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以及正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是什么正弦定理是三角学中的一个基本定理,它定义了在任意三角形中,角A、B、C所对的边长a、b、c与它们的正弦值之比相等,都等于外接圆的直径,即a/sinA = b/sinB = c/sinC = 2r=D(r为外接圆半径,D为直径)。
这个定理也可以表达为在任意一个平面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值的比相等且等于外接圆的直径。
正弦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非常有用。
例如,可以用正弦定理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的大小,或者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可能存在等。
余弦定理是什么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与一个角的余弦值关系的数学定理,是勾股定理在一般三角形情形下的推广。
余弦定理中角条件是唯一的,所以角的对边在等式左边,两邻边及角的余弦在等式右边。
等式右边除夹角余弦值外的部分,可以看作是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可以辅助我们记忆。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方法1、直接过三角形一顶点如C作对边AB的垂线(设垂线长为h),则sinA=h/b,sinB=h/a,所以,sinA/a=sinB/b,同理可得sinC/c=sinB/b,因此a/sinA=b/sinB=c/sinC。
方法2、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C=1/2bcsinA=1/2casinB,整理即得:a/sinA=b/sinB=c/sinC。
方法3:作三角形的外接圆,过B作边BC的垂线交圆于D,连接CD,因圆周角为直角,则CD长为直径(不妨直径长度设为d)。
因圆周角相等,即角D=角A,所以sinA=sinD=BC/CD=a/d,同理可证sinB=b/d,sinC=c/d.所以,a/sinA=b/sinB=c/sinC。
方法4.还有一种向量的方法,在旧版课本上。
正弦定理证明具体步骤步骤1.在锐角△ABC中,设BC=a,AC=b,AB=c。
作CH⊥AB垂足为点HCH=a·sinBCH=b·sinA∴a·sinB=b·sinA得到 a/sinA=b/sinB同理,在△ABC中, b/sinB=c/sinC步骤2.证明a/sinA=b/sinB=c/sinC=2R: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作直径BD交⊙O于D.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度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所以c/sinC=c/sinD=BD=2R 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
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求得其他边、角;
(3)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4)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在△ABC中,已知a、b和A时,解的情况如下:
考点一: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8.(2010?宝鸡质检一)如右图,为了计算渭河岸边两景点B与C的距离,由于地形的限制,需要在岸上选取A和D两个测量点,现测得AD⊥CD,AD=100 m,AB=140 m,∠BDA=60°,∠BCD=135°,求两景点B与C之间的距离(假设A,B,C,D在同一平面内,测量结果保留整数;参数数据:2=1.414,3=1.732,5=2.236).
针对性练习:
已知△ABC中,sinC=sinA+sinBcosA+cosB,试判断△ABC的形状.考点三: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典型例题
已知△ABC中,cosA=63,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
(1)求tan2A; (2)若sin(π2+B)=223,c=22,求△ABC的面积.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不是孤立的,解题时要根据具体题目合理运用,有时还需要交替使用.
(2)条件中出现平方关系多考虑余弦定理,出现一次式,一般要考虑正弦定理.
针对性练习:
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cosA2=255,AB→?AC→=3.
(1)求△ABC的面积; (2)若b+c=6,求a的值.
(2)若sinB+sinC=1,试判断△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cos2C=-14.
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公式大全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常用到的公式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这两个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三角形的各个边长和角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其应用。
1.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度为A,B,C,则有以下公式成立:sinA / a = sinB / b = sinC / c其中,a,b,c为三角形ABC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
正弦定理可以用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只要已知任意两个角或边长即可。
应用1: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夹角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中,边AB = 5 cm,边AC = 7 cm,∠BAC = 60°,求边BC的长度。
解:根据正弦定理可得:sin∠BAC / 5 = sin∠ABC / BC将∠BAC=60°代入,可得:sin60° / 5 = sin∠ABC / BC√3 / 2 / 5 = sin∠ABC / BC√3 / 10 = sin∠ABC / BC再将sin∠ABC的值代入,求得BC的值。
2.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度为A,B,C,则有以下公式成立:c^2 = a^2 + b^2 - 2ab * cosC其中,a,b,c为三角形ABC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
余弦定理可以用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只要已知任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即可。
应用2: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夹角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中,边AB = 5 cm,边AC = 7 cm,∠BAC = 60°,求边BC的长度。
解:根据余弦定理可得:BC^2 = AB^2 + AC^2 - 2 * AB * AC * cos∠BAC将已知数值代入,可得:BC^2 = 5^2 + 7^2 - 2 * 5 * 7 * cos60°BC^2=25+49-70*0.5BC^2=25+49-35BC^2=39BC=√39求得边BC的长度。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三角函数的公式:1. 余弦定理:\cos A=\frac{b^2 + c^2 - a^2}{2bc};2. 正弦定理:\sin A=\frac{\sqrt{a^2 - b^2 - c^2}}{2bc};3. 梯形公式:S=\frac{1}{2} a \times b \sin C;4. 两边和定理:a\sin A=b\sin B=c\sin C;5. 余切定理:\tan A=\frac{1}{\sin A}\;6. 正切定理:\cot A=\frac{1}{\tan A}\;三角函数的概念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
他们考虑了三角函数如何影响几何形状和外形,从而得到了代表三角形的几个基本函数,即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三角函数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比如在地理学和天文学中,它们帮助计算地球上特定地点的坐标,确定太阳位置等等;在单元电路中它们可以用来计算电流和电压;在许多工程应用中,它们可以用来计算房屋的张力,测量角度等等。
三角函数的公式有多种,主要有:1. 余弦定理:它有助于计算三角形的两个角的余弦值,当我们知道该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的时候:余弦定理的表达式为:\cos A=\frac{b^2 + c^2 -a^2}{2bc};2. 正弦定理: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三角形三个角度中其中一个角度的正弦值,以及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正弦定理的表达式:\sin A=\frac{\sqrt{a^2 - b^2 - c^2}}{2bc};3. 梯形公式: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它有两种表示形式:一: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可以表示为:S=\frac{1}{2} a \times b \sin C;二:根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可以表示为:S=\frac{abc}{4R};4. 两边和定理: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这个定理可以用来得出三角形三个角度两条边之间的关系:两边和定理的表达式为:a\sin A=b\sin B=c\sin C;5. 余切定理: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三角形的余切值,当我们知道角的正弦值时:余切定理的表达式为:\tan A=\frac{1}{\sin A}\;6. 正切定理: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三角形的正切值,当我们知道角的余弦值时:正切定理的表达式:\cot A=\frac{1}{\tan A}\;以上这些定理和公式都是三角函数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因为三角函数具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必须熟悉这些定理和公式,以便于灵活地应用。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总结
cot A/2 sinA/ 1 cosA 1 cosA /sinA.
sin2 1 cos2 2 2
cos2 1 cos2 2 2
正弦定理
• • • • •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a/sinA=b/sinB=c/sinC=2R (2R是此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的两倍) 方法一 证明:在锐角△ABC中,设BC=a,AC=b,AB=c 作CH⊥AB垂足为点H
余弦定理
• 两式相加
a2 b2 accos bccos abcos abcos
• 整理得:
a2 b2 c2 2abcos
a2 b2 2ab cos c2
tan(3π/2-α)= cotα
cos(3π/2-α)= -sinα
cot(3π/2-α)= tanα
诱导公式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以上k∈Z
两角和公式
•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 sin(α-β)=sinαcosβ –cosαsinβ •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正弦:sin 的对边 的斜边 余弦:cos 的邻边 的斜边
正切:tan 的对边 的邻边
余切:cot 的邻边 的对边
简单的三角函数
• 定义
cot 1 tan
csc 1 sin
1 sec cos
• • • • •
CH=a· sinB CH=b· sinA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考点梳理】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S=12a·h a(h a表示边a上的高);(2)S=12ab sin C=12ac sin B=12bc sin A.(3)S=12r(a+b+c)(r为内切圆半径).【考点突破】考点一、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中,∠BAC=3π4,AB=6,AC=32,点D在BC边上,AD=BD,求AD的长.[解析] 设△ABC的内角∠BAC,B,C所对边的长分别是a,b,c,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 cos∠BAC=(32)2+62-2×32×6×cos 3π4=18+36-(-36)=90,所以a=310.又由正弦定理得sin B=b sin∠BACa=3310=1010,由题设知0<B<π4,所以cos B=1-sin 2B=1-110=31010.在△ABD中,因为AD=BD,所以∠ABD=∠BAD,所以∠ADB=π-2B,故由正弦定理得AD=AB·sin Bsin(π-2B)=6sin B2sin B cos B=3cos B=10.【类题通法】1.正弦定理是一个连比等式,只要知道其比值或等量关系就可以运用正弦定理通过约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1)运用余弦定理时,要注意整体思想的运用.(2)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该三角形的其它边角的问题时,首先必须判断是否有解,如果有解,是一解还是两解,注意“大边对大角”在判定中的应用.【对点训练】1.已知a,b,c分别为△ABC三个内角A,B,C的对边,且(b-c)(sin B +sin C)=(a-3c)sin A,则角B的大小为()A.30°B.45°C.60°D.120°[答案]A[解析]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sin C 及(b -c )·(sin B +sin C )=(a -3c )sin A 得(b -c )(b +c )=(a -3c )a ,即b 2-c 2=a 2-3ac ,∴a 2+c 2-b 2=3ac .又∵cos B =a 2+c 2-b 22ac ,∴cos B =32,∴B =30°.2.△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os A =45,cos C =513,a =1,则b =________.[答案] 2113[解析] 在△ABC 中,∵cos A =45,cos C =513,∴sin A =35,sin C =1213,∴sin B =sin(A +C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35×513+45×1213=6365.又∵a sin A =b sin B ,∴b =a sin B sin A =1×636535=2113.考点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例2】(1)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满足a cos A =b cos B ,则△ABC 的形状为( )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2)设角A ,B ,C 是△ABC 的三个内角,则“A +B <C ”是“△ABC 是钝角三角形”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1)D (2)A[解析] (1)因为a cos A =b cos B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cos A =sin B cos B ,即sin 2A =sin 2B ,所以2A =2B 或2A +2B =π,即A =B 或A +B =π2,所以△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选D.(2)由A +B +C =π,A +B <C ,可得C >π2,故三角形ABC 为钝角三角形,反之不成立.故选A. 【类题通法】1.判定三角形形状的途径:(1)化边为角,通过三角变换找出角之间的关系.(2)化角为边,通过代数变形找出边之间的关系,正(余)弦定理是转化的桥梁.2.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不要随意约掉公因式;要移项提取公因式,否则会有漏掉一种形状的可能. 【对点训练】1.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2sin A cos B =sin C ,那么△ABC 一定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答案] B[解析] 法一:由已知得2sin A cos B =sin C =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即sin(A -B )=0,因为-π<A -B <π,所以A =B .法二:由正弦定理得2a cos B =c ,再由余弦定理得2a ·a 2+c 2-b 22ac =c ⇒a 2=b 2⇒a =b .2.在△ABC 中,c =3,b =1,∠B =π6,则△ABC 的形状为( )A.等腰直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答案] D[解析]根据余弦定理有1=a2+3-3a,解得a=1或a=2,当a=1时,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当a=2时,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故选D.考点三、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例3】已知a,b,c分别为△ABC内角A,B,C的对边,sin2B=2sin A sinC.(1)若a=b,求cos B;(2)设B=90°,且a=2,求△ABC的面积.[解析] (1)由题设及正弦定理可得b2=2ac.又a=b,可得b=2c,a=2c.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B=a2+c2-b22ac=14.(2)由(1)知b2=2ac.因为B=90°,由勾股定理得a2+c2=b2,故a2+c2=2ac,进而可得c=a= 2.所以△ABC的面积为12×2×2=1.【类题通法】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方法:(1)对于面积公式S=12ab sin C=12ac sin B=12bc sin A,一般是已知哪一个角就使用哪一个公式.(2)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一般要用到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边和角的转化.【对点训练】△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2cos C(a cos B+b cos A)=c.(1)求C;(2)若c=7,△ABC的面积为332,求△ABC的周长.[解析] (1)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2cos C(sin A cos B+sin B cos A)=sin C,即2cos C sin(A+B)=sin C,故2sin C cos C=sin C.可得cos C=12,所以C=π3.(2)由已知得12ab sin C=332.又C=π3,所以ab=6.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a2+b2-2ab cos C=7,故a2+b2=13,从而(a+b)2=25.所以△ABC的周长为5+7.。
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三角函数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函数,在几何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三角函数中的两个关键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这两个定理在解决各种三角形问题时非常有用,通过它们可以计算出未知的边长和角度。
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一个关于三角形边长和角度之间关系的定理,它适用于所有的三角形。
正弦定理表达的是三角形中一个角的正弦值与其对边的比例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相应的角为A、B、C,那么正弦定理可以表示为:a/sinA = b/sinB = c/sinC这个定理的一种形式是:a/sinA = 2R其中,R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正弦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可以通过已知两边和一个角度,求解未知边长或者角度。
同时,它也常用于解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另一个与三角形边长和角度之间关系的定理,与正弦定理相比,余弦定理更加灵活,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余弦定理表达的是三角形中一个角的余弦值与其对边的平方和其他两边的乘积之间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相应的角为A、B、C,那么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a^2 = b^2 + c^2 - 2bc*cosAb^2 = a^2 + c^2 - 2ac*cosBc^2 = a^2 + b^2 - 2ab*cosC余弦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通过已知三边求解未知角度或者通过已知两边和一个夹角求解未知边长。
三、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关系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可以互相补充使用。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求解任意一个角的正弦值,通过求解余弦,我们可以得知其他两个角的余弦值。
进而,我们可以通过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长。
例如,在解决三角形的边长问题时,我们可以首先使用正弦定理求解一个角的正弦值,然后使用余弦定理求解其他两个角的余弦值。
通过已知角度的余弦值,我们可以应用余弦定理求解未知边长。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这两个定理来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三角函数是数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在几何学、物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是三角函数的重要定理之一,可以用于求解各种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本文将分别介绍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概念与应用。
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用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的定理。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其三条边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度为A、B、C。
正弦定理可以表示为:a/sinA = b/sinB = c/sinC = 2R其中,R为该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利用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在已知两边和一个夹角的情况下,求解出第三条边的长度,或者在已知三边长度的情况下,求解出三个角度的大小。
这在实际问题求解中非常有用。
例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3和4,夹角为60°,我们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来求解第三条边的长度。
根据正弦定理可知:a/sinA = b/sinB = c/sinC那么代入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到:3/sin60° = c/sinC进而可以得到:c = (3 * sinC) / sin60°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求得c的值。
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用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的定理。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其三条边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度为A、B、C。
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c^2 = a^2 + b^2 - 2abcosC利用余弦定理,我们可以在已知两边和一个夹角的情况下,求解出第三条边的长度,或者在已知三边长度的情况下,求解出三个角度的大小。
例如,我们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3和4,夹角为60°,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来求解第三条边的长度。
根据余弦定理可知:c^2 = a^2 + b^2 - 2abcosC代入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到:c^2 = 3^2 + 4^2 - 2 * 3 * 4 * cos60°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求得c的值。
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三角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可以用来描述和计算各种角度和三角形的相关性质。
在三角函数中,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两个基本定理,它们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基于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它们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ABC,其三个内角分别为∠A,∠B,∠C,对应的边长分别为a,b,c。
则有以下正弦定理的表述:a/sin∠A = b/sin∠B = c/sin∠C = 2R (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该定理表明,在三角形中,任意一条边的长度和其对应的角的正弦值之间存在一个比例关系,且该比例关系对于所有三边和三角角度都成立。
这个比例关系可以用来求解未知边长或角度大小,或者验证已知三角形的性质。
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另一个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定理,它描述了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并且与正弦定理有一定的联系。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ABC,其三个内角分别为∠A,∠B,∠C,对应的边长分别为a,b,c。
则有以下余弦定理的表述:c² = a² + b² - 2abcos∠C该定理表明,在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之和减去两倍的两边的乘积与对应角的余弦值的乘积。
该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应用广泛,可以求解未知边长或角度大小,或者验证已知三角形的性质。
三、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1. 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我们可以求解三角形中的各边长和角度大小。
以已知两边和一个夹角的情况为例,通过正弦定理可以求解出第三条边的长度,而通过余弦定理可以求解出未知角的大小。
这样,我们可以完整地确定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
2. 验证三角形的性质在几何学中,我们有时需要验证一个三角形是否满足某些性质,比如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和角度大小,然后根据已知的性质进行验证。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三角学中两个重要的定理。
它们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个定理的定义、推导过程以及应用场景。
首先,我们来看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描述了三角形中各边与其对应角度之间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个边长为a、b、c,对应的夹角为A、B、C,则正弦定理可以表述为以下公式:a / sin(A) =b / sin(B) =c / sin(C) = 2R其中R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接下来,我们来推导正弦定理。
设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A、B、C,对应的边长为a、b、c。
以边长a为底边,作角A的高,垂足为D。
则有以下关系:sin(B) = BD / csin(C) = CD / b再设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为R,即OD=R,其中O为三角形外接圆心。
那么,我们可以推导得出以下关系:sin(B) = BD / c = 2R / csin(C) = CD / b = 2R / b。
由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所以有角A=180度-B-C。
将以上关系带入得到以下公式:sin(A) = sin(180度 - B - C) = sin(B + C) = sin(B)cos(C) + cos(B)sin(C) =(2R / c)cos(C) + (2R / b)sin(C)。
化简以上公式,得到sin(A) = (2R / c)cos(C) + (2R / b)sin(C) = (2R / bc)(bcos(C) + csin(C))a / sin(A) = 2R / (bc)(bcos(C) + csin(C)) = 2R。
可见,我们得到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中的未知边长或角度,同时也可以用来证明一些三角形的性质。
接下来,我们来看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描述了三角形中各边与角度之间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个边长为a、b、c,对应的夹角为A、B、C,则余弦定理可以表述为以下公式:c² = a² + b² - 2abcos(C)。
三角形及三角函数公式
三角函数一共有6个:直角三角形中:正弦:sin 对边比斜边余弦:cos 邻边比斜边正切:tan 对边比邻边余切:cot 邻边比对边正割:csc 斜边比对边余割:sec 斜边比邻边设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为A,B,C;对边分别为a,b,c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R为该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b2=a2+c2-2accosBa2=b2+c2-2bccosA由余弦定理可推导出:a=bcosC+ccosBb=ccosA+acosCc=acosB+bcosA海仑公式:SΔABC=√[p(p-a)(p-b)(p-c)],而公式里的p为半周长: p=(a+b+c)/21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一,诱导公式口诀:(分子)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1. sin (α+k·360)=sin αcos (α+k·360)=cos atan (α+k·360)=tan α2. sin(180°+β)=-sinαcos(180°+β)=-cosa3. sin(-α)=-sinacos(-a)=cosα4*. tan(180°+α)=tanαtan(-α)=tanα5. sin(180°-α)=sinαcos(180°-α)=-cosα6. sin(360°-α)=-sinαcos(360°-α)=cosα7. 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8*. 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9*. Sin(π/2+α)=cosαcos(π/2+a)=-sinα10*.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1. 两点距离公式2. S(α+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C(α+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3. S(α-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C(α-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4. T(α+β):T(α-β):5*.三,二倍角公式1. S2α: sin2α=2sinαcosα2. C2a: cos2α=cos2α-sin2a3. T2α: tan2α=(2tanα)/(1-tan2α)4. C2a': cos2α=1-2sin2αcos2α=2cos2α-1四*,其它杂项(全部不可直接用)1.辅助角公式asinα+bcosα=sin(a+φ),其中tanφ=b/a,其终边过点(a, b) asinα+bcosα=cos(a-φ),其中tanφ=a/b,其终边过点(b,a) 2.降次,配方公式降次:sin2θ=(1-cos2θ)/2cos2θ=(1+cos2θ)/2配方1±sinθ=[sin(θ/2)±cos(θ/2)]21+cosθ=2cos2(θ/2)1-cosθ=2sin2(θ/2)3. 三倍角公式sin3θ=3sinθ-4sin3θcos3θ=4cos3-3cosθ4. 万能公式5. 和差化积公式sinα+sinβ= 书p45 例5(2)sinα-sinβ=cosα+cosβ=cosα-cosβ=6. 积化和差公式sinαsinβ=1/2[sin(α+β)+sin(α-β)] 书p45 例5(1)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7. 半角公式书p45 例4小计:57个另:三角函数口诀三角知识,自成体系,记忆口诀,一二三四。
第四篇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6讲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6讲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考查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2.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3.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任意三角形的方法. 【复习指导】1.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导方法.2.通过正、余定理变形技巧实现三角形中的边角转换,解题过程中做到正余弦定理的优化选择.基础梳理1.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sin C =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由正弦定理可以变形为:(1)a ∶b ∶c =sin A ∶sin B ∶sin C ;(2)a =2R sin_A ,b =2R sin_B ,c =2R sin_C ;(3)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2R 等形式,以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 2.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_A ,b 2=a 2+c 2-2ac cos_B ,c 2=a 2+b 2-2ab cos_C .余弦定理可以变形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 .3.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2(a +b +c )·r (R 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 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 ,r .4.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注意解的情况.如已知a ,b ,A ,则A 为锐角A 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 式 a <b sin Aa =b sin Ab sin A <a <ba ≥ba >ba ≤b解的 个数无解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 无解一条规律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大角的正弦值也较大,正弦值较大的角也较大,即在△ABC 中,A >B ⇔a >b ⇔sin A >sin B . 两类问题在解三角形时,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及任一边,求其它边或角;(2)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它边或角.情况(2)中结果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应注意区分.余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2)已知三边,求各角. 两种途径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种途径:(1)化边为角;(2)化角为边,并常用正弦(余弦)定理实施边、角转换.双基自测1.(人教A 版教材习题改编)在△ABC 中,A =60°,B =75°,a =10,则c 等于( ). A .5 2 B .10 2 C.1063D .5 6解析 由A +B +C =180°,知C =45°, 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csin C , 即1032=c 22.∴c =1063. 答案 C2.在△ABC 中,若sin A a =cos Bb ,则B 的值为( ). A .30° B .45° C .60° D .90° 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sin A sin A =cos Bsin B ,∴sin B =cos B ,∴B =45°.答案 B3.(2011·郑州联考)在△ABC 中,a =3,b =1,c =2,则A 等于( ). A .30° B .45° C .60° D .75°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1+4-32×1×2=12,∵0<A <π,∴A =60°. 答案 C4.在△ABC 中,a =32,b =23,cos C =13,则△ABC 的面积为( ). A .3 3 B .2 3 C .4 3 D. 3 解析 ∵cos C =13,0<C <π, ∴sin C =223, ∴S △ABC =12ab sin C=12×32×23×223=4 3. 答案 C5.已知△ABC 三边满足a 2+b 2=c 2-3ab ,则此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_____. 解析 ∵a 2+b 2-c 2=-3ab , ∴cos C =a 2+b 2-c 22ab =-32, 故C =150°为三角形的最大内角. 答案 150°考向一 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 中,a =3,b =2,B =45°.求角A ,C 和边c .[审题视点] 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或已知两角及一边,可利用正弦定理解这个三角形,但要注意解的判断.解 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3sin A =2sin 45°, ∴sin A =32. ∵a >b ,∴A =60°或A =120°.当A =60°时,C =180°-45°-60°=75°, c =b sin Csin B =6+22;当A =120°时,C =180°-45°-120°=15°, c =b sin Csin B =6-22.(1)已知两角一边可求第三角,解这样的三角形只需直接用正弦定理代入求解即可.(2)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解三角形时,利用正弦定理求另一边的对角时要注意讨论该角,这是解题的难点,应引起注意.【训练1】 (2011·北京)在△ABC 中,若b =5,∠B =π4,tan A =2,则sin A =________;a =________.解析 因为△ABC 中,tan A =2,所以A 是锐角, 且sin Acos A =2,sin 2A +cos 2A =1, 联立解得sin A =255, 再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sin B , 代入数据解得a =210.答案255 210考向二 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os B cos C =-b2a +c .(1)求角B 的大小;(2)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审题视点] 由cos B cos C =-b2a +c ,利用余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求解.解 (1)由余弦定理知:cos B =a 2+c 2-b 22ac , cos C =a 2+b 2-c 22ab .将上式代入cos B cos C =-b2a +c 得:a 2+c 2-b 22ac ·2ab a 2+b 2-c 2=-b2a +c , 整理得:a 2+c 2-b 2=-ac . ∴cos B =a 2+c 2-b 22ac =-ac 2ac =-12. ∵B 为三角形的内角,∴B =23π. (2)将b =13,a +c =4,B =23π代入b 2=a 2+c 2-2ac cos B , 得b 2=(a +c )2-2ac -2ac cos B , ∴13=16-2ac ⎝ ⎛⎭⎪⎫1-12,∴ac =3.∴S △ABC =12ac sin B =334.(1)根据所给等式的结构特点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边进行变形是迅速解答本题的关键.(2)熟练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训练2】(2011·桂林模拟)已知A,B,C为△ABC的三个内角,其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2cos2A2+cos A=0.(1)求角A的值;(2)若a=23,b+c=4,求△ABC的面积.解(1)由2cos2A2+cos A=0,得1+cos A+cos A=0,即cos A=-1 2,∵0<A<π,∴A=2π3.(2)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 cos A,A=2π3,则a2=(b+c)2-bc,又a=23,b+c=4,有12=42-bc,则bc=4,故S△ABC =12bc sin A= 3.考向三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例3】►在△ABC中,若(a2+b2)sin(A-B)=(a2-b2)sin C,试判断△ABC的形状.[审题视点] 首先边化角或角化边,再整理化简即可判断.解由已知(a2+b2)sin(A-B)=(a2-b2)sin C,得b2[sin(A-B)+sin C]=a2[sin C-sin(A-B)],即b2sin A cos B=a2cos A sin B,即sin2B sin A cos B=sin2A cos B sin B,所以sin 2B=sin 2A,由于A,B是三角形的内角.故0<2A<2π,0<2B<2π.故只可能2A=2B或2A=π-2B,即A=B或A+B=π2.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的统一.即将条件化为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式,然后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得出内角之间的关系式;或将条件化为只含有边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常见的化简变形得出三边的关系.【训练3】 在△ABC 中,若a cos A =b cos B =ccos C ;则△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C cos C .即tan A =tan B =tan C ,∴A =B =C . 答案 B考向三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例3】►在△ABC 中,内角A ,B ,C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3.(1)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 ;(2)若sin C +sin(B -A )=2sin 2A ,求△ABC 的面积.[审题视点] 第(1)问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余弦定理列出关于a ,b 的方程,通过方程组求解;第(2)问根据sin C +sin(B -A )=2sin 2A 进行三角恒等变换,将角的关系转换为边的关系,求出边a ,b 的值即可解决问题. 解 (1)由余弦定理及已知条件,得a 2+b 2-ab =4.又因为△ABC 的面积等于3,所以12ab sin C =3,得ab =4,联立方程组⎩⎨⎧ a 2+b 2-ab =4,ab =4,解得⎩⎨⎧a =2,b =2. (2)由题意,得sin(B +A )+sin(B -A )=4sin A cos A , 即sin B cos A =2sin A cos A .当cos A =0,即A =π2时,B =π6, a =433,b =233;当cos A ≠0时,得sin B =2sin A , 由正弦定理,得b =2a .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b =2a ,解得⎩⎪⎨⎪⎧a =233,b =433.所以△ABC 的面积S =12a b sin C =23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通过这些等式就可以把有限的条件纳入到方程中,通过解方程组获得更多的元素,再通过这些新的条件解决问题.【训练3】 (2011·北京西城一模)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且cos B =45,b =2. (1)当A =30°时,求a 的值;(2)当△ABC 的面积为3时,求a +c 的值. 解 (1)因为cos B =45,所以sin B =35.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a sin 30°=103, 所以a =53.(2)因为△ABC 的面积S =12ac ·sin B ,sin B =35, 所以310ac =3,ac =10.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得4=a 2+c 2-85ac =a 2+c 2-16,即a 2+c 2=20.所以(a+c)2-2ac=20,(a+c)2=40.所以a+c=210.阅卷报告4——忽视三角形中的边角条件致错【问题诊断】考查解三角形的题在高考中一般难度不大,但稍不注意,会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三角形中的边角条件., 【防范措施】解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时,估算是一个重要步骤,估算时应考虑三角形中的边角条件.【示例】►(2011·安徽)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所对的边长,a =3,b=2,1+2cos(B+C)=0,求边BC上的高.错因忽视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定理,产生了增根.实录由1+2cos(B+C)=0,知cos A=12,∴A=π3,根据正弦定理asin A=bsin B得:sin B=b sin Aa=22,∴B=π4或3π4.以下解答过程略.正解∵在△ABC中,cos(B+C)=-cos A,∴1+2cos(B+C)=1-2cos A=0,∴A=π3.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asin A=bsin B,∴sin B=b sin Aa=22.∵a>b,∴B=π4,∴C=π-(A+B)=5 12π.∴sin C=sin(B+A)=sin B cos A+cos B sin A=22×12+22×32=6+24.∴BC边上的高为b sin C=2×6+24=3+12.【试一试】(2011·辽宁)△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 sin A sin B+b cos2A=2a.(1)求b a;(2)若c2=b2+3a2,求B.[尝试解答](1)由正弦定理得,sin2A sin B+sin B cos2A=2sin A,即sin B(sin2A+cos2A)=2sin A.故sin B=2sin A,所以ba= 2.(2)由余弦定理和c2=b2+3a2,得cos B=(1+3)a2c.由(1)知b2=2a2,故c2=(2+3)a2.可得cos2B=12,又cos B>0,故cos B=22,所以B=45°.。
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这些定理是数学中最耳熟能详的公式之一。
这篇文章将探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定义、公式和应用。
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表明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正弦值与对应边的比例相等。
具体来说,正弦定理是指: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设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和c,α、β和γ为三边相对的角,则有:\frac{a}{\sin \alpha}=\frac{b}{\sin \beta}=\frac{c}{\sin \gamma}这个公式常常用于计算三角形的任意一个角的正弦值,或者计算一个角的度数。
例如,假设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和5,那么正弦定理可以写成:\frac{3}{\sin A}=\frac{4}{\sin B}=\frac{5}{\sin C}如果我们想知道角A的正弦值,我们只需要解出等式中的$\sin A$,就可以得到:\sin A=\frac{3}{5}这就是三角函数正弦定理的应用。
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表明三角形中的一个角的余弦值等于与此角相对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第三条边平方差的比例。
具体来说,余弦定理是指: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设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和c,α、β和γ为三边相对的角,则有:a^2=b^2+c^2-2bc\cos \alphab^2=a^2+c^2-2ac\cos \betac^2=a^2+b^2-2ab\cos \gamma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任何一个等式,计算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
例如,假设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a和b,以及它们之间的夹角γ,我们可以使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条边c的长度。
具体来说,如果我们知道:a=3,b=4,γ=90°则可以使用余弦定理的第三个等式来求解c的长度:c^2=3^2+4^2-2\times 3\times 4\times \cos 90°=9+16-24\cos 90°=25因此,c的长度为5。
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
二解还是无解.
课堂互动讲 练
互动探究
若例 1 的要求不变,条件为(1)a=7, b=8,A=105°;
(2)b=10,c=5 6,C=60°.
课堂互动讲
练 解:(1)a=7,b=8,a<b,∴B>A=105°>90°.
∴本题无解.
(2)b=10,c=5 6,b<c, ∴B<C=60°<90°.∴本题有一解.
解得a=2 3 3,
b=4
3
3 .
10 分
课堂互动讲
练
所以△ABC 的面积
S=
12absinC=
1× 2
2 3
3×4 3
3×
3 2
=23
3 .
12 分
易误点评 在第 2 题中容易犯约分的错误而不分cosA=0
和cosA≠0去讨论.
课堂互动讲 练
高考检阅
(本题满分 12 分)(2009 年高考湖北 卷)在锐角 ABC 中,a、b、c 分别为角 A、 B、C 所对的边,且 3a=2csinA.
∵B 为三角形的内角,∴B=23π.
课堂互动讲 练
法二:ccoossBC=-2sinsAin+BsinC ∴2sinAcosB+cosBsinC=-sinBcosC ∴2sinAcosB+sin(B+C)=0 ∴2sinAcosB+sinA=0. ∴cosB=-12,∴B=23π.
课堂互动讲 练
A.60° C.135° 答案:B
B.120° D.150°
三基能力强
化
2.在 ABC 中,A=60°,a=4 3,b =4 2,则 B 等于( )
A.45°或135° B.135°
C.45°
高中三角函数八大定理
高中三角函数八大定理一、正弦定理(Sine Rule)设∠A、∠B、∠C分别为三角形ABC的内角,a、b、c分别为AC、BC、AB对应的边长,则有以下关系式:a/sin∠A = b/sin∠B = c/sin∠C二、余弦定理(Cosine Rule)设∠A、∠B、∠C分别为三角形ABC的内角,a、b、c分别为AC、BC、AB对应的边长,则有以下关系式:a² = b² + c² - 2bc*cos∠Ab² = a² + c² - 2ac*cos∠Bc² = a² + b² - 2ab*cos∠C三、正切定理(Tangent Rule)设∠A、∠B、∠C分别为三角形ABC的内角,a、b、c分别为AC、BC、AB对应的边长,则有以下关系式:tan∠A = (b*sin∠A)/(a - b*cos∠A)tan∠B = (a*sin∠B)/(b - a*cos∠B)tan∠C = (a*sin∠C)/(c - a*cos∠C)四、正弦余弦关系(Sine-Cosine Relationship)对于任意角θ,有以下关系式:sin²θ + cos²θ = 1五、正切关系(Tangent Relationship)对于任意角θ,有以下关系式:tanθ = sinθ/cosθ六、余切关系(Cotangent Relationship)对于任意角θ,有以下关系式:cotθ = cosθ/sinθ七、和差化积公式(Sum-Difference To Product Formulas)对于任意角θ和φ,有以下关系式:sin(θ+φ) = sinθ*cosφ + cosθ*sinφsin(θ-φ) = sinθ*cosφ - cosθ*sinφcos(θ+φ) = cosθ*cosφ - sinθ*sinφcos(θ-φ) = cosθ*cosφ + sinθ*sinφ八、倍角公式(Double Angle Formulas)对于任意角θ,有以下关系式:sin(2θ) = 2*sinθ*cosθcos(2θ) = cos²θ - sin²θ = 2*cos²θ - 1 = 1 - 2*sin²θtan(2θ) = (2*tanθ)/(1 - tan²θ)以上就是高中三角函数的八大定理,它们在解决三角形问题、证明三角函数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角公式总结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诱导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和差化积公式
三角公式总结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诱导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和差化积公式三角公式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基本工具,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诱导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和和差化积公式等。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这些公式。
1. 正弦定理(Sine Rule):在一个三角形ABC中,边长a、b、c与其对应的角A、B、C满足如下关系:a/sinA = b/sinB = c/sinC这个公式可以用于求解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及其夹角,求解三角形内外角和的问题。
2. 余弦定理(Cosine Rule):在一个三角形ABC中,边长a、b、c 与其对应的角A、B、C满足如下关系:a^2 = b^2 + c^2 - 2bc*cosAb^2 = a^2 + c^2 - 2ac*cosBc^2 = a^2 + b^2 - 2ab*cosC这个公式可以用于求解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解三角形内外角和的问题。
3. 诱导公式(Tangent Addition Formula):对于角A和角B,有如下关系:tan(A+B) = (tanA + tanB) / (1 - tanA*tanB)tan(A-B) = (tanA - tanB) / (1 + tanA*tanB)这个公式可以用于求解角的和与差的正切值。
4. 二倍角公式(Double Angle Formula):对于角A,有如下关系:sin(2A) = 2*sinA*cosAcos(2A) = cos^2(A) - sin^2(A)tan(2A) = 2*tanA / (1 - tan^2(A))这个公式可以用于求解角的两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5. 半角公式(Half Angle Formula):对于角A,有如下关系:sin(A/2) = ±√[(1 - cosA) / 2]cos(A/2) = ±√[(1 + cosA) / 2]tan(A/2) = ±√[(1 - cosA) / (1 + cosA)]这个公式可以用于求解角的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解三角形课件pptx
余弦定理是一个关于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恒等式,可以通过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出其他边角
余弦定理的表述
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a、b、c,可以使用余弦定理求出三角形中每个角的角度
已知三边求角度
已知三角形两条边及其夹角,可以使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条边的长度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
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
02
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图像为一个周期内上下波动的曲线,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1,在0和π处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三角函数可以用于描述周期性运动、振动、波动等物理现象。
在数学中的应用
三角函数可以用于求解一些代数方程的解,解决一些数形结合的问题。
三角函数的应用
03
正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与这两边夹角的正弦的乘积的两倍,即$a^{2} = b^{2} + c^{2} - 2bc\sin A$
三角函数在生
物理学中的振动和波动
三角函数描述了振动和波动的基本规律。
数学中的解析几何
三角函数在解析几何中用于描述曲线和曲面。
工程技术和科学实验
三角函数在数据处理、信号处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01
02
03
天文学
三角函数用于计算天体运动轨迹和行星轨道等。
物理学
测量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无法直接测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但是可以通过测量两个点之间的角度和夹角,使用余弦定理计算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判断三角形形状
余弦定理还可以用于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例如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等
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
05
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三角函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时得以广泛应用。
其中,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是求解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指在任意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度与其对应的正弦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内角为A、B、C,则正弦定理可以表达为:a/sinA = b/sinB = c/sinC其中,等式两边分别为三个边长与对应内角的正弦值的比值,且比值相等。
正弦定理常用于解决无法直接通过角度计算的三角形问题。
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边长和它们之间的夹角,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指在任意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度与其对应的余弦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内角为A、B、C,则余弦定理可以表达为:c^2 = a^2 + b^2 - 2abcosC其中,等式右侧的式子表示两条边长的平方和与它们对应夹角的余弦值的乘积,等于第三边长的平方。
余弦定理常用于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例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边长,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计算出其中一个内角的大小。
应用实例:例1:已知三角形ABC中,边长a=5cm,边长b=7cm,夹角C=30°,求第三边c的长度。
解:根据正弦定理可得:c/sinC = a/sinAc/sin30° = 5cm/sinAsinA = (5cm/sin30°) * sinAsinA = 2.5cm此时可以利用反正弦函数求解A的大小:A = arcsin(2.5cm) = 39.24°同理可得,B = 180° - A - C = 110.76°因此,三角形ABC中,边长c的长度约为4.33cm,角A约为39.24°,角B约为110.76°。
三角公式总结,正弦定理_余弦定理,诱导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_积化和差公式_和差化积公式
三角公式总结⒈L 弧长=αR=nπR 180 S 扇=21L R=21R 2α=3602R n ⋅π ⒉正弦定理:A asin =B b sin =Cc sin = 2R (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⒊余弦定理:a 2=b 2+c2-2bcAcos b 2=a 2+c 2-2ac B cosc 2=a 2+b2-2abC cosbca cb A 2cos 222-+=⒋S⊿=21a ah ⋅=21ab C sin =21bc A sin =21ac B sin =Rabc 4=2R 2A sin Bsin C sin=ACB a sin 2sin sin 2=BC A b sin 2sin sin 2=CB A c sin 2sin sin 2=pr=))()((c p b p a p p ---(其中)(21c b a p ++=, 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⒌同角关系:⑴商的关系:①θtg =x y =θθcos sin =θθsec sin ⋅ ②θθθθθcsc cos sin cos ⋅===y x ctg ③θθθtg ry⋅==cos sin④θθθθcsc cos 1sec ⋅===tg x r⑤θθθctg rx⋅==sin cos⑥θθθθsec sin 1csc ⋅===ctg y r⑵倒数关系:1sec cos csc sin =⋅=⋅=⋅θθθθθθctg tg ⑶平方关系:1csc sec cos sin 222222=-=-=+θθθθθθctg tg⑷)sin(cos sin 22ϕθθθ++=+b a b a (其中辅助角ϕ与点(a,b )在同一象限,且a b tg =ϕ)⒍函数y=++⋅)sin(ϕωx A k 的图象及性质:(0,0>>A ω)振幅A ,周期T=ωπ2, 频率f=T 1, 相位ϕω+⋅x ,初相ϕ⒎五点作图法:令ϕω+x 依次为ππππ2,23,,20 求出x 与y , 依点()y x ,作图 ⒏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作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异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作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即: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⒐和差角公式①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②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③βαβαβαtg tg tg tg tg ⋅±=± 1)(④)1)((βαβαβαtg tg tg tg tg ⋅±=± ⑤γβγαβαγβαγβαγβαtg tg tg tg tg tg tg tg tg tg tg tg tg ⋅-⋅-⋅-⋅⋅-++=++1)( 其中当A+B+C=π时,有: i).tgC tgB tgA tgC tgB tgA ⋅⋅=++ii).1222222=++Ctg B tg C tg A tg B tg A tg⒑二倍角公式:(含万能公式)①θθθθθ212cos sin 22sin tg tg +==②θθθθθθθ22222211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tg tg +-=-=-=-= ③θθθ2122tg tg tg -= ④22cos 11sin 222θθθθ-=+=tg tg⑤22cos 1cos 2θθ+=⒒三倍角公式:①sin)60sin(sin 4sin 4sin 33sin 3θθθθθ-︒=-= ②)60cos()60cos(cos 4cos 4cos 33cos 3θθθθθθ+︒-︒=+-=③)60()60(313323θθθθθθθ+⋅-⋅=--=tg tg tg tg tg tg tg⒓半角公式:(符号的选择由2θ所在的象限确定) ①2cos 12sinθθ-±= ②2cos 12sin 2θθ-=③2cos 12cosθθ+±=④2cos 12cos 2θθ+=⑤2sin 2cos 12θθ=- ⑥2cos 2cos 12θθ=+⑦2sin2cos )2sin 2(cos sin 12θθθθθ±=±=±⑧θθθθθθθsin cos 1cos 1sin cos 1cos 12-=+=+-±=tg⒔积化和差公式:[])sin()sin(21cos sin βαβαβα-++=[])sin()sin(21sin cos βαβαβα--+=[])cos()cos(21cos cos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cos )cos(21sin sin⒕和差化积公式: ①2cos2sin2sin sin βαβαβα-+=+ ②2sin2cos2sin sin βαβαβα-+=-③2cos2cos2cos cos βαβαβα-+=+ ④2sin2sin2cos cos βαβαβα-+-=-⒖反三角函数:⒗最简单的三角方程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完整版)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讲师:王光明【基础知识点】1. 三角形常用公式:A +B +C =π;S =ab sin C =bc sin A ==ca sin B ;2121212.三角形中的边角不等关系: A>B a>b,a+b>c,a-b<c ;;⇔3.【正弦定理】:===2R (外接圆直径);A a sin B b sin Ccsin 正弦定理的变式:;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C R c B R b AR a sin 2sin 2sin 24.正弦定理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③几何作图时,存在多种情况.如已知a 、b 及A ,求作三角形时,要分类讨论,确定解的个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有如下的情况:(1)A 为锐角AABa=bsin A bsin A<a<b a b ≥ 一解 两解 一解(2)A 为锐角或钝角当时有一解.a>b 5.【余弦定理】 a 2=b 2+c 2-2bccosA .c 2=a 2+b 2-2abcosC .b 2=a 2+c 2-2accosB .若用三边表示角,余弦定理可以写为、6.余弦定理应用范围:(1)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可求出三个内角;(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可求出第三边.【习题知识点】知识点1 运用判断三角形形状例题1在△ABC 中已知acosB=bcosA,试判断△ABC 的形状.【分析】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可以将三角形中的边用角表示,也可将角用边来表示.从中找到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解析】解法1:由扩充的正弦定理:代入已知式2RsinAcosB=2RsinBcosAsinAcosB-cosAsinB=0 , sin(A-B)=0A-B=0 ∴A=B 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解法2:由余弦定理: 22222222bc a c b b ac b c a a -+⋅=-+⋅ 22b a = ∴ b a =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知识点2 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解三角形问题中正、余弦定理的选择:(1)在下述情况下应首先使用余弦定理: ①已知三条边(边边边),求三个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边角边),求其它一边和两角;(2)在下述情况下应首先使用正弦定理:①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边边角),求其它一边和两角;②已知两角和任一边(角角边、角边角),求其它两边和一角.例题2 在△ABC 中,已知,,B=45︒ 求A 、C 及c .3=a 2=b 【分析】在解斜三角形应用过程中,注意要灵活地选择正弦定和余弦定理,解得其它的边和角【解析】解法1:由正弦定理得:23245sin 3sin sin === b B a A ∵B=45︒<90︒ 即b <a ∴A=60︒或120︒当A=60︒时C=75︒ 22645sin 75sin 2sin sin +===BCb c当A=120︒时C=15︒ 22645sin 15sin 2sin sin -===B C b c 解法2:设c =x 由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代入,整理:解之:B ac c a b cos 2222-+=0162=+-x x 226±=x 当时 从而A=60︒ ,C=75︒226+=c 2)13(231226223)226(22cos 22221=++=+⋅⋅-++=-+=bc a c b A 当时同理可求得:A=120︒ C=15︒.226-=c 知识点3 解决与三角形在关的证明、计算问题例题3 已知A 、B 、C 为锐角,tanA=1,tanB=2,tanC=3,求A+B+C 的值. 【分析】本题是要求角,要求角先要求出这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根据角的范围确定角.本题应先求出A+B 和C 的正切值,再一次运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求出A+B+C .【解析】 A B C 、、为锐角∴<++<0270°°A B C 又,,由公式可得tan tan A B ==12tan()tan tan tan tan A B A B A B +=+-⋅=+-=-112123[]tan()tan ()A B C A B C ++=++=++-+⋅tan()tan tan()tan A B C A B C 1 =-+--⨯33133() =0所以A+B+C=π知识点4 求三角形的面积例题4 △ABC 中,D 在边BC 上,且BD =2,DC =1,∠B =60o ,∠ADC =150o ,求AC 的长及△ABC 的面积.【解析】在△ABC 中,∠BAD =150o -60o =90o ,∴AD =2sin60o =3.A在△ACD 中,AD 2=(3)2+12-2×3×1×cos150o =7,∴AC =7. ∴AB =2cos60o =1.S △ABC =21×1×3×sin60o =343.知识点4 解决实际为题例题4 如图,海中有一小岛,周围3.8海里内有暗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a 3, b 1 ,
则 c ( ) (A)1 (B)2 (C) 3 1 (D) 3
5.(06 四川理 11 文 11)设 a, b, c 分别是 ABC 的三个内角 A, B, C 所对的边,则
a2 b b c 是 A 2 B 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必要而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 1 个单位,所 4
B. y 2cos 2 x
C. y 1 sin( 2 x
4
)
D. y 2sin 2 x
3 (安徽)如果 A 则 ( ) 1B 1C1 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等于 A2 B2C2 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
A. A1B1C1 和 A2 B2C2 都是锐角三角形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1.(2010 年浙江理 11)函数 f ( x) sin(2 x
4
) 2 2 sin 2 x 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____ .
2.(2009 年山东理 3)将函数 y sin 2 x 的图象向左平移 得图象的函数解析式是( A. y cos 2 x ).
B. A1B1C1 和 A2 B2C2 都是钝角三角形
C. A 1B 1C1 是钝角三角形, A2 B2C2 是锐角三角形 D. A 1B 1C1 是锐角三角形, A2 B2C2 是钝角三角形
4 (06 山东理 4) 4. 在 ABC 中, 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 已知 A
6. (全国 1 理 6)ABC 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 若 a, b, c 成等比数列, 且c
2a ,
则 cos B (
)
A.
1 4
B.
3 4
C.
2 4
D.
2 3
7(06 北京理)在 ABC 中,若 sin A : sin B : sin C 5 : 7 : 8 ,则 B 的大小是______.
1(06 重庆理 17 文 17)(13 分)设函数 f ( x) 3 cos2 x sin x cos x a (其中
0, a R )。且 f ( x) 的图像在 y 轴右侧的第一个最高点的横坐标是
(Ⅰ)求 的值; (Ⅱ)如果 f ( x ) 在区间 [
。 6
2
1 4
5.△ ABC 的 三 个 内 角 A , B , C 所 对 的 边 分 别 为
a 、 b 、 c , b a sin A sin B b cos2 A 2a . (I)求 ;(II)若 c 2= b 2+ 3 a 2,求 B . a
6.在△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且满足(2b-c)· cosA-acosC=0. (1)求角 A 的大小; 3 3 (2)若 a= 3,S△ABC= ,试判断△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4
(1) 求函数 f(x)的最大值和最小正周期. (2) 设 A,B,C 为 ABC 的三个内角,若 cosB=
4 在△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已知 cos 2C
(I)求 sinC 的值; (Ⅱ)当 a=2, 2sinA=sinC 时,求 b 及 c 的长.
5
, ] 上的最小值为 3 ,求 a 的值; 3 6
1
2(06全国2) 在 ABC中,B
45, AC 10, cos C
(1) BC ? (2)若点 D是AB的中点,求中线CD的长度。
2 5 ,求 5
3 设函数 f(x)=cos(2x+
2 )+sin x. 3
1 c 1 , f ( ) ,且 C 为锐角,求 sinA. 3 2 4
8 (06 湖北) 在 ABC 中,已知 a 4 3 ,b=4,A=30°,则 s知 a,b,c 为 △ ABC 的三个内角 A,B,C 的对边,向量 m ( 3, 1) ,
n (cos A, sin A) .若 m n ,且 a cos B b cos A c sin C ,则角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