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doc

合集下载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主要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观和塑造个人品质的方式。

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发扬中庸之道,以达到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以下是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立德为先: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品行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道德操守和道德情操。

立德为先强调的是人应该具备高尚道德品质,以德立身,以德立人。

2.以仁为本:仁与爱、亲、恕等概念密切相关,是儒学道德的中心核心。

在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其能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形成共生共赢的道德观念。

3.以义为纲:义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守,是人与人相互之间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以义为纲,注重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念。

4.以礼为乐:礼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社会举止和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等礼仪观念。

5.强调智慧和学问: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不仅注重道德修养,还重视学问的培养和智慧的提升。

智慧包括道德智慧和实践智慧,通过学问和实践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智慧。

6.以信为基:信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和诚信的核心价值观。

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信任他人、守信用、讲信誉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1.启发式教育: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意识到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和应用,从而自觉地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榜样教育:通过塑造榜样,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导向。

古代师生关系及家庭关系中,老师和家长作为榜样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示范和示范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3.讲述故事教育:通过讲述古代名人或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道德准则。

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故事中的道德严肃性和道德正确性。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教育体系,其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师长
中国古代教育着重强调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老师被视为孔子的代表,他们的话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应该被学生们无条件地接受。

这种关系被称为“师生之道”,它的核心是学生要服从
老师,而老师则要引导学生成长。

2. 培养品德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

教育者认为品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只有通过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 基于经典
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基于各种经典。

这些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其中《四书五经》更是教育的基石。

这些经典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对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的规范和引导。

4. 以考试为目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考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学生需要通过各种考试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这些考试包括科举考试、乡试、会试等。

考试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负担,更是一种机会,通过考试能够得到更好的社会地位和名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体系重视品德教育、尊重师长、以经典为基础和注重考试。

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方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 以身作则:中国古代教育强调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带动学生的学习。

教师需要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让学生能够模仿和学习。

3. 分数至上:中国古代教育非常注重考试成绩,认为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教师会通过严格的考试和评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4. 私学传统:中国古代教育重视私学,即私人教育机构。

私学通常是由家庭或个人出资开办,用于传授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

私学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5.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教育中还存在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场,考
生需要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科举进士资格,成为朝廷官员。

中国古代教育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也为后来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从远大理想。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来教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已”。 39
育学生不迷恋眼前物质享受, 更不能为追求物质享乐而放
4.迁 善 改 过
弃政治信仰。孟子则主张“舍 生取义”,“富贵不能淫 , 贫 贱
在一定意义上说, 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帮助学生逐步克
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服和纠正缺点、错误并教育学生 正确对待自己 的 缺 点 、过
要使学生立志乐道, 必须经过长期培养和艰苦训
失和错误, 不断发扬优点、长处的过程。迁善改 过 , 就 是 中
练。孔子认为, 应该让学生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经受各
国古代教育家正确处理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
种 困 难 与 考 验 ,“岁 寒 然 后 知 松 柏 之 后 凋 也 ”。孟 子 说“生
Jan.11,2007 2007年 1 月 11 日 Total No.258 旬刊 总第 258 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ZHONGGUO ZHIYE JISHU JIAOYU
综合
Zong He
德育天地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张建民
( 滨州职业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1.立 志 乐 道
后 谓 之 学 ”。
古代教育家认为, 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解决的是人生观
3.自 省 自 克
问题, 普遍重视立志乐道的教育, 要求学生确立人生的远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的道德品质符合社会公认
大理想和宏伟目标, 明确前进的方向, 坚定前进的信心。孔
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因此, 学生必须不断提高对道德准则
子 说“人 无 远 虑 , 必 有 近 忧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 夫 不 可 夺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庞大,积淀了数千年的历史和传统道德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

同时,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得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和孝顺长辈,这是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尊重和孝敬长辈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种尊敬和孝敬长辈的观念从小就被灌输给儿童,家长和社会的长辈都会教导孩子要尊重长辈,尊重老人。

长辈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会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传递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这种尊敬和孝顺的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作是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通过教育培养德育的方法。

早期的中国家庭和社会注重子女的教育,德育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家长会通过讲述各种寓言故事、道德故事和古代典籍,教育子女要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家长还会向子女讲述祖辈的先人故事,以示警戒和道德规范。

古代学校和文人也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会教授儿童道德规范和修养。

例如,传统的四书五经中,有许多经典的内容都是关于德育的,比如《论语》中强调的仁德和君子的道德规范,以及《大学》中的德行修养。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德育方法,例如业绩文化。

古代有一种观念认为,人应该通过艰苦努力工作和奋斗来取得成绩,这样的努力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观念在德育中被运用,教育人们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这样才能取得成就。

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也对德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和谦虚谨慎的态度,都是中国古代德育方法的具体体现。

这些品质都在社会和家庭中被强调和灌输给人们,成为中国文化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的德育方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以及古代德育方法,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培养和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培养道德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进行一下浅谈。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道德,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德育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调了个人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使每个人都有了自我约束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注重于示范和榜样教育。

古人常常通过身体力行来示范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以期激发学生的感召力和情感认同。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从周围的人和事物中学习,引导他们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还有强调道德教育的环境,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观念和行为习惯。

根据传统文化的观点,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有序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学生时,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貌和礼仪习惯,以求使学生在道德方面能够日益完善。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还强调智慧和知识的结合。

在古代社会,学生在进修学问的同时,往往需要通过丰富的阅读和社交活动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这种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倡导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实践的方法来加深对学问和道德的理解。

这种德育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素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启示

试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启示

试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启示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教育是在更长的历史中逐渐转变形成的,它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精神发展和文化传承。

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大概可以归结为“三德”——孝悌、信义、仁义,主要通过家庭教育、法律教育、宗教教育、书信教育,以及传承经典、命令禁令等方法训练。

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孝悌之德在其中,是重要的载体。

因此,家长们要教育孩子先孝顺父母,推崇家庭价值和传统美德,把仁义爱礼等家风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立法、宗教、书信和经典文人的作品也是传播古代传统道德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些手段都旨在倡导守序、拒恶,并号召社会公民遵守古老的义则,从而净化社会风气,祛除罪恶。

最后,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启示在于,如果人们能够坚守道德标准,尊重礼仪,恪守传统美德,就可以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另外,“三德”也可以以古代道德作为重要经典,以精神力量为社会价值观、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指导,从
而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

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

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

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

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

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

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德育方法。

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

概括起来,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启发诱导法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

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

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德育。

例如在《论语》中。

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

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

更重视“身教”。

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

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

子路问君子。

子臼:“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

”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

“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

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

”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作者:段丽君)。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其教育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师长和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教育中,师长被视为祖先的代表,是学生应尊重和敬仰的对象。

同时,传统文化也被看作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2. 重视德育和实践
中国古代教育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认为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同时,实践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3. 突出个性和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

这种教育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又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4. 重视教育的实效和应用
中国古代教育强调教育的实效和应用,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内容和方法需要具有切实可行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育原则既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同时重视教育的实效和应用。

这些教育原则和方法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具有较为丰富的原则和方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1. 尊重师长: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师长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师长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学生应该尊重师长,遵从教导,以实现自身发展和成长。

2.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教育注重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

3. 以文化为重:中国古代教育重视文化教育,强调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文化修养。

学生应该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循序渐进:中国古代教育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5. 尊重个性: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6. 实践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实践教学,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各种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成效。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现代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现代教育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创新教育原则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品性、智慧、才艺、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以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1. 道德品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重视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感恩。

2. 博学多才: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在课程设置上,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如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

3. 师道尊严:中国古代教育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和榜样,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情操,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

4. 考试评价:中国古代教育重视考试成绩,采用科举制度来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等形式,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的优劣和前途。

5. 传统课堂教学:中国古代教育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老师通常会讲授经典文献、诗词歌赋等,学生则通过读书、背诵、讨论等方
式来加深理解。

此外,中国古代教育还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如手工制作、书法、绘画、音乐等。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品性、智慧、才艺、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德育为先、知识为辅”,“师道尊严、学生尊重”,“以实践为基础、以体验为主导”,“注重培养个性、强调人文精神”等。

这些原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国教育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师徒传授、以身作则”,“问答式教学、思辨式教育”,“诵读经典、强调文化积淀”,“讲究实践、注重体验”等。

这些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实践能力。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师徒传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师者,传授知识的人,徒者,接受知识的人。

师徒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品德的传承。

师者以身作则,徒者尊师重道,师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关系,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问答式教学和思辨式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方法。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了知识的探究和思维的启发,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的精华。

诵读经典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方法之一。

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注重实践和体验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

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这些教育原则和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的介绍和拓展。

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培养人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造就人才,使其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在古代,读书人被视为社会精英,代表着社会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

因此,教育被认为是为了造就有才华的人,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2. 以经典为基础,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基础是儒家经典,例如《论语》、《孟子》、《大学》等。

中国古代教育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礼仪,以此来塑造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被视为等价的。

3. 讲究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中国古代教育强调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认为只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精细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在古代,教育方法包括讲授和辅导两种,讲授是指在课堂上讲解课文,辅导则是指在课后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教学方式则包括听、说、读、写、演等多种教学手段。

4. 崇尚师道尊严和教育的人文关怀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师道尊严和教育的人文关怀,认为教师是传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视。

在古代,教师是具有德、才、教、范、修、悟等多种素质的人,其所传授的知识、能力和品德都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5. 注重实践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实践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古代,实践教育包括农林牧渔、医疗卫生、工艺制造等多种领域,而综合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包括品德、智力、体魄、美感、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是中国教育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仍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于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及现代借鉴的探讨

关于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及现代借鉴的探讨

关于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及现代借鉴的探讨【关键词】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现代借鉴【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教育。

古代的修身教育不只是为人们找到了一条提高道德境界的方法途径,更为重要的在于它把培植自我内心的道德良知看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看成是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很好地借鉴这一经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关注外在的表现转向关注内在心灵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人的自我修养水平和道德境界。

中国古代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尽管没有明确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却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以往的剥削阶级社会以至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这种活动却是实际存在着的。

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

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1]4认识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体系建构也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主要包括经学教育、礼仪纲常教育、道德楷模教育和修身教育等。

一、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及其特色(一)经学教育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具有价值观属性的经学教育是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价值观是指导人行动的灵魂,是社会运行发展的精神核心。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必然是统治者的价值观。

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价值观被社会成员接受认同,就要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儒家的价值观,它集中体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

所谓的经学也就是儒家经典著作之学。

从西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经典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性即灵魂性内容。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任何一种思想意识的产生,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质生产条件。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 力水平和险恶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原始人不能单独地生活,而只能依靠群体集合来增强 自己的生存能力。图腾崇拜的产生,是原始先民增强群体意识的表现,它强化着同一 图腾群体的集体意识,同一图腾群体社会成员生产资集体所有,共同生产,共同劳动,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他们对周围图腾崇拜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 决定了人们行为意识的群体趋向,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规范便是这种趋向的物质生活反 映。
3.原始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第一,生存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氏族的生存,维护社会生产的开展和社会生 活的正常运行。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存环境也很险恶,需要全体氏族成 员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共渡难关,所以,为了生存,原始人不得不进行以生存 为目的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渗透性 原始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是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渗透在社会生产生活之中,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不仅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生产相一 致,传授单一的社会公共生活规范和价值观念,而且也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和实践中 的具体行为示范让儿童耳濡目染。 第三,民主平等性 原始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是以集体主义和平等观念为核心,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 平决定的,教育过程中没有等级、阶级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歧视或贵贱的观 念,对任何事情都是由大家一致表决决定,每个人都有参与生产生活的权利。
原始社会一方面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人们智能的不断提高普遍性地产生了一种寻根心理但是对于在氏族始祖是谁这个问题又琢磨不透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于是出现了虎蛇树等动植物为假定祖先图腾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许多东西如暴风洪水雷电猛兽对他们这群生产力低下的人们而言具有神秘感同时又抱以一种恐惧感正如列宁所说恐惧创造神急切需要一种保护神来保护他们他们相信灵魂存在万物皆有灵灵魂不灭以己度物认为自己的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其他物体和现象这种动物或植物或其他物体和现象就成为他们的图腾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原则是“仁爱”与“和谐”。

儒家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家庭责任的履行。

儒家教育中的经典著作包括《大学》、《中庸》等。

儒家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以德育为主,通过教育学生的心智和品德来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儒家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师道传承,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倡导学生尊师重道。

道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其原则是“自然”和“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个人修养和自然之道,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与自然相融合、自由自然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道家教育的经典著作包括《道德经》等。

道家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以自然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己内在潜能的发掘,倡导学生走自然之道,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平静。

墨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其原则是“兼爱”和“非攻”。

墨子强调人们应该对所有的人平等地关心和爱护,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以实践教育为主,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来促进人们的和谐相处和社会进步。

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教育外,中国古代教育还有其他一些教育原则和方法,比如法家教育、兵家教育等。

法家教育以法治为核心,注重教育学生的纪律和秩序;兵家教育注重军事训练和战争技能的培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多样的,每种教育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着重点。

无论是儒家教育、道家教育还是其他流派的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品德、思维方式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教育文档

中国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教育文档

中国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1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很讲究方法的。

主要有如下几种:1.1 因材施教北宋的程颐,从孔子教人的经验之中,概括出“孔子教人,各因施教”的结论,即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1.2 启发思维墨子在教育中,善于用比喻和事例来引导受教育者知其所以然。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

1.3 循循善诱孔子在教育方法上是非常注意循循善诱的。

对此,他的学生颜渊曾赞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1.4 长善救失《学记》里说:“教也者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5 防微杜渐王守任所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其目的就在于根除一切违背封建伦理原则的“恶念”于萌芽状态。

1.6 锻炼意志孟子一直强调要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 中国当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变2.1 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经验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必须向科学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转化。

例如,我们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也应该有所革新。

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这方面一个很好的尝试。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国际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且宣传影响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将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互联网的特长二者相结合,必然会收到很好的传播和宣传效果。

另外,通过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使外国朋友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2.2 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转变所谓单向灌输型方法,又称单纯主体型方法,特征是工作主体居高临下,信息由工作主体向工作客体单向流动,工作主体不关注工作客体的信息反馈。

而交流型方法,又称主客体互动型方法,其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地位平等,工作过程中信息是双向流动的,工作主体十分重视工作客体的信息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
些原则和方法。

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

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

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

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

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

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
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

”他还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

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
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

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

用忠实于事实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
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

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立志。

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

他说:“夫志,气之帅也”。

并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奋发向上。

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四、家齐而后国治
我国历来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

“家齐而后国治”,是许多古代思想家政治理论的基础。

在古代不可能普遍设立学校,因此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所“学
校”。

即使有私塾,也是以家庭为基础。

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更历来是以家庭为中心的。

在考察古代家庭教育时,从内容看,必然会涉及许多旧礼教,历代关于家训、家规之类的作品,其中糟粕多多,这里不加评述。

但是古人关于家庭教育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如“母教”、“蒙养教育”等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古代思想家十分注意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所起的作用,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就是讲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王夫之还提出,如果想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之成为善良的人,就必须改造环境;如果全国的环境都得到了改善,那么全国所有的人都会变成善良的人。

这些思想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六、言教为后,身教为先
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家不主张“言教为后,身教为先”的。

孔子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这些都是在说,只有自己行得正,坐得稳,才能去要求别人,也才能令人信服。

宋代历史上以改革出名的王安石写了一篇《原教》,主张思
想工作的方法重在感化。

怎样来感化呢?就是要通过榜样的作用。

他认为这就是从“本”入手,如果强调法令规章,采取强迫命令,这只能看作是表面形式,不会见之于实效。

古代许多教育家如此重视身教,认为正己才可以正人,这确实是他们切身体验的总结,它作为思想工作的一种历史传统,应该加以珍视和发扬。

七、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孔子十分强调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墨翟的教育方法,更注重躬行实践的原则,他十分强调言行一致,认为君子要“以身藏性”,“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荀况更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在这里,他以言和行的关系作判断,将人群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人言行一致;第二等人能做不能说;第三等人能说不能做;第四等人是说得好做得坏。

这对我们识别人和做思想教育工作是多么有启示呵牎直到明清
时代,作为有民族气节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王夫之和农民出身的唯物主义者颜元,都强调达到优美的道德境界,必须脚踏实地,有实际行动。

八、因人制宜,循序渐进
所谓“因人制宜”,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要有重点。

孔子提到了解人的基本
方式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意思是说,审视他的日常行为,观看他所经历的事,细察他的意志所向。

这样细心地去观察,人还有什么内心活动可以隐瞒得了呢?孔子用这种“知人法”来做思想教育工作,显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这完全可以为后人所借鉴。

墨翟在教育工作中也很早提出了量力而行的原则,指出要根据对方的接受能力,采取由浅入深的教育方法。

韩愈在《进学解》中,引用各种不同的木材作比喻,主张对人要因材施教,各得其宜。

为了要因人制宜,就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渐进,包括循循善诱,引而不发,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原则和方法在内。

特别是思想疏导工作,古人很注意细水长流,可以从细小处简易处入手,但要从远大处艰巨处着眼,不能急于求成甚至允许重复、停滞和反复。

孟子就非常反对教育培养工作只凭一时的愿望而不顾具体实际的做法。

他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指出如果思想教育工作也这样做,那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的。

荀况也认为思想教育必须日积月累,专心到致志,朝夕不息终有成功之日。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也逐渐形成一种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