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中的当代_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_宋玉波
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性研究与争论
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性研究与争论作者:李健来源:《桂海论丛》2020年第05期摘要: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理路,近年来我国学者主要针对三个关键性问题展开争论,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立场的学术定位是否已经达到政治自觉;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终结”或“转场”后的多元研究格局与理论构建;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该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和未来展望。
这三次争论启示我们,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应该着力把握好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自卢卡奇以来所强调的方法,即如何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和把握马克思的真精神;二是打通唯物史观与未来社会形态的内在关联,即如何从历史科学的视角阐述共产主义从产生到实现的在场问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5-0035-05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理解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球化时代下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和政治资源。
客观全面呈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将其内部争论以辩证的张力关系表达出来,从思想史和学术史,从叙述方式和研究方式,从具体和综合等不同角度评判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的成果与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地方,这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理论任务,将对我们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以及国际化产生积极效应。
一、政治立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定位针对“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原初性问题,我国曾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产生过两次争论。
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的“徐杜论战”①,一次是21世纪初的“徐王论战②。
这两次论战激发了国内学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兴趣,在理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围、特征,尤其是政治立场方面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直至今天,国内学者依然将研究立场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性问题。
社会批判叙事的复兴与重构——关于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承继马克思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
现代 性 是 当今 社会 运 行 和 前 进 的 主要 动 力 ,
因而成 为这 个时 代 的“ 问题 ” 焦点话 题 。马克 总 和
他在其 代表 作 现
实 就 是 整 个 现 代 社 会 的 一 个 缩 影 。 现 代 社 会 的 统
思 虽然从 未 明确 使 用 过 “ 代 性 ” 一 术 语 , 其 现 这 但
一
生 的理 论 研 究 主 题 和 始 终 面 向 现 实 的 关 照 和 反
治 集 团 将 现 代 监 狱 中 的 那 套 “ 入 、j配 、 视 、 嵌 y- 监 , 观 察 的体 制 ” ④完 全 渗 透 到 现 代 社 会 的 每 一 个 角 落 ,
社会批 判叙 事 的复兴 与重构
关 于 当代 法 国马克 思主义 承 继马 克 思社 会 批判 的话 语 分析
张
程
许苏 明
陈 良斌
内容提 要 社会批判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始终的精髓。马克思思想的生命 与活力, 始终是在宏大 的社
会批判和强烈 的现实关照过程 中得 以体现和验证的。 当代法 国马 克思主义承继 并重构 了马 克思 的社 会批判
鲍 德 里 亚 主 要 从 现 代 社 会 消 费 层 面 上 物 性 的
马 克 思 的 学 说 无 非 就 是 对 现 代 性 的 批 判 。 0 当 代 ”
法 国马克 思 主义正 是 在现 实关 照层 面和 批判 对 象
上 承 继 了 马 克 思 的 现 代 性 批 判 , 时 也 秉 承 了 马 同
思 。这 些 思 想 家 大 多 通 过 对 马 克 思 文 本 的 深 度 耕
甚 至 “自己 讲 ” 景 象 。 在 此 , 文 力 图 通 过 廓 清 的 本
当代世界若干思潮解析
观点:两种不同的世界主义
传统中国的天下/帝国理论:天下的完整性依靠内在多样性的 和谐来维持的关于世界和谐的先验原理:
至少两种以上东西之间的和谐是任何一种东西能够生存的必要条件,于 是共存(co-existence)成了存在(existence)的先决条件 足够多样的存在方式是生活意义的基础。只有多样的和谐这一模式才能 够同时满足世界的完整性和生命力双重要求 以‘礼’和‘仁’为表里而定义天下:是一种能够把文化冲突最小化的 世界文化制度,而这种文化制度又定义了一种以和为本的世界政治制度
第一条正义原则:自由原则:每个人都拥有与他人相同的最广泛的 基本自由 第二条正义原则:社会的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 ①差别原则: 对每个人都有利 ,并使以往收益最少者享有最大利益②机会的公平 平等原则:在社会的公平平等条件下,地位和职位向所有人开放
3.基本主张:社会公正与国家干预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三:积极的国家干预 格林:国家作为共同利益的体现者和共同的善,不应该是消 极的放任的国家,而应该是积极的国家,应该干预社会经济 生活,使所有人都能分享文明成果:干预土地买卖、强迫实 行教育、确定工人劳动的条件和时间、必要的住房等 霍布豪斯:20世纪的国家应该是积极国家,应该积极干预 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定充分的就业计划、提供广泛的成 人选举权、扩大公共教育,规定一切公民的最低收入标准, 推行失业、疾病等各类社会保险等等 罗斯福新政: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调节过分的 自由竟争,控制垄断,消除特权,公平地分配国民收入等。
亨廷顿:
世界文明的基本图式
3.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正在改变: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经济、政治、 军事力量中所占的比重相比其他文明正在日益缩小,而亚洲文明却在发展壮 大,伊斯兰文明的人口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他临国的平衡关系 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他们自身的文化价值。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 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明方面的差异,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构成冷战后世 界冲突的主旋律。西方对其它文明的干涉是危险的 21世纪初,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中华文 明与伊斯兰文明将构成对西方文明的最严重挑战 。欧美各国应加强自身的 团结与协调,使拉美西方化、遏制中国和伊斯兰的经济军事力量 最普遍、最重要和最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 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在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 。文化社会正在取代冷战集团 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 世界秩序正在出现
李醒民教授著译全目
李醒民教授著译全目(一)著作(18本)1.李醒民:《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1984年6月第2版,iii+31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哲学)2009年9月第1版,vx+289页。
2.李醒民:《两极张力论·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vi+135页。
3.李醒民:《科学的革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268 页。
4.李醒民:《理性的沉思——论彭加勒的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ix+323页。
5.李醒民:《理性的光华——哲人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1996年5月第2次印刷,viii+185页。
台北:业强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154页。
6.李醒民:《彭加勒》,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1月第1版,vi+316页。
7.李醒民:《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2次印刷,iv+253页。
8.李醒民:《马赫》,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1月第1版,xvii+412页。
9.李醒民:《伟大心智的漫游——哲人科学家马赫》,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viii+317页。
10.李醒民:《人类精神的又一峰巅——爱因斯坦思想探微》,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242页。
11.李醒民:《迪昂》,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10月第1版,xiii+510页。
12.李醒民:《爱因斯坦》,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4月第1版,xii+593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第1版,ix+498页。
13.李醒民:《皮尔逊》,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10月第1版,vi+357页。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讲考 授试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博士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名称
公 0511801001 共 0111802001 课 0001000001 基 0312802001 础 理 0312802002 论 课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经典著作研究
必 修 课
徐充
穆艳杰
罗克全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名称
公 0511801001 共 0111802001 课 0001000001 基 0312802001 础 理 0312802002 论 课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经典著作研究
必 修 课
学学 开课时间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经典著作研究
必 修 课
0312802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本专业共同课)
0312802004 专 0312802005 业 课 0312802007
0312802031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社会主义经济前沿问题研究
课
开题报告
1
阅读文献
1
0312802027 法治思想史
60 3
0312802028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60 3
陈秉公
娄淑华
王淑荣
吴宏政
选 修 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表
类
课程
别
编号
公 0511801001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二版) 马工程课件第1章
第一节 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思潮
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都是极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但让·保罗·萨特才 是存在主义影响最大的人物,堪称存在主义明星级的哲学家和作家。
萨特与加缪两人既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各自拥有自己的存在主义理 论,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理念的实践者,创造了不少思想深刻的 小说和戏剧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法国为中心的荒诞派戏剧、德国“四七 社”“砍光伐尽”诗歌与“废墟文学”,以及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等 都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思想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 生活态度和创作思想,并对当代西方文学的艺术创新做出了贡献。
加缪认为,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 是产生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而 是产生于它们的对立。荒诞不在于人,也 不在于世界,而在于两者的共存,在于它 们之间无休止的斗争。荒诞是本质的,是 绝对的。
加缪的中篇小说 《局外人》(1942)堪 称荒诞主题最为经典的文学表达。
第一节 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思潮
《死无葬身之地》等,长篇小说 《自由之路》,以及政论文 《存在主 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
第一节 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思潮
《恶心》(1938)是一部日记 体小说,其浓郁的思辨色彩充 分显示了萨特作为一个哲学家 型作家的气质,并且萨特也视 之为自己最好的文学作品。
第一节 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思潮
萨特于1943年发表了其哲学巨著 《存在与虚无》,在该著第三卷 第三章 “与他人的具体关系”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当 悲观的描述。这一思想在1944年发表的独幕剧《禁闭》中得到了极 其形象的表达。
2022宋光明理论法小口诀最会抢饭碗
2022宋光明理论法小口诀最会抢饭碗
分类教会法学自然法学——荷兰格劳修斯——道德良知——恶法非法(法律就是道德)分析实证法学——英国奥斯汀——国王的命令就是法律——恶法亦法(法律和道德根本没关系)备注: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和道德在止恶这个层面具有最低限度的一致性)——国家制定的明显违背道德的法律不是法律。
(二战纽伦堡审批)法社会学(法现实主义)——美国卢埃林——有实际社会效果的才是法律(法与社会有关系)综合法学(第三条道路)——德国阿列克西——有机统一最关键(三个都要,三个观点缺一不可)
最核心的争议就是“内容的正确性(法与道德的关系)“几大流派法和道德根本就没有关系——法实证主义。
(实证无道德)国家作为首要的是——分析法学(恶法亦法)法和国家有关系最重要社会作为首要的事——法社会学法和道德一定有关系——非实证主义。
(实证必道德)以内容正确最重要——自然法学(恶法非法)法和道德有关系是最重要有机统一最关键——第三条道路
口诀:实证无道德——分析社会学、非实必道德——自然和第三法实证主义认为:法律应当是怎样的,法律实际是怎样的。
法律应当是怎样的——指的是应然的法、符合道德的法,法应当怎样就是要符合道德;法
律实际是怎样的——实然的法,国家已经制定出来的法
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法始终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不反映个人意志,不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社会物质生活决定,法律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新中国初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性接受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新中国初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性接受[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新中国初期对西方文论展开批判性接受的重要一环,涉及的范围包括以卢卡奇的批判现实主义、布莱希特的现代主义戏剧理论、加洛蒂等人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等为代表的西马现实主义维度,以列斐伏尔、萨特、梅洛-庞蒂、考德威尔、弗洛姆等为代表的西马美学维度以及卢森堡、葛兰西、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渊源,以及其身处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学术语境,导致新中国初期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接受过程中采取“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新发展”的双重视域,形成了批判性接受的特点。
新中国初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接受为改革开放之后重新接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做了铺垫。
[关键词]新中国初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批判性接受[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194)[作者简介]曾军,文学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44);汪一辰,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1)06-0182-09曾军汪一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中国文论70年来一以贯之的主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以下简称“西马文论”)则是其中不断激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各种思想论争、应对现实挑战的重要思想资源。
长期以来,学界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认为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译介和研究始于1978年,标志性事件是徐崇温发表《关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和观点综述》一文,该文系统性地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流变以及代表人物和主要学派。
〔1〕至于西马文论方面,虽然1980年出版的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2〕打开了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叙述体系,但是中国学者真正自觉地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为名展开研究则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法学
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法学邱昭继2011-12-01 20:32: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关于法律问题的系统化论述,但他们的著述却对当代英美诸多法学流派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可以在法律社会学、批判法学、后现代法学、女权主义法学等当代法学流派中感受到其中徘徊着“马克思的幽灵”。
在英美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对当代英美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关于法律问题的系统化论述,但他们的著述却对当代英美诸多法学流派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可以在法律社会学、批判法学、后现代法学、女权主义法学等当代法学流派中感受到其中徘徊着“马克思的幽灵”。
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美取代西欧大陆,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中心。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心从西欧大陆向英美转移。
西欧大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走向衰落,而在英美却开始不断涌现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或理论。
英语世界涌现马克思主义法学著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涌现了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专著和译著。
例如,莫顿,霍尔维茨的《美国法的变迁:1780—1860》(1977),玛琳•凯恩与阿兰•亨特合著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论法》(1979),科林,萨姆纳的《阅读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法律理论研究》(1979),保罗•赫斯特的《论法律与意识形态》(1979),保罗•菲利普斯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论法和法律》(1980),马克•图什内特的《美国奴隶制法律:1810—1860》(1981),休,柯林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律》(1982),汤姆•坎贝尔的《左翼与权利:社会主义权利观念的概念分析》(1983),•鲍勃,法恩的《民主与法治:自由主义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1984),克里斯蒂,希普诺维奇的《社会主义法的概念》(1990),欧鲁菲米,太渥的《法律自然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1995),苏珊•马克斯的《左翼的国际法:反思马克思主义者的遗产》(2008)。
第三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
吴汉东曹新明
9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全球会计通史(1~11讲)
郭道扬李燕媛冉明东康均宋丽梦许家林
99
华中科技大学
创新——思维·方法·实践(1~8讲)
吴昌林
100
武汉理工大学
改变世界的电子支付(1~10讲)
杨琦峰
101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华船文化(1~8讲)
席龙飞蔡薇顿贺龚昌奇
第三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
序号
学校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1
北京大学
影片赏析(1~5讲)
戴锦华
2
北京大学
世界文化地理(1~8讲)
邓辉
3
中国人民大学
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解读(1~6讲)
方福前
4
中国人民大学
平凡生活中的深沉智慧——辩证唯物论(1~6讲)
李海洋
5
清华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14讲)
钱易杜鹏飞齐晔王明远何苗张天柱
古代世界文明漫谈(1~7讲)
周巩固
46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热点专题(1~6讲)
柳海民于伟邬志辉王小英
47
东北林业大学
室内花卉与装饰(1~5讲)
岳桦
48
东北林业大学
木材与人类生活(1~5讲)
郭明辉宋魁彦李坚
49
东北石油大学
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1~5讲)
宋玉玲杨晓龙
50
复旦大学
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1~6讲)
细胞的命运(1~5讲)
邹方东
119
四川大学
公司法原理——公司何以有力量(1~5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革命 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 量,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 现社会变革。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己 的理论是科学理论,具有 客观真理性。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是由物 质力量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充满矛 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趋势
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想融合,表现出 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种融合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和应 用范围。
关注现实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强调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资本 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核心问题。这种倾向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 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时期,生态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学者试图将生态学理论与 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分析
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理论
01
02
03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 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 知识。
分析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时期,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逐渐兴起。该学派通过 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细致分析,试图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和 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争论与批判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这一学派试 图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传统相结合,探索新的理论和 方法。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20世纪末期,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篇一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之影响及其借鉴意义20世纪末期,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虽已退潮,但其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
现代西方哲学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批判,以及它的传播方式、研究方式和对人的深切关怀,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西方哲学;当代中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80年代,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早已退潮,但它们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中产生的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
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冷静和宽容的姿态去反思和总结现代西方哲学中可借鉴的元素。
一、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影响不同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受到巨大冲击,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从崇拜绝对权威到崇尚独立自我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绝对权威的顶礼膜拜构成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精神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基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个性,习惯于屈从和依附外部强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这与我们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分不开,也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现代西方哲学的传播分不开。
在西方传统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的绝对者。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发现近代科学和世俗伦理比上帝更具解释人类生活和宇宙之谜的智慧和力量,人们也更愿意从理性、科学和世俗价值中寻找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寄托。
第五篇 当代西方法律思想
(一)个人自由与社会利益的矛盾是社会的一个 基本矛盾 (二)认为法律推理是不确定的
二、昂格尔的主要观点
(一)现代社会中法律地位 (二)对传统法律观念的批判 (三)提出了变革社会的主张
第二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渊源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既不同于资产阶级传统的法理 学,也不属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基本上是 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法律哲学范围。直接理论渊源是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法律观
一、葛兰西的法律观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法律观 (一)柯切恩海姆 (二)哈伯马斯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主要观点
一、批判方法论 二、法的阶级性论 三、法与意识形态论 四、法与经济论
第二节 存在主义法学的几个代表人物
一、迈霍费尔 二、霍梅斯 三、西奇斯和柯英
第二十二章 经济分析法学
第一节 经济分析法学概述
一、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经济分析法学的一般内容
第二节 科斯定理
一、科斯定理第一律与第二律 二、科斯定理的法律意义
它提供了根据效益原理理解法律制度的一把钥匙, 它向人们昭示任何法律规则的设定、司法判决的 选择都应该紧紧围绕着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 行。
第二节 庞德德社会学法学
一、社会学法学的基本纲领
八个纲领、五个区别
二、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三、法律的任务和价值 四、法律的历史发展
五个阶段:原始法阶段;严格法阶段;衡平法和 自然法阶段;法律的成熟阶段;法律的社会化阶 段
第三节 弗兰克的现实主义法学
一、否定法律的确定性——法律的特点 一、否定法律的确定性——法律的特点 二、“事实怀疑论”——审判过程 二、“事实怀疑论”——审判过程 三、法律改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的试用情况和推广建议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为其中的一部,《西方哲学史》在2011年首次出版,2019年出了第二版。
但此书仅讲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未覆盖黑格尔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
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新近形态,在时间上不仅离我们最近,而且更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特点和精神面貌,因此学好和讲好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非常重要。
由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丁立群教授担任主编的编写团队,历时多年编写出的《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以下简称《评析》)这部马工程教材,于202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结束了在讲授现代西方哲学时没有马工程教材可用的局面。
主编及编写人员在这本教材出版之后,立即把它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本文把两年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这部教材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分享,希望对使用这部教材的广大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使用这部教材的同行来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体验。
一、《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教材的特色按照西方对哲学史分期的主流做法,西方哲学史一般被划分为古代(a n c i e n t )、中世纪(m e d i e v a l )和近代(m o d e r n )三个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课程讲授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往往把西方哲学史以黑格尔作为分水岭,黑格尔以后的部分被称为“现代西方哲学”。
《评析》涵盖的就是现代西方哲学这部分的内容,时间上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
总的来看,《评析》有如下特点。
首先,这部教材的编写凝聚了编写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心得,能够突出科研支撑和反哺教学所具有的优势。
每位编写者写作的部分都是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很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同时作为相关领域内国内优秀的学者,由这些编写者撰写的这部教材的水平,基本能够反映出国内当代西方哲学研究前沿的和新近的成果。
其次,该书覆盖的范围广泛、全面,对哲学问题的分析细致深入,力图呈现哲学思想演变的线索,而且对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展现出的种种对立和冲突作出了最终会和解与融合的展望。
关于当今世界的划分述评
作者: 宋玉波
作者机构: 西南政法学院 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研究
页码: 120-123页
主题词: 述评;世界资本主义;苏联;斯大林;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社会主义阵营
摘要: <正> 大凡关心国际事务的人,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直接涉身其中者,都不能忽视世界的划分问题。
然而,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到底有几个世界,各个世界又如何划分,尚无一致意见。
迄今为止,综观国内外现有的主要观点,世界的划分理论大体有三种,即两个世界体系说,三个世界说,四个世界说。
比较与昭示:中国当代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比较与昭示:中国当代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荆学民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1989(000)004
【摘要】<正> 当前我国哲学界争论的几个重要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就有不少共同的问题,本文将二者的几个哲学观点作些比较考察,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理论有一番重新的全面审视和评价。
【总页数】5页(P54-58)
【作者】荆学民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教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与借鉴 [J], 孙文华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J], 陈友坤
3.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研究论纲 [J], 李佃来
4.当代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J], 刘放桐;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J], 尹有; 朱文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大学19981999学年度接受访问学者目录
王铭铭 朱晓阳 周云 社会保障学 0401 040106 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陈学飞 陈洪捷 陈向明 丁晓浩 汪琼 郭建如 040110 教育技术学 高利明 汪 0402 040201 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 国家重点学科 周晓林 苏彦捷 方方 谢晓非 吴艳红 李晟 甘怡群 邵枫 杨炯炯 0501 文艺理论 王岳川 卢永璘 杨铸 龚鹏程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 国家 王汉生 郭志刚 邱泽奇 蔡 华 ①社会发展与现代化②社会学理论③西方社会思 想史④社会政策 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③城 乡社会学 ①人口社会学②社会统计学 ①社会项目评估②组织社会学③城乡社会学④互 联网社会研究 ①社会人类学②传统社会结构③亲属制度④文化 人类学 ①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②社会文化理论研究③ 宗教与家族研究④海外民族志 ① 法律人类学②人类学发展研究③劳工问题④ 社会学研究方法 ① 老年社会学②文化人类学③人口学研究 ①社会政策②社会体制比较研究③社会工作理论 与社会工作教育④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服务 教育领导与教育政策案例库建设 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中国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二元性背景下义务教育资源均衡 化研究 ①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②开放教育环境研究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地域性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政 策环境研究 信息技术在开放式、数字化学校教育系统构建 中地位和作用的实验研究 ①高校教育信息化②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 ①认知神经科学②决策、神经经济学③注意选择 与执行控制④语言加工 心理能力的发生发展 ①视知觉②注意和意识的认知神经机制 风险认知与决策行为 民族文化与自我 ① 认知神经科学②视觉决策与学习③奖赏,注 意,与工作记忆 ① 预先应对②意义取向应对③工作倦怠④积极 心理学 ①生物心理学②情绪与认知(动物模型)③应激 与免疫(动物模型) ①认知神经科学②学习记忆 文艺美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艺学 文艺学 语言学理论
在解析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在解析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宋玉波;张智【期刊名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摘要】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虽直接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却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
“生产条件的再生产”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的功能表达,是贯穿全文的主题。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仅发现并论证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而且把意识形态的功能从上层建筑领域延伸到经济基础,从而揭示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更深刻的存在意义。
在阿尔都塞看来,这不是否定或者背离,而是继承、修正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Ahhusser's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has a nature of Marxist theory, though it originates di- rectly from Antonio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e reproduction of productive conditions", as a kind of functional expres- sion of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apparatuses, is the main theme.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not only " discov- ers" and demonstrates 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but also advances the upper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basis, and therefore displays the more meaningful merits of the existence of ideology. And this is, according to Althusser, not negation or betray, but the heritage, mod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state theory.【总页数】5页(P54-58)【作者】宋玉波;张智【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重庆401120;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401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5.59【相关文献】1.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再生产视阈中的政治学话语——阿尔都塞对重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种尝试 [J], 凌新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基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视域 [J], 邓会君3.“意识形态一般”的思想语境与理论图式——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辨析 [J], 韩蒙;4.意识形态的想象功能与实践力量——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 石佳5.意识形态的想象功能与实践力量--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 石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的政治功能分析
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的政治功能分析
宋玉波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4(000)007
【摘要】在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及其与政党、政府、政客的关系被称为"利益集团政治";利益集团在谋求实在"利益"的同时还积极发挥重要的政治功能.其中主要的有政治协调与利益平衡功能,政治沟通与社会稳定功能,政治监督与制约功能.客观地评价利益集团在西方民主国家中的功过是非,对于正确对待、引导我国社会政治转型期的利益分化与组合,必有参考价值.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宋玉波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13
【相关文献】
1.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参与政治过程的方式及作用
2.政治发展视阈中的西方利益集团功能分析
3.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国家治理研究的新成果r——评陶林《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
4.试论当代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对政治过程的参与和监督
5.多元主义视野中利益集团政治的功能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论中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宋玉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收稿日期:2001-03-20作者简介:宋玉波(1958-),男,四川射洪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1998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法理学研究。
摘 要: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问题的争论,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评价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系统性、统一性和价值问题。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的基本问题的态度,包括法与经济关系的理论,法的阶级性理论和法的历史发展问题。
当然,对前一类问题不仅仅是认识问题,也有个态度问题;对后一类问题也不只是态度问题,同样有个理解的问题。
一切严肃的资产阶级法学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在这些问题上尽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立场和观点。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系统性和非系统性之争;统一论和断裂论之争;价值之争;基本问题之争中图分类号:DF 0-05 文献标识码:A 在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一直遭到官方和正统学者的诋毁和排斥,但是它的无穷的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
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受到各种流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有见地的资产阶级法学家的重视,而且连一些右翼学术权威也对它有着不懈的兴趣。
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资本主义世界遭受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打击之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复兴”现象,马克思主义法学也成为热门话题,甚至出现在名牌大学讲台上,出现在各种研讨会中之中。
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应归因于马克思主义本身。
在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是不能回避的。
正如美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罗伯特·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凡是探讨社会发展动力的人,凡是从事社会批判研究的人,都必须向马克思学习。
〔1〕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权威性促使一些西方学者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其次,有些西方学者热衷于马克思主义及其法学理论,是为了拯救资本主义,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解救资本主义的良方;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寻找改良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妙法。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原本对马克思主义不屑一顾的学者们也以研究马克思为时髦,甚至以“马克思通”自居。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长期遭到禁止的马克思主义一度成了各大学的热门课程。
〔2〕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再次,有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感“兴趣”的目的主要是要想挑战马克思主义法学,或者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法学,企图把批判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改造”成为保佑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的法学为资本主义的“法治”服务。
不同背景的学者,出于不同的动机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发生激烈的争论。
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多元化在马克思主义法学问题上的反映。
应该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进行的“对法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挑战,虽然谬误不少,但其中也有值得肯定,能给人以启发的成分。
这正是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意义所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容和发展的争论究竟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法学,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争论最多,存在分歧最大的问题。
归纳起来,最主要的分歧有三个方面:第一,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容来看,存在着系统性和非系统性之争;第二,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存在着“断裂”论和统一论之争;第三,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评价,既涉及到它的性质,也涉及到它在西方法律科学中的地位。
在这些争论的背后,既有复杂的学术分歧,更有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反映了不同阶级背景、不同学术流派的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1432001年8月第23卷第4期现 代 法 学Modern La w Sc ie nc e Vol .,23.No .4Aug .,2001文章编号:1001-2397(2001)04-0143-09·评 论·本内容和发展过程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一)内容和体系:系统性与非系统性之争过去西方学者长期否认马克思主义包含法学的内容,因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进化的一般理论,法和法律制度不是它研究的重点,“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法作为理论分析中的主要对象和领域。
只有当法涉及到书报检查等特别的政治问题时,它才偶尔地成为议论的中心。
”〔3〕但是,近几十年来持这种看法的人越来越少。
继1962年西罗尼在罗马推出第一部马克思论法的著作后,劳埃德在1964年明确提出马克思“不仅对其他形式的社会学,而且对法学的基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4〕196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新“发现”,促使不少严谨的学者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用毛琳·凯恩的话说,就是要让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来说话。
〔5〕毛琳·凯恩和阿兰·亨特因此率先编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法》(Mar x and Engles on La w)。
这一著作被西方学者认为为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法的理论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6〕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
接着,保罗·菲力蒲斯于1980年推出了《马克思恩格期论法和法律》(Marx and Engles on La w and La ws),被有关学者称赞为“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法的观点”。
这些作者的努力证明,虽然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不是法律,但是,由于法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不同作用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没有排斥对法的探究;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有大量的关于法律问题的论述。
毛琳·凯恩的论文《马克思恩格斯法社会学的主题》被认为是最早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法学观点的英文论著。
在该文中,她倾向于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法的分析纳入更为广阔的生产关系之中,即生活方式的社会结构中去理解,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法与国家的理论结合起来考察,并据此得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学理论是一种法社会学的结论;其主题为三个方面:法、国家和意识形态;法的功能;法与社会变革。
埃德加·博登海默在《法理学:法与方法哲学》①一书中概述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解: (1)法是经济力量发展的产物;(2)法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其统治的工具;(3)作为社会控制的法律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终将趋于消失。
〔7〕不过,他自己怀疑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观点。
W.J.哈理斯在其《法哲学》(Legal Philosophies)一书中也作过类似的概括。
凯恩和亨特在《马克思恩格斯论法》中将马克思主义法学分为六个专题: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法律;法与经济的关系;意识形态;国家、法律与犯罪;法律与政治。
保罗·菲力蒲斯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法和法律》分了五个部分:早期著作;法与阶级利益;犯罪和司法审判;关于经济制度的立法;法与社会。
P.贝尔尼和R.昆尼合编的《马克思主义与法》(Marxism and la w)汇集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成果。
全书分了五个专题:社会理论与法;法与阶级;法与国家;法与意识形态;法与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一个专题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条件下法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并对苏联早期法理学进行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这些著作,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包含丰富的法学内容。
但是争论并未到此结束,马克思主义法学有没有完整的体系,又成了争论的新的焦点。
迄今在这一问题上仍然是否定意见占上风。
哈里斯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法理学价值的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预言性的历史主义。
”〔8〕他没有下结论,但他显然认为这三点不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法学有完整的体系。
凯恩在《马克思恩格斯法社会学的主题》中断然否认马克思恩格斯有“严密系统的法学理论”。
在她和亨特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法》中,他们不但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系统的法学理论,而且也否认有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9〕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兰查斯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遗忘了国家理论。
在多数西方学者否定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系统性之时,也有少数学者持相反的观点。
保罗·菲力蒲斯在《马克思恩格斯论法和法律》的第四章中就使用过“马克思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理论体系”的提法,在其他地方也多次使用类似的说法。
虽然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说明他承认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系统性,但是从他对自己著作的内容编排和论述体系来看,从他在其他著述中所表明的观点来看,他的看法明显地有别于凯恩等人的观点———至少他是倾向于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种系统的理论。
(二)形成和发展:“断裂”论和“统一”论之争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断裂”论和统一论之争。
这自然也波及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首次以德文全文发表,在整个西方引起了轰动。
许多学者争相就《手稿》的解释著书立说。
144①该书原名为Jurisprudence:The Philosophy of Method and The Law,国内已经出了两种译本,书名分别译为《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似均不确切。
现 代 法 学 有些学者在对手稿的内容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就急忙宣称从中“发现”了“真正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导致了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倾向。
与此同时,“两个马克思”论也大行其道。
面对《手稿》的问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自然也不甘寂寞,争先恐后地研究《手稿》、解释《手稿》;试图从中发现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的线索。
那么,“两个马克思”论到底是怎样出笼的呢? 1932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早期著作》的序言中宣称,《手稿》“在某种意义上是马克思的最重要的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其核心是要把“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和发展”作为最终目的。
并因此而否定马克思后期著作中所确认的“把通过剥夺剥削者所实现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废除剥削看作是历史的真正目的。
”比利时社会民主党人德曼在《新发现的马克思》一文中大肆拔高《手稿》而贬低马克思晚期———“成熟时期”的著作。
他认为《手稿》最充分地展示了“隐藏在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后面的人道主义主题”,并把它说成是马克思成熟到顶点的标志;相反,马克思的后期著作则“暴露了他的创作能力的某种衰退和削弱。
”〔10〕在这种“两个马克思”论的氛围中,不少人提出了“回到青年马克思去”的口号,也就是要人们“引证这个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反对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德曼语),把马克思后期著作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剔除出去,恢复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全部丰富内涵。