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之对联基本知识-1

合集下载

对联的知识点五点总结

对联的知识点五点总结

对联的知识点五点总结知识点一:对联的来源和发展对联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中国古代,对联是由文人雅士们在诗词创作中衍生而来。

古代对联的形式是上句横批下句,往往是反义词或者是对仗词。

后来,对联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对联名家。

在明清时期,对联更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中国对联的黄金时代。

至今,对联在中国文化中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知识点二:对联的形式特点对联的形式非常简单,通常是由两句话组成,上下呼应,相对对仗,需要押韵。

在形式上,对联要求上下对应,下联的字数要与上联相同或者是对称,这样才使得对联更加美观。

在内容上,对联要求上下联要有一定的意思对应和表达出来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性。

同时,对联的押韵要求也非常高,往往需要用典故或者是成语来押韵。

知识点三:对联的艺术价值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

对联在形式上要求相对对仗,内容上要求意思对应,这一点体现了对联的艺术价值。

同时,对联的押韵要求也非常高,这对作者的词汇和语言的运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对联名家,他们的对联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知识点四:对联的传统和现代形式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传统形式的对联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是以卷轴形式呈现。

而在现代社会,对联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有很多新形式的对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说网络对联、现代装饰画中的对联等等,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和乐趣。

知识点五:对联的传承和保护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目前,对联的传承工作在中国还不够完善,有些传统形式的对联已经逐渐被淡忘。

因此,应该加强对对联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广对联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

对联文化常识

对联文化常识

对联文化常识
1、对联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2、对联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3、对联的贴法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用文言文或白话文进行对仗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联以对仗的形式,起音韵、对句法、对音律,通过反复对比,使两句话达到平衡统一、旋律优美的艺术效果。

对联在中国的历史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仗是对联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对仗即是对字音、字义、字形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对称的结构。

在对联中,字音是最基本的对仗要素,要求对联的每一句都有相同的或相似的音韵。

字义对仗是指对联的意义之间要有对应关系。

字形对仗则是对联的视觉形式上要呈现出平衡和对称的美感。

其次,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每句一定要五言或七言。

这是由于五言和七言是中国古代汉字诗的基本格律。

而且,五言和七言的句子长度适中,既能容纳两句的对仗关系,又能形成对联的平衡感。

再次,对联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有喜庆对联、吉祥对联、道德教育对联等。

无论是哪类对联,都要注意对联的内容表达要准确、简洁、有力。

同时,对联要求表达的含义要深入浅出,让人一看即懂,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最后,对联的创作也要注重审美效果。

对联的形式要求呈现出一种平衡美和和谐美。

所以,在对联的选材、构思和字句的运用上都要追求美感,力求达到意境明朗,音韵优美的效果。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被广泛应用,还被用于文学创作、教育宣讲、环境布置等。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被中国人民所热爱和重视,也为世界人民所称道和赞叹。

对联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实践的艺术。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对联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对联的内涵和韵味。

对联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对联艺术在当代得到新的突破和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的基础知识摘抄:
一、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明清时期,对联逐渐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建筑装饰等方面。

二、结构与要求:
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词性相对: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子结构要相似。

平仄相对:传统对联讲究平仄,一般要求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三、分类:
按用途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门联、厅堂联、风景联等。

按内容分:抒情联、写景联、议论联、谐趣联等。

四、写作技巧:
选材: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和素材。

立意:表达鲜明的观点和情感。

修辞:常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经典对联举例:
春联: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下联“红梅点点迎新春”,横批“辞旧迎新”。

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福寿双全”。

六、对联的文化意义: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仪式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例: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4、工对又叫严式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5、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例: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6、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①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②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③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四、对联的写作技巧一、遣词技巧1、比喻法例: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2、夸张法例: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3、衬托法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4、对比法例:心清水浊===山矮人高;5、反对法例: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6、自对法例: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7、借对法例: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8、借代法例: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9、双关法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10、用数法例: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二、用字技巧1、拆字法例: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2、合字法例: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3、复字法例: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4、叠字法例: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5、同字异音法例: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6、同音字法例: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7、谐音法例: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8、漏字法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此外还有同傍法、拟声法、析数法、应首法、数字领法、交叉法、复韵法、虚字法、玻璃字对三、组句技巧1、回文法例: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1倒句回文例:结同心果===开并蒂花倒读即为:2倒章回文例: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倒读即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2、排比法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例: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3、顶针法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4、反复法例: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5、嵌字法: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1整嵌:就是把名字整个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2分嵌: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6、反问法例:不经几番麻炼===怎成一段锋芒7、设问法例: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8、分总法1先总后分式;例: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2先分后总式;例: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此外还有潜意法、歇后语法、婉曲法、层递法、无情法五、对联的禁忌1.忌同声落脚2.忌同声收尾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4.忌孤平或孤仄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6.忌同义相对※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如:天赐灵湖,幅幅美景天铸就;地书华章,张张图画地生成彭贤伦题罗甸县烈士陵园长廊联;2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一般情况下,1—11字为短联,12—20字为中联,20—29字为长联,30—60字为中长联,60—100以上为特长联;3上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生似高山仰日月;逝如流水汇江湖沙先贵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4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到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5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是同字相对、专用名词相对、文言虚词相对,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如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立是使得的”;近日人潮沸腾;来日天翻地覆;其中“日”字相对,平仄相同,不讲究对立;※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①按音步调平仄:②按语意调平仄:③上联不论,下联工对:上联只管按意思说去,不拘平仄,下联要与之严格工对;六、对联的基本要素1、字数句数相等: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上联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2、词性相当: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花外子规燕市冷↓↓↓↓↓名词方位词名词名词形容词↑↑↑↑↑柳边精卫浙江潮3、结构相应:指语法结构相称;所谓结构,即几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叫结构;水作青罗带↓↓↓主语谓语宾语主谓动宾↑↑↑山为碧玉簪4、节律相协:对联中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即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一”或“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故无固定格式;但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拍”;对语的节奏是音和义的停顿规律,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种;①语意节奏:如“党兴盛举;春润神州”为“二二节奏”;②声律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节奏,又称音步,构成声律单位,以此论节奏;不雨山常润↓↓二三↑↑无云水自阴帆运浮云阔↓↓↓二二一↑↑↑江空得月多5、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只能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不能组成有意义的对联;一般上联写景、下联抒情;上联轻,下联重;上联虚、下联实;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这一副上下联无关联,就不能称作对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6、平仄相对: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划分略有不同;旧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新四声:–′ˇ‵;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对联,又称“对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具有典型的汉字文化特征。

对联每幅都包括两句平行排列的诗句,通常是七言或者五言,内容通常对仗或呼应。

对联要求表达简明扼要、意义深远、富有对比和对仗之美。

1.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形式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诗人韩愈和苏轼相继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了对联的形式,开创了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

宋代时期对联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艺术形式。

据传,古代文人酷爱游览名胜,每到一处都要留下对联以示纪念,逐渐地在文人士大夫中风行。

明清时期,对联的艺术性逐渐被推崇重视。

在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联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2. 对联的规范对联应当符合规范,包括严格的字数要求、句式要求以及表达要求。

举例来说,对联的字数通常是七言或者五言;对联的对仗要求严谨,既要形式上对仗,语意上也要呼应。

对联的两句必须内容相关,要贴近主题,不可脱离,也不可离题。

同时,对联的形式要求亦需遵循平行、对仗、通顺的原则。

3. 对联的类型对联的类型主要包括喜庆对联、祝福对联、抒情对联、题画对联、春联等,每个类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写作方式。

- 喜庆对联:通常用来在喜庆的日子和场景中使用,表达喜庆的氛围。

例如:福寿双全、天天向上。

- 祝福对联:用来对朋友、家人或者社会各界进行祝福和慰问。

例如:长命百岁、幸福安康。

- 抒情对联: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真情实感,通常含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例如:春风得意、秋水澄清。

- 题画对联:用来赞美画作或者配合画作展现某种意境或主题。

例如:山水悠悠、云雾缭绕。

- 春联: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一般贴在门上,以驱逐厄运、邀请好运。

4. 对联创作技巧对联的创作技巧包括字词的搭配、意境的描绘、对仗的呼应等。

对联要求画龙点睛,简明扼要。

在对联的创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 字词搭配:对联的每一个字都要精心挑选,使得字词之间含义呼应,用词地道,富有韵味。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用对称的两行字加以装饰,通常由七个或八个字组成。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嫁、寿宴等场合,以表达吉祥、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信仰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认为言辞有神奇的作用,通过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愿。

对联的内容通常是通过运用成语、诗句、谚语和俗语等形式,来寄托人们的情感和期盼。

对联的形式特点是对称平衡。

每一句对联的上下两行字要在数量和意义上保持平衡,形成对仗的关系。

例如,“福”字为一句上联,与下联的“禄”、“寿”、“喜”等字形成对称的结构。

这种平衡的形式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也是对联美学的表现之一。

同时,对联的字数也有一定的规定。

一般来说,对联的字数要求不多于八个字,常见的是七个字或六个字的对联。

这种限制使得对联更加简练、精炼,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出更多的意义。

对联的创作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对联要求言之有物、寓意深远,能够抓住主题,表达出清晰的意境。

同时,对联还要讲究字体的美感,要求书写工整、利落,字形要美观大方。

对联的使用有一定的礼仪规定。

在正式的场合中,对联的悬挂位置有讲究。

通常上联悬挂在门楣上,下联则悬挂在门扇上,象征着福气从门外引入。

此外,对联的取挂时间也要注意,一般在农历新年、婚嫁、寿宴等喜庆的时候使用。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宫廷文化中还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对联都承载着人们的愿望和心愿。

它代表着中国人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也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通过对称平衡的方式,用辞严谨、精炼的表达来寄托人们的愿望和心愿。

对联的使用有一定的礼仪规定,悬挂位置和取挂时间都需要注意。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对联呀,那可是咱中华文化的瑰宝呢!这里有十个基本知识,咱可得好好唠唠。

其一,对联得对仗工整呀!就像两个人站在一起,得相互匹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才有那味儿。

你想想,要是上联说“红花”,下联来个“绿叶”,多和谐呀,要是来个“蓝球”,那可就不伦不类啦,对吧?其二,平仄得协调。

这就好比音乐的节奏,平平仄仄平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味。

要是平仄乱七八糟,那读起来得多别扭呀,就像唱歌跑调一样。

其三,字数得相等呀。

上联几个字,下联也得几个字,不然一边长一边短,多难看呀。

这就跟人的两条腿似的,得一样长才能走得稳当。

其四,意境要相符。

上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图,下联要是来个杀猪宰羊的场景,那不是大煞风景嘛。

其五,用词要精炼。

别啰嗦半天说不到点子上,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就别长篇大论啦。

其六,要有新意。

老一套的东西大家都看腻了,得有点新花样,让人眼前一亮。

其七,注意韵律。

读起来要有节奏感,就像跳舞一样,一板一眼,有起有伏。

其八,要符合情境。

过年有过年的对联,结婚有结婚的对联,可不能乱套哦。

其九,多学习古人的经典对联。

那可都是精华呀,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其十,要多练习。

就像练功一样,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写出好对联来。

咱平时过年贴的对联,那都是有讲究的呀。

好的对联能让人心情愉悦,还能增添喜庆的氛围。

大家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对联,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说要是没掌握好这些基本知识,能写出好对联来吗?所以呀,咱们都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对联文化传承下去。

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对联的魅力,这多有意思呀!。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对联是一种文体,通过简短对偶句表达感悟。

其基本要素包括格律、结构和意境。

在六个要素中,字数相等且内容相关是基础要素,而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和节奏相应则是语法、声律要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要素的知识点。

格律相对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即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平仄相反。

马蹄韵格律是其中的一种,指的是按照马蹄的形状来交替平仄。

单边五言、七言、十一言的格律各有两种,而长联则可以采用长联自对的方式。

在意节点定韵中,需要抓住意节点的最后一字来调节平仄,使其平仄基本上两两交替。

对联仄起平收,即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但不能出现三仄尾或三平尾。

失替和失对是对联中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情况。

对联的结构要求相同,即对联的结构应该一致。

节奏相应则是指平仄相谐,即上下联的节奏应该相应平仄相谐,使得对联更加和谐美妙。

意境相谐是对联的重要要素之一,指的是上下联的内容应该相互呼应,产生共鸣。

对联应该即景即事,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所感所思,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情感。

通过对对联的基本要素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联的规则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

5、在使用格律韵时,有两种标准可供选择:平水韵(古韵)和中华新韵(今韵)。

如果使用古韵,需要进行注明。

如果没有注明,默认使用今韵。

为了确保准确性,最好无论使用今韵还是古韵,都进行标明。

6、入声字在古韵中存在,而在今派中则分为XXX和XXX。

如果使用中华新韵,就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使用古韵,需要记住这些入声字属于仄声。

掌握入声字的方法有规律可循:1.根据自己的地方口音读这个字,如果发音短促,一般就是入声字。

2.发音中韵母有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3.最快速、权威的方法是使用网络平仄古今韵查询。

4.经常吟诗填词作曲对联的朋友,建议使用古韵。

因为填词需要韵押,律依古韵;而且熟能生巧,惯了古韵后就不会惯使用今韵了。

同时,一副联不能混用韵,当对联出句是古韵时,必须律依古韵。

7、多音字在网络平仄查询时无法识别,会出现“通”字。

【50页】②中《中华对联》之对联基本知识

【50页】②中《中华对联》之对联基本知识

十六、【无情对】
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 (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例: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十七、【合掌】
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 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 概念雷同 例:
碧/翠 白/素 红/赤 孤/独 中国/神州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 为“合掌”,指上下联相 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 如“赤县”对“神州” “旭日”对“朝阳” “史册”对“汗青”
七、【短联】
无硬性规定,一 般指上下联字数四 至十一字的联语
八、【长联】
亦无硬性规定, 一般指上下联字数 各达十二字或以上 的联语
九、【片玉】
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 绝对),举二例如下 1.食包包食饱:酒楼联, 同时加入[叠字]、 [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转类:由一个字由一类活用到另一类。如 第一个包作名词,第二个包作动词(保正) 2.鹅儿不食草菓: 一医师联,“鹅儿不食草 “为药名,“草菓“又是药名
廿四、【叠字法】
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的方法。 例: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 卿卿暮暮朝朝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 处处寻寻觅觅
廿五、【反复法】
指将同样一个字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隔句运用或者 重复运用的方法。
例:
开关早,关关迟, 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 请先生先对
廿六、【复叠法】
指同一联语中,既用复字又用叠字的 方法。
例句:
[鸿]为(江边鸟) [蚕]是(天下虫)
2.合拼:
将字与字或字与偏旁部首 组合成其他字。例句: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锺>

【49页】③下《中华对联》之对联基本知识

【49页】③下《中华对联》之对联基本知识

汲来江水煮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卌五、 镶嵌法】 卌五、【镶嵌法】
指将特定的汉字巧妙而自然 地嵌入上下联语中的方法 镶嵌法范围极为广泛, 注:镶嵌法范围极为广泛, 计有气节、姓字、数字、 计有气节、姓字、数字、方 药名、年号、 位、药名、年号、名称等等 不再细论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 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 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 一定的位置。 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 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 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 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 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 如《题嵌金刚手秘密主》一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鱼腹浦联
又如: 又如: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如: 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
结同心果 / 果心同结 开并蒂花 / 花蒂并开
(常用婚联) 常用婚联)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 上联变为下联, 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晴日海霞红霭霭
武汉龟山联) 倒读即为: (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 佚名题武汉龟山联
霭霭红霞海日晴 晓天江树绿迢迢
卅八、 集引法】 卅八、【集引法】
即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词曲赋句、碑文、格言、 即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词曲赋句、碑文、格言、 成语等等构成新的意境的创联方法 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 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 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 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 称完全集句。 称完全集句。如:

对联的基本知识要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要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的由来:
相传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周朝时期,人们便把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悬挂在门上,以去除厉鬼。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后蜀主孟旭也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

明代时期,民间对对子的习俗开始流行,对联的名字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

到了今天,在春节这天贴春联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基本知识:
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要对称。

3、意义相关。

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有机整体。

4、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使对联有音乐美。

对联的书写和张贴: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

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贴、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的分类:
常见的有:春联,门联,喜联,挽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等。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基本知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春归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万木荣。

春联是我们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对联。

对联的上下联和相对的字词句要符合下列条件:一、字数相等;二、词性相同;三、结构相应;四、句式相似;五、内容相关;六、平仄相对。

这样的两行字就构成了一副对联,也称对子。

对联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一种短小精悍、可以独立运行的文学体裁。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对联的量词叫副。

上联或下联的量词叫比。

对联除上下联以外,还有横批,也叫横额。

上下联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而横批则可有可无,门联一般都有横批。

横批的字数要少,内容和上下联要相关,最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章对联的几个要素(1)一、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首要的一条要求。

这一要求也是与它“立”起来分别悬挂张贴的用途相适应的。

字数相等,可以给人以匀称雅观、平衡舒适的美感。

二、词性相同。

上下联相同的字位要词性相同,分别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

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一个字就是一个基本词,相当一部分字词都兼有多种意义与词性,所以,使用时可以只取其一。

三、结构相应。

这是指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必须互相照应。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四、句式相似。

对联字数多少可以视使用情况而定,不拘一格,灵活掌握,也没有固定的句式。

但就一副对联来讲,上下联的句式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就是“失对”,不能成其为对联。

比如,有人取毛泽东诗两句为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这就属于“失对”,上下联不仅在词性、结构上相差太远,而且句式也不同。

上联是“二----二----二----一”的结构,下联却是“二----二----一----二”的结构,所以尽管它的意境很美,但不是对联。

而另有些诗句是可以成对联的,比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规则和技巧。

以下是
对联的常识和技巧:
对联常识
1. 上下联的字数应相等,一般情况下都是5个字或7个字,也有多字
或少字的。

2. 上下联对应词语的字音应尽量避免相同或相似,押韵更佳。

3. 上下联的词性应大体相同,即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以此
类推。

4. 上下联的句子结构应当相似或相对。

5. 对联的主题应当和谐统一。

对联技巧
1. 理解含义:在写对联前,理解上下句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

2. 练习:对联需要练习才能掌握,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然后与他人的
作品比较。

3. 押韵:对联的末尾可以押韵,这有助于记忆。

4. 视觉美感:对联应该看起来整齐,所以正确使用格律是很重要的。

5. 文化背景: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熟悉常用的成语、典故和象征物,这将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和创作对联。

6. 听取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向他人展示你的作品并听取他们的建议。

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和技巧,你将能够创作出既符合个人风格又具有艺
术价值的对联。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如下: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门对等,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

它要求字数相等、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独特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对联,由横批、上联、下联等三部分组成,被广泛使用于过年、名山盛景、居家、婚庆和生意开张等罩帆。

一般情况下,谈论对联知识、规则等,主要是针对上下联。

发展由来:
对联,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的中原地区,就有过年时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是在两块纳闷弯桃木片上分别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两边,有驱邪护宅之意。

现在的春联,就是由桃符演变发展而来。

最早的一副春联,为后蜀主孟昶所做,他把过去桃符刻两个神的名字,换成了“洞闷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是最早的对联。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期。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效用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宣柒气氛。

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

例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黄兴,在武昌起义一周年的纪念会上,奋笔直书: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是歌颂辛亥革命的佳联,至今还传为美谈。

又如在教师节期间,有人写道: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烈火,化甘露浇桃李催放理想鲜花。

显然这是尊师重教,赞扬师德师风的对联。

2005年春联欢晚会,为喧柒盛世迎春的热闹气氛,安排了新春对联专题节目,以各个省市的特色为题,进行联对,如吉林与辽宁贯对:吉林: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辽宁: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河北: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南: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不无双北京: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上海: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这些对联寓意深远,同时为当年的春晚添姿添色。

再如在抑恶扬善,扶正劫邪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墓前有这样一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人从宋后羞为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些对联能使人们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贬斥邪恶,弘扬美德。

总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喧柒气氛,传播智慧,陶冶心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二、对联的结构及张贴方法(1)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构成。

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横批与上、下联紧密相连,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上、下联的思想。

对联学习的基本知识

对联学习的基本知识

对联学习的基本知识- 公号内回复“目录”,送你往期经典诗词解读 -回复“李白”,获取李白诗词合集- 回复“康震”,获取康震老师解读诗词合集-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对联基础知识总结1 对联的起源?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

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2 什么是对联?对联又叫做动人两行字,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

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

3 什么是汉字平仄?按照普通话来说,汉字发音是阴平或者阳平的为平,发音为上声或者去声为仄。

也就是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4 对联为什么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汉字的平仄和谐交替产生乐感效果。

5 平水韵中汉字是如何区分平仄?① 平水韵中读音为平的汉字分为上平、下平,这与我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② 平水韵中读音为仄的汉字分为上声、去声、入声。

上声、去声与我们普通话中三声、四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③ 平水韵中多出一个“入声”,入声是平水韵字的一个声部的集合。

也就是说平水韵里有五个声部。

而平水韵中“入声”部的汉字现在已经被归入到今音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里了。

6 对联的平仄规律主要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

诗律马蹄律意节律7 诗律的正格是什么?1: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8 马蹄律正格马蹄律是把句子中每两字分为一个音节,叫做“二字而节”,每一节同是平声或同是仄声;相邻两节平仄交替,上下两句则是逐节平仄相反,叫马蹄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9 关于马蹄律变格没有严格遵循“平仄两两交替”规则即可视为马蹄韵的变格。

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都存在变格。

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变格都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10 意节律意节律是对诗律和马蹄韵的补充,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

11 怎样对待和使用三种平仄理论?应该以马蹄韵和诗律为基础,意节律为补充,具体而言诗律可以安排好由一个和两个分句组成的联句的格律问题;马蹄韵解决了多个分句的联句的韵脚安排问题;意节律则解决了含领字、衬字或多音节专用名词的句内平仄安排问题12 什么是失替?不管是5个字、7个字的句子,或者更多的字的句子,在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的平仄都是交替出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 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如:
見諸法空虛, 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眾生平等, 三人行必有我師
若將上聯的“直超彼岸”改為“已無後有”,就與下聯“必有我 師”的“有”異位重字。
七、【短聯】
無硬性規定,一 般指上下聯字數四至十一字的聯語
八、【長聯】
亦無硬性規定, 一般指上下聯字數 各達十二字或以上 的聯語
九、【片玉】
只有上聯而長時間無下聯的稱為片玉(參看 絕對),舉二例如下 1.食包包食飽:酒樓聯, 同時加入[疊字]、 [反復]、[轉類]、[拆拼]、[頂真]幾個技巧。 轉類:由一個字由一類活用到另一類。如 第一個包作名詞,第二個包作動詞(保正) 2.鵝兒不食草菓: 一醫師聯,“鵝兒不食草 “為藥名,“草菓“又是藥名
十、【合璧】 或稱“雙璧”, 指將“片玉”之 聯對上。
十一、【絕對】
對聯中所謂的“絕對”有兩重意 思: 1.指對聯在技巧上用詞上空前 絕後的好,甚至無與倫比的地步 2.謂之聯中的出句奇巧新穎到 無人對出的地步,常被人稱為絕 對(或稱片玉)
借對(假對)
這是詞性上寬工轉化的一種方法, 指句 中詞性和詞語的含義雖非工對,但借助其 另外的詞性和含義,則成工對。如:
灑漬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頷聯)
“尋常”在此為普通之意,屬形 容詞,但古制“尋”、“常”又皆 為度量單位,屬量詞,借用此含義, 則與數詞“七十”相對為工。又如, “大而言之”對“志於道者”,其 中,“言”與“道”在聯中的含義 分別是作為動詞和名詞的,但“言” 亦有作為名詞之含義,道亦有作為 動詞之含義,二者相對仍屬工整。 不過,借對在對聯中用得不多,只 是在需要變通時不得已而為之。
漏網之魚,世間時有
脫天之鳥,宇內尚無
諸佛洞觀實相而無住 眾生遊戲虛空而不知
2.異位重字:
例:
指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
陶匠摶泥,掌中[觀]果 樵夫[觀]弈,夢裏入槐
3.異位互重:
比較特殊,允許適當使用。 例:
[萬 ]法 [一 ]心 , [ 空 ]不 異 [色 ] [一 ]心 [ 萬 ]法 , [色]即是[空]
又如:
“智愚”對“行止”、“榮辱”對“是 非”、 “微言大義”對“正法妙心”、 “至高無上”對“微妙甚深”、 “山色溪聲”對“晨鐘暮鼓”、 “煩惱即菩提”對“微塵含刹土”、 “如秤錘落井、礪石投潭” 對“縱仙術隱空、神通入海” 等,不僅上下聯相對,而且句中也都有自 對。 句中自對的用法,在對聯(特別是長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十五、【自對】
亦稱當句對,指對聯中的字詞句,不僅 上下聯相對仗,而且上聯和下聯自身之 中(句中)也存在對仗 例:
桂馥蘭芬,水流山靜 花明柳媚,月朗風清
(其中桂馥蘭芬與水流山靜相對,亦與花明柳媚相對)
自對,又稱“句中自對”,或 “當句對”,指對聯中的字詞句, 不僅上下聯相對仗,而且上聯和下 聯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對仗。這 就使對聯更加工穩,更增添了對襯 美。如“真妄”對“始終”,“真” 與“妄”、“始”與“終”,就是 句中自對。
《中華對聯》
第一章
對聯基本知識
全校任選課《中華對聯》 課程代碼:R11067 學時:30 學分:1.5
五、【正格】
無絕對定義,大致可用兩 點說明(專指聯格) 1.嚴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 格律,對仗工整協調,上下 聯相應詞句成對 2.對聯每邊最後兩句的句腳 平仄不相同者
六、【變格】
亦無絕對定義,用三點說明(專指 聯格 ) 1.不過分強調平仄、工仗的楹聯 2.對聯每邊最後兩句的句腳平仄相 同者 3.無情對、當句對等等一般視為 變格
十二、【正對】
亦叫同類對,寬對,指上下聯的內容 基本相同,互為關聯,互為補充 例: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十三、【反對】
指上下聯的內容相反,亦稱工對,它 們互相映襯,形成對比,造成楹聯強 烈藝術效果。例: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十四、【串對】
稱流水對。即上下聯意思順承, 把一個意思分成兩句話來說,聯貫 而下的聯語 例:
廿一、【三仄尾】
聯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 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為仄聲 例:
推窗[引月臥]
廿二、【重字】
聯律禁忌之一,分為幾點說明 1.同位重字:指同一個字在上下聯 同一個位置相對。 例:
“法[界]”對“世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如“世事紛紛”對“紅塵滾滾”、 “惟覺者能聽能會”對“歎醉人不醒不知”。但對聯中應儘量避 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 一個字在同一個位置相對,如“法界”對“世界”、“成道”對 “成魔”。不過,有些虛詞(“之乎者也”之類)的同位重字是允 許的,如:
十八、【孤平】
聯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 句子中,只有一個平聲 字 例:
[山]靜似太古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 在五個字以上的句子中,只有一 個平聲字,或只有一個仄聲字。 如“無言乃入門”,若改為“無 言而入門”,就是“孤仄”;又 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為 “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 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十六、【無情對】
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面上)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上)卻並不相 關,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 例:
庭前花始放 閣下李先生 三星白蘭地 五月黃梅天
十七、【合掌】
聯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聯中內容 詞性雷同,平仄雷同,意義雷同。 概念雷同 例:
碧/翠 白/素 紅/赤 孤/ 獨 中國/神州
“同義相對”,通常又 稱為“合掌”,指上下聯 相對的語句意思完全雷同, 如“赤縣”對“神州” “旭日”對“朝陽” “史冊”對“汗青”
十九、【孤仄】
聯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 句子中,只有一個仄聲 例:
花重[錦]官城
[注:假設此句作為對聯時]
二十、【三平尾】
聯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 句子中末尾三字俱為平聲 例:
報得[三春暉]
[注:假設此句作為對聯時]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 的是在一個句子的最末三個字, 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如“依法 修行能入道”,若將“能”改為 “可”就變成了三仄尾。又如 “緣深因厚坐蓮臺”,若將“坐” 改為“登”,就變成了三平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