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DNA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并思考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并意识到自身的遗传情况对健康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DNA的结构和功能2. DNA在遗传中的作用3. 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2. 实验演示法:展示DNA的提取与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增强对DNA结构的认识;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展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老师通过展示DNA的结构模型或者视频介绍DNA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学习DNA的结构和功能1. 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教师讲解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载体。
2. 展示DNA的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取DNA,加深对DNA结构的认识。
步骤三:学习DNA在遗传中的作用1.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介绍DNA在遗传中的作用,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都与DNA 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DNA在遗传中的作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DNA 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步骤四:学习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1. 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介绍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如DNA在亲缘鉴定、基因工程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伦理和社会影响,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五:总结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DNA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DNA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六、教学手段1. 实物模型:DNA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2. 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结构、功能和应用案例;3. 实验器材:用于DNA提取实验的实验器材。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按如下6步探究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发展其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学法:1)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过程探究1――对照分析体验方法;4)过程探究2――设计实验分析评价;5)过程探究3――引导分析突破难点;6)反思――提高认识,建立知识体系。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的证明和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的证明及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提出问题:谁是遗传物质?设计意图:以史导史,认同科学是一个过程。
同时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对照分析体验方法探究过程1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等指导学生阅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
2. DNA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原则。
3.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遗传信息的存储、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
4. DNA的实验操作:DNA提取、观察DNA分子和基因表达的实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DNA的结构特点。
3.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 开展小组讨论和报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案。
2. DNA模型教具和实验材料。
3. 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遗传的案例,引发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基本概念:介绍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特点。
3. 结构特点: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引导学生通过模型教具观察DNA的结构。
4. 功能与作用:阐述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包括遗传信息的存储、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DNA提取实验,观察DNA分子的形态和分布,让学生亲身体验DNA的特性。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进行课堂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DNA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DNA提取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结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DNA知识的运用。
七、扩展活动1. 让学生研究不同生物的DNA结构,比较它们的异同。
2. 组织学生参观基因实验室,实地了解DNA研究的最新进展。
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9篇
教案模板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9篇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2)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定义和结构。
解释DNA如何携带遗传信息。
强调DNA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深入理解DNA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DNA的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描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让学生了解DNA的碱基配对原则。
2.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特点。
解释DNA的碱基配对原则(A-T,C-G)。
2.3 教学方法:使用模型或图解来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观察DNA的碱基配对。
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报告或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DNA的复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DNA复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介绍DNA复制的步骤和机制。
解释DNA复制的重要性,如遗传信息的传递。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展示DNA复制的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观察DNA复制。
3.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报告或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复制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DNA的遗传变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DNA的遗传变异现象。
让学生理解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遗传变异类型,如点突变、插入和缺失。
解释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研究或实例来说明遗传变异的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探讨遗传变异的意义。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或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遗传变异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DNA的遗传实验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DNA的遗传实验方法。
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DNA的结构及功能,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技能目标:能够描述DNA的结构和功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DNA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DNA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若干个DNA模型,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与学生谈论遗传的概念,引出DNA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2.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物质,并解释图片中物质的重要性。
Step 2 探究DNA的结构(20分钟)1.展示DNA的结构模型,解释DNA的双螺旋结构。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DNA的组成及其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Step 3 DNA的功能(20分钟)1.讲解DNA的功能,包括存储遗传信息、复制遗传信息和转录遗传信息。
2.通过实例和图片等,让学生了解DNA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Step 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0分钟)1.通过实验,观察DNA在显微镜下的形态,让学生亲自体验DNA的存在和重要性。
2.进一步讲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3.通过展示相关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DNA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Step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DNA的结构和功能,并强调它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DNA,人类会是什么样子?3.汇总学生的回答,展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DNA的重要性的短文,并提交到班级共享文件夹中。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到DNA是遗传的基础,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质教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遗传物质。
2.通过重演科学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二)能力目标1.通过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
2.实验验证DNA与RNA是遗传物质,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三、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0世纪初期,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成分)组成。
那么,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要想找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首先得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呢?为什么?请举例。
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这样一种细菌做实验寻找遗传物质,请大家阅读书本43页,看看格里菲思怎样做实验的。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1、本实验用的生物材料是什么?肺炎双球菌有几种类型?2、动画展示四组实验过程①活的R型细菌感染老鼠不死亡②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死亡③灭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不死亡④活的R型+死的S型感染老鼠死亡讲述:从第一、二组实验可以说明R型活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 型活细菌具有致死性;从第二、三组实验可以说明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内容,主要以发现遗传物质的本质的发现史为主线,首先由早期科学家关于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的争论,引出经典实验:肺炎链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主张。
学生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知道染色体在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素材,体现了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推进过程,而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学习与探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科学思维:通过梳理DNA可能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和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层层论证,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几个经典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基本环节,同时利用“减法原理”进一步完善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及能力。
4.社会责任:体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推理,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质的认识;格里菲思活体转化实验与艾弗里设计的离体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1.对噬菌体的认识历程讲解:噬菌体的结构和生存方式。
噬菌体学派创始人——德尔布吕克和埃里斯的工作,分析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德森等科学家对噬菌体失活的研究。
2.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实验方案讨论:假说演绎的分析过程①如何“追踪”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看它们是否注入大肠杆菌?②选用何种元素对蛋白质分子和DNA 分子进行标记? 如何标记?能否同时标记?③多长时间后进行放射性检测较为适宜?④怎样使噬菌体外壳从大肠杆菌表面脱落下来,以便于检测?⑤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侵入细菌的只有噬菌体的DNA?讲述:实验结果分析(1)搅拌处理的曲线和数据分析搅拌可以把80% 左右的35 S 剥落下来;在这些硫释放的同时,只有30% 左右的噬菌体32P 释放出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陕西省铜川市一中:马腾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⒈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⒉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⒊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㈡过程与方法:⒈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⒉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㈠教学重点:⒈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㈡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㈠教法设计: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教学过程中围绕“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课时安排:1课时。
㈡学法指导:⒈按教材的编写思路用“顺藤摸瓜法”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整体内容;⒉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掌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格里菲思所做的“体内转化实验”采取对照的方法,教材中步骤1、2、3为步骤4的对照组;步骤4为实验组,用对比的方法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⒊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来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课标与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需用一课时教学。
本节课由曾经在科学界引起长时间争议的问题开始,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最终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
本节课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等的重要基础。
本节内容对应课标中的“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而“总结”对应知识性目标动词中的应用水平,层次较高。
2.学情分析➢知识:学生已获得先前知识:核酸的分子结构,遗传规律,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及其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学生在必修1中有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探索经验,并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离心等技术。
本节课的内容应建立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本节的学生,学生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核心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并为随后DNA分子结构和复制及基因表达等内容打下基础。
➢能力: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技能,如对文字和图片的一般分析能力、能够在一定情境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获得新概念,但是学生的这些能力尚不完善。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有机会加强这些能力,并发展实验设计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高中学生已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通过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他们将进一步发展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生命观念】1.阐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2. 分析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关键设计思想。
【科学思维】通过对艾弗里实验的分析,理解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汝南二高孙亚楠1、知识与技能(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
(2)〔2〕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纳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培养(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1〕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
〔2〕探究科学发觉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显示生物的根本特征之一遗传。
生命之所以能够代代连续,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绵绵不断的向后代传递,前面我们学习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着重分析的是染色体的行为及数目的变化,可见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染色体主要由什么物质组成?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二〕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现在大家都认为遗传物质是DNA,但这一结论是由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质疑与探究才得到的。
指导学生读教材思考:1.在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2.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讲述: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科学家是如何认识DNA是遗传物质的呢,让我们重温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吧。
过渡:20世纪中叶,人们发觉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20-3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这种观点正确吗?如果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它是什么物质呢?在生物学中我们通过做什么确认这个问题?〔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沿着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足迹重温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取的方法是当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水平。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教学难点:(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请大家回忆一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使染色体数目恒定,对于生物体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有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
那么,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出题: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授课:科学发展到今天,DNA是遗传物质已经是众所周知,不容质疑的了。
不过有什么证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今天我们就和科学家一起来寻找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同时我们还要理解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和实验设想,并且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要想找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首先得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
我们知道不管是高等的、复杂的生物(动物、植物),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病毒、细菌等等),它们都含有核酸,大家觉得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呢?为什么?(答:低等的,简单的生物。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3、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2、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够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4)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遇到的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选用肺炎球菌作为实验材料。
请你们阅读书本,描述R型、S型细菌的特点。
多媒体演示:格里菲思的四组实验转化是指一种生物由于接受了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或RNA)而表现出后者的遗传性状,或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
(1)肺炎双球菌两种类型(2)1928年,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提问:出现3、4实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分组讨论,得出:出现实验3的结果是因为加热后S型细菌失活。
出现实验4的结果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够使无毒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S型细菌。
提问:从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出S型细菌再培养,后代依然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说明什么?分组讨论,得出: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遗传的。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让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的定义、结构特点和作用。
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DNA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出DNA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DNA的结构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并用模型展示。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DNA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DNA的作用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DNA结构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DNA在遗传中的作用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DNA的复制过程。
2. 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意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的复制过程。
难点:DNA复制的条件和机制。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DNA复制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九、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DNA 复制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DNA的复制过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DNA复制的条件和机制,并用模型展示。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DNA复制的重要性,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DNA复制的作用和意义。
十、课后作业:1. 绘制DNA复制过程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DNA复制在生物繁殖中的作用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十一、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DNA的变异类型。
2. 让学生理解DNA变异的意义。
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的变异类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详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阐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说明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4.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从“问题探讨”导入新课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
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遺传物质呢?这个问题曾引起生物学界激烈的争论。
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的,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DNA的化学组成,意识到DNA的重要性,为探索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打下了基础。
让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2.了解肺炎链球菌的类型有无3.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理解该实验中的四个实验组,讨论并陈述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DNA、RNA、蛋白质、脂质、糖类等物质,那么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五组实验4.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这就是减法原理。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3-6阅读教材,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设计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总结“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理解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结论。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
(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和理解。
(2)如何让学生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原理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亲子之间外貌、性格等方面相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现象背后的物质基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讲授新课(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①介绍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S 型(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和 R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
②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过程:给小鼠分别注射 R 型活细菌、S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的混合物。
实验结果:注射 R 型活细菌的小鼠不死亡;注射 S 型活细菌的小鼠死亡;注射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的小鼠不死亡;注射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物的小鼠死亡,且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 S 型活细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③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实验思路:将 S 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提取出来,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哪种物质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实验过程:将 S 型细菌的多糖、蛋白质、DNA 等物质分别提取出来,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定义: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 DNA的结构特点: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由两条长长的互相盘绕的链组成,构成双螺旋结构。
3. DNA的遗传作用: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定义、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
2. 教学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DNA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DNA的结构和作用。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基因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DNA?它在生物遗传中有什么作用?2. 讲解DNA的定义:介绍DNA的概念,让学生理解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 展示DNA的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4. 讲解DNA的遗传作用:阐述DNA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DNA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DNA的定义、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DNA结构示意图,加深对DNA结构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DNA的分布: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2. 讲解DNA的复制:DNA复制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关键过程,通过复制,DNA能够在细胞分裂时准确地传递给子代细胞。
七、案例分析1.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DNA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如DNA指纹鉴定。
2. 讨论DNA测序技术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基因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详尽的阐述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
第1节的内容是讲述DNA 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实验证据,这一小节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第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第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学情分析
通过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及对必修一的认真学习,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首先应该考虑到我们高中阶段的教学不是培养专家,而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提升,教学中要循序渐进,违背了这一原则,易使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生活阅历,尽量联系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一步步引领学生认识为什么DNA是遗传物质,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们才会心驰神往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书中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合过程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两个重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对遗传现象及遗传物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分析遗传物质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知道了这些之后,再引领学生学习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只要学生知道前人争议的地方所在,即蛋白质、DNA谁是在遗传的过程中起到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最后重点分析两个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这个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尤其是实验设计思路,教师只要当好这个领路人就可以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矫正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幻灯片展示陈强、陈佩斯父子的照片,并向学生说明“遗传现象”——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
象。
然后提出问题:连接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纽带是什么?亲代是否把性状直接传给了子代?
进入新课,学生自主学习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探索,老师细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索的结果即最终争论的焦点: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简要介绍肺炎双球菌。
2.详细分析格里菲斯的设计思路。
幻灯片展示格里菲斯的实验过程:课本42页的图3-2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引领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①预测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②第三组的“加热杀死”是什么意思?加热的温度控制在多少度?
教师指出加热的温度一般不超过90度,杀死是指S菌失去了感染能力,但里面的遗传物质并没有被破坏。
③第四组实验里活的S菌是怎么来的?
④提取出的S菌的后代仍然是S菌,这说明什么?
⑤究竟是什么物质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
⑥综合四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
)
3.寻找转化因子——艾弗里的实验设计。
在分析格里菲斯的实验设计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的设计是否严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1)设计思路;把各种化合物分开,单独观察,确定唯一变量。
(2)把由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出的各种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细菌。
请学生结合艾弗里的实验思考:
①只有加入哪种物质R菌才能转化为S菌呢?
②加入DNA以后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吗?这说明什么?教师补充转化的效率其实是比较低的。
③ DNA水解物是什么?解释是加入DNA酶,把DNA降解脱氧核苷酸,说明只有完整的DNA才能发生转化作用。
④艾弗里的实验说明什么?
⑤艾弗里的实验思路和研究成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⑥为什么艾弗里的实验没有使世人完全信服?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艾弗里实验的不足在于没能将蛋白质与DNA完全分离开,而我们知道把混合物完全分开是不可能办到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从神奇的大自然中去寻找一种生物,它能够将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引领学生找到病毒这种生物。
(1)分析病毒结构及复制过程。
明确:在复制的过程中病毒的蛋白质与核酸完全分离。
(2)寻找实验的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提出问题
①到目前为止,一共学到几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实验?
②实验中为什么用35S和32P作标记?如何标记?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5页右上栏的相关信息。
③通过此项技术表明赫尔希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3)实验过程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5~8分钟,掌握实验基本步骤,阅读结束后,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和实验有关的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相关步骤的掌握程度,同时强调实验的一些细节,比如保温时间很短,这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实验现象的分析。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析35S标记的实验现象
引导分析
①上清液放射性很高,说明上清液主要成分是什么?
②沉淀物放射性很低,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35S?
③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④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有没有用到蛋白质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
①上清液放射性很低,说明上清液有没有32P呢?
②沉淀物放射性很高,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32P?
③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④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用到了哪种物质?
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两个同位素标记实验综合起来分析,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噬菌体繁殖时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而,说明它是在DNA的指导下完成繁殖的,进一步说明DNA才是它的遗传物质。
Flash动画显示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繁殖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经24年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启发学生从中得到那些启示?①科学探索是艰辛曲折的②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现整理的过程③要科学的选择实验材料④科学发展需要技术支持
进一步探究问题:遗传物质都是DNA吗?看书思考
归纳总结: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外拓展:请设计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
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