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5 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孟子则认为圣人因其道德修养“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方能称之为圣人;而荀子提出“君子至德,默然而瑜”,意在颂扬遵循道德的人。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道德自律促成和谐社会的建立D.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25.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2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提到,都市化是宋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城市人口增长后,高雅文化开始呈现市民化倾向……平民格外重视生活水平而对戎马生涯不屑一顾……都市的娱乐方式也兴盛起来,都市的生活是自由而奢华的。
据此可知,宋代A.已经完成了城市化B.重文轻武影响渐深C.平民生活高于前朝D.高雅文化趋于低俗27.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28.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伸、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这种状况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29.下表为中国主要进口货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1870—1910 年)。
2019-2020年福建省泉港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有答案
泉港一中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 次。
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
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
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
——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材料二 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維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同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
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
1931年《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苏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例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
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
——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15分)历史答案24-35. ABDCC CBDCD DC41.(25分)(1)具体表现:设置保障机构,开展政府救济;成立民间互助团体,发展民间互助。
(4分)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
(6分,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实行;覆盖面广,保障范围全面;旨在维护工农(劳动者)的利益;初期有些政策偏“左”,脱离实际。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最新】高二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最新】高二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西周时期封建诸侯被授予对接收封域内的土著邦族进行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征收赋税、贡献土产等具体的日常治理内容。
这一举措A.维护了民族团结B.加强了中央集权C.削弱了周王权威D.强化了地方管理2.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
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
据此可知,郡的设置A.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3.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4.据《左传)记载:西周时期,周公代表周王在祖庙举行“册命”典礼(“册”为分封仪式上太史手持的简册,“命”为写在册上的周天子旨令),颁布“授土授民”文告,如封伯禽于鲁,文告为《伯禽之命》。
这说明西周A.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B.以特有的律法形式建立诸侯国C.通过血缘纽带巩固等级制度D.保证了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权5.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
”《周礼》中又强调“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结合B.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D.社会秩序保持长期稳定6.下表西周晚期周王的婚姻状况(部分)据表可知,西周晚期A.一夫多妻制开始盛行B.周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C.周文化传播范围扩大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加强7.下表是汉代各地“铁官”所制铁器物证及铭文标志表。
【精编文档】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年历史学科试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A. 加强了中央的权威B. 扩大了周朝疆域C. 导致地方权力过大D. 有利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说明对少数民族的融合起到促进作用。
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没有实现对地方政权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故无法加强中央的权威,排除A项;扩大疆域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民族的融合,而不是分封制下诸侯权力的大小问题,故排除C项。
2.《史记·鲁世家》记载:鲁国从周公到顷公的三十四任君主中,第四任君主为第三任之弟,第六任为第五任之弟,其通过弑杀得以登上君位,第八任为第七任之弟,第十任为第九任之弟,第十八任为第十七任之弟。
其余皆为父死子继。
这表明当时鲁国A. 宗法制受到严重破坏B. 政治局势日趋动荡C. 注重缓和贵族间矛盾D. 出现违背宗法制的现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涉及到通过弑杀而登基和兄终弟及的现象,但不能说明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毕竟绝大部分君主是通过正常的“父死子继”登基的,因此只能说鲁国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违背宗法的现象,故D项正确,排除A项;政治局势日趋动荡,无法从题干中得到,题干并没有说因为弑杀而国家动荡不安,故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涉及国君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错误。
3.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
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家族成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分)1.《老子》第八章中指出:上善之人就如同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同万物相争,处在人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它同道最接近。
据此,老子强调()A. “道”是万物的本源B. 人要学会顺其自然C. 世界万物不断运动D. 统治者要实施仁政2.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
如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A.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B. “行仁政,民之悦之”C.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 “燔诗书,贱游学之人”3.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A. 墨家B. 道家C. 儒家D. 法家4.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以得知()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5.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 )A.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B.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6.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它表明()A. 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 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C. 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D. 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7.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福建省泉港一中2018_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文科历史试卷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文科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32小题48分)1..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2..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3.《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材料体现的观点是()A.利用改造自然B.制天命而用之C.尊重自然规律 D.天与人不相胜4.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影响B.科举制的推行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九品中正制实行5.唐代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
这说明唐朝时期()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B.出现三教合一趋势C.儒学出现危机D.道教的发展6.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由此可推知朱熹(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7.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
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
福建省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历史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期末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1.英雄豪杰结义场景在明清小说里频繁出现,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还是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
这反映出()A.对传统艺术的巨大挑战 B.对社会平等的精神诉求C.对英雄主义的高度赞扬 D.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2.《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三股力量发展历程是主体内容,其中以刘备的势力起步,发展为主线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历史记事秉笔直书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4.东汉太学生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科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答案】C【解析】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2.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
据此可以看出,比起商朝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B.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C. 依据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答案】A【解析】【详解】分封制度下,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管理,“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说明分封制下周天子对于地方控制力加强,故A项正确;分封制度下仍是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分封的依据,而是论述分封制作用,故C项错误;由于地方诸侯权力较大,周天子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故D项错误。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6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
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2.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B.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C.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D.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特别是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井田制4.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5.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国)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
”《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已经崩溃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C.秦已统一六国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6.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7.“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月)月考试题-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科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红楼梦》中记载:"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种祭祀和家宴活动的积极意义是A. 增强对祖先的崇拜和迷信B. 强化家族的凝聚力C. 强化传统教育和宗法制度D. 悼念逝者,寄托哀思2.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某某,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袞”。
据此可知,周代分封A.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C. 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D. 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3.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A. 宋朝监察地方官B. 明朝巡查地方政令贯彻情况C. 汉朝巡行监督郡国D. 唐朝巡视检查地方法纪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体现了皇帝决策时权力意志5.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6.《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A. 提升司空地位B. 提高行政效率C. 抑制丞相职权D. 完善行政机构7.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某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1.文献《三辅旧事》载:“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
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
对两段材料进行解读并推断,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汉武帝时日常使用纸已经十分普遍B.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C.由文献记载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D.文献记载的纸与考古发现的纸都是绘图用纸2.《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三股力量发展历程是主体内容,其中以刘备的势力起步,发展为主线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历史记事秉笔直书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4.“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
”这因为( ) A.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B.“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C.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5.宋代邵雍认为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程颢和程颐主张诗歌应“吟咏性情,涵畅道理”;钱钟书认为“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
这反映出宋代诗歌( ) A.与唐代相比出现衰退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C.存在空洞无物的弊端D.具有浅显易懂的特点6.李贽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讲学时,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
他和大同巡抚梅园的女儿梅澹然有书信往来,《焚书》中的《复梅然大探士》《观音问》等就是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年历史学科试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A. 加强了中央的权威B. 扩大了周朝疆域C. 导致地方权力过大D. 有利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说明对少数民族的融合起到促进作用。
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没有实现对地方政权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故无法加强中央的权威,排除A项;扩大疆域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民族的融合,而不是分封制下诸侯权力的大小问题,故排除C项。
2.《史记·鲁世家》记载:鲁国从周公到顷公的三十四任君主中,第四任君主为第三任之弟,第六任为第五任之弟,其通过弑杀得以登上君位,第八任为第七任之弟,第十任为第九任之弟,第十八任为第十七任之弟。
其余皆为父死子继。
这表明当时鲁国A. 宗法制受到严重破坏B. 政治局势日趋动荡C. 注重缓和贵族间矛盾D. 出现违背宗法制的现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涉及到通过弑杀而登基和兄终弟及的现象,但不能说明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毕竟绝大部分君主是通过正常的“父死子继”登基的,因此只能说鲁国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违背宗法的现象,故D项正确,排除A项;政治局势日趋动荡,无法从题干中得到,题干并没有说因为弑杀而国家动荡不安,故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涉及国君与贵族的矛盾,故C 项错误。
3.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
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家族成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可见,家族礼俗A. 协调了宗族内部的矛盾B. 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C. 束缚了宗族成员的个性D. 具备了国家法律的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可知家族礼俗有利于家族的稳固,从而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故B正确;A不全面,只体现了家族礼俗协调宗族矛盾,有利于家族的稳固,故A错误;由材料“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家族成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知家族礼俗规范了家族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并未体现束缚宗族成员的个性,故C错误;家族礼俗不具备国家法律的权威,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家族礼俗文化的作用。
家族礼俗作为宗族文化的一部分,缓和了宗族成员内部的矛盾,调节着各个成员的关系,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
4.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机关、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作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作出判决。
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
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
秦国的这种做法A. 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B. 具有形式主义的突出特征C. 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D. 保证了审判的公正合理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来看秦国对司法审判的过程处理非常详细,反映出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故C项正确。
从材料中看不出对秦统一的作用,所以A项错误。
对审判的全过程都有详细记载,不能说是形式主义,因此B项错误。
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能够保证审判公正合理这样的结论,D项过于牵强,错误。
点睛:这种阅读材料类的问题,一般把范围限定在材料之内,不要过度解读。
5.西汉刘邦至吕后时期,汉朝以郡国并行的方式实行过特殊的东方政策,即在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
据此可知,西汉初期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急剧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提到汉朝对东方的郡县采用汉法治理,而对分封的王国则允许或默许从俗而治,这等于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度,从而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故选C;从俗而治也等于给了东方王国以较大的自主权,所以不会激化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故排除A;题干提到的是地方行政管理,与中央行政体制没有关系,故排除B;题干只是提到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不同,而没有提到王国控制区域的变化,故排除D。
6.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A.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 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D. 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A项正确。
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排除B。
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D。
7.在唐代,有人认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
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 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C. 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D. 佛儒两教思想出现融合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王之法言”、“先王之法服”、“君臣之义,父子之情”等都属于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题干提到佛教不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主张不宜敬奉佛教,反映的是佛教与主流的儒家伦理相冲突,故选B;既然有人提到佛教不宜敬奉,恰恰说明当时的佛教有相当的社会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信息说到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是被维护的,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不能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趋势,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
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8.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
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
这一变化表明A.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B. 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C. 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D. 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由“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到“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意味着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的数量会大大增加,而与此同时,政府由此得到的补贴地方财政的税收也会大大增加,故选D;题干反映的是直航贸易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出海外贸易更为发达,故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实行,故B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题干中提到的是直航贸易的税收,属于商业税收的一部分,也没有体现是主要财源,故排除C。
9.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
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
这一变化A. 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 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土族势力C. 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D. 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详解】根据材料自唐太宗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可以得知,由于唐科举制是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而不在像九品中正制那样以门第为标准,这进一步削弱了士族的势力,故选B。
选官标准有了变化,但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故排除D。
C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点睛】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的变化:10.《袁氏世范》记载,北宋出现了“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
由于竞争激烈,好逸恶劳、不善经营之家会遭到淘汰。
这说明北宋时期A.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B. 土地流转频繁导致北宋农业发展落后C. 土地流转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D. 重农抑商的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答案】C【解析】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由于竞争激烈,好逸恶劳、不善经营之家会遭到淘汰”主要是说明土地流转促进生产力提高,C正确;A中阶级矛盾激化不符合材料主旨;北宋农业发展落后,B项错误;重农抑商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改善,D错误。
11.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
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日花糕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
这反映当时A. 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B. 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C. 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D. 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品牌意识,即没有招牌的字样出现,排除A;不同的节日所卖的商品不一样,反映出商品借助民俗营销的特点,排除B;材料只是以北京为例,没有进行比较,不能提出比较性的结论,排除C;明代城市商业没有脱离官府的监管,排除D。
12.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
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A.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B. 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C. 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D. 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可以看出三位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过去的历史对现在的重要借鉴作用,因此体现了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三人的思想是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三人没有呼吁清政府的表现,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C项。
13.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心中,谋生和求利是有所区别的,谋生在当时不单是谋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