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悟语感
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专家们一再告诫小学语文教师,小语,小语,姓“小”名“语”。
那么,如何让小学生走进“小语”,爱上“小语”呢?教者只有带着学生走进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故事和情感,去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圆满实现三维目标,才能教出真情语文。
一、品出画面由于小学生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抽象的成语、句段难以理解,教者如果能帮助学生从文字中读出画面,把抽象的成语不断放大,使之变得生动形象,伸手可及,那么不仅能让他们理解这些成语,还能灵活地运用。
例如,《卢沟桥烽火》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在理解“如火如荼”这个成语时,我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展开了多幅画面:同学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运动会上的激烈角逐,航模比赛的热烈情景,广场上人流如潮的房展、车展;同学们争做“小雷锋”热情高涨……通过引导,将抽象的成语还原成特定的画面,教者引领学生看到了这四个字背后的东西,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将文本的语言文字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积累。
二、品出个性在小学第三学段的目标中特别强调“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鼓励学生自主研读、自主探究,从语言文字中读出自己的东西。
例如,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着重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品味,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领悟《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丰富内涵。
在课堂进入高潮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二泉映月》,让学生说说从这首曲子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有的说,我听到了阿炳在诉说自己不幸的遭遇;有的说,我听到了阿炳对命运不屈的抗争。
有位女同学这样说,我听了这首曲子想到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
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
”如果没有经历苦难人生的阿炳,就没有传世之作《二泉映月》了,感谢苦难,感谢遭受苦难的音乐家。
[作用,教学]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摘要]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抓住《少年王冕》一课中的精彩词句,引领学生赏析、咀嚼,在深入领悟中,引导学生习得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品词析句习得方法【背景】品词析句,顾名思义,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往往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词句本身就蕴涵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
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体味,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体会到课文的思想。
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案例】本教学片断重点学习《少年王冕》课文的2-4段,先由学生自学,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1.学生自学批注,约4分钟。
2.交流。
(出示第2小节“母子对话”)师:这是母子间放牛前的一段对话。
谁先来读读母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这番话语,谁还有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什么)?(板书:无奈、难过、慈爱、酸楚……)师:谁能读出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指名读)师:对于母亲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十岁的王冕回答的是什么?(引读)师:你听懂王冕的话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懂事)师:是啊,他为什么最后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生答)师:多么懂事的孩子啊!谁来读好王冕的话?师小结:真是“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对话生动地刻画出了慈爱、无奈、难过的母亲形象与年幼懂事的王冕形象。
语文教学方法技巧手段
语文教学方法技巧手段语文教学方法技巧手段1一、精讲多读,读出情感在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单一地、无休止地讲述,讲了再讲,甚至反反复复,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然要产生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
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自身位置与角色,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注重学习过程,不偏重结果,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轻易否认学生的观点、看法,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参与探究学习和质疑问难。
对于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句、重点段进行精讲,通俗易懂的句段可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完全让他们读出情感,念出含义,更让他们亲身感受文中之情,而老师只是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方位提高,知识水平与能力也就相应升华,教学效益明显事半功倍。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机会,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了解与理解,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很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教学新课之前,我们应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适当配制优美的音乐、图片,让古诗、课本剧、甚至一些散文伴随这些更加让人陶醉,有情有趣,有滋有味。
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其特定环境中细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享受和陶醉,自然会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
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汉语是世界上最深邃、最伟大的一种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细心品味。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推敲就两三年,让人佩服。
叶圣陶先生说:“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词不离文,文不离词。
毫无疑问,这里的文就是文本,这里的词就是文本中的语言文字。
一、换词比较,品悟真情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在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持续地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
教学时,我们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通过比较品味,品味词语,培养学生语言使用的意识。
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不难发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了五次“一齐”,教师反问学生:“这五个‘一齐’可否改为‘一起’?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齐”是表示动作一致,整齐划一,而“一起”则没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整齐划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
实行比较,品悟到原来是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才会有这样的统一动作;宣告说明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对此无比激动、兴奋、欢喜的心情是一致的;人们面对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连脱帽、肃立的动作都一致。
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比照推敲,学生就能加深对“一齐”的体验,通过比照,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水准得到逐步提升,从而品悟到“一起”与“一齐”的情感差异。
《开国大典》是一片新闻通讯稿。
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三十万人参加开国大典的事件。
品词析句感悟“天堂”之美——《鸟的天堂》重难点突破
陕
西
、
整体 把 握 。 悟 美 感
安 康 市
汉
深 深 受 到 了 保 护 动物 、 爱 生 命 的 教 育 。 ) 珍
三、 拓展 实 践 。 华 情 感 升
“ 的天 堂 ”给 我 们 展 鸟 示 了一派 美丽 动人 的南 国
◇ ◇
区
滨
教
研 室
2相 信 有 了我 们 的 帮 助 , 多 的 花 儿 会 灿 / . 更 、
老 师 送 给 你们 一 首 小 诗 ( 乐 齐 读 ) 配 谁 在 乎 水 中 鱼 儿 回不 了家 . 我 把 鱼儿 送 回家 .
谁 的 心里 最 在 乎 7
们 的行 为 美 .缺 少后 者 . 一
的 天 堂 ” 你 留下 的最 深 刻 的 印 象 ? ( 生 回答 , 师 引导 , 给 学 老
师 : 鸟 的天 堂 ” 给 我 们 展 现 了一 派 美 丽 的 南 国 风 光 , “ 不
( 计 意 图 : 活 处 处 皆语 文 , 文 学 习 的 设 生 语
外 延就 是 生 活 学 生 通 过 对 文 本 的 学 习 .珍 惜 “
1 子 们 . 男孩 在乎小 鱼的生命 , 呢 ? . 孩 小 你 如 果 你 遇 到 这种 情 况 . 会 怎 样 做 呢 ? 你 出示 课 后
的“ 想想 说 说 ”先跟 同桌 说 一 说 , 指 名说 。 再
风 光 . 的美 不 单 单 是 榕 树 它 的美 和 群 鸟 活 动 的美 . 包 还 括 宽 阔清 澈 的 河 水 美 和 人
李 铁
星
在 烂地绽放; 更多的动物会回到温暖的家。最后 , / 切 的美 无 从谈 起 理 清 作 < > \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略谈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略谈“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什么是“品词析句”呢?夏丐尊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
”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微小的“细胞”,是构成阅读教学“部分”这一环节的基本组成单位。
但这最为微小的“细胞”的有与无,好与坏,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唤醒学生生命的体验,能否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那如何有效进行“品词析句”呢?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境是通过媒介设置,充分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重视文本相关内容情节的效果,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可增强语感能力。
1、借助插图低年级学生学文时,利用插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对不好理解的词句给予直观的解释。
如鄂教版二年级语文《青蛙卖泥塘(上)》中:“到了春天,池塘周围绿草如茵”,理解“绿草如茵”一词,就可借助书中插图,词语的意思一目了然。
又如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理解总理的穿着、表情,利用插图理解起来更简单、清晰。
小学课本中的许多古诗,也多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诗意。
2、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词赏句析手法,领悟深意学技巧
品词赏句析手法,领悟深意学技巧作者:李外平来源:《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3年第05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深入与提高”。
具体到选修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引领学生在熟读文本、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向文本的深处寻幽探胜。
我们让学生抓住文本中重要的语句、片段作深入品味与赏析,领悟文本的丰富意蕴,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品味语言和赏析作品的经验。
下面以《后赤壁赋》的教学为例,说说我们是如何具体操作的。
抓看似寻常词语,品其深层意蕴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在语言的面纱之后。
深层解读需要揭开面纱,赏其精妙。
如“状似松江之鲈”中的“似”字,寻常词语,似无品味的必要。
但是,友人也好,苏轼也罢,都是美食家,是不是鲈鱼,一目了然,“状似松江之鲈”,那么肯定不是“松江之鲈”,那为何要用“似”字来特别强调“松江之鲈”呢?原来苏轼最好鲈鱼,他在《携白酒鲈鱼过詹文君》诗中盛赞鲈鱼美味:“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而友人也深知苏轼此好,所以他借苏轼最好的鲈鱼之名来为他压惊、助他游兴,安慰因遭贬而失魂落魄的苏轼。
一个“似”字,就将知己的拳拳心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再看“归而谋诸妇”中的“谋”字。
谋,即商量,似乎也无深意。
但苏轼明知无酒却还要同妻子商量,相信妻子肯定能解决断饮的燃眉之急。
看似寻常的“谋”字,足以表现出苏轼对妻子知之甚深、十分依赖。
而苏妻也确实对丈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了如指掌,早已备下了不时之需的美酒。
一个“谋”字,既使行文跌宕起伏,又表现了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琴瑟相谐。
苏轼待罪黄州时写道:“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可见平时是没有朋友敢来看望的,而今天难得有“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友人敢冒天下之不韪,前来探访,确实带给苏轼极大的安慰。
且此时,“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品字析句 赏读悟情.
品字析句赏读悟情陆友松《生命的壮歌》一文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
“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
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善的心灵,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
无论是“蚁国英雄”至死也不松动分毫的视死如归,无论是“生命桥”上的羚羊以死亡作为桥墩的从容不迫,这些都足以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教学时宜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析赏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
既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课堂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要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
既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的实践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既要借助语文本身给学生进行有益的生命教育,又要使学生在内化语言文字的同时洋溢生命情怀、唱响生命壮歌。
[设计理念](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标语)(2)在阅读的实践中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并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点击“生命”课前活动:语文智慧检验(①说说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格言、警句②这样的现场,还想说什么话?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③师生互送激励话语。
老师准备三句:“相信自己,你表现得最棒!”“团结协作,你的优势更加明显!”“课上是朋友,课上是兄弟,请共同演绎我们的精彩。
”)过渡:是啊,正因为有了这字字饱含深情的话语,正因为有了这句句洋溢美好的祝愿,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才使得我们的心灵健康向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
语感的重要性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出而日渐深入人心。
“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及。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
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品词析句,增强感悟;积累语言,深化感悟,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②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③可见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感悟真挚情感西港路小学刘琳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和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方法。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
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文本典范。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
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在解词时教师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朗读、辩论中,体验词人的情感,体验渴望的语言。
这一阅读目标的确立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阔、活跃的探究平台,又让他们在有目的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提升了探究性阅读能力。
比如说,在《生命,生命》这一课中,师:学习第一个事例:飞蛾扑火,找出令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感觉飞蛾很勇敢。
师:如果将文中的“极力”改为“用力”,“跃动”改为“鼓动”好不好?为什么?生:原文中的词语好,我觉得我要弄死一只飞蛾简直易如反掌,可是它却敢做拼命的反抗!勇气可嘉!生:它不像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斗不过对手,就干脆束手待毙!我觉得他还不如文章中的小飞蛾那般勇敢!至少搏一搏,小飞蛾却获得了生的希望。
品读词句,是感悟的有效策略。
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品读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极力”和“用力”进行比较,“跃动”和“鼓动”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学生感悟到两组词含义的不同,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想象,理解,学生不仅有了感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运用中对两组词的使用就能很好的把握住了。
品词析句 训练语感
品词析句训练语感内容摘要: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展开想象,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准确胡表达,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受语句的意境,体会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关键词:品词析句,方法,训练,感悟,实践.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
学生单靠查字典,参考市面上的教参形不成良好的语感. 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这样学生的语感才能丰富细腻。
(一)表象再现,训练语感生活中,人们经历过的事,通常在记忆中留下印象.品词析句时,首要将学生脑子中的映像重新重新浮现在脑海中,使学生产生身如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
教师就是让文字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活生生的现实画面重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学习《观潮》一文,仅靠抽象的分析和教师具体生动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体验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展开丰富的想像,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才能领悟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此外也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或重要词语,句子使学生重新建立表象,达到感同身受的学习效果.(二) 利用想像,感受语句的意境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以文字为桥梁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想像是语感的催化剂.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像,才能深切地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
学生根据课文的文字描述或教师的导语, 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与阅读的语言文字相联系, 品味语言文字,展开想像,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从而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感悟课文的意境,抵达作者的心灵,获得丰富的语感,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如何将鲜活的生活转化为优美的文字。
例如教师在执教课文|<<普罗米修斯>>时,在处理普洛米修斯面临生命危险,经受的磨难的内容时,学生在充分阅读后,交流勾画出的普洛米修斯受罚的语句:a.普洛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地悬崖上。
板块6 课时55 赏析语言之特点(风格)——品词析情,整体感悟
课时55赏析语言之特点(风格)——品词析情,整体感悟复习任务熟悉并掌握常见的语言风格及其赏析方法。
考情微观知识图要均见课时54前备知识——语言风格及语言特征和诗人风格一、辨析两组概念1.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语言特点(特色)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而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的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且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语言特点既包括语言风格,又包括用词、造句、叙述口吻等表达技巧要素。
2.语言风格与诗人风格不同的诗人因其个性、经历与思想不同,而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诗人风格中包括语言风格,但不全是指语言风格,它还包括思想感情等诸多要素。
诗人风格是变化的,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如李清照早年诗词清新明丽,而晚年则婉约凄凉。
诗人的风格是多样的。
如苏轼风格是旷达豪放的,但其某些诗篇又是委婉细腻的。
同样,李清照词是婉约的,但她的词作也有豪放的一面。
我们在赏析某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时,不要先入为主地判定诗人的创作风格;我们在赏析语言风格时,不要等同于作者的创作风格。
总之,我们要就诗论诗,从诗歌的实际出发。
二、古诗常见的九种语言风格风格类型类型解说代表人物豪迈雄奇语言气势磅礴,节奏奔放,形象豪迈博大,意境恢宏阔远,情感积极向上。
苏轼、王昌龄沉郁顿挫语言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诗人似有千言万语,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杜甫悲壮慷慨思绪悲壮,出语高昂,充满感慨;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愤慨不平。
辛弃疾、陆游朴素自然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质朴无华,平淡中蕴含深意。
陶渊明、白居易婉约细腻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李清照、柳永含蓄委婉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将情感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李商隐活动一熟悉常见的语言风格(一)请判断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张艳青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张艳青摘要: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语文知识教授给学生,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不太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反而将学生的考试分数看作衡量教师语文教学效果的指标。
这种舍本逐末的现象严重地限制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也是由此,教育部在下发的“新课标”里着重地强调了这一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实践、重视语感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1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学生语文预感的培养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培养过程。
当学生在学习之中,学生看得越多,读得越多,学生的语感基础就越发扎实以及紧密。
(一)经典诗词积累我对学生的诗词积累非常重视,给学生们讲《中国诗词大会》,发动学生们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在课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经典诗词。
先从《弟子规》《三字经》《小学生必备古诗词》等中精选,再背古诗词名句或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并不定期地举办“班级诗词大会”,激发学生经典诗词的积累兴趣,效果很好。
(二)格言警句积累格言警句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含义深刻,意义深远,学生喜欢背诵。
我经常把课前搜集好的内容在课堂上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当天内容当天记,读熟、背会,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广泛阅读中积累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都是在课堂教学时对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童话、儿童文学、校园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阅读记录。
品词析句 培养语感
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黄淑芬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
【年(卷),期】2006(000)04A
【摘要】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技巧。
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是这样引导学生比较,从而塑造语感的。
【总页数】1页(P25)
【作者】黄淑芬
【作者单位】漳州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J], 王书燕
2.品词析句拉近生本距离——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教学为例 [J], 周胜琴
3.走入文本,品词析句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J], 苏月梅
4.品词析句演绎课堂精彩 [J], 江小英
5.品词析句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J], 徐燕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培养学生语感应从品词析句入手
2012.01学教育130培养学生语感应从品词析句入手雷美海(宁都县第一小学,江西赣州342800)[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迅速的领悟和驾驭能力,并能品味出其中的情趣。
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应当依托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品词析句的机会,引导学生斟字酌句,从而形成赏析语感、整句语感、连贯语感和句读语感。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教学;语感;品词析句;培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迅速的领悟和驾驭能力,并能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其实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事物与学习语文、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词语是句子的基本单位,句是下连字词、上串段篇的重要的语言单位,词句教学是培养语感的中心环节由此可见。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依托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品词析句落实语感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斟字酌句,培养学生赏析语感的能力词语是表情达意的基本要素,要引导学生发现、评点、品味妙词佳句,可以设计如下形式的课外练习:同义词语辨析、选择词语填空、变换句式、变换语段结构顺序、修改学生作文句段等。
譬如《落叶》一课,写了动物们怎样利用落叶,分别选用了恰当的动词,小虫、蚂蚁用“爬、躲、藏”,小鱼用“游、藏”,小燕子用“飞、催”。
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品味这几个动词;接着要求学生把这几个动词演出来。
学生不仅把握了这些用得传神的词语,而且唤起学生生活的体味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春天美丽的景色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语言之精妙,可以有意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理解“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一句中“抽出”指“树木长出新技”之意。
农村小学生大都看过树木发芽的情景,也能想像出“抽出”的动作,于是再引导学生比较“抽出”和“长出”的不同效果。
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抽出”有比“长出”“速度快、一不留神新枝已经长成”之意,从而深切感受到一个“抽出”将树木发芽写活了,一个“抽出”浸透出无穷的生机。
品词析句解千文
品词析句解千文一篇佳作往往通过传神的用词,精妙的句子表现中心,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课标》对小学阶段各个阶段的有关“词句”的阅读教学目标描述如下:(1)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2)中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3)高年级: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品词析句是文本细读得以实践的手段和方法,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立足文本,多角度思考这些字、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蕴含的意境,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课堂。
“品词析句”的作用有:1 “品词析句”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经常会抓住一些字词,引导学生反复领会其意思,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趵突泉》一文在描写三个大泉眼的水一个劲往上涌时,句子一连使用了三个“冒”字。
如果在品词析句时,去掉三个“冒”字,再让学生与原文进行品读比较,三个“冒”字就把趵突泉不断喷涌的样子写活了,同时感受到不知疲倦、奋斗不止的精神力量。
2 抓重点词语,培养质疑解疑能力,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如果读一课书或一篇文章,什么疑问也没产生,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平平常常就读完了,这说明根本没有读进去,没什么烙印,没什么收获;反之,如果产生一大堆疑问,使你放不下书,这才是读进去了,收获也是大的。
如《少年闰土》一文中“装强”一词,学生不懂,笔者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