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试讲-董艳玲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伤仲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伤仲永》,感悟友情、亲情、爱国情怀等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伤仲永》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领会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实甫及其作品《伤仲永》,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4. 讲解与示范: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形式,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伤仲永》。
3. 推荐一本有关友谊、亲情或爱国情怀的经典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对《伤仲永》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学生对友情、亲情、爱国情怀等传统美德的理解和内化程度,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投入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课堂气氛等,并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的《伤仲永》公开课优质课件
我《伤仲永》公开课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伤仲永》,主要内容包括:文章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词语解析、文本细读以及主旨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生僻字词等;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伤仲永惋惜之情,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旨深入理解,如何将作者情感态度传达给学生。
2. 教学重点:词语解析、文本细读以及论证方法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天才陨落故事,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伤仲永》。
2. 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解文章时代背景。
3. 词语解析:讲解文章中出现重要词语,如“伤”、“永”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 文本细读:带领学生细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讲解论证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5. 主旨探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主旨,深入理解作者对伤仲永惋惜之情,讨论人生价值问题。
6.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理解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8.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基本信息:作者、背景、生僻字词等。
2.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
3. 论证方法:对比、排比等。
4. 主旨:伤仲永惋惜,人生价值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介绍《伤仲永》作者和创作背景。
课堂导入 说课《伤仲永》
课堂导入说课《伤仲永》(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课堂导入说课《伤仲永》课堂导入说课《伤仲永》(通用12篇)课堂导入说课《伤仲永》篇1一、导入方式采用讲述式导入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法开讲。
初中语文《伤仲永》试讲稿
初中语文《伤仲永》试讲稿(一)导入新课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二)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全文。
2.教师泛读,纠正读音、句读。
3.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鼓励。
5.师生一同总结规律:要想把文章读懂,必须看注释。
看注释之后仍然有问题,要讨论交流。
要想把文章读得流畅,就要多读,反复读。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三)深入研读通过多遍的读之后,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下面结合原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答比赛,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1)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篇文章写出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天生聪慧的人还是非常需要后天的的。
勤奋出天才,不管原先你多么聪慧,你都得接受后天的教育。
(2)如果不进行后天教育,人会怎么样?泯然众人矣。
人就会变得跟平常人一样,没有什么特点了。
(3)如果是一个平常人,再不接受教育会怎么样?文中有提到这个问题吗?来读一读。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4)王安石对方仲永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哪个组来回答?伤,哀伤叹气。
(5)最后一段蕴藏什么道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这段话讲的道理就是如果一个具有天赋的人没有经过后天的教育也会变成一个普通人,如果普通人不接受任何教育的话就会变得连普通人都不如。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和答问,教师加以规范和引导,这样形式的展开是建立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思维加工。
伤仲永优质课件.
伤仲永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单元《宋词》中的《伤仲永》。
详细内容包括:词作的背景介绍、词牌解析、词作内容解读、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作者生平简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伤仲永》的词牌特点,了解词作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3. 通过对词作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作的艺术特色分析和词牌特点的掌握。
重点:《伤仲永》的词作内容解读和作者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段关于词作背景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3. 词牌解析:讲解《伤仲永》的词牌特点,让学生对词牌有所了解。
4. 内容解读:逐句解读词作内容,分析词作的主题思想。
5. 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方面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词作特点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另一首词作,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伤仲永》2. 内容:作者:李清照词牌:伤仲永背景介绍:南宋词人,词作背景词作内容解读:逐句解读艺术特色:修辞手法、意象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解读《如梦令》这首词作。
2. 答案要点:词牌特点、背景介绍、内容解读、艺术特色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作的艺术特色分析2. 词牌特点的掌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一、词作的艺术特色分析1. 修辞手法:李清照在《伤仲永》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偶等。
《伤仲永》教学实录
《伤仲永》课堂实录执教人:代婧烨班级:保定是百花中学七年级2班一、导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伤仲永》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寻找课文中蕴藏的潜在信息,思考这篇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成长启示,我们又能从中得到怎样的成长龟鉴。
二、温故知新师:在探究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将课文通读一遍,要求在昨天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停顿,好!全班同学,《伤仲永》王安石,开始!全班齐读。
(教师巡视,聆听)师:好,读的过程中,教师隐隐约约听到有的同学将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那个称字,读(chèng)这个字要注意。
师:好了,那么昨天我们已经所文章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包括字词,句子,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来个热身小运动,检测一下昨天对字词句理解得怎样,教师这边问问题,同学们举手抢答,声音大点。
好,一起看一下。
师:(PPT展示)方仲永世隶耕中的“隶”怎么解释。
生:属于师:好!非常棒师:未尝识书具的“尝”生:曾经师:啊,曾经,非常棒,那么父异焉。
生:诧异师:诧异,谁补充生:对……感到诧异师:应该是“对……感到诧异”,这是一个意动用法。
师:来,再来,即书诗四句中的“书”怎么解释。
生:写师:啊,写,写了四句诗,很棒师:传一乡秀才凤之的“一”生:全师:全乡,整个乡师: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立就”是什么意思生:立刻完成师:来,再来,那么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文理”怎么解释生:文采和道理师:啊,文采和道理,那么看到这种情况,父利其然也的“利”是什么意思。
生:以……为有利可图。
师:以……为有利可图,很好!接着往下,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扳”怎么解释生:牵,引师“有没有翻译好,怎么翻译生:通“攀”,牵,引师:应是把这个字重点翻译什么生:通假字师:不能称前时之闻的“称”生:相当师:相当,相当称师:翻译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生:同县的人渐渐对此感到惊奇师: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眼神探寻)生:渐渐地将他的父亲引来家里做客师:请他父亲到家里做客,或者是怎么翻译(稍停)以宾客之礼相待。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学实录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学实录及反思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学实录及反思范文从我们上学始,伤仲永一课就已选入中学课本,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统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来教读此课,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词切入,但这些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初一孩子活泼可爱,爱说爱笑,但文言底子薄,阅读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却不深刻,仅凭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啊!如何指导?思来想去,我还是定位到字词切入,循序渐进,走近作者,走入文本。
下边是我的部分实录及反思。
师:请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两个字或词,简单概括其学业的'发展历程!学生举手的很多。
生1:异师:为什么?生1:五岁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文理皆有可观者。
生2:众人生2:主要针对其后期的现状而言的。
师:很好!有道理,那么请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方仲永的学业发展历程。
生:伤老师示意只有一个字,并提醒注意“发展历程”几个字。
学生稍作思考。
生:赏还有学生说到了“赞”“夸”等字。
师:我个人认为“赏”和“伤”两字很好!不仅能说明问题,更是谐音妙用,记忆深刻。
学生点头认可师面对生:有个问题,“赏”字的支撑依据是什么?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师,不明白什么意思。
师:也就是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赏”的情感。
学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师课堂设计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学生能听得懂语言提问。
生:“即书诗四句”中的“即”为立即的意思,五岁就能“立即”写出诗句,作者的赞赏之情足以体现。
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体现出赞赏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可观”为值得欣赏的意思,这是对其诗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均为意动用法,从邑人的角度侧面赞美仲永的才华。
生:还有第三段“如此其贤也”中的贤,也是对仲永的赞美。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适当的默写和翻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本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 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及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伤仲永”,提问:“伤”和“仲永”分别指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伤仲永说课稿参考模板(二篇)
伤仲永说课稿参考模板一、教材概述(一)教材名称:《伤仲永》(二)教材版本: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三)适用年级: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四)教材主要内容:伤仲永的故事(五)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伤仲永》,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伤仲永》的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1.理解《伤仲永》的主题思想;2.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学生的阅读经历,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2.通过展示《伤仲永》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对该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展开1.导读《伤仲永》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2.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个人观点;3.通过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深入分析《伤仲永》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三)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伤仲永》的内涵;2.分析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和修辞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3.引导学生根据《伤仲永》的情节和主题,写一篇感想或扩写故事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1.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伤仲永》的理解;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3.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于《伤仲永》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课堂评价通过学习《伤仲永》,学生能够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质量和作品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答题和作文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程度。
总之,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教授《伤仲永》这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
优质课《伤仲永》课件.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优质课《伤仲永》课件.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友情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文章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3.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4. 段落分析:逐段分析文章内容,讲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间的感人故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文章表达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伤仲永》2. 生字词:英年早逝、怀念、感慨、表达手法3. 段落分析:文章结构、表达手法4. 主题思想:对友人的怀念、感慨生命短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友情的理解。
答案:友情是一种珍贵的情感,它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回忆与仲永的友情,表达了对好友的怀念之情。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们。
2. 作业题目:请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段关于友情的文字。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伤仲永》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友情的珍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伤仲永》省级示范课教案
《伤仲永》省级示范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杜甫的思想感情。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 学会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培养爱国情怀。
2. 学会关爱他人,提高道德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1. 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阐述《伤仲永》一诗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2 课文原文及翻译1. 朗读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理解诗意。
2.3 课文解析1. 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译课文,理解诗意。
3.3 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3.4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展示学习收获,提高自信。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4.2 拓展作业1. 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评价学生的朗读、翻译和分析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1. 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学生的拓展作业,鼓励创新思维。
5.3 学生自我评价1. 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自我认知。
《伤仲永》省级示范课教案
《伤仲永》省级示范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故国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深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伤仲永》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悲痛之情。
2.2 课文原文伤仲永,哭之尽。
欲归家,无路行。
山河在,人未还。
泪水满,心如焚。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步骤4.1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练习。
4.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相关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评价1. 通过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
5.2 作业评价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背景介绍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特别是五言绝句的兴起和流行。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青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解;2. 人物形象的分析;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及其挖掘;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2.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2)学生通过自学,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2)全班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 深入解析:(1)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去理解作品;(2)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难点知识。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珍惜青春,奋发向上;(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能力;4.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5. 学生对青春珍惜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3.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视野。
伤仲永课文教学教案
伤仲永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了解作者王安石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翻译和解释。
作者王安石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伤仲永”,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人才培养重要性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作者王安石的背景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作者王安石的时代,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伤仲永讲课稿
《伤仲永》讲课稿导入: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的基本知识,对本文的字词及全文的大意有一定的掌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由于时间关系,对上节课的复习,我们将放在这节课中串讲。
首先,我请一位同学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思考两个问题。
1、本文分成几个部分,是怎样划分的?2、每个部分讲的是什么?同学读完,然后老师提问学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1、2段写仲永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二个部分是第三段写作者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老师:那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同学们都知道,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文,那么议论文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本文作者通过讲述方仲永的成长经历,由此引发“一个人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的努力有关的道理”通过借事达到说理。
知道文章的脉络,下面我们整体分析文章首先,仲永才能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表现是什么?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详)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见)(略)又七年泯然众人矣问题;这三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者说作者用大量的笔墨详写仲永才能初露,而略写他泯然众人的阶段。
同学分组讨论。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更真实可信。
这样详略得当,有见有闻,是为了对比,更突出本文的主旨,引人深思。
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答案引导:1、首先分析下仲永的背景,也就是他生活的家庭环境。
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都是农民,没有学习的概念,造成思想观念的狭隘性。
2、当仲永的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一个日,一个环,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没有远见,把仲永当成赚钱工具的人。
这也是导致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重要原因。
难道作者只是写仲永的悲剧吗?作者还要表达什么呢?作者对仲永式悲剧什么态度呢?接下来我们看课文的第三段,再读一遍。
省公开课一等奖《伤仲永》
1
: 省公开课一等奖《伤仲永》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 ➢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
定性作用的道理。
2
省公开课一等奖《伤仲永》
听读课文
请播放音频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读一读
仲 为邑扳谒称泯 耶夫
仲zhòng为wéi邑yì扳pān 谒yè称chèn 泯mǐn耶yé夫fú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
/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本文叙议结合。1—2段是叙述,暗含主旨, 第3段是议论,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本文先扬后抑,对比有力。先写仲永幼年 天资过人,后写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对“不使学”的做 法的批判,突出中心。
12
省公开课一等奖《伤仲永》
课文图解
方仲永
父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后
伤 叙事 仲
12
省公开课一等奖《伤仲永》
课文图解
方仲永
父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后
伤 叙事 仲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天 教 育 对
永
成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才
的
重
要
1性2
省公开课一等奖《伤仲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自是指物作诗: 古 :此 今 :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 :逐渐地 今 :稍微 或以钱币乞之: 古 :有的人 今 :或许 泯然众人疑: 古 :普通人 今 :许多人
古 今 异 义
虚词“之”
(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2)不受之人——兼词,之于。 (3)卒之为众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忽啼求之——代词,代书具 (5)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仲永 (6)余闻之久也——代词,代这件事 课下自行总结本课中“于”的用法。
了解课文大意和文章层次。 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回顾
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 者是怎样看的?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 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 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 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 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 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同学们分成四组,读课文并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 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 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可观”等。 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 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 人矣”。
巩固练习
C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邑人奇之:以 … 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B.宾客其父:把 … 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C.利其然:以… 为利,形容词作动词。 D.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C
2.下列语句中的“之”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B.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C.余闻之也久:他,指仲永,代词, D.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作业
1.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 中的停顿。 2.总结本课知识点。如“于”“之”词类活用 等。 3.《伤仲永》这篇课文引人深思,分四个小组 在课下完成这个思考题,下节课请同学来分享。 思考题: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 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 吗?
第二课时
课堂讨论
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用词简练、生动,请结 合文章来分析。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 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
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 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 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 命运的家庭背景。
伤 仲 永
王安石
第一课时
朗读课文,串讲文章知识点。
请注意下列读音
扳 谒 邑 称 泯 耶
(pān) (yè) (yì ) (chèn) (mǐn) (yé)。
文学常识补充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 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 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曾巩。
“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 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 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注释补充
1.“世隶耕” 隶: 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 曾经。 3.“父异焉” 焉: 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4.“即书诗四句”书: 动词,写。 5.“并自为其名”自: 自己。 为: 动词,题上。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 是: 从。 这。就: 完成。 7.“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课堂小结
学习了《伤仲永》,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巩固练习
1.《伤仲永》的作者
王安石
是 》。
代政治家、文学家。 2.本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3.唐宋八大家分别是: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作业 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分层次背诵、默写课文。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用词简练、生动,请结合 文章来分析。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 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 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 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 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 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8.“或以钱币丐之” 或: 有的人。 9.“父利其然也” 利: 认为有利可图。 10.“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 11.“还自扬州”: 从扬州回家。 12.“贤于材人远矣”贤: 比……优秀。 13.“卒之为众人” 卒: 最终。 尚且。 14.“且为众人” 且: 15.“固众人” 固: 本来。
词类活用
父异焉:意动用法,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意动用法,感到惊奇。
父利其然也: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稍稍宾客其父:名词做状语,以宾客之礼相待。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 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 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 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 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 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 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 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 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 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 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 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 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 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 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 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 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 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