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合集下载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译: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便对人说:“远远望去,那样子不像个国君;去到他那里,又看不出他有什么令人敬畏的气质。

”原文:或问文王之政。

子曰:“此之谓大统。

”翻译:有人向孟子请教关于文王的政治措施。

孟子说:“这就叫作实行大政。

”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则王之徒也。

翻译:如果周王对百姓施行仁政,那就像孔子的学生所宣传的那样,是仁政了。

原文: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翻译:《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这就是说:用这种做法行事,反过来寻求它的根据,却觉得没法符合自己的心意。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而未知所以游也。

”翻译: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却不知道游说的方法。

”原文:曰:“取诸人则能知之,自为之则安能知之哉?”仁则荣,不仁则辱。

故其辱先焉,其荣乃后焉。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一派是什么仁人吗?如按季孙的话做就够资格得到俸禄和爵位;反之则只能招致侮辱。

所以,他们先受侮辱而后得到荣华。

原文:今有谷,于彼无所重,此之谓不足;奉不可失,君臣皆有饥色,便以此为自身谋,不足以言也。

孔子言必称尧舜。

大舜岂欺人而取天下者乎?尧舜好货好色,其所以欲关本者又小,是不欺也。

可同人于国而不同乎?尧舜非不事诸侯也,而其所以事诸侯者亦小也。

得天下之士之心以于天下,圣人也。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之人皆舍百事而趋同于善。

同归而殊途,虑其愿哉!唯能择天下为可与让者,圣人也。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是于我疏已异端矣。

”故子产智而认其疏远者也;校人愚而不知其养己者也。

使无智愚异则均矣。

均于均于其必归至乎仁也。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幺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幺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幺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孟子见梁襄王(精选10篇)

孟子见梁襄王(精选10篇)

孟子见梁襄王(精选10篇)孟子见梁襄王篇1一、课文悟读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

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

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

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

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

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

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二、亮点探究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

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

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1)领:即脖子.(12)由:通"犹"(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大全 孟子见梁襄王素材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大全 孟子见梁襄王素材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作者:未知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
精品资料
六、课堂练习: 1、归纳本课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tūrán)。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精品资料
2、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答案:可归为4种用法: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 之”; 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qǔxiāo)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精品资料
比喻(bǐyù)论 证
通过比喻(bǐyù)将抽象概念具体 化: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
主题词 是 某人
某事
意气,是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暮志
———————————————————
精品资料
认识是船,感情(gǎnqíng)就是风,它可以 把你吹到真理的彼岸,也可以把你掀翻到无 底深渊;认识是土壤,感情(gǎnqíng)就是太 阳,它可以孕育出绿洲,也可以暴晒出撒哈 拉沙漠。(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精品资料
十、作业: 1、阅读下文并思考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 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guǎrén)之囿方四十里,民犹 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 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 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 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 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精品资料
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 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 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 一天下,归附,统一,社会安定。两相对照中,更见孟 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 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 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 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 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孟子艺术化地宣扬 (xuānyáng)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 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 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 了其说理的魅力。

古诗孟子见梁襄王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见梁襄王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见梁襄王翻译赏析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古诗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赏析

古诗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赏析

古诗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赏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出自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翻译】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orG。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

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

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见了几次梁惠王后,又见到了梁襄王。

这个时候梁惠王应该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

在他即位不久,孟子马上就找到了他。

两人见了面,谈了一会儿话,孟子就出来了,出来的时候,孟子说:我怎么看梁襄王这个人,怎么也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

我还没走到他跟前,他突然就问我,天下要怎么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只要天下统一了,自然就安定了。

然后他又问我,那谁能让这个天下统一呢?我说,只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就能让天下统一。

他又问我,谁会归附这样的人?我说,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附这样的人。

大王你知道田里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到了夏天,几天不下雨,禾苗缺水死了。

遇到大雨,又重新开始生长,且长势喜人。

你说,有谁可以阻止禾苗的生长呢?放眼天下,当今的国君中,没有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你可以做到不杀人,百姓自然都会来归附你,而且还会翘首期盼你的到来。

如果你真这么做了,老百姓都来归附你了,就好像往低洼处的流水一样,又有谁可以阻止这个趋势呢?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一如既往表达了他主张事实仁政的中心思想,以“王道”治国,针对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法。

在孟子的文中,常以地主阶级的奢侈和农民阶级的苦难作出对比,表现出了其高超的谈话技巧,令人不得不折服。

奢侈和农民阶级的苦难作出对比,表现出了其高超的谈话技巧,令人不得不折服。

孟子简介一说起孟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就连很多外国人也是耳熟能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人物,他的思想和政治影响深远,他是一个可敬的学者,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政治学家,并且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出生的年代是公元前的372年间,是邹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1)领:即脖子.(12)由:通"犹"(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见:晋见,拜见。

梁襄王:即魏襄王,魏惠王的儿子,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出:出来。

语:动词,告诉。

望:远处看。

人君:君主。

就:靠近。

所畏:使人敬畏的地方。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他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见到过许多国家的君主。

到梁国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

孟子见梁襄王,首先在于他善于察言观色。

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

由此看来,孟子对梁襄王的第一印象并不佳。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赏析孟子见梁襄王原文赏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见梁襄王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

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

"(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1)领:即脖子。

(12)由:通"犹"(13)定:安定。

高中语文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素材

高中语文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素材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
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
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
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
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孟子见梁襄王》原文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1孟子见梁襄王孟子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

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

”(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1)领:即脖子。

(12)由:通“犹”(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孟子见梁襄王2014

孟子见梁襄王2014

•四、难点探究:
•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 何相联的?
•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 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 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 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 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 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 二者紧密相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答案: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表 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 人君气度。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 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 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 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 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 世不深的窘态。)
孟子见梁襄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仁”
枯苗浡然―引领而望 用喻 水之就下―民之归附
春 秋 无 义 战
二、问题探究
•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梁襄王是一个怎样 的人君呢? • 3.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 4.面对这样一个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 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这种方法有何 好处? • 5.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 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5.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 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 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答案: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 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 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主旨:
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者争霸,弱 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 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 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 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 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孟子》一开篇就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 谏梁惠王。梁惠王问利,孟子却答‚仁‛。 在孟子的行文体系中他反复的说着一个 ‚仁‛字,仁者无敌。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孟子见梁襄王作者:孟子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1)领:即脖子.(12)由:通"犹"(13)定:安定。

古诗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翻译赏析

古诗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翻译赏析

古诗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翻译赏析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出自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翻译】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orG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民之憔悴于虐 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 历过许多国家,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 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 ‚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他所宣扬的‚保民而王‛‚仁义 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怎样才算是仁呢?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 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 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 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 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 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 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 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一 : 谁能一之 用心一也 一鼓作气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统一)) (一:专一) (一:第一次) (一:一个) (一:一经)
谢谢!
4.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 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 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 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
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 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 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看上去没 有国君的威仪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接近他,看不出有什么让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我:
一;数词活用为动 词,统一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 定。’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 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卒 :(名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副词) 卒之东郭番间 (动词) 鲁肃闻刘表卒 (副词) 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副词)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兵卒 终于,最后 死 整个,全 突然。
就 :
由水之就下也 金就砺则利 指物作诗立就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就:往) (就:靠近) (就:完成) (就:登上)
3.因材施教;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 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 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 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 小民亲于下‛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主要思想; 1.以民为本;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 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 政治。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 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向低的地方,气势盛大,有谁 能阻挡得住呢?’‛
孟子先说他对梁襄王的感受:‚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 不见所畏焉‛,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 有的威严。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然后又 ‚卒然问曰‛,点出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先以‚定于一‛,简洁地回答了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询问。 再以‚不嗜杀‛直接清楚地回答‚孰能一之‛的疑问。最后以禾 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运用比喻来阐述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 的道理:其一,将百姓期盼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七八月的旱苗盼 雨;其二,将百姓归附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水之就下。‛两个 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了不嗜杀、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 前者是写百姓的‚盼望‛心理,后者是写百姓的‚归附‛行动, 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劝说君主施行仁政。
牧;统治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那苗像这样,谁能阻止它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就;趋向
恶;何,哪里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 了。
· · · 然;· · 的样子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浡;通“勃”奋发,振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