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思考
非物质文化视角下陕北秧歌历史沿革与保护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视角下陕北秧歌历史沿革与保护传承研究作者:刘向东宗延伟宗延庆王智王德志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3年第07期摘要:陕北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得到国家、省、市等部门的重视。
但是也存在专项保护法规缺失,宣传力度不够,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等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
梳理陕北秧歌的历史沿革与其发展演变的进程及规律和保护传承现状,有助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及致力于陕北秧歌传承人的培养、更能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变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历史沿革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80-03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之一,体育的发展变化映衬出社会发展变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加快非物质体育文化保护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幅员辽阔的国土上不仅遗存着许许多多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拥有大量无形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以及生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改变,致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特性消失加快,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或正在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
因此,加强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其中就包括了众多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从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谈陕北秧歌的继承与创新
从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谈陕北秧歌的继承与创新一、民间文化资源催生地方文化艺术精品近些年来,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云南省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广西桂林山水大型实景歌舞剧《印象·刘三姐》、山西省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等作品的相继亮相,频频摘得国际国内各项大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仅如此,这些原生态歌舞极大程度地让人们感受到了地域特色文化大餐所带来的艺术震撼,也是近年来国内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
在当今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形势下,陕北民间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机,许多依靠“口传身授”传承的各种技艺、礼仪、习俗等文化遗产,以及许多民间艺术也逐渐消失。
为使其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继承与发展,继而接续陕北传统文化的血脉,并以此来丰富陕北民俗性艺术的时代建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孕育而生,该剧是对陕北民间艺术的继承与人文风貌的展现,并对陕北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秧歌剧对陕北秧歌的继承与舞台创新1、根植本土文化,打破传统剧情早在70年前,延安艺术工作者就曾创作出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传统的陕北秧歌剧,它是边区“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得到具体贯彻的产物,亦是在认真研究民间艺术、继承和借鉴陕北秧歌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出的熔歌、舞、剧于一体的崭新艺术形式。
在这些传统的秧歌剧题材中,爱是永恒的主题,情歌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走西口》《三十里铺》《蓝花花》等。
而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以下称《米》剧)也展示了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围绕绥德汉子虎子、牛娃、石娃和米脂婆姨青青展开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似简单的三男一女之间的恋情,体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与自主意识,男性的敢于担当、豪侠仗义和敢取敢舍。
编剧为迎合观众的审美意愿,体现人之大爱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之后,用主人公虎子的舍弃成全了情敌与心上人的爱情来表达大爱情怀,而这在以“得到”为目的的农村题材的剧作中是并不多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思考作者:樊丽杨宏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9期【摘 ;要】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变,近些年来,陕北秧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陕北秧歌今后的发展应规划先行,注意其文化的内涵,致力于传承人的培养,结合现代的传播途径,推动陕北秧歌新的发展。
【关键词】陕北秧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5JK1874),市产学研项目(2014cxy-11-10),学校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4GK06)。
陕北秧歌场面热烈,当地重大节日的主角,一直以来被认为黄土高原文化的具体表现。
但面对现在多样化的娱乐文化,陕北秧歌却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迹象。
如何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重新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顺应时代的发展,值得每一位关心陕北秧歌人士深思。
浓郁地方特色的陕北秧歌陕北秧歌是流行陕西北部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是当地常见的传统团体舞蹈,由于具有强身健体功能,同样深受民众欢迎,是黄土高原地区民间体育活动常见形式。
陕北秧歌是当地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日常活动,逢年过节都能见到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在街头巷尾兴高采烈地跳动。
陕北秧歌起源于祭祀活动,《靖边县志》和《米脂县志》都有记载,村民在人带领下,闹社火,神庙前祭祀等祭神活动[1]。
陕北秧歌参与的主体是普通的百姓,他们平时忙于劳作,生活的压力让他们的心中积蓄了太多的压力,秧歌正好发泄他们的情感,尽情释放对于生活的热爱。
并不高雅,但恰恰反映了普通百姓真实的内心感受,充满现实感,而大开大合的舞蹈动作与陕北人民外向、开朗的性格息息相关。
陕北秧歌的发展与保护1.伴随时代的演变街演是陕北秧歌最初的表演形式,既符合民间表演的需要,降低了对场地的要求,又能够满足农村广大群众观看的客观实际[2]。
随着观众的需要,秧歌由街演走向了舞台。
舞台的秧歌变化是增加了动作的难度,减少了表演人数,艺术表现更为直接。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陕北秧歌是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陕北秧歌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传统,它以其独特的歌舞形式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围绕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进行探讨,以期唤起人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陕北秧歌的传统传承正面临着断裂和衰落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传统文化活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陕北秧歌也遭遇了与时代的脱节问题。
一些传统秧歌表演艺人年龄偏大,缺乏后继传人,传统技艺难以延续。
一些年轻人对秧歌缺乏认同感,传统的秧歌表演在现代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不高,这也给传统秧歌文化的传承带来一定的阻碍。
陕北秧歌的保护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正是因为陕北秧歌的独特性,它承载了陕北地区的文化传统,所以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物质化生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普遍较低,这也给陕北秧歌的保护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也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经费支持,这也使得陕北秧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举步维艰。
尽管陕北秧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因素。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一些传统文化项目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比如在陕北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开始重视陕北秧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加大对秧歌表演团体的扶持力度。
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陕北秧歌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
一些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也积极参与到陕北秧歌的传承工作中,他们通过采访、记录和研究,为陕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达,也为陕北秧歌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将陕北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和宣传,增加陕北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陕北秧歌文化变迁的思考
高志奇 闰莉莉 : 对陕北秧歌文化变迁的思考
的人 。人 们通 常说 的“ 一方 水土 养一 方人 ” , 其实 更
多体 现 的是文 化对 人 的塑造 作 用 。陕北 秧歌 所形 成
( 二) 陕北 秧歌 由娱 乐 型转 向欣 赏型 过 去一 直把秧 歌 表 演 当成一 种 纯 粹 的娱 乐 , 所 以秧 歌 的表演 形式 大 多 不 是很 正 规 , 有 些 甚 至 可 以 说是 随心 所欲 , 可 以在表 演过 程 当 中临时发 挥 , 属 于
里 出现 , 尤其 是在 过 年 和 元宵 节 最 为 隆 重 。陕北 秧
歌 从 开始有 到现在 , 一 直都在 发生 着变 化 , 从化 妆很 浓 很逗 到演 变成 年轻 后 生 的农 民形 象 , 再 到 今 天 与 现 代音 乐相 结合 , 突 出其表演 性 和欣赏 性 , 这 种变化
快乐 , 所 以这种娱 乐 节 目大 多 会 在一 些 特 殊 的 节 日
这使得 秧歌不 再是 简 单 的娱 乐 和 闹 , 而 是 成 为一 种
文化 。陕北秧 歌 的起 源 是 比较 早 的 , 从 秧 歌 的演 变 可 以明显看 出 , 秧 歌起源 与古人 的祭 祀是 分不 开 的 , 因为秧 歌 的这种表 演 性 是带 有 祈 祷 意 义 的 , 是 出于 对神秘 事物 的崇拜 而进行 的有 目的性 的跳 。现代陕 北秧歌 则几 乎没 有过 去 的 神秘 性 了 , 更 多 成 为一 种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8—0 6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 目“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 区社 会风气治理研 究” ( 1 2 Y J A 7 7 0 0 1 5) 。2 0 1 1 年 延安大学精 品课程建
秧歌演进历程与其意义
秧歌演进历程与其意义陕北秧歌是黄土文化滋生出的民间传统舞蹈,是黄土地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的杰出代表。
陕北地区闹秧歌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产生于古代祭祀活动,又称“闹秧歌”、“扭秧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在新时期,陕北秧歌也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在国内乃至世界舞台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形成了中华文化中一张新的文化品牌。
一、陕北秧歌的演变发展作为在黄土高原上长期存有的代表性艺术形式,秧歌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内容和表现力上来说,陕北秧歌可定义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陕北秧歌指的是古代起源于祭祀和战争随后演变为一种传统民间活动,并活跃于陕北民间的特殊集体表演形式(如秧歌、腰鼓等)。
广义的秧歌还包括基于传统秧歌创新出的其它艺术形式(以延安新秧歌剧为代表)。
而从时间脉络上来看,秧歌的发展则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时期、新秧歌运动时期和新时期陕北秧歌。
三个阶段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逐渐形成了陕北秧歌雅俗共赏的全新格局。
(一)传统时期传统时期的秧歌属于狭义的秧歌形式,即起源于祭祀和战争随后演变为一种传统民间活动、并活跃于陕北民间的特殊集体表演形式。
虽然已经具有了民间艺术的表现力,但是出发点却并不是为了获得艺术享受。
以特有的形式“传情达意”才是该时期陕北秧歌的内核。
这一时期的秧歌主要有祭祀、传递信息、娱乐等特点。
(二)新秧歌运动时期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发出了改造和利用传统秧歌的号召,由此促成了陕北秧歌向着新秧歌的转变发展。
一批延安新文艺工作者结合实际提出“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口号,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并“组织大批学员深入绥德、安塞、志丹、三边、和陇东各地广泛进行采风和挖掘、搜集、掌握大量的民间歌舞素材。
”[1]在借鉴传统秧歌的基础上,首创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获得巨大成功,延安各专业文艺团体和各机关、学校、部队的业余剧社,也都纷纷组织秧歌队,自编自演秧歌剧。
陕北秧歌保护和传承的几点思考
秧歌 , 是 广 泛 流传 于 我 国 北方 地 区 的一 种 大众 性 的文化娱 乐形 式 和 民间 体育 活 动 。“ 它 最 初 为模
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 , 后来逐步转化为成为
农 闲或传统 节 日的表 演娱 乐 活动形 式 。 ”
陕北秧歌是以舞蹈 、 音乐 、 歌 唱为载体 , 流传于 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
叶
苗。 彭菊华 : 陕北秧 歌保护 和传承 的几点思考
・ 5 9・
第五, 从文化 属性上看 , 具 有 非 遗 性 。文 化 部 2 0 0 6年 6月 公 布 的 5 1 8项 国 家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名
( 2 )解放 区的陕北 秧 歌 二 十世纪 四十年代 初期 , 尤 其是 在 1 9 4 2年 延安 文 艺座谈 会后 , 以鲁 艺 为 代 表 的延 安 的新 文 艺工 作 者, 积极 响应 毛 泽 东 对 鲁 艺 人 专 门指 示 的 “ 从 小 鲁 艺 到大 鲁艺 去 ” 的号召 , 深 人 到 民间 去 寻 找 创 作 题
陈出新 的历史使命 。他们不仅把陕北秧歌传播到全
国各 地 , 而 且成 功地 将 陕 北秧 歌 作 为革 命 样 板 戏 隆
塞、 志丹 等县 。陕 北 秧 歌 既 是 陕北 人 民 向往 美好 生 活 的一 种情感 表 达 形式 , 同时 也是 活跃 于 民间 的一 种 体育 活动 形式 。
第 四, 从功能上看 , 具有显著的健身性。陕北秧
歌 不仅 是一种 艺术 表 达 形 式 , 同时 也 是 人 民群众 的
一
种 民间健 身方 法 , 在 群众 参 与度 最 高 的十 大 健 身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摘要】陕北秧歌作为中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陕北秧歌的起源和特点、传承方式、现代社会地位、表现形式以及保护与传承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分析陕北秧歌传承发展现状,提出对陕北秧歌传承发展的建议,展望未来陕北秧歌的发展方向。
对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陕北地区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丰富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陕北秧歌的关注,为其传承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护。
【关键词】陕北秧歌, 传承, 发展, 历史意义, 现状, 起源, 特点, 传承方式,社会地位, 表现形式, 保护, 策略, 现状分析, 建议, 展望1. 引言1.1 陕北秧歌的历史意义陕北秧歌作为陕西地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农耕活动中的歌舞表演,历经千年的沉淀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陕北秧歌不仅是古代农民祈福祭祀的载体,更是记录了陕北地区农耕文化、劳动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陕北秧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通过舞蹈、歌唱等形式,陕北秧歌展现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对生活的热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陕北秧歌也成为了当地人民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弘扬美德的重要途径,对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陕北秧歌的传承现状也有一些人和组织致力于推动陕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比赛和演出,积极宣传和传承陕北秧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一些文化机构也开始加大对陕北秧歌的支持力度,培养新一代的陕北秧歌表演者,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些学者和爱好者也在积极探讨陕北秧歌的保护和传承策略,寻找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传承方法,努力保留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样的努力下,陕北秧歌的传承现状或许并不那么悲观,仍然可以期待它在未来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陕北秧歌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作为陕北地区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当今社会,陕北秧歌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从陕北秧歌的历史渊源、传承状况、发展现状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关注,促进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
陕北秧歌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代,其起源与古代人们对丰收的祈福活动有关。
在农历年初一、二和农历正月十五等节点,人们以歌舞的形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在历史长河中,陕北秧歌逐渐演变成了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并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丰富的色彩。
陕北秧歌围绕丰收、祈福等主题,通过歌舞表演形式,反映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秧歌的起源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陕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值得珍惜和传承。
陕北秧歌传承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陕北地区的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淡化,导致传统秧歌的传承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现代文化的冲击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对陕北秧歌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由于陕北秧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缺乏系统的教学和传承机制,使得陕北秧歌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为了促进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陕北秧歌的文化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对陕北秧歌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北秧歌,从而增强对其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健全的陕北秧歌传承机制,包括建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组织专业人士对陕北秧歌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编纂相关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开展陕北秧歌的培训和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秧歌传承人才。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陕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陕北地区广泛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民间文艺形式。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陕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就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进行探讨。
陕北秧歌起源于古代的“踏田歌舞”,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秧歌既是劳动节日的重要文艺形式,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在秧歌中,歌颂劳动、歌颂生命、歌颂美好、表达情感,成了每个陕北人心中的珍贵记忆。
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陕北秧歌也面临着一些传承和发展上的困境。
一是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一代对于陕北秧歌的认知和接触越来越少,致使传承人口逐渐减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危机。
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冲突。
随着科技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很多年轻人更喜欢追求新颖、流行、时尚的文化形式,交往方式也从传统的社区集体娱乐活动变成个人独自使用社交媒体等。
这样的变化暴露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冲突,造成了陕北秧歌的传统文化失传或无人问津的尴尬。
如何发展陕北秧歌?首先应该加强传承人口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陕北秧歌的精髓和内涵慢慢传授给年轻一代,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陕北秧歌的传承过程中,要保持秧歌的特点和形式不变。
二是应该着力丰富秧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
陕北秧歌不仅要保持其传统特点和内涵,也要吸收一些现代文化的元素,增加其时代性和现代性。
三是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宣传和保护陕北秧歌。
比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开展专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加人们对陕北秧歌的了解和认知。
同时,在保护陕北秧歌方面,可以通过依法立项、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浅议新时代陕北秧歌的保护传承
- 96 -2023年 第9期陕北秧歌是一本无字的陕北历史发展百科全书,是几千年黄土高坡风土人情的活化石。
去粗存精地传承这门优秀的地域歌舞艺术,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任务。
传统的陕北秧歌表演,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祭祀敬神的、驱鬼镇邪的、消灾免难的、庆典祈福的、恭贺迎喜的……一、保护传承陕北秧歌的重要意义(一)保护传承陕北秧歌的重要性保护传承陕北秧歌,应该有选择地传袭它源起之时的祭祀仪式和扭走场图中所蕴藏的深厚内涵,着重发扬光大的是陕北秧歌集人民性、时效性、鲜活性为一体的,引领风尚、激励斗志、教育民众、服务社会、推动时代发展的功能。
当然各类文学艺术都程度不等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正得失、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但唯有延安时期在传统陕北秧歌小戏基础上改编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以及在新秧歌剧基础上提升、发展、形成的我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起到了其他剧种和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宣传作用。
(二)新时代陕北秧歌的存续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政治中心和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势下,陕北秧歌剧被各种时尚多元的新型休闲娱乐方式挤到了边缘地带。
究其原因,陕北秧歌尤其是秧歌剧剧目的原地踏步和退化,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化、利益化、娱乐化、休闲化、通俗化的文艺思潮不无关系,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自身失掉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与现实生活相呼应的鲜活性。
表演形式和演唱内容只停留在重复咀嚼延安时期《兄妹开荒》之类的经典节目中,淡化和削弱了陕北秧歌接地气、顺民意、融合主旋律、助推正能量的鲜活快捷的特性和功能。
事实证明,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都必须在人类意识形态的正确引领和强力保护下才能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否则就会逐步灭亡或变异蔓生成有碍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荆棘文艺。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陕北秧歌是中国民间传统舞蹈艺术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陕北地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秧歌是陕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它以男女青年为主要表演者,表演形式多样,舞蹈内容含丰富,被视为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瑰宝。
秧歌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陕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一、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历程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陕北秧歌成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曾经载歌载舞,振奋人心。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陕北秧歌更是成为了革命传统和劳动美德的象征,被传承和弘扬下来。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陕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1. 传承困难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陕北秧歌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许多年轻人更加关注现代流行音乐和舞蹈,对传统的秧歌并不感兴趣,导致传承渐行渐远。
一些老艺人逐渐老去,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2. 缺乏传承机构陕北地区的秧歌传承受到传承机构的不足。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对秧歌的传承有所关注和投入,但仍存在着传承机构缺乏的问题。
缺乏专门的传承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导致传承工作难以开展。
3. 缺乏市场推广1. 注重文化教育加强对陕北秧歌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升人们对秧歌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秧歌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活动,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激发他们对秧歌的兴趣和热爱。
加大对陕北秧歌传承机构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专业的传承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为秧歌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比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秧歌传承和发展当中。
秧歌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推广,逐步开拓国内外的市场,使秧歌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提升其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借助文化交流活动、演出表演等形式,增强秧歌的市场竞争力。
陕北秧歌沿革的文化意蕴
陕北秧歌沿革的文化意蕴陕北秧歌沿革的文化意蕴陕北秧歌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
从古至今,陕北秧歌经历了数百年的沿革,其文化意蕴深远,是对陕北地区历史、生活和民俗的表达与记录。
陕北秧歌起源于农耕文化,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
最早的秧歌是农民在农忙之余,在互助劳作和丰收庆典等集体活动中跳的舞蹈。
秧歌以耕作、播种、插秧、收割等农耕动作为基础,并结合了五音、六律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
通过身体语言和舞蹈动作,秧歌表达了农民对丰收和农耕文化的赞美和祈福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陕北秧歌逐渐演变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在明清时期,陕北地区盛行的秧歌有“三蹦子”、“三十个大秧歌”等,这些秧歌通常以武术技巧为基础,注重舞蹈的技巧性和视觉冲击力。
而在20世纪初,秧歌开始向舞台艺术转变,崭露出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形式。
陕北秧歌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陕北秧歌是对陕北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秧歌中蕴含着农民对土地、天地万物的敬仰和感恩,对丰收和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陕北农村,秧歌节是农民最热烈、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无论是纪念农田神、还是欢度丰收,秧歌都扮演着连接农民与土地、天地之间的桥梁。
其次,陕北秧歌是对陕北地区历史和民俗的记录和表达。
秧歌中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元素,往往与陕北地区的农事活动、生活习俗和传统服饰等紧密相连。
通过舞蹈的节奏与姿态,人们能够感受到陕北人民勤劳朴实、热情豪迈的性格特点,以及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热爱之情。
此外,陕北秧歌还是对陕北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
陕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独特、精彩纷呈,以其高亢豪放的节奏和欢乐的氛围吸引了无数观众。
在舞蹈中,以“起背”、“剪子腿”、“后翻腾”等动作为代表的技巧要求,展现了艺术家们的才思和艺术造诣。
最后,陕北秧歌还是陕北地区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重要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陕北秧歌不仅吸纳了中原地区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还吸引了众多俄、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艺术家,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1. 引言1.1 陕北秧歌的起源陕北秧歌起源于陕北地区的农耕文化。
据传,陕北秧歌最早起源于古代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歌唱,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
随着时间的推移,秧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集体表演形式,成为农民们丰收后庆祝的一种方式。
陕北秧歌的歌词大多以农民劳作、生活百态为主题,歌曲旋律简单朴实,富有地方特色。
表演形式多样,有的以舞蹈为主,有的以歌唱为主,有的结合了二者。
秧歌演员通常身穿传统的农民服饰,手持各色道具,形象生动。
在陕北地区,秧歌一直是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被传承至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陕北秧歌也逐渐走出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一种受到人们喜爱的文化表现形式。
对于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加以保护和推广,让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发展。
1.2 陕北秧歌的特点1. 音乐节奏鲜明:陕北秧歌的节奏感强烈,歌曲旋律欢快明快,富有朴实真挚的民间风格,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2. 歌词内容质朴真实:陕北秧歌的歌词多以爱情、家庭、农田劳作等生活场景为主题,内容贴近民生,朴实、真挚、情感丰富。
3. 舞蹈动作独特:陕北秧歌舞蹈动作独特,舞姿优美大方,富有农民劳动场景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服饰色彩鲜艳:陕北秧歌表演者常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配以头饰、手饰等装饰品,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5. 传统文化特色浓厚:陕北秧歌传承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音乐、舞蹈、服饰等,体现了陕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 正文2.1 陕北秧歌的传承历史陕北秧歌的传承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陕北地区已经有了类似秧歌的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秧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在明清时期,陕北秧歌开始盛行于农村地区,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陕北秧歌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壮大。
在当时,陕北秧歌不仅是一种娱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寄托人们情感表达和思想宣泄的方式。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1. 引言1.1 陕北秧歌的起源陕北秧歌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据史料记载,陕北秧歌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最初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为了娱乐和缓解劳累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歌舞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秧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成为陕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最初是农民在耕种和秋收时所创作的歌舞形式。
在古代社会,农民们靠着劳作来维持生计,而秧歌则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秧歌的歌词多以农民生活为题材,歌颂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表达对丰收的美好祝愿,寓意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希望。
秧歌的舞蹈动作也十分生动活泼,富有民间特色,展现出了陕北人民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陕北秧歌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变。
但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陕北秧歌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作为陕北地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陕北秧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陕北人民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陕北秧歌起源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深厚历史底蕴,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1.2 陕北秧歌的特点陕北秧歌是陕西北部地区独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陕北秧歌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风格独特。
陕北秧歌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旋律优美,节奏跌宕起伏,充满激情和活力。
歌曲的编曲精湛,常常结合了二胡、琵琶、唢呐等传统乐器,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震撼。
二、歌词朴实真挚。
陕北秧歌的歌词通俗易懂,常常描绘农村生活的琐事和感人场景,表达了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歌词中蕴含着对家乡、亲情和故土的深深眷恋,让人感受到乡愁和情怀。
三、舞蹈动作独特。
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不仅有声乐部分,还配有独特的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通常富有农民劳动的形象,如下地、拔秧、收割等,展现了农民的朴实和勤劳,给人以振奋和感动。
论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
论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发表时间:2019-12-24T12:31:16.8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3期作者:马静[导读] 陕北秧歌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摘要:陕北秧歌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陕北秧歌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更展示了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带有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陕北秧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艺术舞台上绽放着绚丽的华彩。
陕北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他的形式有一定的差异。
陕北秧歌是中国民间艺术重要的体现,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更展示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创造。
陕北秧歌具有一定的难度,它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需要逐渐传承才能真正使民间艺术实现广泛的流传。
研究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陕北秧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陕北秧歌的充分认知,更好地推进陕北秧歌在新时期的发展。
关键词:陕北秧歌;分类;传承发展前言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它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其中尤以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1陕北秧歌的分类陕北秧歌按民间的习惯一般分为两类,大秧歌和踢场子两种。
大秧歌是指在广阔地区进行的民众集体性活动,类似于广场舞一般,但是大秧歌与广场与相比,更加气势宏大,伴随着强劲的音乐节奏,动作越发矫健,给人以欣欣向上的感觉,十分喜庆。
踢场子是小场秧歌的一种代表形式,现今已经被人民大众单独作为一个类别来对待。
主要表演的是男女爱情故事的,一般参与的人数是双数,虽然并没有规定必须是一男一女,但是约定俗成的男子持扇,女性舞动彩色的水袖,其中还会夹杂着部分高难度的动作,男女性搭配,尽显刚柔之美。
其实陕北秧歌依照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六种:(1)大场秧歌(2)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3)拜年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4)彩门秧歌(5)九曲秧歌(6)彩灯秧歌其中大场秧歌,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大秧歌,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十分的欢乐。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陕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秧歌是指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是人们在农事劳作之余进行娱乐的一种形式。
陕北秧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它包括秧歌队、歌儿和伴奏乐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种集合了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综合表演。
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的命题。
从秧歌的起源开始,其传承发展一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等原因,陕北地区农耕文化逐渐式微,使得秧歌的场景和表演对象发生了改变,从农田转移到了舞台。
这对于秧歌的传承有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传承的路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制约秧歌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秧歌需要与时俱进,与各种新的形式和风格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文化需求的变化。
传承人才的缺乏也是影响陕北秧歌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更加追求时尚和流行,对于陕北秧歌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热爱程度在下降,导致传承人才的匮乏。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陕北秧歌传承的发展。
要加强对陕北秧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秧歌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人们对秧歌的兴趣和热爱。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秧歌传承人才。
要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使秧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要加强对秧歌队伍的组织和管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秧歌表演队伍,提高秧歌的艺术水平和舞台表现力。
总的说来,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让陕北秧歌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北秧歌,让秧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陕北秧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陕西省陕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历程,并分析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陕北秧歌起源于古老的儿童祭祀仪式,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和演唱方式。
作为农民的劳动歌曲,陕北秧歌通常以丰收、祈福为主题,歌曲朗朗上口,舞蹈优美动人,给人一种朴实、热烈的感觉。
陕北秧歌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绣球、坠子、杂耍、剪子等,其中的舞蹈动作紧凑有力,旋转翻跃,表达了农民工作中的辛勤与快乐。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陕北秧歌的传承面临许多困境与挑战。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了秧歌队伍的日益减少,传统技艺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由于现代音乐、电视剧等新文化形式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秧歌缺乏兴趣,导致对其的传承进一步受阻。
为了保护与发展陕北秧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当加强对陕北秧歌的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陕北秧歌的认识和了解,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秧歌的保护与发展中来。
应当加强对陕北秧歌的传承培训。
传统秧歌的传承需要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政府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班和工作坊,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兴趣的传承人。
还要注重加强对陕北秧歌的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工作,为秧歌的传承提供学术支持和参考。
还要加强传统秧歌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秧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可以将传统秧歌与现代音乐、现代舞蹈等形式相结合,创新出更具时代特色和观赏性的作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陕北秧歌是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秧歌舞蹈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朴实的民俗风情,是陕北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陕北秧歌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陕北秧歌,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对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进行探讨时,我们需要了解其发展历程和地域特色。
陕北秧歌起源于古代农耕生活,是劳动人民在耕作季节举行庆祝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陕北秧歌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文化遗产。
其舞蹈动作简洁而有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丰收生活的向往和祈祷。
陕北秧歌还融入了民间戏曲、音乐和诗歌等元素,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色。
了解陕北秧歌的发展历程和地域特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向。
对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进行探讨时,我们需要关注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陕北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耕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与此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逐渐减弱,陕北秧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由于传承者的减少和传统技艺的丧失,陕北秧歌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传承和发扬陕北秧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陕北秧歌传承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要加强陕北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陕北秧歌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要加强对陕北秧歌传承者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他们的传承技艺和意识,确保陕北秧歌得到有效的传承。
要加强对陕北秧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推广陕北秧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把陕北秧歌推广到更广阔的舞台上。
还要注重陕北秧歌的创新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秧歌是流行陕西北部地 区的 民间舞蹈形式 ,是当地常 见的传统 团体舞蹈 ,由于具有强身健体功能 ,同样深受民众欢 迎, 是黄土高原地区民间体育活动常见形式 。 陕北秧歌是 当地普
浓郁 地方 特 色 的 陕 北秧 歌
证, 整理 、 完善陕北秧歌 的历史资料 , 形成具有 陕北地 区特点的 秧歌体系 。 文化管理部 门应 有专人负责秧歌的管理和发展 , 安排
相应 的发展资金 , 对秧歌的个人和 团体给予足够 的帮扶。
受益于历史原 因,秧歌在农村地 区一直拥有扎实的基础 , 应 强化积极影响 , 保持秧歌在农 民文化生活 中的优势地位 , 同时逐 步向城市扩展延伸 。 作为早期广场舞的一种 , 秧歌因其简单易学 ,
低了对场地的要求 ,又能够满足农村广大群众观看的客观实际口 。 随着观众的需要 , 秧歌 由街演走 向了舞台。 舞台的秧歌变化是增加 了动作 的难度 , 减少了表演人数 , 艺术表现更为直接 。舞台上的秧 歌不再具有单纯的娱乐性 , 而具有艺术表演共有的欣费陛。 为了适 应现代的要求 , 陕北秧歌 的表现更加突出地域特色 , 配乐、 道具 和
2 . 注 重 文 化 内 涵
秧歌参与的主体是普通的百姓 , 他们平时忙于劳作 , 生活 的压力
让他们的心中积蓄 了太多的压力 , 秧歌正好发泄他们 的情感 , 尽
秧歌是陕北文化的突出代表 , 集 中体现 了当地 的人文精神 。 在发展秧歌 的过程 中,着重保护秧歌原有的表现形式 ,精 神内
通百姓喜闻乐见 的 日常活动 ,逢年过节都能见到 自发组织的秧 歌队在街头巷尾兴高采烈地跳动 。
陕北秧歌起 源于祭祀活动 , 《 靖边县 志》 和《 米 脂县志》 都有
记载 , 村 民在人带领下 , 闹社火 , 神庙前祭祀等祭神活动f l 1 。陕北
简单易学的特点 , 提高在普通群众 中的知名度 。注意保护陕北秧 歌的知识产权 , 组织 民间的团体 , 提供配套的法规法律保护。
歌所独有的黄土高原文化。
人物也发生了现代的改变 , 与传统的陕北秧歌差异性渐渐拉开 。
2 . 逐 渐 完 善 的保 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创新陕北秧歌 的曲目, 从陕北秧歌的时代演变看 , 并不是一 成不变的 , 而是随着时代 的变迁添加新的元素 。 积极借鉴其他秧 歌 的特点 , 结合原有的优势 , 创作出新 的秧歌表演 内容 。陕北秧 歌产生的土壤是 当地 的农 民生活状态 、 精神世界 , 在创新 中牢 固 把握这一 中心点和基本点 ,充分反映当代 陕北农 民和农村地 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秧歌的 历史传承与发展思考
【 关键词】 陕北 秧歌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樊 丽杨 宏
【 摘 要】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 随着时代 变迁不断演变 , 近些年来 , 陕北秧歌 受到 了更 多的关注和保护 。陕
北秧 歌 今 后 的 发 展 应规 划先 行 . 注 意其 文 化 的 内涵 , 致 力 于 传承 人 的 培 养 , 结 合 现 代 的 传播 途 径 , 推 动 陕北 秧歌 新 的发 展 。
情释放对于生活的热爱 。 并不高雅 , 但恰恰反映了普通百姓真实 的内心感受 , 充满现实感 , 而大开大合 的舞蹈动作与陕北人 民外
向、 开朗的性格息息相关。
陕北 秧 歌 的发 展 与 保 护
1 . 伴 随 时 代 的 演 变
涵, 免受过度商业开发 的影响。 具体执行过程可由陕西省文化主
管部 门牵头 , 市县两级具体执行 , 整理现有 的秧 歌曲 目, 将 经典
的曲 目, 角色 、 动作 、 唱词 、 服装服饰等 以地 方志的形式记录 , 形
成规范化管理 。出版专门介绍陕北秧歌历史起源 、 舞蹈类 型、 表
街演是陕北秧歌最初 的表演形式 , 既符合 民间表演 的需要 , 降
演动作等 内容 的书籍 、 音像制 品, 稀有元素秧歌教学 的教材 , 提
高陕北秧歌 的艺术表演水 准。
除了为迎合现代观众 口味而必要 的改编外 ,舞 台表演 的陕
北秧歌应最大限度地凸显传统秧歌 的特色 。把带有历史感 的传
统秧歌搬上舞 台 , 事实证 明 , 越是传统 的文化越容易受到关注 。 观众也 由单纯地喜欢秧歌的动作与场 面 ,转而深深迷恋陕北秧
府部门的重视 , 为陕西秧歌创造 良好 的社会大环境。 根据陕北秧
歌 的特点 , 制定配套 的法规制度 , 在原有资金投入 的基础上加大 力度 ,为从事陕北秧歌的个人、团体和 院校提供必要 的资金保
秧歌却停滞不前 ,甚至有倒退的迹象。如何站在时代 发展 的角 度, 重新 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 , 顺应时代 的发展 , 值得 每一位关 心陕北秧歌人士深思 。
的新风貌。
3 . 致 力 于传 承人 的培 养
为了更好地保 护陕北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 遗产 ,陕西建立
了省市县三级保护机制 , 从2 0 0 6 年起 出台了《 陕西省非物质 文
化遗产代表作 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等, 明确 了非物质文化 遗产 的
保护范围。 从2 0 0 5年 , 陕西省每年拔出 1 0 0万元专项资金 , 著名 秧歌表演 家李增恒 、 贺俊义均为受益者。其 中, 绥德县从 上世纪
基金 项 目: 陕西 省教 育厅 专 项科研 计 划 项 目( 1 5 J K1 8 7 4 ) , 市产 学研 项 目( 2 0 1 4 c x y 一 1 1 - 1 O ) , 学校 高层 次人 才科 研 启动 项 目( 1 4 G K 0 6 ) 。
陕北秧歌场面热烈 , 当地重大节 日的主角 , 一 直以来被认为 黄土高原文化的具体表现 。 但面对现在多样化的娱乐文化 , 陕北
末开始 , 对 当地的陕北秧歌整理发掘 , 成立秧歌基金 , 扶持秧 歌 表演队和个人O l 。 榆林市 出版 了《 陕北秧歌实录》 。 新秧歌剧《 米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