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Economic Geography
6.市场原则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⑴中心地具有等级性,各等级的 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⑵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 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 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⑶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 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见97页,表4-1
Economic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沃尔特•克里斯泰勒
Economic Geography
二、基本概念
1.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 是指向周围地区消费者提供各 种商品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或者一 个居民聚居点,或者一个商业或 服务业中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conomic Geography
2.中心性
(二)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
霍伍德和博伊斯提出的中心-边缘模型 具有代表性。 中心商业区的空间结构由两部分组成, 即核心部和边缘部。见105页图4-6 核心部具有高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垂 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职能布 局等特征。 边缘部土地面积相对广、土地利用密 度不高。
Economic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克氏还认为,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 的交通要求大。 因此,高级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则布 局,中级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则作用 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 则解释比较合理。
Economic Geography
四、评价 主要贡献
1.促进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 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的研究。首次 将演绎法引入地理学。 2.克氏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 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 论基础之一。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是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中心地理论。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1.中心地是分布在具有同等土壤肥力、资源均匀分布、没有边界的平原上。
在这个平原上,人口是均匀分布的,人们的收入、消费方式以及对货物的需求都是一致的。
2.平原上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朝各个方向的移动都可行。
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
即生产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相隔距离尽可能的大;消费者为了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到最近的商店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4.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他们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他们为此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
克里斯泰勒认为,在这个理想的平原上,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可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3,即由三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这正如教材中所说,每一个较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总是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3倍,所以,市场原则下的服务范围系列是:1,3,9,27,81,243,……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高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低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在市场原则下,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从次高级开始,中心地数目恰好是该级服务范围数与高一级服务范围数之差,也即1,3-1,9-3,27-9,……)2.按照交通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位于联结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2,即由四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理论【完整版】
在研究方法上,克里斯塔勒作
为地理学者一反过去传统的归纳 法,运用演绎法来研究中心地的 空间秩序。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 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空间 组织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心 地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与人口的 关系,以及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 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
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 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
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 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
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 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 级中心地职能。比如专营某名牌 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宝石 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 百货的便民商店则是低级中心地 职能。
(六)中心地的等级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
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 中心地。比如有宝石店的中心地 是高级中心地,而仅有便民商店 的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
(四)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
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 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 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 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 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 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 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 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 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下限为中心地内该最小限度的消 费者的空间范围。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 如下关系,即:1,3,9,27, 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 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
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
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
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
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其公式如下:式中,为中心地的电话门数;为中心地的人口;为区域内电话的数量;为区域的人口。
(4)服务范围。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
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
(3)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①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 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②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而 比其高一级的中心地不仅具有自己固有的职 能,同时也兼有最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依 次类推,最高级的中心地具备所有等级的中 心职能。
中心地等级和商品(服务)的供给 1、一个中心地可提供不同级别的多种商品 (服务)。 2、每个中心地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商品(服务, 低级商品(服务)在很多中心地都可买到, 而高级商品(服务)只有在少数中心地才提 供。 3、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 品(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一级别的商品 (服务)。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
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产生的背景 ① 20世纪,城市大量出现、经济活动向城市 集聚。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 了主导地位。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 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1)中心商品:指在少数地点(中心地)生产、 供给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
(2)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 中心商品的场所。例如一个城镇可以向本城和 腹地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它就是一个中心地。
(3)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如:商品零售、餐饮、医疗、邮政、教育 等等。 (二)中心性(中心度 ) (1)概念:指中心地所能发挥职能的程度。 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或中心地职能 的作用大小。
第八讲中心地理论
不管是哪一级的中心地, 在每三个相邻中心 地之间都存在一个空白区, 得不到该级中心 地的服务, 这里就会出现一个低一级的中心 地, 以满足空白区居民的消费。以此类推, 不同等级的中心地逐渐形成。
由于各等级中心地相互竞争, 中心地之间的 市场出现重复, 按照运费最低化原则, 相邻 中心地将重复面积平分, 中心地的市场区域 又圆变成六边形结构。此时所有中心地达 到空间均衡。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 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以下列条件 为基本前提(假设) :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
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
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 费方式都相同。
第二, 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 且运费与距离 成正比。
第一, 克里斯泰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 限分析, 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 决定。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 但 缺乏详细分析。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 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
第二, 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系统中, K值在 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 由于区 域的各种条件作用, 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 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K值无法概括。
B1中心地供给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自身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三)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即由中心地供给的货
物能够达到多么大的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货
物供给范围上限是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
货物供给范围下限是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
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
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 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 局的区位点;
人文地理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优点
便于组织交通,从A级中心地 经B级中心的向外辐射线路可 以穿越C、D级,且A、A级之间 的直达线路。
缺点
增加了K值,给予市场组织带 来一定困难。
★行政(管理)原则( K=7原则)
按K=3或K=4原则组织起来的城市体系,其共同的 缺陷就是使经济区与行政区完全脱节,因而经济中 心也就不能兼任行政中心。这是因为在上述两种城市网
优点
有利于组织 商品销售
缺点
(1)不便于组织交通联系。以A级中心地为起点 向外辐射的交通线路理应通过它的市场区的六个 角的顶点,但这样布局的线路能够连接的其它各 级中心地的数量却很少。 (2)A、B级之间的交通线路不经过任何C级中心 地。 (3)A、A级中心地之间没有直接的通路,这与 事实不符。
(1)首先确定A级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市场区;
(2)然后在A级六边形市场的六个角上各布局一个B 级中心地,并形成相应的六边形市场区。 这样就把每个大市场区划分为七个低一级的市场区。 但这样一来,除A 级市场信息区外,其余各级市场 区已经不能保持六边形,而是五边形。
K=7时, 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7、 49、343….即7 (N-1) 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6、 42、294 …. 即7 (N-1) - 7 (N-2)
七、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中心地 中心商品
中心商品(含服务)是指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 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地为供给中心 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中心地职能为供
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
相对重要性。
服务范围(最大销售范围、门槛人口)商品服务 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 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 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 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 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下限为中心地内该 最小限度的消费者的空间范围。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三大原则模型
1.基本概念 :(1)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
(3)中心性(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他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即中心职能的大小。
克里斯塔勒 2.理论的核心思想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点)。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网)。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3.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 :(1)市场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
这种情况下, 中心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层分别是l、3、9、27、81.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三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这样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辖有三个(一个完整的K级区和6个1/3K级区)完整的低级中心地。
(2)交通最优原则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地网络,应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级中心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两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一个中心地的地区单位,将由其他6个低级中心地的一半服务范围,加上自身范围,也即是6*1/2+1)的4个低一级的单位组成,这时K=4。
(3)行政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克氏认为,上级中心地应位于六边形的中心下级中心地应均匀地、彼此距离相等地分布于六边形内。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研究德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研究 德国南部城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中心地: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 场所。中心地可以是城市或商业中心。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 心的正六边形。 3、在理想化的均质平原上,消费者购买商 品和享受服务,一般选择最接近的中心地,中 心地则位于正中。
服务范围
• 出售低级商品和提 供低级服务的商店 • 门槛低 • 中心地等级低 • 服务范围小 • 彼此间的距离近 • 数量多 • 反之 高级中心地 • 服务范围包括低级中心地的服
务范围
中 心 地 理 地理论的应用
(1)城镇等级与数量 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门槛人口
维持一家企业生 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 称为门槛人口。 低等级商品, 门槛人口低; 高等级商品, 门槛人口高。 中心地等级越高 服务范围就越大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盈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亏本
服务范围
• 把顾客的来源点在图 上,就可以大致画出 商店的服务范围。但 是,这个范围通常不 固定,也没有明确的 界限。
读“某城市规划图” ,图中城市 常年盛行西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地中,地租最高的是________。 ⑵填表比较规划图中工厂的布置: 地 点 ① ② ③ ④ 地点 企业 是否 合理 判断 理由 应布 置地
化工 厂
商场 自来 水厂
钢铁 是否合理 判断理由 应布置地 厂 ① 否 位于城区河流上游,污染水源 自来水厂 ⑶若从A处修铁路到B处,选A-C-B A-D-B线 不凿隧道,施工方 线、A-D-B线中的哪一条路线经济 ② 是 无污染,位于城市中心和消费市场 商场 便又减少工作量;不穿城区,减 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好?并说明理由。 少对城市的大气和噪声污染。 ③ 否 位于城市河流下游,水质被污染 化工厂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 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 sch)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城市地理学家绍勒尔(P. Scholler)甚至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
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正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容如下。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区域经济课件第五讲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pptx
某中心地
某中心地商品的上限
(商品最大销售距离)
某中心地商品的下限
商品服务的上限与下限范围示意图 特别提示: ➢当商品服务距离大于商品服务上限时,商品服务可能超越 自身职能;当服务距离等于服务下限时,企业获取正常利润; 当服务距离小于服务下限时,商品不可能以正常方式提供。
6
6、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
7
8、经济距离 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 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 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3要素所决 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 小。因此,交通发达程度如何对于中心地的形成与 发展意义重大。
8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假设条件
1、孤立平原的地表是个“理想地表”; 2、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 相同。企业可自由布局。 3、生产与消费均为“经济人”行为; 4、消费者均为就近消费原则; 5、相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在任何中心地相同,且消费价格 等于销售价格与交通费之和。从而,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 心地集聚。
中心地空间结构 的发展与演变
小知识:至于为何选择六边形结构,据说克氏曾经考察过蜂窝的结构, 事实上,只有六边形结构才能更好的满足两个原则。
11
(三)三种中心地等级体系 1、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3系统)
你能用此图说明 K=3系统有什么
特点吗?
图4.3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
12
(1)基本原则:每一个次一级中心地位于三个较高一级 中心地形成的三角形中央,有利于与较高一级中心地展 开错位竞争。显然,
级中心距离的 3倍。
图4.4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数量和距离
物流空间5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02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概述
理论内容
01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旨在解释城市和区 域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02
该理论认为中心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基本要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03
克里斯塔勒将中心地划分为不同等级,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集市、 镇、中级城市、高级城市。
物流网络扩展性
模块化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物流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可扩展的子网络, 便于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的扩展和调整。
开放接口
确保物流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能够与其他物流系统进行有 效的集成和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可持续性
在物流网络扩展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物流技 术和低碳运输方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物流空间5克里斯塔勒的中 心地理论
目录
• 引言 •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概述 • 中心地理论的物流空间应用 • 中心地理论在物流空间中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02
03
中心地理论
该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 克里斯塔勒提出的,旨在 解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空 间结构和相互关系。
物流空间
物流节点容错性
节点冗余
动态调整
在物流网络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冗余节 点,以应对节点故障或异常情况,保 障物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物流需求的变化和节点的性能表 现,动态调整物流节点的配置和布局, 以提高节点的容错能力和适应性。
快速恢复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出现节点故 障,能够迅速启动备用节点或调整物 流路径,降低对整个物流网络的影响。
物流空间优化的重要性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揭示区域城市体系规律的系统理论,是关于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最优化的理论,它最先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中心地(可以看作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模式。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假设:理想地表――土壤肥力同等、资源均匀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方式完全一致,相似于“均质平原”;统一的交通系统――平原内所有同等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平原内任意一点与其他地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反比,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经济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第一,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区提供货物或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腹地的服务中心,为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第二,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也不同,不同中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规律存在和排列的,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越齐全;级别越低的中心,与相邻同级中心之间的距离越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三,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正六边形,因为正六边形可以使中心地的利润最大化;按最有效市场区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形态按照不同的原则各有自己的K值(有3种K值);第四,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腹地对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长的速度;六边形网络――平原上每个生产者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都是一个圆,为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隔而使相邻两圆相互重叠一部分并且平分重叠部分,从而得到了一个正六边形市场区(取代了圆形市场区),同等等级同等规模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正六边形有规律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系,即六边形网络;城镇等级体系――取决于中心地提供货物的等级高低与种类多少,中心地(城镇)级别的高低与它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等级、数量是严格一致的,高等级货物和服务只有少数(高等级)中心地可以提供,克氏从最高等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往下推导,按此原则就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三种K值制约下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及其结构是不同的;3种原则下的K值――市场原则下的K值:K=3;交通原则下的K值:K=4;行政原则下的K值:K=7。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5)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 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 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 数变化。 (6)应用: 由于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较高一级中心市场区的顶点上, 而不在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连结通道上,因而效率 并不高。适用于市场发育初期。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假设条件
1、孤立平原的地表是个“理想地表”; 2、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 式都相同。企业可自由布局。 3、生产与消费均为“经济人”行为; 4、消费者均为就近消费原则; 5、相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在任何中心地相同,且消费 价格等于销售价格与交通费之和。从而,中心地职能 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 限的详细分析。
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
3、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 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商品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 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二)满足六边形空间结构的原则
1、各级中心地服务必须达到其门槛值,以使商人 有利可图(面积最大原则); 2、中心地区域所有消费者都应得到每种商品或服 务的提供(弥合原则)。
4.2 单一中心商品的中心地分布结构的形成
满足原则1,则构成农村聚落的三角形格网,而中心地的 等位圈是相切的,可有部分区域得不到供给;如是同时 满足原则2,则构成中心地(市场区域)呈六边形格网。
3、中心性——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性或 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常用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 品后的剩余表示(总供给量与自身消耗量之差)。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一、背景 二、基本概念
三、理论假设 四、理论要点
1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一、背景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 在193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 一本名叫《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书,从而开创了 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克里斯塔勒在韦伯工业区位论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 启发下,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 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二、基本概念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 销售距离、 ② 需求门槛 、 销售距离 、 利润之间 的关系
收入曲线随销售距离的增大,先缓 收入曲线 慢上升,后快速上升,最后因西方 经济学中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 而下降。 成本曲线随销售距离的增大,先是 成本曲线 下降,后缓慢上升,最后因空间阻 力和运费增加而迅速上升。 O代表中心地,是产品生产和服务 提供的地点。当销售量或销售距离 低于OA时,厂商因成本大于收入而 蒙受损失,厂商将退出市场。 当销售量或销售距离等于OA时,收 入等于成本,厂商仅可赚得正常利 益,这就是需求门槛。超过A点时, 收入大于成本,有净利润,且逐渐 增大,达到B点时净利润最大。超过 B点时,净利润下降,到C点净利润 为零,OC为最大销售距离。超过C 点为损失区,厂商又将退出市场。
16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四、理论要点
17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四、理论要点
(一)六边形网络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 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 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图8-9中的阴影地 区)。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 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 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 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 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 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 或服务(图8-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
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 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商品服务 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低级中心商 品则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 品。
(5)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 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 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 数变化。 (6)应用: 由于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较高一级中心市场区的顶点上, 而不在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连结通道上,因而效率 并不高。适用于市场发育初期。
第四节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背景
20世纪开始,经济活动加速了集聚的进程; 城市(聚落)在区域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主导
地位。 2、目的
探索“决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 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 律”这一课题。
克氏在探究其理论时,曾说过:“我们探索这个原因, 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 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
二、基本概念
1、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 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可分高级与低级 中心商品。
2、中心地——向周围供给中心商品与服务的场所。
(四)三种中心地等级体系 1、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3系统)
图4.3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
(1)基本原则:每一个次一级中心地位于三个较高一 级中心地形成的三角形中央,有利于与较高一级中心 地展开错位竞争。显然,
K
1
1 3
6
3
(2)中心地市场区体系为1,3,9,27,81,…。从这 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 (3)中心地等级体系为1,2,6,18,54,…。即从 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 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2、交通原则中心地系统(K=4系统)
K
1
1 2
6
4
图4.5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 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 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 地。 中心地市场区体系为1,4,16,64,256,…。从这一 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4的倍数在变化。 中心地等级体系为:1,3,12,48,192,…。中心地 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4倍。 应用: 该系统是被认为效率最高的一种,适合于交通大发展时 期、新开发地区、交通过境和聚落呈线状分布的区域, 特别是高等级中心的布局。
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 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 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 的需要量,也称门槛人口或最小经济许可空间。
某中心地
某中心地商品的上限
(商品最大销售距离)
某中心地商品的下限
商品服务的上限与下限范围示意图
中心地空间结构 的发展与演变
(三)理论基本要点
1.一个区域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拥有若干个大小 不同的城镇。每个城镇都位于其服务区域中央,被称为 “中心地”。 2.在一个区域内,高级中心地只有一个,次一级的中心 地较多,等级越低的中心地数目越多,规模越小。 3.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 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地位于六边形的中心 或边的中心或顶点上。 4.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 5.中心地体系规定为:处于特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能够 提供与其级别相对应的商品和服务,也能提供比它级别 低的中心地的商品和服务。 6.不同等级中心地采取三种模式分布。(K=3、K=4、 K=7)
(二)满足六边形空间结构的原则
1、各级中心地服务必须达到其门槛值,以使商人 有利可图(面积最大原则); 2、中心地区域所有消费者都应得到每种商品或服 务的提供(弥合原则)。
4.2 单一中心商品的中心地分布结构的形成
满足原则1,则构成农村聚落的三角形格网,而中心地的 等位圈是相切的,可有部分区域得不到供给;如是同时 满足原则2,则构成中心地(市场区域)呈六边形格网。
3、中心性——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性或 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常用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 品后的剩余表示(总供给量与自身消耗量之差)。
4、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指从中 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周围区域。当中心与周围 的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成为补充区域的范 围。
5、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与下限)
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 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
7、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供给中心商品和服 务等级的高低。中心地等级与中心职能是相互对 应的,中心地等级与其分布数量呈反比例关系, 而且只能向下兼容的。
8、经济距离
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 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 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3要素 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 离的大小。因此,交通发达程度如何对于中心地 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
3、行政原则中心地系统(K=7系统)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假设条件
1、孤立平原的地表是个“理想地表”; 2、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 式都相同。企业可自由布局。 3、生产与消费均为“经济人”行为; 4、消费者均为就近消费原则; 5、相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在任何中心地相同,且消费 价格等于销售价格与交通费之和。从而,中心地职能 在同一中心地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