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难经悬解

合集下载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序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序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电子版序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为医者,所行乃生人之事。

是以医不患病多,而患法少,亦不患法少,而患不能顺从天地好生之德。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生天地之间,故岐黄君臣答问,始以恬淡以保天真,继以顺时四气调神,推论阴阳五行,教化顺应天地,以成《素问》。

此亦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意,顺天从道,无有极时者也。

而后人不解,黄帝哀之属有疾病,乃先立针经以为《灵枢》,以求久而不绝,易用难忘,此顺天之德,不用毒药之原也。

上古圣贤,悲天悯人之心,于文字间流露无遗。

然众生难化,忘躯循物者多,恬淡虚无者少。

是故仲景撰用先贤经论,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方药以祛疾,不得已而求其次者也。

仲景而后,知医者愈寡,流派纷争,去古愈远。

昌邑黄元御,因医废目,遁入医门。

其论空明洞见,振聋发聩,先圣遗旨,一线承传者也。

黄氏之书,传世出版者凡十一种,而《四圣心源》为诸书之会极。

其论一气周流,囊括天地,通达鬼神,阐顺天之道,而不遗祛疾之方,古圣先贤之心,俱得无遗。

仲景而后,中医之学,一线绝传,不堪问矣,至黄氏而复明,至幸至幸。

黄氏立论高远,激扬文字,诟病诸家,为人所忌,故其书所传不广。

近贤麻瑞亭、孙洽熙二前辈,广搜博求黄氏遗书,将黄氏医书十一种整理完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分别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济世。

黄氏之书由此得以大白于天下,广为流通,麻老孙老真乃黄氏之功臣,众生之福祉也。

南阳泥巴匠,去仲景故居不远。

热爱中医,心系苍生,为发扬推广黄氏学术计,乃倡议整理黄氏医书电子版。

一呼百应,众志成城,经春至冬,其稿终成。

泥巴匠复精心排版,以成其美。

十一种文字在列,方便检索,便于流通,参与整理的仁人志士,其于黄氏学术之传习,功岂小哉?是《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电子版,非正式出版物,部分内容亦与黄氏原著有明显的差别。

如《伤寒悬解》与《伤寒说意》二书,凡黄氏引用仲景原方处,皆替换为仲景原文,此不伤黄氏之意而严遵仲景之旨者。

医家一代宗师——黄元御

医家一代宗师——黄元御

医家⼀代宗师——黄元御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源》。

这是⼀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直到背诵的书。

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

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之福。

黄元御(1705~1758),名⽟璐,字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楸⼦。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代宗师”。

 在昌⾢市黄家新郭村⼀派钢筋混泥⼟建筑拔地⽽起的环境下,却有⼀处占地10亩左右的清静之地,四⾯围墙将其与外⾯喧扰的世界隔开。

在这⽚净⼟中,长眠着明代名⾂黄福及其族⼈。

作为黄福的⼗⼀世孙,黄元御更为现代医学家提上案⼏。

黄元御作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代宗师”。

⽣于书⾹门第11⽇上午,在昌⾢市档案局⼯作⼈员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城郊的黄家新郭村。

远远地便发现,在⼲净整洁的街巷上矗⽴着⼀处占地10亩左右、四⾯修筑了围墙的场院。

围墙上书写着黄⽒家族的⽣平事迹,引来部分路过市民驻⾜观看。

昌⾢市档案局⼯作⼈员告诉记者,这就是黄福的御葬墓。

因墓园看护⼈不在家,⼀把铁将军将记者⼀⾏阻挡于门外。

登⾼远望,透过围墙发现,墓园中竖⽴着⼀组汉⽩⽟⽯⼈⽯兽。

据当地村民说,直⾄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前来拜谒。

⽽在墓园的东侧和南侧都是正在施⼯的房地产开发。

昌⾢市档案局⼯作⼈员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对墓园的保护⾮常注重,不允许对其有半点的损害。

⽣于⼀个世代簪缨的书⾹门第,1705年出⽣的黄元御⾃幼便深受家学影响。

少年时代,黄元御的⽗亲就为他邀请到侨寓昌⾢的名儒于⼦遽先⽣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仕,光耀门庭。

黄元御也将“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天下”作为座右铭,希望效仿其先祖黄福,在未来能够做出⼀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黄元御诗词

黄元御诗词

黄元御的诗词作品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咏风筝》
气暖凌空云雾飘,归来紫燕试盘高。

苍穹之处鸢筝戏,敢跃银河上九霄。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

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周易悬象》
《周易悬象》是一本阐释《周易》的著作。

黄元御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周易》中的卦象和爻辞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阐释,对于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和易学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道德悬解》
《道德悬解》是黄元御对《道德经》的解读和阐释。

黄元御通过对《道德经》的深入研究,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释,对于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四圣心源》——文理俱佳,体用皆圆

《四圣心源》——文理俱佳,体用皆圆

我还记得论坛上有人比较黄元御和彭子益时,提到:用《四圣心源》里的方子,都非常有效;用《圆运动》里的方子,却要打点折扣(当然这还涉及诊断等诸多问题)。后面有人跟贴说:虽然彭子益的方子不怎么有效,但领悟了彭子益圆运动的精髓,开方子就很有效了。我看后,觉得这种论调很奇怪:首先,圆运动的理论是黄元御提出了的,彭子益只是继承,如果说领悟了圆运动的精髓,开方子神效,那么应该归功于黄元御,而不是彭子益;其次,如果你一个不太了解中医的人,领悟了圆运动的精髓,开方子就神效,为什么领悟了圆运动又有丰富行医经历的彭子益开出来的方子反而效果不怎么样呢?当然,我这么分析并不是揭谁的短,而是希望谁谁谁要护短的时候,想一想您说出来的话到底是护短还是揭短。
读《四圣心源》的感受很特别,从《天人解》开始,所有的文字看起来都很亲切,所有的论理都和自己原先对周易和中医的理解完全一致。我戏言道:或许我上辈子就读过这本书。
阅读《四圣心源》后给了我一种信心。我之前看过《中医学入门》之类的书,并没感觉“入门”了;翻过《医学实在易》,也没感觉“实在易”。但读《四圣心源》后发觉:中医真的不难,大道至简,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把医道的真意阐述出来了。“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四圣心源》正是帮助你“会”的好书。

很多人选择彭子益而不是黄元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彭子益的书是白话,黄元御的书是文言。本来,不应该区分白话和文言的,白话里也有好文字,文言里也有差文章。但我,还有说“尊他第二还委屈他了”的那位朋友,都喜欢黄元御的文字,而对彭子益的文字很头疼。说实话,彭子益的书中,有很多不合文法的地方,如“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这样组织文字,读起来实在很别扭。所以,我们拿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最后都没读下去,但捧着《四圣心源》却如获至宝,孜孜不倦。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黄元御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一代名医黄元御:一个移山填海的神奇药方

一代名医黄元御:一个移山填海的神奇药方

(一)民国年间,有人把黄元御的书集合起来出版,合集的名字叫《黄氏医书十一种》,序言里把黄元御列为继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之后的中医第五人。

黄帝和岐伯就是《黄帝内经》的两位主角,是中医的老祖宗,张仲景是汉朝人,号称“医圣”,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论》。

《伤寒论》和《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教科书。

医圣张仲景,很多老百姓也是知道的,唯独秦越人,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

这位秦越人先生有个外号,叫扁鹊。

这四个人列出来,都是中医里面不可超越的神话人物。

黄元御可以跟他们并列在一起,排第五,可见民国的中医界对他的评价有多高了。

在黄元御的时代,讲究的是“学而优则仕”,医学是杂学,哪怕当了医官,也不是正常的官,没什么权力,有权力的官和没有权力的官是不一样的。

本来他也可以通过科举当官的,但是吃了一个庸医的亏,造成了身体残疾,当官的前途也一下子毁了。

在他当了御医以后,看到瞧不起他的官员,自然心理有些不平衡。

他尤其痛恨庸医,而他身边的医生都是庸医。

黄元御的这种心态,在他的著作当中会表现出来,比方说他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所有的疾病,看上去是内感外伤,变化无穷,但是它的根源不过是六气,六气搞明白了,就什么病都治得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方法是很精微的。

自张仲景以后,这个简单的道理就没有人知道了。

(二)这里面他说到的六气,就是中医经常说的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热。

在黄元御的著作当中,几乎每次说到一个观点的时候都会顺带着,说别人都是庸医,所以黄元御在同行中的名声非常不好。

勉强在太医院呆了半年后,就辞官回家了,先是回了老家山东昌邑。

因为当了官,现在忽然又把官丢了,回到老家以后就会有人笑话他。

黄元御有点自卑,还疑神疑鬼,所以只在家呆了半年,就又一次出门了,一方面是躲避这个环境,另一方面是游历,增加见识。

这次他往南走,去了扬州,找一个表哥,也是担心他的病情。

两年前,黄元御号脉,告诉表哥,两年后你的背上将会生一个疮,无药可治,但有个办法可以把疮挪一下位置。

清代名医--黄元御

清代名医--黄元御

清代名医--黄元御展开全文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九月。

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在注疏经典方面,著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在阐发经旨方面,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说意》;在融汇创新方面,著有《四圣心源》;在本草方面,著有《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黄元御医学理论的要点是:立中气,升降立论;重阳气,扶阳抑阴,其论“中气升降,是生阴阳”,继推“四维”以全机变;论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故应泻水补火,扶阳以抑阴;崇尚补火建中,温阳补土。

从医经历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八月,正当黄元御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不幸偶染目疾。

又因庸医误治,致使左目失明。

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重大挫折,在他的著作中屡有记述。

首先见于《素灵微蕴》,此书《序意》开头便说道:“玉楸先生,宰思捐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

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日:是余之罪也。

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

”此书的《杝元赋》里又说:¨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

”此书卷四《目病解》中,黄元御还以自己的目病治疗过程为例,用“医案”方式,写出了这段被“庸医损目”的经过。

文中记道:‘‘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

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

三日后白睛如血,周外肿起,渐裹黑珠。

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证。

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

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

乃意外有风寒,用滚茶一盆,覆衣熏蒸,汗流至踵,不愈。

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

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苦寒数十剂,渐有飞白拂上,如轻雾蒙笼。

伊谓恐薄翳渐长,乃用所谓孙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黄元御医学研究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黄元御医学研究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黄元御医学研究太阴三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1发热头痛,是为太阳表证,其脉当浮,而脉反沉,不差,确实脉沉,沉为在里,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当先”是为一定之理。

脉沉在里,病在太阴,则以里为主。

2当浮反沉,知已入脏,脉沉为里,再治其表,是为逆治。

一旦脉沉入脏,此与三阳外感先解表,则有区别,病在三阴,则以里为主,先保中气(阳气),见里则知表。

脉沉为在里,是为阴盛之脉。

对比本条脉沉当温其里,是一定之理,此句话通用于三阴之病。

(病在三阳,先解表为主,病在太阴,则先温里为主,对比则知)3脉法三十二,353页,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沉为在里,肾肝之脉俱沉,三阴之脉皆沉。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53篇原创内容公众号论;研究一下附子;附子,温脾肾之阳,退三阴之邪。

附子温阳,治三阴之病,为第一要药。

其功多大,其争议就有多大,因普通人不懂医理,又不懂药性也,只听传说中毒死人,人人畏之,医家用药,也是尽量避之。

无知自用者,又确受其药害。

此处必须说明一下,是药害还是人过,不能冤枉救命良药,必当细研细论。

四逆汤,白通汤,茯苓四逆汤,附子标注,俱是生用,附子泻心汤,真武汤,附子汤,附子标注,俱是炮用,四逆汤是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小火煮大约60分钟以上,约等于240克,分温再服(两次或三次),一次约80到120克,说明控制饮量是可以放心大胆用的。

干姜附子汤和白通汤三升取一升,小火煮也得60分钟以上,取200克,两次分服,一次约100克。

茯苓四逆汤是五升取二升,也得煮一个小时以上,二升400克服七合140克,观此三方也是说明控制服用量和煮药时间,可以放心大胆的用生附子。

现代没人敢这么用了,李老也是用的炮附子加大剂量用之,偶尔用生附子。

名医黄元御与《黄氏医书十一种》

名医黄元御与《黄氏医书十一种》
◎ IIDACF ’ ISIRCTH -  ̄IHEO育 , IEOS远 CO  ̄NA D E代程I HC NA N厦 现EO EN DD教 哼: IU C M T Ii E M 为  ̄
第第总期 73第 卷期 7 l
20 0九年 三月 ・ 己丑年
曩 冀
一 薯
警 l 毕 山;潍坊枣| 协 姿 哿 、 政


关 键词 :黄元御 ;名 医 ;《 氏医书十 一种 》 黄
di O 99 .s. 7-7 920 . . 8 o:I . 60i n1 227 . 9 3 5 3 s 6 0 00 文章 编号 : 17 —7 9( 09 0 .180 622 7 20 )一30 5—3
黄元御先生生平: 黄元御 (7 5 7 8 名玉路, 10  ̄15 ) 字元 御 ,一字坤载 , 研农 ,别 号玉楸 子 。出生在 “ 号 东 莱都 昌”即现在 山东省潍坊市辖 内昌邑市都 昌街道办 , 事处黄家辛戈村。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九月十八 日 申时,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九月十七 曰戌时。享年 五十 四岁 。清代 乾隆 年 间著 名 医学家 。 黄元御出身于书香门第 , 其祖父黄运 贞, 廪贡生, 候 补训 导 ;其 父黄钟 , 邑痒生 ;兄德 润 、德淳 ,为增 生、监生。其堂兄黄德静,为增生。元御素有才华, 聪 明过人 ,且 勤奋好 学 ,“ 诸子 百家 书籍 ,过 目冰消 , 入耳瓦解 ” 。加之 受其 家庭熏 陶 ,故幼 时 “ 常欲 奋 志青三十 岁 时 , 不幸 患 目疾被 庸 医所 误 ,左眼 失 明 。清代 科制 ,五官 不正 ,均不 仕禄 。无奈之 下 ,只好 “ 弃试 帖 ” 委 ,告别 仕途 。悲天 怜人 ,而 致力 于 “ 岐黄 之术 ” 。并发愤 日 : ” 不 能为名相济 世 , 当为 名 医济 人 ” 亦 。为实现 这一 高远 目标 ,他 克服损 目及 “ 中虚 ”等 困难 ,从 头做起 , 自 此“ 抱杜 钦 、褚照 ( 眇一 目之 古代名 士) 均 之痛 ,…… 上 溯 岐黄 ,伏读 《 》《 ,识其 梗概 ,乃 悟 医源 ” 灵 素》 。进 而 “ 考镜 灵兰 之秘 ,讵 读 仲景 《 伤寒 》 。 以其 聪惠 的 ” 天 资 ,渊 博 的学识 ,加之 运用 从源 到流 、居高 临下 的 正确 习医方法 ,“ 赜索 奥 ,烛微 察隐 ” 探 ,未 几 即登入 中医药 学之 奥堂 ,致 “ 幽理 玄 言 ,往来 络释 ” ,医术 日 臻提 高 ,医名 因之大盛 。 黄元 御于乾 隆十五 年庚 午 (70 年 )四月 ,“ 15 北 游 帝城 ,考授 御 医” 。并 以其 精湛 的医 术 ,博得 乾隆 帝 青 睐 , 亲 题 ‘ 岐黄 ’ “ 妙悟 四字 匾额 , 挂 太医 院 门首 “ 悬 , 以示褒 奖 。乾 隆十 六年辛 未(7 1年 ) 月 ,乾隆 帝首 15 二 次南巡,黄氏即 “ 随驾武林 ( 今杭州市) 著方调药皆 ,

黄元御 灵枢悬解

黄元御 灵枢悬解

灵枢悬解清·黄元御黄帝素问灵枢叙 (4)灵枢悬解自序 (4)灵枢悬解卷一 (5)刺法 (5)九针十二原一 (5)小针解二 (6)九针论三 (8)官针四 (8)终始五 (10)官能六 (12)灵枢悬解卷二 (12)刺法 (12)刺节真邪七 (12)逆顺八 (15)行针九 (15)血络论十 (15)论勇十一 (16)论痛十二 (16)五邪十三 (16)五乱十四 (17)五禁十五 (17)玉版十六 (18)师传十七 (19)外揣十八 (19)禁服十九 (20)灵枢悬解卷三 (21)经络 (21)经脉二十 (21)经别二十一 (25)经筋二十二 (27)经水二十三 (29)阴阳清浊二十四 (30)灵枢悬解卷四 (31)本输二十五 (31)根结二十六 (33)标本二十七 (35)动腧二十八 (35)背腧二十九 (36)四时气三十 (36)逆顺肥瘦三十一 (38)灵枢悬解卷五 (40)营卫 (40)脉度三十二 (40)五十营三十三 (41)营气三十四 (41)神气 (46)本神三十八 (46)决气三十九 (47)津液五别四十 (48)灵枢悬解卷六 (49)脏象 (49)海论四十一 (49)肠胃四十二 (49)平人绝谷四十三 (50)五味四十四 (50)五味论四十五 (50)骨度四十六 (51)外候 (52)本脏四十七 (52)五阅五使四十八 (54)五色四十九 (55)天年五十 (57)寿夭刚柔五十一 (57)灵枢悬解卷七 (59)外候 (59)五变五十二 (59)论疾诊尺五十三 (60)阴阳系日月五十四 (61)通天五十五 (61)阴阳二十五人五十六 (62)五音五味五十七 (65)病论 (65)口问五十八 (65)大惑论五十九 (67)灵枢悬解卷八 (68)贼邪 (68)九宫八风六十 (68)岁露论六十一 (69)贼风六十二 (70)邪客六十三 (70)疾病 (71)百病始生六十四 (71)邪气脏腑病形六十五 (72)病本六十六 (74)病传六十七 (74)淫邪发梦六十八 (76)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六十九 (76)杂病七十 (76)灵枢悬解卷九 (79)疾病 (79)上膈七十四 (81)忧恚无言七十五 (81)癫狂七十六 (81)厥病七十七 (83)寒热七十八 (84)寒热病七十九 (84)热病八十 (85)痈疽八十一 (87)黄帝素问灵枢叙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

《伤寒悬解》清黄元御著卷四·太阳经中篇 五十六章(转载)

《伤寒悬解》清黄元御著卷四·太阳经中篇 五十六章(转载)

《伤寒悬解》清黄元御著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转载)《伤寒悬解》清黄元御著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转载)发表者:赵东奇146人已访问太阳坏病太阳风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黄是也。

阳偏盛者,恐异日之入阳明,则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

阴偏盛者,恐异日之入三阴,则有小青龙、五苓散,预去其湿寒。

处治不差,病在太阳一经,自当应药而解,不成坏病。

医不知此,实其实而虚其虚,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补泻异施,遂成坏病,非复太阳本色矣。

坏病者,即后日之阳明与三阴也。

阳盛而泻其阴,则入阳明,阴盛而亡其阳,则入三阴,桂枝、麻黄之证,变为亢阳孤阴,是以曰坏。

至于阳明,俟其腑热内实,一下而愈,犹为逆中之顺。

然而腑邪伤阴,失于急下,亦伏死机,则顺中之逆,正自不少。

若夫三阴,阴盛阳负,动罹危亡,则逆居强半,而顺不十三。

仲景于是有救逆之法,随证处治,转逆为从,玄通微妙,良工苦心矣。

提纲二章桂枝、麻黄,太阳风寒主方也。

若至三日之久,正将入阳明、太阴之期,业经汗、下、温针,而病仍不解,则事当大坏,未必犹在太阳。

即太阳未罢,而亦未必尚属太阳桂、麻之证,是宜审观脉证,另立新法,故总立坏病之纲,详开救逆之门也。

太阳坏病提纲一太阳五十四【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治之得法,当解于本经,不至入腑传脏,而成坏病。

若至三日之久,已经发汗、吐、下、温针诸治,而病不解,则不在太阳,定缘误治,入别经而成坏病。

当观其脉证,知其所犯何逆,随证治之。

曰坏病者,非太阳之本病故也。

坏病提纲二太阳五十五【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先本下之,而复汗之,为逆。

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申明上章逆字之义。

风寒外闭,宜辛温发散而不宜下,燥热内结,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

若表邪未解,里邪复盛,则宜先汗而后下,若里邪急迫,表邪轻微,则宜先下而后汗,错则成逆矣。

管窥黄元御运用柴胡经验

管窥黄元御运用柴胡经验

管窥黄元御运用柴胡经验霍铁文;黄政德【摘要】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著有医书十一种,其中《四圣心源》乃扛鼎之作,黄氏遣方用药,精益求精,配伍合宜,辨证准确,多尊仲景,善于发挥,尊古不泥古.黄氏临床运用柴胡非常广泛,在《四圣心源》中包含柴胡方剂17首.柴胡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入足少阳胆经,配伍精当,疗效卓著.黄氏运用柴胡与补虚、清热、滋阴等他药配伍,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如噎膈、颠狂、牝疟、瘰疬、月经病等.本文探讨黄元御运用柴胡的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5【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黄元御;柴胡;《四圣心源》;和解少阳;癫狂;骨蒸;牝疟、瘰疬【作者】霍铁文;黄政德【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Abstract〕Qing Dynasty's famous medical master Huang Yuanyu wrote eleven kinds of books,the Sisheng Xinyuan was one of the great famous books,master Huang taked medication by selecting prescriptions andkept improving.The compatibility of medicines is proper and the differentiatioan of symptoms was accurate.He is not conservative though he respected Zhang Zhongjing,the emperor of medicine.Huang'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upleurum is very extensive,in the Sisheng Xinyuan including 17 kinds of Bupleurum prescriptions.Bupleurum pass betweenYin and Yang,it worked by cold and heat exchanges,the foot Shaoyang meridians,precise matching,the curative effect is outstanding.Huangs using Bupleurum with other tonify deficiency coonlinate tonic,clearing heat and nourishing Yin medicines,it can treat incurable diseases such as dysphagia,mania,female malaria,scrofula and menstrual disorder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from Huang Yuanyu using Bupleurum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Huang Yuanyu;Bupleurum;Sisheng Xinyuan;reconciling Shaoyang;mania;bone steaming;malaria of yin type;scrofula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金匮悬解卷十七黄元御医学大全...

金匮悬解卷十七黄元御医学大全...

金匮悬解卷十七黄元御医学大全...金匮悬解卷十七金匮悬解卷十七金匮悬解卷十七内伤杂病腹满寒疝宿食二十五章腹满、寒疝、宿食,病之相因者也。

寒水风木之邪,合而贼土,土湿脾陷,迫于风木之侵,滞塞不运,是以胀满,所谓肾气实则胀者。

《素问》语。

虽寒水之侮土,其中未尝无木邪也,风木上郁而克湿土,则为胀满,风木下郁而落寒水,则为疝瘕。

寒疝者,风木之下郁于寒水而凝结者也。

土之所以化谷者,火也,寒盛火衰,水谷不化,是谓宿食。

宿食既停,壅遏中气,变虚而为实,故宜攻下。

攻下虽行,而其始实属寒因。

则此三证,悉以寒为病本,总因于少阴之胜,跌阳之负也。

腹满十七章腹满一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胃脉,在足趺上,即冲般也。

微弦者,肝胆之气也。

脉见微弦,则木邪克土,戊土贼于甲木,胃逆而浊气不降,法当腹满。

若不腹满者,则甲木不贼戊土,乙木必贼己土,脾陷而清气不升,法当便难,以脾陷肝郁,不能行其疏泄之令也。

肝胆之脉,行于胁肋,若见两胠疼痛,此虚寒之气,从下而上也。

当以温药服之,温暖水土,以舒木气也。

盖木生于水,木气之郁,必因水寒,水位在下,木位在左右胁肋之间,两胠疼痛,是木气之郁,此必寒水之气从下而上侵于木位也。

腹满二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蔷蔷恶寒也。

趺阳以候阳明,寸口以候太阴,寸口脉弦者,肝木之克脾土也。

木邪郁迫,经气不舒,故胁下拘急而痛,木郁阳陷。

阴邪外束,其人当蔷蔷恶寒也。

蔷蔷者,皮毛振疏,战栗不宁之义也。

此申明上章之义也。

腹满三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阳清而阴浊,清则通而浊则塞,中气痞塞,是以满也。

腹满时减,复如故者,阳有时而复,故减,阴有时而胜,故复如故。

阴易胜而阳难复,是以减不逾时而旋即如故。

此为阴胜而内寒,非有陈宿之阻格,当与温药,以驱寒邪也。

腹满四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色和者,善嚏。

欠者,开口出气。

《灵枢·口问》: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

任启松老师建议的中医学习方法

任启松老师建议的中医学习方法

任启松⽼师建议的中医学习⽅法
如何较快学会上乘中医学
⼀..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种搭个⾻架.先背颂四圣⼼源,再背颂长沙药解,⼩病就可以上⼿了,先宗⼀家之⾔,以⼀龙治⽔,则天下⽆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世境内,只有黄元御⼀⼈.
⼆..再对伤寒悬解.⾦匮悬解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慢慢消化,并将四圣⼼源融会进去,建⼀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个深⽽宽⼴.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来回多耙⼏次,将历代⽼解都看看.去名相,去⼆元对⽴,建⽴象的概念,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流⾏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拙⽂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得,可拿来作垫脚⽯.玩味⼋个基本卦象,⽤⼀元嬴缩,⼀⽓流⾏串起来,则中医⽣理..[载营魄抱⼀]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元嬴缩及⼀点元阳真种⼦,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论坛理法⽅论中病情辩析,⽼朽在此恭侯各位.。

基于“枢轴运动”探析“脾-肝-冲任-胞宫月经轴”

基于“枢轴运动”探析“脾-肝-冲任-胞宫月经轴”

基于“枢轴运动”探析“脾-肝-冲任-胞宫月经轴”作者:徐芸王苏丽李世梅来源:《新医学》2022年第12期【摘要】月经轴理论溯源于《内经》,成熟于现代。

前辈罗元凯、杨家林教授系统提出“肾-天癸-冲任-胞宫”是产生月经的主轴,已得到业界充分的学术认证。

“枢轴运动”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核心学术思想,强调中土斡旋气机升降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影响。

该文基于黄元御“枢轴运动”理论及其对月经理法方药的阐述,探索性提出“脾-肝-冲任-胞宫月经轴”是育龄期女子月经产生和调节的关键轴心,并以现代医家从脾、脾肝论治月经病经验,为月经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枢轴运动;月经;脾-肝-冲任-胞宫月经轴Analysis of “spleen-liver-Chongren-uterus menstrual axis” based on the “pivot movement” Xu Yun△, Wang Suli, Li Shimei. △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 Shimei, E-mail:****************【Abstract】 The theory of menstrual axis can be traced back to Neijing and matured in modern times. Predecessors, such as professor Luo Yuankai and professor Yang Jialin systematically proposed that “kidney-Tiangui-Chongren-uterus” is the main axis of menstruation, which has been fully recognized by the experts in this field.“Pivot movement” is the core academic thought of Huang Yuanyu, a famous doctor in Qing dynast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Qi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movement in Zhongtu on human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ivot movement” proposed by Huang Yuanyu and the elabo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enstruation,the authors tentatively proposed that the “spleen-liver-Chongren-uterus menstrual axis” is the key axis of the generation and regulation of menstruation in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They also shared the experience of treating menstrual diseases based upon the spleen and spleen-liver theories,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c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nstrual diseases.【Key words】 Pivot movement; Menstruation; Spleen-liver-Chongren-uterus menstrual axis月经在《内经》被称为“月事”,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1]。

黄元御 难经悬解

黄元御 难经悬解

难经悬解清·黄元御难经悬解自序 (3)新刻难经悬解叙 (3)难经悬解卷上 (3)一难 (3)二难 (4)三难 (4)四难 (4)五难 (5)六难 (5)七难 (5)八难 (5)九难 (5)十难 (6)十一难 (6)十二难 (6)十三难 (6)十四难 (7)十五难 (7)十六难 (8)十七难 (9)十八难 (9)十九难 (10)二十难 (10)二十一难 (10)二十二难 (10)二十三难 (11)二十四难 (11)二十五难 (12)二十六难 (12)二十七难 (12)二十八难 (12)二十九难 (12)三十难 (13)难经悬解卷下 (13)三十一难 (13)三十二难 (13)三十三难 (14)三十四难 (14)三十五难 (14)三十六难 (14)三十七难 (14)三十八难 (15)三十九难 (15)四十难 (15)四十一难 (15)四十二难 (15)四十三难 (16)四十四难 (16)四十五难 (16)四十六难 (16)四十七难 (16)四十八难 (17)四十九难 (17)五十难 (17)五十一难 (18)五十二难 (18)五十三难 (18)五十四难 (18)五十五难 (19)五十六难 (19)五十七难 (19)五十八难 (19)五十九难 (20)六十难 (20)六十一难 (20)六十二难 (20)六十三难 (20)六十四难 (20)六十五难 (20)六十六难 (21)六十七难 (21)六十八难 (21)六十九难 (21)七十难 (21)七十一难 (21)七十二难 (22)七十三难 (22)七十四难 (22)七十五难 (22)七十六难 (22)七十七难 (23)七十八难 (23)七十九难 (23)八十难 (23)八十一难 (23)难经悬解自序昔黄帝传《内经》,扁鹊作《难经》,《史·仓公传》所谓黄帝、扁鹊之脉书。

黄帝脉书即《内经》,扁鹊脉书即《难经》也。

妙理风生,疑丛雾散,此真千古解人!其见五脏症结,全恃乎此,不须长桑灵药,上池神水也。

黄元御治便秘

黄元御治便秘

谢谢大家聆听!
黄元御治便秘
目录
· catalogue ·
壹壹壹壹壹壹 人书气病方案
01
02
03
04
05
06
·壹人·
黄元御
黄元御 (1705-1758) 名玉璐,字元御,
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 邑黄家辛埠村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 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乾隆御医,亲书"妙悟岐黄"; 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一气周流”的运动
• 黄元御云: “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一气周流”的运动
• 黄元御云: “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一气周流”的运动
• 黄元御云: “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壹病·
便秘
便秘的基本概念
• 便秘乃临床常见内科疾病,是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硬、 排便困难。偶尔发生便秘非病理现象,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 饮水习惯及运动改善,如便秘时间>12周则为慢性便秘,则 需进行系统治疗。
热秘
冷秘
肠腑燥热,津伤便秘
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中医便秘分型
实秘
虚秘
饮食积滞、气机郁滞
脾肺气虚,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无力
“一气周流”视野下便秘的病因
阳盛,即胃肠燥热 阴盛,即土湿木郁
中气虚
《四圣心源》谓:“以阳主开,阴主阖,阳盛则隧窍开通而便坚, 阴盛则关门闭涩而便结。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 也。盖肾司二便,而传送之职,则在庚金,疏泄之权,则在乙木。 阴盛土湿,乙木郁陷,传送之窍既塞,疏泄之令不行,大肠以燥金 之腑,闭涩不开,是以糟粕零下而不黏联,道路梗阻而不滑利,积 日延久,约而为丸。”

黄元御,难经悬解,七十四难,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

黄元御,难经悬解,七十四难,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

黄元御,难经悬解,七十四难,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
者肝也
七十四难
书名:《难经悬解》作者: 黄元御
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针之要妙, 在于秋毫者也。

《灵枢.刺法》,冬刺井,春刺荥,夏刺俞,长夏刺经,秋刺合,与此不同。

井为木,春刺井者,以其邪在肝木也。

荥为火,夏刺荥者,以其邪在心火也。

俞为土,季夏刺俞者,以其邪在脾土也。

经为金,秋刺经者,以其邪在肺金也。

合为水,冬刺合者,以其邪在肾水也。

然五脏一病,辄有五条,未可拘也。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肝主色也,臊臭者肝也,而中有心病,心主臭,入肝为臊也,喜酸者肝也,而中有脾病,脾主味,入肝为酸也,喜呼者肝也,而中有肺病,肺主声,入肝为呼也,喜泣者肝也,而中有肾病,肾主液,入肝为泣也。

其病众多,不可尽言,虽四时有数,并系于春夏秋冬,刺法系于四时。

而针之要妙,则在于秋毫之间,其变无穷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完美版

黄元御《四圣心源》完美版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民间中医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校编/forum/四圣心源自叙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争光日月。

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

创辟大略,遇事辍笔。

庚午四月,北游帝城。

十一月终,南赴清江。

辛未二月,随驾武林。

四月还署,研思旧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

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

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

癸酉二月,解长沙药性,五月删定《伤寒》,七月笔削《金匮》,八月修瘟疫痘疹,成于九月十七。

维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

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

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嗟乎!往者虞卿违赵而著《春秋》,屈原去楚而作《离骚》。

古人论述,往往失地远客,成于羁愁郁闷之中。

及乎书竣业就,乃心独喜,然后知当时之失意,皆为后此之得意无穷也。

向使虞卿终相赵国,屈原永宦楚邦,则《离骚》不作,《春秋》莫著,迄于今,其人已朽,其书不传,两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当世安乐之人,其得天者诚厚。

然隙驷不留,尺波电谢,生存而处华屋,零落而归山丘,身与夕露同晞,名与朝华并灭。

荆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为安乐者焉在!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

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

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

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勗之而已。

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黄元御-1-四圣心源-2-阳湖张琦序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

自黄岐立法,定经脉,和药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二。

于是有和、缓、扁鹊、文挚、阳庆、仓公之徒相继而起,各传其术,以博施当世,而方药至张仲景而立极。

厥后皇甫谧、王叔和、孙思邈祖述而发扬之。

起废痼,润枯毙,含生育物,绝厉消沴,黄岐之道,于斯为盛。

一代医圣黄元御传(四)

一代医圣黄元御传(四)

一代医圣黄元御传(四)十一月终,《素问悬解》写成。

《素问悬解》十三卷,八十一篇。

世传《素问》刺法篇、本病篇已亡,黄元御取诊要经终论部分内容补刺法篇,取玉机真藏论部分内容补本病篇,恢复原来篇目,并将各篇重新编次,为养生、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

各段经文逐一注释,尤其对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等理论,作了充分地阐述。

他在《素问悬解自序》中说:“十一月终书成,淆乱移正,条绪清分,旧文按部,新义焕然。

”阳湖冯承熙在《新刻素问悬解叙》中评价说:“观其条理分明,篇第昭晰,其所移置,则若符节之合也。

义意周密,脉络融贯,其所诠释,则日星之炳也。

然后叹穷微探奥,集其大成,远胜于前人之所为者。

”一年之内,完成了《素问》这部经典医学著作的诠释,黄元御虽然精力衰乏,年迈气虚,又要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但是忙碌一年,脱稿之后,心里却感到充实和快慰。

他在《素问悬解自序》中,慨叹道:“嗟乎!以东海顽人,远宾上国,研田为农,管城作君,流连尺素,爱惜分阴。

春雪才收,秋露忽零,星斗屡易,弦望几更。

倏而陇阴促节,急景催年,冰澌长河,霜结修檐。

岁凛凛以愁暮,心悢悢而哀离,夜耿耿而永怀,昼营营而遥思。

此亦羁客迁人骚牢悱怨之极,概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无何稿脱书清,事竣业就,遂作岐伯之高弟,黄帝之功臣。

是即拥旄万里之荣,南面百城之乐也,贫而暴富,莫加于此矣。

”去年当八部书成时,那种想停止著作的念头完全改变了。

他现在想的是,在有生之年,把“四圣”医著全部作出注释,做献身于中医事业的“高弟”、“功臣”才是人生无上的荣耀和最大的快乐。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丙子),这是黄元御生前紧张著述的最后一年。

他想在这一年中,要写完《灵枢悬解》和《难经悬解》,使“四圣”的经典医著全部臻于诠释。

春节后回到北京,医友同仁、文人墨客都前来叙旧谒见。

特别是澹明居士,他同黄元御从老子到庄子,从《道德经》到《庚桑子》谈得格外投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
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
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掌内手大指根丰肉曰鱼。关前为阳脉,当见九分而浮。遂上鱼为溢,此不
止九分,而浮亦乖常,是阳脉之太过者,为外关内格,此阴乘阳位之脉也。关
十难曰:一脉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
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
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
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
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手足六阳。行于阴亦二十五度,手足六阴。一周也,故五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第477页】
难经悬解
· 2 ·
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会于手太阴之寸口。经脉一日五十周,今日平旦,始于
手太阴之寸口,明日平旦,又会于手太阴之寸口,此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
取于寸口也。
会寸口者,营气也,故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但言营气。若卫气,则今日
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绝命,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
损脉从上下也。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第482页】
卷上
· 7 ·
至脉从下上,自下而升也。损脉从上下,自上而降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
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
全六,此之谓也。
肝木色青,浮涩而短,肺脉,胜肝者也,大而缓,脾脉,肝所胜也,浮大
而散,心脉,肝所生也,小而滑,肾脉,生肝者也。经言知一为下工六语,亦
邪气脏腑病形文。
■ 十四难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
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然:一呼一至曰离经,
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脉绝于内
也,而医反补其心脉,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脉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第481页】
难经悬解
· 6 ·
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补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
重竭,重竭则必死,其死也静。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
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肝肾为阴,心肺为阳,阳在外,阴在内,绝于
内者,肾肝之气也,绝于外者,心肺之气也。
■ 十三难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
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
后为阴脉,当见一寸而沉。遂入尺为覆,此不止一寸,而沉亦殊恒,是阴脉之
太过者,为内关外格,此阳乘阴位之脉也。外关内格者,阴格于内而阳关于外
也。内关外格者,阳格于外而阴关于内也。溢者,如水之满溢也,覆者,如墙
之倾覆也。真脏之脉,胃气绝也。义详《素问·玉机真脏》。《灵枢·终始》:人迎四
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外格不通,死不治。寸口四盛,且大
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义与此异。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第478页】
卷上
· 3 ·
■ 四难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
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阳浮而阴沉,心肺为阳,故呼出者,心肺之气也,肾肝为阴,故吸入者,
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
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
脉,当参相应也。
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
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
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濡、软同。
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
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故曰轻重也。
肺主皮,心主脉,脾主肉,肝主筋,肾主骨,故其脉各见其部。菽,豆也。
■ 六难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
《灵枢经》谓之《内经》。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
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神门,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
少阳脉动禾髎,足太阴脉动箕门、冲门,足阳明脉动大迎、人迎、气街、冲阳,
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
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
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
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两关候肝脾,两尺候肾
也。
■ 五难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
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
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气根于水,肾间动气,是谓人身生气之原,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
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此气者,人之根本,譬之树木,根绝则
则濡实,肝则牢长,是肝脉沉而微浮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
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
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
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人死者,水中生气独绝于内也。守邪之神,保固真气,捍御外邪
也。
■ 九难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
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第480页】
卷上
· 5 ·
腑脉数,脏脉迟,数为热,迟为寒。
■ 十难
少阳脉动听会、颔厌。皆穴名。然,答语辞。寸口者,脉之大会,以肺主气,十
二经之脉动,肺气鼓之也,故肺朝百脉,十二经脉,皆朝宗于肺。而大会于寸口。寸
口者,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语。故曰寸口。气口,即寸口也。寸口
三部,鱼际为寸,太渊为关,经渠为尺,皆穴名。是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四十
清·黄元御
民间中医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校编
/forum/
· 1 ·
难经悬解卷上
■ 一难
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难,问难也。《难经》者,问难《黄帝内经》之义也。黄帝谘歧伯,作《素问》、
一脉辄变为十也。
一脉十变,义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论》。五邪,五脏五腑之邪。刚柔,
脏邪刚,腑邪柔。肝脉急,肝合胆,心脉大,心合小肠,脾脉缓,脾合胃,肺
脉涩,肺合大肠,肾脉沉,肾合膀胱,刚则脉甚,柔则脉微。脏腑之邪各五,
二五为十,故令一脉变为十也。此候小肠与心脉,即候心、小肠于左寸,肺、
大肠于右寸之法也。
大小肠腑虽至浊,而其经自手走头,乃六阳中之至清者,故可候于两寸。
后世庸愚,乃欲候二肠于两尺,狂妄极矣!
■ 十一难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
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
也。
经,《灵枢》。五十营: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
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阴三阳之王时日大要
也。
一岁三百六十日,六气分王,各六十日。冬至子半阳生,始得甲子,三阳
当令,夏至午半阴生,始得甲子,三阴司气。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素
问·六节脏象论》语。六气分王六甲,而终一岁,一定之数也。
■ 八难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
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
能至肾,至肝而还,则五十动中必见代止,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由
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其次第也。
■ 十二难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
肾肝之气也。呼吸之间,不浮不沉,其应在脾,是脾之受谷味,而在中者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肝肾
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而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主
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心肺俱浮,而心则大散,肺则短涩,是肺脉浮而微沉也。肝肾俱沉,而肾
关上阴阳之中分也。分寸为尺者,分一尺之一寸为尺也,分尺为寸者,分一尺
之九为寸也。阴得尺中之一寸,曰尺者,以一寸为一尺也,阳得寸内之九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