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聚焦1消息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聚焦1消息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新闻报道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战争历史相关的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网络资源: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3)互动平台:利用互动平台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答案:写作能力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撰写自己的新闻报道,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9. 团队合作能力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案:团队合作能力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协调和合作的能力。
10. 如何提高文化理解能力?
答案:通过学习新闻报道,了解社会文化背景,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理解能力。
6. 如何培养爱国情怀?
答案:通过了解战争历史和英雄主义精神,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和尊重,培养爱国情怀。
7.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作用是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积极完成课后作业,提高学习效果。
8. 写作能力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案: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消息二则【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统编教材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二则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在参加渡江战役时,主席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再现了我军渡江的情况,集中表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两则消息行文精粹、言简意赅、气势豪迈,是学习消息这种文体的典X。

【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独立自主阅读消息的能力。

2.理清二则消息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简洁以及富有的感情色彩。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勇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预习提示】(1)我搜集的资料(背景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1)新闻消息的含义和特点。

它的结构五部分和六要素分别是什么?(2)在阅读消息的过程中,从它的结构五部分和六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军是详写?哪路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4)这两则消息的语言有什么特点?(5)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一)齐读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说说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确: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某某的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关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不过,这篇课文不是诗歌,而是属于一种新的文体,就是消息。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积累生字词:锐不可当()要塞()溃退()摧枯拉朽()荻港()阻遏()2.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二、探究案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资料补充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 消息二则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重点)3.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难点)4.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1.默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写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坚持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

这篇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3.文体知识(1)新闻的定义: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迅速地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基本要求:①内容真实准确;②报道迅速及时;③立场观点鲜明;④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4.字词积累芜.湖(wú)溃.退(kuì)泄.气(xiè)歼.灭(jiān) 要塞.(sài) 督.战(dū)锐不可当.(dāng)业已:已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1727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1727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二、探究案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资料补充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1消息二则(第1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目标达成: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溃〈kuì〉退要塞〈sài 〉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 〉歼〈jiān 〉灭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创境激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自学导航】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某某(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溃败后退。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消息二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二则》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文章的整体结构。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型。

4.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1.复习《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重点内容。

2.准备教学课件和相关练习。

三、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家中早上吃饭的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消息二则》的标题。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消息二则》的正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哪一部分?(2)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4)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5)第四段和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3.词语解释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语法练习让学生完成以下语法练习:(1)连词“而且/并且”用在句中起什么作用?(2)第五段中的“此外”是什么意思?5.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同一话题的其他文章,比较不同文章的写法和表达方式,并讨论哪一篇文章更好。

6.学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

四、课堂延伸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1.课堂小练习:让学生以《消息二则》为话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个他们听到或看到的相关新闻。

2.背诵赏析:让学生背诵《消息二则》中的部分句子,并让他们分析这些句子的用意和含义。

3.探索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现代通讯工具的短文,包括现代通讯工具的种类、用途和优劣。

五、教学反思《消息二则》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通过课堂延伸活动的设计,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1消息二则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1消息二则学案新人教版

消息二那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记住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重点〕2、培养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和写作新闻的意识。

3、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那么标题。

〔难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记住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过程与步骤一、我会学,我能学。

1、请整理关于毛泽东的文学常识。

毛泽东,生于,去世于,湖南湘潭人,字,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袖,他领导和缔造了新中国,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

二、读教材171页—172页一、二局部,划出重点内容,了解新闻的相关文学常识。

试一试,请你独立完成下面的内容。

1.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等多种体裁。

2.新闻报道的主体是。

3.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新闻学认为,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的报道。

4.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和。

主要结构有三: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5.新闻的特点是、、。

其中,为了表达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即、、、、。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学习。

1、给加点生字注音。

摧枯拉朽〔〕璀璨〔〕溃退〔〕馈赠〔〕振聋发聩〔〕芜湖〔〕荻港〔〕2、解释词语。

风平浪静溃退。

摧枯拉朽。

3、说一说,本那么消息的五要素分别是什么?4、找出并能分析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这那么消息标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三十万大军〞突出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胜利南渡〞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本那么新闻的电头,它交待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5、精点探究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那么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本文的导语是什么?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表达与展开。

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语:对消息到达的结果或后期将要发生的事实做概括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消息二则(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目标达成: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ì〉退要塞〈sài 〉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 〉歼〈jiān 〉灭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创境激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自学导航】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4.文体链接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6)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

2.速读消息,找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强化训练】
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归纳总结】
1、整理字词
2、整理文章的脉络
【板书设计】
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