深化
扬长避短的优化策略
当译语语言优于原语时,可以利用深化的方法来发挥译语语言的 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了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 以旧译新、 等翻译方法。
e.g.1.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特殊化) 2. He is no smoker, but his father is a chain smoker. 他不抽烟,他父亲却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具体化)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许渊冲是中国现代翻译界的杰出学者和翻译家。

他的翻译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注重翻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递,强调翻译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在翻译实践中,他提出了“文化转译”和“顺应原则”的概念,使翻译更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再现和传递不同文化范围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在他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将源语言中的话语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话语,同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的差异。

他主张翻译应以“文化转译”为目标,即在语言转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的传递,以保持原作品的文化独特性和魅力。

他强调翻译应当突出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尊重原著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为了保持原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许渊冲提出了“顺应原则”。

这个原则意味着翻译应当尽量接近原著的意义和风格,使得目标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韵味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一种重新创作,翻译家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便更好地将原作品呈现给目标语读者。

在实践中,许渊冲注重和推崇翻译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翻译工作应当服务于社会和时代,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他主张翻译应当与社会需求密切相连,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力求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涵盖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领域,包括《简爱》、《小王子》等作品,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

总的来说,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体现了翻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他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他提出的“文化转译”和“顺应原则”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翻译作品丰富多样,社会影响深远,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翻译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

浅析许渊冲的翻译风格论

浅析许渊冲的翻译风格论

浅析许渊冲的翻译风格论许渊冲在《再创作与翻译风格》⼀⽂中提到这样⼀个翻译实例:对孟浩然《春晓》⼀诗中“也来风⾬声,花落知多少?”两句话的翻译,有两种译法:A:The winds shatter’d and the rain splatter’d yesternight;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d in a wretched plight?B: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外语与外语教学》上评论认为,“A译采⽤拟声词shatter’d (哗啦哗啦响)和splatter’d(淅沥作响)译风⾬声,⽐B译只说wind and showers要⽣动些”,再现了原作的⽂体美。

对此,许渊冲提出不同的看法。

他翻阅了《唐诗鉴赏辞典》,上⾯对《春晓》⼀诗的注解是:“艺术魅⼒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法,⽽在于它的韵味。

整⾸诗的风格就象⾏云流⽔⼀样平易⾃然”,由此许渊源冲认为,“A译⽤的拟声词不如B译平易⾃然”,他认为原因上译作者不知道原作者的风格,所以译不出原作的风度神韵。

,虽然许渊冲B译也并不理想,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A这种破坏了原作风格的译法是他明显反对的,B译尽管也不理想,但它译出了原作的风格,这点是他赞赏的。

笔者在阅读许渊冲的另⼀篇⽂章《再创论》时,却发现他⼜提出了与上⾯所提及的完全不同的看法。

《再创论》⼀书中,许渊冲谈创造性的译诗时提到⾃⼰翻译实践中的⼀个例⼦:在翻译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时,许渊冲把诗的第三句翻译为:where can I find a wine-shop to drown my sad hours?许渊冲说,在这句诗的翻译中他运⽤“含不尽之意于⾔外”的⽅法,原句虽有“借酒浇愁”之意,却⽆“借酒浇愁”之辞,译⽂中则明说“消愁解闷”,译者⾃称有“破坏了原诗含蓄的风格”之嫌。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摘要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翻译理论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

许渊冲在中国译论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 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许渊冲译论中最富有特色的就是他的优势竞赛论。

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可以说是他整个译论核心, 要达到三美必须发挥优势,可以运用三化的方法,发挥了优势的译文, 可以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和原作竞赛甚至胜过原作。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也许不够严密,但整体上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许渊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创新精神。

随着国内翻译界对许渊冲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所体现的价值终会得到译界人士广泛的认可。

关键词:许渊冲;优化论;翻译1.引言许渊冲最早在1981 年《翻译的标准》一文中提出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

他说:“翻译首先要忠实准确,主要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其次是要求通顺流畅,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最后还要注重修辞,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古今中外,文学翻译的理论很多。

许渊沖提出了“信达优”三原则。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理解原文的内容,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

文学翻译的三个标准: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语的优势。

许渊冲说“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劣不如优,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可以简称作优化法。

”许渊冲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许渊冲的优化论可以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中争论较多。

作为汉语古诗英译的顶级专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学说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其他翻译大家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其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中国格律诗的创作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雅致清丽,思想博大深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国内外很多汉学家都热衷于翻译中国古诗,向西方世界展现中国古诗的无穷魅力。

英语和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因而,英汉语互译是很困难的。

但是,出于国际交流的需要,英汉互译又是必要的。

中国古诗讲究格律,依律行韵,要平仄,求对仗,用典故,语双关,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

现代英语诗歌则以散体行文,自由,无格律,无平仄,无对仗,语言精练,意象鲜明。

[1]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汉语古诗的英译尤为艰难。

但是,我国的翻译家们不畏艰辛,知难而进,其中一位就是许渊冲先生。

许渊冲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创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能够“达意、通顺、传神、表形”,在翻译标准上创立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2]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意美意境美是诗歌形式美和音韵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对于诗歌的意境美,许渊冲如是说:“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因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许渊冲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许渊冲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作者: 姜燕[1]
作者机构: [1]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出版物刊名: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54-5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许渊冲;翻译理论;体系建构
摘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索,翻译大师许渊冲在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与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思想体系,唱响了新时代翻译理论的最强音.通过对许渊冲翻译思想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之研究,可对建国以来我国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脉络与特色窥豹一斑,也为我国译学的发展提供重大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重构——以许渊冲的《琵琶行》英译本为例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重构——以许渊冲的《琵琶行》英译本为例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重构——以许渊冲的《琵琶行》
英译本为例
许菊;郭懿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7)003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之精髓,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独特魅力之所在.许渊
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十分注重意境的重构和再现,这在其《琵琶行》英译本中
得到了充分体现.《琵琶行》原诗作的意境营构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虚实相生
和情景交融.其中,"虚实相生"之意境在许氏译文中的重构策略有虚实换译、隐义显化、修辞转换、意象具化、正话反说等."情景交融"之意境则采取焦点转换、主位
变换、意蕴增创等重构策略.通过上述策略,许渊冲最大限度地重塑了《琵琶行》原
诗作悲凉凄怆、萧索落寞的意境氛围.
【总页数】4页(P172-175)
【作者】许菊;郭懿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2.图式理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以《望庐山瀑布》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3.诗歌英译中语言转换的转喻解读——以许渊冲《李白诗选》英译本为例
4.以许渊冲为例论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空白处理
5.西湖古诗词意境美在英译中的重现——以许渊冲西湖诗词英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渊冲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享誉国内外,在英语读者当中有非常高的接受度。

以前的研究者们主要通过其他译文的横向对比,分析其韵体诗译文中传达的美,存在的局限性。

[1]通过纵向对比,探究许先生诗词改译过程中的心路历程,[2]探讨许渊冲如何不断修改译文,追求“三美”。

[3]王振平认为许渊冲的翻译并没有超过一定的限度,属于创造性翻译而非叛逆。

[4]笔者以许先生同一诗歌不同时期的译文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识解观的四个要素为框架,旨在研究许先生在诗歌改译中,重新建构的意义与传达原作者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探析译者的认知变化过程,从而为中国古诗文创造性翻译带来启示。

一、认知语言学识解观与译者的创造性认知语言学基于体验哲学,[5]认为人类对世界的共同体验感知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前提。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强调意义的动态性、开放性,语言使用者的参与性及其选择性;否认语言系统是封闭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提出意义就是“概念化”。

[6](P194)语言的形成有赖于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加工。

Langacker 把认知的过程定义为“识解”,即“人们具有用不同方式来理解同一场景的能力”。

[6](P138)Lan-gacker 的学生D.Lee 从视角、前景化、隐喻、框架与概念合成等维度来解释识解以及意义的形成。

[7]由于认知个体的知识经验具有独立性,因此,经过不同个体的认知加工,“概念化”的结果不同,意义也就不同,对“现实”的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

[8](P70)因此意义不能直接等同于现实。

我国教授王寅认为Langacker 的“概念化”过分强调语义的主观性,识解性,忽视了体验性和互动性,因而把概念化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

[9](P211)这样的修补告诉我们,意义的识解需要主观参与,但主观性的发挥受到“体验性”的制约。

认知语言学识解观对意义的阐释决定了翻译无法直接传递意义,而是要建构意义。

因此,译者建构出来的意义是经过其识解后的概念化意义。

王寅提出过翻译的“两个世界”。

“我们所谈论的一切无非是关于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它们是语篇生成的基础”。

[10](P18)既然任何文字都是在描写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主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即认知世界,那么译者就要深刻体验原文作者描述的这两个世界及其表达意图,尽其所能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着最大相似度的体验。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要把识解后的意义重新概念化,建构意义。

由于两种语言认知语境的差异,在概念化的过程中,译者必然要发挥创造性。

许渊冲教授提出“译作和原作都可以比作绘画,所以译作不能只临摹原作,还要临摹原作所临摹的模特”。

[11](P411)许先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非亦步亦趋地收稿日期:2019-04-22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2017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许渊冲创造性翻译研究”(2017Q14)作者简介:杨艳蓉(1983-),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刘鸿庆(1984-),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章编号:1674-0882(2019)04-0078-04许渊冲创造性翻译中意义的建构杨艳蓉1,2,刘鸿庆1,2(1.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2.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山西大同037009)摘要:以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为框架,对比许渊冲不同时期的唐诗译本,从而探析译者的认知变化。

研究发现许渊冲通过创造性改变译文,重新建构意义,使得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原作者的表达意图有着更为相似的体验。

这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提供了参照。

关键词:许渊冲;创造性;意义;识解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第33卷第4期2019年8月Vol.33NO.4Aug 2019·78·遵循原作的字面意义,而是要发挥创造性,重新建构意义,让译文读者通过对原文作者描述内容最大相似度的体验,来识解出原作者的表达意图。

二、改译文中意义的建构译者思想和经历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因此对原作者情景描述的体验不同,概念化方式有所不同,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的译作就有差异。

译者通过改译,更好地表达原作者的意图,使得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体验具有同一性。

许先生一生孜孜不倦,和原文竞赛,也同时和自己竞赛,对同一诗歌的译文多次修改,精益求精。

本文以许先生1988年和2012年的译本作对比,分别从视角、前景化、隐喻、框架四个方面分析许先生如何创造性地重新建构意义,使译文更符合原诗表达意图。

(一)转换识解视角面对同一客观情景,认知主体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其结果就有差异。

视角的选择与认知主体的生活经验、视觉经验息息相关。

认知主体在观察事物时,总会受到个人经验的影响。

[12]译者作为认知主体,结合个人与译文读者的生活体验,选择适当的识解视角解读原文作者所描述的现实世界及认知世界。

翻译时选择的视角不同,则会建构出不同的意义。

在下面的例子中,许先生大胆地转换了识解视角,改译后译文与原诗作者的意图更加贴近。

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是一首“相思”主题的情诗。

“隐晦”是李诗的特点,这就需要译者对原作者所描述的现实世界、认知世界进行深入的体验。

两个时期译本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译者采用了不同的识解视角来建构意义。

中国古诗多为无主句,翻译成英语时要把主语明示化。

译者根据其对原文的识解结果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主语进行描述。

原诗颔联“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的“香”“丝”与“相”“思”谐音,暗示出了诗歌描写爱情的主题。

颔联的原译文为,“Incense can drift through golden toad on lock and chain.The tiger winch of jade can draw up water under.”[13](P346)许先生把意义建构为香气从金蟾状的香炉中散发出来,辘轳把水从井里打了出来。

识解视角锁定为“香气”,“辘轳”。

原译文反映出诗人描述的现实世界,但由于译文读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香气”和“辘轳”无法激起他们有关爱情的联想,传达原诗的意图也就无从谈起。

在中国古代,熏炉多用于晚上,而辘轳则在早晨用于打水。

改译文中,译者把“夜晚”“早上”这些暗含在原文中的信息明示出来。

When doors were locked and incense burned,I came at night.And went at dawn when windlass pulled up wa-ter cool.[14](P181)回译过去就是,晚上烧香,用金蝉锁门的时候我来了;拂晓,人们用辘轳打水的时候,我离开了。

这样的译文既包含了“香气”“辘轳”这样的意象,同时,为了能够让译文读者体验原诗人关于爱情的主题,许先生大胆发挥创造性,把“我”作为主语,以“我”为叙述视角,把现实世界描述为“我”与恋人的约会。

诗文改译后,字面意义与原文不对等,但是译文读者对原作表达意图的体验更为接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忠实。

(二)改变前景化内容前景化内容是认知主体想要突显的。

通常来说,句子的主语,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内容,都是认知主体想要突出的重点,因此在叙述过程中被前景化。

译者通过调整前景化的内容,则会建构不同的意义,形成不同的表达效果。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写给妻子的抒情诗,表达了对妻子的相思之苦以及期待与妻子重聚的殷殷之情。

“巴山夜雨”在原诗中出现了两次,不同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却反复出现在作者的心中,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构成了意境之美。

巴山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妻子询问何时能回家,诗人无法给予准确的答案,心中郁闷。

他盼望重聚之时,和妻子一起回味这“巴山夜雨”。

诗人想象未来重聚时的欢乐和当下思念妻子的烦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巴山夜雨”的反复出现也成为了这首诗的特色。

显然,“巴山夜雨”在原诗行文中形成了前景化。

对比两个时期不同的译文,第二句与第四句译文的意义建构有较大差异。

“巴山”是指“巴蜀之地”,巴蜀位于中国西部,因此,作者把它译为“western hills”,即“西面的山”。

在原译文的第二句当中,译者仅仅描述了池塘里涨满了雨水,略去了“下雨”这一动态的情景,即“The pools in western hills with autumn rain o'erflow”,[13](P344)而第四句译文又仅谈“雨”而不提“山”,“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dreary night of rain?”。

[13](P344)在改译文当中,译者为了能再现原诗中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在第二句译文中详述了“夜雨”,“It rains in western hills and autumn pool o'erflow”,[14](P176)同时第四句增译了“巴山”,And talk about the western hills in rainy night?[14](P176)两句形成呼应。

改译之后,译文读者更能体验到原诗作者那种由于归家遥遥无期而产生的低落情绪。

同时,第四句略去了原译文中修饰雨夜的形容词。

“endless,dreary”这两个词表面上是修饰杨艳蓉等:许渊冲创造性翻译中意义的建构2019年·79·雨夜绵绵无期,枯燥沉闷,实则是译者想用这两个词表达原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认知世界。

译者在改译文中,通过对第二句、第四句相关信息的详略描述的调整,使“巴山夜雨”这一情景和原诗一样在译语行文中形成前景化,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原诗作者所建构出的现实世界,认知世界有了更为相似的体验,从而更好地领悟原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重新建构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里,隐喻不是一种修辞,而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人们往往借助其它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

[15]隐喻通过不同概念域间的映射,能更生动地表达抽象的事物,因此隐喻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

杜牧的《赠别两首·多情却似总无情》描写了诗人与一位歌女分开时的离愁别绪。

两人之间的感情如此之深,离别宴席上,不知说些什么安抚对方,倒像是彼此无情。

举起酒杯道别,想要强颜欢笑,却“笑不成”。

这首诗在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差别较大。

此处我们主要关注最后两句的译文。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句诗,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人使用了隐喻的识解方式。

第三句,“烛芯”是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人心”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形成隐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