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再学习技术
运动再学习技术
运动再学习技术1、总则运动再学习方法由7部分组成,包括了日常生活中基本运动功能:即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与坐下、站立平衡、行走功能等。
治疗人员可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任何一部分开始治疗。
每一部分一般分4个步骤进行;○1描述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对作业的观察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和异常表现;○2练习丧失的运动成分,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以及手法指导;○3作业的练习,设定符合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难度作业练习,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以及手法指导;再评定,鼓励灵活性的训练;○4训练的转移,包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和坚持练习,练习中要自我监督,亲属和有关人员的参与等保证患者将所学的运动技能用于日常生活及各种环境,使学习能持续和深入。
2、上肢功能训练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伸向天花板或主患者的手跟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他的头部再伸直他的肘部。
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许肩关节外展,检查肩胛骨是否产生运动。
(1)一旦患者能控制一些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可取坐位练习,伸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
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不许肘关节屈曲。
1)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1取坐位,治疗师帮助患者将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训练床上以承受上部身体的重量。
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肌群、内旋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
确保患者的重量真正向后移及确实通过患手负重,不许肘屈曲;○2取坐位或站立,治疗师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
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
运动再学习
第十四章运动再学习技术第一节概述随着脑功能研究及人类运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学习(motor learning)”相关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各种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一、基本概念“运动学习”方法是根据对正常人习得运动技能过程的充分认识,通过分析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各种异常表现或缺失成分,针对性地设计并引导患者主动练习运动缺失成分和功能性活动,促进脑功能重建,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
80年代初澳大利亚学者J.Carr 和R.Shepherd 所著的《A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 for Stroke》(《中风病人的运动再学习方案》)一书问世,对传统的促进技术(或易化技术)提出了挑战。
它将成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过程。
它主要以生物力学、运动学、神经学、行为学等为基础,在强调病人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以任务或功能为导向,按照科学的运动技能获得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运动学习”方法的实施关键在于对产生运动的神经控制及生物力学相关机制的理解。
本章节将以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再学习方法为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Carr和Shepherd等学者根据近年临床研究的进展提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阳性特征、阴性特征和适应性特征(adaptive features)(图14-1),认为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软组织的适应性改变和适应性运动行为很可能是构成一些临床体征的基础。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阳性特征阴性特征适应性特征1.阴性特征主要指急性期的“休克”表现,肌肉无力、缺乏运动控制、肌肉激活缓慢和丧失灵活性等。
主要是由于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传导减少、运动单位募集数量减少、激活速度减慢及同步性减弱,加上制动和废用,导致肌肉对运动控制不能,这是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灵活性(dexterity)是指合理地、精确地、敏捷地和熟练地完成任何运动技能的能力。
运动再学习技术
主讲:马金
运动再学习技术
(一)概念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方法
(一)概念
运动再学习技术(MRP) :是由澳大利亚物理 治疗师Carr和Shepherd提出的一种运动疗法,近 年来开始受到我国康复医疗人员的重视。
MRP的基本观点:脑卒中后患者丧失了在发病前 已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此 方法重点强调要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并鼓励患
(1) 上肢的功能训练
1)上肢的基本运动成分 2)正常的上肢功能动作 3)按训练方案的程序进行训练 ① 分析偏瘫患者上肢常见的问题 ② 上肢功能练习 ③ 日常生活活动的练习
1)上肢的基本运动成分
肩:外展、内收、前屈、后伸、内旋、 外旋;
肘:伸展、屈曲; 前臂:旋前、旋后; 腕:桡侧偏、尺侧偏、屈伸; 拇指对掌、对指、指间和掌指关节的屈
(4)功能恢复
易化模式:认为脑损伤后的恢复遵循类 似婴幼儿神经发育的规律,即近端到远 端的顺序。
学习模式:认为此观点过于刻板。有研 究表明,婴幼儿发育的进展,近端和远 端的控制是平行的,而不分前后顺序。 同时,在考虑运动学习时要分析发生行 为的前后关系和进行运动的环境特点。
(三)治疗方法
1、运动再学习的方案 2、训练活动计划的制订 3、训练内容和方法
整个方案的主要目的:使患者有意识地练习特 定的运动作业活动,提高患者对自己能力方面 的认识并促进其肌肉活动和控制能力。
1、运动再学习的方案
康复的环境也是促进患者学习的重要过程。
患者在康复治疗室能完成的训练动作,并不能 说明此患者已能独立完成,只有当患者在各种 情况下和各种变化的条件下均能不假思索的完 成,才能说明患者已经掌握了此种作业。
(2)技巧获得
运动再学习
• 步骤4
– 训练的转移 – 转向ADL、坚持练习、自我监督、创造环境 –他人参与
站起与坐下 :基本成分分析
站起动作的基本成份是 足的放置 屈髋、伸展颈部和脊柱使躯干前倾 双膝前移 伸展髋和膝完成站立 坐下的基本成份是 屈髋和伸展颈部和脊柱使躯干前倾 双膝前移 屈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站起与坐下:障碍
• 站起时主要由健腿负重 • 重心不能充分前移,如肩不能前移过足, 膝不能前移,过早伸髋、伸膝等 • 用躯干和头的屈曲代替屈髋、躯干前倾及 膝前移,并用上肢抵制其向后倾倒的倾向
站起和坐下的分析
站起与坐下:练习
• • • • 缺失成分练习:躯干在髋部前倾伴膝前移 练习站起 练习坐下 增加难度:如从不同的物体表面,如:椅 子 、 沙发、床等站起,从一侧站起,握物 站起,交 谈中站起,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 要 • 注意练习的连续性 • 利用接近日常生活的环境来训练患者
训练躯干前倾
运动再学习(功能恢复全面)
• • • • • • • 上肢功能 口面部功能 床边坐起 坐位平衡 坐站转换 站立平衡 行走
运动再学习技术
• 步骤1
– 分析作业 –观察、比较、分析
• 步骤2
– 练习丧失的成分 – 解释、指示、练习+语言 –视觉反馈+手法指导
运动再学习技术
• 步骤3
– 练习作业 – 解释、指示、练习+语言 – 视觉反馈+手法指导 – 再评定、鼓励灵活性
站起
运动再学习
运动再学习理论
• 正常成人所具备的各种功能活动是通过
脑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所获 取的,各种功能活动的模式都储存在脑 细胞内而留下了活动记忆痕迹,这种痕 迹的储存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学习而被 保留,只有通过反复的运动学习才不被 遗忘。
运动再学习
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
看作是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这个理论是根据运动科学、生物力学、神经
科学、认识心理学等为基础,并把作业和功
能动作看成是它的向导,按照科学的运动学
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再训练,让患者
尽早恢复运动功能。
治疗对象: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患者。
基本原理
3)按训练方案的程序进行训练
① 分析偏瘫患者站起坐下动作的常见问题 ② 站起坐下练习 ③ 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1)站起坐下的基本运动成分
双足的摆放、颈部伸展、躯干前倾、伸展髋膝 站起; 躯干前倾、屈髋屈膝坐下。
②站起坐下练习
正确的站起方法;
正确的坐下方法;
增加训练动作难度的训练,包括从不同高
用腕关节桡侧偏移引发腕伸肌
的活动通常是较为有效的。患
者取坐位,手臂放在桌上,前 臂处于中立位,手握一个玻璃 杯,试着将杯子抬起
(2)口面部功能训练
1)正常的面部功能动作 2)口面部的基本运动成分 ③ 日常生活活动中的练习 ① 分析偏瘫口面部常见的问题 ② 口面部功能练习
3)按训练方案的程序进行训练
度、不同硬度的床上站起和坐下。
坐位,双脚平放地板,患者通
过屈曲髋部伴颈和躯干伸展练 习躯干前倾,双膝前前
(6)站立平衡训练
1)站立平衡的基本运动成分 2)正常的站立平衡动作的分析
3)按训练方案的程序进行训练
① 分析偏瘫患者站立动作的常见问题 ② 立位平衡练习 ③ 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2、治疗时,首先要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点即
运动再学习疗法PPT课件
4. 步骤3——训练行走 练习行走的个别成分后,应接着练习整体行走,使患
者将这些成分按适当顺序结合起来。 5. 步骤4——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逐渐延长行走的距离或运动的时间,平行杠内练习等。
(五)上肢功能
1. 正常功能及基本成分 (1)上肢功能:
动。 5)当作业需要体重侧移时,患者向前或向后靠。
患者伸手拿侧方杯子时身体前倾,以补偿不能侧移, 但如杯子在侧 方或后方更远的地方,他将拿不到。
3. 步骤2和3——练习坐位平衡 (1)训练重心转移的姿势调整 如:坐位,双手放在大腿上,患者转头和躯干向肩 上方看,回到中立位,再做另一侧。 (2)增加复杂性 如:坐位,患肢伸向侧方和下方从地板上拿起一个 物体。
3. 步骤2——练习丧失的成分
练习大腿离开椅子站起,治疗 师让患者右膝向前并推膝部向下, 使患足固定在地面并让患者知道 怎样运动。
3. 步骤2——练习丧失的成分
➢ 常见问题如下:
患者可利用凳子练习躯干 前倾和足跟向下推,教 给患者通过大腿抬高离 开床面的概念。
4. 步骤3——练习站起和坐下 (1)练习站起:
(二)站立平衡训练
1. 正常功能及基本成分 (1)双足分开10厘米左右 (2)双髋位于双踝前方 (3)双肩位于双髋正上方 (4)头平衡于水平的双肩上
2. 步骤1——站立平衡的分析 (1)扩大支撑面:如双足分开太大或单侧或双侧 髋关节外旋。 (2)随意运动受限:即患者姿势僵硬和屏气。 (3)患者双足在原地胡乱踏步:而不是调整身体 的相应部位。
(3)手的基本成分:
1)桡侧偏移伴伸腕; 2)握住物体,伸腕和屈腕; 3)拇指腕掌关节的掌外展和旋转(对掌); 4)各指向拇指的屈曲结合旋转(对指); 5)在指间关节微屈时各掌指关节屈曲和伸展; 6)手握物体,前臂旋后和旋前。
康复医学之运动再学习
基本原理
• 基本原理包括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理和学习运 动技巧的五个基本因素:
– 依靠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促进功能恢复 – 输入正确的肌肉活动模式 – 强调反馈对运动控制的重要性 – 动静结合恢复平衡控制 – 创造功能恢复的再学习环境,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
社会
运动再学习指导思想
治疗技术
•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由7部分组成
髋关节对线训练
• 仰卧位,患腿放在床边,病人练习小范围的伸展 髋关节
预防膝关节屈曲
• 穿戴夹板,可使患者用患腿负重站立,而不必担 心膝关节无力
• 可能只需要戴1-2次的治疗时间
运动再学习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康复医学院 康复医学中心
• 概述 • 治疗技术 • 操作步骤 • 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运动再学习
• 运动再学习方案(MRP)是80年代初由Carr等提出 的一种运动疗法
• 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 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过程
被维持或被重建 • 5.姿势:描述的是身体部位相对彼此间或相对环境的排列 • 的定义:是指整个身体质量计算出来的一点,是由个别身体部位COM加权计算出
来的平均值 • 7.身体稳定:当COM能维持在支撑底面积之上,身体就被认为是稳定的
保持平衡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 1.对人类来说,在站立时有三分之二的身体质量是距离支撑底面积有 些距离的;因此即使是不动的状态,身体也必须做功对抗重力以保持 直立
小的运动 • 当作业需要体重侧移时,患者向前或向
后靠。意味着躯干侧屈控制差
训练重心转移的姿势调整
训练重心转移的姿势调整
训练重心转移的姿势调整
运动再学习技术
动模式的接受者
解决者
只用神经生理学解释运动障碍 还用生物力学分析
遵循类似婴幼儿神经发育规律,不 分 先 后 顺 序 , 近 端 和 远
由近端到远端
端是平行的
3、特点
主动性:
患者是主动参与者,治疗人员只是指导者。
科学性:
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 学理论为指导,针对中风患者常见的运动障碍, 制定出训练内容并提出科学的学习(训练)方 法。
中风后转向健侧的困难
患侧屈髋屈膝、肩屈曲、肩带前伸困难; 不适当的代偿活动:
旋转及前屈颈部 用健手拉依靠物以代偿侧屈颈和躯干 用健腿钩拉患腿,将双腿移至床边。
仰卧到床边坐起的活动包括
转向侧卧位
①颈的旋转和屈曲; ②髋和膝屈曲; ③肩关节屈曲和肩带前伸; ④躯干旋转。
从侧卧位坐起
上肢功能 口面部功能 从仰卧到床边坐起 坐位平衡 站起与坐下 站立平衡 步行
治疗人员可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 任何一部分开始治疗。
2、每一部分的步骤
分析正常的活动成分
练习
观察
步
比较
骤
分析
一
解释——认清目的
步
指示
骤
练习+语言和视觉反馈+手法
三
指导
再评定
鼓励灵活性
练习丧失的成分
易化模式的训练只针对来自外部的干扰做 出平衡的反应而未考虑预备性和进行性的 体位调整。
平衡训练重点:
在正常支持面上纠正身体各部分的对线;当患 者进行体位转变来学习体位调整时,要监测其 对线关系。
平衡具有特殊性,只有通过某种体位的训 练才能恢复该体位下的平衡控制。
三、治疗技术
1、总则
运动再学习技术
训练内容
• 上肢的功能训练 从不同方向抓握、移动物 体,手中物体可在各方向转动 • 上肢的基本运动成分: 肩、 肘、前臂、腕、 拇指对掌对指、指间和掌指关节的屈伸 • 分析偏瘫患者上肢的问题: • 上肢功能训练:牵拉以维持肌肉长度,防止 肌挛缩;诱发手功能运动控制训练,如:伸 腕、抓物、拇外展和对指 • OT:木钉盘训练
运动方案
• 强调:日常生活中运动控制的特殊训练,是 获得运动作业能力的关键 • 组成: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略)、坐、 站、站起、坐下和行走 • 目的:使患者有意识地练习特定的运动作业, 提高对自己能力方面认识并促进其肌肉活动 和控制能力 • 步骤:功能动作的分析,练习丧失的成分, 练习功能动作,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
运动再学习技术
Carr等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看 作是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强调要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并鼓励患者主 动参与反复训练,尤其是在早期尽可能开始训练 患者重新学习丧失的运动功能。需要患者主观参 与和认知重要性
理论基础:运动科学、生物力学、 神经生理学、行为科学等
• 脑的可塑性:即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 以适应变化了的现实的能力 •
行走训练
• 步态分析: 站立相和摆动相
• 站立相:首次着地、承重反应期、站立中 期、站立末期
• 摆动期:摆动前期、摆动初期、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偏瘫患者常见问题
• 站立相:伸髋及踝背屈不充分、膝关节小 范围屈伸控制差 • 摆动相: 足趾离地后踝Βιβλιοθήκη 屈不充分、膝屈曲 范围小训练
• 站立相:伸髋训练、膝关节小范围屈伸控 制训练等 • 摆动相:膝屈曲训练,迈步和行走训练 • 上下楼梯
• 练习:正确的站坐方法,增加难度,从不 同高度和硬度的床上站坐
运动再学习疗法
运动再学习疗法认为,人类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表现是基于大脑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的。当运动功能受损 时,大脑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从而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具体 而言,运动再学习疗法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治疗目标
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定义和原理
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学习 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运动再学习疗法在更多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 的应用,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同时, 也可以将运动再学习疗法与其他康复手段相结合 ,形成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案。
谢谢聆听
背景
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运动再学习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越来越 受到关注和重视。它旨在通过重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 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定义和原理
定义
运动再学习疗法是一种基于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原理的治疗方法,通过重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促进患者受损 运动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智能化辅助技术
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智能 化的运动再学习辅助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根据患 者的表现和反馈,自动调整治疗方案和参数,提 高治疗效果和效率。
多模态干预措施
结合多种治疗手段,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 理治疗等,形成多模态的干预措施。这种综合治 疗方法能够更全面地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如臂丛神经损伤、腰骶丛神经损伤等,导致 肌肉瘫痪、感觉障碍的患者。
其他疾病导致的运动障碍
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导致运动功能 障碍的患者。Leabharlann 禁忌症生命体征不稳定
严重的认知障碍
如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高热、严重的感 染等,需要先进行生命支持治疗,待生命 体征稳定后再进行运动再学习疗法。
运动再学习技术(运动治疗技术课件)
壹 基本概念
它以生物力学、运动学、神经生理学等 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 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 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训练,恢 复其运动功能。训练中要求结合日常生活活 动,并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综合征
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
Carr和 Shepherd 等学者提出上运动神经 元损害后不仅出现阳性特征、阴性特征和适应性 特征,认为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软组织的适应性 改变和适应性运动行为很可能是构成一些临床体 征的基础。
壹 正常功能及基本成分概念
(3)手的基本功能 ๏ 为了一定目的抓握、放开及操作物体。
(4)手的基本运动成分 ๏ 桡侧偏移伴伸腕; ๏ 握住物体伸腕和屈腕; ๏ 对掌、对指; ๏ 前臂旋前和旋后。
壹 正常功能及基本成分概念
(二)步骤1-分析上肢功能 1.肩臂肩胛运动差 2.手伸腕抓物困难 3.疼痛肩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一)基本原理
1.脑的功能重组
脑组织损伤后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 脑的可塑性和脑的功能重组。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2.运动控制机制
目前,神经网络理论认为,大量神经元之 间交互连接组成复杂的网络体系,这种连接的 牢固因反复使用而增强,失用而减弱。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二)基本原则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4.重心调整训练
平衡训练的重点应在正常的支撑面上纠 正身体各部分的对线,坐位和站立位的平衡训 练是具有特殊性的,只有通过某种体位的训练 才能恢复该体位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5.创造学习和促进恢复的环境
闭合性环境与开故性训练环境相结合。闭合性环境指 训练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环境有助于思者对 动作要领的尽快掌握,通常是在治疗室内进行。开放性环境 指训练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如病房、家庭等,可 训练患者灵活性,治疗人员和家属在开放性环境中的训练指 导应具有一致性。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主管技师):物理治疗必看考点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主管技师):物理治疗必看考点1、单选运动再学习技术认为,中风后从侧卧坐起训练错误的是()A.患者半卧B.让患者颈侧屈C.患者用健手支撑D.治疗师一手放患者肩下E.治疗师另一手推患者骨盆(江南博哥)正确答案:A2、单选在Rood技术的皮肤、本体感受器刺激中,“快速而轻柔地牵张肌肉、轻叩肌腱与肌腹、挤压肌腹、较有力地挤压关节、骨突处的施压”属于()A.触觉刺激B.温度刺激C.痛觉刺激D.特殊感觉刺激E.本体感受器刺激正确答案:E3、单选PNF操作技术中,等张组合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最好、协调最好的地方开始B.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最好、协调最差的地方开始C.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最差、协调最差的地方开始D.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最差、协调最好的地方开始E.治疗时,从患者肌力一般、协调一般的地方开始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等张组合特点:一组肌群的向心性、离心性与固定性收缩组合,而无放松。
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或协调最好的地方开始。
4、单选在下列运动方式中,增加坡度有助于增加训练强度的是()A.步行B.骑车C.游泳D.手摇车E.有氧舞蹈正确答案:A5、单选不属于站立训练操作程序的是()A.起立床训练B.下肢的承重训练C.上肢的支撑训练D.平行杠外的站立训练E.平行杠内的站立平衡训练正确答案:C6、单选超短波治疗中患者的温热感超过治疗要求的剂量等级时应()A.升高电压B.降低电流表读数C.减弱氖光灯亮度D.增加电极皮肤间隙E.缩短电极皮肤间隙正确答案:D7、单选激光疗法可以引起的损伤中,可见光与近红外激光()A.可能引起火灾B.可引起角膜损伤C.可引起视网膜损伤D.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损伤E.可引起眼内热膨胀,压力增高,热沸腾“眼球爆炸”正确答案:C8、单选直流电所引起的电烧伤不易愈合,烧伤处可以采取下列哪项治疗()A.涂酒精B.涂碘酒C.照红外线D.照射紫外线E.涂甘油酒精液正确答案:D9、单选放松训练中,“训练肌肉进行强力收缩后,使该肌肉产生松弛”属于()A.医疗气功B.生物反馈C.渐进放松技术D.暗示放松技术E.对比放松技术正确答案:E10、单选PNF操作技术中,“特点为给予制约肌(拮抗肌)等张收缩的阻力,再让肌肉放松,以增加肌肉活动范围”属于()A.重复B.保持-放松C.收缩-放松D.全范围的反复牵张E.起始范围的反复牵张正确答案:C11、单选为维持照射野对紫外线的反应,于首次照射后的各次治疗中,需适当增加照射剂量,以下错误的是()A.红斑显著每次增加2MEDB.红斑不明显,炎症加重每次增加6~10MEDC.红斑不明显,炎症无好转每次增加4~6MEDD.红斑反应不明显,但炎症减轻每次增加2MEDE.红斑反应轻微,炎症呈现被控制趋势每次增加2MED正确答案:A12、单选?患者女,58岁,右大腿外侧红肿剧痛并出现畏寒发热,全身无力3天,3天前患者右大腿外侧红肿,疼痛,经青霉素及其他一般治疗后,病变区仍向四周扩大,红肿,疼痛加重,并出现畏寒,发热,全身无力。
第十三章 运动再学习技术
(三)步骤4∶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
1.通过以下方式增加平衡控制的难度以提高技能∶ (1)改变运动速度。 (2)减少支撑面积。 (3)增加物体的重量、体积和距离,双上肢同时参与活动。 (4)练习时间限制性活动,如∶接球或拍球。 2.优化技能: (1)物品放在一步外。(2)迈步训练迈上不同高 度的台阶。(3)跨过不同大小的障碍等。
步骤3:练习站起和坐下
2.坐下 膝前移启动屈膝 躯干在髋关节处前屈 重心保持 在双脚上方 身体逐渐下降 接近座位时后移坐到 位子上。
注意:必要时可以帮助患者稳定小腿和足以使患腿负 重,然后逐渐减少帮助,针对性地训练患腿负重时坐 下。
步骤4∶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
增加训练的难度以强化技能,训练方法包括∶ 1.手拿物品进行站起和坐下训练。 2.在与人交谈中站起和坐下。 3.变换站起和坐下的速度,要求停住时能停住而且不失去 平衡,尤其在臀部离开座位时或接近座位之前立刻停住。 4.从不同类型及高度的椅子上站起和坐下。
二、站起和坐下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STEP 04
分析生物力学 特点及
患者常见问题
训练丧失成分 练习站起和坐 将训练转移到
下
日常生活中
步骤1 :分析生物力学特点
1.站起 ① 足背屈负重 ② 躯干前倾 ③ 双膝向前运动使双肩双膝前移过足,
伸髋伸膝即站起
步骤1 :分析生物力学特点
步骤2和3:练习坐位平衡
(1)头和躯干的运动。 (2)取物活动。 (3)拾物训练。
(二)站位平衡功能训练步骤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STEP 04
生物力学分析 及分析常见问题
练习站位平衡
将训练转移到 日常生活中
《运动治疗技术》第二十章 运动再学习技术(理论基础)
1.重新获得行走、伸手和起立等运动作业能 力,是包含一个“学习”过程。------残疾 者需要实践,得到反馈和理解治疗目标; 2.以预期的和不断发展的两种形式进行运动 控制训练,把调整姿势和患肢运动结合起 来; 3.特殊运动作业的控制最好通过该作业练习 来获得,并需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 4.与运动作业有关的感觉传入有助于动作的 调节。
二、功能恢复的机制
脑损伤后功能恢复主要依靠脑的可塑 性功能重组早期应用运动再学习方案,功 能恢复明显是因为: 一方面强调对患侧肢体肌肉进行非常 早期的、特定的、有序的控制训练而预防 肌肉挛缩及保持软组织的长度 另一方面强调了减少过度使用健侧肢 体和减少患侧肢体不必要的肌肉活动。
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
1.阴性特征 主要指急性期的“休克”,肌肉无力、 缺 乏运动控制、肌肉激活缓慢和丧失灵活性等 2.阳性特征 主要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所有夸大 的释放现象 3.适应性特征 主要指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肌肉和 其他软组织的生理学、力学和功能的改变及适 应性的运动行为。
四、基本原则
(一)明确脑卒中恢复模式,尽早开始康复
第二十章 运动再学习技术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运动再学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澳大利亚 学者J.Carr提出的一套主要应用于成人脑卒中后 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是由易化治 疗转向运动控制的再学习,将脑卒中后的康复训 练视为一种应用运动科学任务
(一)定义
以生物力学、运动学、神经学、行为学等为 基础,在强调患者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以任务或 功能为导向,按照科学的运动技能获得方法对患 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脑卒中
运动功能降低或缺失
患者期望运动
运动康复 22-运动再学习技术
重点是特殊运动作业训练、可控制的肌肉 活动练习和控制作业中的各个运动成分, 认为康复应该是对患者进行有意义的、现 实生活活动的再学习,而不只是易化火练 习非特异性的活动。
指导思想:强调早期活动和主动活动
脑卒中恢复模式
脑卒中
运动功能降低或缺失
肌肉和神经元 继发改变: 挛缩 废用改变 痉挛
提出将工作重点从易化技术转向运动再学习,从经验主 义转向应用运动科学。
2、定义
运动再学习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 能的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重新学习的过程。
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为 理论基础,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 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运动学习的 信息加工理论和现代运动学习的方法,对患者进 行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方法。
要在完成作业中动态性地去掌握平衡,而 不必总是依靠直接的训练来进行。
易化模式的训练只针对来自外部的干扰做 出平衡的反应而未考虑预备性和进行性的 体位调整。
平衡训练重点:
在正常支持面上纠正身体各部分的对线;当患 者进行体位转变来学习体位调整时,要监测其 对线关系。
平衡具有特殊性,只有通过某种体位的训 练才能恢复该体位下的平衡控制。
对严重的肌肉过度活动,用较长时间的冰疗可 能有好的效果;
肉毒毒素注射也提供一种抑制肌肉痉挛,使训 练和训练能进行的方法。
二、基本理论
1、脑损伤后功能恢复
主要依靠脑的可塑性和脑的功能重组。 实现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训练特殊的活
动
训练的越多,重组织就更自动更容易,特别是 早期训练有关的运动动作,对防止代偿,促进 脑的可塑性的发展有好处;
实用性:
学习运动要与作业、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紧密 联系。
第二十章 运动再学习技术
(4)功能恢复
易化模式:认为脑损伤后的恢复遵循类 似婴幼儿神经发育的规律,即近端到远 端的顺序。
学习模式:认为此观点过于刻板。有研 究表明,婴幼儿发育的进展,近端和远 端的控制是平行的,而不分前后顺序。 同时,在考虑运动学习时要分析发生行 为的前后关系和进行运动的环境特点。
(三)治疗方法
③日常生活活动中的练习
患者在病房中做翻身坐起训练;
床上搭桥训练等。
(4)坐位平衡训练
1) 坐位平衡的基本运动成分 2) 正常的坐位平衡功能动作的分析 3) 按训练方案的程序进行训练 ①分析偏瘫患者坐位平衡的常见问题 ②坐位平衡练习 ③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1) 坐位平衡的基本运动成分
1、运动再学习的方案
本方案所包含的日常运动作业的再学习,内容 是患者在治疗师的帮助下,练习那些发病前所 熟悉的作业,在训练中,治疗师要介绍患者目 前情况,解释训练动作的作用,反馈信息,并 为患者创造运动学习的环境。 整个方案的主要目的:使患者有意识地练习特 定的运动作业活动,提高患者对自己能力方面 的认识并促进其肌肉活动和控制能力。
1、运动再学习的方案
康复的环境也是促进患者学习的重要过程。
患者在康复治疗室能完成的训练动作,并不能 说明此患者已能独立完成,只有当患者在各种 情况下和各种变化的条件下均能不假思索的完 成,才能说明患者已经掌握了此种作业。 为使患者能够掌握各种作业的能力,需要练习 大量的作业。
2、训练活动计划的制订
(二)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反复训练:治疗师作 为指导者,可以诱导患者参与分析自己存在的功 能障碍、问题的关键以及原因,再通过练习去解 决所存在的问题,并反复练习。 2、治疗时,首先要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点即 已经丧失的动作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这个动作 形成的障碍点,然后指导患者按照正常的运动方 式去学习,以克服障碍。(要求治疗师必须具备 生物力学、神经学、认知及生理等方面的知识)
教案第十二章运动再学习疗法PPT课件
1)支持面宽,即双脚和/或双膝分开。 2)随意运动受限,即患者发僵和屏住呼吸。 3)患者双脚在地上滑动以代替调整相应的身体部 分。 4)用手或臂进行保护性支持或抓握而进行最小的 运动。 5)当作业需要体重侧移时,患者向前或向后靠。
患者伸手拿侧方杯子时身体前倾,以补偿不能侧移, 但如杯子在
侧方或后方更远的地方,他将拿不到。
2. 步骤1——站立平衡的分析 (1)扩大支撑面:如双足分开太大或单侧或双侧 髋关节外旋。 (2)随意运动受限:即患者姿势僵硬和屏气。
(3)患者双足在原地胡乱踏步:而不是调整身体 的相应部位。
(4)患者过早地跨步:即当重心稍有偏差,马上
跨步。这意味着平衡功能差。
(5)患侧向前伸手,屈髋而不是背屈踝关节在向 侧方伸时,移动躯干而不是髋关节和踝关节。 (6)使用双上肢,即在重心轻微偏移时:用手抓 物支持,或向前、向侧方伸手以维持平衡。
患者髋伸展不充分, 即身体节段对线异常
患肢侧伸时,没有将重心充分转移 到患腿上,因此必须弯腰以达到目的
患肢侧伸时,没有 将重心充分转移到患腿 上,因此必须弯腰以达 到目的。
3.步骤2和3——站立平衡练习 (1)髋关节对线训练 训练患者伸髋关节肌群
(2)预防膝关节屈曲
(3)诱发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
1)髋关节伸展和踝背屈不够。 2)膝关节屈曲—伸展在0°~15°范围内控制不够。 3)骨盆过度水平侧移。 4)骨盆过度朝健侧向下倾斜,同时向患腿过度侧移。
3. 步骤2和3——练习坐位平衡 (1)训练重心转移的姿势调整 如:坐位,双手放在大腿上,患者转头和躯干向 肩上方看,回到中立位,再做另一侧。
(2)增加复杂性
如:坐位,患肢伸向侧方和下方从地板上拿起一 个物体。
1. 正常功能及基本成分 (1)双足分开10厘米左右 (2)双髋位于双踝前方 (3)双肩位于双髋正上方 (4)头平衡于水平的双肩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再学习技术1、总则运动再学习方法由7部分组成,包括了日常生活中基本运动功能:即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与坐下、站立平衡、行走功能等。
治疗人员可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任何一部分开始治疗。
每一部分一般分4个步骤进行;○1描述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对作业的观察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和异常表现;○2练习丧失的运动成分,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以及手法指导;○3作业的练习,设定符合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难度作业练习,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以及手法指导;再评定,鼓励灵活性的训练;○4训练的转移,包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和坚持练习,练习中要自我监督,亲属和有关人员的参与等保证患者将所学的运动技能用于日常生活及各种环境,使学习能持续和深入。
2、上肢功能训练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伸向天花板或主患者的手跟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他的头部再伸直他的肘部。
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许肩关节外展,检查肩胛骨是否产生运动。
(1)一旦患者能控制一些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可取坐位练习,伸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
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不许肘关节屈曲。
1)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1取坐位,治疗师帮助患者将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训练床上以承受上部身体的重量。
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肌群、内旋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
确保患者的重量真正向后移及确实通过患手负重,不许肘屈曲;○2取坐位或站立,治疗师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
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
同时,当他重新获得肩关节和肘关节控制后,让患者转动他的躯干和头部。
2)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
○1为练习伸腕,治疗师可用腕桡偏移诱发腕伸肌的活动;○2前臂在中立位时,患者练习可拿起物体、伸腕、再放下、屈腕、再放下物体;○3患者可用自己手背移动物体、用手背第三掌骨压橡皮泥形成压迹,以训练前臂旋后;○4为训练拇外展和旋转,可使患者外展拇指点以推移物体;○5训练对指活动,患者拇指尖和其他手指尖相碰。
确保腕掌关节活动而不只是掌指关节活动。
之后,可让患者练习用拇指和其他各个手指捡起各种小物体,前臂旋后,再放入另一碗中,以更进一步训练操纵物体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确保患者用拇指指腹抓握物体而不是用拇指内侧缘抓握。
为增加难度,患者练习用手适当抓住不同形状的塑料杯的边缘,并向各个方向移动,不能让杯子脱落;○6为了有效使用手的功能,需要精细的控制肩、肘、腕关节。
可采用增加上肢活动的复杂性的活动,如:训练上肢整体控制下手的活动能力、练习从自己对侧肩上拾起小纸片、上臂前伸去拾起或接触某一物体,向后伸展上肢抓握和放下某一物体,训练使用餐具等。
3.口面部功能训练(1)训练吞咽(包括训练闭颌):患者取坐位。
训练闭颌时,确保患者舌在口腔内,治疗师用手帮助患者闭颌,牙轻轻合上,再对称张开嘴,再合上,不要向后推他的头部,牙齿咬合。
训练闭唇时:治部师用手指指出患者没有功能的唇的区域,训练患者闭唇。
不鼓励患者撅嘴及吮下唇,这样会妨碍吞咽时的舌部动作。
训练舌部运动时:治部师用裹上纱布的示指用力下压舌前1/3并做水平指颤,震颤运动的幅度要小,不超过5秒,然后帮助闭颌;之后再用力下压引出舌后1/3的抬高,以关闭口腔后部,从而完成吞咽动作。
还可用冰刺激口部功能。
(2)训练面部运动:如让患者张口,放松健侧脸部,再闭口。
(3)改善呼吸控制:患者躯干前倾,上肢放在桌子上,让他深呼吸后立即呼出,同时治疗师在下1/3胸廓加压并施以震颤的手法。
训练时尽可能让患者每次呼吸时间长,并与发声相结合,也可让患者试验用变化的声音,这样可提供有用的听觉反馈。
(4)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必要时,在患者进餐前训练其吞咽功能;在患者进行肢体训练或其他活动时治疗师要监督其面部表现,保持闭嘴,改善其口面部的控制和外形等。
4.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1)中风后转向健侧的困难为:○1患侧屈髋屈膝、肩屈曲、肩带前伸困难;○2不适当的代偿活动如:旋转及前屈颈部、用健手拉依靠物以代偿侧屈颈和躯干、用健腿钩拉患腿,将双腿移至床边。
(2)从仰卧到床边坐起的活动内容:○1转向侧卧位:颈的旋转和屈曲;髋和膝屈曲;肩关节屈曲和肩带前伸;躯干旋转;○2从侧卧位坐起:颈和躯干侧屈;外展下面的臂;提起双腿向床边放下。
(3)训练步骤:○1训练颈侧屈:治疗师帮助患者从枕头抬起头,在自行回到枕头上,做颈侧屈肌群的离心性收缩;○2帮助床边坐起:治疗师帮助患者坐起时,患者颈侧屈,治疗师一手放在患者的肩上,另一手推他的骨盆,并尽可能把患者的腿部移过床边;○3帮助患者躺下:患者从坐位侧移体重到健侧前臂上,当患者提起双腿放在床上时,使其颈部向相反方向侧屈,然后让患者低下身体呈侧卧。
5.从侧卧坐起训练(1)让患者颈侧屈,治疗师一手放患者肩下,另一手推患者骨盆,患者用健手支撑。
帮患者躺下时,让患者将体重侧移于健侧臂上,提双腿放在床上时,向相反方向侧移头,然后侧卧下。
(2)训练移到日常生活中:只要病情允许,尽快帮助患者坐起很重要,这对中枢神经系统是良好刺激,可预防抑郁症,有助于控制膀胱,增加口面部控制、增加视觉输入及便于交流。
坐起时要坚持上述正确方法,防止代偿。
坐起用枕头支持其患臂。
必须卧床时,要帮助患者做桥式运动。
6.坐位平衡训练(1)训练移动重心时调整姿势1)取坐位,患者双手放在大腿上,转头和旋转躯干通过肩膀向后看,然后回到中位,再向另一侧重复此动作。
2) 取坐位,让患者伸手向前方触摸一件物品,然后再练习伸向前下方地面及向两侧方向伸展。
每次完成动作后都回到直立坐位。
治疗师在必要时支持患臂。
(2)增加练习的复杂性1)取坐位,让患者从侧下方地面拾起一件物体。
2)取坐位,让患者用双手拾起地面上的一个小盒子;或双手向前拿起桌上一件物品,再转身向后伸手取一件物品。
(3)日常生活中的训练1)经常练习将重心在两侧臀部交替转移。
2)有练习站立的机会。
3)如果患臂松弛无力,应用桌子支持患臂,以便能够阅读和做其他活动。
4)患者可以按照日程安排表进行练习。
7.站起与坐下训练(1)练习躯干前倾伴膝前移。
取坐位,患者双足平踩地面,足距不能过大,通过屈髋伴伸展颈部和躯干来练习躯干前移,向下推其双足,使其充分着地。
(2)练习站起。
治疗师可一物放在其患侧肩胛骨处,引导肩带尽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当膝前移时,沿着胫骨下压膝部,健足充分着地。
如果患者很弱或过重,需要两个人帮其站立,分别扶着肩和扶膝,方法同上;此外,坐较高椅子练习站起和坐下都比较容易,可改善对站立的控制。
(3)练习坐下。
治疗师帮助患者前移肩和膝,躯干前倾,让患者向下、向后移动臀部并坐下。
(4)增加难度。
开始时可让患者双上肢向前放在桌子上练习抬高臀部和前移肩部,可用较高椅子来练习。
后阶段利用接近日常生活的环境来训练患者,可从不同的物体表面和高度,如:椅子、沙发、床等站起,从一侧站起,握物站起,交谈中站起,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
(5)注意练习的连续性。
即其他时间也要按治疗中学习的站立与坐下要点去做。
要为患者安排平时的练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次数等。
8.站立平衡训练(1)训练的基本成分1)双足分开5~10cm,双下肢垂直。
2)双肩正对双髋,双髋于双踝前方。
此对线使患者能来回移动和有效工作。
3)髋膝伸展,躯干直立。
4)双肩水平位,头中立位。
(2)训练髋关节对线(前伸)1)仰卧位,患者患腿置于床边,患足踩地,练习小范围的髋伸展。
2)站立位,双足负重,髋前伸。
(3)防止膝关节屈曲可使用膝部支具。
(4)引发股四头肌收缩。
1)坐位,支持和伸展膝关节,练习收缩股四头肌,并尽可能坚持一定长的时间,然后放松。
2)坐位,治疗师用手托住患膝呈伸展位,然后将手移开,嘱患者不让患腿落到地上或让其慢慢下落。
(5)重心转移时调整姿势1)站立位,双足分开10cm左右,嘱患者看天花板。
要注意髋、踝前移。
2)站立位,嘱患者转头、转躯干向后看,然后回到中立位,再从另一侧转向后看。
3)站立位,手分别伸向前方,侧方及后方从桌子上取物品。
4)站立位,患侧下肢负重,嘱患者用健腿向前迈一步,然后回到中立位,再向后退一步。
患者靠墙站,足跟距约10cm ,健手握住患手向前伸,嘱患者做重心前后移转的动作。
重心后移时,令其双踝背屈。
治疗师站在患者前予以一定帮助。
(6)增加难度1)患者分别向前、向侧、向下伸手去接治疗师抛来的各个方向的球,之后向前迈一步去抓球。
2)用一手或双手从地上拾起大小不同的物体。
3)用健腿或患腿向不同方向迈步(前、后、左、右),以及练习跨过物体等。
(7)日常生活中的练习:在治疗以外时间练习,要给患者以书面指导,以便他能监测自己的练习。
特别要患者注意站姿及患腿负重。
可以练习靠桌子站,可用肢体负重监测器以确保患腿负重,另外,练习站立要与站立和坐下结合起来。
9.行走训练(1)站立期1)训练在整个站立期伸髋。
卧位抬患侧臀部以及引出伸肌活动;髋正确对线,患者练习用健腿向前及向后迈步,并保持伸髋。
2)训练站立相膝控制。
取坐位,伸膝,治疗师从跟部向膝部加压,通过0°~15°屈膝和伸膝练习股四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及保持膝关节伸展练习等长收缩,经改善股四头肌对膝部控制;患肢负重,健腿向前,向后迈步及将重心移至健腿,伸患膝。
然后在负重不多的情况下练习小范围的膝屈伸控制。
用健腿在8cm高的台阶迈上、迈下。
保证迈健腿时患髋始终伸展;患腿踏台阶上,用健腿前移重心并迈上台阶,再迈回,然后过渡到迈过台阶。
3)训练盆水平侧移。
取站立位,髋在踝前,练习将重心从一脚移至另一脚。
治疗师用手控制其侧向移动范围在2.5cm;练习侧行:先将重心移到健腿,再迈患腿,然后健腿合拢,再迈下一步。
(2)摆动期:○1练习摆动初期屈膝,取俯卧位,治疗师帮助患者在伸髋时屈膝小于90°,通过小范围膝关节屈伸活动来练习屈膝肌群的离心和向心收缩;维持膝关节在不同范围处并计算时间,使在各个角度都得到良好控制。
但不要屈膝太多,以免绷紧股直肌而引起屈髋;用患腿向前迈步,治疗师帮助控制最初的屈膝。
前迈时确保伸髋;向后退时,治疗师指导屈膝及足背屈;○2训练足跟着地时伸膝和足背屈,用健腿站立,治疗师将患腿置于伸膝和足背屈位。
患者前移其体重至足跟处。
(3)行走练习:先用健腿迈步,然后训练用患腿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