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书的标点与翻译共23页文档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今译
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五经正义》,再加上: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这是
假托孙奭之名所作的,其疏的真正作者 不明)。
2、古注的类别
古注的类别有传注类、章句类、音义类、义 疏类、补注类、集解类。
3.古今句子结构也有所不同
古代有一种动宾结构后接补语的句式, 例如:韩愈的《张中丞·后叙》:“二公 之贤,其讲之精矣。”“讲之精”的结 构是动词+宾语+补语,但现代汉语却用 处置式(把字句)代替了。故译文应改 为把字句:“他们把这件事考虑得很周 到了。”
4.古今表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古汉语有一种并提的表达方法,例如:诸葛亮《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 皆良实。”郭攸之、费祎是承侍中而言,董允是承 侍郎而言。这种表达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了,翻 译时原来的结构就要作相应的调整,此句可译为: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都是忠诚厚道之 人。
5、古书的注解与古书的校勘
古书的注解与古书的校勘有密切的联系,清人要为 某一部书作注,就先要寻求该书的不同版本,先找 出文字有差错(讹误的地方),再进行注解。文字 讹误有三种表现:
一是讹文(写错了字,由于字形、字音相近而发生 讹误)
二是衍文(多出原文版本的文字(详见页680第一 段)
三是脱文(比原文少了某些字,也称夺文)(详见 页680)
西汉
西汉时期有二毛公,大毛公毛亨为鲁人, 小毛公毛苌为赵人,相传二人都为《诗 经》作传,大毛公作《诗经故训传》, 多本《尔雅》,小毛公为《诗》作传, 多言典制义理,多本《周官》(本王国 维说)。孔安国为《古文尚书》作传, 但已失传,今行本《尚书孔安国传》是 齐梁时人的伪托。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魏·何晏 《论语集解》
补注类
补注类: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 称,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宋洪兴祖《楚辞 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 疏》。
音义类
音义:注音释义,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 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 陆德明的《经典释义》。
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 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类在给多音多义的词 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 的。
毛亨传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正义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杜诗或说即此。即 江苏人谓之水老鸦。
表达的需要 例如: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4)注释虚词 《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
战之器。”孙诒让注:“焉犹于是也。”
2 注音
譬况:用描述性词语来注音,如《释名·释天》青、 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读为:既是训诂术语,又是注音术语。用本字解释 借字的一种注音训诂方法,如《诗经·氓》 “隰则 有泮” 郑玄《笺》“泮,读为畔”
古代汉语第二节古书的标点
标点古书的意义
标点古书反映了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知识的综 合运用能力,标点的正误体现了对古代社会、古代文 献了解的深度和广度。 标点者的学识水平、思想倾向也会影响标点。
试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论语· 泰伯》)
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倡导愚民)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主主义) 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自由主义)
标点古书的方法
文言虚词是断句的重要标志,可以充分利 用“之乎者也”来帮助断句标点(有些虚词兼 为实词,应予区分清楚)。
《文心雕龙》章句谈到虚字的功用时说:‚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 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 事似闲,在用实切。‛
例三: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 ①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 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②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 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A.“夫”字为发语词。B.“与”是动词“给”的意思,“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是“所写的辞赋都全部送给你”的意思。
标点古书的原则
(一)注重文章的整体关系
标点文章必须通观全文,片面地、 局部地看文句,就会造成标点错误。 例1: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论语· 述而》)
古代汉语第二节古书的标点模板
标点古书的方法
分辨古今词义异同,准确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标点。 例二: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 宪问》) ①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②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此句“曰” 、“也”二处易断,难在“事”、 “犯”二字上。 ①以为 句意是“子路问别人一件事,有个君子告诉他,不要欺侮,去打他吧!” 。 “事”为动词“侍奉、对待”的意思。“犯”为“犯颜直谏。”
“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 “酒”后应改为句号。“延”字后面用句号是不对的,因为“延” 字不是韵脚;“老”字是韵脚,句号应该移到“老”字后面。“斯 须不老”是“暂时不老”的意思,和“性命可延”的意思是连贯的。
标点古书的原则
例六: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 (《论衡· 非韩篇》)
17种规范常用的标点符号。
1.句号“。” 14 间隔号“·” 2.问号“?” 15 书名号 “《》” 、 “<>” 3.叹号 “!” 16 专名号 “ ” 、 “ ” 4.逗号 “,” 17 分隔号 “ / ” 5.顿号 “、” 6.分号“;” 7.冒号 “:” 8.引号 ““ ” ” 、 “ ‘ ’ ” 9.括号 “()” 、“ []” 、“〔〕” 、 “【】” 10.破折号 “——” 11.省略号“……” 12.着重号“ .” 13.连接号 “—” 、 “-” 、 “~”
韩愈《师说》:“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也。”
标点古书的意义
宋代始刊行刻有句读的书籍。
“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 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句读经文而已。 惟 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
古书中的标点
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 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 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 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 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 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 分句也说成句子。 分句也说成句子。 古人的“句读” 古人的“句读”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 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 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 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 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 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 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
古文不象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六 古文不象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 艺经传是当时的必读书,内容庞杂, 艺经传是当时的必读书,内容庞杂,也不可 能对其中各科都爱好。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能对其中各科都爱好。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传皆通习之。 传皆通习之。 ”
(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诸葛亮《 离 , 临表涕零 , 不知所言 。 ( 诸葛亮 《 出师 表》)
这句话用了三个句号, 也就是把全句分成三层意思, 这句话用了三个句号 , 也就是把全句分成三层意思 , 第一层意思是劝勉后主的话, 第一层意思是劝勉后主的话 , 第二和第三层意思说 的都是自己的心情, 但是把主语“ 的都是自己的心情 , 但是把主语 “ 臣 ” 放在第二层 意思的后半句,文气显然很不顺。 意思的后半句,文气显然很不顺。 其实“ 深追先帝遗诏” 仍然是诸葛亮劝勉后主的话, 其实 “ 深追先帝遗诏 ” 仍然是诸葛亮劝勉后主的话 , 字以下,才是说自己的心情。 从“臣”字以下,才是说自己的心情。
最新9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如何标点古文
句讀古書是閱讀文言的基本功,能點讀 古書需要具備各個方面的專門知識,首 先是古代漢語文字、辭彙、語法和音韻 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其次是人文知識。
一、掌握坚实的古汉语知识,熟悉古代汉语 的词法、句法、文法。
1、以特定语词为参考。
常见的句末虚词。如:也、矣、焉、哉、耳、 乎、兮、邪、耶等;常见的句首语词,如: 盖、夫、且夫、今夫、夫唯等,日者、昔者、 向者、俄而等,岂、然、故等,可以帮助断 句;独立的感叹词,如嗟乎、呜呼等,也可 以帮助断句。
(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努力按 “雅”的要求去翻譯古文。
諸葛亮《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 先帝遺德。”
“開張”是擴大的意思,但現代一般不說擴 大聽聞,這時可靈活譯為:“廣泛地聽取群 臣的意見。”
3. 古今句子結構也有所不同。
古代有一種動賓結構後接補語的句式,例如: 韓愈的《張中丞傳後敘》:“二公之賢,其 講之精矣。”
“講之精”的結構是動詞+賓語+補語,但現 代漢語用把字句代替了。故譯文應改成把字 句:“他們把這件事考慮得很周到了。”
如: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 公孙 丑上》)
2、以特定的句式为参考。古代汉语中, 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反问句、感 叹句等的结构都比较稳定,各自都使用 相 应 的 关 联 词 或 语 气 词 , 如 : “ …… 者 …… 也 ” , “ 无 乃 …… 乎 ” , “ 不 亦……乎”,“如……何”等,可以帮 助断句。
二、熟悉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籍目录知 识、古书的体例。
熟悉古代文化知识。 《旧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误》:“寇公在长安走马,承
受奏其僭侈,真宗以问王魏公旦。” 走马承受,宋代官名,诸路各一员,隶
古书的注解、标点、翻译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一、古书的注解(一)、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二),古注出现的原因,作用,意义(三)、古注的源流及历代名家注。
(四)、古注的体例、内容(五)、古注的方法(六)、古注的术语(名词)(七)、阅读古注应注意的问题(八)、如何利用训诂方法解释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参考资料书:陆宗达《训诂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赵振锋《训诂学史略》: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洪诚《训诂学》《诗经注疏》;《诸子集成》介绍几本句读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章句》;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武亿《句读叙述》;吕思勉《章句论》;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张仓礼、陈光前《古文断句与标点》。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古籍点校疑误汇录》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历史周代(公元前11—3世纪)有掌管翻译的官员象胥”《周礼秋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通。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说文》:“译,传译四夷之言者。
”与“驿”同源。
汉代后佛教传入中国,至六朝唐宋而盛极,产生了很多翻译大家。
鸠摩罗什(344—413)、真谛(499—569)、玄奘(602—664)三大翻译家。
明清有严复(1853—1921)、林纾(1852—1924)。
谈文言翻译的参考书有:陈蒲清《文言今译教程》。
较好的翻译余冠英《诗经今译》陈子展《诗经直解》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王世舜《尚书译注》杨伯峻《论语》、《孟子》译注沈玉成《左传译文》徐放《唐诗》、《宋词》今译季羡林《大唐西域记今译》王利器《史记注译》等。
二、今译的意义1、以今译古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2、提高阅读古文的必要手段三、译文类型——直译和意译意译:允许对原文作适当增减,对语法结构作适当调整。
直译:逐词逐句对译。
四、文言今译的方法—信、达、雅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汉书·外戚传)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 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
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 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 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
2.古注的兴起
两汉时期,出现了注释的专书。当时的注解工作主要 限于儒家著作,注重对字词句的解释。著名的注解家及其 代表作如: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楚辞章句》
•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诗经·桃夭》孔 颖达疏)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二、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 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 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 做“读”。合在一起叫做“句读”。句读,主要起断 句的作用。
古代汉语(下)古书的标点
古文标点翻译例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 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 而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标点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 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 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
(注:师旷,晋国著名的乐师。 太师,古 代对乐师的称呼。)
今译:
齐景公到晋国去,伴随晋平公喝酒, 师旷陪坐。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执政 说:“太师将用什么来教寡人?”师旷 说:“君一定要施恩惠于民罢了。”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 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标点: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 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今译:
(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 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65)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季康子担忧盗贼多,向孔子询问(怎么 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不想要(太 多的财货),即使奖励他们,他们也不会 偷窃。”
译文:颖考叔是颖谷的封人,听说这事,有东 西进献给郑庄公。
对,指用含有古单音词作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 词对译该单音词。例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进学解》)
译文: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荒疏在于游乐; 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失败在于随俗。
换,指古代有的常用词,因时代变迁 现代少用或不用的,因此,以今复音词 换译同义的古单音词,以今常用词换译 同义的古代常用而今不常用之词。例如:
古书的标点古文今译
(二)注意虚词的位置(断句)。
1、也:通常位于句中(表停顿)或句末 (表判断。有时与疑问代词配合使用, 表疑问的判断)。使用逗号(,)或句 号(。)。
例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 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论语·公冶长》)
例二: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例二: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厢吏执 之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岳 珂《桯史·汪革谣谶》)
(六)注意逻辑关系。
例一: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 上楼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旋即就眠一夜 魂营营然犹与烟云往来次早至小桃源伏 虎岩是武夷之八曲也(袁枚《游武夷山 记》)
例二: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注意句子完整(主、谓、宾)与 否(使用哪类符号)。
例一:A、耳目之用均也,目不能见百里, 则耳亦不能闻也。(《论衡·书虚》)B、 耳目之用,均也。目不能见百里,则耳 亦不能闻也。
例二:A、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 洗足而见郦生。(《资治通鉴》)B、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
5、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 子·非乐》)//毕沅作:启乃淫溢康乐于 野,饮食。
6、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 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资治通 鉴》)
7、又吕嘉之反,《史记》、《汉书》、 《通鉴》年月日并有参差;玉海灭南越, 月日亦与《史》、《汉》异。(校点本 《南越五主传》)
8、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 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部西羌, 皆百姓所畏服。(《三国志·魏书·郑浑传》 注引张璠《汉纪》)
例一: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 记·大同》)
古代汉语第二节古书的标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准标点符号用法》
1919-2012
汉:始有レ 、 唐:流行句读
宋:刊刻句读
标点古书的意义
❖ 汉代已有断句意识,使用符号“レ”、 “ 、”作标记。
《说文·レ部》:“レ,钩识也。”
段玉裁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
《说文·、部》:“、,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GB/T15834-2011《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2012年6月1日施行,规范常用的标点符 号有17种。
17种规范常用的标点符号。
1.句号“。” 14 间隔号“·” 2.问号“?” 15 书名号 “《》” 、 “<>” 3.叹号 “!” 16 专名号 “ ” 、 “ ” 4.逗号 “,” 17 分隔号 “ / ” 5.顿号 “、” 6.分号“;” 7.冒号 “:” 8.引号 ““ ” ” 、 “ ‘ ’ ” 9.括号 “()” 、“ []” 、“〔〕” 、 “【】” 10.破折号 “——” 11.省略号“……” 12.着重号“ .” 13.连接号 “—” 、 “-” 、 “~”
《说文》:“点,小黑也。” (即用小黑点断句)
标点古书的意义
《礼记·学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离经”就是指断句,即 把文章的句子分清层次。
标点古书的意义
❖ 为了备忘或再读方便,加上 句读标志,在句完或需要换气处 的字旁加个点或一个圈。
标
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
点
为乙义;或者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第三节古书的标点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
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
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
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
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
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
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
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
古注、标点与翻译
第九章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6课时)第一节古书的注解(4课时)第二节古书的标点(1课时)第三节古书的翻译(1课时)【教学目的】本章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书注解的类型;掌握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学会利用古注阅读古书。
了解什么叫句读及标点古书的原则与要求,掌握标点古书的方法,了解古文今译的原则,能正确标点和翻译文言文。
【教学重点】古书注解的类型、训释的术语;古书标点、翻译的基本要求与训练。
【教学难点】古书注解的阅读与区分,古文标点、翻译的基本功【教学方法】讲授与提问结合【所用课时】6课时【教学内容】导言本章主要讲授关于古书注释、标点、翻译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阅读古书的基本功。
古代汉语课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读懂带有古注的文言文,我国历史悠久,古籍丰富。
由于社会的变迁、名物制度的变化、语言文字的发展,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书并不容易。
因此需要掌握古书阅读的一般方法,了解古书注解的各种方式及各种注解术语,了解古书标点的基本常识,避免不断而断、当断不断、断而不通的问题,古书翻译以信为标准,力求做到达、雅。
第一节古书的注解(4课时)我国历史悠久,古籍丰富。
由于社会的变迁、名物制度的变化、语Array言文字的发展,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书并不容易。
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已有的注释。
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今人作出新注的古书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古书目前还只有古注可以参考。
因此,借助古注阅读古书,循古注以求古书之义,就成了读懂古书的必由之路。
为了让大家了解古注,更好地利用古注,本节我们就古书注解的体例、注解的内容以及注解术语等几个问题作一介绍。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古注,古代叫训诂,它同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的一个整体。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古书的标点ppt实用资料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 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 《礼记·檀弓上》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 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
再如:
徐羡之起自布衣,……沈密寡言,不以忧喜见 色。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当世倍以此推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
再如: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 功业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 功业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所谓符合情理,就是指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 理相合,还要与上下文的情理相合。否则就会出现 问题。
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句子点破了,有 时似乎讲得通,但是与情理不合。二是没有把句子 点破,但对句子之间关系理解得不正确,因而标点 不对,也与情理不合。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
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标点后的句子必须能讲通
如:
拿到一篇古文,首先要做的是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 检查文中是否有当断而没断之处。
齐豫章胡谐之/初为江州治中/太祖委任之/以其家人傒语/音不正/乃遣宫内数人/至谐之家/教其子女/二年/上问之/卿家语
1、句读
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句读就是断 句。
句和读最初无区别,句也称读,读也称句,连 起来说“句读”。季刚先生说:“连言‘句读’者, 乃复语而非有异义也。”《文心雕龙札记·章句》复 语,指复音词,即句读是同义复词。
唐代以后,句和读有所区分,在一句话说完了 的地方,在字旁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和“而况大軱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特定文例为参考。古人写作往往有自己 特定的行文规则和语言风格,比如整齐的句式, 丰富的修辞(特别是对偶、排比、反复、互文 等),掌握这些行文规则和语言风格,可以帮 助断句。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二、熟悉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籍目录知 识、古书的体例。
熟悉古代文化知识。 《旧闻证误》:“寇公在长安走马,承
受奏其僭侈,真宗以问王魏公旦。” 走马承受,宋代官名,诸路各一员,隶
经略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 警则不时驰驿上闻。
“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秦始皇本纪》),誤以古人都是用 數目字加日來記日期的,這個習慣是在 漢以後才形成的,古人多以干支記日, 除非是很特別的日子,才用數目字加時 間名詞來記,例如記孟嘗君田文的出生 月和日就以“五月五日”來記,這是因 為古人以為在这一天出生的小孩有妨害 父母的不祥之兆。故用某月某日來記出 生的日期。
二、分析句读的意义
古人句读使用并不普遍。《后汉书·班昭传》 “《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马融伏于阁下, 从昭受读。”
唐人李匡文“学识如何观点书”。 《禮記·學記》:“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
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 向也。”
顾炎武《日知录》:“句读之不通,而欲从事于 九丘(州)之书,真可谓千载笑端矣。”
古文翻譯要特別注重古今詞義、句式上的差別。
(二)盡可能採用直譯
切忌增字為訓。譯文要做到不增不減,增字為 訓,不但有失原書本義,而且有害譯文的意思 表達。例如:
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高呼萬歲。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陸賈每次向高帝上奏一篇,高帝從來都沒有不 稱好的。傳給左右的大臣看,他們都歡呼萬歲。
如: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 公孙 丑上》)
2、以特定的句式为参考。古代汉语中, 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反问句、感 叹句等的结构都比较稳定,各自都使用 相应的关联词或语气词 ,如:“…… 者 …… 也 ” , “ 无 乃 …… 乎 ” , “ 不 亦……乎”,“如……何”等,可以帮 助断句。
譯文加進了“向高帝”、“從來上奏一篇(奏摺),高帝沒有不稱 好的。群臣歡呼萬歲。”
(三)實在無法對譯的要靈活地使用意譯。也 涉及到古今漢語異同的問題。
如何标点古文
句讀古書是閱讀文言的基本功,能點讀 古書需要具備各個方面的專門知識,首 先是古代漢語文字、辭彙、語法和音韻 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其次是人文知識。
一、掌握坚实的古汉语知识,熟悉古代汉语 的词法、句法、文法。
1、以特定语词为参考。
常见的句末虚词。如:也、矣、焉、哉、耳、 乎、兮、邪、耶等;常见的句首语词,如: 盖、夫、且夫、今夫、夫唯等,日者、昔者、 向者、俄而等,岂、然、故等,可以帮助断 句;独立的感叹词,如嗟乎、呜呼等,也可 以帮助断句。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纪晓岚与乾 隆)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 ,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 ,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 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 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 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 固足矣。”
“凡训蒙,须讲究。祥训诂,名句 读”—《三字经》
古书的标点
一、古代的标点
汉代以前,古人就创造了两个最基本的标 点,即“、”和“√”。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说文》:“钩识也。”
段玉裁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 褚先生补《滑稽传》,东方朔上书,凡用 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 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乃正√字也 。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
能否正确分析句读,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文 义。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条条死 人才十分丑陋并无一双好手脚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人遥指杏花村。
無雞鴨可無魚肉可青菜蘿蔔不可少一文 錢不得(地主和长工的故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 涣《凉州词》)
这两种符号及其变体即古人谓之句读。
现在能够见到的较早的标点使用,是战 国早期的文献,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 简,有的就用“—”这一符号表示两句 话之间的停顿。
秦汉时期也有不少使用标点的情况。
《流沙坠简》中《屯戍丛残》有一简: “隧长常贤√充世√绾等”。
句读之称,始见于何休《公羊传序》“援 引他经,失其句读。”,“读”又作 “投”“逗”。
古書的翻譯
嚴复《天演論·譯例言》 :“譯事三難: 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不 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 達而外,求其爾雅。”
(一)準確地理解原文,並用規範的現代漢語 譯出來。例如:
射其右,斃於車中。(《左傳 成二年》)
譯文:又射他車右的人,那人死在車中。
按:譯文將“斃”譯為“死”誤。 “斃”在 古代有“倒下去”的義項。“斃”的本字本作 從 犬 敝 聲 的 獘 , 《 說 文 ·犬 部 》 訓 為 “ 頓 踣 也”。“頓踣”就是“一下子就倒下去”的意 思。斃是獘的異體字。
马融《长笛赋》“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 投。”投、逗古字通。
最早“句读”二字意义没有不同,分开讲 可以称为“句”,也可以称为“读”,后 人做区分,句意完整的句子称为“句”, 语意不完整的停顿称为“读”。
句,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句号, 有大中小之分;
读,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