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ppt课件
第四章组织行为学——动机与激励_图文
![第四章组织行为学——动机与激励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b23a03b90d6c85ec3ac6d3.png)
激励人,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
案例一:小邓辞职事件
案例二:Jane发火了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激励原理 2. 树立“激励无小事”的意识 3. 学会思考如何解决员工的激励问题
主要内容
• 几个基本概念 • 关于“需要”的几个激励理论 • 其他几个重要的激励理论 • 激励理论的整合模型
Performance 业绩
Education 教育程度
Organizational Level 职业化水平
Tenure/Seniority 资历
Gender
性别
INPUTS
Social Reward 社会评价
Benefits
收益
Recognition 认可
Actual Pay 实际报酬
Perks
晋升速度
• 动机:解释一个人为达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强度 、方向和毅力(坚持性)。是能够对结果产生巨大 影响的心理因素之一。
什么是工作动机?
• 人为什么要工作? ——工作的“价值” • 我为什么要干这个工作?——工作的“吸引力” • 我什么在这家公司? ——组织的“吸引力” • 我为什么要离开这家公司?——组织中的“障碍”
…… ……
• “激励面前,人人平等”
…… ……
重要的激励理论
• 麦戈雷格的XY理论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奥德弗的ERG理论 • 麦克莱兰的三重需要理论 • 赫茨博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 认知评价理论 • 内激励理论 • 目标设置理论 • 强化理论 • 公平理论 • 期望理论 • 激励理论的整合模型
X理论、Y理论对工作动机的不同假设
Theory X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pptx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pptx](https://img.taocdn.com/s3/m/a5211590192e45361066f5bc.png)
根据X理论,管理者持有以下种假设:
1.员工天生讨厌工作,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2.由于员工讨厌工作,必须对其工作进行强
制、控制或惩罚,迫使他们实现目标; 3.员工逃避责任,并且尽可能地寻求正式的
区分这两个层次需要的前提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从内 部使人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 足(例如,通过报酬、工会合同、任职期得到满足)。
二、X理论和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提出两种 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
一种基本上是消极的,称为X理论(theory X); 另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称为Y理论(theory Y)。
一、需要层次理论
最 著 名 的 激 励 理 论 当 数 亚 伯 拉 罕 ·马 斯 洛 ( Abraham Maslow) 的 需 要 层 次 理 论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他假设每个人 内部都存在着以下5种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会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最后,奥尔德弗把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 的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 实现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
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奥尔德弗的
“ERG”理论还表明了: (1)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
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 需要、联系(relatedness)需要和发展(growth)需要,因而这 一理论称为“ERG”理论。
生存需要与我们基本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 生理和安全需要。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激励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激励](https://img.taocdn.com/s3/m/6a304fe70b4c2e3f56276304.png)
3、成就需要理论的现实意义
•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有以下特征: • (A)不回避风险(对风险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敢于
负责; • (B)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工作; • (C)重视内在激励,在完成工作中获得满足; • (D)重视工作中的信息反馈,关心生产,也关心员工。 • 意义: • 该理论指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在组织中起着导向作
四、双因素理论
•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学者赫茨伯格(Herzberg)提 出。他运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分析职工最满意和 最不满意的因素是什么,提出这一理论。
• 1、理论要点 • 影响人的行为的需要有两种因素,即 • 保健因素 • 激励因素
• 保健因素——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管理制度、安全保障、人际关系等。这些条件的 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能使其非常满意。
• 努力和绩效的关系:取决于对目标的期望
概率,不宜过高或过低
• 绩效和奖励的关系:绩效的取得必须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 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满足需要应因人而异,应采取自助餐式的奖励
案例分析:骨干员工为什么 辞职?
• 刘经理是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近段时间他却烦恼透顶,两位他所看重的公司业 务骨干要走。
组织行为学
第五章 激励
本章结构
激 内容型激励理论
励 概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述
强化理论
• 本章内容: • 需要、动机与激励,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学习目的: • (1)了解激励的过程。 • (2)理解需要的特点,理解动机的功能、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激励的功能。 • (3)掌握各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组织行为学(激励)
![组织行为学(激励)](https://img.taocdn.com/s3/m/03aaa57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9.png)
02
通过对不同激励理论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的激励方式对员工
绩效和满意度有不同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激励策略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
03
投入,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对组织的建议
根据员工需求和个性特点, 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案, 以提高激励效果。
重视非物质激励手段,如晋 升机会、培训发展等,以满 足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
ABCD
建立公正、公平的绩效评 估体系,确保员工的工作 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提 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 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谢谢观看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满足员工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员工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待遇, 如工资、福利等;而激励因素则是能够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如工作成就感、晋升机会等。组织需要关注员工 的激励因素,以激发其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过程型激励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期望值和效价 。期望值是指个体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主观概率;效价是 指个体对目标价值的评价。组织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期望值 和效价,来增强其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内在动机,促使其 朝着特定目标努力的心理过程。
激励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 它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提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增强组织的 竞争力和适应性。
02
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组织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 激 励
![组织行为学 激 励](https://img.taocdn.com/s3/m/3f1db93143323968011c92ee.png)
需要层次理论的借鉴意义
第一,把人类形形色色的需要概括 为五类,与其他心理学家对需要的分类 相比,这种划分比较全面、细微,是较 为成功的需要理论。 第二,把生理需要作为需要结构的 基础,列为第一需要,认为它是原始的 最基本的需要,这是正确的,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第三,所指出的需要层次以及需要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反映了人的心 理发展过程。 第四,指出了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 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的需要则暂时 处于从属的地位,对我们的企业管理工 作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五,把需要分为低级需要即物质需 要和高级需要即精神需要,很有意义。
3、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帮助我们了解个人受到不 公平对待对个人激励和工作绩效的影响 以及所产生的后果。由美国心理学家亚 当斯于1965年提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 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生产积极 性的影响。
不公平感的消除
①改变投入。 ②试图改变成果。 ③调整心理。 ④改变“参照人”。 ⑤改变他人的投入或产出。 ⑥改变环境。
目标设置理论的管理学意义
第一,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可以得到精确观 察和测量的标准,管理者可以直接调整和控制, 具有可应用性。 第二,管理者应帮助下属设立具体的、有 相当难度的目标,使下属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 目标,变成员工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第三,管理者应尽可能地使下属获得较高 的目标认同 。 第四,加强和做好目标进程的反馈工作。 第五,促进目标管理。
不同强化的奖惩可能性类型
①正强化 ②负强化 ③惩罚 ④消减
强化理论的管理学意义
①以正强化为主 ②管理人员在选择强化(激励)的时间间隔与 频率上要精心设计 ③因人而异,形式多样 ④对期望行为的强调 ⑤及时反馈 ⑥实事求是
2、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 于1959年提出来的。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是从内部,从工 作本身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二章动机与激励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二章动机与激励](https://img.taocdn.com/s3/m/b8d9e08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0.png)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二章动机与激励1. 引言动机与激励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组织中,了解员工的动机和激励因素对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动机与激励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组织中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
2. 动机理论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内在驱动力。
理解动机理论有助于理解员工为何行为方式不同以及如何激发其工作热情。
本节将介绍几种经典的动机理论。
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经典的动机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有五种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结构排列,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
在组织中,理解员工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
2.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有两个因素:满足因素和激励因素。
满足因素包括工资、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等,而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感、责任感、晋升机会等等。
赫茨伯格认为,满足因素可以避免员工产生不满意,而激励因素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 激励措施实践了解动机理论只是第一步,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是更具挑战性的部分。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激励措施实践,并提供案例分析。
3.1 绩效奖励制度绩效奖励制度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措施,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励员工为了达成目标而付出努力。
然而,绩效奖励制度的设计也需要注意一些关键因素,避免出现奖励不公平和激励失效的问题。
3.2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员工渴望有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
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可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追求个人和职业的成长。
组织可以通过培训、岗位轮岗、 Mentoring 等方式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3.3 赋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给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组织可以通过授权、设立自主决策小组等方式来赋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35c3b1c0242a8956aece453.png)
二、工作设计
工作丰富化
纵向拓展员工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增加员工计划、组织、控制与评价
自己工作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工作分担
两个人或多个人承担一项工作,共同分享工作报酬。
二、工作设计
弹性工作时间
除了保证组织规定的共同工作时间以外,员工可以灵活地选择自己工
作时间的工作设计方法。
=
——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 ——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
——自己对个体现在投入的感觉; ——自己对个体过去投入的感觉。
其中,P(present)代表“现在”,E(ego)代表“过去”。
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当
<
时,
远程办公
脱离固定的传统办公地点,如在家进行办公,信息的传递与业务往来
主要依靠信息技术。
第五节 激励的实践应用
一、激励原则
➢ 目标一致原则
➢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按需激励原则
二、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 奖励制度
➢ 工作绩效评估
建立友好的和
左右别人,
取成功的内驱
亲密的人际关
影响、控制
力
系的愿望
他人的需要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激励力(M)=效价(V)×期望(E)
V
E
效价:
期望:
达成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价值的高低,也就是目
标的价值有多大
个人对其行为达成预期目标可能性大小的判断,
其数值在0和1之间,也就是成功的可能性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7e9e70f12d2af90242e6fb.png)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M=EPV
• 其中:M——激励强度; E——期望值;
P——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成功概率);
V——目标效价,指达到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大小
• 应用: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a)图为传统观点;(b)图为赫兹伯格的观点。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1)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 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2)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上级的赏识、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满足,使当 事人得到深刻的激励,因为它来自工作本身,被称作内在激励。而工 资、奖金、福利等则缺乏激励深度,这被称作外在激励。
• 所谓激励,就是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 ,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巨大贡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
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2)马斯洛将各类需要研究得很细,指出了每一类需要的具体内容,
• 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
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 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 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 正强化和负强化 • 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 应用: (1)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3)及时反馈。 (4)应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组织行为学第6章激励理论精品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6章激励理论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6ba961b14e852459fb576b.png)
在企业中运用上述原理应注意的问题 :
主导需要的了解和满足。 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自己对员工需要等级的看法存在差 别。
对于管理者来说,了解和把握到底什么是 员工的真正需要而不是管理者主观认为的员工 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
6.2.2 激励—保健理论
人们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
工作异常好的情形? 工作异常坏的情形?
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 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
个体顺着需要层次的阶梯前进:
注 意:
• 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管理人员必须 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来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
• 马斯洛所列举的需求各层次,绝不是一种刚性的 结构。
• 各项需求的先后顺序,也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人 ,即使两个行业相同的人,也并不见得有同样的 需求。
麦克莱兰德的研究发现:
与其他职业的人士相比,管理者和主管 人员通常具有更高的成就需求的得分。已经 有相当可观的证据指出----强烈的成就需求 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 成就需求和权力需求与组织中的行为之间存在着 重要的联系。这两种需求都会带来以任务为中心的、 积极进取的行为。
• 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将 来导向的。
6.3.2 麦克莱兰德的激励理论
研究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归属需求在 决定人类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 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need for chievement)
的人乐于找出克服障碍的方法。他们想要获得成功, 但是他们也愿意接受在其考虑之中的风险。更倾向 于接受非常规任务而不是常规任务。他们企盼并欢 迎关于他们做得怎么样的反馈信息。
• 具有强烈的权力需求的人会从事那些能够吸引别 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来实现想要的成果的行为。这 种人是愿意承担风险的、现在导向的 。
组织中人的行为激励及其领导概述(PPT 77张)
![组织中人的行为激励及其领导概述(PPT 77张)](https://img.taocdn.com/s3/m/7a2477cce009581b6bd9eb8f.png)
2、 目标设定理论 具有一定难度且具体的目标,一旦被接受,将会 比容易的目标更能激发高水平的工作绩效。 设定恰当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会起到强烈的 激励作用。当然,目标设定理论只适用于那些承诺 并接受工作目标的人。 3、 强化理论 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通过强化物来刺激人的行为,可以提高该行为重 复的可能性。管理者可以通过强化他们认为有利的 行为来影响员工的活动。
2、群体行为 为什么一些群体比另外一些群体成功?主要取决 于这样几个因素—— 群体的外部环境 群体的绩效受其所在组织的影响,如:组织的宏 观策略、权力结构、正式规则、组织整体资源的丰 富或缺乏、人事录用标准、组织的绩效评估和奖励 系统、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对群体工作空间的设计 和配置。 群体成员 一个群体的绩效取决于各个成员给群体带来的资 源。通过评估成员个人与工作相关的能力和智力水 平可以部分地预测群体的绩效. 群体内聚力 一般情况下,高内聚力群体的工作效率胜过低内 聚力群体,实际上内聚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 杂。
2、个性
个性指个体的心理特质。 个性特质有几十种之多,为了根据个性特 质预测人们的行为,重点分析六种特质—— 控制点 内控型:自己掌握命运,业绩不好从自身 找原因。 外控型:受外部力量控制;对工作越不满 意,投入越低;业绩不好归咎于上司、同事 或其他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
权威主义 高权威主义者思想僵化,抵制改革,不信任他人, 对上司毕恭毕敬,对下级剥削利用,主观。
冒险性 对于接受或回避风险的倾向性。 高冒险性 :决策迅速,使用的信的意义
理解个性差异,帮助管理者选拔任用个性特点与 工作岗位相匹配的员工,以实现更高的绩效和工作 满意度。此外,还可以根据以上分析的六种特质, 不同个性的员工倾向不同的行为,进行行为的预期 和控制。
组织行为学第5章1激励
![组织行为学第5章1激励](https://img.taocdn.com/s3/m/391df41eaef8941ea66e0507.png)
主要内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奥尔德费“ERG”理论 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 佛隆的期望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
-3-
组织行为学
-4-
内容型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Maslow) 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 成就激励理论(麦克利兰,p.c Mecleland) 生存—相关—成长理论(奥德弗,Alderfer)
(1)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 励因素。
(2)当前,中国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工资 和奖金不仅仅是保健因素,如果运用得当,也表现 出显著的激励作用。
(3)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
(4)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 越明显
组织行为学
- 28 -
第四节 成就激励理论
假设你的面前有1袋豆子袋和5个靶子。你的任务是要 用豆子击中靶子。靶子一个比一个远,因此一个比一 个更难击中。靶子A很易击中,只有一步之遥。你如 果击中,会得到2美元。靶子B稍远—些,约有80% 的人能击中,报酬是4美元。靶子C报酬是8美元,约 有一半的人可以击中。很少有人可以击中靶子D,但 如果击中报酬是16美元。最后,如果击中靶子E,报 酬为32美元,但几乎没人能够做到。你会选择哪一个 目标试一试?
负面的评价 (1)赫兹伯格调查取样的数量和对象缺乏代表性。 (2)赫兹伯格在调查时,问卷的方法和题目有缺陷。 (3)赫兹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的 联系,而实际上满意并不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是不 妥的。
组织行为学
- 26 -
双因素理论的贡献: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激励与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激励与激励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d07b00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1.png)
• 高成就需要的人,不是与生俱来的。组织可以训练员工激 发自己的成就需要。培训者指导个人根据成就、胜利和成 功来思考问题;然后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通过寻求具有个人 责任、反馈和适度的冒险性的环境并以高成就者的方式行 动。
视保健因素,但又不能过分地注重于改善保健因素。满 足员工保健因素,只能防止反激励,并没有构成激励。 其次,要善于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例如,员工 的工资、奖金,如果同其个人的工作绩效挂钩,就会产 生激励作用,变为激励因素。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奖金 发得再多,也构不成激励。一旦减少或停发,还会造成 员工的不满。
第12页,共56页。
保健因素 (外部因素)
公司政策与管理 监督 工资
同事关系 工作环境
激励因素 (内部因素)
成就感 赞赏 工作本身的挑战性 责任感 上进心
第13页,共56页。
传统观点 满意
不满意
满意
赫兹伯格的观点 激励因素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
保健因素
不满意
第14页,共56页。
(2)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 正确处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关系。首先,不应该忽
第2页,共56页。
2、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它
是人的行为内部的驱动力。 二者关系: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基础和始发点。动
机是驱动人的行动的直接动力。当需要具有明确和特定 的目标时,才能转化为动机。
3 、行为
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所采取的直接行动。行为可分为:
目标行为 :直接从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 :为实现目标,准备过程中所采取的
《组织行为学》 (OB,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课件
![《组织行为学》 (OB,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9ce439964bcf84b9d57bf7.png)
(二)人性的假设
对人的本质不同的认识,必然导致采取 不同的管理指导思想和采取不同的管理 模式。西方管理学、心理学中对人性提 出了各种理论,称为人性的假设。
...
19
1.“经济人”假设
(1) 什么是“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 )又称为实利人 或金钱人。出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起源于英 国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 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 了获得经济报酬。人就是为了挣钱才干活。 泰勒称之为经济人,他认为资本家是为了获取最 大利益才开设工厂,而工人则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来工作,只有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大家都可得到好 处。泰勒曾把这种管理称为一次心理上的革命。
...
10
3.根据上述指标,可以了解:
是否贯彻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措施; 指标的高低,不决定于物质与工作条件,而是物质与 精神激励有无成效; 成功的单位各项指标中精神与物质是交叉排列的; 可以作为成功与否的诊断指标、单位努力的方向。
...
11
第一节
学科背景
一、管理概念的拓展
... 9
企业成败与职工的心理评价
1.人的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 2.心理评价指标: 方向感:职工明确地意识到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寄希望于它的发 展; 信任感:职工与领导相互信任,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 成就感:领导 认识到单位的成就都与职工个人的成就有关; 职工 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温暖感:职工的归属感,为职工排忧解难,人际关系和谐; 舒适感:对工作环境、条件感到比较舒适,有安全感; 实惠感:解决职工的切身利益,物质利益、热爱专业、安于职守;
组织行为学概述(PPT 80张)
![组织行为学概述(PPT 80张)](https://img.taocdn.com/s3/m/aa37814e27d3240c8447ef6b.png)
二、目标设置理论的管理学意义
可应用性 具体、有难度、认同,成为员工行动方向 及动力 使下属得到较高目标认同 做好目标进程的反馈工作 促进目标管理
第二节
期望理论
本理论着重研究人们选择他所要发生行为的 过程。需要是人们行为目标的导向,多种 需要的存在,使其强弱或重要性不同,需 要如何决定人们的行为?期望理论认为, 决定行为动机的因素除了需要的强弱外, 还有需要满足的可能性问题。
一、期望理论的内容
佛隆提出该理论,逻辑关系如下:需要-行 为-目标;需要-动力-目标为实现-需要是一 种期望-期望带来力量-激励人的积极性。 简而言之,一个人被激发出来的力量与他 所追求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是 有关系的。 期望理论是研究需要(期望)与目标之间 关系的规律的理论。 期望理论公式:M(激发力量)=V(目标
激励技术: 1.金钱(人们对金钱的认识、社会公众对金 钱拥有者的普遍看法、金钱对不同人群的 作用。普通人-一般成功人-著名成功人。 )结论:当预期得到的报酬与目前个人收 入相比差距较大时,金钱才能起到激励作 用。金钱对企业行为的负面作用是偷、漏 、骗、抗税,对管理层来说是利用职权假 公济私、非法占有、贪污受贿。
第八章
内容型激励理论
激励人们行为的特殊因素及它们如何激起 或引发人的行为 自我实现需要 掌握需要的规律,培养人的高层需要 重视激励因素 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一个企业和民族的发展 很有意义
内容型激励理论介绍
由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 论、阿德佛ERG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 理论构成,内容型激励理论,是研究需要 该激励基础的理论,是被国外研究的最多 的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_第四讲_激励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_第四讲_激励与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dad2be460722192e4436f622.png)
保健因素
双因素
成就需要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对动机的形成过程进 行研究。
包括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一、弗鲁姆:期望理论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人们的需要就变成为期望。
期望理论的基本要素
A
B
C
A:努力-绩效的联系(Expectancy: 期望) B:绩效-奖赏的联系(Instrumentality: 工具性 ) C: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Valence: 效价)
✓惩罚是社会对人们的不良或不正确行为给予否定,促使 人们的行为变异,增强反应强度和内驱力,警诫他人,规 范人们的行为。
奖励的原则
厚赏惜赏(激励原则二)
善于奖赏,但不随便奖赏 赏罚得当,大功大赏,小功小赏,无功不赏。
赏小取信(激励原则三)
商鞅变法
在激励过程中,注意适应性和接受的问题(激励原 则四)
“指向一个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激励的主要源泉” ✓ 具体的目标比“尽最大努力”效果更好 ✓ 参与目标设置,即使是一个困难的目标也更容易被员工
接受 ✓ 绩效反馈能带来更高的绩效 ✓ 目标承诺、适当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影响目标或绩效
的关系
1、目标设置的意义
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 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 们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 名誉、地位 • 权利和责任 • 尊重与自尊 • 挑战性工作 • 能发挥自己特长
的组织环境
生产条件、用工制度、离退休 制度、失业保险 人际关系、奖金利润分配制度 、娱乐制度
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奖 励制度、
参与决策、攻关小组
组织行为学-激励
![组织行为学-激励](https://img.taocdn.com/s3/m/624fa86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4.png)
负强化
当某件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有了 改变时,减少或消除施加于其身 的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批评、惩 罚等),从而使其改变后的行为 再现和增加。
4 强化理论
消退
情况一: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 对该行为的轻视或否定,使其自然消退 情况二:对原来用正强化建立起来的, 认为是好的行为,由于疏忽或情况改变, 不再给予正强化,使其出现的可能 性下降,最终完全消失
Ⅰ、员工做 了好事却受 到惩罚
Ⅱ、员工做 了坏事,却 没受到惩罚
Ⅲ、无功受禄
Ⅳ、对于好 的行为视而 不见
9 强化理论
Ⅰ.员工做了好事却受到惩罚
如果对于做的好的行为,给予惩罚,好的行为就不再 出现,甚至会变成相反的报复性行为
例:
“比慢现象”(鞭打快牛)
“比少现象”
“比傻现象”
“比差现象”
“袖手旁观”现象
强化行为的四种方式
正强化
惩罚
强化行为
负强化
消退
1 强化理论
四种强化方式
事件出现
希望的事件
不希望的事件
正强化
惩罚
行为更可能发生 行为更不可能发生
事件不出现
消退
负强化
行为更不可能发生 行为更可能发生
2 强化理论
正强化
用某种有吸引力的事件对某种行为进行奖 励和肯定,使其重复出现和得到加强。
• 奖励
• 认可 • 赞美 • 增加地位
5 强化理论
惩罚
用强制、威胁性的结果, 来创造一个令人不愉快的痛苦 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满 意的条件,以示对某一不符合 要求的行为的否定,从而消除 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6 强化理论
员工做的好时
做的好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施于人 人所欲,施于人
当我处于他这个 地位和状态时, 我希望得到什么 害怕失去什么
给兔子喂白菜 给小鸡喂虫子 给老虎喂肉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大棒
白萝卜+大棒 (面子型)
白萝卜+小棒 (庸碌型)
胡萝卜+大棒 (逐利型)
胡萝卜+小棒 (死猪型)
组别 A B C D
激励情况 不施加任何激励
精神激励 组织竞赛 物质激励(奖惩)
误差次数 24 8 14 11
排序 4 1 3 2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1、经过激励的行为和未经过激励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别 2、不同激励方式对行为也有的影响有区别.
– 个人能力再高,如果激励水平很低,缺乏足够的自动力,也必然不会有 好的工作效绩;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 “我举双手赞成你离开!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 不是最好的时机。”
➢ 年轻人问:为什么? ➢ “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
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 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 年轻人觉得朋友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 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 ➢ 再见面时朋友问年轻人:“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 年轻人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 离开的打算了。”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 公开表扬 • 加班一块去吃饭,公司请客 • 给予他更多的辅导 • 写工作报告时,要提到执行工作的员
工姓名,以求不埋没员工的功劳 • 员工工作受挫时,表示理解 • ……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 一个学校,从校方提供的全体学生名单中,随意抽样选取了一些学生 并告诉校方:经测试,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目前还尚未表 现出来。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美国沃尔玛公司的老板沃尔玛用人原则为“留 住、成长、获得”。公司十分重视从原有员工中 培养、选拔优秀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从外部招聘。 沃尔玛还非常关心新员工的成长,在新员工进来 的90天里,专门指派老员工做他们的指导,并以 30、60、90天为三个阶段,给他们的进步打分。 如果新员工表现出领导潜能,就会被送到总公司 培训。然后,这些未来的经理轮流到各分公司工 作,以使他们面对更多的挑战,在实践中得到锻 炼。
• 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竟然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 研究者认为,这就是教师期望的影响。自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 后,便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 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当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后,学习就会 更加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 后来,罗森塔尔把这一现象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对 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 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此人则会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目标激励 ☺荣誉激励 ☺兴趣激励 ☺参与激励 ☺晋升激励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问题:请你说出常用的几种激励方法?
旅游 培训 授权
加薪 晋升
竞赛 股权 奖励 福利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戴尔公司通过向员工送股票,来激励员工的工 作热情。比如说戴尔公司某员工刚加盟戴尔,一 进来,公司就送给他100股DELL股票。戴尔公司 随后又给每个员工增发了200股股票。虽然钱不 是很多,但戴尔公司这样做,对员工是一种激励, 让员工越感觉到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确实是紧密 相连的。这一招可谓是高!既给与了员工物质上 的金钱,更是凝聚了员工的人心。
1、如果没有当初朋友的激励,这年轻人会有这样的成就吗? 2、他的朋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激励他?
组织行为学之 如何激励员工
管理中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 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向所期 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原理
手段
激 励
需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动机
行为
需求 满足
新的需求
激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 有效激励的前提条件是管理都真正懂得员工内心 的需要。
员工到底要什么
需求层次理论
高级
自我 实现
尊重
社交
安全
低级
生
理
趋利避害
员工到底要什么
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 工资 监督 地位 安全
工作环境 政策与管理制度
人际关系
激励因素
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
工作本身 赏识 提升
成长的可能性 责任 成就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 工作无精打采 ? 经常迟到或早退 ? 有时大发牢骚和抱怨 ? 不主动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 经常拖延、推迟工作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 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 控制过严 • 管理松懈 • 老挨批 • 不公平
• ……
如果你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励或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你就不能领导他们。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警觉性试验:用一个光源调节发光强度,记录被
试验者辨别光强度变化的灵敏性来测定其警觉性。试验分为四个组,A组 不施加任何激励,只是告知试验的方法和要求;B组的试验者被告知,他 们是由经过挑选的、觉察能力最强的人组成的。C组是竞赛组,试验者被 告知,他们的成绩决定小组的名次。D组为奖惩组,每出现一次失误罚一 元钱,无失误奖励5毛钱。试验结果如下:
胡萝卜:大奖 白萝卜:小奖
胡萝卜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 公正本身就是员工的心理需求之一,激 励的有效性必须满足员工对公正的需
• 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 • 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
法。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 物质激励
☺ 工资 ☺ 奖金 ☺ 福利 ☺ 奖励
۩非物质激励
☺榜样激励 ☺感情激励 ☺表扬激励 ☺文化激励 ☺形象激励
– 反之,一个人能力一般,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发挥出巨大的热情,也 必然会有出色的表现。
激励员工自动、自发地工作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 按需激励 • 因人而异 • 公平性
其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组织行为学之如何激励员工
•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
所有激励理 论的基础
• 如果一个管理者无法在动机和行为之间找到一个 科学、合理的“需要”点,并将其作为引发行为 的动力基础,那么我们的任何管理措施都不可能 让员工产生积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